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 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 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是基于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

根据对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呈现以下“三多一少”的特点:

(一)兼职人员多

18年来,北京市兼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由78%上升至85.1%,而专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逐步下降,由22%下降至14.9%。

(二)高学历人员多

18年来,档案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快速上升,由7.5%上升至58.8%。

(三)中青年人员多

18年来,5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都在80%以上。2008年,35至50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53.8%,小于35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27.7%,两者合计达81.5%。

(四)具有档案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人员少

18年来,专职档案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学历的比例由26.9%下降至13.8%,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由50.1%下降至34.4%。

针对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兼职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多、中青年人员多和具有档案专业背景人员少等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档案部门的网络资源,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可以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自主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从而达到节约集中面授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的培训率及迅速提升广大档案工作者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是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有效方式

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表明,在职教育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接受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而推进网络教育培训则是大规模拓展档案工作者受教育面的有效方式。

据统计,1991年,北京市档案工作者通过在职培训接受档案专业教育的人数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43.5%,而到2008年则上升至61%。由于具有档案专业学历人员的数量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在下降,因此,加大对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的力度势在必行。为扩大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的受众面,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档案局尝试着开展了半人工的非严格意义上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即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登载有关学习培训资料和考核试卷,要求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组织本地区、本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学习、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证书。因为档案工作者可以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学习培训资料和下载考核试卷,所以解决了其不能脱岗参加面授培训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和2009年参加学习培训、考试,并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的人员,合计有2万人。而2007年以前,北京市每年参加档案专业面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数最多不超过2300人。 可见,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应该成为推进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首选方式。

据对国内31个档案部门网站有关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栏目的浏览,了解到国内一些档案部门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实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档案部门网站完全具备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和考试功能。其中广州市档案局在广州档案信息网主页设置了“广州市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系统”登录入口,该系统具备学员网上报名(注册和登录)、打印报名表与准考证、模拟考试、查询成绩以及信息统计功能,但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学习采取集中面授方式,系统不具备网络远程在线学习功能;中国档案学会建立的“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园地”网具备网上报名与学习功能,但不能在网上考试,学员在网上登记、注册并交费后可以在线学习,考试采取审核作业或文章的形式。此外,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档案局建立的档案信息网也仅具备网上报名功能。

鉴于目前互联网在档案部门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以及档案工作者踊跃参加网络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北京市档案局探索建立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起全市档案工作者基本信息的动态采集制度,完善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及考试功能,充分发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教育培训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加大全市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管理水平,以及推进全国档案部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的建设思路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子网站,它将以方便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以开展档案专业网上基础知识和继续教育专题培训、考核为主体,同时兼具学习交流、知识传播、问题咨询等功能。

建立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本着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结合:

(一)将教育培训管理权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按照管理权限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设,教育培训网管理权限的分配取决于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现有管理体制。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北京市档案局主要应负责制定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办法;负责构建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及组织编制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负责向有关部门申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建设的论证材料并组织建设等。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依职责和授权负责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具体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主要应依职责和授权对所辖地区、所属系统或服务范围的档案工作者参加网上学习和相应的面授培训进行分级组织管理。

(二)将教育培训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本市档案工作者相结合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依托于“北京市档案信息网”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系统。无论是本市人员还是非本市人员,无论是本市档案人员还是非档案人员,都可以登录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进行学习,但该网服务的重点受训对象是北京市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由于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的身份不同,因此该网对登录人员的学习要求也会不同,即只需要求本市档案工作者注册身份信息、在网上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并参加相应考试;而对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不作具体身份认证,其可以自由浏览教育培训网开设的业务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栏目内容。

(三)将网络教育培训与面授教育培训相结合

由于网络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补充,在培训对象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延伸,所以,要做好两者的衔接与结合。

对于新上岗或转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要做好网上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和面授实操内容培训的衔接。在整编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网上培训内容的同时,做好面授课程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的编制。

对于已在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要做好面授专题讲座内容在网上的传播。每年应有选择地将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级研修班的重点讲座内容挂上网,延伸面授讲座的影响面。

(四)将教育培训网的功能需求与资金投入相结合

在制定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网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而在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时,则要注重循序渐进,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要在规划的框架下,根据教育培训的现实需要,确定网络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依据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平台软、硬件设备的配置。系统建设切记脱离现实需要的贪大求全,避免造成资金投入与实际效果的比例失衡。

四、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设置的主要栏目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作为面向社会提供档案专业知识、业务交流、学术前沿及答疑解惑的平台,应具备方便本市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自主学习、考试和社会公众查阅浏览,以及提升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功能。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开设考核性、浏览性、辅导性及管理性等栏目。

针对本市档案人员开设考核性栏目:考核性栏目可分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栏目为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本市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岗位培训栏目”进行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在考试合格后,进行面授报名和培训。档案人员只有在通过面授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由市档案局颁发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继续教育栏目为已在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每年选取面授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研班开办的重点课程课件。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继续教育栏目”学习并通过考试后,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针对登录网站的所有人员开设浏览性栏目:浏览性栏目包括专业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浏览性栏目为登录“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本市和非本市所有人员(包括档案人员和非档案人员)开设,主要登载《北京档案》刊发的部分专业文章、北京市档案系统历年获奖科研成果和获奖论著(文)简介、国家和本市颁布的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档案专业知识解答等。

针对本市申报档案系列职称的人员开设辅导性栏目:辅导性栏目可分为考试服务和评审服务。考试服务为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的人员开设。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的取得,采取以考代评的形式。至2008年,本市申报档案专业初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仅为45%(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84.8%);申报档案专业中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为68%(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74.2%)。设置该栏目旨在提高本市参加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人员的通过率,加大具备档案专业职称资格人员在全市档案工作者中的比例。鉴于该栏目内容的组织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且职称考试是部分档案人员的自愿行为,所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收取一定费用。评审服务为申报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评审的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介绍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的政策、程序,以及申报者应具备的条件、报送材料的要求等。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在世界范围内,“成人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体现出了集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是一个复杂的松散的集合体。按劳动力关系来分类,成人教育工作者可以分为全职、兼职以及志愿服务;按工作场所来分类,成人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大学、社区、培训机构及企业等场所工作;按工作内容来分类,成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课程设计工作、咨询工作、管理工作等。在罗马尼亚,成人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成人教育领域的教学、评估、咨询和管理。罗马尼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路径有三条。

第一,高等教育。目前,罗马尼亚有西蒂米什瓦拉大学、布加勒斯特大学等4所大学提供成人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

第二,专业培训项目。目前,根据成人教育工作者担任的不同角色,罗马尼亚为以下五种职业提供资格认证,即培训师、培训评估师、项目经理、培训咨询师、课程设计师。截至2011年7月,罗马尼亚共有400家经授权的培训机构为培训师提供500个培训项目,为培训评估师提供27个资格认证的培训项目。此外,罗马尼亚国家职业和资格认证注册中心也对项目经理、培训咨询师以及课程设计师的职业标准进行了规范。

第三,通过对以往学习及经验的认证(validation)。罗马尼亚国家能力评估中心对成人教育工作者以往学习和经验进行认证。2004年至2008年间,通过罗马尼亚国家能力评估中心认证的培训师达到了590人。可以看出,罗马尼亚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途径是相对多样的,但也是分散的、缺乏连续性的。目前,欧洲的成人教育发展趋势是关注如何将多样的专业化途径整合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体系中。跟随着欧洲的发展趋势,罗马尼亚连续三次的国家教育会议在讨论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状态、职业角色和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技能的基础上,提出要将建设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提上成人教育的战略发展议程。

二、罗马尼亚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2011年,罗马尼亚率先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以立法的形式提出。随后,罗马尼亚启动了国家“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研究”(TheSystemforProfessionalizationofAdultEducators)项目。该项目由欧盟委员会资助,由罗马尼亚国家教育部、布加勒斯特大学、终身学习发展协会以及罗马尼亚成人教育研究院共同参与推进,旨在探索罗马尼亚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的可行方案。最新研究报告阐述了构建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的三种方案,围绕这三种方案,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成立焦点小组、专家咨询等方法,在罗马尼亚全国范围内,对成人教育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咨询与调查,以收集各方对这三种方案的意见。

(一)三种方案

方案一:一个高度规范的体系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的第一个方案,是建立一个“高度规范、中央集权以及标准导向的体系”。该方案试图用一个高度规范的体系解决成人教育工作者教育与培训需求、培训过程和评估过程的多样性问题。该体系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中央机构,履行专业规范、能力评估、培训课程授权、质量评估、财务预算等多重职能。该体系的重点在于标准的制定,包括成人教育工作者培训机构的标准、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培训质量的评估标准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体系中的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与培训将是标准化、分层级的,其专业化道路是一条由国家高度规范的道路。这个建设方案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有利于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避免随机分配资源,以及将资源分配到不相关的培训领域等情况;二是有利于完整地反映成人学习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过程,并促进这一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三是国家层面的资格认证证书有利于成人教育工作者获得在劳动力市场较高的认可度;四是有利于成人教育工作者职业标准的有效修订,使之更加切合专业标准;五是有利于为成人教育专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以及支持活动等。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受访者认为这个方案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性,他们担心质量评估机制有可能变成控制机制,甚至导致形式主义和腐败。还有专家指出,由于成人教育及培训领域的复杂性,创建一个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多功能国家机构存在困难。各类标准开发过程耗时长、难以达成统一专业发展路径等问题也引起受访者的担忧。此外,集权化的体系有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投入和过程,而较少关注成果及效果。

方案二:一个灵活、松散规范的体系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的第二个方案是建设一个灵活的、松散规范的体系。该方案试图给成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灵活的专业化环境。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专业化途径;另一方面,也有如专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对其进行规范与指导。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协会,该协会将同时规范成人教育工作者和提供成人教育工作者教育培训的机构。此外,该协会还有责任将成人教育工作者教育培训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该方案的重点在于关注供需关系和具体的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项目,在一个松散规范的体系中提供灵活、基于项目的专业化道路。值得指出的是,该体系的构建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该专业化体系建设方案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提供多样化的培训项目和职业发展轨道,可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二是加剧成人教育工作者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升;三是形成专业协会、教育培训提供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四是促进正式信息(制度化的数据库等)以及非正式信息(最佳实践经验等)之间的交换。但是,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认为这种松散管理的体系有可能会造成培训项目、培训服务和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之间的不连续、不一致。另外,对成人教育工作者已获得的能力、资格和相关学术记录的认证也有可能受到限制。

方案三:一个自我规范的体系体系建设的第三个方案是自由度最高的,该方案既没有集中管理,也没有专业共同体的干预,唯一需要的就是“市场”及其独特的自我规范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好的教育培训机会的责任完全落到了成人教育工作者自己身上。他们必须在市场中购买教育培训服务,并且运用尽可能多的、必要的方法来保证他们所接受的服务的质量。该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责任完全落到那些购买教育培训服务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身上,增加了个体对于自身发展的责任,并且将关注点从制度化的选择转移到个体化的选择;二是将教育培训供给与特定的需求更好地联系起来;三是鼓励当地开发并推广特定的培训;四是构建并保持培训供应者、受益者和赞助商的良好关系;五是通过自有市场的竞争提高培训供给的质量,支持基于能力的培训体系的开发进程。同样的,这个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在报告中有所提及。例如,很难做到机会公平,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如果缺乏中央干预,就会增大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人们有可能选择廉价的培训项目,出现低质量教育提供者;缺乏正式的标准有可能对专业化体系造成危害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成人教育领域亟需一个新的专业化体系。少数不赞同建设专业化体系的受访者的担忧是,构建专业化体系有可能会过度地规范、控制或限制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从业者进入成人教育行业。大多数受访者偏向于选择一个开放的、灵活的专业化体系并认为建立一个强大的专业协会来管理这个体系非常重要。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模式应该是“多阶层”的,在其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应有对应的资格认证。此外,质量保障机制以及经济支持政策也是多数受访者认为需要在新构建的专业化体系中明确规范的。

(二)专业化体系五大要素

一个完善的专业化体系需要有一些核心的要素来指导并保障其发展,该研究项目总结了专业化体系的五大要素。第一,质量。质量是影响专业化体系有效性和接受度的重要因素。质量保障不仅意味着需要对从事成人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质量管理,还需要对具体的教与学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在专业化体系中需要制定并实施质量保障机制,引进具体质量评估和认定标准。第二,机构。为专业化体系提供培训、开发、评估、认证、规范、咨询等服务的机构,对专业化体系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建立这样的专业化体系,一方面要设立独立的专业机构,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媒体以及教育领域其他部门的合作支持。第三,步骤。专业化体系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步骤,帮助进入专业化体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轨迹。第四,途径。成人教育工作者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和专业化的途径应该是平等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化体系中获得教育培训的途径应该是容易获得的、多样的、灵活的。第五,资金。专业化体系的建设和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是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力。资金筹集机制不仅要明确政府、雇主、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且需要注意不同的成人教育领域、不同的教育培训目的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对资金筹集渠道以及方式的选择。

三、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五大推进策略

目前,我国有关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但这个领域却是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成人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的重点和热点。罗马尼亚在该领域的研究理念和成果,可以为我国建设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结合罗马尼亚有关成人教育专业化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的五大推进策略,具体如下。

第一,鼓励全体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化体系建设。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鼓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大学、专业协会、成人教育机构、成人学习者代表等,他们应当共同参与讨论,共同提出建议,共同做出决策。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而形成的专业化体系才是真正实际、可行且有效的。

第二,采取灵活、开放、规范的模式推进专业化体系建设。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推进过程需要采用灵活、开放、规范的模式,分步骤完善。专业化体系的建设过程必须有一个实施计划,遵守时间期限、计划目标以及任务指标。建设过程的步骤的修订是可以接受并且必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应该得到开放的、客观的解决。

第三,建立独立机构协调、监督和规范专业化体系建设。鉴于专业化体系建设过程的复杂性,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来协调和监督实施过程。这个协调监管机构首先需要成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各方的需求以及意见。其次,这个协调监管机构要兼具研究功能,促进实践共同体的发展,为决策咨询提供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专业协会需要循序渐进地担任规范专业发展的角色。

第四,尊重科学研究数据,评估专业化体系建设。尽管专业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但仍然要以科学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建设过程中任何的变动都必须基于理论研究分析,并且证明这些变动不会影响到该体系建设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定期、不定期的评估应该作为体系建设的一个部分,并且要允许就评估结果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理论和实训教学体系;就业能力

林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包括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师资水平、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这些要素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林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林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和管理类专门人才、“双证”人才。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时要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根据林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列改革。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四,突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革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第五,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综合的就业能力;第六,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新兴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快速增长等,都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改革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和突出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加大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起了新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新的教学管理框架下,动力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制度、工资分配激励制度、“双证书”学生培养制度、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双选制度、考教分离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等;教学运行机制的建设内容涵盖了教学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理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日常管理、教学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运行的协调管理和教学运行的监督管理等。

同时,依据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学院对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和产学研结合等工作实施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以激励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根据“按照社会需求设专业,按照能力要求培养人才”的原则,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学院开办了10多个高职专业,即林学、园林、园艺、生物技术、观赏园艺、木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贸易和会计等;并且依据行业或职业的能力要求,研究和制定了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几年来,学院探索建立了“121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包含3个子方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1213”人才培养模式包括:“1条主线”,即坚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并且把这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个体系”并重,即坚持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并且要求2个体系都为技能和能力培养服务;“1个网络”,即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网络;“3种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课程教学方案、技能培养方案和综合能力培养方案3个子方案。

四、构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

“学研产”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三方的互惠、双赢。因此,学院建立了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我院教授参加的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学研产”结合工作。

“学研产”相结合,就教学单位来说,侧重点在“学”。“学研产”相结合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训教学、科技开发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目前,学院已建立了73个校外产学研教学基地和12个校内实训基地。

例如,建立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学和研究中心,既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任务,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该中心现有教师5人,其士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2名;还有实验技术人员3人,实验实训教师19人。目前,中心负责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病理学、昆虫学等7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承担全院生物类专业学生的62项基本技能、42项必备技能和24项综合技能的实验实训任务;同时,主编或参编教材和其他著作20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82篇;现有在研项目共计17项,已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5项。

再如,建立的林木优良品种研究园,栽植了我院教授庞金喧等科研人员研究选育的石林刺槐、鲁榆、窄冠白杨、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等优良林木品种。其中,“白杨派新无性系――窄冠白杨1、3、6号”于199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窄冠黑杨、窄冠黑青杨的选育”于200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年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该园的科研工作和林木良种生产与管理工作,其生产、管理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高。

“学研产”相结合,为在校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行业和企业开辟了窗口,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通过综合实习,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练毅力,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创新精神;二是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实习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按照“必需、够用”的要求。改革理论课程体 系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教育中,安排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为实践服务、为培养能力服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传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提供能力培养所需的理论。因此,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基础理论课可以不按学科的完整性开设,但是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群)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为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

学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确定了理论课程的设置方案,即“宽平台+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宽平台”是指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技能课程类、专业能力课程类4部分构成。“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多个职业所对应的“综合模块”,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以供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未来的社会需求自由地选择。“多方向”就是提供一个必修的主专业方向和几个选修的辅专业方向,以培养跨岗位、跨专业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人本位”是指课程的设置方案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例如,学院在建设部级精品课程“植物与植物生理”的过程中,按照能力培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对原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按照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了国内第一部集理论教材、实训教材、电子教案、助教课件、助学课件、试题库、资源库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以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综合实训与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了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培养。

六、按照突出培养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改革实训体系、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学院对实训体系、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设

学院建立了院级公共课实训教学中心、系(部)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等7个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由原基础部、园林系、经管系的微机室组成,生物技术实训教学与研究中心由原来的植物、生理、微生物、昆虫、病理、组织培养、育种等实验室组成,基础课实训教学中心由原来的化学、物理、语音等实验室组成。此外,在林学系、园林系、园艺系、经济管理系设立了4个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的管理范围包括专业课实验室、温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

实训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任务实行教师竞课,动态管理。职业技能鉴定由学院负责组织,各项技能考核由各中心负责实施。

(二)实训指导方案的构建

在实训指导方案(见图2)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关键。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进高校,下企业”等方式,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以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3年来,我院有计划地送出50名教师攻读学位或参加专业课培训学习,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8名、硕士学位的30名,送到其他高校深造的8名。同时,24名教师和1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20名教师和8名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了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

此外,学院还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充实实训师资队伍。

2.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非常健全,既有隶属于7个实训教学中心并由其直接管理的实验实训室26个,也有隶属于学院的树木园和实训苗圃,分别包括园林、装饰规划设计与模型室4个,林学、园艺、园林、花卉日光温室与智能温室10个,园林实训喷泉1个、园林盆景园1处,园林、林学实践教学圃2处,林木良种研究园1个,标本室8个。其中,树木园占地76亩,现栽培木本植物91科680余种,被称为“华北第一园”;实训苗圃占地260亩,每年接纳学生实训3615人次。目前,学院的院内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生物类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要求。

例如,经过几代教师和历届学生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学院建成植物、树木、土壤、昆虫、病理、鸟兽、造林等7个颇具规模和水平的标本室,存藏标本74000余份,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实物。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52年,现藏有蜡叶标本150科、560属、1500多种,20000余份;苔鲜标本50科、135属、286种;液浸标本375种。其中,有我院教师发现的植物新种2个,新记录11个。该标本室经中国科学院认定,列入中国标本名录一书,命名代号为SDLS。

加强院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学院也非常重视院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现有已签协议的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东营市阳光园林有限公司等院外实训基地12处,以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较固定的院外实践教学点60余处,能完全满足学院学生校外实训任务的要求。

3.技能体系和实训课程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学院建立起一套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培养制度,包括能力与技能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计划表、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验)项目单、实训(验)项目报告和实训(验)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训教学文件。

学院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书多证”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书多证”,即“毕业证书+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资格证+其他技能证”。同时,在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宽实践平台+活技能模块+多技能方向+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设置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40%-50%。实践教学设置方案与理论课程设置方案既相对应又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技能培训任务。

4.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计划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因此,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积极联系部级、省部级和地市级三级技能鉴定站,为 高职学生组织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已涵盖了林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艺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园林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等。

例如,2005届627名毕业生中,通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的有59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94.6%。其中,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82人,占13.7%;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515人,占86.3%。

(三)实训方式的改革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学院采取了3种主要的实训方式。

一是循序渐进式。一年级以配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为主,安排一定时数的认识性操作,使学生接触生产、认识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二年级在安排实验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使其初步掌握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实现“能动手、会动手”的目标;三年级以实训为主,结合专业课程,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生产技能。

二是综合式。按照职业或岗位群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以每个工序为环节安排工艺全流程的实验实训。学生通过整个工艺流程的实践,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或岗位的能力要求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是顶岗式。在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的实验实训后,直接安排学生在将来要从事的实际工作的岗位上见习实训。通过顶岗见习实训,学生转变角色,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综合技能和素质,缩短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七、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把工程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包括进来,课程设置应始终以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编程思想、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避免照搬其它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与其它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专业模块的划分要突出行业特点及行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互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

2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4解决的关键问题

(1)把握主线与特色的关系。目前已有多个示范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目标不同,有向高层次培养也有的向国际化目标培养。如何地足于地方,结合财经类发展特色,对课程群内容进行筛选和改革是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方针是首先确立以软件工程为课程群的主线,保障基础内容的涵盖和衔接。另一方面,结合财经学院特点,在开发案例、管理项目和课程选择上体现特色,如面向金融软件开发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开设《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