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到当官出仕,历来是个人翻身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重要的途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人生价值。所以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并且还意味获得一个不错的铁饭碗。据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全国公务员报考与录用比例接近50U1,报考比例最高的职位竟达2187U1。随着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大幕落下帷幕,在已招录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省份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其中2014年3月16日举行的浙江省公考,最终缴费确认的有22.69万人,相较于去年的30.5万人,减少了近8万人;同日举行的天津市公考,报考人数为62326名,比去年减少了近5000人;还有安徽省公考,报名人数为184356人,比去年减少近3万人……不仅省级公考,还有一些地市级、县级的考试也相继出现了报名人数骤减的情况。例如,衢州市常山县比去年下降28%,宁波市下降26.3%,无锡市下降20.6%。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公共部门报考人数的减少?让我们看看公务员考试中的主力――大学生的情况。

二、问题的提出

在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工作,是大学生就业时最为热门的选择。近年来随着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推进,公共部门各种隐利逐步减少,令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了微妙影响。大学生对公共部门的择业意向是否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大学生去公共部门就业的因素是什么?本课题拟以此为题,对杭州市主要高校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意向进行调查,找寻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影响因素,以期探索当代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职业的择业动机和行为特点。

三、研究意义

对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实际调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具有素养高、思维活跃、心里可塑性强、创新性强等特质,是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指导。使高校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促进政府对公务员改革政策的完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所以报考公务员考试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之举,而近两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下降,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方式,更深层次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为政府在公务员改革政策时提供现实依据。

四、文献综述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本选题有关的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有关当代就业择业行为的一般性研究。其次是对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最后是对大学生在公共部门的择业行为研究。以下将就其中核心文献分而述之。

在宏观上就业择业行为的一般性研究方面,古代“士农工商”和“学而优则仕”这些传统观念依旧存在,社会传统文化在思维观念上对于人们择业有深刻的影响。[1]另外,择业时秉承着“功利主义”、“实用为上”的观念,以功名利禄等实际个人社会需求奉为择业“导向标”。[2]而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个人择业时也有着巨大影响,人们往往寻求偏向自身爱好的工作。[3]此外,由于当下社会保障福利的不足,目标岗位的福利保障往往对求职者的择业有重要的影响。[4]

在微观上大学生就业行为研究方面,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其掌握的专业能力往往使其偏向求职于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5]另外,大学生个人生理、家庭和爱情等私人因素对其本身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使其在择业时必须有所取舍或受到周围环境激励。[6]而且,历年历届的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助和引导[7]以及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收入预期,在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时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的是定额抽样调查,以浙江财经大学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计45份,回收43份,其中有效问卷41份。其中问卷具体发放对象的男女比例为4U6,包括会计、金融、外语、数学等各种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择业的一般因素,是否报考公务员;考与不考公务员的影响因素、报考部门、隐利是否会影响报考人数。

(二)文献资料分析法

笔者搜集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纸、网络以及相关的论文、书籍。搜集了近期内关于公务员改革的相关文件,并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进行了回归分析,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影响因素。

(三)深度访谈法

笔者通过目的性访谈的形式,就影响大学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因素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访谈具体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共采访了8人,其中女性为4人,男性为4人。采访对象中包含了会计、金融、外语、数学、管理等各种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交流来获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调查问卷相互印证。

六、数据分析及结论

(一)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本文采用定额抽样调查方法,其中男生为16人,占总调查人数比例为39.02%,女生为25人,所占比例为60.98%,男女生比例为4U6。

(2)选择报考公务员人数。选择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为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7.07%,不选择报考公务员的人占总人数的36.59%,46.34%的人还未确定是否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还未确定报考公务员人数所占比重最大,选择报考公务员比重最小。说明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具有盲目性,未能合理规划职业方向;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人数较少,存在“降温”现象。

(3)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一般因素。影响择业的一般因素中,个人能力及所学专业是影响择业最主要原因,所占比重均为18.69%(参考表1),个人偏好所占比例为17.76%,说明大学生对于择业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才能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也反映出大学生在对待公务员考试中趋向理性。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对择业影响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16.82%、14.02%,两者共计比例为30.84%,说明工作的福利待遇是影响择业的第二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国家就业政策对择业的影响比例分别为7.48%、6.54%。

(4)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因素。工作稳定占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因素比重最大,为39.56%(参考表2),说明工作稳定是影响大学生学则公共部门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就业压力大与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所占比重分别为18.68%、17.58%,是第二与第三影响因素。为国家做贡献,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以及自己喜欢公务员工作所占比重分别为9.89%、7.69%,说明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主要是客观环境影响,而因为自身喜欢以及实现政治抱负对其影响较小。周围有很多人在考的比重最小,为6.59%,说明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盲目跟风的现象有所改变。

(5)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因素。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占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因素比例为25.27%(参考表3),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自己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所占比重为20.88%。晋升困难,无法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与政治抱负、录取制度不公平以及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降低所占比重分别为20.88%、15.38%、14.29%,所占比重共计50.55%,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晋升机制和福利待遇影响大学生选择较大。社会舆论压力大仅有3人选择,其对大学生决策影响较低。

(二)结论

从上述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女生选择公务员的可能性更高。第二,影响择业的一般因素中,个人能力及所学专业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最主要原因,说明大学生择业多从自身出发。第三,客观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主要因素。自身喜欢以及实现政治抱负对其影响较小。伴随着近年社会媒体对公务员工作现状报道的增加,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盲目跟风的现象有所降低。第四,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是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公务员考试制度、晋升机制和福利待遇对大学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影响较为显著。

七、影响因素

近年来,公务员热有了降温的征兆“退烧”恰恰预示着公众对公务员职业的认知正趋于理性。因为在以往公务员报考过热的背后,实际上是附加在公务员背后的种种诱惑太大。2012年12月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十以来,从作风建设到反腐倡廉都在加速进化和重塑公务员的职业观。

(一)宏观因素

(1)公务员录取与晋升制度不完善。1)公务员录取制度的不公平。公务员竞争激烈,势必会让一些人员为得到职位而选择投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进入体制的资格。一些笔试通过的人员表示,自己在面试时会因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出局,这让许多考生感到即使自己能力达到要求也会被人顶替,据笔者调查15.38%的大学生因此放弃报考公务员。2)晋升困难。据调查有20.88%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职业通道狭窄。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位没有按照其内在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只简单的划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提供的职位晋升台阶太少,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太小。从全国来看,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在科级职务以下,只有8%的在副处级以上。公务员单一而狭窄的职业发展阶梯导致了大众对公务员的职业预期降低,从而使得公务员报考热度降低。

(2)外部环境压力大。1)考试竞争激烈。2013年,公务员报考审核通过人数为138.3万人,新闻学专业竞争比例为105U1,英语专业竞争比例为102U9,经济学竞争比例为68U5,激烈的竞争,使得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而在笔者调查中,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所占比重为25.27%,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公务员考试的准备过程付出较大,却不能确保脱颖而出,成功进入体制内,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在如此“不经济”的前提下,许多大学生选择放弃报考公务员。2)社会舆论压力大。国家公务以管理国家,服务公众为价值取向,多以事业有成、社会秩序稳定为事业目标。但是,目前公共部门仍存在着一些官员的腐败、不作为的现象。近两年来,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媒体舆论导向总体偏向负面,使得公务人员心理压力加剧,甚至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也是影响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减少的因素之一。在调查中,社会舆论压力大仅有3人选择,说明其对大学生决策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

(3)隐性收入减少。反腐之风开始盛行后,公务员隐利减少,曾经的金饭碗不再那么牢靠。2013年6月~2014年9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展开有两个数字颇为抢眼。一是530亿元及三公经费在活动开展前压缩530.2亿元,下降27.5%。二是十万人5.2亿元,即十万余人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自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往年体现公务员福利的年节礼品、购物券、日用品、奖金都没了,据笔者了解到,部分公务员称如今不再像从前一般公款吃喝、公款出国,一切三公开支付不断减少,使得公务员隐利减少。而隐形的减少是影响大学生不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另一重要原因,有14.29%的大学生因此放弃去公共部门就业。

(4)退休人员增加,岗位缺口增大。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每年公共部门退休人数增加。并且由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提出,导致公共部门提前退休人员增加,以及辞职人数增多,导致公共部门岗位缺口增大,报考人数与岗位缺口比例减小,侧面体现公务员报考人数减少。

(二)微观因素

(1)个人能力。据调查,个人能力在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时占了18.69%,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深度访谈,有同学对为什么不选择报考公务员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能力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没有办法很好的发挥,所以不报考公务员。这也印证了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

(2)所学专业。目前,虽然很多毕业大学生选择的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所学专业仍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在对你是否会选择一个你所陌生的专业就业时,大多数人认为不会做这样冒险的事。

(3)个人偏好。在调查影响择业的一般因素中,有17.76%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偏好是影响他们择业的主要因素。通过访谈,大学生都表示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会促使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也印证了调查中的结果。

八、政策意见

国考降温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政策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但是在转变过程中,政府应该联系实际情况,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台一系列政策,更好地引导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第一,规范公务员录用及管理机制。公务员录取制度的不公平以及晋升困难让大学生对公务员望而却步,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应健全完善公务员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公务员体制改革,公开透明公务员选拔机制,建立艰苦边缘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工资分配向基层倾斜,重视公务员选拔报考动机测评工作。高校的教育造成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意识混沌,多以个人偏好以及所学专业为择业标准。第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三,大学生应该确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放弃过于保守的思想,勇于创新。据调查有46.34%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并且个人能力与所学专业是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因素。

(作者单位为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李铸涛(1994―),安徽合肥人,公共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 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2] 石清云.理性看待青年职业选择中的功 利追求[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3] Maddock K,Herskovic C . Thomas Jet al.Career advancement:what canyou do?[J] . Bio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nd Technology,2009,43(3).

[4] 张娟娟.社会保障对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 苏彬,张皓.基于AHP的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 (15):60-63.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就业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59-01

中职学生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技术与服务,传播行业知识与理念。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该文结合调查对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 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为充分了解中职生就业的影响因素,选取了300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从求职时影响因素、选择用人单位时影响因素、希望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及求职路径选择等方面利用多因素选择,对影响最多及最重要因素进行调查。针对此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多重响应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判断。

1.1 学生求职影响因素

对于求职影响因素,本文从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外貌形象、工作经验、面试表现、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性别、专业对口、是否本地户口、才艺特长、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党员团员、学校老师推荐、性格、与用人单位领导的关系、其他等几个方面,由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水平在求职中最为重要,其次为是否有职业资格证书、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

1.2 选择用人单位时看重因素

对于选择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工资水平及福利、单位所在地区、单位性质和规模、有无发展机会、对工作是否有兴趣、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和舒适性、专业对口程度、老师意见、父母意见、其他等几个方面,由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工资水平及福利最为重要,其次为发展机会、工作稳定性。

1.3 希望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因素

对于希望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因素,本文从单位性质和规模、单位主营业务和发展前景、工资福利水平、具体工作部门和岗位信息、单位用人要求、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无培训机会、其他等几个方面,由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排序。多重响应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了解用人单位时工资水平及福利最为重要,其次为单位主营业务和发展前景、单位性质和规模。这一点和选择用人单位时所看重因素有相同之处。

1.4 求职渠道

对于求职路径选择,本文从老师或学校推荐、校招应聘、社会应聘、网上应聘、职业中介和人才市场、父母亲友介绍、自己创业、其他等几个方面,由被调查者选出三项并排序。通过调查统计,中职学生的求职途径主要是通过社会招聘,其次为老师或学校推荐、校园招聘。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职学生的个人特点、成长经历、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就业渠道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推荐信奈度极高,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应该积极和外界联系,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单位,安排毕业生实习或工作,这对中职学生就业影响深远。

2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管理问题

中职学校作为教学培训机构,它的就业指导是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咨询与服务,职业规划,使他们在毕业时作出正确的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经过走访调查,有些职业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办公室,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但大多就业指导人员都是工作量比较少的专业教师或者是行政人员兼职,工作内容也只是停留在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派遣证,档案盖章等事物。也有些中职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却是让公共课的教师自己选择这些课上,以满足或增加工作量,课程内容也只是从宏观上给学生讲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方针,理论,偶尔举一些例子,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收获。据了解,中职学生想获得一些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对他们就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职业指导。

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心态问题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6~20岁,处于心智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心理还比较脆弱。然而他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压力,如招聘单位觉得他们学历低往往不录用他们;学习能力差,中学阶段结束才会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同时很多家庭结构不完善,父母离异、两地分居,父母与子女两地分居,空巢子女或者是由老人照管等现象较普遍,这些在中职学生面对就业时,给他们的心态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所以,给在校中职生进行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正确面对就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4 中职学生毕业学历与发展问题

从现状看来,中职学生的学历的确比较低,对他们就业与未来发展是不利的。但这些并不是中职学生单方面的原因促成的2。大的方面来讲,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政府相关部门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条件跟不上需求,本来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入学时就比进入普高学习的学生基础弱一些,如果没有良好的师资和专业的培训,他们就更加缺少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各专业需求,中职学校就必须在培养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的提高,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3]。大力推进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从而使中职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占优势,以弥补学历低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5 结语

中职学生因为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毕业时随便找一份工作,不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的联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满意就继续干,不满意就换工作,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据了解,这样的学生在第一份工作上往往都干不长久,甚至几个月就辞职。就业质量差,就业稳定性也差,学生自身对工作的满意度更是不言而喻。如果在校期间中职学生能系统地接受就业指导,了解自己专业所系的职业特点、职业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面对就业时早作心态调整,明确就业方向,制定就业计划,这样就能很快适应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也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减少频繁辞职的情况,对中职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吴志宏.教育管理学教学参考读本[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就业观念;制约因素;方法和措施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会更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因素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

一 、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因素

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其就业的重要因素。首先,毕业生毕业后首选城市集中于省会和沿海发达地区,认为只有这些城市才有足够空间施展才能,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其次,即将毕业的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要求过高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单位不满,一场招聘会去应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就出现了学生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降低就业标准的现状。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对考研学生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表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得到更深层次的深造。最后,毕业生竞争意识差,应聘时缺乏敢于竞争的心态和勇气,并过分依赖家长,总想借着家长的“势力”和人际关系使自己不劳而获,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国有企业的减员、中小型企业的倒闭,大批海归毕业生回国就业,以及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等等,这些都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很大冲击。因此,针对以上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变困难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大力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加强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高素质教育

当今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把学生从只知道死读书转变为会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应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适当转变教学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实施主辅修制,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和活动的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活动构建人际关系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提倡自主创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转变就业观念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引导大学生通过创业的方式解决就业,也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各高校应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传授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增加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并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创业家和实业家开展讲座论坛,引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3.通过政府调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

(1)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的职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控,适度调节大学生的供给;采取相应政策保障国有大企业的发展,鼓励支持中小型企业,为其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鼓励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工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弥补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工作的经济损失;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小额贷款、进行创业培训等服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有利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各高校应当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建立就业信息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招聘信息;要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要从教育经费中划拨专项费用,用于相应的咨询、培训服务,完善就业工作指导机构;组织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创设条件,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4.大学生应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放下架子,避免眼光过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工作岗位上在寻求发展的机会;利用学校提供的成长环境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之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就业中狭隘的“地域观念”,要勇于吃苦耐劳,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开设自主创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现如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由职业价值观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社会供求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在求职时呈现出了一定的态势即更趋向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又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等现象。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也与高校针对大学生求职教育的缺失有着关联。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人才,必须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抓起,使得大学生的求职呈现出更理想化的趋势。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它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具体反映,一般情况下,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因素主要是从自我认定角度而言,即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本工作是否适合,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否得到培训的机会,与个人发展相关的要素成为了求职人员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二因素是薪酬待遇方面即福利是否好、能否提供“四金一险”,工作的稳定性如何,交通是否便利快捷,一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构成了求职者应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包括所就职的单位或企业是否具有社会知名度,在社会上公众对其的认知情况如何,涉及就职单位的声望因素。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态势,下文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解析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空间的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了反映大学生求职的一个主导需要。大学生更强调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众所周知,好的发展空间是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发达城市自然会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小的地区在发展空间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求职时在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首选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发达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厚的工资收入,在保障大学生的生活同时又提供了其发展的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于发达城市及地区的偏向窥见一斑。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发达城市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丰厚的薪酬,这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求职价值观所存在的另一个境况即择业期望值增高,也就是说大学生期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大学生在经过寒窗苦读之后都希望以后能获得一份更好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这种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然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却没能很好的认识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对于择业的期望值没有把握好度,走入了期望值过高的择业误区。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与实际薪酬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并表现出了超前的理想化。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增强,同时在择业时也有了很大的选择面。大学求职生在行业选择上倾向于国有企业、科研教育部门、民营或乡镇个体企业等,传统的就业热点行业如从政经商做学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就业热点虽带有普遍的倾向性,但分散性与多元性也日益突出。国家机关、国营企业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有丰厚的收入,也能够为求职者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求职者的兴趣。而对于科研教育部门求职的增多也显示出了大学生愿意从事社会声望较高,实际收入稳定的职业,这是他们对自我习得知识的一种肯定。当然最大的改变在于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也相对其他部门较大,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作出的选择更加地多元化。总而言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在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上述三点仅是简单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三种状况,现象的存在并然有其本质的原因,基于上述现状,下文就对现状作出思考,以引导大学生求职价值观趋向合理性。

2 对大学生求职价值观现状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14503

作者简介:高银荣(1971-),女,硕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SWOT分析法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综合分析,“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对个人或组织所处情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计划和对策。”[1](P121)

高职生自主创业,就是高职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了解市场、了解社会,一从学校毕业,便自筹资金,自谋职业。或毕业后,先就业,在某一单位工作上一段时间,经过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建立一定的客户关系群,拥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然后自谋职业。” [2](P122 ̄123)

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旨在用系统的思想对影响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优势、弱势,并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制定出相对应的创业发展计划和对策。通过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使高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活动更具有科学性,进而促进他们成功。

一、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高职毕业生作为较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与没上过大学的的创业者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大专程度的文化水平,能够自主学习,领悟力强。

2.年富力强,充满自信,满怀激情,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

3.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上搜寻到许多信息。

和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生创业观念更为实际,对创业层次、规模的期望值相对较低,作为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动手能力强则是高职生最大的优势。

(二)弱势(Weakness)

缺乏社会经验、创业经验不足、资金不到位、能力和素质较低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难的普遍原因。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还有以下弱点:

1.知识限制。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来讲,高职毕业生由于学院实力、自身素质等原因的限制,往往不可能去创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

2.缺乏自我探索,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很多高职生在职业问题上对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情况等不能正确认识,就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

3.缺乏职业探索,创业定位不准。很多高职生并不了解企业对高职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了解创业对学生的要求,对未来工作、社会环境缺乏认识,创业定位不准,创业项目缺乏商业前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4.缺乏良好的心态。创业之初,高职毕业生往往会过高地自我肯定,成功时沾沾自喜、盛气凌人。一旦遇到挫折,就过分地自我否定,垂头丧气、轻易放弃,另寻其他就业途径。很多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5.人文素养相对较差。目前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决定高职生的总体文化素质一般较差,高职生进入学校后,由于高职院校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教育。

二、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机会(Opportunity)

机会是外部环境中有利于高职生自主创业的各种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国家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2002年起,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推出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社会各界也对学生创业给与了很多关注,不同的行业或专业(包括这些行业里的不同的公司)都给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2.高职院校纷纷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针对活动,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理念、技能和素质。

3.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父母思想比较解放的高职生,自主创业很可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二)威胁(Threat)

威胁是外部环境中不利于高职生自主创业的各种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操作环节上,国家、政府、社会对高职生自主创业的落实不到位,“雨声大、雨点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国家宏观上在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上有一些优惠政策,但可操作性不强,各级政府不易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生的创业积极性。

2.社会心理对高职毕业生存在偏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中国的传统思想更为推崇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因此,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并不看好,对高职毕业生创业则更持怀疑态度。

3.大多数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生自主创业教育“心有余、力不足”。

(1)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经济基础、办学环境等方面先天不足,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2)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不统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少能有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一些学校的创业教育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

(3)实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就业指导教师,其弱点是没有企业经验,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根本无法深入创业的精髓和实质,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

4.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父母需要及时予以照顾的,或者父母思想比较保守的高职生,在选择自主创业时更为谨慎,不敢轻易冒险。

三、对高职生自主创业的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

高职生要在创业中要发挥优势(Strength),同时也要重视弱势(Weakness),积极地变弱为强,不断完善自我。

1.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我。

对于每个人而言,认识自我就需要进行自我探索,并通过自我探索形成统合的职业自我概念。高职生可以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职业测评等方式,全面地分析自己在思想品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劣势,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性格、气质等人格特质,根据社会、学校、家庭为自己提供的创业机遇和制约因素,扬长避短,为自己确立创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

2.进行职业探索,做好创业准备。

创业会因“业”不同而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涉及市场运作的一些基本步骤和程序,这就要求高职生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实战经验。可以说,创业本身是高水平的就业。高职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探索,毕业之后可以先就业,从中了解该行业的特性、供需情况;学习经营知识、熟悉市场,积累经验;锻炼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寻找理想的创业伙伴;筹措创业资金,打下创业的经济基础。总之对于打算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进行职业探索是实现创业的最佳途径。

(二)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作用

外部因素对高职生自主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部环境中,既有对创业有利的因素——机会(Opportunity),又有对创业有利的因素——威胁(Threat),因此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1.利用有利因素,抓住机会(Opportunity)。

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合法创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为学生和企业在知识和财富之间架起桥梁。高职生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采取的融资和税收、征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争取家庭的支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寻求理想的创业伙伴,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

2.克服不利因素,削弱威胁(Threat)。

目前学生创业的大环境在我国并未成熟,学生自主创业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职生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懂得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政府对于学生创业的扶持是有限的,要争取家庭的支持,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尔盖茨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李彦宏开创了百度等无数创业成功的事例表明,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敢为天下先。

鉴于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高职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培训,学习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战略战术等知识,渗透到企业发展和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做兼职打工,走访企业,访谈职业生涯人物、听企业精英人士作的创业讲座、报告会,参加创业沙龙、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创业环境训练等活动进行职业探索,从中学习各种创业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业技能,增强对工作、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削弱不利因素的威胁。

(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促进自己成功创业。

高职毕业生要想真正成功自主创业,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解决自主创业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勤奋努力,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高职毕业生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利用国家、社会、家庭提供的各种机会,充分发挥它们的促进作用,尽量抵制、削弱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扬长避短,才能科学创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