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高潮,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饱含情感的学科,声情并茂的朗读则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读出真情实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所以,朗读教学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循序渐进地、科学地、扎扎实实地训练,才可以达到朗读目标。怎么做才能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思路,增加阅读量

小学生由于受到阅读水平和知识层面的限制、受到综合能力的影响,在阅读中常常表现出不会思考、难以寻找阅读方向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给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给学生引出一条思考的路子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阅读要求,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和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阅读的印象和理解的深度,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在阅读中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内容的吸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性的意义就在学生的阅读中体现出来,使学生学有所得、读有收获。

二、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而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从而更好、更快地选择、分层,获取信息,让孩子们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学生一入学,老师就要针对不同年级及学段的要求,了解学生阅读的喜好、阅读的数量等情况由相应的年级教师测试孩子的阅读能力,然后一生一档,作好学生原始的阅读情况记录,为日后的阅读评价作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质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具有较强知识性、科普性、文学性的健康书籍及名人名著,努力使更多的孩子成为阅读兴趣广泛、阅读情趣健康、阅读品位高尚的小博士。 当然,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重点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课堂阅读教学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感悟等汇集成册,汇编了《我的感悟》集。

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王余光. 浅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品读;对比鉴别;揣摩内涵;借助本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91-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的一块内容,无论是让学生当堂诵读课文,还是在课外给学生布置阅读的功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形成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形成语感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阅读则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阅读中的品读地位更为突出。通过学生与老师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进行反复咏读、品读,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的内涵,进而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升华情感。

一、对比鉴别法

有对比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品读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对比品读是引导学生品读句子的重要方法。

删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句子的修饰语很多,这些修饰语能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对于这类句子,我经常采用删词法引导学生品读。如《观潮》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中就有很多修饰语,在教学时,对(千万匹)、(白色)、(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几个词,我就采用逐一删去后再与原句对比的方法来指导品读。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写出了浪潮来时的样子和气势,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同时也学到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换词对比品读文章中有些动词更是用得精妙传神,对于这些词就可运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体会。如《颐和园》中:“游船、画妨从水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句中的“滑”字就用得特别传神。我让学生把“滑”换上“划”后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滑”更衬托出湖面的平静。经常这样品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会逐步提高。有些时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会用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碰到这样的句子,也可引导学生把几个意思相同的词换成同一个词后读一读,比一比,从 而让学生明白表达同样意思时,用几个同义词来表示,句子会更流畅,音律会更优美。

填词对比品读。有些段落中出现很多的动词,这些动词都用得十分准确。可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在教学时,我便出示缺了动词那段话,让学生填补出缺了的动词。学生在填词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推敲、比较,如果填错了 ,老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己推敲比较还是老师引导学生比较,都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如《爬山虎的脚》中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那段话就可以通过填词对比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改写对比品读。改对比品读就足把原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同语表达的意思改成概括性的描述,然后再与原文对比,使学生明白用上这些词语,文章更具感染力。如《巨人的花园》中写由于巨人的冷酷无情,使春意盎然的花同又回到了寒冷冬天。原句是这样写的:“与此同时,鲜花调零,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通过对比品读,学生体会到原句不仅音律优美,而且因为有了具体的描写,能使读者仿佛看到鲜花、树叶纷纷飘落,人们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从而为失去美好的春天而惋惜,进而体会到这些词语的作用,感受到具体描写的魅力。

二、揣摩内涵法

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思,对这些词语要引导学生认真瑞摩,挖掘出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表达的真正意思。在《卡罗纳》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句中的“屏息凝神” 就包含着较丰富的内容。于是,我抓住“屏息凝神”进行发问:“大家屏住呼吸是担心什么?”(担心自己说话不注意而勾起卡罗纳的伤心……)“凝神地望着他是关注什么?”(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现在怎样?他需要什么帮助,我该怎样帮助他?)通过挖掘词义的内涵,学生体会到这个眼神表现出的是大家对卡罗纳深切的关心。

再如:“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是不是觉得老人很小气?不,老人生活的确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老人的艰辛不仅是每天要栉风沐雨,还时常会遇到像二婶这样爱占小便宜的人,在本已是微薄的利润上再剥一层,所以当二婶少给一个铜板时,老人不再笑呵呵了,变得很不快乐。段中描写老人“愣愣”以及“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

这些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细细读来,颇有味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发现。

三、借助本义法

有些词语的本义并无什么特别,但在用在某些句子中就别有一番风味了。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借用本义来品读。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句话中的“装饰”就很有意味。在教学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装饰”的意思,然后看看自己的衣服上,教室里有些什么装饰,从而明白这些装饰都是为了―人为地做上去的。最后回到课文中品读句子,使学生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的美是自然淳朴的,不需要人工雕遂,那些随意攀爬的藤蔓都是 一道D。《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脚被那甜甜的香味勾住了”的“勾住”一同就用得更传神了。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语文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36-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部分之一,加强小学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

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重视略读、浏览。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仍有小学语文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不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从而导致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得不到提高。其实,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2.2 现在的教学形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仍没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不停地学习知识,学生处于小学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稳定,在他们看来,老师做的一定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无法为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尽管他们觉得语文教师讲课很无聊,他们还是采用认同的态度来接纳知识。

2.3 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

语文教师由于课程繁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停地讲课,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果想要提高读教学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容忽视,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无论教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学单调刻板,缺少变化,缺乏特色,高耗低效,不仅激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智慧潜能,同样也激不起教师探求阅读教学艺术的激情和自觉意识。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措施

3.1 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满足于规范与服从,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师生对话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学会倾听,并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

3.2 转变教学方式

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阅读的意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

3.3 建构包容的评价观

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在多元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4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营造阅读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首先必须营造出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4.2 创造条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要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样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4.3 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都应注重引导,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读自悟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初读课文时能自主识字,能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充分地自主阅读课文,认识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粗略把握情感基调,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在引导自读自悟中,学生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4 扩大小学生阅读数量

阅读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汲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重视,并且有效的运用阅读教学方式,才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逯宝和,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2011(9):63-63.

小学生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蒙语文教学 小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1-02

语文具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肩负着语言传承的使命,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蒙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学科,需要长期的积累。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强调学生自觉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间接提升小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此外,小学蒙语文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形式,通过不断地探索,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陶冶情操。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教师在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发挥榜样力量,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俗话说,育人者先育己。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使者,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教师进行言传身教,教师以身作则,通过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外,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素质和行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迎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思维,真正地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和教师平等沟通,用自己扎实的蒙语文知识基础和技能以及丰富的情感经验和阅历来不断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蒙语文的重要性并没有过多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别重视自身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并且多次强调蒙语文重要性,甚至举例验证,以身作则,同时也将表现较好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学生们向榜样学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教师,在蒙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在蒙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新颖的形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自觉阅读,快速成长。一般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会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情感触动,让学生快速走进阅读课堂,融入课堂氛围。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根据课堂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对于较短的阅读材料,教师会组织竞赛活动,对于有趣的对话材料,教师会安排情景对话小游戏等形式。

例如,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草原视频及歌曲,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工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视觉和听觉带动学生走进优美的阅读材料,教师在讲授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解析字里行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材料的真情实感,并带动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畅所欲言,勤于练笔。

三、创设阅读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获取基本知识和常识。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学科材料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情感氛围,带动学生自觉进入课,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认真学习。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情景境和学习环境呢?教师认为,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不断提升自己观察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是情境和环境创设的关键,小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课堂的温馨,感受到课堂以及阅读材料中的美好事物,从而走进课堂,接受课堂,在这个基础上走进阅读材料,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要常常观察所有学生的特性,便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对于耐心不足的学生则激发他的兴趣,让好奇心牵引他自觉学习;对于功底扎实的学生,不断提出高要求,创设高标准,鼓励他勇于挑战。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抓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从小学抓起,作为小学蒙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言传身教,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菊芳,华.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匠心独运――透过市语文优质课评比看文本细读[J]. 浙江教育科学,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