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经济产业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1.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经济经济迅猛发展,但过去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现如今,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程度逐年加深。生态失衡致使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至此,产业生态的理念应运而生,给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本文首先将对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生态学家对产业生态的解释为:针对产业活动的具体特点,结合其对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代谢规律对产业活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以协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的关系,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作用,进而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共赢。产业生态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传统的产业作业方式,将物质和环境资源也列入产业资产的范围中,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致使产业生态失衡,这也是破坏产业系统资源,从持续发展角度来说,对产业经济的增长起反作用,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增长。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的在维护,保持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产业生态的出现代表着产业经济的提高不能与环境系统分开,而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生产的第一步,即原材料的加工到最后废弃物的处理,都要讲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产业生态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在产业系统中的融合关系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作用的影响下,我国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系统新的发展方式,这是将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融合到一起的重要举措。在新型产业系统中,将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量化,一旦出现环境不达标的情况,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追究相关责任人,争取从源头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对产业生态的有效维护。产业生态的发展强调持续的技术创新,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市场的监督机制,促使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以此来提高自身产业生态的效益,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技术和相关设备,创造出低能耗,小污染的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形成后要大力推广,促使其他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产业生态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二者在产业系统中有着相互促进,共荣共生的关系。

3.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产业经济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并贯彻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下面将对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3.1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对产业生态的影响

在产业系统发展中,从原始材料的初步应用,到产业废物的最终处理方式,都影响着生态环境。产业废物的排放方式是产业生态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产业废物处理不当,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都造成影响,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这种为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所以产业废物的处理应当得到企业与政府的共同重视。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在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各个产业排出的废物通过处理后可与其他产业链接,成为其他产业链中的原始输入产品,通过转换方式使产业废物被重新利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资源。产业废物的再利用是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减轻了企业的排放压力,变废为宝,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2产业生态网络的建立对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快速增长,随着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现在的雾霾,就是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造成的。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我国将建立产业生态网络,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生态网络是企业与其合作的相关部门级单位通过网络化合作方式减少企业运作中的生态问题,进而促进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集聚性产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合作的发展模式,减小企业排放污染,减少企业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整个产业系统健康、均衡发展。产业网络以创新为动力,提高产业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新工艺、新技术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创建能耗.、少污染的新型产业。产业网络能够促进产业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广泛合作,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产业系统内开展合作更为方便,从而推动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现如今我国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忽视了环境问题,未来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相关产业生态设施建设,产业生态恢复手段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将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妥善解决。只有这样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手段,有效的处理方式,可以以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张伟红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代应,邓雨辰,宋寒.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01).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有限性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02-03

自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至今,中原经济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和谐发展之路,让人对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与此相关,在规划的第五章中提出,要“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产业发展定下了基调。

不难看出,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关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上。这里强调的规模优势、示范基地、优化升级、结构合理、节能环保、竞争能力等字眼儿里,都在说明中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有新的内涵要求。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之中,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仅是在实现经济腾飞目标,还有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这个机遇和挑战面前,做出理性的合理的长远战略选择,走出一条属于中原经济区自己的持久发展之路。

对如何为实现中原经济区规划的目标而选择一条适合中原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始终在进行着,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对其反思的必要。其中,关于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产业发展,应该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最为人们所关注。因为这条路有着美好的前景,它符合中原经济区发展目标要求,“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产业生态化的确给了人们描绘了一个无限乐观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希望。问题在于,产业生态化理论还不成熟,实践还在实验阶段,人们说的和做的还有很大差距,对为一个刚刚起飞的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而言,有加快完善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必要,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这是抓住中原经济区经济腾飞机遇的真意。

人们是如何认识产业生态化的呢?从目前的国内外理论看,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虽然很多,但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还是处在初期阶段,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研究方法上还比较单一,多数理论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应有的理论基础还略显薄弱。

首先,对产业生态化思想形成的认识论基础进行反思。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产业生态化理论,但在关于产业生态化的认识基础上还缺乏存在论的深思。因为这种深思的缺乏而没有触及到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认识根本,不免使得现有的产业生态化理论有去本逐末之嫌。

产业生态化理论也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轨迹。在经济发展到底怎样进行,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是人类应该走的问题上,那些从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体悟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思想家,早已努力敲响了发展的警钟。实际上,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有个难解的关系症结,即人类与自然总是难以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前工业社会就出现过生态因为人类行为而出现的危机现象,直到工业社会到来时,这一关系的症结才越来越严重,出现了人炸、资源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特征的全球生态危机。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了反思,如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的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马尔萨斯也曾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提出过对生态危机的预言。当人类社会跨进20世纪后,工业化带来的生态思考就更多了,从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揭示的全球生态危机根源在于人类长期奉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到环境库兹涅斯曲线对传统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辩护,再到米都斯的“零增长”启发下的“先治理,后增长”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留下的美好希望,还有思想家们提出的“边发展,边治理”工业发展道路,一直到提出充满智慧的生态化经济、产业生态化思想。

从产业生态化思想和理论生成的过程看,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出现,应该是学者们对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醒悟结果。虽然产业生态化思想在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多数观点都强调已经到了必须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但这一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是缺乏在存在论意义上的反思,停留在不愿正视产业生态化理论根本上是建立在关于发展本质和意义的前提之上。实际上,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所有活动,无论是经济发展或是产业发展,都绕不开这些实际的行为背后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都必然发生在作为存在的有限性基础上。存在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否定性解释,即所有的存在都以它的反面存在为依据,如同发展本身已经意味著发展的否定,发展与不发展是并存的,这种存在的有限性构成了所有存在的根据。所以,在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理论中,不能丢掉这个根据。要超越存在的有限性规定,只追求发展,超越不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生态系统预设了人类发展无法超越的界限,如果没有对发展这一人类活动存在的有限性确认,发展就会像一匹临近深渊的脱缰野马,最后只能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所言,“可耻啊,我说!凡人责怪我等众神,说我们给了他们困难,然而事实却非这样:他们以自己的粗莽,逾越既定的规限,替自己招致悲伤。”所以,对产业生态化的认识,应该站在发展的存在边缘,把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存在有限性的前提之上,也可以说,产业生态化思想只有发自于存在有限性的根基上才可以枝叶繁茂,生机无限,并在实践中结出产业生态化之果。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而言,这种有限性的认识,不是去掉发展,而是强调在发展意义约束下的发展,不是去掉工业化,而是去掉那些肆意冲破生态约束界限的工业化。没有存在论的有限性思考,产业生态化思想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产业生态化之路也只能是应景之说。

其次,关于产业生态化概念的反思。从多数学者主张的观点看,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出发,主张要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造出产业发展自己的循环系统,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二是以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的原理指导,使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在相互耦合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化发展,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全新生产生态系统。[1]

尽管人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毕竟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行为系统不一样,从根本上看,所有的人类行为系统,都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的子系统,只有适应整体系统的自我调节,人类行为系统才可能长久存在。如果把产业生态化看作是一个外在于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人的模仿,还是无法真正摆脱自身发展的约束,因为这种模仿是在自然与人为联系断开的链条中展开的,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自我调节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保持自身平衡状态的机制,这种平衡状态是依靠自然生态系统中自身反馈机制来实现的。反馈机制反映了系统内所有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及适应过程,所有要素存在的可能性均来自于自身对其他要素的有限性,这一点与人工的模仿系统大不相同。产业生态化中应有的反馈机制,并不包含人类经济行为的要素会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中某个要素的变化而主动适应其变化反过来产生影响,最终趋于系统的平衡必然性。因为,人类行为除了有自然的生存渴望,还有着非自然的贪婪动机,甚至是强烈的主体性的自以为是、超越自然甚至是反自然的动机。

显然,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存在意义,不简单地是产业发展模式能否成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而是如何把产业发展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能否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参与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自己的问题。产业生态化的涵义,首先强调的是产业发展应与发展背景下的自然环境、社会如何耦合实现有限发展的问题。产业生态化不纯粹是个经济问题,重点也不是个技术问题,是人类的发展理念改变和自然与社会的综合性问题。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改变人类的发展理念,改变人类的生产发展模式,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一切改变是产业生态化的出发点,也是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说,产业生态化是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发展过程,那么在它的起点上,即资源上就有个有限的、减量的开始,在利用和消费上就有个节约和生态环保的过程,在废物上就有个再利用和循环的结果。这样,产业生态化才能把产业发展置身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完成产业的发展如同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一样,物质和能量在其中循环、流动,被多层次、反复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又通过产业链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实现一个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

再次,对于借助多学科理论,如生态学和产业生态、仿生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等等,来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认识,还是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

如果把产业生态化看作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那么,它需要的理论支撑首先应该是关于对产业生态化的存在论解释。为此,就需要在哲学层次上寻求坚定的理论基础,如存在的有限性理论,否则,产业生态化模式就变成了缘木求鱼,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如果把产业生态化看作是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一种方法或视角,那么,它需要的是从整体上的系统论解释和论证。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选择,是人们对以往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是开始对人类经济发展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意识醒悟,产业发展活动与其他的人类社会活动一样,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不仅依赖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而且,如果它出了问题,必须把它放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去思考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没有系统论的理论和支持,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就会失去长远的意义。

如果把产业生态化看作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那么,它需要的是以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对经济的生态发展做出解释,并能够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和管理。生态学本身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应用,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可以通过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理论,为产业生态化提供实践的理论支持,但无论如何,产业生态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将是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的依赖和不能逾越的界限要求,又要满足经济运行自身规律下的目标实现过程。是按照经济规律和资本逻辑发展经济,还是适应生态系统的要求去发展,实际上,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结局。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增长、发展、收入、利润等等经济目标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很容易理解,在人们争取生存或发展的路上,宁可舍弃经济发展的生态要求也要达到经济目标的种种行为。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去管理和经营传统产业,是个充满艰难选择的事情。

如上的反思虽然不全面,但对我们理解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问题或许有些启发。

第一,需要继续提高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理论认识,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生态化的实施已经几年了,但还是需要在相应的认识上提高一个台阶。看起来中原经济区和产业生态化是一个关于中原经济腾飞的契机,但它不简单是一个当务之急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长远的,甚至应该是永远的发展战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可能在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中,全面转变关于发展的理念,不仅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它还是一个被纳入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有约束的可持续的发展经济。

第二,与此同时,作为能够在实践中对中原经济区和产业生态化产生影响的主要活动主体,从政府,到个人,到企业,都应该真正从自己做起,提高认识,并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比如,个人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上就要从消费的生态观念入手,生态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有约束的消费,加强个人的生态观念修养;在政府行为上,不仅要创造一切条件鼓励生态思想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还有以身作则,首当其冲地把生态观念置于一切政府行为之中;在企业行为上,尽快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经济行为的生态化。

第三,在影响中原经济区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政府行为。这是由制度和体制双重背景决定的,政府既要制定中原济的发展战略,又要领导中原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腾飞,不仅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还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尽快实现发展目标。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因为并不存在一个产业生态化自发实现的机制,产业的发展不会单凭市场经济规律和循环经济、生态思想的影响下自动实现经济生态化和产业生态化,市场自己是不会说出生态真理的。[2]所以,政府行为至关重要。虽然现在对于产业生态化的普遍做法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已经建立了一些产业生态园区,的确能够起到样板的作用,但远远不够。政府要下大力气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影响,尽快总结产业生态园区的经验和教训,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中,更加广泛推行经济生态化和产业生态化,而不是建几个产业生态园区就可了事的,这样才能把中原经济推向健康的生态化道路上去,与自然共生。

参考文献: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 环境会计

一、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实践

按自然生态学原理,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人们受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的启发,发现不同工业系统间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关联作用。为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提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开展生态工业的设计。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简称EIPs) 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模式,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人工生态工业系统的建立。

EIPs的建成将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互动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在下段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样,既实现了EIPs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的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我国多个城市正积极锻造“生态工业园”,以期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就我国而言,生态工业园是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工业园,对于它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诸如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障碍。本文主要从会计学的视角对生态工业园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二、循环经济下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构想

关于生态会计目前尚无定论,史迪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在其著作《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和实务》中指出的将生态和经济事项主要是融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框架。而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应从区域内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其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生态产业链系统注重系统经济效益和链上同盟者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整个系统在一定期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为社会披露整个生态产业链的生态环境的有关信息。

(一)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以一个会计主体为核算与监管范围则显的过于狭隘。由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整个产业价值链增值。

于是,生态产业链的环境会计主体应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作为会计报告主体的单个企业或组织;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所有同盟企业或组织。它们将分别开展其相应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会计报告主体扩大到整个产业链价值区域内所有的会计报告主体,它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概念的束缚。在EIPs区域内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报告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生态产业链上的产业链价值的建设单位如盈利性企业,企业进行微观环境会计核算;二是生态产业链上的生态保护单位,这些单位是政府环保单位或从事环保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它们从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以及宏观环境会计方面的核算。

(二)以环境成本为中心,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EIPs内,生态产业链上的企业其环境会计突出核算生态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注重区域生态环境效益,要求企业全面反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生态产业链环境会计的重要特征。因此,需要从物质流和能量流及价值流的角度进行研究。产业生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效率评价以及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研究。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全额成本评估法、生命周期评估法、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等。不管这些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计算方式如何,其根本出发点是生态效率,着眼点是物质和能量两个要素,关键变量是物质流和能量流。

同时,生态效率与企业财务价值估价是相关联的,它会产生下列影响:(1)使企业获得更高毛利;(2)降低企业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追加投资;(3)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4)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于是,企业会产生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增加企业财务价值。此外,企业有更多现金流可用于股利分配,生态效率可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在宏观环境会计上,可考虑以下一些因素:(1)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 态资源资金来源渠道。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态资源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二:一是向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收取生态资源耗用税,二是对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态资源维护费等。(2)财政对区域转移支付量的确定。财政一定时期对区域的转移支付量,表现为各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它等于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加上区域生态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收益之和=区域生态利润之和+区域生态成本之和。其中,区域生态利润=区域新增生态资源×区域平均投资利润率;区域生态成本的确定应采用“盘存计耗”评估法,即先对某地、某一时点人们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下的生态资源总存量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并作为该区域的“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同时记入“生态资产”和“社会权益”账户;然后再对现已被破坏的资源状况进行估价,并确认其现存的存量价值,并记入该区域现在拥有的生态资产和生态权益。将以上两者相减,其差额就是被破坏所损失的生态资源价值,这也正是应对其进行补偿的重置生态成本量价值。用公式表示:区域生态成本的补偿价值=区域生态资源总存量价值—区域生态资源现存量价值。

(三)以生态效率指标评价生态产业链各会计主体

生态效率指标(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ex,EPI),它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该指标计量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它可实现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评价的结合,或至少可衡量相对于其经济活动量而言的企业的环境业绩,它是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实现结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例如,每单位销售额或每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这与计算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类似。在这里,它变成了每单位产出或每单位GDP的环境强度(或影响)。

生态效率指标既可在同行业内企业间作比较,也可考核某企业业绩变化。生态效率现有考核指标有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两大类。一般说,所有致力于环境业绩指标研究的国际组织,都使用类似方法或计算类似的一套指标。能源、物质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与财务变量之比是最常用的。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 Stefan Schaltegger,Roger Burritt.《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unyo Translation Series Accounting Classics【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乔世震,乔阳.《漫画环境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张秀敏,姚建明.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4篇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科技一体化”是当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显著特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一种血脉相依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我国近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元素的支撑,方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政产学研用等各部门各主体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机制体制创新,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研究,可有助于提升该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效促进该区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它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竞争力。可以深入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规律,丰富生态型经济区的区域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关理论,拓展生态型经济区和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践视域。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在的江西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文化出口增速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这标志着江西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出铿锵一步。2012年,江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00亿元,达1460.2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3.4%;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07.3亿元,按同口径和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同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特点鲜明,文化产品制造业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各地区文化产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呈现出均衡发态势。但是,在充分肯定江西省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与差距:文化产业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文化消费水平不高;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不强等等。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3.1以项目促进科技发展。

全省投资规模上千万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有近50个,上亿元的项目有近20个。这些重点项目,大部分分布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而且促进了产业内的科技创新。

3.2以园区促进科技发展。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正在培育或已经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3.3以市场促进科技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形成门类较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不断发展。成熟的市场将促使文化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就是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创新和不断发展新技术应用。

3.4以人才促进科技发展。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为促进科技发展与创新,江西省正加快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高校与企业间合作的尝试,这标志着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均坐落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形成了由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构成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并最终投入市场,必将对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3.5以改革促进科技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体制改革正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由试点向面上推开,大力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文艺院团体制、新闻媒体和电影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随着改革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趋旺盛。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支撑文化产业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4.1艺术创新能力差。

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在新兴文化产业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主研发的软件及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很少,在产业链的上游缺乏竞争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跨越传统媒介的新兴文化艺术样式不多,传统文化形式与数码、网络、电信、制造、中介、营销等领域的渗透力不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艺术创新能力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我国的先进地区,原创能力薄弱,竞争力必然低下。以动漫行业为例,杭州市2010年原创动漫作品生产量达到3万分钟;而江西全省到目前为止长篇原创动画仅生产出一部《十万个为什么》,艺术创作能力的差距可见一斑。

4.2企业创新能力散。

现代文化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主要是低在企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互补的集群发展态势。企业创新能力分散的现象特别突出,例如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业的创新,仍以大量小作坊式生产方式为主;动漫行业的创作与创新,以十多家动漫公司和工作室分散经营为主,未能形成合力,更缺乏龙头领军企业。现代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产业集中度高,才有利于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实现。

4.3技术创新能力低。

造成该问题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主要得益于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而高科技文化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文化品牌产品的延伸和多元化开发不够,文学、影视、广播、舞台艺术等不同文艺形式之间的互动不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拥有一批文化品牌,但还未能有效利用高科技力量,还没达到自身品牌的多元化商业开发。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

4.4创新队伍人才缺。

现代文化产业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需要技术和艺术两条腿迈进,而技术和艺术的载体是人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仅缺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而且缺管理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缺乏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引进方式。这明显制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4.5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少。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以资金为后盾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明显缺乏资金的支撑。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对文化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大都重点投到了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产业,很少有资本进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在现代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少。对于现代文化产业及其科技创新,江西省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完善,应分别围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优化、文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科技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和文化科技专业人才队伍汇聚等五个方面展开:

5.1优化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鄱阳湖经济区内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合当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法规建设。深化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创新,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地区合作新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科技指标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水平、潜力和效益;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的各项政策,保证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盗版行为,肃清盗版市场,统一稽查,管理文化市场。

5.2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南昌、景德镇、九江、赣州、萍乡、抚州六市文化及创意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共青城影视基地、南昌市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及传统书画艺术基地、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意基地、抚州传统工艺基地。依托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培育和壮大沿京九、浙赣、昌九、沿江、环鄱阳湖为主轴的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区点线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综合现代文化产业空间格局。从而带动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规划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市,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创立自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资源聚集优势,搭建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要素深度互动、有效衔接。

5.3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创意产业发展也应该走与日本相似的路径———注重产业和文化的结合,但现阶段更应注重产业发展。选择富含江西元素、积累规模效应、充满科技含量、具备发展潜质的五大行业———出版、旅游、动漫、陶瓷艺术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作为科技创新重点关注和重点扶持的行业,形成区域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关联产品、衍生产品的商业化开发,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高端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尽快形成产业链条长、集中度高、专业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红色及军事教育文化产业群、动漫游戏产业群、戏曲文化产业群、宗教文化产业群、陶瓷艺术品文化产业群、中医药文化产业群、客家文化产业群、休闲文化产业群。

5.4发挥科技项目引领带动作用。

经济工作要强调抓项目,文化科技建设同样要十分注重抓好项目。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抓项目要有龙头,为统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科技项目,须建立省级重点文化科技项目库。并将这些重点文化科技项目纳入中国文化产业网项目库。同时对入库项目通过各类媒体、文博会、招商会等形式统一对外进行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并优先给予产业政策扶持。继续积极推进江西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泰豪动漫产业园”、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精心实施文化科技招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利用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这个重要平台,积极开展文化科技招商引资活动。

5.5汇聚文化科技专业人才队伍。

生态经济产业范文第5篇

一、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关于其规划的编制方法很多,本文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加以阐述.1、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以经验的、直接的主观判断为主,以运用初等数学为辅,通过人与人直接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综合平衡法、调查研究法和指标测算法。①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是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就是要使一个县农业再生产的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求得需要和可能相平衡,进行反复的平衡核算,最终将规划方案确定下来.规划中运用综合平衡法,常用的形式是编制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利用平衡表,农业人口、劳动力平衡表,农副产品平衡表,农用资金收支平衡表等。②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活信息,以便摸清县域农业实情,从而更好地为进行规划服务。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函件调查、电信调查、综合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报表调查等。③指标测算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县未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蓝图,是对未来日标的规划设计。规划口标研究的传统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比较法、系数法、动态趋势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产品产量法、口标推算法等等。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是运用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工具,通过人与机对话的方式来编制规划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l)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指在系统理论提供的整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功能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中心化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等的指导下,对确定客休(作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式的程序的一种明确表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农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要素之问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求得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其口的在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最少的投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2)模型方法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模型有三类:①数学模型.运用较多的是经济数学模型.经济数学模型是反映经济内容的数学公式或公式体系(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函数式,方程组),是对客观经济过程中数量依存关系的数学描述。经济系统中的数量关系是复杂的,因而经济数学模型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常用到的经济数学模型有:投人产出模型体系。另外,还有运用系统控制理论而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等。②图解模型。常用的图解模型有框图、直方图、结构图和流程图。

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方法论原则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的方法特别多,基木的方法沦原则有:(l)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是通过用适当的数学方程、图象甚至物理形式来简明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实体系统的一种方法。模型分析已成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但是,模型本身毕竟不是实体系统,它是客观实体系统的反映象。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人们所构建的模型总是不太科学或不太令人满意;即使所构建的模型相当科学或相当令人满意,也会由于客观实体系统的变动性,而使原来的模型与变动了的实休系统不相符.因此,还要不断地进行实体分析,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来修改和完善模型.实体分析是模型分析的基础和补充,模型分析是实体分析的提高和抽象,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坚持实体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组成因素的分布范围、数量和比例关系的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性质和数量的辩证统一体。仅有定性分析,就会缺乏精确性和深刻性;仅有定量分析,就会缺乏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是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怎样的问题。规范分析是研究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作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方案的编制,不仅要描述、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现象,并据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要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为实现其规划目标所应采取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针和政策措施.缺乏实证分析,规划只会是“纸上画画”;缺乏规范分析,规划只能是“墙上挂挂’.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会使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得到实施运行.(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带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抽象性.微观分析是对县域内一个具体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个体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带有局部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宏观分析的对象一整体,是由微观分析的对象一个体有机构成的,宏观分析离不开微观分析;所以,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会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县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5)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特定时点上的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的分析。它反映系统生产能力的高低,并可与外县农业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动态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产经济系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分析。动态分析可以研究过去某一时期内系统运行的情况和演替;也可以研究未来某一个时期内系统运行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只有把横向可比性弧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纵向可比性强的动态分析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正确地反映出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过程。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要求把现状与历史、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分析。(6)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单项分析是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某个组成因素、某个方面或某个专题等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是把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和各个专题等放在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中去研究,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单项分析和综合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7)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组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诸多因素中,能反映其基木特征,并将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非主导因素分析是对系统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的分析.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进行主导因素分析时,不要忽视对非主导因素的分析,但又不要面面俱到地分析一切非主导因素.因此,在进行县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时,要坚持以主导因素分析为主的主导因素分析与非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8)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结构和功能是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如果只对具体系统进行结构分析,那么就难以理解“同构异功”的现象。因此,只有把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才能真正揭示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系(同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同功,异构异功),从而揭示系统的本质特征.(9)系统分析与环境分析相结合。这里的系统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外的、而对该系统发生较大作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该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如果不进行环境分析,而一味编制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结果会使系统与环境格格不人,农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0)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方法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不能胜任复杂因素的分析,但它灵活性较强,并易于掌握,所以,在规划工作中仍被广泛使用。现代方法科学性强,可以弥补传统方法之不足,但要人们普遍掌握这些方法,却需要很长时间.因此,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互相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