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长期以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如何让高三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之后,面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与材料问题之间找到一座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智慧桥梁?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以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为例,谈谈教师在试题讲评这个教学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师对命题者命题立意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明确命题者要考什么。从2013年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材料呈现的关键词或相关材料所反映的时空内容展示中,我们可以确定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主干知识是学生答题相关要点的思考范围。

其次,教师要分析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史观的运用在这个部分的分析很重要。它能从宏观上发现命题者问题切入的角度以及考查的学科能力要求,从而指出解题思路。

第三,历史学科在给学生以历史启示的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方。作为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都会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其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意图。广东2013年文综历史卷38题,给学生以这样的启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2 教师讲评试题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确立纠偏策略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的思维错误为讲评重点;以科学规范的历史思维导引为设计线索;以师生之间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以简洁明了的板书促进学生的规范表达;在评析中、迁移运用中建构历史学科的思维。

其次,明确此题的解题思路:用全球史观统领材料,抓住中心词"世界经济贸易关系",通过欧洲13、14世纪至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地位的变化史实及对其变化原因的探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抓住学生思维障碍点进行重点分析:(1)由于相关历史观的认识与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以及重大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到位;(3)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4)答题规范性欠缺。

第四,制定教师纠偏策略:(1)加强史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历史的方法,建构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2)加强审题训练。注意提示语,如"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抓中心词,提限定语,明确答项语。(3)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与归纳的能力。强调忠实于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4)答题规范性指导。答案的展现要体现历史味,即必须有史实支撑。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3 典题答题剖析过程

2013广东文综历史卷38题,第(1)问"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第一小问【考点】 :与历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思维过程】:"根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中找答案即可,由材料"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答案是"亚洲"。【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若回答在"中国、印度"。究其原因是审题不到位,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地区"而非"国家"。第二小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思维过程】: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也就是不能从材料中找答案,要从课本知识找答案,注意"分析"即要求从16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问题,卷面表述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性,做好要点化和序号化。【思维障碍分析】:学生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答案,原因是对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参考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第一小问【考点】: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思维过程】:历史过程的"变化",必须要把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用"从……到……"的模式表述。【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变化"回答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审题和阅读材料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答题规范训练不到位。也会造成答案不全面或判断失误,如只讲欧洲或只讲中国的变化。第二小问【考点】: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海禁"政策 。【思维过程】:分析政治、经济原因需要从19世纪的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组织答案。【思维障碍分析】:如果学生对19世纪的中西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没有牢固掌握,答案就会出现要点答不全或张冠李戴的现象。若答题卷面表述不清,主要是规范性做的不好,没有分中国和欧洲两个部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参考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万丈高楼平地起”,历史是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发展史,任何一段都是不容有失的,任何知识漏洞的存在,都会是史学的一大憾事,因此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就在于注意历史的连贯性,根据时间来记忆历史事件是防止出现知识漏洞最好的记忆方法。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时间的先后可以帮助理解记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半辛劳一半才”只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扎实地打好基础,步步为营,重在积累,才能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温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说“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重新进行归类和整合,可以从中得到某种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说历史知识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纵向的知识整合

也就是按照我们学习的顺序把历史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史;把世界历史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优点是把历史分解成了几个时间段,便于重点记忆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缺点是如果不注意综合很容易出现记忆偏差。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史分离开来。要知道中国历史再怎么源远流长,也依旧是世界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无法分离的。也就是说纵向的知识整合可以瞻前顾后,具有连贯性强的特点。

2.横向知识的整合

横向知识整合也就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合二为一,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事件。总的来说,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把世界各个国家所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性记忆。横向知识的整合的好处是可以从全局出发,左右逢源地概括统一历史时间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体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横向的知识面太广,记忆难度增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三、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

如果说从前横向知识整合和纵向知识整合不能兼顾,给师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的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资源的出现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历史学习过程中“瞻前顾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顾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科目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平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史实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罗列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进行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给世界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评析;“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学习世界史时,可利用影像资料详细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景;利用图示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复习阶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系统的知识框架,把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记忆,不仅可以加深记忆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提高驾驭历史教材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整理教案的时候要将每个知识点融入历史的长河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历史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驾驭历史教材,将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串连起来。

[案例分析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第五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三个有关中国近代部分的专题,教师一定要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了解程度把西方历史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来体现“中外关联”的教学效果,进而充分揭示出世界资本主义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二]再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主要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一个整体:英国的运动、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和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由这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历史事件共同推动了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的发生,这次革命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革命斗争为主导,联合世界范围内的被压迫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革命运动。通过这样的叙述,学生才会对这次革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讲解,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二、融会贯通,拓展学科知识

历史教师要想有效地驾驭历史教材,就必须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对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知识的延伸可以在自身学科内进行挖掘,这包括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方面。通过这方面的拓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

[案例分析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专题单元,教学大纲就要求教师针对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的历史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具有的特点,然后通过概括总结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进行分析探究,最后通过“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讲解,分析造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师在教授这个专题单元的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因为这些知识点比较难掌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大,讲解这些知识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

当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学科知识方面的拓展,还要在其他科目上拥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还和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案例分析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这些单元专题都需要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讲解。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知识点转化为图表的形式,这样能有效地加深记忆与理解。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还应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介绍。如巴尔扎克的《巴黎圣母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原貌,同时还可以通过改编的电影片段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重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历史讲述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高中历史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许多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向学生展示这些知识点间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展示历史现象之间普遍存在的内外关联,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解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发展态势。

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整体。从学科内容特点可以看出,历史研究通常要从整体出发,首先要研究中外关系的发展历史,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都对政治进行改革、外交政策进行改变,双边或多边之间军事、贸易关系进行加强;其次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各种阶级团体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利斗争逐渐激烈起来,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来考察,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近几年历史科的高考对历史知识点的考查来看,“大跨度、总概括”知识点的考查依然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这种趋势今后仍将存在。

四、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珂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历史教师要重视这种教学语言的魅力也要追求这种语言的艺术美。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语言而喜欢我们的历史课,并进一步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每天在我们即将踏进教室门口的那一瞬间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兴奋,让他们内心感觉到你的课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然而这种教学艺术也需要我们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对学生内心知识理解程度的把握。

[案例分析五]例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时,学生常常将“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相混淆,这时我们教师需要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来提醒我们的学生。这样一句话使得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教学语言在这里就是一种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生机盎然的教学氛围,用语言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画龙点睛,总结内容

在每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专题之后,教师都应该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结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习过的内容,发现学生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

[案例分析六]例如在讲完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这样的归纳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单元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授完一节课后,我们教师不能认为学生的学习已经结束,恰恰相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多设思考题,创设独特新颖的情境,为教学内容布下疑阵,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在高中阶段,学生依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挖掘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家骜.高中历史小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姆曾说,“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串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联想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实践,谈谈联想教学在历史整体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一、横向联系,揭示单元特征

历史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网络结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加强横向联系,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单元特征。

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新课标形势下是一标多本,单元的划分不能仅局限于所教版本的单元划分,应与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相结合,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形成一个个新的主题。例如:第七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把教材中第七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内容与第一代领导集体二十年的探索联系起来,经过整合,形成新的单元结构。

其次,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以复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然后分析这些事件的特点和联系: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潮流;出现了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及俄国1861年改革。同时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欧美强大的工业国为开辟海外市场,以武力打开亚非拉地区的大门,亚非拉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加紧对内剥削和对外扩张,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后概括出这一时期的主体线索和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

在教学中时时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各种联系,特别要善于发现知识间的隐性联系。同时注重单元内的综合比较。“19世纪中期,美、俄、日面临的严重问题分别是什么?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背景、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教学生怎样看目录,看单元序言,对单元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进而看章节中条目的划分;教会学生看懂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框架和体系。单元复习中不仅要揭示单元结构、阶段特征,也要注意从“纵”的角度划分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三个基本线索。这样,不同时期基本线索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专题,为专题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纵向联系,把握专题线索

历史是人类从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成为在全世界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加强纵向联系,就是打破教材编写体系的限制,重新梳理所学知识,把同类知识重新组合到一起,进行知识迁移,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各个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向――基本线索。不仅贯通历史的来龙去脉,还能明确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变化规律。

在专题复习中,首先使学生明确世界历史有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对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不必面面俱到,要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组合,构成专题板块。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线索。以资本主义发展为例,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的兴起,欧洲开始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英、美、法的新兴资本主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普遍开展,出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性变化,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

专题复习要注意抓重点和主体知识。在2007年的中考复习中,我们结合今年的中考形势和近两年中考的内容,淡化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国际关系史、国际工运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专题,突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选择了下列专题作重点复习。世界史部分主要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两个专题。中国近代史前期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探索”作为主体内容;中国近代史后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为主体内容;中国现代史,应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主体内容。

进行专题复习,不仅要贯通历史的来龙去脉,明确历史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还要注意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只有把中外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中外联系,开拓思维能力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随处可见。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并通过分析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应注意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等。例如,复习工业革命时,要与鸦片战争联系。通过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倾销工业品,迫切需要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并给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如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影响等。

在加强中外历史联系的同时,要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多方面掌握知识,重新组合知识。教师可就某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多角度提问,或多角度分析回答同一个问题。讨论中老师的引导要恰到好处,应敢让学生说,让学生在争论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教师要及时加以点评和引导,不仅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例如,复习明治维新和1861年改革时,提出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时,中国正在进行什么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使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为什么明治维新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 课堂中恰当地设置讨论的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加深对重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中外历史联系可以在单元和专题复习中穿行,有的可以单独复习,如:中外重大改革,民主法制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探索等。课时不用太多、不要太细,关键是通过中外历史联系,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适应中考的要求。

四、学科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政治与历史构成综合文科。针对政治与历史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的特点,加强学科联系,把历史史实与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方法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例如: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许多国家革命或改革前,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受到旧制度严重的阻碍和束缚,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爆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又如: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封建王朝的复辟以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要渗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要经过长期、复杂、反复的斗争”的政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