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盈利模式频道专业化数字电视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三、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盈余质量; 媒体关注; 首次公开发行(IPO); 发行费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33-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IPO已成为备受企业推崇的融资方式。但作为企业公开上市过程中的交易成本,IPO发行成本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控制拟上市公司的IPO发行成本无疑会提升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运行效率。按照Ritter(1987)的观点,IPO发行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前者主要是承销费用,后者则主要是IPO抑价成本。

追求融资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是公司融资决策的永恒主题。因此研究IPO发行成本的影响因素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学术热点之一。目前,此类研究多从信息不对称(Sherman &Titman,2002;Ang & Brau,2002;王华和张程睿,2005)、中介机构声誉(张强和张宝,2011)、发行规模(王军和王平,2008)、发行定价机制(杨记军和赵昌文,2006)以及股权结构(Smart & Zutter,2003)等角度展开,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

虽然目前媒体监督的公司治理作用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李培功等,2013),但媒体在监督企业违规行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日益受到关注。由于IPO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谢赤等,2010),而IPO抑价本质上是交易者期望的回报(惠晓峰等,2006),因此媒体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关注将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包括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等在内的IPO直接成本。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2011年末登陆中小板的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案例公司)为例,系统的剖析盈余质量、媒体对此的关注与IPO发行费率之间的关联,并对研究结论进行评价。

二、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及IPO发行费率情况分析

案例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中成药、西药及包装品的生产、批发和零售的国有控股公司,2011年12月2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2011年10月24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案例公司提出IPO申请。至此,案例公司十八年五次勇闯证券市场的历程终于画上句号。如此“艰难曲折”的上市经历,在我国A股历史上尚属首次,被媒体戏称为“最失意的IPO样本”。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案例公司的IPO发行费率高达10.41%,远高于表2所示的当年中小板IPO公司发行费率6.17%的平均水平,以及2010年至2012年各板块新股发行公司的平均水平,仅承销保荐费用一项就高达8.54%。

为了更为客观地探究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原因,并考虑到发行规模、行业等因素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与案例公司同处医药行业并于2012年1月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思科作为对照,对它们的IPO发行费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比较案例公司与海思科新股发行费用的具体项目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比重,发现案例公司的承销保荐费用、审计验资费用以及信息披露费用的占比均高于海思科。据此可初步判断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和审计验资费用是造成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这三项直接成本畸高的根源究竟何在?

三、媒体对案例公司IPO事件的关注

从理论上讲,媒体关注能够减轻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媒体关注是否能够降低IPO发行费用这项交易成本呢?参照罗进辉(2012)的做法,通过权威中文新闻搜索引擎――百度新闻(http://)对标题中含有案例公司及海思科股票名称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搜索,对两家公司IPO过会至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数量统计,尤其关注了媒体对两家公司盈利能力质疑的有关报道。

由表4的统计发现,从2011年10月24日IPO过会至2011年12月22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由于案例公司“中华老字号”和“五度闯关终过会”的双重身份,媒体报道多达1 450余篇。其中,针对其毛利下降、虚增毛利、利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以及销售额依赖单一产品等盈利问题提出的质疑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媒体认为“史上最执着的IPO样本”虽然过会,但其盈余质量与成长性等方面的问题仍需投资者关注。如在案例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前夕,中证网推出专题报道,强调了案例公司存在毛利率下降、市场过于单一等影响盈余质量的问题,提醒投资者关注。与案例公司同一时期登陆中小板的海思科,从2011年12月14日过会至2012年1月17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媒体报道约为1 250篇。无独有偶,媒体也对该公司高盈利能力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但关注程度远低于案例公司。可见虽然在盈利能力方面均受到了媒体的质疑,但对案例公司的新闻报道数量远多于海思科。

四、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事实上,悉数案例公司历次闯关上市的曲折经历,盈余质量问题难辞其咎。由第四次闯关失利的相关财务数据便可窥见一斑。笔者考查了案例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08年至2010年的财务业绩,并结合如表5所示的2011年公司年报的利润数据,从盈利持续性、盈利结构及盈利的现金后果三个方面对该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

(一)盈利持续性分析

盈利持续性一向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钱爱民等,2009)。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1年的四年间,案例公司的毛利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状况足以使外界对其盈利持续性产生质疑。

(二)盈利结构分析

与案例公司毛利率显著下降趋势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至2010年间该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逐年提高,从而形成招股书中利润总额靓丽的增长曲线。尤其在2010年度,案例公司依靠自身经营活动实现的核心利润①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仅占六成。

(三)盈利的现金后果分析

钱爱民、张新民(2008)认为,利润结构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应具有趋同性,较高的盈余质量应具有较强的现金获取能力。因此对照案例公司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匹配程度,可见除2010年外,其余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都明显不足,即案例公司自身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比较有限。

五、高额发行费率是盈余质量问题及媒体关注的现实后果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凸显的问题以及媒体在其过会后至股票上市前的集中报道,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现实后果?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案例公司畸高的IPO发行费率。三者的因果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额承销保荐费用的成因分析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必将大大增加承销商为其新股定价的难度,并加剧新股发行失败的风险和保荐期内担保的相应风险。尤其是面对案例公司十八年上市四次未果的经历以及媒体对其盈利能力种种质疑带来的负面影响,新股承销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与案例公司共同经历上市曲折的承销商要求其承担高额的承销保荐费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高额信息披露费用的成因分析

信息披露环节是IPO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2010年提出IPO申请开始,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就接连不断,直到2011年12月22日上市的前一夜,还有关于它涉嫌包装利润的联名举报信被曝出。按照归因理论,人们对消极消息的关注及使用程度远高于积极的消息,从而影响相关主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在每次被质疑、曝光后,案例公司都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找出理由或解决方案,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向大众披露信息,消除不良影响。如此一来,案例公司承担的信息披露费用自然较高。

(三)高额审计验资费用的成因分析

审计验资费用的收取标准,一般根据企业规模并结合工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笔者认为案例公司此项费用偏高,除了企业规模这一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应落在审计验资工作的难易程度上。如前所述,案例公司在IPO过程中备受质疑,特别是盈余质量方面,如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真实性以及频繁通过处置土地使用权及房产增加利润等。况且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由此案例公司审计验资成本偏高自然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企业IPO热度的有增无减,逐年攀升的IPO发行成本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IPO发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无疑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降低IPO发行费率是控制IPO发行成本的重要方面,既关乎券商及市场环境,又与公司自身质量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旨在从公司自身质量的角度剖析影响IPO发行费率的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盈余质量是影响IPO发行费率的重要因素,而媒体报道的负面消息则能够强化这一影响。事实上,能够顺利被资本市场接受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因此,努力提高公司质量是降低IPO发行成本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Ritter. The Costs of Going Public[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1987(19):269-281.

[2] Sherman Ann, Titman Sheridan. Building the IPO Order Book: Under pricing and Participation Limits With Costly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2(65):3-29.

[3] Ang James, Brau S, James C. Firm Transparency and the Costs of Going Public[J].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002,25(1):1-17.

[4] 王华,张程睿. 信息不对称与IPO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5(6):13-20.

[5] 张强,张宝. 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12):4-10.

[6] 王军,王平. 中国民营企业IPO发行成本分析[J].经济问题,2008(2):58-60.

[7] 杨记军,赵昌文.定价机制、承销方式与发行成本――来自中国IPO市场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6(5):51-60.

[8] Smart, S. B., Zutter, C. J. Control as a motivation for under pricing: a comparison of dual and single-class IPO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1):85-110.

[9] 李培功,徐淑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共识与分歧[J].金融研究,2013(4):196-206.

[10] 谢赤,龙瑞,欧辉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42-47.

[11] 惠晓峰,李明毅.信息披露、IPO折价与资本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39-43.

[12] 罗进辉.媒体报道对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影响及其差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9):96-112.

[13] 钱爱民,张新民,周子元. 盈利结构质量、核心盈利能力与盈利持续性――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8):108-118.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本文试图通过利弊和风险分析,为传媒机构提供一个上市选择的目标与风险的谱系,以期传媒机构在选择上市的操作上更加理性和成熟,趋利避害,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传媒上市的价值谱系

1.大规模融资能力

上市不但能够为传媒企业筹集到大量资金,而且也能够为传媒后续的发展提升其进一步债权融资的能力。

筹集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证券市场以证券形式为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融通资金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机制和场所。传媒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产业,进入门槛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日渐其高,所谓“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由于媒体独特的盈利周期,在开始阶段甚至还会出现“只投入,不产出”的“烧钱”现象,因此传媒的发展比其他企业更加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支持。

2.化敌为友的资源整合能力

传媒企业上市后,可以通过并购、换股等手段,进行资本运营,实现传媒发展中价值链延伸的有效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并且,其成本代价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

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性潮流就是,媒介业固有疆界被渐次打破,越来越多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的要求摆在人们的面前,人们缺少的将不仅仅是大笔的资金,而且严重缺少不同地区、不同媒体、不同行业的操作经验。在传统方式的竞争发展中,传媒价值链的打造往往是靠自有资金,自身力量独立完成的。但是试想,如果在我们的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中需要一个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如果仅凭自身的力量去打造的话,所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说,而且还要面临现有的新浪、搜狐们的强势竞争,其代价之大、产出周期之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是上市企业,则便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换股的方式化敌为友,使相关资源在资本纽带的作用下融为一体,并且借助于成熟合作伙伴的巨人高度和力量,迅速形成自身发展的价值链效益。

3.规范管理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从管理方面来看,传媒上市不仅可以融得资金,而且可以借资本社会化的契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从而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介入证券市场,将使传媒企业成为公众性的上市公司,有利于其在经营理念、股权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首先,传媒上市后,要按照证券市场监管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实现从经验管理到专业管理的飞跃;其次,上市可以明晰传媒的股权结构,并适当降低其股权集中度,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第三,上市将大大提高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将股权安排、经营模式、财务状况、重大事件等公之于众,接受严格的外部监管,有助于传媒企业在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正确决策。

4.市场估价与价值发现

传统的媒介运营者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下辖的资源在价值分量上的孰轻孰重。而资本市场的估价机制则可以为传媒经营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敏感的媒资价值量表。在这样一种市场价值尺度的观照下,传媒的经营运作――其资源的使用、工作的重心及行动的逻辑――将更加清晰、自觉和理性。

5.提高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许多企业,在上市之前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是差不多大的,但是上市后,企业名称每天在交易所的股票牌里面不停地翻,相关媒体每天都要对当日股票进行评价,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企业的品牌效应随着上市的成功而得以推广。

上市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形成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那些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公司的股价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大量资本,比如更易得到银行的贷款,更易使用增发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进入资本快速、连续扩张的通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传媒机构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增强其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二、传媒上市的约束与风险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上市也不例外,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上市,同样的,上市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传媒。在选择融资方式之前,传媒应充分了解自身的情况、证券市场的规则以及相关政策的要求和限制,在看到上市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上市潜在的风险,综合权衡、评估各方面利弊之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以下便是伴随传媒上市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

1.高额的融资成本

上市融资获得资金是有成本的,资金的使用也需要支付成本。企业上市融资必须迈过股票发行条件和股票上市条件两道门槛。对于一些传媒企业来说,在迈过两道门槛之前,还面临着改制问题。企业改制、股票发行、上市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企业必须聘请若干中介机构进行辅助。凡此等等,都要付出费用。

企业在上市之后仍需就股权资金的使用支付成本,除日常的中介机构费用、市场运作费用之外,公司盈利的相当一部分要用来支付投资者的股息红利,这种资本成本通常要高于银行贷款的成本。

因此,传媒上市首先要权衡上市融资与私募、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相比成本的高低,还要权衡上市融资本身的成本与收益,只有收益高出成本时上市才是合算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传媒企业要有好的招股项目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成长性与盈利能力,否则以不上市为宜。

2.多种经营风险

传媒上市后面临众多经营性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一是盈利能力风险。证券市场有一套特殊的评价标准,其中,投资者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炒”股票,“炒”的就是预期,是股票的未来,股价取决于投资者对以下各项的期望:企业的最近表现和未来发展前景;新推出的产品或服务;该行业的前景。因此,保持稳定的增长,是每个公司的需求,也是每个投资者所渴望的。

二是盈利周期风险。一般来说,资本市场的盈利周期计算是以会计年度为标准的,各项盈利指标以年度为周期,每年一结算。传媒的品牌影响力的形成,广告回报的滞后效应等等,这些都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及时间检验,资金投入的最初阶段往往没有回报,处于“烧钱”的状态。由于无法在当期向投资者提供有说服力和竞争力的回报,很可能会得到股市恶评,能否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期对传媒上市公司有很大挑战性。

三是盈利模式单一的风险。传媒类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单一,普遍缺乏内生性的成长动能和竞争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传媒的广告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目前A股的传媒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小,大多数报业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报纸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增值服务还没有得到体现,其他经济来源也微乎其微。

四是股价下跌以及集团诉讼的风险。企业上市只是第一步,公众股东对于短期业绩往往非常在意,如果上市后的传媒企业缺乏长期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将用“脚”投票,导致股价不断下跌,公司还可能被收购,甚至被摘牌。股票价格的下降也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按照普通的逻辑,股价持续下跌,表明投资者不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此时,股东会进一步减少持有的股票,债权人会停止对公司的贷款,上下游供应商会停止提供商业信用。股票价格下降还会影响公司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心,影响到市场占有率。这样的话,上市初树立的企业形象就会丧失殆尽。所以传媒在上市之时,必须对自己的长期盈利能力有一个冷静的预测,在没有较大把握之前,匆忙上市孕育着很大的风险。

3.机制缺陷存在的风险

传媒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运行机制存在漏洞和缺陷,内部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风险。如一些传媒上市公司准备不足,匆忙上市,由于上市之前改制不彻底,没有建立起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内部机制,组织机构不能适应上市公司的需要,为以后的经营运作埋下了隐患。

上市公司应该是市场化的产物,而不应该是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的结果,在准备上市的企业内部,必须要有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机制,先把自己内部的问题解决好,再择机上市。

4.信息公开化带来的风险

上市就意味着信息公开化。传媒上市前,其经营风险由个别的所有者承担;上市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由社会公众投资者来承担。因此,传媒上市后必须定期按照规定公开披露经营管理信息和财务资料,以便让投资者了解公司和确立对公司的信心。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及时披露所有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并确保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这对许多传媒企业来说是一大考验。上市公司不得不承担以下风险:

①传媒上市后要按照监管要求担负起信息披露等义务,不可避免地将企业的部分商业机密公之于众,这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②上市后,上市公司尽可能多地公开公司战略、业务经营数据和市场策略等接近商业机密的经营细节,公司的各项指标和经营计划都更加透明,容易让竞争对手了解企业动态和重大决策并采取相应对策,意味着公司难有黑马式的举动。

③企业上市后成了公众公司,许多以前属于内部事务的消息就要对外公布,不公布就是违规,必然受到谴责和证监会的制裁,企业信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在极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下,经营管理状况一旦出现问题,将迅速被公众了解,企业声誉也会大大降低。一旦股东认为公司的现状及前景糟糕,就会抛售公司股票,导致公司市场价值降低,影响传媒公司再次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可能性和融资的金额。

其他的风险还有管理方面的问题、壳资源的遗留问题以及媒体行业所特有的政策性风险等等。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大年初三上午,当大多数人正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时,Xplus数字媒体发行平台总裁于干却正在与他的团队,进行着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重要会议。新品、合作协议、融资谈判……一系列工作排满了他的日程表。一年前,于干刚刚接手总裁职务时,Xplus的公众知名度还不高,而今,Xplus已拥有2100万注册用户,成为了一家颇具公众影响力的数字新媒体平台。

几经筹备,Xplus最近终于推出了“零门槛”电子报纸解决方案。于干称,这个新产品将为Xplus“报纸”和“杂志”双管齐下的发展战略写下重要一笔。

近两年,于干所忙碌的事业成为了互联网新一轮投资热点。Xplus数字新媒体平台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两轮风险投资,总额近千万美元。可以说,Xplus在数字新媒体的探索中已经卓有成就。

资本不是省油的灯

Xplus从诞生到现在的三年间一直被市场所看好,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评选的“创新50强”,《财富》杂志评选的“2005年中国最酷公司”,清科集团2006年最具投资价值50强,在2006年美国某知名投资杂志评选的“亚洲100强未上市公司”中,Xplus都榜上有名。业界的热捧让于干感觉有点“心虚”。他坦言,虽然拿了奖是件挺光荣的事情,但却感觉压力倍增。

对于风险投资的认可,于干表现谦虚,他对记者说,Xplus是众多电子杂志公司中率先拿到风险投资的,联想、招商局、新世界等知名机构都是Xplus的股东。虽然有十多家投资机构追捧,背后依然有不为人知的苦衷。他表示,资本驱动会带来更加惨烈的竞争,虽然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有大有小,但行业整合速度相当快。

通常,一个产业从不热到热,再到产业整合会有一个过程,至少要两三年时间。但电子杂志产业是个例外,众多小公司希望能够被有钱的大公司并购,资本驱动下的行业竞争非常残酷。

于干给记者举了个例子,Xplus有一个曾排在业界第五的竞争对手,原来做得也不错,但后来却迅速消失了。这个企业从起到落,从狂热到落寞,时间非常短暂。这让于干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电子杂志这个没有壁垒的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个行业如此之疯狂。

一般来讲,某种行业要么是技术驱动型,要么是需求驱动型。而电子杂志诞生以后,技术驱动力显得并不很强,也没有太多的市场需求,有的仅仅是资本驱动力。在资本驱动下,一系列复制行为如雨后春笋,电子杂志仿佛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拿到投资以后的企业总得给投资人一个交待,否则看不到企业成长,投资人将会收回投资。于是,电子杂志企业大张旗鼓地吹牛、报假数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竞争对手称目前已经有将近5800万用户,而全国用户才只有6700万。于干觉得,这种事都是被钱逼的,资本不是省油的灯。

资本的压力导致行业中非理性因素出现,做到理性经营难度很大,竞争同质化情况非常严重。电子杂志平台企业都面临着商业转化困境,这对于于干和他的管理团队来说是个难题。于干说:“资本是冷酷的,必须找到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让企业实现盈利。”

收购带来新的盈利模式

Xplus最初几年间和其他电子杂志公司一样,经历过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商业模式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最开始,Xplus是个电子杂志发行平台。在那个平台上,已经有353种专业期刊,个人期刊42000多份。在353种期刊里,将近70%是有刊号的传统媒体,这是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即使有这么多种期刊,Xplus却一直没有做自己的内容,一直在做媒介平台。公司在两年的发展中虽然有所收入,但离盈利差得很远。于干承认,这是个难受痛苦的过程。

Xplus公司最初以开发了多媒体杂志著称,它是全球第一家做多媒体杂志的公司。当时,基于Flash技术的电子杂志本来想给下载音乐的人提供歌单,结果做出来效果却出奇的好。三年前,Xplus开始真正步入电子杂志平台行列。

与Xplus一样,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也都在苦苦寻找盈利之道。Xplus的竞争对手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不断改变经营模式。POCO和ZCOM曾经是Xplus的主要竞争对手,短短一两年过去后,现在这两家公司的企业经营模式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ZCOM开始向数字娱乐门户网站转型,并与金山公司合作发行网络游戏;而POCO去做内容、社区了。大家已经各奔东西,共同的起点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Xplus也一直在探索。在竞争对手一个个偏离这个产业后,Xplus最终还是决定老老实实回到电子杂志上来。2006年12月,Xplus发现了机会。通过资本合作方式,Xplus收购了上海商博尔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针对报纸、杂志数字化的“一键式”智能软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Xplus收购这个公司后,可以使报纸和杂志“零门槛”地加入到数字媒体队伍中。这也成为了Xplus的战略转折点。

走与传统媒体合作之路

Xplus的公司战略将因此收购变得越来越清晰。“零门槛”数字媒体解决方案包含名为NP MAKER的“一键出报”智能化数字软件,它能使报纸数字化流程与原有报纸排版制作流程无缝衔接,使数据格式在报社各个部门共享,避免重复劳动。在Xplus的网站上阅读当天出版的报纸,正成为越来越多上班族读者的新习惯。

于干认为,“双方如果都能在充分信任对方基础上合作,才能达到最优结果。报业集团要应对盈利内容与运营模式问题,迎接新型媒体对阅读受众和广告双重的分流挑战。”作为新媒体代表的Xplus,已经向传统媒体抛出了橄榄枝。

如今,已有《文汇报》、《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竞报》、《辽宁日报》等100多家知名传统媒体与Xplus签约,其合作领域已相当广泛。于干强调,Xplus并非软件公司,而是一个积累了三年多用户经验的平台发行公司。在平台运营中,Xplus提供软件服务、用户发展和用户行为数据监测等“一条龙”服务,因此,其盈利点决不会因为“零门槛”而消失。

于干为记者描绘新战略时眼中充满了期待:“通过合作,传统报纸和杂志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内容资源重整变成多媒体电子刊物。通过Xplus网站、MSN电子报刊合作频道、互联星空全国各地的电子报刊频道以及300多家网络联盟,用户阅读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了,如在线阅读、下载阅读和派送器订阅派送等,满足了网民多维的使用需求。最后,传统媒体还可通过版面广告、飘入广告以及用户增值服务来实现内容增值。”

于干认为,在经营步入正轨后,Xplus可以获得两部分收益:一部分是广告,一部分是付费个性化定制、订阅。

当记者问到Xplus是否准备上市时,于干大笑,“上市就看机缘了,我们经营者对这个事并不是特别操心。真做到那个份儿上,那些大投行不会放过你,会拼命找你的。”

自媒体公司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发展战略

博瑞传播是国内首家报业传媒类上市公司,战略定位为“传统媒体的运营服务商,新兴媒体的内容供应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依据其战略推进思路,公司将逐步从成都报媒运营商发展成为成都媒体运营商和全国媒体的投资者,逐步完成由平面媒体的经营业务向多媒体的经营业务转变,形成平面媒体和新媒体互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逐步完成由区域性强势媒体经营企业向全国综合性媒体经营企业的转变,确定博瑞传播在全国文化企业的先行者地位。

近年来,公司秉承这样的战略思路,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积极开展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目前已建成了从印刷、广告、发行投递在内的围绕强势媒体的经营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加快进军新媒体领域,现已成为垄断西部的综合媒体运营商。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终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将渐成主导,且在中国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到来。公司加快挺进新媒体及内容领域顺应行业发展的大势,将能够打造更多盈利增长点,从而推动公司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通道,并逐步确立其在全国文化企业的先行者地位,公司的投资价值将不断提升。

网游业务是博瑞最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之一

网游业务是博瑞最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之一。目前公司运维的主要产品有《侠义道》、 《侠义道Ⅱ》、《新侠义道》、《圣斗士OL》、《棋魂》以及梦游基地大厅。2009年7月大型图形社区“梦游岛”也宣布上线。《侠义世界》《侠义道Ⅲ》仍在研发中,游戏采用强大的次时代游戏引擎,将为用户带来更梦幻的体验。

据了解,2009年公司网游业务净利润实现约30%的增长,主要来自老游戏《侠义道》和《侠义道II》的自主运营的加强和新游戏《新侠义道》的推出。

预计2010-201 1年,公司网游业务在不考虑可能并购项目的情况下,可保持30%的净利增长。我们认为,预期盈利增长将主要来自新产品的推出、运营方式的开拓和自主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积极寻找一些合适的网游产品:

公司目前的新产品推出计划包括:2010年将推出新产品《圣斗士OL》和《侠义道世界》,2011年将推出3D《侠义道3》。另外,博瑞梦工厂合资公司还可能有新的产品研发出炉。

由于强势平台如腾讯等要求的游戏收入分成比例有所提高,未来公司将逐步加大自主运营的比例。目前,公司正不断开拓新的运营方式,如“梦幻岛”、《Web侠义道》。“梦幻岛”采用了社区的模式,是一种代表着最新形态的网络互动娱乐形式,集合了梦工厂旗下的众多产品线,为用户提供了时尚、高品质的一站式互动娱乐服务。《Web侠义道》是首款和大型MMORPG(老游戏《侠义道1》)完全互通的,结合现有优势进行创新的webgame。其可以让用户处于全天候的娱乐状态,网页和客户数据端的互通可以在白天工作时间段内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方便,‘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体验游戏并通过体验转换为真正的网游用户。

目前公司网游业务以自主研发为主,但是也会积极寻找合适的网游产品进行,为更快实现盈利增长作出贡献。

未来公司将三管齐下(研发、运营、投资)推动网游业务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其早日跨入全国网游第一梯队,并具备条件作为独立公司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成都梦工厂未来将主要以产品研发和开拓运营方式以提升自主运营能力为主,亦可能一些合适的网游产品。

博瑞梦工厂合资公司将主要进行网游新产品研发,以及整合一些适合的网游团队和项目等。

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成立了投资团队,将积极在新媒体领域寻找合适的项目,包括网游项目、垂直门户网站等。公司的投资团队相较风投会更加稳健,将主要投资一些商业模式较为清晰和已经或者很快可以实现盈利的项目。

加速向新媒体挺进

从近期行动来看,公司向新媒体拓展的范围和速度加大加快。

博瑞传播以现金向成都全搜索增资580万元,占注册资本17.87%。我们认为:1)成都全搜索目标是成为四川省最大的新闻门户,这一目标为博瑞所认可,是公司参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一方面成都全搜索在内容上可依托成都商报的资源;另一方面长远来看即使是在成都这样的内陆经济区,平媒也会不断没落的,商业模式升级、向新媒体发展是必然之势。全搜索将可能成为博瑞整合传统媒体和网游媒体资源的平台,因此后续的协同效应将会逐步体现,2)这次的参股也体现了公司不想错过任何好的机会、积极开辟新领域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的进取精神。而由于在门户网站方面没有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仅参股17.87%以试水互联网,表明公司稳健发展的作风,3)成都全搜索2009年实现净利润417万。未来几年,以成都商报为平台支撑并借助其资源,全搜索实现由娱乐门户向新闻门户成功转型并获得盈利增长的概率较高。由于博瑞参股比例较小,短期内全搜索对其收益贡献较为有限。

博瑞同意裘新以货币资金667万元对博瑞梦工厂进行增资。增资后,裘新占40%股权。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推动公司网游业务的发展:1)增资由裘新团队主动提出,一方面表明核心团队将会更努力发展网游业务的决心以及对梦工厂网游主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隐含表明了梦工厂已有值得收购的网游项目标的并希望以股权激励来推进接下来的收购;2)博瑞同意裘新团队的增资也再一次表明了公司对网游业务发展的大力支持。

未来公司将向更为广阔的新媒体领域挺进:

如垂直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网络社区等,并使其与传统业务发挥最大协同效应,

如影视娱乐领域,公司将依托星百瑞(北京)传媒有限公司、成都演艺集团公司,继续做强其娱乐传媒平台,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内容。

目前公司正在积极运作“创意成都”项目。预计明年中期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聚集文化传媒创意企业和资源为目标的多功能商务办公楼,引进设计、影视、印刷等企业入驻,形成创意产业集群。

传统业务稳定增长

公司传统业务稳健发展,并不乏盈利增长点,为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报纸广告业务2009年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2010年增长势头仍将保持。正如我们预期,全国广告市场投放额在2009年底开始出现回升,2010年各类广告全面复苏值得期待。从成都报业市场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增长趋势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多家机构预测成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成都报纸广告的最大客户)今年将有较好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今年成都报业市场将会欣欣向荣。作为成都市场份额最大的成都商报,在无意外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将迎来报业广告快速增长的快乐年。

公司户外广告业务2009年同比增长约达100%,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成为公司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户外广告资源的价值将会不断提升;同时,公司还将积极参与竞标拍卖、积极进行并购整合以获取更多资源。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由于报纸广告增长超预期,分别上调公司2009-2011年EPS0.01、0.04、0.07元至0.73、0.98、1.16元。在当前股价下(29.78元),对应PE分别为42、31、26倍,远低于传媒行业60倍平均水平,维持“强烈推荐”评级。我们认为,以公司现有业务(包括传统平面媒体业务和网游业务)的增长潜力来看,应享有35倍PE;同时由于其将不断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军新媒体,估值应再享有20%溢价,因此上调公司12个月目标价为41.16元。

风险提示

公司业务多样化带来的业绩影响因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