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

1.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概况

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一些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较多,一些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比较多,还有一些院校信息类课程比较多。混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及学科的发展。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

关于电子商务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理解成四个字“电子”和“商务”,电子商务便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即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商务与电子。 即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务类课程,另一类是电子技术类课程。

3.商务类课程

所谓商务类课程,便是和企业商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相关的课程,为了总结出一个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企业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去理解,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企业是物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这样企业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是采购,生产与销售。同时企业为了组织它的活动,就必须要有人力资源,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支持,所以企业的组成便是人、财、物。

总结以上叙述,从静态的看企业是人财物的组合;从动态的看企业从事进销产的活动。所在,以此推论,我们又可以把商务类的课程,分成几类,一、人、财、物的管理类商务活动;二、采购类商务活动;三、生产类企业活动;四、销售类商务活动。

同时由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会产生两个市场间物品与劳务以及货币与信息的流动,这个时候又产生了三类商务活动,即,五、物流管理活动;六、资金流管理活动;七、信息流管理活动。

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便是对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懂得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管理,然后再研究通过现代电子手段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电子商务的

商务类课程,细分为如下七类课程:(1)人、财、物的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2)采购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

(3)生产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生产运作管理》等;

(4)销售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

(5)物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

(6)资金流管及其电子化理相关课程:《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等;

(7)信息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数据交换实务》等。

4.电子类课程

所谓电子类课程,便是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我们可以这类技术分为四类,即一、信息存储技术;二、信息处理技术;三、信息交换技术;四、信息表现技术。其中:

(1)信息存储技术相关课程:《数据库技术》等;

(2)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3)信息交换技术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4)信息表现技术相关课程:《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5.课程体系结构图

综上所述,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细分,同时各个类型的课程之间有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的统一整体。为了把这几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的描述出来,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子商务专业各类课程在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个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从分散且混乱的课程体系统一到了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体系结构图中。

图1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构图

6.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图》深刻而全面的概括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结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四川;成都;611731)

参考文献:

[1] 沈洪敏.对电子商务定义与概念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0期.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项目团队

[作者简介]彭玲(1980-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93-03

一、引言

“电子商务概论”是高校的一门通开课,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定位、需求、兴趣、接受程度等方面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当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时的多少,以及授课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来调节这种差异。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调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中,基于其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当前较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或者说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其实,课堂教学仍然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较多的显性知识,也就是说学科的知识结构、原理、概念等仍然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我们发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亦不能失去课堂这个传授知识的主要阵营。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推动式”教学为学生需求导向的“拉动式”教学。

二、“电子商务概论”现有教学模式、课程特征分析,以及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一)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虽然通过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学生是否能真正消化理解这些信息未必能得到较好的保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求教师能了解学生在接收课程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上述要求无疑增加了这种“传递―接受”模式的难度,授课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课程特征分析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信息管理及技术、物流、法律等专业领域,所以较多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改进思路

让学生参与课堂,是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教”与“学”互动的方法包括案例讨论、演练、质疑、问答等,其中一些是以教师为主体,属于“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确实通过某些活动参与课堂,但依然是一种“讲―听―读―记―练”的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地理解和重复。而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能促进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三、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该模式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体现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项目目标及任务的设计,综合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和前认知,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导向下激发学习兴趣,体现由问题导向的“拉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合作学习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讲授开始就组建小组,不同于某些模式在讲授到特定的内容才要求组建小组,并且这种小组学习的载体是项目团队,是以项目目标为导向的团队,因此小组的成果不仅仅是作业,而是项目的成果。结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内容特征,项目成果可以是网店的装修与设计方案、某种产品或网店的推广促销案、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设计案等。

这种学习鼓励性格和专业差异,恰恰能解决前文提到的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问题。项目无论大小,其运作都会涉及成本、进度、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不同性格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团队的成果与每个个体的表现是紧密联系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能明确项目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在这种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增强专业技能,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

在电子商务项目团队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调动学生的前认知。比如,在“某产品或网店的推广和促销案”的项目运作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网络推广和促销的方法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解决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调动其之前在“市场营销”类课程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或主动去收集有关如何解决多渠道冲突的问题。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的实施制造产生“问题情境”,进而学生会在该问题的导向下,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并且也能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探索过程的实施。

四、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改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项目团队的组建,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发展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包容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二)实施流程

本教学模式将按“学生选择项目、自行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各小组项目目标、任务并论证可行性―项目实施与教师讲授课程章节内容并行―项目验收和教学评价”进行,整个过程中还应贯穿教师对学生项目的阶段性检查或控制,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1.项目团队组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前认知,也就是说需要学生结合先修课程或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问题来确定其项目团队的项目名称、目标任务等。因此,项目的内容应该能反映先修课程内容一定程度的综合。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一些相关性较弱的项目任务或重复选择,笔者结合所属学校的外贸、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等专业背景建立一个备选的项目库,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项目组建团队,亦可自拟之后交由任课教师进一步确认。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的项目、营销专业的学生可选择《某企业/网店在线推广方案》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把电子商务中的技术、在线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核心内容都整合到相关专业的内容中,一方面能综合应用学生的先修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具体应用所学的电子商务方面的理论知识。该项目库的建立同时也需要“电子商务概论”的任课教师对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及先修课程等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2.项目可行性论证。由于备选的项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间(因为项目具体工作的完成往往在课外进行)是项目能否如期交付的关键因素,所以每个小组要就项目的可行性做详细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每个团队模拟实施项目的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回答“为何立项”,即解释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于企业业务发展的意义或价值。(2)项目的市场、财务和技术可行性。该部分要求学生项目团队描述项目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规模、接受程度、竞争环境等;描述项目在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方面的情况;描述技术上的难度、复杂性、先进行等。主要是让学生多角度保障其项目能得以实施。(3)项目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该部分要求学生明确小组工作并进行分解,制定出工作进度以及阶段性工作目标。(4)项目团队的分工。教师应要求学生将项目团队的具体工作按照项目的最终交付物(如某网店推广促销方案)进行分解,把每项具体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个人,权责清晰。

3.项目管理与控制。本研究中提出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简单的小组讨论或作业,而是有具体项目目标导向的项目团队,所以需要结合项目生命周期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各小组的工作同步。如讲授了网络营销的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相关内容;讲授了电子商务物流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物流模式的对比与选择等相关内容。这种过程的控制,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得以即时地应用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实时了解学生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与那种在学期末才让学生提交一份小组作业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强调过程控制,并能及时指导,保障教学效果。

除教师对学生团队的外部管理和控制之外,还强调团队的内部管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以及整体管理。上述九大管理模块可以依据学生项目的具体特征,由项目团队成员分担。

4.评价与考核。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需要教师能全方位进行,除常规的期末试卷加点名册之外,具体考核内容应以项目团队的工作为依据,包括项目团队协作程度、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度、项目成果价值、课程基本理论内容掌握情况等。其中团队协作程度考查项目分工是否合理;个人贡献度考查个人分工落实情况、工作难度;项目成果价值考查其最终结论、方案的专业性、实用性等;基本理论内容部分考查学生在项目具体分析中应用专业知识的程度和正确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系统全面地收集和记录上述信息以供客观全面地考核,一方面在结束每个章节内容的讲解之后,即让每个学生团队上交相应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灵活运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代表所属的项目团队以PPT的形式来展示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考核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项目团队负责人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并且,为了能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发放针对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修正之后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从笔者实施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增强,并且课程结束之后,相关电子商务知识学习的延续性也得到了一定保证。具体表现在,学生能提出较有专业深度的问题,并主动就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课程的考试成绩也较为理想。课程结束时的调查问卷也表明,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其能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较初级的操作技能(如网店的基本运作)得到了锻炼。更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结束之后,还有些学生团队把项目的成果更进一步地实施,有的用以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的以项目的成果为基础,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后续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项目团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知识自行组建项目团队,有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团队项目的主题,并通过项目设计“问题情境”,进而导向自主探索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前认知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较多专业领域的问题,单个学生较难完成一个综合性项目的任务,为避免因难度而丧失兴趣,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成立项目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并且在本模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小组项目立项可行性阶段、中期、收尾阶段进行控制,并精心进行教学进度控制;在学生项目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同时传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或者带着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融合学生先修课程的前认知和本门课程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陈树洪,吕红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2]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4).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范文第3篇

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一些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较多,一些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比较多,还有一些院校信息类课程比较多。混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及学科的发展。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

关于电子商务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理解成四个字“电子”和“商务”,电子商务便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即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商务与电子。即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务类课程,另一类是电子技术类课程。

3.商务类课程

所谓商务类课程,便是和企业商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相关的课程,为了总结出一个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企业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去理解,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企业是物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这样企业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是采购,生产与销售。同时企业为了组织它的活动,就必须要有人力资源,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支持,所以企业的组成便是人、财、物。总结以上叙述,从静态的看企业是人财物的组合;从动态的看企业从事进销产的活动。所在,以此推论,我们又可以把商务类的课程,分成几类,一、人、财、物的管理类商务活动;二、采购类商务活动;三、生产类企业活动;四、销售类商务活动。同时由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会产生两个市场间物品与劳务以及货币与信息的流动,这个时候又产生了三类商务活动,即,五、物流管理活动;六、资金流管理活动;七、信息流管理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便是对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懂得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管理,然后再研究通过现代电子手段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电子商务的商务类课程,细分为如下七类课程:(1)人、财、物的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2)采购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3)生产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生产运作管理》等;(4)销售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5)物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6)资金流管及其电子化理相关课程:《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等;(7)信息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数据交换实务》等。

4.电子类课程

所谓电子类课程,便是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我们可以这类技术分为四类,即一、信息存储技术;二、信息处理技术;三、信息交换技术;四、信息表现技术。其中:(1)信息存储技术相关课程:《数据库技术》等;(2)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网页与网站设计》等;(3)信息交换技术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等;(4)信息表现技术相关课程:《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5.课程体系结构图

综上所述,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细分,同时各个类型的课程之间有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的统一整体。为了把这几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的描述出来,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子商务专业各类课程在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个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从分散且混乱的课程体系统一到了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体系结构图中。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商务独特的完全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社会需求的特征以及其非凡的对传统商业模式革命性的作用力,使其从一开始就在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势不可挡地引发了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议论,成为当前关于信息化的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其中最主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关于电子商务的运营方法能否获得专利保护以及如何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各国关于这一命题的讨论日趋热烈,大家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方法积极探索其应然性和可行性。赞同者,不在少数;反对者,大有人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智见仁,各取所需。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其1995年3月29日的《计算机相关发明审查基准》中虽然对有关的方法可授予专利性已率先作出了初步的反映,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子商务运营方法这一命题的讨论也仅仅是刚刚开始,方兴未艾。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的运营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了多种技术和智力创新要素的事物,不能简单地根据其表面现象去作一般的或是笼统的是否给予专利保护的分析和结论。同时,为了解开专利法律究竟能否适用于电子商务的运营方法之谜,则应该根据专利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通过透析专利法律制度与构成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并建立起两者之间相作用的界面。这是获得专利法律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二、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结构解析

伴随着电子商务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作为其基本支撑点的各种运营方法也应运而生。目前,通常人们所说的电子商务的运营方法是一个边界模糊、内涵丰富的概念,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等等。

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是指人们对电子商务活动的预期的目标表述,主要表现为专家们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理性的构思和设想并经过高度概括所抽象出来的模型以及对预期目标实现的追求,往往具有内涵丰富的“理念”的基本形式。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工业发达的国家,为谋求世界信息强国和“信息霸主”的地位,大力促进和发展信息产业,鼓励和支持各主要IT企业开发新技术、建立新模式,迅速对外拓展,占领世界市场。为此,一些著名的IT企业不断地推出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新的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在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理念的同时将其推向全世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至今,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已从“1.0版”发展到了“6.0版”。可以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认识日益深刻和明确,更高级版本的即更加完善的电子商务的概念还将不断推出,标志着电子商务这一事物不断完善的大趋势。

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是指由网络在线商务活动的结构、流程和顺序综合作用而构建的操作平台。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通过对适于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等基本要素的整合作用在此平台上实施电子商务行为,完成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归纳起来,主要有按照传统的商务和交易的工作流程所设计的运行模式和完全按照电子商务的网络虚拟环境的要求所设计的反传统商务流程的运行模式等两种形式。由于前一种传统型的运行模式较之后一种反传统型的运行模式更加贴近现实物理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商务流程,同时也更加符合长期以来早已形成的商务习惯,故而目前较为流行的,即能够被普遍地接受和认可的几种运行模式几乎都是属于传统型的。尽管有些运行模式较多地具有非传统理念和习惯的成分,但是从其本质内容来看,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性质和框架。

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产品是世界上许多IT企业经营的核心和重心。所谓解决方案实际上是以特定的电子商务的理念为旗帜,通过以与基本理念和客户的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集成在内的完整的系列产品为技术支持,整合客户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思想概念、系列产品、系统集成、技术方案、运行模式等内容的有机集合,是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本体。目前许多世界著名的IT企业,如IBM、HP、INTEL、SUN、CONPAQ、LOTUS等等公司都推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IBM公司在E-Business的理念指导下,强调Intranet、Extranet、E-Commerce的循序渐进和信息管理(Content)、合作(Collaboration)、商务(Commerce)的有效整合,在S/390和OS/390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中,提供了包括高性能高安全的服务器、电子钱包、电子收款机、支付网关、认证系统等等在内的软硬件产品和三重数据密码标准,帮助客户建立强大的、动态的、可灵活伸缩的系统,通过数据库、安全保险、有效交易等技术方案,最终实现网络在线交易;而HP公司则是在包括电子业务(E-business)、电子商务(E-commerce)和电子消费者(E-consumer)在内的E-World的理念指导下,重点解决ePayment系统,并与他人合作开发了Storefront系统和Supplychain系统,提供了交易服务器(EXServer)、柜员软件(Cyber Teller)、电子钱包软件(Cyber Wallet)、完全认证软件(Cyber Cerc)等等以及有关的硬件产品,从而建立起基于认购(Shopping)、支付(Payment)、送货(Shipping)三个环节的专门为解决消费者、商家、ISP三方互联网交易的支付问题所设计的解决方案。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各种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结构更合理的先进的解决方案还将不断地被推出和广泛应用。

三、专利法律制度的本质剖析

专利法律所保护的发明创造是已经由国家授予专利权的、可以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技术实现的、体现了发明创造人的新的构思设想的发明和设计,其中包括对某一产成品的发明、设计及其改进,也包括对方法的发明及其改进。前者是关于产品的专利,其权利实现所指向的物理后果是所形成的一项专利产品;后者是关于方法的专利,其权利实现所指向的物理后果则是所得到的一项专利方法。对于一项关于方法的专利来说,其表现形式由各国的专利法律所规定。在我国,以及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专利法律中都将专利方法限定在“过程”意义上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产品配方等范围之内。这是国家基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利益的综合实现和表现为发明创造人的部分社会成员的权益需求之间整合平衡,充分尊重和融合了国际行为准则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立法者的具体造法行为而构建起来,并必须由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和尊重的。

不论是关于产品的专利,抑或关于方法的专利,它们都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无论何种可授予专利的发明创造,都必须建立在其所具备的符合专利法律规定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之上。所谓技术特征是指根据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所构建,并且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工具、手段付诸实现的技术内容,而专利法律所规定的技术特征则要求其必须具备完整性和可专利性,使之足以构成一个新的技术方案。符合法律规定的技术特征既是一项发明创造具备可专利性质的首要条件,也是一项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法律保护的必要条件;反之,不具备上述技术特征的发明创造,即使是一项发明创造,也不能成为专利法律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尤其是对于一项关于方法的发明创造,只有当其基于技术理论,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直接服务于特定产品的产出,或者使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广泛适用于种类产品的产出,才有可能寻求专利法律的保护。

四、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专利性质

根据上述关于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组成结构和本质内容的分析以及关于专利法律保护的本质精神的应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专利保护由于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只作简单的笼统的定论,抑或给予专利保护,抑或不给专利保护,科学的态度则是应当针对电子商务运营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作具体的分析和结论。

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首先出现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的萌芽时期,是人们对它认知的种种表述,尽管在刚开始时恐怕更多地只是表现为少数科学幻想家,甚至包括部分“科学狂人”的臆想和呓语,但是实际上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们对人类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以及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描绘,无论是早期提出的E-Transaction或是以后提出的E-Business、E-Service,还是目前已广泛接受的E-Commerce等等,概莫能外。现在,电子商务还只是一个新生儿,人们对它的认知还仅仅局限于较为粗浅的层面,各种有关的表述还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其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而经常不断地修正、补充、健全,以臻完善。但是,不管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目前处于何种状态,也不管今后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概念模型本身来说,其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演变并不能改变其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内在规律的认知及其表述的本质。既然如此,根据本文对专利法律保护本质的分析,毋庸置疑,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显然不能获得专利法律的保护。

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正如前已所述,它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结构、流程和顺序有机结合且共同作用的具体反映,作为基础平台,为运营方法的建立和运作设定了必要的边界条件,并为实现概念模型所建立的目标提供服务。所谓运行模式结构、流程和顺序是构成电子商务活动的三个最基本的内核要素。结构所给出的是活动的基本框架,流程所揭示的是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这三个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活动关系和空间运动走向,而顺序则规定了结构和流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时间运动规则。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作用所得到的结果则是建立起设定的运行模式。从表面上看,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产生和建立并且逐步被社会广泛认可。毫无疑问,凝聚了行为人所付出的大量的艰苦的思维劳动,因而具备了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明显特征;同时也由于它是一个正处于人类社会形态转型期的全新的事物,行为人的思维劳动的付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结果,似乎又具有了很明显的“发明创造”的特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广大行为人保护劳动成果、获取垄断商业地位的欲望,并且也引发了关于运营方法专利保护的争论。从其本质上分析,首先,凝聚在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中的行为人的智力劳动以及体现在其中的行为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是有目共睹而不容否认的,它的知识产权的性质似乎也是应当予以认定的。然而,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本身具备了基于人们对电子商务活动内在的基本客观规律的认知因而给出某种具体表述的本质特征,每一种运行模式所揭示的内容是隐含在具体活动中的电子商务的内在客观规律,它所建立的规则则是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在其内核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范围内的活动控制,所以运行模式实质上是行为人探索电子商务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得到的认知以及对该认知的相应的表述,如果认定其专利性质、授予其垄断的权利,显然是不合理的,也许将其归属于思想概念的表达类知识产权,并予以相应的保护,可能更为合理。再者,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还具备着并非基于专利法律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建立,并且通过自然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实现的本质特征,目前所采用的各种运行模式无论是基于传统的商业模式,或是在更大程度上基于网络虚拟环境,在本质上它们都是经济的或是商业的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即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电子商务或许越来越演变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其运行模式也不可能改变其现在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其各种形式的变化只可能是其现有本质特征的某种延续。有人将运行模式的实现过程中有关工具和手段的信息技术性质作为认定其专利属性的理由,其实这是将实现运行模式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技术性质以及由它们所构建的技术方案与该运行模式本身的概念本体相混淆了。殊不知,实现运行模式的各种工具和手段,例如网上定购、身份认证、电子货币、支付结算、货物配送等等,虽然将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建立和作用,但是作为使用这些工具和手段的运行模式的概念本体却并没有脱离其原有的经济性质和商业性质,所以我们并不否认这些工具和手段的实现可能具备的技术性质,也不排除其构建的技术方案有获得专利的可能性,而所否认的恰恰是运行模式概念本体的技术性,所排除的也恰恰是基于概念本体的运行模式。

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内涵非常丰富,正如本文前已所述的,其核心内容是实现电子商务概念模型和运行模式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特定的软硬件产品、必要的系统集成和相应的技术体系等等。特定的软硬件产品是整个解决方案的基础,可以设想,倘若不是例如OS/390和O/390操作系统建立起了具有整合性、资源管理、密码和网络安全等特色功能的电子商务活动平台,或者缺失所需的诸如服务器、电子收款机、支付网关等等一系列软硬件产品充实并活跃在其中,IBM公司所推出的解决方案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其他公司解决方案的实现亦如此。此外,系统集成和技术体系也是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所谓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质上是达成电子商务目的的内涵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和技术体系等的技术支持。根据专利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仅当其足以构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且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特征时,其作为一项专利法律意义上的发明创造的性质也就基本具备了,无需赘言,显然它完全有可能获得专利权。

其实,人们对这一点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疑惑,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于这种以商业活动方案为外部表现形式,具备集合技术特征和商务特征为一体且为特定的商务目的所服务的内部特征的特殊的技术方案,是否应当或者可以与单纯具有技术性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技术方案在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上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另外,单纯的计算机软件不可能获得专利权,只有当软件与硬件结合在一起并以硬件为主题,软件只是附属于其中时才可能获得专利权,这已成为常识,但是当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且并非以硬件为发明创造的主题,其只是附属于其中时还可能获得专利权吗?等等。这实际上是对专利法律制度基本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也是专利法律制度在进入信息化社会时所必然会面对的挑战。全球的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信息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构建了全新的生产关系,法律制度也概莫能外。专利法律制度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解放技术生产力而设立的,它的创设、修正、健全和完善无一不是围绕这一宗旨而发生的,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建立和进步及其影响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其基本宗旨,也不会改变其根本任务,唯一要改变的只是现行的专利法律制度中部分与信息化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现行的专利法律制度只有根据社会的信息化特征作适度调整才有可能实现其宗旨,在电子商务这一特定领域内,专利法律制度的适度调整将首先从为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提供法律保护开始。

工商管理专业概述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从商业模式的基础概念出发,列举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选择的四种战略,分别是专业化战略、并购与被并购战略、外包战略以及竞合战略,企业应根据所处的内外部具体条件,选择相匹配的战略,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商业模式 战略选择

商业模式虽然被IT业所广泛使用,但它不独属于IT业,而是适合于任何行业。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直到今天,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迄今为止,人们定义商业模式概念的视角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六种:(1)价值创造的角度;(2)描述和简化现实的角度;(3)系统的观点;(4)公司业绩和财务角度;(5)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的角度;(6)交易与价值创造的角度。不同视角的概念揭示了商业模式不同方面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根据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的概括,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他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动态盈利战略组合。

本文选择了从战略组合角度的定义,也就是雷家肃教授的定义。根据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的概括,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他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动态盈利战略组合。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战略选择

在互联网条件下,不同的力作用于企业,企业边界发生着各种可能性的变化,从而决定了面临不同条件的企业需要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互联网条件下企业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价值链重组―专业化战略,扩大生产规模―并购与被并购战略,剥离弱势环节―企业的外包战略,形成“抱团”优势―合作竞争战略。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对一个战略“集束”做出最优或次优选择的问题。

1、价值链重组―专业化战略

专业化战略是集中于一个特别的、较窄的市场里面,通过抓住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集中力量于有限地区的市场,或者集中力量于产品的某种用途,进而建立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战略,其条件是企业在细分的、有限目标的市场更具效率。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采购销售费用降低以及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使企业可以着力干好少数的几件事情。分工的更加细致和深化,使得公司层面的价值链出现破碎及重组,同时,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性,任何企业都无法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往价值链的分工变成了现在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分工,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做好最擅长的工作,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使众多中小企业借助互联网能够实现专业化经营。

2、扩大生产规模―并购与被并购战略

企业进行多种生产要素和营销要素的资源整合,是互联网时代寻求扩大利润空间的一条新途径。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要完成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实现并购,并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比通过自我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其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

3、剥离弱势环节―企业的外包战略

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这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且这种活动不至于使企业与客户分开,那么,就可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也就是说,首先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体现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后将剩余的其他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而这些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提高竞争力的活动,属于企业需要控制的价值流,需要与顾客密切接触的活动以及可以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的活动是不能外包的。

4、形成“抱团”优势―合作竞争优势

与传统竞争不同,合作竞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方位改变着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特征。企业如果要做强做活(或叫做优),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战略选择,做内外兼修式的调整,进而转型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