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2-01

1.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能有效地调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2.课题研究目标

(1)施一系列的培养实践,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使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发生可喜的变化。

(2)研究,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水平,让教师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3)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3.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并分析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成因。

(2)对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满意的家庭教育进行个案分析。

(3)探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4)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级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细则)。

(5)编写培养学生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4.课题的研究方法

(1)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起止时间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起步探索研究阶段。选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人员;撰写实施方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前期调查与分析;收集资料,初步开始研究。

第二阶段 (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为实施试验阶段。分工合作,分头行动,集中研究。做好阶段性组织实施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总结经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艺术和水平。成果形式:阶段性总结、个案分析等。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全面研究阶段。研究内容: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典型个案材料进行研究,集结素材,整理成相关的有价值的文集。 成果形式:阶段性总结、论文、调研报告、教师教育随笔等。

第四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总结升华阶段。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结题、课例、典型个案、校本教材等。

6.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6.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级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细则),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2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育人观念得到转变,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习惯的管理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重点,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发展”;

6.3提高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6.4教师工作札记、反思、案例、故事等。

6.5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习惯、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7.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7.1经验保障。课题组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愿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养成教育经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能力。

7.2组织健全。有专职或者兼职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学校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为课题提供硬件支持。

7.3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科研意识强,学校领导在人员、经费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7.4措施得力。①实行责任人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②实行定期检查,期末总结。③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方法,互相学习。

8.课题研究对象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8.1研究对象。从2011年9月起,在新乐中学小学部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组 织实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教育”研究实践,实践周期为三年半。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

    1、化学这门课已经给学生吊足了“胃口”学生都已经入学两年了,但是还没有接触过化学,对此学科会有一定的期待和好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初三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就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新奇的新世界,让学生大开眼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学习化学会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化学还创造出了许多神奇的事物,等等,这样谈一堂课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被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所吸引,她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的。

    2、上完第一课之后,接下来的第二课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失望,仍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事物,那就是演示实验。当你拿着各式各样的化学仪器走进教室时,学生的眼神都会变得亮起来,期待着会有一个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一堂课也会非常成功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的。用实验来吸引学生,是我们化学学科的一个法宝,在一年的学习中,先接触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在教室动手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进化学实验室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的让学生的学习走上正轨。

    通过上面的方法学生的兴趣都有了,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对现代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化学教育社会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运用“需要原则”。首先,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在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有点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再次引起的学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最后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此循序渐进。力争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的化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关键的记忆法。要学好化学,记忆很关键。初中化学内容多而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应采取以下方法加强记忆:①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记忆,应理解“参加”的含义是完全反应。“守恒”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再进一步理解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改变。②要点记忆。对复杂的概念、性质、操作可概括成要点,使记忆的内容简单化。如过滤的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步骤归纳为“氢——灯——灯——氢”。③规律记忆。化学知识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应注意总结规律、发现规律。如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总结出酸的通性;通过实验,总结出金属跟酸、盐反应的规律。这样,记忆就很深刻,运用就更灵活。

    第四步:打好基础。

    初中的化学就化学学科的基础,因此抓基础就尤为重要。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比如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前20号元素等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如果不会的话,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就越来越少了,慢慢的变成差生。为了防止这样的学生出现,我们利用考试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天的课前5分钟都是考试的时间,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要考的内容,考完一定要及时反馈,一般我们都在当天就反馈,通过每天的这次小考,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了如指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绝不赶进度,直到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后进生的产生就减少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的进度总是很慢的,到最后的总复习的时间就很紧。所以,现在我们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上学期应用。

    第五步:及时总结和反馈。我们教研组在教学中非常的注重及时的总结和反馈。总结分为课堂小结,作业总结,考试总结,实验总结,单元总结等,每一项总结都是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将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讨论后,再共同拿出一个共同的方案,再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做适当改动和添加。比如,单元总结,我们化学课本中国共产党有12个单元,这每一个单元的总结形式都不同,比如第一单元我们就以道实验室做实验的方式进行总结,如果实验操作规范就一堂课通过,如果存在问题回到教室再强调相关问题,使学生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改进;再比如第六单元的总结,这是一个大单元,内容多且杂,学生每次都会在这里出问题,所以,这个单元的总结我们就会分两步,第一用知识脉络图给学生展示出来,再将各物质间的关系逐一讲解,学生边记边听,将所记内容当做书签放在第六单元的卷首,以后会一目了然。最后再强调一点,第六单元与三有关。第二用化学方程式总结第六单元,将所有的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组合用箭头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的知识会掌握的很扎实。所以,总结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高三复习;策略指导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其时间紧迫、内容繁多、任务繁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等知识的理解巩固都离不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密不可分,实验教学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思维与化学实验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完美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切实发挥好实验的复习引导功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是高三的化学复习轻松、有趣高效的必要手段,已潜移默化成为化学教育界的共识。

如何才能把实验切实运用于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更好地发挥实验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上的催化作用呢?

一、激活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的高三化学复习课,一般是执教者根据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理解与经验,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习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高一高二建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会被高三一年的集中复习和题海训练给磨灭了,这样哪怕高考成绩提高了一些,学生可能再也不想学化学了。化学实验在高三复习课堂上的出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题海磨炼中稍微喘息,甚至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复习效率,哪怕就是简单的演示,一遍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

如果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的化学实验更多为了探索新知,高三实验则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高三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又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与设计能力,学生此时的实验视角更加宽广,思维层次也更上一层楼,许多在高一、高二时达不到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在高三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高三复习课化学实验的引入不仅是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需要,更是其建立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健康向上的学科态度的需要。

二、回归课本,以实验巩固基础

高考化学实验题是学生最难把握,最易失分的题型之一,是对高考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具有选拔性强、所占分值比重大的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试题中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也逐年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化学实验题在高考中也备受青睐。命题者依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标准,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化学实验题不仅是考查学生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科融合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11题,2015年全国卷(Ⅱ)13题,2014年全国卷(Ⅰ)13题和2014年全国卷(Ⅱ)9题)或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26题,2014年全国卷(Ⅰ)26题和2014年全国卷(Ⅱ)28题)。因此,在实验复习过程中老师必须对课本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实验逐一做到寻根溯源、融会贯通,并将有关实验的原理、基本仪器、基本技能逐一理解深化。因此,对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均做到熟练掌握。

三、聚焦高考,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更加注重试题创新。(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26题,2014年全国卷(Ⅰ)26题)试题都将实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查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的再加工能力。试题中还出现大量文字叙述、离子方程式、装置图、数据表格、关系曲线等方式,以此来呈现实验题信息,这不仅突出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题形式的新颖独特,还侧重考查了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进而进行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中。

总之,高三化学总复习应当以实验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效果为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验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错例众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节约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师潇洒自如,学生轻松愉快。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中学历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它不仅成为同行们普遍关注 的重要课题,而且是被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近几年来,国内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各种期刊上,绝大多数研究文 章尚倾向于进行理论界定和经验型方法总结,真正把该课题当作教育科研进行研究的实验报告,则极为缺乏。 而要建立起进行思维能力教育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专门的教育实验,将理论建构的过程融合在实验 过程之中,不断地探索、验证、发展、完善有关的理论观点,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实验的体系。为此, 我们扬州中学进行了该项实验(本文为实验中期报告)。

实验的基本假设是:实施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 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深入的目的在于:探索历史学科新的整体教学策略,对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发展 施加影响的客观规律,以期形成历史学科较完整的思维教学理论体系。

二、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过程

从1991年到1993年,是实验的准备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有 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理论界定,建构实验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具体假设,并探索、试行一些具体的教 学方法,为建立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1993年到1995年是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选择与对照等组的实验班,进行小规模实验,对实验的假设、指 导思想及训练材料作补充与修订,设计并试行一整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形成整体教学 策略。与此同时对各种方法与模式在教学中的成效进行初步检验评价。

(二)实验方法

整体教学策略应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在阐述教育原则时说,“教 学的方式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学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我们意识到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性化 差异较强,并且某些思维品质的差异趋向基本定型”,因此,我们设想进行“整体教学策略”的改革,从更广 泛、更深刻的程度上,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与新课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介绍与训练

将历史教材进行分解与处理,选择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作为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材料,再通 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与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过程结合起来。例如《隋朝的统治》一 课,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的大运河,作为一 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哪些内容?”、“秦朝与隋朝有哪些相似之处?”,分别进行“背景分析”、“概念 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与阶段复习教学相结合,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综合训练

依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选择有关史料与理论性问题,作为综合训练的材料,着重进行辩证思维方法 训练。例如在学完西安事变后,向学生提问:“有人说,如果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就不会有 国共第2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该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 性与偶然性”这两种辩证思维方法。

3.与学习方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审视与发展能力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 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及效率。具体作法是:第一,培养沉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的 过程,尤其是考虑问题的过程;第二,介绍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与之比较讨论,进行修正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利用板书记录、录音记录等方法,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及时纠正错 误的思维方法;第四,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讨论、表达、复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创设新的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本身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因此,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创设、优化有益的学习环境。经过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针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初步建立了“ 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和“分析式思维教学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注重的原则是:(1)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3)帮助学生 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建议;(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于讨论式思维教学模式另有文章专论 )。

三、实验的初步结果

一、实验前,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6.9,对照班总均分(?)为77.1,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新的综合性考试结果,实验班总均分(?)为78.8,对照班(?)为70,经统 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综合考试成绩实验前后对比表

前测均分(?) 后测均分(?) 实验班 76.9 78.8 对照班 77.1 70

p值 >0.05 <0.05

2.实验前,思维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在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方面的总均分为8.2,实验后上升到9.6 。其中分析、综合方法的得分较好的人数,在实验前是57%,实验后为73%。思维品质测试主要分两项,使用 思维方法的广度与思维的深刻性,广度得分较好的人数由62%上升到78%,深刻性由51.3%上升到75.5%,都 呈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思维能力测试自身对照表

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 思维品质较好的人数

总均分 分析综合得 广度 深度

分较高人数 实验前 8.2 21(57%) 23(62%) 19(51.3%) 实验后 9.6 27(73%) 29(78%) 28(75.5%)

p值 <0.05 <0.05 <0.01

3.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体现在学生主观性评价的各项统计结果上。有69 %的同学感到它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27%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帮助(总计96%)。有73%的学生对新的教学 模式下的学习感到兴趣很浓,19%的学生感到兴趣较浓(总计92%),有89%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新的学 习方法。其中84%的学生认为,新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较大正面影响。

四、对实验的认识与分析

由于该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第二阶段的实验尚未结束,上述统计结果只是初步的,还不全面。因此以下的 讨论分析不仅针对上述几次统计,而且也针对在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为今后新阶 段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一)实验结果的讨论

1.实验结果是经综合性测试(包括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测试与学习者主观评价调查三种方法显示出来 的,尽管这几种测试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基本上能从主、客观方面反映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对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起到的促进作用。当然测试中的不足之处,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完整的科学评价系统。

初步形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整体教学策略,但是,这种方法与模式已经对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作了整体的思考,兼顾到教与学的诸方面,因而它得到学生们的肯定,从而取得初步 的成绩。

2.该实验选择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但是由于高三年级 与高二年级两个阶段中的学生,在升学压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高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比较高,因此,今 后在实验对象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如在高中,也只选择一年期限内的高一、二年级。 同时为使实验更具典型性,应选择普通中学同时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要按照教材结构与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分析选择能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的结合点。在进行 教学设计时,将这些结合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不仅要列出需要学生达到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而且要列出 训练的方法。这些结合点最好是教材中的重点,而且不宜多,要精炼。其次,要适当增加一些史料,弥补教材 的不足。这些史料同样应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并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如表格、文字、地图、图片等等 。

2.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训练思维方法的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有些疑难问题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当然应善于把握机会,随时灵活地针对可利用的问题进行 思维训练。但是,对一段时期中(最好选择阶段复习的时间)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要进行系统讲解和强化训练 ,最终应形成各年级各册课本系统化的训练大纲。

3.实验过程中,应当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前文涉及非智力因素问题,是在已形成的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它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对教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最应强调的是: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兴趣 层次,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学科间思维训练的渗透问题。

实验过程中发现,单科训练花费的时间长,成效慢。学生每天学习好几门功课,用于历史的仅仅是很少一 部分时间,各科如果能协同进行“整体教学改革”,必将获得花时少、成效快的结果,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 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促进思维能力的迁移。这是今后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5.历史观念教学与思维训练的问题。

历史学科需要语文学科的基础,也需要哲学课的思维方法,两者不可缺一,即所谓“文史哲一家”。而历 史观念的理解应用问题,直接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学生对辩证思维与唯物史观的理解。首先,由于中学政治课 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教学中,涉及的范畴与理论较少,也较浅,不具备分析历史课中疑难问题的基础。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因而,编写高中历史课专门的“史学概论”,成为现今历史观念教学的 形势所需。其次,由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对旧的一切观念具有先行的排斥特性,所以,绝不可用简单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强行接受观念。事实上,人的观念形成,需自身思考、接纳。因此,最好在 讲解前,不做生硬的肯定性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把历史观点当作各种历史认识的一种,进行客观性比较运用,科学、正确的理论,必然在比较中被学生所接受。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学习的组织形式对培养思维能力的影响。

现有的学习一般是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的,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在试行小组学习时,我们发现由于思维的个体化与主观性,不论是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反馈 与训练尤为重要,而小组学习反馈快、训练人次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合作,本身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动力 ,这也将是今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中三年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昆山市某职业院校,分布于一、二、三年级中三个专业共计7个班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计发放问卷213份,经数据质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及数据缺失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94人(46.3%),女生109人(53.7%),男女生人数比为0.86∶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时让学生匿名作答,答卷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当场发放、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信息搜集成效。所有问卷信息经过审查与核实后输入电脑,保证问卷分析质量。因此,此次调查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情况。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3.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份问卷中,学生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33人,占调查总数的16.3%;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170人,占调查总数的83.7%。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4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中专学生90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9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1人。经卡方检验,高职学生课余时间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数比率显著高于中专学生(X2检验:X2=3.859,P=0.049<0.05,见表1)。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65人。二年级学生85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2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73人。三年级学生33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只有1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32人。经卡方检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具有显著的差异性(X2检验:X2=7.829,P=0.020<0.05),越是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能坚持自己学习,越是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越是更多地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等方面(见表2)。

3.男生、女生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男生94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13人,课余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方面的81人。女生109人,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20人,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看电视看小说的89人。经卡方检验,男、女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差异性不显著(X2检验:X2=0.462,P=0.497>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能否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3)。

(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针对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自主学习0小时的37人,占调查总数的18.2%,每天自主学习1小时的114人,占调查总数的56.2%,每天自主学习2小时的39人,占调查总数的19.2%,每天自主学习3小时的13人,占调查总数的6.4%。结论是,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是1.14小时。

1.中专学生、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6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0.99小时。t检验后,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显著高于中专学生(t检验:t=-2.447,P=0.015<0.05,见表4)。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12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36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1.722,P=0.18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5)。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0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学习时间是1.20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t检验:t=-1.252,P=0.21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受学生的性别影响不大(见表6)。

(三)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针对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四个调查选项分别是0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调查的203份问卷中,每天课余上网时间0小时的3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每天课余上网时间2小时的67人,占调查总数的33.0%;每天课余上网时间4小时的74人,占调查总数的36.5%;每天课余上网时间6小时的30人,占调查总数的14.8%。最后计算结果,每人每天课余平均上网时间约为3.01小时。

1.中专学生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高职学生11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8小时。中专学生90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9小时。通过t检验,高职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显著低于中专学生(t检验:t=2.002,P=0.047<0.05,见表7)。

2.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一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87小时。二年级学生85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13小时。三年级学生33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03小时。通过方差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F检验:F=0.413,P=0.662>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所在年级影响不大(见表8)。

3.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对比。

男生94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3.26小时。女生109人,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是2.79小时。通过t检验,男生、女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性(t检验:t=1.815,P=0.071>0.05)。可以认为,学生课余上网时间差异受学生性别影响不大(见表9)。

(四)学生晚自修时间活动内容对比

203人中,住校学生63人,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的10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15.9%;趴在课桌上睡觉的23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6.5%;同学之间聊天的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7.9%;看小说杂志的25人,占住校学生总数的39.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调查结果可知:(1)职校学生目前厌学心理普遍严重。课余时间能自己学习文化知识的人数比率很低,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或者看电视看小 说等。相比较,中专学生比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厌学情绪高。(2)职校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很短。职校学生每人每天课余平均自主学习时间只有1.14小时。高职学生每天课余自主学习时间要明显比中专学生多。(3)职校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较多。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3.01小时。中专学生每天课余上网时间要明显比高职学生多。(4)只有少部分住校学生晚自修时间能认真学习。大部分同学晚自修时间是在睡觉、聊天或看小说杂志等。

(二)建议

1.注重培养校园职业情境,营造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加强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本次调查发现,7.9%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理论课,56.2%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实践操作课,11.3%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24.6%的学生则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所以,要营造校园职业教育学习氛围,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等,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实践训练。对于学习热情不太高的中专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更要调动其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其次,专业教师要有企业实践经历,因为只有进入企业实践并经历真正的企业岗位锻炼,才能掌握贴近企业实际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给学生传授有用的动手操作技能。唯此,才能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减少其上网频率,缩短其沉溺网络时间。[1]与普高学生相比,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机动时间较多。因此,学校可组织学生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本次调查发现,81.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8.7%的学生则对此持无所谓态度。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客观上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余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如笔者所在学校每周三开展的“广场周周演”活动,还有“女子管乐团”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度都极高,节目质量也很高,深受学生喜欢。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一,积极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技能训练取得的成就感能够冲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的心理压力。[2]第二,实行“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替代学分”是指用技能成绩来替论课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如数学考试不及格,可用电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学分来弥补。“过程学分”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拿到学分。[3]如在实训课上加工出了一件合格的机械零件产品,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只要总学分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就能按时毕业。“替代学分”、“过程学分”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这些对于考试没信心而对待动手技能操作却积极性很高的学生来说,真正是因材施教的可取路径。

另外,增强住校生晚自修管理,配备适当的值班教师,既能解答学生的学习问题,也能维持良好的晚自修纪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