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却不发达。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实际上,“软实力”是有不同层次的,除了国家软实力,还有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媒体软实力等多种表现形态。这里提到的“媒体软实力”,意指“媒体的软实力”,区别于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细的“媒体作为软实力要素”的意义。后者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框架内将媒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与实现手段,前者将焦点集中在媒体本身,关注媒体自身的问题,包括与媒体竞争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柔性要素,如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等等媒体的内在属性。

一、“媒体软实力”凸显媒体竞争的新阶段、新命题

媒体软实力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媒体发展的初期阶段,硬实力的发展和竞争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死存亡。硬实力竞争发展到极致就是“唯收视率论”,这和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出现的GDP中心主义有颇为相似之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定阶段内的收视率中心主义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促进媒体硬实力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硬实力建设周期的完成,媒体发展和竞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这时候一部分媒体已经摆脱了在低端竞争、刚性竞争的胶着状态。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收益,各个媒体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人员培训、栏目策划与改版等一系列尝试之后,媒体内部资源得到有效清理,媒体风格、媒体市场相对成熟,媒体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由此,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媒体软实力的竞争。

从媒体竞争的底线来看,中西方媒体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一般媒体从原则上说是没有生存危险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长期在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这种依附关系导致媒体资源出现强制性行政分割,导致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市场化整合,但对单个媒体来说,并不存在因市场竞争而真正死亡的危险,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出现上帝之手来拯救。因此,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媒体更要着眼于自身发展的长远问题、战略问题。另一方面,潜在的竞争是永远存在的。对于一些主要媒体来说,不管是经济实力已经比较强大的媒体,还是在硬实力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得到较大程度提升的媒体,在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应该是这些媒体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媒体的竞争力,既要坚持硬实力要硬,又要加强媒体软实力建设,做到软硬兼施。

二、媒体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和内容

根据约瑟夫奈的论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对一种吸引力。他在对软实力的阐释中指出,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而且这种影响不是强迫的,是通过无形的渗透达到的。软实力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软实力的作用对象自愿做软实力拥有者想要其做的事情。奈给软实力下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相似,媒体竞争中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部分。媒体硬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往往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硬实力是刚性的,软实力是柔性的。硬实力是阶段性的,现时性的,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和发挥作用。比如媒体资金短缺,濒临倒闭,而一旦注入资金之后,则可以很快起死回生。软实力是战略性的、长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硬实力的评估比较容易,评估指标基本上可以测量和计算;对软实力的评估比较困难,评估指标难以量化。

作为构成传媒实力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实现“软实力”,必须先要建设“硬实力”,先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是光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媒体要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最终依靠的还是“软实力”。媒体软实力一旦确立,并被人们感知之后,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通过其价值取向和在受众中的威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不会轻易被其他媒体复制和取代,对媒体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三、媒体软实力的表现向度

媒体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软实力与此前提倡的媒体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位关系,只是媒体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更宽泛一些,更具有媒体竞争的针对性意义,更强调媒体关系中的文化较量,是对媒体内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与社会效果的强调。在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特别是针对当前媒体软实力建设的现实状况,我们主要从媒体文化、媒体精神和媒体责任三个向度展开论述。

1.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的概念在过去也时有表达,比如媒体的CIS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提出这些概念主要是出于赶时髦的需要,尽管他们也编制了书面的媒体文化,并提炼出了整齐乃至华丽的话语来予以表达。但是,书面的媒体文化与真正落到实处的媒体文化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媒体进行自身宣传的广告语和口号,并没有内化成媒体的自觉追求,并非其真实的媒体文化表现。真正的媒体文化是内化的,是通过媒体行为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当然,如果书面的媒体文化与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媒体文化能够保持一致,那最好不过,但现实情况是这二者往往是分裂的。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媒体行业,我们应该实施“百年媒体建设”战略,塑造有深厚底蕴、有深刻影响力的媒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媒体的年龄都很短,中国大陆还没有一家媒体有上百年的历史。媒体文化的积累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得到社会认同和自身内化的媒体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许多西方媒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西方媒体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孕育了自己的媒体文化。在中国要实施“百年媒体建设”,除了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保证其生存外,更重要的是媒体要有自己的底蕴和内涵,要用自身媒体文化作为其长远、持续发展的保证。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相对来说,制度可以变,版式可以变,媒体人更是流水的兵,但是媒体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在建设百年媒体的战略中,更应该将媒体文化提到百年大计的高度上来。

从本质上说,优秀的媒体文化可以激发媒体内部人员的热情和干劲,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且这种规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要求。同时优秀的媒体文化对外还可以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

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凤凰卫视全球首位三进阿富汗进行战地、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距别斯兰人质现场仅30米作现场报道的卢宇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著名航拍摄影家赵群力更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媒体文化在节目上则体现为媒体立场、传播理念等。比如凤凰卫视,有一个新闻理念叫做“以善意揭示真相”,他们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总是坚持善意、稳妥、中立和建设性的立场。像《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等节目,就是要把所谓的“灰色地带”变成“透明地带”,给每个生命以应有的尊严。通过维护社会正义、社会道德,促进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展示中国以人为本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还特别注重自觉地传播其人文关怀理念,将浓厚的人文色彩融入到节目中去。比如在对美伊战争的直播报道中,独创的情绪段落都是对和平、反战愿望的真情流露,不断地展示其厚重的人文关怀,甚至每一次主持人与前方记者的连线都会有细心的叮嘱,片言只语间让受众直接感知到了凤凰卫视的媒介文化。

建设媒体文化,在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媒体自觉,媒体要对自身位置、使命、任务等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要进行真实的思考。现在虽然很多媒体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应景性的,程序性的,并没有从媒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要加强研发能力。在对媒体进行定位和媒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媒体采用自我认同的方式。除了自身看自身外,媒体还应该通过外界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山外看山,更容易看到整体和全貌。

第三,精心培养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对任何一个传媒机构来说,领袖风范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传媒文化,特别是传媒的精神领袖,要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这些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会在无形之中铸造媒体文化。

第四,要加强媒体内部文化精神的梳理和塑造,并形成制度。媒体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

2、媒体精神

媒体精神即一个媒体表现出来的追求,就媒体行为来讲,集中体现在作为个体的媒体人和作为整体的实体对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既要依据自身资源,又不能局限于自身资源,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超越自我,它是媒体主观能动性的文化表现。这种超越精神,会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同和尊敬,从而建立起媒体的吸引力。

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是一个经济不怎么发达,文化也不怎么发达的内陆省份,但湖南卫视敢为天下先,勇于超越资源限制的精神,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观和追求。今天的湖南卫视,它的硬实力不是全国第一,但软实力在省级台中绝对是全国第一。湖南卫视在发展过程中,以放眼全国的眼光给自己定位,“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中国”,要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快乐中国”已成为其醒目的标签。这份追求精神,让人尊敬。在观众心目中,湖南卫视就是中国省级卫视的第一把交椅。这是不以不喜欢湖南卫视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将湖南卫视与上海卫视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上海卫视具有典型的传媒口岸优势,经济发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观众的消费能力强,并具有长期的历史、地理优势,但是上海卫视的业绩并不突出,尤其是东方卫视以前的上海卫视,基本无所作为。即使东方卫视出来后,其影响力也不能压倒湖南卫视。个中原因,细细体味各自的定位、追求,差异立现。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卫视。和湖南卫视类似,贵州卫视也是典型的传媒口岸不好,偏处西部,经济不发达,本省人口3800万,而且收视人群的消费购买能力有限。但贵州卫视是有精神的。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精神的”,媒体也是要有精神的。贵州电视台从李新民到白芳芹,全身心投入改变自身媒体环境的不懈努力,使贵州卫视这个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电视媒体实现了一种超常规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2002年,贵州卫视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提出了“西部黄金卫视”战略,成为省级电视区域化发展的探路者,这也是贵州卫视跨区域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台长李新民作为“西部电视的开拓者”被评为2003年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李新民的继任者白芳芹继续跨区域合作之路,2007年9月与甘肃卫视合作,突破行政区域首度结成产业联盟,它的信号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的经济意义。贵州台通过多年的锻造,在区域整合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区域电视整合发展的先行者。坐守黔中,志在全国!这种气魄,这种勇气,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白芳芹也因此成为“2007年度十大广电传媒领军人物”。2007年5月16日,曾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嘉宾主持的身份出现在《论道》节目中,这是国内第一档省部级领导作为嘉宾主持长期坐镇演播室、邀请各行业重量级嘉宾进行尖峰对话的节目。节目形式虽有跟风之嫌,比如,学习以大众文化载体传播精英文化的《百家讲谈》,但是其思路是值得很多省级媒体学习的。《论道》的高明在于对资源的充分挖掘。龙永图本为湖南人,但作为贵州省属最高学府贵州大学最有影响的校友之一,也属于正宗的贵州元素。从《论道》节目也可以看出贵州卫视运用大贵州概念整合资源,将贵州元素用到了极点。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超越自己,增强媒体影响力,占据竞争优势,对媒体来说都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掘自己的资源,突破资源的限制。特别是那些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大省的省级媒体,他们已经在硬实力上占得先机,只要拿出媒体的亮剑精神,敢作敢为,勇于进取,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软实力。

这些传媒口岸较差、媒体硬实力并不占优的媒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很高的传媒效率。这同时提醒我们,在评价媒体成败的时候,更多的要看传媒精度、传媒效率,这也是媒体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在硬实力评价中,我们更多的是从总量角度进行评价,资金总量、技术能力、收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但在软实力评价中,则应该以资源与业绩比、投入与业绩比、产出的人均比率等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3.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个维度。媒体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以远大目标引导自己,以较高的品位要求自己。中国媒体要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媒体首先是获得了社会资源的国家化让渡,认识到自己获取媒体资源是具有垄断性的。在中国,由于国家需要、政府需要,媒体具有很多特权,获得了很多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媒体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受益者,因此要对社会负有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媒体和西方媒体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少一些,那主要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垄断性社会资源有限。但西方社会也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责任通过媒体功能得以实现。从媒体功能或媒体重要性上来看,媒体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更要当好“喉舌”,要服务于、服从于当地中心工作,这是大家都明了的。同时,在区域竞争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还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形象,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的“脸面”。媒体的“脸面”功能发挥得越好,媒体在区域内部各部门重要性的竞争中也越有利。就一个区域内部而言,其竞争对手是本地区的其他社会单位,在这个时候,媒体软实力就显得尤为突出,就硬实力来说,媒体行业比之于其他行业,恐怕很难占据优势。拿媒体与电信而言,如果单纯从硬指标来看,从利税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媒体都比不过电信,但媒体对区域的贡献,除了利税,更重要的是其“喉舌”与“脸面”功能,展现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不管是出于媒体自身利益还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媒体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

“喉舌”功能:代表党和政府发表意见,但有被动作喉舌与有创造性的主动作喉舌的区别。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应在地方党政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发挥喉舌功能,有突破,有创新。

“脸面”功能:对于媒体所在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媒体代表并可以通过媒体塑造一个地方的形象和脸面。通过媒体产品进行形象塑造,既是塑造媒体自身形象,也是塑造区域形象。地方形象是人们对某地区可感知特征的主观看法和印象,是通过媒体对该地区的传播实现的。比如重庆市在直辖后,能较快地树立起充满活力的“新重庆”的形象,和重庆电视台的迅速崛起关系密切。在短短的时间内,重庆电视台就从一个地级水平的电视台跃升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电视台,很多人对“直辖市重庆”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重庆电视台一些耳熟能详的节目,重庆电视台由此成为重庆的“文化脸面”。

“智囊”功能:媒体在未来的作用,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聚合平台,集全区域之力出谋划策,推动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牵手”功能: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地牵线搭桥,推波助澜,通过创意促使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产生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来,媒体既能在各种媒体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刚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媒体的影响力、社会责任与追求。

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特别是在一定的期限内,“责任”可能会成为媒体的经营发展负担。因此媒体责任有效的实现方式,就是把“媒体责任”的实现变成“媒体软实力”的实现,把媒体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媒体的自身追求统一起来,将媒体回报社会与自身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四、结束语

媒体格局相对稳定、媒体竞争进入到新的更高的阶段后,提升媒体软实力必然成为媒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对一些还未完全摆脱经营困境的媒体来说显得奢侈了些,超前了些。但我们应该看到,媒体软实力并不是要等到硬实力非常坚实以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不注重软实力建设的媒体,恐怕很难真正建立起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的竞争,是媒体硬实力竞争的基础,提升软实力,正是提升硬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媒体来说,从从容容系统打造软实力,更是保持、巩固硬实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需要“软”“硬”协调,均衡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著,吴晓晖、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湘菂,解析凤凰卫视的成功之道,传媒观察,2007.4。

[3]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4]胡颖,由凤凰卫视谈传媒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12。

[5]刘长乐,2008:中国媒体的视力、实力与压力,传媒,2008.2。

[6]谭平剑、朱秋生,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解读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的开发,新闻爱好者,2007.12。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第2篇

实际上,软实力是有不同层次的,除了国家软实力,还有区域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媒体软实力等多种表现形态。这里提到的媒体软实力,意指媒体的软实力,区别于媒体作为软实力要素。后者是在文化软实力的框架内将媒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与实现手段,前者将焦点集中在媒体本身,关注媒体自身的问题,包括与媒体竞争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柔性要素,如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等媒体的内在属性。

媒体软实力凸显媒体竞争的新阶段、新命题

媒体软实力问题从来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媒体发展的初期阶段,硬实力的发展和竞争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生死存亡。

随着硬实力建设周期的完成,媒体的发展和竞争进入到了新的阶段,这时候一部分媒体已经摆脱了低端竞争、刚性竞争的胶着状态。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收益,各个媒体在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通过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人员培训、栏目策划与改版等一系列尝试之后,媒体内部资源得到有效清理,媒体风格、媒体市场相对成熟,媒体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由此,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媒体软实力的竞争。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是经济实力已经比较强大的媒体,还是硬实力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得到较大程度提升的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都应该是考虑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媒体的竞争力,既要打造硬实力,又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做到“软”“硬”兼施。

媒体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和内容

媒体硬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软实力则往往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硬实力是刚性的,软实力是柔性的。硬实力是阶段性、现时性的,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和发挥作用。比如媒体资金短缺,濒临倒闭,而一旦注入资金之后,则可以很快起死回生。软实力是战略性、长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在长期的媒体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硬实力的评估比较容易,评估指标基本上可以测量和计算;对软实力的评估比较困难,评估指标难以量化。

作为构成传媒实力的两个方面,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想实现软实力,必须先要建设硬实力,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是光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媒体要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影响,最终依靠的还是软实力。媒体软实力一旦确立,并被人们感知之后,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够通过其价值取向和在受众中的威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且不会轻易被其他媒体复制和取代,对媒体发展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

媒体软实力的表现向度

媒体软实力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媒体自身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软实力与媒体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同位关系,只是媒体软实力概念的外延更宽泛一些,更具有媒体竞争的针对性意义,更强调媒体关系中的文化较量,是对媒体内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与社会效果的强调。在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特别是针对当前媒体软实力建设的现实状况,我们主要从媒体文化、媒体精神和媒体责任三个向度展开论述。

1.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的概念在过去也时有表达,比如媒体的CIS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媒体提出这些概念主要是出于赶时髦的需要,尽管他们也编制了书面的媒体文化,并提炼出了整齐乃至华丽的话语来予以表达。但是,书面的媒体文化与真正落到实处的媒体文化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媒体进行自身宣传的广告语和口号,并没有内化成媒体的自觉追求,并非其真实的媒体文化表现。真正的媒体文化是内化的,是通过媒体行为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当然,如果书面的媒体文化与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媒体文化能够保持一致,那最好不过,但现实情况是这二者往往是分裂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媒体行业,我们应该实施“百年媒体建设”战略,塑造有深厚底蕴、有深刻影响力的媒体。贵州电视台台长白芳芹说,一个媒体最重要的东西是文化。和企业文化一样,媒体文化体现的就是媒体的追求、媒体的价值观。相对来说,制度可以变,版式可以变,媒体人更是流水的兵,但是媒体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从本质上说,优秀的媒体文化可以激发媒体内部人员的热情和干劲,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且这种规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要求。同时优秀的媒体文化对外还可以塑造媒体的良好形象。

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媒体文化表现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比如凤凰卫视全球首位三进阿富汗进行战地报道、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的闾丘露薇,距别斯兰人质现场仅30米作现场报道的卢宇光,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凤凰中文台副台长、著名航拍摄影家赵群力更是在拍摄《寻找远去的家园》时将生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媒体文化在节目上则体现为媒体立场、传播理念等。比如凤凰卫视,有一个新闻理念叫做“以善意揭示真相”,他们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总是坚持善意、稳妥、中立和建设性的立场。像《冷暖人生》、《社会能见度》等节目,就是要把所谓的“灰色地带”变成“透明地带”,给每个生命以应有的尊严。通过维护社会正义、社会道德,促进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展示中国以人为本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还特别注重自觉地传播其人文关怀理念,将浓厚的人文色彩融入到节目中去。比如在对美伊战争的直播报道中,独创的情绪段落都是对和平、反战愿望的真情流露,不断地展示其厚重的人文关怀,甚至每一次主持人与前方记者的连线都会有细心的叮嘱,只言片语间让受众直接感知到了凤凰卫视的媒介文化。

建设媒体文化,在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媒体自觉,媒体要对自身位置、使命、任务等进行系统、理性的思考。现在虽然很多媒体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应景性、程序性的,并没有从媒体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

第二是要加强研发能力。在对媒体进行定位和媒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媒体采用自我认同的方式。除了自身看自身外,媒体还应该通过外界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山外看山,更容易看到整体和全貌。

第三是精心培养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对任何一个传媒机构来说,领袖风范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传媒文化,特别是传媒的精神领袖,要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这些传媒领袖和传媒精英会在无形之中铸造媒体文化。

第四要加强媒体内部文化精神的梳理和塑造,并形成制度。

2.媒体精神

媒体精神即一个媒体表现出来的追求,就媒体行为来讲,集中体现在作为个体的媒体人和作为整体的实体对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既要依据自身资源,又不能局限于自身资源,而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超越自我,它是媒体主观能动性的文化表现。

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是一个经济不怎么发达,文化也不怎么发达的内陆省份,但湖南卫视敢为天下先,勇于超越资源限制的精神,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观和追求。今天的湖南卫视,它的硬实力不是全国第一,但软实力在省级台中绝对是全国第一。湖南卫视在发展过程中,以放眼全国的眼光给自己定位,“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中国”,要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快乐中国”已成为其醒目的标签。

将湖南卫视与上海卫视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上海卫视具有典型的传媒口岸优势,上海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观众的消费能力强,并具有长期的历史、地理优势,但是上海卫视的业绩并不突出,尤其是东方卫视以前的上海卫视,基本无所作为。即使东方卫视出来后,其影响力也不能压倒湖南卫视。个中原因,细细体味各自的定位、追求,差异立现。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卫视。和湖南卫视类似,贵州卫视也是典型地处于传媒口岸劣势,贵州偏处西部,经济不发达,本省人口3800万,而且收视人群的消费购买能力有限。但贵州卫视是有精神的。说过“人是要有精神的”,媒体也是要有精神的。从李新民到白芳芹,贵州电视台的负责人全身心投入,改变自身媒体环境,使贵州卫视这个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电视媒体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的成绩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2002年,贵州卫视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提出了“西部黄金卫视”战略,成为省级电视区域化发展的探路者,这也是贵州卫视跨区域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时任台长李新民作为“西部电视的开拓者”,被评为2003年首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李新民的继任者白芳芹继续跨区域合作之路,2007年9月与甘肃卫视合作,突破行政区域首度结成产业联盟,它的信号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际的经济意义。贵州卫视通过多年的锻造,在区域整合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区域电视整合发展的先行者。坐守黔中,志在全国!白芳芹也因此成为“2007年度十大广电传媒领军人物”。

2007年5月16日,曾是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以嘉宾主持身份出现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中,《论道》是国内第一档省部级领导作为嘉宾主持长期坐镇演播室、邀请各行业重量级嘉宾进行尖峰对话的节目。节目形式虽有跟风之嫌,比如,学习以大众文化载体传播精英文化的《百家讲坛》,但是其思路是值得很多省级电视媒体学习的。《论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资源的充分挖掘。龙永图本为湖南人,但作为贵州省属最高学府贵州大学最有影响的校友之一,也属于正宗的贵州元素。

这些传媒口岸较差、媒体硬实力并不占优的媒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很高的传媒效率。这同时提醒我们,在评价媒体成败的时候,更多的要看传媒精度、传媒效率,这也是媒体软实力的构成部分。在硬实力评价中,更多的是从总量角度进行评价,如资金总量、技术能力、收入等。但在软实力评价中,则应该以资源与业绩比、投入与业绩比、产出的人均比率等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3.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本身也是软实力的一个维度。媒体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以远大目标引导自己,以较高的品位要求自己。中国媒体要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要认识到媒体首先是获得了社会资源的国家化让渡,认识到自己获取媒体资源是具有垄断性的。在中国,由于国家需要、政府需要,媒体具有很多特权,获得了很多社会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媒体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受益者,因此要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

“喉舌”功能:代表党和政府发表意见,但有被动作喉舌与有创造性地主动作喉舌的区别。在构建媒体软实力的过程中,媒体应在地方党政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发挥喉舌功能,有突破,有创新。

“脸面”功能:对于媒体所在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媒体代表并可以通过媒体塑造一个地方的形象和脸面。通过媒体产品进行形象塑造,既是塑造媒体自身形象,也是塑造区域形象。地方形象是人们对某地区可感知特征的主观看法和印象,是通过媒体对该地区的传播实现的。

“智囊”功能:媒体在未来的作用,要成为区域发展的智囊聚合平台,集全区域之力出谋划策,推动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牵手”功能: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媒体在社会上广泛地牵线搭桥,推波助澜,通过创意促使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产生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来,媒体既能在各种媒体活动中增加自己的刚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媒体的影响力、社会责任与追求。

结语

媒体格局相对稳定、媒体竞争进入到新的更高阶段后,提升媒体软实力必然成为媒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这对一些还未完全摆脱经营困境的媒体来说显得奢侈了些,超前了些。但我们应该看到,媒体软实力并不是要等到硬实力非常坚实以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不注重软实力建设的媒体,恐怕很难真正建立起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的竞争,是媒体硬实力竞争的基础,提升软实力,正是提升硬实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已经取得竞争优势的媒体来说,从从容容系统打造软实力,更是保持、巩固硬实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需要“软”“硬”协调,均衡发展,有效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媒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约瑟夫・奈著,吴晓晖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陈湘:《解析凤凰卫视的成功之道》,《传媒观察》,2007年第4期

③丁柏铨王涛:《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年12月

④胡颖:《由凤凰卫视谈传媒核心竞争力》,《新闻传播》,2006年第121期

⑤刘长乐:《2008:中国媒体的视力、实力与压力》,《传媒》,2008年第2期

⑥谭平剑朱秋生:《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解读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的开发》,《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2期

⑦周妍:《电视传媒经营的文化本质管理理念――来自凤凰卫视现象和贵州卫视现象的启示》,《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营销 企业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述

“社会化媒体”来源于英文“ Social Media”一词,2007年最早出现在一本叫做《What is Social Media》的电子书,作者Antony Mayfield给出了社会化媒体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其本质是将作为物理媒介的互联网变成作为个人媒体的互联网,将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搬移到网络上,模糊了媒体与传媒者、受众之间的区别,实现了媒体与个人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概念,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功能的在线生活平台,更是一个足以代替真实感知的超级媒体。社会化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社会化媒体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网站中,有五个是社会化媒体,尤其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网站风靡全球,风行一时。目前Facebook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7.5亿人,Twitter用户数已超过3亿,YouTube每周视频观看量为30亿次,而在我国,2011年上半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社会化媒体正从虚拟走向现实,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通过整合维基、论坛、播客、微博、博客及其他内容社区和社交网络等早已为人耳熟能详的已成型的工具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工具包,社会化媒体已成为具有极大社会参与性的新型在线媒体,它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信息、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是社会化的沟通方式,其本质是将作为物理媒介的互联网,将口耳相传的信息传递形式搬移到网络上,模糊了媒体与传媒者、受众之间的区别,实现了媒体与个人的有机结合。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性

Antony Mayfield认为社会化媒体创造了新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赋予了每个人创作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其归纳为六大特征。

第一,公开:社会公众可以免费参与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并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评论和反馈信息。除了受保护的内容,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公开享受到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好处。如使用“粉丝”量较大的或公共微博传播或某种商品信息,关注此微博的消费群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免费得知。对商品感兴趣的微博用户,还会以分享、评论等功能告知其他潜在的消费者。

第二,参与:社会化媒体具有极高的参与度,通过激发用户主动地分享和反馈信息,可以使受众和传播者的身份发生相互转化。比如在京东商城购物后,商家会鼓励消费者“晒”出自己购买的商品,并将用户反馈的这些信息放到网站首页,让自己的商品有更强的可信度。这样以来,消费者便成了传播者。

第三,交流: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媒体到用户”的单向传播的定势,使媒体和用户之间产生了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如在微博某种商品信息后,商家主动向消费者询问使用感受或提供话题,形成一个交流氛围。在与用户的交流过程中,如果有公众人物或影响力大的微博用户加入,将会起到一个二次宣传的效果。

第四,对话: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双向性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产生了一种双向特质的对话。例如商家通过微博、贴吧、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或更新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消费者可以即时对信息进行浏览,评论甚至转发和分享,与此同时,这些社会化媒体所自带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使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轻松地进行快速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语音的,或者是视频的。这种双向特质的对话使社会化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对话过程中的单向性所带来的弊端。

第五,社区化:社会化媒体使具有共同兴趣的受众聚集在一起充分的交流,形成了一个个有共同话题和内容的社区,如电影、音乐、摄影等等。社区化使得传播者的受众群体较小,但是更加具体。这些消费者往往具有更高的专业性,也有更强的购买力。认清受众群体的社区性,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传播效果。

第六,连通性:在社会化媒体中,通过链接,多种媒体在极大程度上被联通和融合到了一起。例如在微博营销的传播过程中,如果话题被用户激烈讨论,形成一个舆论热点,那么带有商品信息的某个话题将不会止于微博这个平台。他会被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元素的媒体竞相刊登或出版,从而在社会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社会化媒体对当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让每一个人成为了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中用户的从属地位,彻底释放了网民的创造潜能,通过主体间内在的深层高质量联系,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有序分享,使媒体的社会价值倍增。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化媒体来获取信息,仅以微博为例,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网民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而来自移动终端的微博比例从15.5%上升到38%,微博专用应用超过800款,网站链接和分享合作网站超过1万家,每秒产生的微博数超过800条,每天带来的流量超过3000万。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购买优惠券,进行秒杀,参与团购等活动,同时,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化电子购物圈,共同分享关于购物的经历,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产品,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了现在的主动传播甚至是内容的创造者。无形中产生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为当下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2年8月15日,中国三大电商――京东商城、苏宁、国美的大家电产品价格战在网上商城开锣。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关注,甚至有的消费者彻夜未眠守候在电脑前,等待促销时间的到来,以便拍下自己心仪的产品。这种现象出现在产品种类丰富的当下社会来说,是多么的匪夷所思。由京东一手策划的“价格战”,其事先经过周密的公关战,主要是以微博营销的方式展开。价格战消息的前一天,京东创始人刘伟强咄咄逼人地在新浪微博上向苏宁了挑战书,苏宁、国美负责人也在微博上陆续接招。三大电商之间的网上论战被网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地传播着,显然,这是一场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进行的网络营销。在这里,消费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三大电商利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在博得眼球的同时,也提高了各自的销售额,扩大了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四、基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建议

当代消费者早已对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见缝插针的营销模式及漫天的企业推销宣传深恶痛绝,而社会化媒体营销新模式的出现毋庸置疑地给消费者和企业打了一剂兴奋药,为从根本上转变媒体营销的窘境带来了新的希望。消费者惊喜地发现,在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中,他们从以前单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传播宣传的主体,这也是社会化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根本方面。面对这一机遇,企业该如何利用好社会化媒体呢?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企业要主动学会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主动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比强迫他们接受品牌的信息要重要得多,社会化媒体为企业提供了这样一种和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机会,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更接近消费者的要求。一个企业可以比竞争对手做出更好的产品,但是在消费者面前,再好的产品也是有改进余地的。

第二,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消费者会利用社会化媒体搜索和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服务或商品的信息,并且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自己在这一消费过程中的经验,利用社会化媒体自带的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进行互动度极高的讨论。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运用社会媒体就某些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与他们进行适度的讨论,从而引导消费者加入到对话中来,这是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时可以使用的策略。

第三,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品牌与形象。在传统媒体主导的营销模式中,消费者往往记住的是某一产品的品牌形象而对生产包装这一产品的企业知之甚少。与之迥然不同的是,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不但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而且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沟通,产品或服务背后的企业形象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熟知。他们甚至可以直接运用社会化媒体与企业的员工或老板进行双向的沟通,从而对产品服务甚至企业有着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化媒体的放大镜作用更让各种有损产品及企业形象的行为无所遁形。因此,企业不仅要使自己适应社会化媒体所带来的新的市场环境,运用这些平台去更好地宣传推销自己,而且要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树立受消费者亲睐的企业品牌与形象。

综上所述,当下企业应积极融入到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中来,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互动优势和传播平台,形成本企业极具特色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结合传统的营销手段,从而扩大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斯科特: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奎而曼: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 菲利普・科特勒:Marking Management[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薛雯雯:浅谈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传播媒介

导向现代人的进化链与包括所有现存类人猿在内的链条之间的第一次“分裂”与人们一度认为的脑容量无关,而是与两足行走或直立行走有关,然而向人类进化的第二次遗传学“分裂”确实与脑容量有关。自此,人们开始运用他们与众不同的大脑认识世界、梳理世界、发现世界、改造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已有经验加以积淀、总结与传承,这样大脑的发展带来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人类认知的发展又带来大脑的不断进化,以接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的生理构造与能力。而使这个良性循环得以实现的中介便是媒介,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与实现的基础。

传播媒介就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引发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认知渠道,甚至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活动、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活动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传播媒介是人们传递信息、获得信息、交流情感、获得知识与技能、传承经验与文化等所依赖的工具与手段。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如果说印刷媒介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出现开始,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相继出现,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正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一)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从而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二)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固和准确。(三)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和联接,数字技术则把分散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二、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知、理解、筛选、使用、判断、批判媒介及其内容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也日趋复杂与多样,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方法与形式越来越丰富,信息更是以飞快的速度增加,甚至成为事实上的第一生产力。传媒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为了紧跟传媒变化引领的时代变化的步调,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认知,人们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经验传承的同时,还要具备更多的媒介素养来顺应媒介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得以以更生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方式实现并顺利进行。就现代社会且对一般大众而言,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具体体现在:(一)大众操作各种媒体的常识与技能。现代媒体日益多样的同时也日益复杂,如智能手机、电脑网络、IPAD、电子阅读器等新兴媒介,操作并不简单,从开关机到打字,从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现代媒介的操作技能纷杂多样。这就要求大众在使用媒体之前要先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二)大众使用诸多媒介来满足自己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现代社会虽然各种媒介相互交融渗透,但各自本质价值与角色还是不尽相同,这就要大众了解各种媒介各自的优劣性,对媒介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选用媒介,调度媒介,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让媒介实现自我的诉求。(三)识别信息、“物尽其用”的能力。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找工作、查阅信息、人际交往、关注世界、掌握机会与挑战、娱乐、接受知识、填充认知空白等,依赖的都是媒介。而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人们要有最基本的素养来界定与识别。(四)做好信息把关人。随着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个人媒介发展迅速,传者和受者之间已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要加强大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育,让人们在享受“创造”的同时,有保护自己和他人隐私、利益的意识,以谨慎、客观的态度和操守做好信息的把关人。(五)制作和使用个人媒体的能力。新的传播媒体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想和群体保持联络,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与朋友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了解和利用媒体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媒介日益纷杂,我们的媒介素养也要紧跟节奏才能抓住时代的节拍,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把握机会。

数字时代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门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日益成熟与发达,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加入“传播者”的行列,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人们成为“业余传播者”提供着机会与平台。这在电视广播时代是不曾有的现象,那时观众只是受者和消费者,反馈是缺乏并且不及时的。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及时,并且引发了更多变革。最初一般大众参与传播的方式是论坛,一般大众第一次尝到了作为传者的乐趣,而后交友平台如QQ、电子邮箱等又极大地催生了人们作为传者的热情,再到后来的视频文字分享平台如土豆、优酷,再到现在的微博,媒体给一般大众创造了越来越多“传者”的机会。同时,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盲区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从技术到法律到素质,有很多和媒介有关的知识是需要普及的,媒介素养教育又将从专业走向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社区媒体即个人媒体开始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双方界限不再明显,这时媒介素养教育又从专业走向普及,小学有计算机课程,在大学也应该变成如大学语文一般的公共基础课。随着社区媒体、手机网络的发展,媒体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资料,而每个人是信息的接收者亦是发出者。

作为“个人媒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针对大学非传媒专业本科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给出一个可行性方案。

媒介素养教育通常是指对媒体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但随着媒介的日益多样和交融,社区媒介已成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即一般大众作为社区媒介的主要创作者,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社区媒介创作的核心力量,针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成为像大学语文一样的普及课程。本小组针对对媒体有兴趣同时想得到更多了解的大学生,计划以讲座的形式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两周进行一次讲座。

以下是第一学年的讲座内容。(一)媒介及媒介素养。这是第一次讲座的内容,意在梳理和介绍关于媒介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般性知识。(二)媒介发展史。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广义上讲,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传播,因此对于媒介的介绍是意义深远的。(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历程。伴随着媒介的发展,人类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根植于社会制度和媒介发展、生产技术多方面基础之上的。(四)被动媒体与主动媒体。被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就以消费媒体为目的的媒体形式,主动媒体主要是指受者也可作为传者的媒体形式。在讲授概念的基础上,列举现在社会上最典型的案例并加以分析。(五)大众媒介与社区媒介。主要介绍数字媒体时代社会中并存的各种媒体,并以大众媒体和社区媒体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六)社区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性应用(以多个网络社区媒体为案例)。重点介绍主要的社区媒体及操作使用技巧。(七)网络隐私与自我隐私的平衡。匿名是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匿名之下应该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尊重他人,不要走法律盲区是至关重要的。(八)传播道德及规范教育。即简要介绍一些传播法律法规。正如新闻学者布莱尔所言,“这些记者不仅要被培养得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由此生成的社会”,让学生们具有基本的传播操守。

第一学期其实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教育,让学生们对于媒介有最基本的认知,在匿名时代可以尊重他人隐私,保护个人隐私,对基本的传播法及道德规范有所了解。第二学期则要培养他们的实用与创作媒介的技能。现代媒体给一般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创作自己的小媒介,从最初的域名注册到现在的空间、微博,不论你是挪用还是自己创作,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还是自编程序,都或多或少涉及媒介技能与技巧。由于社区媒介的发达,创作媒体也已不再只是传媒专业人士的独家本领,任何有兴趣的一般大众都有机会成为媒介创作的专家。传媒市场作为当下最赚钱的行业,提供着大量就业机会,即使不是用于就业,我们日常生活和媒体挂钩的方面也会用到媒介的一些技能。所以培养非专业大学生的媒介技能也是重要的议题,并且一般的综合院校都有传媒实验室,这使得此方案有很强的可行性。

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区别范文第5篇

传媒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传媒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也正在进行着自身改革。而对于和谐社区建设而言,需要社会各方的协调努力,除了政策支持、财政扶助和人员配备之外,传媒可发挥独特而关键的作用――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着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使两者有机结合,互补共进。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涉及社会结构、运行机制、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增问题叠加交错,使得转型步伐艰难而沉重。一方面,历史包袱不可能轻易甩开另一方面,转型所伴生的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社会保障、环境问题等层出不穷,其解决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一过程中,传媒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1 传媒作为“广播器”:及时传达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信息

传媒可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方针、文件条例、思想动向加以传达和说明。同时,传媒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议程设置,可通过连续性的报纸议程设置,系列化的电视栏目编排、互动式的网络平台构建等方式,创造出有利的舆论环境,让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口号及观念于潜移默化中深植于广大受众心中。

2 传媒作为“制衡器”:适度协调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

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指社会架构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平稳、互助、共生的最佳状态,这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及升华的过程。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社会基本上保持和谐,但局部仍存在诸多不和谐之处,其中包括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人口问题、住房问题、贫困问题)和在社会转型期新出现的问题(如国企职工下岗、贫富差距、、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成为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甚至冲突的负面因素。缩微至社区中也是如此。

协调社会是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其可作为一种公共协调机制而发挥作用,扮演稳压器和制衡器的角色。

3 传媒作为“助推器”:有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作为有效体现基层民主、参与社会和谐进程的社区,其作用不容小觑。对于传媒而言,一方面可通过集中式报道、相关议程设置、版面和栏目固定化等方式为和谐社区建设鼓与呼;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当地实情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群众参与度高的社区活动(如和居委会、街道办一起举办邻里节,亲子节)来切实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这一点上,全国很多媒体都已经或正在积极摸索因地制宜的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社区建设助推传媒改革

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中,社区无论属于何种类别,都是一个与外界紧密联系的开放式系统。社区本身的和谐发展及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属于社会子系统之一的传媒及其改革。

1 和谐社区建设有利于更新传媒报道理念社区和谐建设为传媒报道理念的更新注入一股强心剂。在社区事务中,大到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小至街坊邻里的日常小事,都映照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和人民群众的心态风貌。这使得传媒逐渐将立足点定位于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民意,运用跨媒体时代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和谐社区报道中将这种新理念融汇贯通,涵化其中。

2 和谐社区建设有利于改进传媒报道方式传媒改革走到今天.深层改革的外显形式主要体现于报道方式的变化上,报道形式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体现出新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本质。在此起彼伏的社区建设中,各种反映社区建设、社区生活的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散发出一阵阵朴素真切的生活气息,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见证着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点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