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是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需要融入高职教育改革当中,目前的改革多体现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目前的研究也局限在对合作模式宏观的方面,而具体的操作方式欠缺。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得到确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的办法。

一、企业对学生素养要求的结构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型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在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从事工作,这些行业对学生有一些基本要求:1、身体健康:尤其排除一些患有乙肝(或小三阳)的同学,而就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检状况的调查,每个班都有个别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同学;2、服务形象:旅行社及酒店等行业的工作多为接人待物之类,对学生的服务形象有很大要求,在每年的企业跟学生双向交流和选择的时候,有部分同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形象的要求。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通过学生将近两年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实操方面略有欠缺。4、服务意识: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一定的要求,从表情、语言到行动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自信、不主动等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行业要求。WwW.133229.CoM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态

(一)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技术一线的专业人才,但大多工作较为辛苦,尤其旅游行业,无论是旅行社或者酒店,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经常会有被客人投诉的心理压力,部分同学由于初入社会,承担压力的能力很弱,顶岗实习对它们来说是很大挑战,而且很多家长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的职业,多少会给孩子心理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实习阶段,也会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

(二)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并未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是被调配过来的,对于本专业兴趣不是很大,甚至一开始就抱有拿到文凭就转行业的想法,所以在实习阶段,基本就是走过场的心态。

(三)还有些同学,虽然对旅游管理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抱有过于美好的想法,例如走遍祖国大好河川甚至世界各地,但实际上,在旅行社,代过几次团后,经历了导游工作的种种辛苦后,很多同学就放弃了当初美好的愿望,转而比较低迷和悲观。

(四)当然还有很多同学,自始至终都抱着浓厚的学习和实践的心态去面对顶岗实习,在每次的锻炼中都坚强的坚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态

各个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不同,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就旅游行业来说,一般有以下心态:

(一)选优心态:旅行社和酒店都希望从实习生中选择优秀的进行重点培养以期今后可以留下来为企业服务,因此,他们在选择实习生的时候,都是择优录取,甚至在实习阶段给实习生设定试用期,试用期期间,达不到企业的高要求的学生,最终也是淘汰的结局。这种用人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对于优秀实习生来说,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但是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并不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于一般的实习生来说,这种优胜劣汰不利于实习生的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毕竟实习生进企业实习,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阶段,要给实习生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逐步提高。

(二)培养心态:有些企业是本着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心态来接受实习生的,在实习过程,即便实习生出现不尽人意的失误的时候,企业也给实习生足够的理解,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所以这样的用人心态就体现出了企业良好的企业人文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三)低人力资源成本心态:由于实习生的实习工资必定少于正式员工,有些企业是本着人力资源成本低的心态来招聘实习生,实习生在岗位上做着重复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得到的真正的本专业实践提高的机会并不多。

四、学校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基本表现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方,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不仅仅教育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大的责任体现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对于身体健康欠佳的同学: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从事服务行业的同学,学校希望这类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实践,指导老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共同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服务形象欠佳的同学:学校指导老师根据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逐个展开辅导,争取让学生达到企业的要求,对于仍不能够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则建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爱好重新进行职业定位,指导老师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实操知识欠缺的学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锻炼,但对于个别企业招聘实习生阶段未能被接受的学生,学校根据所掌握的企业资源,积极安排其进入企业参加锻炼。

(四)服务意识欠佳的学生: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同学自身存在的问题,逐个展开指导,但对于个别企业招聘实习生阶段未能被接受的学生,学校根据所掌握的企业资源,积极安排其进入企业参加锻炼。

五、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对于不同心态企业的对策:学校根据掌握的各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资料,对于抱有培养人才的心态的企业,学校要积极的增强与其的合作;对于选优心理的企业,学校要积极的与其沟通,对于用人模式进行探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试图改变其用人模式,如果无法改变,则要考虑实习点是否继续保留问题;对于低人力成本的心态,学校要代表学生的利益,与企业交涉,如果未果,则要考虑实习点是否继续保留的问题。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要积极开拓学生实习市场:不仅定位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还要积极开拓相关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实习点。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开展教学计划的修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实习,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

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

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

1.“三程相接”式

机械类专业学生首先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然后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最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工学交替”式

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在时间安排上按“一加四个零点五”进行,即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在校内学习,第三学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又回到校内学习,第五学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3.“订单培养”式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院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环境训练,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选拔。近年来学院开办了多个以行业、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如“航天机械制造班”“大飞机班”“一汽物流班”“奇瑞班”“吉利班”“新希望班”等。

4.“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式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合作,在机械制造、电子类专业实施了“校企一体、共订标准、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式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方式。计算机类专业与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学院与成都一汽大众深度合作开办首个“机电专业预开发班”,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来的人才岗位需求状况,与成都一汽大众合作进行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预开发班”的探索,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1.5+0.5”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由企业培训中心与学院根据学生未来就业的具体岗位设置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和一汽大众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专业实训全部在大众公司实际生产现场或培训中心完成,第六学期就在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从第三学期进入企业实训开始,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生毕业后,技能水平、工资待遇都明显高于其他员工,后续发展空间大,实现了学生、公司、学院的“三方共赢”。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手段

1.与航天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办学特色

学院作为中国航天所属高职院校,学院的发展与中国航天事业共荣、共生、水融,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同根同源,互为一体。学院依托与航天七院地域零距离、文化零距离、合作零距离、就业零距离的“四零”优势,建立了校企同步发展机制、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校企紧缺人才供给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行业企业投入赞助机制等“四大机制”,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办“航天订单班”,按照航天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授课内容,订单班学生毕业后成为航天员工,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办学特色。

2.与区域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合作,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十分注重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基地,也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学院与成都市钣金协会、龙泉驿区数控和模具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省内外20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2010年12月,学院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签订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同年12月与一汽大众组建一汽大众“预开发班”40人,笔者学院成为了一汽大众在西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院在一汽大众工学交替的在校学生1200多人,在一汽大众就业的毕业生2351多人;学院还与中国二重、德阳东汽、德阳东电、乐山东风电机、上海奂鑫集团、奇瑞汽车、长虹集团、成都英特尔公司、电子10所、电子29所、成飞集团、重庆机电集团、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永川跃进机械厂、新希望集团、蓝光嘉宝物业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开办冠以企业名称的订单培养班,如 “一汽大众预开发班”“大飞机订单班”“奥迪订单班”“一汽物流订单班”“奇瑞订单班”“吉利订单班”“新希望订单班”“二重焊接订单班”等上百个定制培养班,校企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授课,专业实习在校内实习基地或在企业培训中心、生产现场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员工、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校企合作的主要收获

1.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为开展实践性教学奠定基础

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工作前、中、后期,学院和各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就今后的长期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能为学院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工作提供较大平台。

2.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检验并提升

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在实际岗位中运用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并及时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为完善自己的素质找到方向。

3.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企业中可以接触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事。在和有着不同习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性格的领导及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4.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锻炼

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工作强度比较大,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克服各种困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自己,学生在学习各项技能的同时,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5.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得到提高

从学校到生产岗位,这是一个大跨越。学生们会承受来自体力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但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克服了体力上的压力,同时也克服了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并且心理调整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6.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即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增强企业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架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

这与传统组织中以效率和控制为着眼点的做法有质的区别:传统组织通常通过其财务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等来体现其竞争力;而学习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将表现为学习的能力, 进而通过学习而将其财务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习型企业文化具有特定的内涵:它倡导的企业文化不但具有传统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特色鲜明,给企业以学习创新的昭示,洋溢着时代进步的气息。它的学习既不同于在学校的学习,不同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同于西方学习型组织的没有特定内涵的一般意义上的“学”与“习”。

创建学习型企业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解决了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传统企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是分工、竞争、冲突、独立,降低了组织整体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组织注意力仅仅关注于眼前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结构性的问题,这使得组织的生命力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面前显得十分脆弱。第二,学习型企业为组织创新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第三,学习型企业理论解决了企业生命活力问题。它实际上还涉及企业中人的活力问题,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出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由真正的学习体悟出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世界产生一体感。第四,学习型企业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讲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人才的竞争,学习型组织理论讲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学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竞争能力高低的关键。一个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拓展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才是学习型组织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一个完善而系统的概念。在学习型企业中,员工能被学习氛围所感染,能随时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学习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身处学习型企业之中,广大员工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他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创造,汇聚成巨大的创新能力。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笔者结合市政工程总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和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机构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

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的决心是关键。因为创建的核心力量来自企业领导的决心和策划。我们根据总公司实际,建立了一套必要的管理保障制度。首先,我们建立了团队学习机制,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必须把实践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此,我们在方法上做到了学习和工作同样要求,同样规划,同样检查,同样考核,促使广大干部职工把工作过程和管理过程变成了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宣传,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树立起了“三个理念”,形成了“一个氛围”。

第一个理念是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我们让职工知道,把学习引入工作中,这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二个理念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不学习就要落伍,不发展就要被淘汰。

第三个理念是树立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相融合的理念。我们让职工知道,团队智慧永远大于个体智慧,必须注重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的双向互动和共同促进。

而“一个氛围”就是通过学习,改善旧有心智模式,建立并努力去实现共同愿景,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做实践无限,追求无限的新型市政人。

二、创建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从培育和创新企业文化力和创造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角度切入,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凝聚力,并最终增强了市政工程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通过创建活动,员工的心智模式得到了改善,共同愿景得到了建立,员工在学习中正确认识了工作行为,部分优秀员工把工作看成了“是用生命去做的事情”,并时刻准备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努力去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这就使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凝聚力、主动性得到了空前增强,思想统一到了“专心致志学习,聚精会神发展”的思路上来。

其次,创建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学习,各环节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不但夯实了自己已经掌握的业务技能,而且还获悉、掌握甚至精通了本行业、本领域出现的新动向、新工艺、新技术。

三、关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考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工程。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所以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不断加大对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投入。

首先如前所述,领导的重视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企业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重视、支持并亲身参与创建活动。领导在创建活动中必须发挥设计师、领航员和舵手的角色,以忘我学习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魄为广大员工做好表率。

其次,创建学习型企业重在创新,万万不能简单模仿照搬其他成功企业的创建模式。而要根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创建方案,引领创建活动走向,控制创建进展和质量,使创建活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形成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

再次,创建活动的基础是以人为本。我们必须确定员工为创建主体,从方案策划到实施创建都让员工全过程参与。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措施关注员工情感,加强对员工的情感管理,激发员工学习热情,使员工自觉将自己的思想升华到愿学习、爱学习、比学习的境界,以此促进企业更好地形成良好的 学习氛围。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课程;合作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大学课程。

概述: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基于工作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联系知识社会的机会。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策略,有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与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于传统教育向工作的过渡转移,而且强调高等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拓展、知识融通和知识更新。校企合作将给校企双方带来改革和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关注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可持续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合作教育与短期工作培训之间的区别在于,在合作教育中,学生是以员工的身份出现,被赋予一定的报酬,参与构成工作团体。在合作教育中,基于工作的活动构成了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学生成功完成了这些工作过程,会获得学分体系中相应的学分。总之,在合作教育体系中,实际的工作过程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大学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机会,促进双方在工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而增长才智。正是这样,合作教育被认为是联系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科式学习的一种新的手段。知识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首先,有关知识社会的论述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知识不再被看作是单纯的认知,知识应该是社会的,相互联系的,而且学习情境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关键作用。因此,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和杂志,也存在于工作领域中。在这种工作领域中,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工作和角色变换来完成学习。其次,知识时代的兴起,驱使员工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知识积累是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一、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是什么?

合作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过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区域作为学习的场所。合作教育的观点在大学系统中是全新的,而且在国外也不是很普遍,这种观点的产生基于许多原因。

1.1新兴的知识社会。

当今社会和经济中知识重要性的日益增加,需要高等教育发生转变,使学生充分做好准备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欧洲企业机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消费者导向和灵活机动性是企业改进和创新产品的关键条件,也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产品的研发,改进和生产新产品的急剧发展,促使企业必须快速学习,不断吸收和利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VenkatramanandSubramaniam认为知识以及专门知识或技能正在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资源,该观点阐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专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中,个人的技能构成了这种专门知识的基础。Kessels认为同知识本身相比,好奇心,协作和参与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可持续发展要求个人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步以及参与合作革新。基于这个原因,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这些能力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创造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因为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实践的磨练。要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同企业和行业部门合作,合作教育在这方面来说是能够提供帮助的。而且,学校连同企业在这种紧密的合作中会实现双赢。受到新兴知识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早以不再是知识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业、私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知识的研发中。高等教育如果忽视知识密集型组织机构或将其视为竞争对手对于自身并无益处,如果能同其成为知识生产伙伴将会做得更好。合作经济寻求知识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因此,大学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便应运而生。

1.2再评价实践锻炼作为学习的途径。

在实践中学习正在受到关注。教育心理学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研究也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诠释。这种学习观点重点强调真正的学习环境,也成为支持合作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论证。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倡导将知识的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因为通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只能从某种具体的实践经历中实现。在实践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因而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同老师在课堂上的单纯讲授相比,当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他们会认识到对于抽象专业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策略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继教育心理学之后,一些研究考虑学习到工作的转换,这些研究也支持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的观点。OECD关于学习到工作过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Billett认为,学生参与生产车间的工作过程,同时他们必须深刻领会整个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参与的工作过程和具体实践项目将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1.3就业市场导向的重要性。

最后,合作高等教育体系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进入复杂而日益苛求的就业市场。而且,社会期望受过良好训练的个人拥有一些在传统教室无法获得的能力,比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悦的能力。再者,学生有一种从学校外部专家那里拓展自己专业领域的渴望。作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首次体验,合作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将基于工作的学习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学生认为比起全日制学生,他们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OECD指出工学结合的主要优势是,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毕业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更加优秀,而且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与就业市场产生极大共融,提高学生社会沟通以及商业谈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课程显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些技能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

二、什么因素阻碍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训体系的认可?

尽管有许多有力的动因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合作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认为,阻碍合作教育被认可的因素来自于对学术水平的下降和学术自由的丧失的忧虑。也存在一些非常实际的阻碍因素,如学校系统和工作环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

2.1高等教育的水平。

许多政客,大学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担忧合作教育中教育价值观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对者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合作教育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学习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因而担忧学生学不到充足的理论知识。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领会在知识的掌握中起关键作用。合作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实践训练密切相关,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过程并不能上升为学术课程。工作环境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消化吸收,因为工作环境和学生自身都缺少能够对知识进行反思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训与具有较高威信的职业课程差距很大。尽管如此,大学学历水平的下降对于相关各方都是没有益处的。即使学习被延长,课程中增添了额外的学习任务,学生还是目的明确地选择合作教育来提升自身资质。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大学教师看到了拓展课程的真正意义。乐于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老板,主要兴趣不是为了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兴趣在于吸引工作积极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识型员工,同时他们关注的是同大学这样的知识核心建立起稳固持久的联系。大学和企业实现双赢,促进双方专门知识技能与机会的增长,合作教育体系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起到互利互惠的促进作用。

2.2学校自主。

另一个经常提到的担忧是实施合作教育时学校可能会失去自。因为企业支付给了学生工资,企业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伙伴关系,共同履行合作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学校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的这种影响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在构思、设计和完善课程的过程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大学机构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自由的丧失。从质量保证和问责制观点出发,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历应负最终的责任,学生、学校和企业达成的学习-工作协议强调学校管理人员的这种独特的职责。在合作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这种质量保障体系一旦建立,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教育资格。如果企业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企业对学生的训练达不到标准或者违背了学校自主的原则,企业的教育资格将被取消。

2.3学校和工作领域的分歧。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困境;对策

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形式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一步。

一、高职院校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急功近利影响了企业配合力度

1.对学生指导不利。大部分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招收实习生后,常常可能只是安排两周左右的上岗培训,然后将学生充实到工作岗位,开始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企业没有安排什么指导师傅,实习学生承担着与正式员工一样的工作任务,同样要加班,同样须从事危险性的操作。对于企业来说,实习生已是企业的一员,企业更多关注他们创造的产值、他们的劳动纪律,几乎不会过问他们有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技能上有没有发展。

2.企业的保障措施不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许多企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的实习补助、工作时间、生活等问题没有得到保障。

3.实习岗位不对口。对于企业来说,不可能所有的岗位都正好适合实习生,企业为了保障自身运转及利益,不可能让大批量的学生进行轮岗或自由选择岗位,往往造成实习生觉得顶岗实习是白白浪费时间,学不到什么。

(二)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

1.对顶岗实习重视不够。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倾向。表现在:一是对顶岗实习环节的意义认识不清,从而把顶岗实习当作一个走过场的环节;二是对指导实习重视不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特别是在分散实习比较多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往往顾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

2.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的院校都缺乏对实习的规范性文件,有的学校虽然有文件,但也是比较旧的版本,没有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习的内容与形式的改变而提出新的管理办法。

3.管理难以到位。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实习的方式日益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与模式,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许多选择的余地,但却为管理带来了难题。在高职院校持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师资紧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分派毕业指导教师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班级却增多,时间又相对集中,如果学生分散实习,地点又比较分散,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就更大。造成学院和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来对实习就不太重视,在管理上就更难以完全到位。

(三)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懂得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

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由此激发了他们参加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欲望,但对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缺乏认识,以致不能正确对待岗位分配。学生在下厂前都希望能学到专业技术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学会生产组织和管理,这种期望值与顶岗实习的实际相差太远,当他们面对单一的生产岗位时会感到非常失落,甚至不愿意接受分配的岗位。

2.学生的适应性差。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现实岗位,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面有一个思想转变问题。有的同学缺乏这种思想的转换,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白高职学生未来毕业的就业方向,对专业期望值较高,表现出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就拉开了同企业的“距离”。部分同学可能就无法承受相对繁重的劳动任务,于是就会产生“东家不打打西家”的念头,从而出现了频繁变更实习单位的现象。

3.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认为自己是实习生,不考虑企业方面的状况,例如学生自己认为自己不适合的岗位,要求企业调岗,企业没有立即调动,就认为企业对他不够重视,不尊重实习生的意见,以此做为自己离岗的理由,不考虑企业目前是否有可调用的人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经济利益也有促成学生许多偏激想法,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薪资学生们就开始抱怨,心理上就有一种落差,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没有拿到应有的报酬。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无可非议,但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则需要企业领导有更高的境界和更远的眼光。应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则应多开辟与企业的沟通管道,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应与实习企业签定校外顶岗实习协议书。学校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广泛接触企业,优先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还可利用自己的师资、设备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还可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引入前期的教学活动之中。

2.搭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平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想通过接收实习学生,找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学校必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寻求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体现“多赢”,才能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去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学院应主动与顶岗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困难,及时与企业协调,让企业指定专门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顶岗实习效果。

3.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靠学校培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光靠学校培养是远远不够,学校只能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主要还得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顶岗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主动地深入到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要注重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开展生产的顶岗实习计划。在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顶岗实习目标划分成若干个专业方向,选定顶岗实习单位时,应选择与上述专业方向相符,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单一和专业不对口问题,保证实习期间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以上岗位操作技能,具备上岗能力和一定的岗位转移能力。

4.加强顶岗前的教育。根据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把顶岗实习前教育做为一项专门的工作来做,不能仅仅通过几个报告就完成,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在顶岗实习中问题最大的不是学生不会做工作,而是没有做好“我已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磨练心态、磨练意志、观察社会、增长做人才干的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的不只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缺少端正的工作态度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后者在学生就业中更为重要。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心理健康、就业与创业、心理指导、公关礼仪等课程的比重。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学会同领导、同事、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共事、如何协调,虚心接受企业的每一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和批评,逐渐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保障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一步。

5.建立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确保顶岗实习取得成效。学校要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把企业内的能工巧匠聘请为校内兼职教师,学校对企业的兼职指导教师付一定的报酬,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校内导师作为学生的主责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工作事宜及与企业导师的沟通。对于实习地点分散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教师轮流带队的制度:一方面加强对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岗位不适应、生活不适应、转岗、加班等问题,校内导师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稳定同学们的情绪,使其在岗位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同时强化对学生岗位职业要求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确保顶岗实习效果。

6.增强责任意识,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实习效果必须由学校和顶岗实习单位共同进行考核评定。严格顶岗实习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做好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结。企业指导教师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做好记录,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校内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的评定及学生的实习报告、总结,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严格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提高顶岗实习质量,需要学校、实习单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从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顶岗前教育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行业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己任,把顶岗实习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学生要严格遵守签订的实习协议,遵纪守法、虚心求学、吃苦耐劳、依法维权。只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手段构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体系,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吴建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问题探讨[J].职业圈.2007(20)

[4]何辉.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育.2009,18(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