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学;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历尽劫难但生生不息,最终又赢得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开阔了原有的视野,吸纳了新的养分。

一、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现状

当今浅文化、 俗文化、 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1、传统文化面临断链。 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许多大城市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上英语课,这不算坏事情,但问题是能否准确使用汉语言文字。

2、母语教育弱化。 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甚至出现了学生母语使用能力不如外语的现象。受应试教育、外来文化、流俗文化的影响.母语教育的良好传统被淡化弱化。

3、本土文化缺位。传统文化来源于底蕴深厚的实践智慧,蕴含有本土文化的特征。例如,《礼记・王制》篇的“乐正崇四书,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转换中发生了扭曲变异,出现了错位。文化的断层和文化脐带的脆弱所导致的传统的失落,使我们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与超越,最终沉沦在对短暂需求满足的奢望中。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近年来不断升温。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二、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基本特点来看, 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 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 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历史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体现个人或群体人文精神的篇章不胜枚举, 充分体现了古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可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渐渐深入人心。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多学习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是对灵魂的熏陶, 这对于帮助青少年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认识自我价值大有裨益。

3、从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文化底蕴、培养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人文观念形成以及个人素养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从中获取文化给养的同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国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底蕴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中学阶段是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 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文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 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4、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所传达的历代优秀人物精神, 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力图在中学生思想意识形成阶段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时,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不能不说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5、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过程, 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精神品质,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过程。因而,中学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正是以实际行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 只有这样, 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 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推行中学素质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首先,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生活中情感的浸染, 将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 渗透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发掘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感。

其次,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有针对性渗透传统文化, 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进而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 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师, 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必要补充或知识引导, 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借鉴知识、经教训, 乐于学习。

授人金山, 不若授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从教育者入手, 先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储备相应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具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才能循序渐进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既做学问,又学做人。

【参考文献】

[1]关娜,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08,(1).

[2]王美芳,浅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J].教学论坛,2008,(5).

[3]史灿方,复兴母语文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9年7月31日

[4]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34.

[5]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范文第2篇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刻板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能彻底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其音乐、美术、影视和幻灯片等功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可以借助历史笑话、幽默使学生从中得到智慧;又可以从成语典故和对联猜谜中分别让学生积累知识和获得兴趣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本地的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参观历史文化遗址或欣赏书法碑帖等,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同以上这样从各种渠道入手,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使高中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进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品质。

2.将语文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内容是经过相关教育部门进行专业、精心的选择,进而编排制成的,教材里的所有文章和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兼顾了文学作品的品质和唯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各篇文章所蕴藏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充分挖掘,并把传统文化观念及文章的文学底蕴和文化教育作为讲课的重点。比如,教师可以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民族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求,将各篇文章的文化体质充分的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教授唐宋家之一的韩愈作品――《师说》这一课程时,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出的疑问作为入口,将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学生从师”的求学原则对学生进行传播和灌输,使其对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

3.有效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各个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或美丽传说等,它们针对民族的传统习惯及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反映,并承载着整个名族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契机,从而引导学生对节日的渊源等进行努力的探索,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用传统节日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就此展开个人看法,并进行文章的抒写。

4.在课外拓展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拓展中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国学经典,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这样说,博览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而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比如,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安排学生进行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的自主阅读,其中要注意的是,老师推荐的作品内容要与教材中的内容有相关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进行“经典诗词和美文的背诵与赏析”的课前活动,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以背诵和赏析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介绍、展示给大家,不仅加深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日积月累下去就会使自己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英语;缺失;策略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受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为了学好英文,开始强调对所学国家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的理解,但是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错误理解跨文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了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这就违背了语言的双向性和交流性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翻译而言,在日后谈判中不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影响了谈判的成功率。

(二)教师培训较少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在大学内进行语言类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发展中,注重专业的发展,注重专业的就业率等,但是忽视教师的培训。导致在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的思维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较少。商务英语教师秉承着学好英语必须强调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则,但在教学中,与汉语文学作品,汉语文化的连接较难。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汉语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这一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强调少,对教师中文底蕴较低,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错误理解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对方的要求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错误的理解语言就认为,语言的功能仅有交流,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就忽视了语言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高中之前为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强。大学阶段,部分学校延续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虽然对其进行改革,但仅仅是片面的强调英语内容教学,很难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应改变理念,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语言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基于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中文底蕴。在教学中能够适当的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商务英语与汉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要以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为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以交流目的为核心,正确对待语言、文化,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双方舒服。理念的转变是商务谈判专家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形成。

(二)注重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

对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英语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商务英语理念,也能起到一定的汉语文化传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其在日后的商务谈判中更好的传达自己的理念,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校组织进行英语教师的国学培训,尤其是针对年轻英语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的理念改变后,才能逐渐改变自己,提高国学认知能力,提高文学底蕴。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逐渐转变自己的理念,认识导致自身的不足。

(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

现行的教材侧重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外国文化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应对教材进行调整,由教育部统一改革,增加国学文化内容,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增加学习欲望。减少以往课堂和课后单项选择题,语法题目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翻译课堂可以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比如《红楼梦》,将其中服饰、文化、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以外的礼仪、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二种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寻求中外结合的切入点,促进教学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要多个方面了解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错误语言使用。与此同时,将由目的性的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寻求二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在课堂上,不能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化中,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进行比对,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对商务英语而言,主要是谈判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上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方式,而是要从双方出发,在语言语气上,可以尽量满足对方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商务英语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形成传统文化与英文教学的结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导致语言交流特点,语法都有所不同。对于商务英语大学阶段的课程,要具有目的性,而在教学方式上则应主动求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文化特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最终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应用于教学中。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范文第4篇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教办领导,各大媒体的朋友们参加我们今天的活动。

再过几小时,____就要开幕了。而我们__今天却举行了一次教工才艺博览会。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三层意思:

第一,我们的教师多才多艺。今天各年级组的老师为全校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让大家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从刚才的表演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都是多面手。我们这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评价:我们的老师进既得了厨房,也上得了厅堂;既站得稳讲台,也上得了舞台。感谢工会策划了此次活动,感谢各位级组长的精心准备,也感谢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第二,今天的表演还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地方,就是我们各年级组的语言节目《夸夸我的年级》。非常好!罗丹有句名言: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平时都很忙,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优点、特长,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很少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我们身边的同事,没有真心的去赞美他们并向他们学习,再加上文人相轻的毛病,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今天这一夸,你看夸出了多少好人好事!我们的老师心灵是那么的美好,他们的师德是那么高尚,他们的教学技巧是那么的高超!他们是那样的任劳任怨,精益求精,顾全大局……今天的这一夸,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交流。这些人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每个人都优点、特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希望将今天的这种风气带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多欣赏,少指责;多学习,少妒忌;多铺台阶,不挖陷阱。那么,我们的办学理念——“和谐”就一定会落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的和谐校园就一定能建成。

第三,我来__五年了,当校长也快三年了,经过几年的思考、探索,在“和谐”的大理念下,我已经基本上理清了我的教育思想,将它凝聚成一句话就是: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健康人。这是我们的办学目标,这句话既适合我们的学生,也适合我们的老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就是我们的读经诵典教育。我们开展读经诵典教育,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经过六年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我也希望我们的老师读经诵典,增加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如果我们的老师具有更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那么,站上讲台将会更有底气,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健康人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暗含我们的体育特色教育。健康人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健康人,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健康人,而不是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人。这就是我平时为什么老是鼓励老师走向操场,拿钱买老师出来运动。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以阳光的心态,健壮的体魄去从事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今天组织这个活动就是让大家放松心情,开怀一笑,过完五一节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本身蕴含着人类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都落在一个"人"字上。本文力图在正视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被忽视的问题,阐明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悟力、鉴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的传统美德,体悟博大的文化底蕴,继承凝聚的民族精神,形成深邃的思维体验,为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

(一)中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远离生活,人文思想流失严重。目前,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学校的升学率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所必须掌握的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二)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三)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成为评价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后果不仅仅是影响了教师的执教水平,深远的影响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以致语文教育的功能丧失在每个环节中,语文的意义也流失在每个细节上。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调整语文课程安排,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作用。首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

其次,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学摈弃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大胆想象。

最后,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去,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与实践经常有意无意结合的大语文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各类语文课程。

(二)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由于旧观念的根基很深,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倡导人文化评价。要让语文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就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综上,语文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是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人生的价值意蕴。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育,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层次,实现由"学步"到"独立行走"的转变,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起跑"做准备。这不仅需要足够的知识,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更需要丰富的情感、理性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把握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自,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地、创造性地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黄菲.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本化、生活化与交际化[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