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解题技巧;历史解题;有效性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答卷上写得密密麻麻,得分却很低。原因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答题方向偏失,表述不规范、不严谨是此类问题的根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技能,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一、以研题为前提

研究考题是开展教学(尤其是复习教学)首先要做的事情。浙江近几年的历史学考选考的非选择题试题,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材料篇幅短小,信息量不大,内容不新,与课文贴近,无阅读障碍;第二,问题设计比较平常,角度比较熟悉;第三,答案主要来自课本,材料所占比重不大,表述简洁。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形成考题意识,避免做无用功,真正找到教学对路。

二、借析题,获技巧

非选择题解题涉及的主要方法一般有粗读、审题、精读、作答,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整合为审题(审清题意、审明设问类型)、建模(因题而异,建构答题模板)、反思(强化训练,反思错题记录)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解题。

解题技巧的提升只靠教师的讲解还不够,应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解题。学生要学会解题,知道自己是怎么解题的。只有发现自己解题的局限,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解题思维方式。解题指导贵在打通学生的思维关节。

首先,教师应将问题展示给学生,不要忙于分析、讲解,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并告诉学生:你由“材料”能想到些什么?你由“设问”又想到些什么?

其次,教师把学生的答案投影到幻灯片上,让学生当“评卷员”进行讲题:给出得分,说出理由,说出错误答案的原因。

最后,把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都投影到幻灯片上进行对照解读,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漏掉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漏掉?针对这种类型的试题,我可以用到哪些答题模板?答题模板的使用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思维问题。

三、强分类,增敏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必须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训练,增加题型敏感性。选择题可按照考点考察的难易度分为记忆类、理解类、分析类、综合类,也可按照题目呈现的形式分为文字类、图片类、表格类、折线类等。非选择题可以根据设问类型分为背景类、过程特点类、影响类,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问题的解题技巧。

例如,浙江省2017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31题中有几个问题:“概括这种机制(编者注: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试题。解题路径是问什么、有什么、答什么。

问什么,即考生要准确理解试题考察的意图: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有什么,第一,有材料。学生要根据设问要求充分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关键信息有“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第二,有所学。解读历史教材,获悉周王朝通过祭祀或占卜决策政治事务以主宰国政的事实,而且“周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得出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第三,有答题模板。影响类试题模型一般有:“当时+后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

答什么,即要求考生规范表达。比如,在答案角度上做加法,发散思维;在语言组织上做减法,话要短。

四、思错题成常态

解题后分析与研究是反省解题的结果和方法,对解题中的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历史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解题技能,笔者认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提升研题意识,形成考题直觉,真正做到教学对路。其次,精细讲评试题,主要是奈侍獬龇⒅傅冀馓猓让学生发现自己解题的局限,打通学生的思维关节。最后,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因题而异,建构答题模板并进行分类训练,在错题反思与领悟中逐步提升解题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方法;原则;艺术性;有效性;五忌.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妙的提问,能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传播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特别要讲究提问艺术,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提问的技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呢?本文就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历史教学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明确一定的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乱问,否则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准确性: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学习的重点问题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要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题应环环相扣、明确简练。

2.新颖性:如果设置问题新颖,就会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

3.层次性: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历史事实、概念等低层次认识问题的答案信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而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概括评价类的问题属高层次认知问题,必须通过比较、归纳、扩展、概括、评价等高级认识思维过程方能得出。

二、历史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技巧直接表现在提问方法的运用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上几种:

1.判断型提问: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

2.叙述型的提问: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这两类问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实、概念以及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思维要求相对不高。

3.述理型的提问:这是指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三、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策略

1.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这种方法也可称转换角度法。

例如“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又如, 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可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对教材中的难点的提问,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

教学中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有时可以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通到底。从而加深对思维对象的认识。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时,先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学生讨论总结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接着提出第四个,第五个问题等等。

3.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宜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退中求进。

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设计这样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则学生回答的效果肯定不理想,若对提问方式稍作下变通,设计若干个小问题: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保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事物正面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

例如:讲完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惟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2.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做到因人施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4.变换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即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章银杰吴新华.“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浅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提问;技巧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常见行为,是教学的基本方法。科学巧妙的问话,会活跃课堂氛围,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广大教师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孜孜追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王夫之提出:“应该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已知已能的基础上,把学生推向未知未能,以求上进。”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准确度

提问必须做到设问准确,答案指向性明确。如,“秦朝统一东方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指向性明确。如若改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几个国家?”问题设置的指向性就不明确,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给出你想要的准确答案。指向性明确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

二、新颖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味如嚼蜡,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若一反常规地发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如,“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改为:“为什么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前者只需要死记硬背便可作答,后者则须通过思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三、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设计的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问题设置没有问题,只是多数学生不理解题目意思。如果改为:“从夏至明清各个朝代,地方政治制度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自然也就很容易回答了。

四、深度

较高水平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多元思维的产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既有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又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从而引起认识上的升华。

五、灵活度

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能迅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提问,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控课堂教学的过程,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材料解析题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6-02

农村普通高中文综历史科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基于此,本文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为例,探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培养方法。

一、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隆安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科教学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对历史科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上受农村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历史科教育不正规、不合理。表现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做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产生严重脱节现象。

(二)试题方面的因素。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较高层次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的知识网络,自主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的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有多种形式,有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材料,等等。对于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来说,文字材料尚有文字依托供阅读和提取信息,而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简直就是无法认读认知了。而且,材料解析题的题型也变化多端,有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有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会提供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材料里有明显的提示;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不给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只有判断对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二、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根据上文对学生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一)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强化记忆,夯实基础。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因此,加强识记是关键。从接手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每一节课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读书背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了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笔者都有相应的检查和督促措施,比如随堂抽查或个别检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了强化学生读课文看课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对练习有疑问或者不会回答问题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先去查找课本,仔细阅读课文上的描述,独立思考,做出判断,以此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

(二)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学会提取历史信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笔者都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把语文科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科的学习中来,以此学会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来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掌握解题方法的热情。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笔者设置的题目有:(1)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说出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同样的问题,问的方式不同,学生的领会就不同。如果把“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何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教师必须通过补充相关的资料,并加以例子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全面了解明白这个概念。同样,如果把“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换成“比较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点”,学生也将无从下手,因为他们还不会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而“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只要提示学生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段落来比较,学生就可以直接把答案读出来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要求一定要词句简练,只读出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即可。这就是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的培养。

(三)通过练习,培养答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主要有三个:

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析题目。笔者告诉学生,做材料解析题时,先阅读第一段材料的第一第二行,如果明白易读,那就快速地将全部的材料看完,再去看都有什么样的问题要回答;如果是不易阅读的材料,比如文言文或者晦涩难懂的材料,那就直接去看问题,问题一般都有针对性的提示语,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不但有可能读得懂材料,还可以节省阅读判断材料的时间。例如:

材料: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t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t之,t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t之传》

这样的文言文材料,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基本读不懂,那就直接去看题目问什么,问题是: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t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看了题目,知道了要回答什么问题,再回来读材料,就能发现,答案在刘t之的原话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阅读材料需要注意:(1)如果是比较容易读得懂的材料,就直接把和问题有关的关键句子、词语划出来;如果是较难理解的材料,先初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再结合问题细读,判断查找关键句子。(2)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往往隐含着历史背景、范围等。材料的出处如果是放在开头,那一定是有用的、必读的,因为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题目里的提示语、主干语、限制语,了解每个小题的分数,明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是要根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确定回答的时空范围。

第二步:紧扣问题,组织答案。强调以下各要点:

(1)必须紧扣题目,问什么答什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必须在材料中或所学知识中找到依据,由此得出答案。

(2)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规律,答案力求全面客观。比如背景原因、作用影响,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要注意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等。

(3)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尽量使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事实、历史背景,不可个人妄加推测或加入个人感彩。

(4)材料题分值不大,答案要简练,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用过多的语言,不必展开。

(5)借助标点符号概括要点,一般一个句号或者一个分号就是一个要点。

(6)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注意它的分值,按分数来确定答多少,一般一个要点是2~3分。

(7)要分点分列,做到一点一段,用数字序号标示出来。

(8)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不写草字,不能字迹潦草;尽量避免随意涂改,一定要修改或者删除的话,打个×或者一笔划掉即可,切忌将答错的部分涂抹得黑乎乎的。

做材料结题时,细节很重要。笔者尽量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答题个性,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经常拿着学生的作业或测试卷,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和指导。

第三步:认真检查,防止错漏。题目答完后,要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有偏差,要点是否齐全,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涉及学生和试卷两方面的内容,对此,可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