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巩固公共设施,统筹解决好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的问题。同时要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总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要严格抓落实。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制约,坚决克服规划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和血脉,影响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折城镇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骨干道路,畅通老城区资源流通。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区路网。

二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已有现有的建设格局,着重改烧交通现状,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城镇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土储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启动全球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个子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的现象。

二是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总打基础设施相集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用好、用户、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前,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千,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防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推进金融体系的开放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标志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项基础。围绕利率、汇率市场化,北京市应提前布局,积极谋划金融市场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程度较高,银行、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利率竞争程度较高,更加接近于市场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需要培育各方面条件、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仍主要依靠利率管制带来的存贷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仅为20%左右。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第三方支付公司积极推出高回报率理财产品,使得北京地区银行的揽储受到极大压力。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存贷利差将会缩窄,北京市范围内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因此,银行应该逐步减少利差收入在总收入或者在创造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同时,银行业应加快转型,努力开发非信贷资产和非贷款利差业务,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对冲利率化带来的影响。二是推进汇率市场化。2005年我国推进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北京市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努力借助境外旅游、投资、贸易等国际化发展先机,在汇率改革过程中,引领发展方向,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的战略中心。三是加快人民币可兑换业务。从我国经济利益的诉求出发,在国内金融改革逐步深化的同时,适时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崛起和金融战略的核心内容。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也是国际交流的集中地和中转地,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可以极好地开展人民币兑换业务,以便利化的服务让人民币国内外兑换常态化。

2.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相适应

在北京远郊区县的乡镇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随处可见。机构类型单一,业务简单,分布不均匀,甚至出现金融机构的空白地区,乡镇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机构类型少且功能单一,除了银行之外几乎没有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即使是银行也多为信用社和储蓄所,多数大型国有银行在上市前为了经营利润都纷纷撤出乡镇市场,有些原以农村市场定位的大型银行也在布局上更加重视城市网点设置,忽视乡镇网点设置。不管从国际经验看,还是立足国内实际情况,北京的城镇化仍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走。与之相伴,相关的金融需求将是一个不断产生、持续释放的长期过程。既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综合性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弥补金融资源的不足,又要加快金融创新,创造性地破解城镇化融资中的制度瓶颈,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

一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营性金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金融服务格局,不断提高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发展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为北京市乡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引入活力,为乡镇地区融资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快捷、多元化的选择,为城镇经济主体提供个性化投融资和保险服务。

二是配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相关监管政策上采取差异化监管方式,对北京市一些偏远乡镇,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地区改制的金融机构,应从政府和监管两条线上给予资产或税收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积极鼓励北京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在乡镇建立具备完善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平台机构,鼓励并推动其引入民间资本。

三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规范抵押、担保等中介收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农业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的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同时,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产品,增加环境保护、居民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努力提升城镇化的“软件”水平。四是推动京津冀金融产业协作。北京市远郊区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靠近津、冀地区。

3.总结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上证指数上期收于1980.12点,本周末收于2061.79点,上涨4.12%;股市动态30指数上期报收652.12点,本周末收于673.15点,上涨3.22%;其中股票组合上涨4.3%。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32.69%,同期上证指数下跌60.81%。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跑输、股票组合跑赢上证指数。

城镇化是本周最大热点,先有副总理对城镇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的表态、接着是政治局再提,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次提及的概率相当大,因此城镇化应是近期最大热点。大基建板块属于政策面、技术面和基本面的联合共振,如此高级别的政治关注将使城镇化成为持续关注主题,大主题有大故事,一定要特别重视。市场全周中小板指数上涨4.03%,创业板指数上涨5.06%,中小板指弱于、创业板指强于大盘指数。

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平安集团的大股东汇丰控股宣布将其所持有的全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以总对价727.36亿港元(约合93.85亿美元)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汇丰控股出售后的税后利润约为26亿美元。

南方航空(600029)公告,公司与空客公司签订了购买10架A330-300飞机的合同,每架飞机约为1.88亿美元。该批飞机的交付时间为2014年至2016年,该交易将使集团运力增长约5.7%。

泸州老窖(000568)转让湖南武陵酒股权进展公告,已收到转让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股权款项16,537.5万元,经测算,该笔交易将为公司2012年增加净利润5,672.35万元。该笔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股份。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本周暂不调整30成分指数。

指数维护:《股市动态分析》杂志社研究部

深圳市南方汇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指数:股市动态网()

《股市动态分析》

三、最新评论

近期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不断提到新型城镇化,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近期政治局会议也重点提及城镇化,相信接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城镇化也是提及的重点。十报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是两代领导集体治国思路的体现。在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仅为两次,而十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更重要的是其两次主要出现的位置: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哪怕用最挑剔的眼光,依然可以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地产建设角度来看:从历史经验上看,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几乎就是城市大兴土木、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房地产的过程。至少在新一届政府推进城镇化的初期,基建和地产建设还是重头戏之一。即使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屋现状来看,政府继续进行投入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当前的城镇住宅中,有22%住宅为1989年以前建造,42%住宅没有独立抽水式厕所,仅35%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主要基建投资大类中,水利、保障房、电力等在“十二五”内增速较快,而在交通网细分类别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增速明显快于其他类别。再考虑标的的受益程度,基建领域最为受益的是水利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标的。

对于钢铁水泥等投资品整体来看,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其基本面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很难指望其在未来十年走出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但在目前基本面接近谷底,而城镇化持续推进对市场情绪有所抬升的情况下,中短期看或有估值小幅修复的行情。

对于房地产,虽然其仍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推手,但保障房供给的增加、政府对市场的持续调控都对行业构成压制,加上预计其市场增速本身在未来10年将有所下行,这一板块虽受益城镇化,但可能受益程度有限,但可关注在城镇化重点扶持城市拥有土地/项目的地产。

“智慧城市”将明显受益于城镇化。城镇化硬件设施投资不仅包含规模建设,也包括“智慧城市”为代表的质量建设,“智慧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状态感知和智能运行水平,同时推进城市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近年来,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正拉开帷幕。与之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楼宇、节能建材、绿色照明等板块有望长期受益。

从经济转型和消费崛起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中消费的崛起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消费下沉。在2012年2月《求是》中撰文称:“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说的就是消费下沉。第二大类为消费升级。经济转型的一项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随着占消费者人数大部分人群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社会主流的消费产品可能会发生升级。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一、准确把握“三农”在新形势下的新常态

一是农业依旧为弱势产业。虽然农业收入年年新增,但是农业依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制约,在保险机制未健全的情况下,农户的还贷能力难以得到保证,信贷风险较大,容易产生不良贷款。

二是农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在信息化和互联网大环境下,农村地区也催生了很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如互联网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农业发展形势的与时俱进在给农户和银行带来较高利益的同时,也暴露了这类经营模式的弊端,即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甚至舆论的影响。如何把握市场脉搏,如何合理规避市场风险都成为了新型农业模式发展的阻碍。

三是农户信用不容乐观。作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农户的信用意识总体偏弱,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财产担保,有的将小额农贷看做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不用规范,有的则恶意逃废债务,拒不还贷。

二、深化思想认识,服务“三农”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一)职责定位要求农行必须支持“三农”。“面向‘三农’、服务城乡”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离开这一职责使命,农行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特别是在工、中、建等几家大银行逐步撤出县域市场,农商行、邮储行等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作为唯一一家几乎在所有县域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面向“三农”的社会责任,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新农行与新农村同生存、共成长。

(二)“蓝海市场”吸引农行必须投身“三农”。不可否认,“三农”属弱势产业、高风险区域,与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有相悖之处。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目前,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需求,新型农民群体的金融意识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金融价值也日益提升。这些变化,大大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和商业运作的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推动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大政策措施,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使“三农”和县域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农业银行的“蓝海市场”正在于此。因此,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以宏观和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三农”领域和县域市场蕴含的商机,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涉农业务思路,确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营销重点,才能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赢。

(三)比较优势昭示农行必须服务“三农”。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上有传统的、独特的比较优势。党和国家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的功能定位,赋予了农行政策优势;农行扎根农村几十年,有服务“三农”传统经验,具有专业优势;农行网点覆盖城乡、业务联动发展、产品范围广泛、服务功能齐全,具有网点、产品、渠道、网络优势;农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品牌优势:农行与涉农客户形成了长期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客户资源优势。这些优势,为农行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牢固的形象地位。因此,找准定位、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县域、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三农”业务服务新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农行在农村地区综合竞争能力,再塑新形象,重建新优势。

三、比学赶超,多措并举推进“三农”服务转型

(一)着力全渠道建设,构建物理网点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途径。

l_加强网点建设,落实网点建设三年规划。目前农行共有46个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7个,占比5896。要综合考虑县域客户资源、地理位置、经营状况、同业竞争等情况,优化调整县域支行网点,做实网点布局,加强价值管理,着力提升网点经营效益。通过新设、迁址、升格、改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新城区、产业园区、城乡结合部、经济强镇的网点布局。未来三年内,每个县支行计划新设1个物理网点,同时下迁1个低产、低效网点至乡镇。重点对4个市县城区密度较高(2平方公里内)、长期低产、低效的网点,下迁至乡镇。

2.打造独具特色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一是加强服务点建设,优化服务点布局。制定出台服务点“五有”标准,建立服务点退出淘汰和后备库制度,对长期无交易的服务点果断退出。二是加强星级服务点建设。对五星服务点进行功能升级,扩大营业面积,增配自助发卡机、自助服务终端等自助设备,以满足当地村民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发挥“金穗惠农通”服务点的营销宣传作用,统一配备“金穗惠农通”小灯箱和产品海报灯箱。力争三年内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五星级服务点。同时加强服务点增扩、升级和机具的升级工作。三是完善服务点服务功能。在智付通、POs等电子机具上,上线现金汇款服务功能,并在交易系统中对现金汇款、转账汇款、缴费等业务设置专门交易类型,方便用户操作。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未来三年内对全行从事惠农通工程的客户经理进行培训,提升客户经理素质。对全市61个乡镇、1500多个服务点分批、分片培训,提高服务点人员操作服务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训覆盖率100%。

3.以移动金融为突破,推动电子银行产品向县域地区的广覆盖。一是努力加大机具布放。持续充分利用“县乡优惠”政策,面向“三农”客户大量铺设转账电话、Pos机具,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重点乡镇有效商户的全覆盖。二是努力提高电子银行产品渗透率。加快电子银行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局,改善用卡环境,引导持卡人使用银行卡转账、缴费和消费。利用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费用缴纳、网上购物等服务。三是努力拓展E商管家商户。利用十二大行业和E商管家解决方案,梳理县域地区具有电商潜力和需求的客户目录,实行名单制管理,力争实现电子商务在重点客户的全覆盖。四是努力做好“手机现场支付”项目的推广。着重围绕县域重点乡镇、示范乡镇等区域,推进商品步行街、超市、菜场等小额支付领域的“刷手机”消费。五是努力做好新兴业务跟进。携手通信运营商开展基于TSM可信服务管理的“空中发卡”、“空中圈存”等业务,实现银行卡的在线申领、下载和账户管理。通过“空中圈存”功能,实现公交卡、加油卡、医保卡等智能卡的近场支付。

(二)重视源头市场和项目拓展,扩大和夯实农村地区新客户。

1.强化农村源头型资金营销。以拆迁补偿、农村各类补贴、夏秋粮收购、代收代付等源头资金为重点批量营销农村个人客户。捕捉辖内拆迁规划详细信息,积极与政府和拆迁办等单位沟通,争取政府支持,逐户走访拆迁户,吸收拆迁资金。积极与农发行沟通,全面摸排辖内夏秋粮总产量和收购资金,提前对接购粮大户资金,充分利用结算渠道、转账电话和移动POS等优势产品,将粮食收购资金转入农户惠农卡,实现资金的封闭运作。全面排查和梳理辖内劳务输出重点村镇,重点发展西联汇款和外币结售汇业务,带动农村地区外部储蓄业务。

2.加强涉农项目营销,扩大农村市场份额。涉农项目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涉农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村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体资金等。一是明确涉农营销重点。以城乡居保、新农合为主,逐步向财政涉农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村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农村集体资金等涉农项目渗透。尤其是己发放“两卡”的地区,以此为抓手,寻求突破:二是认真梳理辖内各类涉农项目的金融需求及现状,制订项目营销目录和服务方案。三是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模式,摸清管理主体,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先要在农村网点实现当地乡镇“三资”账户的开立,再逐步延伸至全部乡镇,最终实现全覆盖。

3.以“两卡”建设为抓手,提高对主体业务的贡献度。居民健康卡方面:一是加大发卡力度。以乡镇为单位,整乡(镇)推进,全年发卡不少于70万张,保证有效激活、流程要符合制度要求。二是加快居民健康卡项目试点步伐。首先在各县支行1个乡镇试点运行居民健康卡项目,实现通过居民健康卡就诊费用结算、费用报销,试点成功以后,推广到全市。三是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在我行开立账户。加强与卫生局的对接,积极争取市、区、乡三级医疗机构在我行开立账户。社保卡方面:一是提高市县本级的发卡份额。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卡份额,锁定一批高价值客户。二是提高激活率。通过移动FOS对分配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上门办理卡激活。在农行乡镇(街道)或村(社区)发卡区域,有网点的,采取整村(社区)推进的方式上门办理激活,并逐步向无网点的发卡乡镇或街道推进,直至实现全覆盖。

(三)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探索“三农”业务服务新模式。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县域信贷业务。将发展三农信贷业务放在战略性高度,按照“全员营销、分级经营、集中审批、高效运作、责任监管、严控风险”的要求,稳步推进,精耕细作,做真做实,实现三农信贷的有效突破。要高度重视县域涉农贷款投放,优选县域城镇化项目承贷主体,重点跟进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等六类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等优质项目。加强“千百工程”客户营销。要根据“千百工程”十类客户特点,围绕城镇化建设、流通市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医院旅游等分类制定综合营销服务方案。

2.加快农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创建特色化的农户贷款服务模式。以“特色化经营、专业化营销、精细化管理”为要求,扩大农贷规模,优化贷款结构,加快推进农户贷款的经营转型。一是依托“金农贷”风险补偿政策,完善担保管理。积极探索并逐步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机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风险可补偿。二是加快新型农业主体贷款的发放。加强与农委、农工办、农机局、农林局等部门进行对接,摸清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情况,择优支持,做出特色;将新型农业主体及农场承包经营户贷款纳入“金农贷”管理,确保风险可控。三是加快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发放。通过采取抵质押担保、保证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迅速扩大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规模。确保2015年末模式化贷款占比达70%以上,2017年末力争达到90%以上,实现农户贷款业务的经营转型和快速发展。

3.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建立服务三农增信渠道。加大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力度,稳步增加农户贷款的投放,增设自然村的惠农服务点,加快实施农民人手一卡工程(社保卡、健康卡),支持大学生村官、下岗再就业、残疾居民等创业和经营。同时,深化银政合作,加速推进“政府+风险基金”、“政府+担保公司”、“政府+保险”等政府增信模式:加强与同业及证券保险合作,推进富农产品的开发: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创造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或新渠道。

(四)发挥国际业务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县域业务联动新发展。

1.全力推进县域国际业务渠道建设。一是加快支行国际部筹备进度。加强与人行、外汇管理局沟通协调,尽快为不能办理国际业务或业务品种不全面的支行完善开通国际业务的市场准入材料,尽早实现办理,充分发挥网点的渠道优势,提高客户办理单证业务效率,提高县行拓展客户能力。二是加快网点个人外汇功能建设。结合网点区域位置、当地客户群体、出国劳务情况等方面,详细梳理全市46个网点,在3年内,实现个人外汇业务网点全覆盖,首先在重点镇网点开通个人结售汇业务、西联汇款功能,设置国际业务专区,最后实现个人外币业务网点全覆盖。

2.加强县域贸易融资业务的拓展力度。一是积极拓展涉农贸易融资业务,制定农村地区进出口企业营销名单,及时跟进上级行的惠农信贷政策,创新担保方式,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抵押、海域使用权抵押办理贸易融资业务,鼓励县域企业办理信保项下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二是进一步丰富县域支行国际业务的融资产品。对于小微企业,要积极开办进出口押汇、进口开证、订单融资、国内信用证及项下贸易融资等基础类贸易融资业务。对于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重点客户,要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发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推荐国内保理、信保融资、内保内/外贷、保付加签、境内外联动产品等业务,并制定综合营销服务方案。

3.提升县域对“走出去”企业服务力度。一是定期搜集商务局“走出去”企业客户名单,制定营销目标,下发支行,督促支行加强营销,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县域国际业务跨境服务的能力,支持本地企业发展扩张。二是要研究“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内保外贷、涉外融资性保函、跨境参融通等产品满足该类企业跨境结算和融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境外资源,为企业寻找相对便宜的资金,在资源的分配方面有意识的向县域支行进行倾斜,以促进其境内外联动业务的发展。

(五)深化组织建设和人员组合,创造县域同业效率新高度。

L发挥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强网点班子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提升网点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县域网点,尤其乡镇网点的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抓手,与地方党政,包括村级组织建立合作沟通机制,统筹安排行内人员挂职重点乡镇,建立银政纽带,并有效发挥作用。

2.优化网点劳动组合。全面梳理网点高柜窗口设置,结合网点员工年龄、技能等因素,核定淡季及旺季高柜窗口设置数量。对人均业务量低于80笔的网点确定柜员最高配置数量(运营部口径:业务量为有传票号的业务量)。同时,根据网点业务峰谷,弹性安排高柜窗口开放数量。

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2011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年份,也是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为此,2011年昆山统计工作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追求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坚持以服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基本要求,促进调查体系进一步健全,统计基础进一步扎实,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和谐统计取得新成效,为昆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抓重点,着力提高统计服务发展的能力

统计工作必须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实现从有为到有位的转化。为此,要紧紧围绕我市“保增速、促转型、上水平、抓特色、强队伍”的工作主线,围绕结构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十条产业链”等中心工作,加大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统计调查体系,全面反映昆山发展情况。

1.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化指标监测制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为此,我局将根据市委制定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纲要》,对于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监测制度,真实反映我市现代化进程。一是成立现代化体系监测领导小组,明确现代化指标监测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二是建立监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建立部分监测指标的统计调查制度;四是建立定期监测报告制度;五是建立定期分析机制,对现代化指标数据的薄弱环节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 围绕全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产业转型升级监测体系。联合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全面构建反映我市经济转型升级进度、成果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要加强对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产业的统计工作,注意对指标数据的搜集、审核和公布,密切关注、及时反映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效。

3.围绕形势发展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扩大统计调查领域,充实调查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经济统计,不断完善服务业、能源、科技、外经、服务外包、ppi指数等一系列统计调查制度,重点研究制定总部经济调查制度。另一方面,重视做好社会领域的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人口、生态环境、文化、体育、民生福利等统计调查制度,努力使统计工作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体现我市科学发展的成果。

二、围绕数据求质量,着力增强统计准确反映的能力

1.强化行为规范。各专业规范数据采集、整理、汇总、上报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完善服务业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制度;加强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以及有资质的房地产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2.完善基础台帐。组织科室之间基础工作互查互学,督促各专业之间台帐登录、数据质量审核记录等;完善区镇台帐设置,督促基层做好年度台帐、月度台帐的登录;按照信息化要求,逐步推广完善企业台帐建设,确保源头数据准确性。

3.加强质量控制。完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控制办法,确保统计数据阳光评估;加强基础数据审核记录台帐建设,确保数出有据;完善区镇上报数据管理制度,确保区镇统计数据“数出一门”。

4.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一要提高工作效率,对现行网络系统进行整合、拓展,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数据备份系统,做好防火墙安全保障工作,建设一个安全有效的统计网络,支持网上直报和宏观数据库查询系统的高效运行。二要完善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及时便捷、可持续的企业基本信息网上报送,建立为统计调查提供完整样本框的企业数据库。

5.强化部门统计管理。要努力形成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职责明晰、沟通顺畅、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要严格执行《部门统计数据管理制度》,明确部门上报内容、上报时间;二要加强部门网络建设,确保及时收集部门相关资料。

6.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深化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2011年统计工作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各项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对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建立起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质量管理机制,通过流程化的管理,实现统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围绕服务促提升,着力拓展统计咨询决策的能力

1.抓调研。一要制度化调研。落实局领导挂钩联系区镇制度,深入基层了解区镇发展情况,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为开展分析提供依据;二要深入化调研。通过调研,深入挖掘统计数据内涵,深刻剖析统计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做到透过数据看情况,通过情况讲数据;三要重点化调研。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

2.抓专题。一要找准专题。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整、产业和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重点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经营环境、社情舆情等六个重大变化,筛选8—10项专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要落实专题。每个专题成立课题组,发挥集体智慧,深层次挖掘分析,提供决策依据。三要拓展专题。结合区镇联系制度,根据区镇需求,确定1—2个课题,由市局与区镇联合开展调研分析,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3.抓时效。一要继续完善统计信息快报制度和按旬简报制度,随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反映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二要建立专业分析应急小组,注重资料搜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况和领导急需掌握的有关情况开展快速分析,及时向领导提供。

4.抓分析。密切关注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态势,开展全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要把握宏观,了解国家宏观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二要了解微观,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密切关注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密切关注投资环境变化情况,密切关注社情舆论;三要研究特征,从复杂的情况中找出经济运行规律;四要层层解剖,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行分析,解析经济增长要素;五要拓宽思路,纵向横向比较,注重数据关联度分析;六要充分利用部门资料。

5.抓咨询。统计咨询是统计工作的重要职能,要发挥统计优势,切实提高统计咨询水平,扩大统计工作影响。一要讲得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情况都要说得清,讲得明;二要讲得准,准确反映党委政府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情况,准确分析经济运行的问题和不足,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三要讲得透,要跳出数据看数据,多方了解数据产生的根源,利用信息联系点情况、部门资料等将数据的内涵分析透彻,要站在经济理论高度,揭示经济运行的深层规律;四要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针对经济发展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提出真真切切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6.抓解读。注重对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生产过程的宣传和数据含义的解释,让全社会全面地了解统计工作,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四、围绕法制树权威,着力提升依法统计水平

1.开展系统宣传。一要制度化宣传,全面规范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逐步落实,稳妥推进,以制度保障统计法制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二要立体化宣传,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室外广告等各种媒体和载体对统计法制宣传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包装,开展广而告之的大型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和熟悉《统计法》,从而支持配合依法统计;三要重点化宣传,针对各级领导、企业法人、统计人员等重点人群,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进行宣传,做到各有侧重,各应所需,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四要多样化宣传,利用开会、培训、演讲、知识竞赛、联谊活动等形式,灵活多变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

2.提高执法效果。一要有计划性,年初制定全年执法计划;二要有目的性,不是为了执法而执法,执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全社会依法统计的氛围更加浓重;三要有侧重性,要在平时工作中掌握依法统计配合度相对较差或者数据有较大问题的单位,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执法检查。

3.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在严格规范统计执法程序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大检查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检查工作可操作性。要积极借鉴先进省市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统计执法标准化建设力度,确保统计数据检查质量。

五、围绕调查讲实效,着力提高普查、调查工作水平

1.全力做好年定报工作。年定报工作是统计部门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一要深刻领会国家、省、市统计制度方法要求。做好农村住户样本轮换工作;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增加私营单位工资统计调查;贸易月报实行全法人统计口径,达到限额标准个体户纳入贸易月报统计范畴。二要加强业务培训,使基层统计人员真正理解统计指标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统计报表的填报范围、口径和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三要从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各专业切实加强对基层数据和综合汇总数据的审核把关,提高年定报数据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2.精心组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1年11月1日零时。此次普查将摸清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市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因此,各区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2011年重点做好普查各阶段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调查方案;二是抓好普查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工作;三是制定普查工作计划,安排普查工作进度;四是抓好人口普查前的市镇两级试点工作;五是抓好全社会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六是抓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和师资队伍选调和培训工作;七是进行普查区划分、绘制普查区及普查小区图、编写地址码等基础的准备工作;八是抓好摸底调查和现场入户登记工作;九是抓好普查的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十是对调查数据进行快速汇总和普查表编码。

3.认真实施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清查的标准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1年度。此次r&d资源清查的目的是全面调查了解我国r&d活动的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研发队伍的规模和素质状况;研发资源的投入、成果及产出效益情况;政府对r&d活动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等。通过清查,进一步规范科技统计工作,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夯实统计基础,提高数据质量,为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监测和评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提供依据。

一要全面把握好r&d资源清查的调查实施方案;二要落实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四要明确部门分工,加强协作配合;五要抓好调查单位清查表的填报,做好清查数据录入、审核、汇总、评估以及上报工作;六要坚持依法清查,确保数据质量。

4.积极开展城乡划分清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和各类社情民意调查。开展城乡划分清查和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对于科学划分城乡经济,准确评价我市城镇化水平,合理规划城乡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城乡划分实施办法》和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扎实开展好清查、建库工作,全面反映我市城乡区域经济状况。同时,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社情民意系列调查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客观反映昆山率先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生活基本情况和公民意愿,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社会舆情、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六、围绕队伍强素质,着力优化和谐统计水平

1.内增素质。一要加大对全社会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三上”企业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率;二要有计划地对市镇两级统计人员开展系统培训,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等方面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系统统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三要继续引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四要积极开展富有统计文化特色的文体活动,调节工作气氛,激发机关活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五要加强党建和工青妇工作,促进统计文化和谐发展。

2.外树品牌。继续深化星级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切合时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数海求真,优质高效”服务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将服务品牌向有需求和有条件的区镇统计站(科)延伸,扩大品牌影响力,使统计品牌逐步成为全市统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3.提高效率。一要落实机关效率效能百分考核办法,将责、权、利有机结合,特别要突出对年度重点工作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考核力度,真正以考核促效率。二要完善工作督查机制,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频率,公开督查结果,促进各科室进一步按序时进度落实工作。

4.强化制度。一要继续完善本局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分门别类将各项规章制度编印成册,每位工作人员人手一册;二要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真正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三要推动区镇统计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