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异化 表现 成因 危害 控制

2010年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门”事件。如“兽兽门”、“北影门”、“献身门”、“日记门”等,这些事件引发网民的讨论,加上一些名人所作的点评,更让关注这些事件的网民有更多的共同话题。网民热衷于对这些事件中的主人公口诛笔伐、嬉笑怒骂,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慨或不屑。网络媒体也愿意制造各种引发热议的话题。结果,这类事件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超出可以控制的范围,导致了网络媒介的异化。网络媒介异化就是指网络媒介和网络媒介产品这些原本为人所控制的东西,反过来成为统治和控制人的一种反常力量。简而言之,网络媒介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了异己的网络媒介力量的奴役的过程。那么网络媒介异化又是缘何而起呢?

网络媒介异化的成因

网络媒介异化根本的原因就是追逐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下,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赢利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其消费者――网民的眼球。由于网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适应文化水平比较低群体的大众文化会吸引绝大多数的受众,所以媒体更倾向于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本身就有追求通俗的一面,但当媒体把通俗变为低俗吸引受众时,经市场反馈发现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涉及“腥、星、性”的新闻成为收入保障的时候,媒体便忽视了信息的文化属性而只重视其商品属性。

网络媒体在生存压力推动之下,极力迎合受众的喜好,有意地增多了突破常态、违背常理、挑战常识、反叛常规的奇闻怪事、丑闻丑态的比重,这种畸形的报道方式渐渐异化,一味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求知兴趣,甚至是低级趣味。同时,在传播这类信息时,媒体缺乏必要的倾向和立场。对受众正向引导的缺失,不仅导致了社会影响失控,更导致了这类丑恶新闻在媒体上长期现形的“正常化”与“合法化”,也使其成为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媒体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沟通渠道的时候,就有了选择报道内容的权力,它将该类事件充斥各个版面,受众为了避免自己与社会脱轨,只能被迫去关注这些事件。当我们要杜绝这类新闻事件的时候发现已经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我们不想看,却又不得不看。

网络媒介异化表现及危害

网络媒介异化引发媒介产品、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受众、社会四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化,其表现及危害如下:

一、受众与社会的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网络媒介的异化包括使受众和社会的异化。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①的概念。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设置好的环境中,媒介是我们了解和接触真实世界的中心环节,当我们完全沉溺于媒介构筑的环境时,媒介会左右我们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理想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适用。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和中野收提出的“容器人”②观点,都指出“在大众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无论价值还是行为选择都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存,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世界互动而回避现实社会的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③现在中国的网民数量在不断的上升,网络对于现代人的综合影响在不断加强,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加强了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媒介化。“网瘾”问题和人们只关注被报道的事件,而对身边事物充耳不闻的现象,就是媒介化和人文精神失落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媒介的越位

网络媒介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只有通过媒介的把关才能传递给受众,所以由媒介决定着“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在号称“信息战”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我们看到在美军在 “斩首行动”中,美国广播公司(ABC)援引美国情报机关官员所提供的报道消息说,伊拉克最高权力机构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来欣、伊副总统拉马丹等已经被炸死。2月23日,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播出易卜来欣主持会议。3月23日,副总统拉马丹出现在一次新闻会上。针对同一事件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正是双方媒体无视事实真相操控信息,选择对本国有利信息进行报道的典型表现。媒介“把关人”的松懈,使虚假信息和低级趣味信息占了很大版面,各种“门”事件屡禁不止便由此而生。

同时,一些媒介和媒介从业人员滥用权力,如现在的有偿新闻,新闻寻租媒介等,造成对公共部门和个人权利的侵犯,也导致了媒介的异化。

三、媒介产品技术化与商品化

媒介技术可以使其产品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网络上偷拍、合成的影像屡见不鲜,这些置社会影响于不顾,只为达到赢得商业利润的目的。另外新闻追求娱乐化也是其商品化的一个表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网站的页面,除了专门的娱乐版外,其他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科教文卫新闻等大多附以娱乐的因素。在报道的主要事件之外,寻找与事件相关的人、事、物,寻找其愉悦大众的亮点。比如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该省某一媒体竟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体育新闻中大肆渲染运动员的私生活、绯闻的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科幻、鬼怪的报道等。

网络媒介异化的防与控

为防止与控制网络媒介的异化,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净化网络环境。

一、法制规范与经济扶持结合

网络环境的无序是因为没有相关的管理法规,“兽兽门”不雅视频传出以后,并没有追究散播人的法律责任。这就相当于对这种行为的默认,为以后相似事件的出现埋下祸根。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法规、建立新闻检查和分级审查制度等,用强制手段规范网络新闻的内容。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所以应该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合理投资、正向引导等手段,吸引网络媒介走上正轨。比如,对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对受众有教育指导意义的网站以资鼓励。

二、网络媒介自律

媒介主体自身的规范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决定因素。针对现在网络人文精神的弱化,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意识淡漠的情况,媒介自身应该建立起一套道德规范标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只有树立良好的媒介社会形象,赢得受众的长效关注,才是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只顾眼前的轰动效应,忽视媒介思想深度和整体格调,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三、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受众媒介素养偏低是当今许多网络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开展传媒教育。传媒教育帮助受众认识媒介、分析媒介、善用媒介和批判媒介。将受众转变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当受众具备了独立的人格、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就可以看穿媒体的炒作,虚假新闻等手段,合理开发利用媒体,促成受众主体地位的回归。■

参考文献

①②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④慕明春,《“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J].《现代传播》,2005(1)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闻传媒 差异性 多样性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media should respect the difference and p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y socialism value system.

Key wordsmediadifferencepersity

这是一个权威崇拜在消解的时代,也是一个众多声音在喧嚣的时代,无论是解构者还是造势者都必须倚重传媒。媒体与现代人的关系,越来越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媒介形态已经从传统的三大媒体发展到今天的第四、第五媒体形态。据最新报道,我国有望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媒介生态逐渐改变,多元媒体通过各种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无论是技术、经济,还是文化、艺术的融合,以至于新闻操作层面上的融合,都带来了新的价值冲击和理念碰撞,也随之产生社会系统各个环节的变化。多元化的发展,差异化的路线,日趋发达的技术,风格迥异的平台,和这个转型的社会一样,新闻传播一方面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人们已经处在媒介所生产的信息海洋里,做一个理智的信息海洋生物成了一个时代命题。

在这样一个时代,要作好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必须要改变方法和策略。学者们在教导人们学会理智的看待已经异化了的媒体;而有些媒体在拼命的搞些迎合市场的报道自绝公信力;人们在明显的宣传报道下表现出的疲软和麻木,这就使得合目的性的宣传必须寻求合效果度的手法。我们认为用植入式宣传代替说教式宣传就是途径之一。而用这种方式的直接做法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尊重差异那就是强调包容。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大家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平等的交流信息,任何被大家接受的信息靠的是自身的质量和信度,任何硬灌强压都会适得其反。“双百两为”方针为我们的文艺宣传工作定了基调,和谐社会的提倡也本身包含着尊重差异、多样性等应有之意。丰富的现实生活、多元的受众需求必然要求新闻报道的差异和多样,新闻传媒也只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关注民计,照顾到百姓的接受心理,才能更好地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宗旨贯彻到位。

一、新闻传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

首先是比较差异。在媒介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差异的存在不一定合理,为此,我们必须警惕。在传媒的现实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真正内涵相偏离甚至背离的情况,传媒或打擦边球或无视社会规则和法律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更为普遍的是那些需要仔细辨别隐藏在合理甚至新颖表象之下的传播行为。比如说,一直很热的选秀类节目,无论是思维理念、节目样式、运作模式都新颖多样,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是选秀节目的发展,模仿痕迹越来越重、炒作成分越来越多,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更出现了《第一次心动》这样的“闹剧”,负面的传播效果随之产生,被停播、被整改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一个现象,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网络文化在考验社会包容度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与价值观。网络非道德文化的挑战正不断出现:比如对个人隐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一些不实言论、甚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煽动动乱的言论时有出现。网络的确是一片自由空间,但网络并非肆意横行、任意妄为的自留地,任何权利的享受都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所以差异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植入式宣传就必须学会引导人们学会辨析差异,在教会人们如何理性的辨析媒介信息的真假、美丑、善恶中赢得大众应有的尊重,而不是放任自流,各行其是。

其次是中和差异。中和差异,最根本的就是加强进步的媒介声音对多样化媒介声音的引领,差异必须尊重,但差异的长期存在既不正常,也不合理。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社会主义航向,我们允许在不清楚不明朗的形势下存在可探讨和摸索的空间,但是一旦航向已定,目标明确,就只能是讲集中,我们的差异只能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手段上的差别。因为一切受人们欢迎,对人们有深刻影响的传媒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先进的文化思想,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风尚,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介必须充当调和与中和差异的角色,我们要在具体的报道及业务中,处处彰显我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坚持科学的传媒发展观,既反对庸俗进化观的偏向,也发对多元论的偏向,“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让更多喧嚣的传媒声音变成一种有节奏核力量的传媒声音,让大家的热情用在蓬勃的传媒建设上而不是破坏性的传媒争论上。

二、新闻传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途径

其一,守土有责——守住底线、坚守阵地,把握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度。

首先,要守住政治底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发展的基调,尤其对于新闻传媒来说,高度的政治觉悟、敏感的政治思维、强烈的政治认识是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最根本、也是要求最高的素质。新闻传媒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敏锐的社会意识和深厚的责任意识,用政治家的眼光、用哲学家的深刻守望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坚守政治底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其次,要守住真实底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传媒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讲真话、诉真情、做真事。新闻传媒真实底线一旦崩溃,其党性、思想性、群众性,都将化为泡影。不能为了一味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点击量就哗众取宠、捏造虚构、制造噱头、肆意炒作,这些与真实原则都是背道而驰的。

再次要守住道德底线。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是大众沟通的粘合剂,是传播信息、知识、文化的桥梁,更是培育良好社会风俗、引领高尚道德风尚的有力载体,承载着全社会的道德期望和道德标准。媒体可以给不同的声音提供展示的平台,但在呈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予以选择、疏导,承担起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

突破了这些底线,越过了这些界限,超过了这些度,新闻传媒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就会陷入严重混乱,根本谈不上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

其二,兼容并蓄——前瞻思维、开放视野,用包容的智慧推陈出新。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重要观念,是对当代世界正在形成的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也理应成为新闻传媒繁荣发展的方向指引。“尊重差异”是实现和谐共处的前提,“包容多样”是实现互补创新的保证。新闻传媒承载传播文明和文化的责任,就是需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新闻传媒工作者的灵魂深处,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心理、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这就要求新闻传媒首先要具有前瞻思维,不仅体现在意识上,即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方向和导向,明晰党的方针、政策,对舆情民意有一个高屋建瓴地宏观认识,对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有一个基本预测;还体现在实际操作上,要引入新闻报道策划方略,创新方式和角度,将新闻报道或是新闻节目做新、做活、做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不断呈现清新多样的新闻报道。就像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同济大学时说:一个民族要有仰望星空的人,如果人人都把眼光盯住脚下,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这对于我们新闻传媒来说,就是多角度观察,多层次思考,多方法研究,多风格传播。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第3篇

媒介批评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选用什么样的角度,确立何种标准等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鲜有共识。不是偏执于意识形态判断,而疏离其他价值关怀;就是局限于具体、个案的文本解读、视像分析,因表层的议论而放弃对媒介本质的探究。在这一情境下,重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与这一理论血脉同源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当今的媒介批判而言,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索视角及理论支撑。

一、“异化/物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物的异化”与人的“自我异化”的命题。马克思指出: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证;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消解。马克思还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深入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与物化。他的贡献在于将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理性特别是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并且深刻地指出这种“物化”正在内化,从而成为“物化意识”——这是对异化更深层的揭示。法兰克福学派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现实解读方面都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都是他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自己创造出的物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这是马克思所未能预见到的;可是没有什么比下述事实更加突出地证明了他的预见了,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为他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心惊胆跳的人类正焦急地盼望知道是否能从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力量中拯救出来……”(注:《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7-6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他们以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通过对异化力量的彻底批判,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今天,异化现象更加突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20世纪以后,异化对人的统治已从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转向各种普遍的、异己的文化力量对人的自由的束缚。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媒介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异化”的帮凶——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介来了解外界,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存在“媒介环境”中的当代人,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媒介及其产品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渐渐迷惑了现代人的“双眼”,他们习惯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问“深层意义”。媒介在其间一方面“异化”着他者,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自我异化”。正是因为媒介在当今社会异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这种多重角色,使得研究媒介,不能不关注媒介的“异化”与“自我异化”。而进行媒介批判就必须从“扬弃异化”的立场开始。媒介批判的目的,也正是要找到媒介“异化”他者的方面以及媒介“自我异化”的表现等,以此作为“扬弃异化”的突破口。

二、媒介的“异化”问题及媒介批判的内容

异化与异化的扬弃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进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进程。对此,马尔库塞具体从对象化活动的特征入手加以分析,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废除他的外化和从他的异化中复归,他才能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自由的现实。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要有媒介活动存在,就有因此而生的媒介异化现象;而对于这些异化现象的“扬弃”与“批判”又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随着媒介不断地发展,新的媒介活动、媒介现象产生,媒介异化会有新的内容及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媒介批判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渐进的、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进程。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媒介异化也可以分为“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这些都应是媒介批判的主要内容。

(一)媒介产品的异化

媒介产品通常是指媒介制造出来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媒介产品的异化,指媒介产品在传者制造过程中或受者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方向或走向了对立面的状况与情形。媒介产品,这里我们以新闻作品为例——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现实中,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假新闻”出现,有的是在传者制造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奇性”而有意制造的;有的是在受众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受传情境及心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受众自身对新闻的准确理解。媒介产品的这种异化情形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闻永远只能摹写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传者——传播渠道——受者——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本身的建构与解构模式,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新闻(信息)”本身的走向,这其间就存在着新闻(信息)走向异化的可能。其他媒介产品也具有相同的规律,比如媒介娱乐产品、媒介教育产品等,媒介在提供一种娱乐形式,灌输一种教育宗旨时,也意味着剥夺另一种娱乐途径,削弱另一类教育主张。而这种“剥夺”与“削弱”并不总能够接近合理。

(二)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

刘建明教授在其专著《媒介批评通论》中曾将媒介批评定义为“对新闻作品及新闻活动的评价”。(注: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活动是媒介批判的一个基本范畴。媒介活动,粗略地定义为媒介从事的各类活动——具体来讲,主要是指身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重使命的媒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媒介活动的异化,就是指媒介在从事“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过程中,由于媒介自身及外界原因,使这些活动脱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一种否定、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负面力量。媒介经济活动的异化,较常见的有,具有企业属性与市场要求的媒介组织进行“经济活动”时一味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市场屈服,致使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过份“亲近”市场利益而受到削弱,从而使媒介陷入世俗化的境遇。媒介社会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宣传报道)异化较突出的有“宣传报道的泛意识形态化”及“宣传模式的齐一化处理”等——在传播过程中,一味地夸大阶级倾向;一味地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一味地阻挡多元信息输入,采取“单面灌输”的宣传模式等,这样做往往更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媒介的宣传“充耳不闻”,甚至故意曲解误读。媒介的宣传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媒介活动也因此走向了异化的彼岸。

(三)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

依照哈贝马斯的理想,应当有一个“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表达民声民意的场所,但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当今却面临着一次新的结构转型。对此,哈贝马斯指出:“媒介最初的功能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但是,报刊一旦从新闻报道发展成为思想传播时,当个体文人的新闻写作相互产生竞争时,一种新的因素——广义上的政治因素——就与原来的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发展大势,毕希尔用这样一段话加以概括:

报纸从纯粹消息的机制变成公众舆论的载体和主导,变成政党相互斗争的工具。这就引起报纸行业内部组织的变化……对于报纸发行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从一个贩卖消息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公众舆论的掮客。”(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219页,学林出版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组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已越来越多地背离媒介最初的功能。它在与政治及市场的妥协与同流过程中,不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过程有时甚至影响了媒介真实消息的原生功能。

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表现在他们背离“把关人”的传统职责,或为经济利益,或为政治目的,在新闻的选择取舍时背离新闻标准与新闻价值。比较典型的“有偿新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事实的知晓权被剥夺,新闻的价值让位于新闻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媒介从业者的信用及“把关人”的权威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丧失。此外,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还表现在媒介人员“角色扮演”上的错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媒介人的“光环效应”——即“一些知名主持人因职业原因,长期生活在镁光灯下,从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错位”——这里媒介职业本身成为媒介人的一种异化力量,媒介从业者在这种异化状态下,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应有的批判精神与警醒意识。

(四)媒介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

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等共同构成了媒介的参照背景。媒介与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仅举两例:

一例为“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异化。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大众媒介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与此同时,大众媒介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他们二者的共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走向异化:一方面,大众媒介为了取悦受众,取悦市场,大量地传播媚俗文化,迎合受众喜好,从而导致大众文化品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长此以往,这种“低品质”大众文化的大量传播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受众的品味与旨趣,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大众媒介品质的提高。

媒介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媒介的“越权”行为。最常见的莫过于“媒介执法者”现象。当今社会,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社会各方对大众媒介的依赖因而逐渐加强。媒介获得了往日不曾有的巨大“权力”——与“司法”“立法”“执法”三种权力并行,被称为“第四权力”。其实,如果按照媒介权力的最初规定性,这一权力应该主要集中在“监测环境”,作为第三方,促进公共信息的顺畅流动,及社会意义的共同分享等方面。媒介并没有“裁判是非”“公论对错”,甚至“现身执法”的权力。但是,这种“越权行为”正在成长为新的异化力量,不但对于媒介自身、其他社会组织,甚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因素。媒介在实现“执法”功能方面颇多参与,造成了人们对于媒介角色的一种“变形”期待——此时,媒介在公众眼中已是直接左右事件的权力机构了。这种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打官司首选媒体而不是法院的不合理状况,越来越多的案件将会“缠”上媒体,媒介因自己的“越权”行为,将面临许多不必要的负荷。媒介的这种“越权行为”一方面打破了公众对于媒介的“正常期待”;一方面影响了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在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社会组织都应该“自行其职”,媒介“越权”行为除了破坏社会的合理分工及整体运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越权”使得媒介自身角色混乱,社会含义模糊起来,媒介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因此将受到质疑与挑战。

实质上,异化理论为媒介批判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与立体的视角,媒介批判因此而得以脱离平面化的“意识形态判断”及单纯性“文本解读”的境遇;此外,异化理论还为媒介批判提供了批判方向: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媒介在当今社会中的异化表现,从异化现象出发,找寻“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我以为,媒介批判就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加“关怀的胸襟”,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②孙伯睽《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

③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

⑤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⑥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

⑦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重庆出版社。

⑧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重庆出版社。

⑨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学林出版社。

⑩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马恩选集》第1卷。

(11)孙伯睽《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闻传媒 差异性 多样性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media should respect the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y socialism value system.

key wordsmediadifferencediversity

这是一个权威崇拜在消解的时代,也是一个众多声音在喧嚣的时代,无论是解构者还是造势者都必须倚重传媒。媒体与 现代 人的关系,越来越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媒介形态已经从传统的三大媒体 发展 到今天的第四、第五媒体形态。据最新报道,我国有望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媒介生态逐渐改变,多元媒体通过各种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无论是技术、 经济 ,还是文化、 艺术 的融合,以至于新闻操作层面上的融合,都带来了新的价值冲击和理念碰撞,也随之产生社会系统各个环节的变化。多元化的发展,差异化的路线,日趋发达的技术,风格迥异的平台,和这个转型的社会一样,新闻传播一方面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人们已经处在媒介所生产的信息海洋里,做一个理智的信息海洋生物成了一个时代命题。wwW.133229.coM

在这样一个时代,要作好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必须要改变方法和策略。学者们在教导人们学会理智的看待已经异化了的媒体;而有些媒体在拼命的搞些迎合市场的报道自绝公信力;人们在明显的宣传报道下表现出的疲软和麻木,这就使得合目的性的宣传必须寻求合效果度的手法。我们认为用植入式宣传代替说教式宣传就是途径之一。而用这种方式的直接做法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尊重差异那就是强调包容。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大家在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上平等的交流信息,任何被大家接受的信息靠的是自身的质量和信度,任何硬灌强压都会适得其反。“双百两为”方针为我们的文艺宣传工作定了基调,和谐社会的提倡也本身包含着尊重差异、多样性等应有之意。丰富的现实生活、多元的受众需求必然要求新闻报道的差异和多样,新闻传媒也只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关注民计,照顾到百姓的接受心理,才能更好地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宗旨贯彻到位。

一、新闻传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

首先是比较差异。在媒介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差异的存在不一定合理,为此,我们必须警惕。在传媒的现实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真正内涵相偏离甚至背离的情况,传媒或打擦边球或无视社会规则和 法律 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更为普遍的是那些需要仔细辨别隐藏在合理甚至新颖表象之下的传播行为。比如说,一直很热的选秀类节目,无论是思维理念、节目样式、运作模式都新颖多样,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是选秀节目的发展,模仿痕迹越来越重、炒作成分越来越多,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更出现了《第一次心动》这样的“闹剧”,负面的传播效果随之产生,被停播、被整改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一个现象,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 网络 文化在考验社会包容度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与价值观。网络非道德文化的挑战正不断出现:比如对个人隐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一些不实言论、甚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煽动动乱的言论时有出现。网络的确是一片自由空间,但网络并非肆意横行、任意妄为的自留地,任何权利的享受都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所以差异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植入式宣传就必须学会引导人们学会辨析差异,在教会人们如何理性的辨析媒介信息的真假、美丑、善恶中赢得大众应有的尊重,而不是放任自流,各行其是。

其次是中和差异。中和差异,最根本的就是加强进步的媒介声音对多样化媒介声音的引领,差异必须尊重,但差异的长期存在既不正常,也不合理。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社会主义航向,我们允许在不清楚不明朗的形势下存在可探讨和摸索的空间,但是一旦航向已定,目标明确,就只能是讲集中,我们的差异只能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手段上的差别。因为一切受人们欢迎,对人们有深刻影响的传媒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先进的文化思想,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风尚,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介必须充当调和与中和差异的角色,我们要在具体的报道及业务中,处处彰显我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坚持 科学 的传媒发展观,既反对庸俗进化观的偏向,也发对多元论的偏向,“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让更多喧嚣的传媒声音变成一种有节奏核力量的传媒声音,让大家的热情用在蓬勃的传媒建设上而不是破坏性的传媒争论上。

二、新闻传媒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途径

其一,守土有责——守住底线、坚守阵地,把握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度。

首先,要守住 政治 底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其二,兼容并蓄——前瞻思维、开放视野,用包容的智慧推陈出新。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范文第5篇

(一)报纸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传统媒体涉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自2000年起,广西日报社就与越南的一些报社建立了合作关系。2004年1月《广西日报》重点推出了《对接东盟》专版,主要报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把广西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等内容传播到东盟国家;另一方面向国内受众介绍东盟国家的异域风情和经济发展情况,以文化交流带动中国—东盟的互相进步、共同发展。在广西日报的系列报道后,东盟国家对广西及中国的礼仪、民俗甚至餐饮休闲文化传播到了东盟各个国家。成功的双向沟通使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二)电视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4年起,广西电视台确立了“把广西电视台打造成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媒体”[2]的目标,准确定位对东盟十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效果显著。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通过长城卫星向东盟国家播出,国际频道这一平台给广西对东盟国家的跨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广西电视台一直致力在东盟国家传播中国、传播广西好形象和优秀文化,广西电视台掌握了要以传统文化塑造国家美好形象这一要旨,以此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注意力,在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广西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三)广播电台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自2005年9月,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东盟国家对外宣传的合作交流,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电视台、电台、传媒集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广西对外广播电合,建立了北部湾之声——采用英语、泰语、越南语、普通话和广东话5种语言播出,北部湾之声调频覆盖中国广西北海、钦州等地,还有东兴、水口等口岸,短波SW5050、9820可覆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泰国东南部地区,覆盖人口超过1亿。[3]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对东盟跨文化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使东盟国家受众成了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最便捷的媒体来感受广西及中国文化魅力带给他们的精神文化大餐。广西的传统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的新的媒体形态。可以说,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及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媒体交流合作的领域,为广西与东盟进一步合作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及和谐的文化环境。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微信

2013年在广西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充分合理的利用新媒体输出信息和文化,效果显著。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组委会开通了命名为“CAEXPO”的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具有很多丰富、实用的服务功能。例如,博览会资讯、博览会微博、客服热线、导航位置及附近美食等服务功能,为社会各界及时全面了解博览会的权威新闻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渠道。受众可以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微信,及时了解博览会举办活动的情况,也能通过“关键词回复”这一功能获取自助查询服务信息。通过开通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了与受众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受众的参与博览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北部湾在线”新媒体

“北部湾在线”新媒体对东盟国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点新闻网站,该网站通过整合广西当地的广播与电视的多媒体资源,制作出丰富的、面向东盟的多媒体节目,实现在广播、互联网和手机跨平台多媒体信息,开创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终端的立体化传播业务,构建境外宣传的新格局,全面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需要。虽然广西新媒体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并提升了其跨文化传播能力。但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东盟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具体文化差异及认同;广西东盟国家小语种新闻人才的流失,不能更好地融合东盟各国的民俗、语言风格,有效地进行沟通等。

三、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广西新媒体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就需要以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开展对东盟国家信息传播的工作。

(一)加深东盟各国受众定位及心理研究

东盟国家的受众喜欢看什么,需要了解什么,他们的阅读有什么样的习惯?了解和分析这些需求、习惯,是广西对东盟跨文化传播的基点。[4]针对东盟国家庞大和复杂的受众群体、各国民俗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实际现状,广西新媒体应该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加强对受众的定位分析和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对策,设定传播目标和议题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广西各类跨文化传播平台

广西有很多和东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优秀的、成熟的平台,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剧周等文化交流会议或演出。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例,新兴媒体的交互性和无界性为消除音乐文化差异提供了便利,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减轻乃至消除彼此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知差异,以及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可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以弱化不同音乐文化间的差异为功能之一的多元化音乐交流平台。[5]

(三)创新适用于东盟国家受众的新媒体应用平台

尽管在文化上广西与东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上却是相通的,所有受众都喜爱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可以在广西对东盟的跨文化传播中使用扫一扫、摇一摇等趣味性的方式来吸引东盟国家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同时可以在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手机Flas、PPT展示等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使东盟各国受众轻松、深刻记忆他们感兴趣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文本。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