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体。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社会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会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因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大学生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是指青年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伴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极其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个性社会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第一,性格行为。通过调查发现,性格外向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第二,自我认知。大多数学生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不愿意去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而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第三,人际交往。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很多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现在,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出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社交网站、娱乐游戏等)以及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化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此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之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具有信息容量大、时效性能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生活技能,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通过调查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也有少数学生对此持相反的观点;大多数学生认为新媒体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有助于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少数学生则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且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中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应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他们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另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中对其角色进行多重互换;大部分学生认为上网使自己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而少数学生则担心迷恋网络。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他们能从其上网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延林.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05,(7)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显然,民众对此事件的关注,直接追溯到媒体自身的“责任担当”问题,这也是每一家号称实现“主流化转型”的媒体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主流媒体”又有哪些外在的评价标准?本文结合《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实践,对主流媒体评价标准进行一番解构。

主流媒体需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包含两大方面,即媒体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媒体的政治责任是与它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角色相关联的,必须为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服务。媒体的道德责任则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真实、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国家政策和建设成果,为百姓分忧解难,禁止和抵制有偿新闻,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在今年7月中旬中国记协举办的“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说:“主流化转型可以定位成五句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核心词就是‘责任担当’这四个字。”

什么样的“责任担当”是主流媒体所必须具备的呢?笔者认为,党性原则仍然是每一名媒体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素质,“要政治家办报”(语),即媒体从业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握舆论导向,维护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区分事物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核心问题;从讲政治的高度反映社会众生相,表达民生疾苦,弘扬主旋律。

由此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李玉泉发文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的真实性。回顾一下2009年“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首发媒体《楚天都市报》对于这一事件的新闻切入点。

综合其他各家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以下事实:一是该出事地点经常会发生溺水事件,几乎年年都有类似悲剧发生;=是由于该江段频发溺水事故,导致专门有人成立了打捞公司,取得合法的营运手续,靠捞尸发财;三是事发当日有俩小孩落水,十余名90后大学生见义勇为,联手救人,其中三位大学生光荣牺牲;四是打捞公司和学校老师谈好了价钱并打捞遇难大学生的尸体,之前长江大学发生过类似的溺水事件,也是该打捞公司收费打捞上来的。

对这起突发事件,新闻切入是从正面讴歌“90后大学生结梯救人”的英雄壮举,还是揭露打捞公司漫天要价、提出高额“捞尸费”等人性的丑恶呢?这两个新闻切入角度,均可以实现新闻价值的迅速放大,均具有轰动一时的新闻效应。

经过权衡,作为正在主流化转型道路上跋涉前行的《楚天都市报》,综合了事件背景和前因后果之后,选择了不道余力地弘扬“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人梯精神”与民族大义――“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后来,“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被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并荣膺“20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特别奖。

这样的新闻切入点选择,反映了一个主流化媒体的“责任担当”,即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以大局为重,“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积极塑造典型形象,着力树起时代需要的道德标杆。”

随后发生的事实也证明,《楚天都市报》的选择是正确的。且不说“挟尸要价”是否“真实,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了事实真相,单就对英雄壮举不道余力的讴歌与宣传,不仅起到了抚慰英雄的在天之灵,让英雄美名得以流传的作用,而且没有让英雄壮举湮没于对“挟尸要价”等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挖掘”中,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主流媒体的评价标准

客观地讲,一家媒体究竟应满足怎样的标准才能算作主流媒体,即为主流媒体建构起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又能凸显其特性的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这是因为不同类型媒体的特性并不相同,而即使是同一媒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特征也有所区别。但是,传媒产业属于文化产业领域,本质上仍然存在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独特个性。只有抓住传媒产业的本质,才能有效区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共性与个性,并制定出将二者有效区分的体系标准。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传媒的评估至少需要从两个视角切入: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经济属性,即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国传媒承载着监测社会舆情、保障社会信息安全的重要使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传媒作为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的实体,可以将其视作企业,而传媒业则形成了一个产业。

结合现有对我国传媒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赵彦华的《媒介市场评价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中对媒介影响力、报刊市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丁和根的《传媒竞争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一书中对传媒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构等,兼顾我国传媒的双重属性,笔者将主流媒体评价指标分为实现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两种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媒体特性具有较大差异,同时结合本文讨论的重点,在分析主流媒体标准时,本文以报纸为例证。

(一)实现性标准

实现性标准主要指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对竞争资源的占有数量和份额,这些资源既包括显在的资源,也包括潜在的资源,但都会对媒体的经营目标及在市场中的表现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主流媒体而言,每一项指标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

1. 受众规模标准。受众规模按照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媒介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二是对特定媒介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三是不但接触7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和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影响某一媒体受众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媒体覆盖范围、接触率(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对于主流报纸而言,在受众规模上至少应达到以下几点:报纸覆盖(发行)范围原则上应全国(至少跨省跨地区)发行,日发行量在50万份以上(国际上公认的主流报纸发行量一般都在50万份以上)、传阅率平均在4人/份以上。

2. 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包括媒体传播的内容质量和媒体所倚重的受众质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主流媒体必须定位于传播主流信息、力图触及并解决影响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问题单”;资讯信息能充分满足核心受众的需求,

给予受众以信息安全感;每期基本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闻被其他媒体转载。在受众方面,核心受众应该是社会行动能力最强的那群人,即掌握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时尚话语权、消费话语权的主流受众。

3. 传播效果标准。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给受传者带来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即媒体的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二是媒体的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显在还是潜在。对主流媒体而言,读者对其内容诉求的认同度应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它应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及制定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这种对于受众的影响,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

4. 经济实力标准。媒体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其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衡量媒体经济实力强弱的因素包括发行收入、经营收入、广告收入、媒体净资产等。主流媒体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其自身实力、收入、盈利能力都应处于同类型媒体的前列;具备较强的化解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笔者认为,在我国内地,目前主流媒体的广告年收入应达到5亿元以上。

5. 科技实力标准。在社会的媒介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传媒的物质技术力量对于媒体发展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同样是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其对于媒体的发展同样重要。

6. 可持续发展标准。一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应该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媒体,即具有成长性。影响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媒体的经济实力、传媒生态环境乃至国家的相关政策等。但在外部环境(传媒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相对稳定的格局下,仅就媒体内部环境而言,拥有核心竞争力是其获得持续性优势的关键。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由浅八深,一般分布于五个领域:产品与服务质量、软件系统与技术、员工业务知识与技能、组织与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由此,结合自身特性,主流媒体必须在以上五个方面至少拥有1-2项优于其他媒体的竞争能力。

(二)功能性标准

媒体通过自身的信息传播凝聚注意力,并转化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经形成便会发挥作用。媒体影响力作用发挥的大小,不仅体现出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公信力及在社会中的美誉度等,还决定着其社会职能的发挥。而衡量媒体社会影响力功能发挥的因素,即成为媒体的功能性标准,具体概括为:

1. 指导性标准。指导性是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体现。在我国,新闻媒体在传播资讯信息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指导人们思想、行为和方向的职能。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自觉坚守社会责任、发挥社会职能更是其不可或缺的职业操守,这种职业操守和追求表现为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监测社会舆情动向;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等。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教育 政治社会化 知识技能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点,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它被称为“第五媒体”。社会化是指人一生中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主要包括政治、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的社会化。

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现状及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各种联系,为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相应问题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得到我校学生的大力支持,下面就本调查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媒体与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90后”诸门事件相继爆发,无独有偶,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大学生,这些不雅视频通过手机自拍或他拍,在当事人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犹如狂卷风般迅速席卷网络。大学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调查研究较多,理论成果较丰富,但呈现出:缺少实证研究;研究范围单一,对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三方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缺乏;被调查人群多为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学生等问题。如:杨学芬在《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中,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下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方面阐述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缺少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张光教授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中主要研究了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状况,其中“网络对政治社会化诸方面因素的分析”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局限于单方面的探究,作为政治社会化重要管道的网络媒体研究,还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张晓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中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并未涉及网络对其更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影响;李如铁在《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但只是对现象的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并未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等。

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增进了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了解,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的政治、道德、知识价值观。那么,网络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使用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而网络快捷便利、信息量大,加之手机便携、小巧、功能齐全,言论更自由,使得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55.5%。本次调查的对象中,2011级人数占15.31%,2012级占27.03%,2013级占57.66%,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手机的为111人,占调查总数的100%,利用手机“上网”的有94人次,占调查总数的84.6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网频率高,网络对其影响较大,网络媒体的社会化功能明显。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通过“了解时政热点最主要途径”这一问题,显示有96.4%的学生(107人)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上网”了解;有52.25%的学生(58人)通过“手机报”了解;有17.12%的学生(19人)通过课堂了解。一般大学里的政治教育课都是公共课,而大学生经常呼喊“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选修课成为他们逃课的最佳时机,也是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得政治信息很少的原因。据调查可知,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且其浏览“时政热点”的频率是比较高的,这反映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了解政治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见识,且“政治”不会因为大学生参与而改变,加之网络可信度不高,使得大学生在网上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可以看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是否有收到来自手机或网络的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您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您的影响”和“是否参与传播这类信息”等四个指标考察被访者的政治价值观。调查显示:从未收到此类信息的学生占48.65%(54人),对于收到此类信息,有66.67%的学生(74人)会立即删除,而68.47%的学生(76人)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仅19.82%的学生认为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18.92%的学生认为影响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1.8%的学生认为动摇了他们原先的政治价值观,且有91.89%的学生表示“从没通过手机或网络传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较高,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判断能力,其政治价值观比较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网络对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仍不容忽视,网络管制的重要性从此处体现出来。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

据调查显示,有34.23%的学生(38人)能非常熟练地使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有43.24%的学生(48人)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仅有0.9%的学生(1人)对于这些并不熟练。经常使用CNKI、维普等数据库查找资料的学生仅占1.8%(2人);很少使用的学生占30.63%(34人);从没使用的学生占49.55%(55人)。可见,对于一些简单和大众化的信息搜索工具,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但对一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查询技能的掌握和使用率却不是很高。虽然网络在带来了便捷和轻松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简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和网络,所占比例分别为10.81%和63.96%,而人际交往途径所占比例仅为25.23%。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和书籍的利用率很高,上网越频繁者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或者说很少参与实践活动,这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调查对象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最主要采取哪种途径解决”和“网络交往对您的现实交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的回答看,遇到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的有42人,占37.84%,打电话询问的有20人,占18.02%。而选择“直接询问身边的人”和“书籍查询”的人分别为38人(34.23%)和8人(7.21%)。结合数据分析,认为网络会使人疏于现实交往的学生有5人,占4.5%,比例最小;认为通过网络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现实交往中的包容性的有45人,占40.54%,比例最大。可见,网络交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通过对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文明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很高,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调查对象对“在做作业和写论文时,使用网络的情况”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高达94.59%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了网上的资料、信息,其中79.28%的学生以网上资料作为参考,15.31%的学生直接采用网上资料,仅有5.41%的学生完全靠自己。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合理地使用网络,网络似乎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偷懒的途径,滋生了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使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逐渐消磨甚至消失。学生善于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技能固然必要,但不能忽视一个原则: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甚至在某方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的,比如擅自摘录他人著作、文章而不注明。

关于是否“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隐私的言论”这一问题,从没发表过的有100人(占90.09%),有过发表经历的占9.91%。从没有“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过各种骚扰信息(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的占92.79%。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传播道德,不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青少年做出有悖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事情的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与后果,因而助长了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在涉及“是否在上课期间接电话、发短信、用手机上网等”时,经常这样做的学生有7人,占6.31%;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有时”和“偶尔”。在考试中,经常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学生仅有2人,占1.8%;从没有过的学生有56人,占50.45%。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上课或者考试时使用手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不当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道德原则的遵守。虽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应该看到新媒体对于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存在于小部分群体之中,这值得欣慰,但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新媒体的使用,弱化了大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模糊了社会良知的底线,这不容忽视,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防止扩散。网络的开放、自由使我们的很多行为不受约束和限制,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社会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社会化方面,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但大学生普遍对政治不关心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普遍把同辈群体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把同辈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同辈群体中往往只是在了解获取政治知识方面相互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知识的获取上。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其次,在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方面,大学生入学时间越久,上网时间越长,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它认为个人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和米德的“角色扮演”(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其互动的对象对大学生本人同样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再次,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对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信息具有匿名性和不负责任性,个人在发送和传播信息时,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判,在匿名的环境中,个人形成了对很多事对很多人不在乎的认知,从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滋长了上述各种消极行为。因此,需要较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完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同时,大学生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修养、素质,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个人社会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努力减少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和成长。

四、本调查研究的创新点

国内相关研究为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和思考,但其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缺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因而,本次调查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足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

(二)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大学生社会化中政治、道德、知识技能社会化三方面内容,而其他研究侧重于研究社会化的某一个方面,未进行综合性探究。

(三)以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样本,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地处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化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与时俱进,紧跟时事。用“社会化”、“社会互动”等概念,从社会学特有视角出发,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尝试用相关社会学理论作解释。

参考文献:

[1]杨学芬.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版.

[3]张晓燕.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理论月刊,2002(8).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执政资源 舆论 传媒 执政能力

一、舆论成为重要的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过程中,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执行自己的政策,维护自己的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有序运行,进而实现执政目标,提高执政效能,巩固执政地位可调动和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执政党掌握和运用执政资源,通过对人民个体与集体意愿的把握和凝聚,使自己成为人民集体意愿的代表者,使执政党有更为雄厚的执政基础,获得更为强大的执政能力,体现出更高的执政水平。观察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国际政治现实,执政能力都集中体现为谋求通过运用各种执政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人心,至少是实现人民的接纳、容忍而不是排斥、抗拒。在儒家思想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论述,特别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对于人心向背的感悟。纵观王朝更替的历史与每一个新朝代最先选择的政策,都可以看出重视民心这一主轴。当代国际社会诸多政党活动的焦点,也是以争取选民支持的形式争取最大程度人民的支持。

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他们又总是会对特定事物的现象形成相对接近的看法,人们的看法、反应、认识、意见的集合,就构成了舆论。由于表达途径的不同,可以表现为口头舆论场,新闻舆论场,或不同群体内部的舆论场。这些舆论总是会有一定的交集,于是舆论,特别是新闻舆论场和口头舆论场的汇集,就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影响人们的认识,强化或是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会影响到政治运作。[1]可以说,舆论不仅能及时反映人民个体与集体不断变化的意志,还能加以利用,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因此,政治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舆论的影响力,力图有效利用口头舆论场,从而获取更大程度的支持。舆论力量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舆论意识已经成为要着力培养、经营和夯实的重要执政资源,自觉而又有目的地引导、运用舆论影响以实现执政目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前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伊提出“软权力增值论”,将权力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威慑压力的形式,即军事和经济力量,又称“硬权力”;另一种是感召形式,即文化和舆论力量,又称“软权力”。他认为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软性力量越来越重要,思想观念的征服力、理想信念的感召力,能够使“硬权力”增值,反之亦然。人们可能以为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是“自己的”看法,但与信息提供着希望受众得出的结论相比,可以看出显然受到了影响,甚至相差不会太远。即使人们得出相反的结论,舆论也完成了影响人们的注意方向、控制人们注意力的目的。至少在一个特定时间段里,让人们主要注意了某个问题,而忽视了另外的问题。这样的过程对政治家就是调控舆论而影响人的过程,就是政治文化中所说的舆论影响过程。让舆论产生所希望产生的影响,即“调控舆论”是世界各国和国际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

二、传媒成为明显的执政资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各种传媒层出不穷,舆论形成的速度越来越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信息、知识、思想的传播更广泛、更便利,同时也更加难以控制,不仅开启了民智,催生了活力,也迫使执政重点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人们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执政能力的体现方式也发生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但信息获取与控制的能力一直是执政者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无论是出于防御外部敌人还是出于稳定内部,都是如此。他们希望通过控制信息主渠道来影响民间信息的传播,进而影响舆论和人们的思想。尽管过去受技术上的限制,信息传播工具和渠道比较单一,人们却没有停止过对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广为人知的烽火连万里是封建统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造纸术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传递更便利。今天,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电子传媒的出现,加上开放的环境,信息的散布迅速而又广泛。电视直播的风行,使得执政者与公众可以同时“亲临”现场,互联网特别是短信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者,控制信息流动与传布已经成为越来越难以实现的事情了。如今,人们对外部世界事务的认识,对于发展大势等等的把握,除了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在起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受新闻传媒提供的信息的影响。

“传媒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的明显资源”,如何利用和驾驭好传媒,是衡量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传媒如无法掌握,“内则使得民主过度,使政府威信扫地;外则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衰退。”[2]在西方社会里,无论是政府还是政党已经转向将传媒当作谋求施政或执政的资源来看待。很难想象没有传媒的支持,党的统治能够得以顺利而又长期的实现,一个得不到传媒支持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必定面临极大的危机,这在西方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日本传媒揭穿了自民党的洛克希德黑金案和利库路特黑金案,引起了人们对于自民党的信任危机,迫使两位首相辞职。而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无疑也是传媒使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的例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注重对传媒的利用,从过去党对传媒的直接控制,党报党刊占绝大多数,电视广播是,传媒政治化现象非常明显,到现在党对传媒的间接领导,党报党刊与大众传媒并存,传媒政治化逐渐走向传媒大众化。我们党始终在掌握和利用这一资源,并随着传媒的发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执政方式,扩大党的影响,增强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随着世界各国对舆论传媒资源的日益重视和不断挖掘利用,如何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我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三、有效地利用舆论传媒资源

(一)增强舆论影响力,实现信息强势。

所谓舆论影响力,是指通过信息选择、处理、提供及分析、判断、见识等手段,影响新闻舆论的倾向、力度及构成,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场、群体舆论场,特别是人们的口头舆论场,从而实现影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能力。这一调控或影响舆论的过程是基于对人们的意愿、倾向、态度的发现和把握之上的,只有及时发现,真正把握,才能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有所控制。要从控制信息传播的渠道与范围,到在信息全球流动背景下努力在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种信息渠道中传播体现自己意愿的信息,实现信息强势,从而既影响新闻舆论场,又通过新闻舆论场影响人们的口头舆论场与各群体内部舆论场,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增强传媒运用能力,把握媒体宣传的领导权。

所谓传媒运用能力,是指执政党能够有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传媒手段或直接手段,以及信息提供、线索引导、信息控制、特殊影响等新兴或间接手段,有效地发挥直接隶属、控制传媒的影响力,有效利用国际传媒等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传媒主张、体现意志、争取人心、配置资源、塑造环境、引导力量的目的。我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媒体宣传的领导权。将强大的媒体舆论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有效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前进。

(三)增强舆论监督意识,赋予传媒更加全面的职能。

舆论监督和社情反馈是传媒与生俱来的功能,党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党利用各种传媒来建立完善的意见表达机制,为人民表达意见创造好的公共平台。要将媒体宣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政治沟通中将话语权交回到人民大众手中,从他们的意愿表达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使传媒不仅发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喉舌作用,还要成为社情民意的反馈器,成为对执政党进行监督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在传媒监督下执政党执政的得失成败和所作所为的透明度会增加。因此,党在开发利用传媒资源的同时也要学会规避风险,从一些管不了的、不该管的、无法管的地方抽身,把部分权力让渡或回归民间组织。

(四)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因为党管传媒,很容易造成人们认为传媒报道的内容就是党的意见的直接表达,而实际上现今传媒所传递的内容很多无涉政治,传媒的大众化特点大为增强。因此,应努力引导国内外人们认识到我国传媒所发生的变化,避免由于报刊、电视或网络上报道中偶然发生的事故导致人们对党和国家意图的误读,避免由于传媒企业管理或某些从事传媒工作失误的人造成的不好影响,引起人们对传媒的不信任延及到党。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和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报刊极大丰富,电视广泛普及,网络快速发展,如果只有理论宣传会让人们感觉空洞,流于形式。对党及领导人的活动只做程式化报道不利于民众对其深入了解,无疑增加了神秘感,导致一种情感上的疏离。这就要求党对思想理论和媒体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保持思想理论和舆论宣传的超前性,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和解答,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技术的新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宣传舆论工作适应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关系,不断创新思想理论和舆论宣传工作。

(五)重视世界传媒作用,密切关注传媒对国家安全影响。

传媒的运用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有效发挥所直接隶属、控制的传媒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其它传媒也能为我所用。要善于利用世界主要传媒的影响力,让世界了解我们,这样有助于消除误会,增进理解。而要想有效运用世界主要传媒的影响力,就必须对其运作特点、运作流程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新闻传播的规律有更深的理解,对如何运用传媒有高人一筹的领悟力和操控能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境外传媒力量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搞思想渗透和舆论造势的手法也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具有欺骗性。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依然肆无忌惮地运用媒体宣传和技术优势为其推行对外政策服务。因此,我党决不能掉以轻心,对传媒的这种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利用党管传媒的优势,对党现有的党报党刊和电视台充分利用,打造先进文化传播的强势平台,尽早作出制度和法律上的规范,尤其要防范西方媒体捏造利用突发事件造势惑众,从事颠覆活动,为党执政和施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休闲产业对媒体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1.影响媒介生态环境

传媒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进行,社会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休闲活动纯粹是为了获得内在的满足,并不是把它作为赚钱、竞争等其他外在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可见休闲是提升人类生存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基础,其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精神。当前长三角有些媒体格调低下庸俗,大量刊登凶杀、色情和暴力内容,这些媒体内容都是和休闲本质格格不入的。在长三角不断发展休闲产业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从休闲实践中慢慢认识休闲的实质,从而选择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媒介内容。因此从休闲角度来说,媒介必然要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位置,针对变化了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准确定位,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2.提供传播内容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长三角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将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这种休闲产业的发展在长三角随处可见,涉及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当前媒介时代,人们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全面和迅速地了解休闲消费等诸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而休闲生活必定会给媒体提供大量的报道内容,只要媒体从业人员是生活的有心人,必定会从长三角休闲生活和休闲产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

3.提供广告

长三角休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使人们进行消费,怎样使人们了解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的各种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具有感染力与诱惑力的媒体广告宣传是非常好的途径之一。广告宣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之接受休闲消费的现代生活方式,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去消费本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广告的这些价值在目前长三角休闲产业主要以赢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显得极其重要。企业纷纷在媒体上做广告,这在中国目前媒体主要收入来自广告的现状下,对媒体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4.促使媒体跨区域合作

在长三角休闲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各地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必然会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消除市场的藩篱,促进休闲产品、服务、资金、人员及信息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内休闲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我国的媒体特别是地方性媒体,大多受行政区划限制,只能在隶属的行政区划内发挥作用,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媒体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信息的需求。长三角媒体应跨区域合作,整合长三角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各项宣传内容和各种宣传方式,对长三角休闲形成整体、鲜明的印象和评价,在区域休闲报道中形成合力,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媒体对休闲产业的引导和影响

在长三角休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媒体传播很难想象休闲产业会以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媒介的休闲传播使媒介在休闲理念社会化和大众化进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营造社会语境,使人们无法拒绝休闲理念

在有利于休闲理念传播的社会语境当中,受众就有可能较好地接受有关休闲的传播。因为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休闲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传媒的这种巨大渗透作用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休闲文化、休闲理念与休闲方式的影响无法抗拒。

2.随时传递最新的休闲资讯,培养休闲意识

当大众传播媒介把大量有关休闲的理念、信息持续地向受众传递时,在这个过程中,休闲意识悄然完成了公众化的过程,于是,休闲理念就渗透到原本陌生的社会空间里面,成为影响人们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的一个无所不在的助推器,休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理念和行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