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一方面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纷纷改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电子平台却不断涌现。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期望较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对薪金的期望值较高

一份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元之间,管理类的大学生都希望在2500~3499元之间。

2.择业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择业趋利避害,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

3.从众心理

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原因主要是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依赖心理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等。

5.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1.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囿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其才能的就业岗位。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经济产业,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2.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样在求职过程中就会拥有更多的自。另外,大学生应有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诉求,否则便不能满足自身的理想和憧憬。

3.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应增强交流与沟通

我们发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很不流畅。大学应该充分地向企业展示自我,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就业诉求。用人单位也应该提供更多的途径,加强与求职人员和大学校园的交流,以方便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也使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我认知,更好地发展自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5.增强大学生择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而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社会人文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如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证书的等级考试等。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2]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67-68.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of femal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and social exclus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urvey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t found that the girls were more difficult to get a job than boys and the biggest harder that girls faced was sex discrimination and social exclusio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employer and the schools should adopt positiv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reduce social exclusion.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挤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social exclus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31-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女大学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大学生也经历了由“知识精英”到“知识工人”的褪变,据统计,2000年到2011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增长到2011年的660万,而从企业2011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的人数实现同步增长。[1]

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因此,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的价值。而根据全国妇联2009年9月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牛有诸多困难[2]。女大学就业社会排挤问题凸显,并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焦点[3][4][5]。

1 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选择毕业生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425份,回收率为83.3%。选择部分女生进行深度访谈。

2 问卷调查结果

2.1 “女性就业难”无疑是真实的 与男生相比,女毕业生就业更难,就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社会排挤现象。本次调查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2.1.1 女生更多感受到“女性就业难” 当被直接问及是否同意“女性就业难于男性”时,男女两性都表示同意,但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女生为39.3%,男生为23.1%。分专业女生对比。理科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最高,为70.5%,文科专业的女生持“完全赞同”的比例最低,为21.6%。在女生之间,农村的女生感受更甚,持“完全赞同”的比例高于城镇女生15个百分点。

2.1.2 临近毕业期已落实用人单位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本调查开展时,2011年大学毕业生求职正在进行之中,截止调查日,男生已经落实用人单位的比例高于女生。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男生占25.2%,女生为13.7%,“已有单位表示有意接收,尚未签约”的男生为23.7%,女生为18.7%,两者相加“已落实用人单位”的男生比例为48.9%,女生为32.4%。分专业来看,大多专业“女性就业难”,少数专业有例外,文科的女生“已落实用人单位”的比例还略高于男生。

2.1.3 对已落实单位的满意度男生高于女生 “女性就业难”的表现之一是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女性低于男性。男生“满意”的比例为23.6%,女生为14.8%。说明虽然女生也能找到工作,她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女生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因为相对较“好”的工作还往往是男生捷足先登。

2.2 女大学生被排挤现状的确认 通过问题1“您如被用人单位回绝后,回绝的主要原因是哪些?”通过对425份问卷的分析发现,被用人单位回绝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占34.3%,其次是学历占21.4%,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性别和身高,分别为16.8%和13.1%。对于被用人单位回绝的原因男女生差异较大的项是性别和相貌身高,男生会觉得比例分别为3.1%和4.3%,合计7.4%,女生分别为21.3%和18.7%。除了学历和专业外,女生被拒绝的原因更多是因为性别和身高,在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访谈时,用人单位选人的顺序依次为男生、漂亮女生、女生。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女生尤其容易受排挤是不漂亮的女生。

通过问题二“您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对您提出过如下要求吗?”,发现用人单位前三项分别为经常出差、晚要小孩和经常加班,这些项都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有冲突,更利于男性。

3 启示

3.1 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升自已价值的关键 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实力,这些都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顺利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在就业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本领。要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求职经验,进而获得工作机会,并且在工作中争取晋升的机会,这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可从三方面来考察:基础性能力、适应能力、创造性能力。顾名思义,基础性能力就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外语等级以及计算机使用情况;适应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得到一份工作后尽可能的维持住这份工作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许多的方面;创造性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不断发挥自身潜能,能在具备适应性能力的基础上在综合性能力方面不断的进步,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

3.2 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根本 要相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进一步的加深,首先要让她们增强创业意识,让她们能够正确对待创业问题,将创业看成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战略,在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推动下,让大学生更充分的认识到,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工作,还能提供一些岗位给正在择业的人员,此外,还能分担社会承担的就业压力;其次在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帮助下,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竞争机制的建设,培养打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她们不断增强创业能力。

3.3 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 要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首先要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其次,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高校要努力与相关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与社会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合作,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随时在发生着变化,高校要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制定合理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给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专业教师企事业进行社会实践、工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岗位实践,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具备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高校要保证学生科研工作的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立项中去。

3.4 构建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自身价值重要保证 要想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就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各项专业,设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弊端在于专业设置的局限,这就阻碍了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设置更多、更全面的专业,调整现有专业,增加一些之前不是非常重视的专业,使之更适应社会的需求;要结合自身条件,以优势学科群为依托,积极拓展新专业;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贯通,力求做到文理渗透。

参考文献:

[1]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光明日报,2011-02-13.

[2]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03).

[3]张世文,彭文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排挤”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4).

[4]管宝云,赵全超.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7,(4):121-126.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偏重问题论文

一、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母语教学“地盘缩小”

在学制仅三年的高职教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英语必修课都开一年半到两年,而大学语文却一堂不开。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职业应用性,迄今为止,横在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过的关隘似是英语过级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过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职教学中,出现了英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的偏重,而母语——汉语教学内容“地盘缩小”的“一头沉”现象,以致造成了诸多英语过了A级的高职生在择业面试中不能清楚、准确地介绍自我,甚至一封自荐书中也错字连篇,病句百出。由大学生滥用词语引发的民众对汉语水平滑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难怪有学者说:“再如此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渐失落。”

二、英语教学比例偏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必然决定了实践性这一高职教育的突出特性及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必然决定了高职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应以“适度”为准则,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的“够用”,英语教学也应如此。但是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课超过了“适度”标准,而专业理论课却达不到“够用”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盲目偏重,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学生真正应大量掌握的具有实践、实际、实用意义的专业理论课学时被挤,难以达到“够用”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况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一缩短学制的大政策和专业实训权重的硬指标,更向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严峻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敢字当头,改革为先,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专业特点和英语与职业链接的必然程度适度安排英语课学时和决定是否定性为必修课,要尽可能地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尽可能地在适度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保证专业理论的“够用”和实践教学的“足够”,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是职业资格认证向外语“看齐”的必然结果

不可否认,在与国际就业准入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后的今天,职业资格证书对求职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强制性作用的反弹,要求学生在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同时,还要考取相应的英语(包括其他外语)等级证书,从而引发了高职教育也必须向英语“看齐”这样的必然结果。这种无视应用性原则的结果无疑成了影响科学构建不同专业高职课程体系的桎梏。这就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处于教育的两难境地:一是为学生未来统一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资格升级的需要必须开设较多的英语课程;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复杂的职业技术技能结构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工艺和材料都需要加大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英语课时的挤压而无法加大。这种两难的矛盾如得不到解决,结果必定是牺牲了人才质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的目标打算,这个观念糅合了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是舶来品,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个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②职业生涯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大学生职业和生涯规划被各各高校重视起来。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制定出有关对个人一生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③它能够通过唤起个人的职业生涯意识,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并且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的帮助。毫无疑问的,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重大,高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成长,对高校本身来说,亦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切实推进并非简单容易,它必须具体落实到大学生涯规划中,也就是说,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必须同时推进方能做出成效。

切实推进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必须做好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人有着巨大的鼓舞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不良风气入侵和自身存在弱点,很多大学生却在理想信念本身或其选择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参与学习热情不够等与他们对专业认识不到位和思想觉悟不高有着直接关系,说到底是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问题。因为自由,很多大学生经常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在大学里虚度;因为宽松,很多大学生会不知不觉被环境同化变得慵懒松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中必须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大学生自由散漫情况,我们还可以适时对他们进行集体荣誉、责任使命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紧迫感、危机感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认平庸、放弃进取的心态,促使他们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必要时候,还可以联同家长,一起给学生加加压,以便同学们能更积极更紧迫地面对大学生涯。另外,我们还可以推荐一些励志规划书,组织学生阅读交流,以让大家对大学的生活和责任有个初步了解。

切实推进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必须做好目标计划的个性辅导。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后,要趁热打铁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大学和未来进行规划。首先让他们了解专业、认识自己,准确把握好专业和自身的兴趣特长,通过社会环境和个人潜能分析,进而确定一个大致的就业方向。确定方向后,再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各阶段的目标和计划,因为还未进入社会不了解生活就业的困难,所以不可能完全把握规划就业后的情况,所以更要细化的便是在校时间――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方方面面的计划和打算,其中当然首要的便是专业学习,不管喜欢与否,必须要认真对待,成绩不一定要非常好,但必须过得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好学习的方法。除了学习,还要制定全面素质拓展计划,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文体素养、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划和打算。如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已在我国100余所高校进行试点,《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也已逐渐被用人单位和社会接受和认可,我们这些非试点高校也可鼓励同学们参与其中,通过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展开,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切实推进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必须做好后期执行的长期关注。现今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且也都开设了各色的生涯规划辅导。邀请外面专家讲座,安排优秀教师上课,内容很精彩,同学们也都交了规划作业,但结果对学生的促进却不大,很主要的原因便是教育引导笼统宽泛没有对学生进行特色个别的辅导和缺乏对学生规划执行的长期关注。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是关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和以后出去社会就业的重要课题,并不是开学初的新生教育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需要学生不断的调整和把握,教育者们要达到育人目的当然也不能一蹴而就。在学生初步拟定规划计划后,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必须检查规划的可行性、适时性和持续性,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规划;教育者们还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平台供学生成长并长期关注提醒他们的规划进度。大学生智力大都相近,差别最大的是毅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坚持,只要有目标,并且一直努力,那么成功将不期而至。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大学生只有明确未来事业方向,并牢牢把握好大学生涯,也就是做好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总的来说,现今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才素质任务艰巨,必须依靠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唤起高校教育主体大学生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途径很多,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通过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引导推动大学生克服慵懒积极向上,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们对大学生必须做好理想信念引导、规划制定的个性辅导、规划执行的长期跟踪关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并将其引导推进落到实处。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很多高校来说仍是一个新的课题,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构建高校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优良体系和模式,采用适合于高校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实和有效。

切实推进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必须做好后期执行的长期关注。现今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且也都开设了各色的生涯规划辅导。邀请外面专家讲座,安排优秀教师上课,内容很精彩,同学们也都交了规划作业,但结果对学生的促进却不大,很主要的原因便是教育引导笼统宽泛没有对学生进行特色个别的辅导和缺乏对学生规划执行的长期关注。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是关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和以后出去社会就业的重要课题,并不是开学初的新生教育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需要学生不断的调整和把握,教育者们要达到育人目的当然也不能一蹴而就。在学生初步拟定规划计划后,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必须检查规划的可行性、适时性和持续性,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规划;教育者们还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平台供学生成长并长期关注提醒他们的规划进度。大学生智力大都相近,差别最大的是毅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坚持,只要有目标,并且一直努力,那么成功将不期而至。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大学生只有明确未来事业方向,并牢牢把握好大学生涯,也就是做好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总的来说,现今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才素质任务艰巨,必须依靠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唤起高校教育主体大学生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途径很多,这里我们选择的是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通过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引导推动大学生克服慵懒积极向上,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们对大学生必须做好理想信念引导、规划制定的个性辅导、规划执行的长期跟踪关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并将其引导推进落到实处。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很多高校来说仍是一个新的课题,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构建高校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优良体系和模式,采用适合于高校学生特点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实和有效。

注释

①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1(4).

② 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256.

③ 杜奇勇,李静.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10-111.

参考文献

[1] 高桥,葛海燕,主编.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2] 周祥龙.大学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

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法律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133-03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盲目择业,不计后果,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之一。[1]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要求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法律素质。而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是基础,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其法律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对就业前景的展望均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负面心理,使得不和谐因素贯穿于大学生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的全过程,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欠缺、素质能力相对较低,很容易在应聘的过程中受到歧视、欺骗和不平等待遇等,不免心里会产生波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法律素质的掌握程度如何,为了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理性就业,有必要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牢固地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法规政策,强化其就业法律意识、树立其就业法律信仰,坚定其就业法律能力,引导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与社会、团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冷静面对各种问题,通过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的先进群体,合法就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

2.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这些品格的养成与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高校大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他们认为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或与其相关的素质培养对于其将来就业起不到任何作用,因而造成了大学生学习知识不全面的现象,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就业中大学生个人的整体素质便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认识到就业法律素质的重要性,让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就业自信心和责任感,[2]使每一位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维护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主要包括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就业权益维护和就业上岗后的权益维护。大学生在到用人单位正式报到、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前,要经过求职应聘、面试考核、签订就业协议和试用期考察等环节,如果大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且在每个环节上注重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那么第一次就业之路会很顺畅,对于就业上岗后的权益维护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学生对自身就业合法权益的维护要建立在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部门应重视和加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让大学生能够端正求职心态、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法律法规、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规则制度、慎重签订就业协议、敢于据理据法力争,使就业指导教育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懂得如何在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坚持和追求的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价值引导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理想目标,[3]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强。

1.对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显不足,没有对就业指导教育部门和管理者以及指导教师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对高校管理者来说,多数的管理者尚没有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的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把该项培养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发展规划之中,更没有把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抓,自然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以保障。所以在整个高校的教育开展工作中,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问题基本上处于萌芽阶段。对于就业指导教育者来说,大多数为学生灌输就业求职中需要注意的着装打扮、面试技巧、诚实履行就业协议等内容,很少将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联系到一起。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教育中的被动者,习惯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教师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他们就接受什么样的知识,而且大多数大学生自己也认为无需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法律素质,他们更多的是重视能否就业,对于在就业中相关的法律保护问题则漠不关心。

2.培养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是一时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性的差异,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有如此,才可真正获得实效,才能对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目前,不仅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需求,而且培养内容大多是理论灌输,很少有诸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座谈会或辩论会等活动安排,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缺少创新性和实效性,难以为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另外,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上采取就业指导教育者掌握授课的全过程,单一的口头相授,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期如此,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其法律素质只是被动接受或是从内心上根本就不认同这种培养教育。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教育部门很少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单纯地认为大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学好就业指导教育者的教学知识,就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受到局限。

3.缺乏专业性、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育团队

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专业性、专门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支专业性、高素质的教育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就现阶段来看,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还没有完全引起各大高校的关注,显然专业性、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还未完全建立,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就业指导教育者很少有学习法律专业的出身背景,非法律专业的背景使他们大多是自己边学习就业法律知识边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时也会掌握不到位,或者无法向学生正确地传授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培养内容,不免出现错误。此外,由于就业指导教师相对缺乏,就业课时相对较少,上课人数较多,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又忙于应对与就业相关的事物工作,很难有精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教育,这使得就业指导教师与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上的衔接也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高校不得不面临着尽快组建一支专业性、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育团队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培养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教育过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针对上面所述的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和完善,提出如下解决途径。

1.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法律素质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世上任何事物之成功皆始于认识和理解。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同样如此。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其纳入到日常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并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主抓培养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则应提高认识,要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意识的树立、就业权益的维护看作是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切实需要之一,向大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轨道,使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合法就业。明确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此外,更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在就业指导课上,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就业法律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指导、解答疑惑,要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其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培养的认识和理解,主动学习就业法律知识,不断提升就业法律素质。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的需求,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培养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培养既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培养教育,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实践性教育,需要发挥多方力量,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使得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得到实效性,就业指导课程是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校报、期刊专栏、校园广播、电视、法制讲座、法律知识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培养教育,这些教学方式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强,能够有效的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和认同感,认识到在就业中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的必要性,自然而然地在校学习期间就会主动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增强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另外,尽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就业指导教师单独传授知识为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双方彼此提问和解答,进而逐步发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此外,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要特别突出实践锻炼,就业指导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群体进行模拟招聘、与往届生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中出现的鲜活的案例,从中接受教育和启示。同时还要与社会中的相关公司、企业、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大学生到各个就业部门进行实际锻炼、及时发现缺点和不足。

3.组建专业性、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团队基本上是由各个学院的辅导员组成的,他们大多数是非法律专业出身,因此,要想使得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法律素质培养更有实效性,必须对其进行专门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辅导员专业化要求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这样也能提高辅导员的法律知识,使其全面而准确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法律指导教育;其次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相关部门教师的作用,尤其是法学院的专业教师,深厚的法学素养和法律知识会引起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素质培养教育的兴趣和关注,这样才会及时地掌握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与就业相关的法律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最后,发挥社会上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有条件的聘请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定期为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者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者的法律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2] 田海燕,焦岚.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