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课的好处

地理课的好处

地理课的好处

地理课的好处范文第1篇

《信号分析与处理》是物探学科――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很多知识点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延伸,还与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电子类课程紧密相关,同时还是学习专业课(地球物理资料数字处理、解释和仪器)的基础。课程覆盖专业面较广、受众多,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等多个专业都开设此课程,每年会有400多名学生学习该课程,教学地位十分重要。多年来,课程教研小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功培养、教学方法研究、教书育人和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课程特点,配备高学历的师资力量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要求有很强的数理基础,同时还要求有很好的工程和专业领域知识。所以说,并不是随便一个教师就能承担此课程的。为此,地球物理系将优质师资力量配备到此课程的教研小组中。目前,承担本课程的教师,有教授5名,且均具有博士学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优良的师资,也就有了好“米”,奠定了搞好本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前提。

2.取长补短,建立相互听课制度

每位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讲课特点,也或多或少存在某些不足。相互听课,能吸收彼此的长处,包括讲课风格、讲课内容、板书、谈吐等等;同时,更重要的是找出不足与差距,既有听课者本人的,也有被听课的教师的。因为该课程的教学小组人较多,不同风格的都有,这样相互听课,收益很大。

3.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我们发挥老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如王永刚教授、印兴耀教授等,在年轻教师第一次上课时,总要示范几堂课,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在老教师退休、中年教师少的情况下,教学经验、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注重备课――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1.广泛阅读多种参考教材

本教研小组每位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在讲课前,都要阅读多种参考教材,有的还要精读。如:《Signals and Systems》原版英文,Oppenheim著;《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姜建国编,清华版;《信号数字处理的数学原理》程乾生编,石油版;《信号分析与处理》,陈行禄编,北航版;《信号分析与处理》,褚秦祥编,地大版;《地震勘探信号分析》,董敏煜编,石大版;《信号分析与处理》,芮坤生编,高教版;《信号与系统分析》,王里生编,国防科大版。另外,我们还彼此参考小组其他教师的备课稿。通过备课,使我们明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叙述方法,对课程知识有了丰厚的积淀。

2.抓住点点滴滴时间,熟练教案的内容

备课初稿准备好后,在上课前,我们还要进一步熟悉内容,基本内容能做到脱稿。如张军华老师在上该课程时,一般上课前一天要备一至二次课。在上课的那一天一早起来坐在床头要备一次课,考虑一下上课前应回顾前一次课的什么内容,注意上机的什么问题,作业批改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带倾向性的问题,上课书写章节的条理等等。这样多次备课后,课程内容就熟多了,也容易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注意的问题。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展“比较法”教学

比较法的特点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找着异同点和共同点,同时比较它们的应用条件、所用公式和结果,以便学生加深印象,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信号分析与处理》总课时64学时,除去上机的12学时,实际讲课只有52学时,而讲课的内容很多。如何用有限的学时,较完善、系统地讲透课程内容,这对授课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较好地应用了比较法教学,重新调整授课顺序,合理安排、组合教学内容。把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比较起来讲,把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对照起来讲。同时比较拉氏变换、Z变换、傅氏变换的公式、分析域;比较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适用条件,比较连续卷积、离散卷积、圆周卷积的关系及卷积与相关的关系,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区别联系等等;对不同的分析方法尽可能地列举相同的习题,以便理解和结果比较。通过比较教学,使我们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

四、培养学生专业意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信号分析与处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与《地球物理数字处理》等后继专业课紧密相关。这时学生已经学完基础课,他们一方面很想了解专业,另一方面对专业还知之甚少。我们的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介绍专业情况,既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学习专业必修课、有针对地选修限选课,提供了帮助。

老师们还结合本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因材施教,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五、做好教书育人和立德育人工作

1.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批改作业、上机、课堂点名等基本教学环节,老师们掌握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老师们还通过开通博客等新媒体进行网上答疑,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等,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及时了解到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建议,作业布置和上机完成情况等等。

2.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立德育人

傅氏变换是信号分析中一个重要变换,傅里叶其人更是励志教育的一个榜样:傅里叶在学术上做出了举世触目的伟大成就,但谁能想到傅里叶9岁就成为孤儿、是靠教会接济长大的,我们的同学现在都有很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没有理由不好好学。因果系统是指当前输出与当前输入和过去输入有关的系统,所谓“成功来自汗水、付出”,“天道酬勤”,在信号分析里,这是铁定的真理!在讲到时不变特性时,我们会联系到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告诫学生,爱情要经得起考验,要负责任;等等。信号分析与处理,虽然讲述的好多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实际上许多在也社会科学中也有很深刻的内涵。

通过《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本专业学生曲璐萍、朱雄飞在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尹正、杨雪霖同学获201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一等奖,梁上林同学的文章《励志人生,风雨兼程》获国家“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高校类优秀征文一等奖。由于毕业生质量高,本科生多年来一直保持95%以上的就业率,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广泛好评。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军华,男,1965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委员。曾在《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石油教育》等杂志上多篇。

地理课的好处范文第2篇

一、果断决策

决策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决策有四种思路:

1.当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有时是全班性的,涉及全班同学。如课堂上乱哄哄的,分不清到底是谁在说话,是谁在乱,分不清主次。有时,虽然不是大多数,但影响到整个班级。这时就应该进行当场处理。对于严重错误可以进行当场批评,但不宜使用“点名式”批评,以免产生正面冲突。当然,也可以采用注意转移法,如教室里乱哄哄的,可以采取小练习、小测试的方法,或个别提问,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当教师授课呆板、单调、枯燥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始交头接耳,或做其他的事情,这时教师可以先停一下,略等片刻,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看看老师为什么不讲了。这有利于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2.个别处理。问题出现在局部或只影响到极少数人的话,可以进行“微型”处理,即个别处理。如: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在开小差,小声说话,或者在“捣乱”,但影响不大,充其量只影响到周围的四五个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当众把他们叫起来批评一顿,反而影响了多数人。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他们,他们心里自然明白是什么原因。这样既巧妙地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3.无声处理。对于个别人的问题,在没有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手势等向他做出暗示,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他的无声处理方法。如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看课外书,教师可以在巡回辅导、检查练习时,有意识地到他身边一站。只是偶犯,不要轻易地没收学生的书或当众销毁书。有言道:“表扬用高音喇叭,批评用手机短信。”

4.课后处理。成功教师的一个教育秘诀是在课堂上“难得糊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教师正在讲课,突然一位迟到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这时应该让学生先进教室,不问原因,继续讲课,待下课后,再单独了解情况,进行处理。这样做既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沟通了师生的感情,又没有影响其他学生。

二、时效统一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要讲求时间和效益,既抓紧时间,又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中断教学进程,这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前提。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因此无论如何处理突发事件都不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力求做到:

1.尽量缩短处理的时间。把突发事件消灭在始发状态,不使其蔓延。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把由课前发生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如甲乙两班在学校组织的球赛中,由于老师指导有方,甲班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实力很强的乙班,乙班心中不服,第二天这位老师来给乙班上课时发现气氛异常。学生明显带着敌对情绪,教师迅速判断出一定和球赛有关,就一改往常进教室的态度,突然严肃起来,然后诚恳地对大家说:“请允许我占用一分钟,就昨天的球赛讲三句话,第一句,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第二句,胜者有弱点,负者有长处;第三句,比赛是暂时的,友谊是长存的。”学生听后都鼓起掌来,表达了对教师的敬佩。

2.尽量减少消极影响。要限制、减少、消除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尽可能不影响全班同学,不影响教学,并迅速搞好教学组织,保证继续上课。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但是他竭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我们班上的‘黑板报’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同学们一阵应和之后稳定了情绪,教师开始讲课。下课铃响时,教师惋惜地合上书本,轻声说:“时间不够了。”敏感的学生马上听出教师的“话外之话”“弦外之音”,懂得了课堂上出乱子会影响大家的学习。从此以后,这个班级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事件。

3.尽量消除随意的纠缠。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只要阻止、平息突发事件即可,不要陷入过多的纠缠,没完没了,随意发挥。如果在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最好放在课后解决,以免引起连锁反应或诱发新的突发事件。当然,课后应及时跟进。

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要做到“六不”:不搞“事件”扩大化;不伤害师生感情;不影响当堂教学;尽量不作当堂处理;不体罚学生;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

三、机智灵动

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必备素质是灵活的教育机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灵活运用教育机智需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师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便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课堂上的各种反应,有针对性地灵活处理各种问题。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师无法采取迅速而正确的措施,也就谈不上随机应变。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一片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2.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必须表现出高超的应变能力,要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该化解的化解、该淡化的淡化;该疏导的疏导,该堵截的堵截;该课内解决的当堂处理,该课外的留到课后。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常常突发奇想,提出教师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这时教师应机智地借梯下台。一次,校长陪同几位教师听课,老师正有声有色地讲授《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飞夺泸定桥成功而自豪。一位学生动情地问:“老师,这铁索桥这么高,这么险,是谁设计的呢?”这位老师一下子回答不上,略略迟疑后笑道:“校长在这里,我们向他请教吧。”这位老师借此下了台。“我们还是请教各位听课老师吧。”校长也下了台。“待查阅了资料后,再给同学们作答吧。”听课教师也下了台。“好,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课堂教学又转入正轨。

3.情绪自控能力。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抑制无益的激动,保持心理平衡,切忌急躁、冲动。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时度势,主动寻求巧妙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有沉着冷静,才能迅速弄清事情真相,采取适当的对策。请看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叙事:从教二十余年,最难忘的是我从乡下调入县城任教时的第一节数学课。当教学过程进行到课堂练习时,一位学生笔直地坐着,笔和本都在课桌上摆着,并以挑战的目光注视着我。我走到他面前问道:“你为什么不做练习?”该生用非常生硬的口气答道:“我没有笔,也没有纸,怎么做练习?”全班同学都回过头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那些目光中有洋洋得意,有嘲讽,也有忧虑和担心,这不是故意刁难老师吗?应该怎么处理?是训斥一顿,还是置之不理?当时理智告诫我,既不能轻易发火,又必须立即巧妙处理。否则,不仅会造成第一节课的失败,还会影响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片刻沉默之后,我转身回到办公室(恰好在教室隔壁),取来自己的笔和纸放到这个学生的桌上郑重地说:“请同学们继续做练习。”下课后,这位学生尾随我来到办公室,将我送他的笔和纸放到办公桌上说:“老师,对不起,我们几个同学想看看您到底哪里与众不同,请不要生我们的气。”这时,又有几名学生走进办公室。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受到学生顶撞和刁难时,切不可丧失理智,大发雷霆之怒。那样不仅会使自己难堪,还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如果处理得当,就架设了一座师生沟通思想和联络感情的桥梁。此时,教师就能怀着一颗对学生炽热的爱心,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生也会信赖和尊重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不断自觉地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意能力。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复杂性、紧迫性等特征,又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以及个性特征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公式,这需要教师具有创意、创新、创生能力,才能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一天,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正把馒头往垃圾桶里丢,这节课他正要讲“勤俭节约”的内容,他认为这是很好的素材,只见他弯下腰拾起了丢在垃圾桶里的那个馒头,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他头上的青筋暴出,同学们被这突然的一幕惊呆了。看到李老师竟然吃下丢在垃圾桶里的馒头,同学们非常痛心,有几个女孩忍不住小声地哭了起来。李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勤俭节约的课,同学们无不为之惭愧和动容。从此,这个班级再也没有乱丢食物的现象了。这是教师巧用三十六计之一的“苦肉计”,有效地解决了课堂突发事件。

地理课的好处范文第3篇

以下就校长听课中常见问题入手,进一步分析如何在常态工作中有效听课。

选择科学的听课时机

一是避开同事教师的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绪过程往往是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心境、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对同一件事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听课要选择教师情绪良好,又有希望别人去听课的愿望时,校长要尽量避开教师处于不良情绪的时候去听课。

二是避开教师最忙乱的时候。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教师在工作时,也会常遇到忙乱的时候,如果此时去听课,定然会增加他人的心理负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觉和误解,形成逆反心理。有经验的校长尽可能不在教师最忙乱时去听课,稍待工作平稳后再去听课,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三是避开教师的对立情绪。

由于某些原因,有时校长和教师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矛盾,乃至对立情绪。如与同事教师发生矛盾后的第二天就去听他的课,教师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误认为是找毛病、报复、整人等等。这种逆反心理促使他不能和领导很好地配合,甚至断然拒绝讲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校长就不能再继续去听课,而要先想办法消除矛盾和隔阂,疏通感情。待校长与教师间矛盾消除,心理相容,再去听课。

校长听课要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应从教师自身工作特点上选择听课时机。校长听课时机的安排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校长每一学期要听多少节课,都听什么课,怎样安排,个人大致有谱,必要时向教师明确你听课的意图和设想,有助于教师落实学校的课堂教学要求。这样的听课,教师不仅不会反感,而且容易被教师接受。校长有计划适时听课,也会使自己工作安排有条理,忙而不乱。

有效听课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要明确听课目的。

听课目的也就是听课的动机。校长盲目地去听课,与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有计划地去听课,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课,不是简单地拿着听课本,带着耳朵进教室,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要想真正发挥听课的实效,让听课的校长通过听课,带着思考离开教室,校长在听课前,就需要明确听课的目的任务,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使每次听课都有相对的针对性,解决一两个主要问题。

策略二,作好听课前期准备。

盲目性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校长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迥异。因此,建议校长在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教材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听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有什么困惑与问题。

5.听课前切实进入三个“角色”。即一要进入“教师”的角色。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二要进入“学生”的角色。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三要进入“学习”的角色。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教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策略三,要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校长听课记录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而在听课记录本上的体现,左边是实录,右边是评点。

地理课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竞赛驱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教学方法

“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技术院校长期以来较为重视,在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1]。其教学模式应用的直接效果是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2]。近些年,在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集体或分组实践是主要的形式,其教学效果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的集体实习、以及讲多练少的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应用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激情。为此,将理工科大学生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协调开展与推进,对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3]。目前,在教育部、团中央、高校研究所及各学科专业协会等部门的主办下,不同级别和不同形式的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各高校相关部门在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也呈现积极发展态势,这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将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高度协调和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和课程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协同开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将以中国矿业大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本课程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意义

探索和应用以竞赛为驱动力的课程教学方法[4],使课堂教学、上机实验与学科竞赛协同推进,建立“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教学氛围[5],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是,实施以“竞赛驱动”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通过参加竞赛,使教师了解一流学校该课程教学动向,调整“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清楚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二是,将专业比赛及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训练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缩小与国内外一流大学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差距。三是,通过探索“竞赛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能够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技能掌握的实际要求,提高学生对专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创新[6]。四是,通过组织、指导竞赛,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提升相关课程教师团队的授课水平及专业素养,实现“以赛促教”的目的[7]。

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现状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通常是本科生地球物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课,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并重[8]。其课程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前国内外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使用的算法原理,深刻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和含义,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能运用简单的地震处理软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预处理、数字滤波与反褶积、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和偏移成像。地震勘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三个环节,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国内外地球物理学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大都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均要求“数字信号处理”“弹性波动力学”及“地震勘探原理”等课程作为前期基础课,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各具特色。教学形式基本都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该课程主要在石油、金属矿山和煤田系统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其中以石油系统高校教学质量最高,引领“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煤田地球物理高技术人才,“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于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但长期以来,该门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重视度不够。对于在校本科生,对专业发展现状和特点不够了解,学习主动性不足。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当有关。二是,上机实验教学环节学时有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欠缺。“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特征是数理基础要求高、理论性强、难度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资料处理能力。目前,课程设置的上机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能力。三是,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不利于实践教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第六学期末暑假生产实习内容要求到实习单位观摩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和练习实践,这需要一定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理论做铺垫,然而“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不利于提高生产实习效果,且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等压力,课程学习难以全身心投入。

三、构建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

1.全面搭建竞赛平台对学习“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通过介绍和宣传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o-cietyofExplorationGeophysicists,SEG)的发展历史及贡献,鼓励他们申请SEG学生会员,从而享受免费下载SEG官方网站提供的如《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前缘》(TheLeadingEdge)等勘探地球物理领域最高级别杂志的文献资料,了解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尖端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申报成立SEG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分会,建立大赛分赛区,为参加“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提供强有力的竞赛平台。“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以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为主,一个工区的地震数据最大可达几十GB,加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数据,其数据大小甚至可达几TB,因此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此外,地震处理运算量非常大,要求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必须要快。为此,建立可用于比赛训练的数据处理平台十分重要。利用校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8节点计算机集群和大量工作站。在大赛赞助方的支持下,成功安装了比赛指定使用的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软件GeoEast,创建了大赛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室,为参赛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竞赛学习平台。2.精心组织学生竞赛组织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竞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依托“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学习,以地震数据处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根据本科生在基础理论认识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多的实际情况,鼓励通过“研究生+本科生”的混合组队方式报名参赛,开展协同训练。这种“一对一的帮带”组队方式,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参加竞赛得到锻炼并取得良好成效,从而对低年级学生产生较好的“辐射”引导作用,激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形成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参赛的良好循环模式。3.教学与竞赛协调发展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勘探大赛包含两大块内容:理论笔试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合大赛笔试知识点,补充“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媒体材料,增加最新的地震数据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接触到前沿知识,又为参加竞赛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大赛训练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融合。通过大赛训练,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实际问题,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侧重理论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能力,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边教、边学、边赛,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将学与赛、赛与教密切结合,真正做到“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四、“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模式保障机制方案建设

1.过程保障机制(1)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具体内容与“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内容相互匹配,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形成与教学与竞赛的同步。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是以地震数据处理为内容的大型年度赛事,大赛环节包括笔试、资料处理和答辩,由初赛和决赛组成。(2)“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开设时间与大赛时间同步,有利课程教学与竞赛的协同推进。新一轮地球物理专业培养方案将从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开设,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每年报名时间为3月初,初赛时间为5月中旬,决赛时间为8月下旬。(3)课程实验与大赛训练指导教师团队由研究所选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通过小组指导的形式,能够保障学生实践学习效果。(4)参加比赛发生的资料费和差旅费由优势学科建设等项目提供经费保障。2.奖励保障机制(1)学生奖励保障措施:对竞赛获奖学生,学校建立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在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评优等活动中予以优先考量。(2)教师奖励制度措施:对指导竞赛获得奖励的教师,院校均制定相关的教学绩效奖励政策和在职称评审中给予优先考量的政策。

五、初步成效

中国矿业大学通过上述“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一是,在2016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中,中国矿业大学参赛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作品奖2项。获奖学生明显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榜样和鼓舞作用,使在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更高,表现在出勤率大幅度提高、课堂氛围更加良好、实践环节学习愿望更加强烈、学生处理实际地震数据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了协同开展和无缝对接。下一步将对课堂教学、上机实验和竞赛锻炼三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胡明顺 董守华 刘志新 潘冬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明鑫,卢丹萍,蔡欢欢.基于电子竞赛探索高职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3):152-154.

[2]解家欣.“竞赛式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4):86-87.

[3]李苏北.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教学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174-177.

[4]顾文豪,齐元胜,赵世英.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学科竞赛平台的辩证发展关系[J].大学教育,2013(3):19-20.

[5]杨昌洪,尹长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3):63.

[6]闻炳海,黎艳玲,何冰,等.计算机学科竞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6(7):99-100.

地理课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发生突发事件是很平常的,教师要用他的聪明才智化解各种突发事件。诙谐的语言是处理紧急情况的重要依据,应该大力提倡。要对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教师应将生动的语言表达和强有力的动作结合起来,减少对课堂的不利影响。语文教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智慧来自他们长年积累的经验,以及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本文将从语文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经验,具体介绍语文教师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办法。

一、仔细观察,防患于未然

紧急情况的发生一般都不是没有预兆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前有所察觉。想要避免在课堂上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应该仔细观察课堂上的气氛,事发之前就抓住隐患的苗头。比如,学生之间的争执,推推拉拉,动手动脚,彼此之间不友好的言行,都能成为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原因。更有甚者直接伤害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避免意外,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有没有异常的表现,多关心那些有苗头的学生,及时采取行动,提前阻止事件的发生,消除隐患。即使事发后,也能很快地解决问题,及时阻止事态蔓延。

二、应用归因理论,避免误解学生

科学合理地运用归因理论对语文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课堂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着课题,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啪的一声,一只乒乓球弹了上来。教师勃然大怒。学生连忙解释,盛怒的教师一句也听不进去,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就是一顿批评。结果,这一节课就给耽误了。下节课,看着拿着乒乓球和球拍去上体育课的学生,才知道原来是误会了那位学生,他不是故意的。教师知道错怪了那位学生,于是在大家面前向该学生当面说声对不起。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只有了解了真实情况,明确缘由,处理紧急情况才能不偏不倚。突发事件的发生包括主观和环境两个原因,归因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应对和处置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该大胆地尝试科学地应用归因理论,把事情真正了解清楚,然后再做出客观的评定。

三、随机应变,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学生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上课的秩序。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不好的影响转化为好的。如学生正在上课,外边的工地上传来机器“嘟嘟”的声音。很快学生的心就飞到了窗外,全班学习氛围烟消云散。学生扭过头看着窗外发出声音的地方,想着那是在干什么。有的学生听着“嘟嘟”的声音,烦躁地捂着耳朵,使劲地摇着头,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这时听见教师说:“同学们学得很不错嘛,连机器都知道你们懂了,听,它在为你们叫好呢。那么这节课学的知识大家一定总结好了,谁来说说啊?”大家都笑了起来,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课堂上,教师没有斥责学生,而是很巧妙地转移回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引用名言佳句,化解矛盾

引用名人名言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时而采取的优化的选择。如语文课上,教的是赵丽宏的《山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的思维都带到了下着小雨的山上。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刚刚打完篮球的顽皮学生饶舌一句:“哪里是下雨啊,明显是汗水呀!”其他同学立刻看向了那位同学,有的甚至露出责怪的目光。教师看着这个学生泰然自若,没有批评一句,更没有一点慌张,笑了笑说:“你那么热,是因为你还没有体会到文章的含义,你静静地想着下雨的情形就不会那么热了。李白有这么一句诗‘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说的是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更别说雨了。所谓心静自然凉!”学生都为教师的风趣、智慧而喝彩,那位打篮球的调皮学生也害羞地低下了头。

紧急事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屡见不鲜,解决的方案也是层出不穷。只要教师在课前细心观察,处处留心,课堂巧妙回应,最后总结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定会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