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工具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提高与发展[1]。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重新进行了界定。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没有把握新课程标准。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展开多时,但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准确把握,一是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二是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三是没有把握好与学生互动环节;四是没有在课堂上正确运用多媒体教辅手段[2]。

2.对语文课本的解读缺乏准确性。语文课能够体现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教师、学生对课本的理解、领悟与渗透,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才能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体会。教师对语文课本的解读缺乏准确性,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缺乏准确性解读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形成观照;二是没有揣摩作者的意图价值取向;三是阅读时缺乏读者个性化阅读心灵体验[3]。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准确估计。学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并且有特定的问题,教师缺乏对学段特点的掌握,使教学目标不到位或勉强到位。此外,没有对班级内全体学生进行关注,缺乏对语文教学核心理念“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认识,具体教学中将关注点不自觉地放在自己身上,从而忽视学生。

4.对课堂评价缺乏深入。在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单一的语言评价、言过其实的评价及缺少根据的评价都会失去评价应有的鼓励作用。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因材施教”时,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4]。

二、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教学措施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施新课改前,传统师生关系是教师为课堂的控制者,在讲台上使用教学工具为学生讲解,学生是配合者,在座位上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传统方式使教师脱离学生,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害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5]。因此,为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用亲切、温和的态度面对学生,给予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关怀,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在教学方式上,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设置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创造生动有效的教学环境。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纪律和教学有效性,对学生进行压制,希望通过严肃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行为有效。实际上,有效教学与课堂纪律无直接关系,反而会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厌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语文课堂上教师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并且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参与性,才能使课堂氛围发生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引导时结合学生思维长度、思维宽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等几方面对学生参与程度进行判断,为学生设计课程掌控环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小学语文是基础,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合探究,发现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因此,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知识进行准备,带着准备后发现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对知识进行完善。当然,课堂教学前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只有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增强。

5.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语文课堂上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会协作,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6.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方式丰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方式上,教师制作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突出重点、具有分明层次的课件,用课件代替传统板书,使学生通过对动态课件的观察,加深记忆。然后,课件教学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增强对学习内容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到先学后教,去除无效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文增.浅谈如何打造高质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9):332-332.

[2]马金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315-315.

[3]马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动态性;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

迄今为止,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的课堂教授过分注重“生成客体”―教材知识框架与内容,轻视乃至忽视“生成客体”―在课堂中活跃的主体学生。以课本内容的逻辑结构为基础提前预设和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在增强教学方式丰富性的同时,却也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这种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育的“刚性”,大大缩小了教育的“弹性”。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自由交流,极具敏锐性灵活性,能够迅速、及时进行实时反馈,有生命力的课堂,而生成性教学恰恰具有这些特性,可以满足这些教学要求。因之,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颇具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1课堂中易出现的问题

存在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愈加被放大。经过把具体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相联系,笔者把这些问题总结为四点。1、课堂教学过于“标准化”。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会对教学环节进行预设,形成教案。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不注重课堂反应,盲目赶进程,极不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营养”进行吸收,难免显得哗众取宠。2、课堂教学过于“应试化”。成绩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衡量标尺,高分固然值得追求,但“应试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过度泛滥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实现,反而得不偿失。3、“填鸭式”课堂教学,也是小学课堂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填鸭式”课堂教学易增加学生疲倦感,降低学生课堂积极性,减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易集中学生精力,教学效果不佳。4、过度“重视教学方法”,轻视“学习方法”。教师过于重视教学,将自己总结好的知识内容一股脑传授给学生,但却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学习的反应,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念,学生记。这极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易造成学生对学习的烦躁感,无力感。

1.2生成性教学对课堂问题解决的意义

所谓生成性教学,具有动态性、构建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性教学可以使原本机械、教条的学习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富有生命力,也能够帮助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生成性教学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极具必要性。例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难免有些“功利化”,在教学中,忽视学习的根本意义,单纯为做题而学习课文本身,“舍本逐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一课,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翻译古诗,要求同学们背诵默写,单纯迎合考试,就失去了学习本文的最大意义。但是采用生成式教学法,向同学们具体阐释古诗意境与韵味,多元建构,从多种角度给同学们以启发,或许就能达到另一个高度。

二、从生成性教学层面提出的解决方法

2.1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

教师在依据教材对教学教案进行预设时,不应把教案安排的太过紧凑,应刻意留出一定空间,增大教学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学习反应,尽量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对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反馈的把握,了解学习障碍,对其进行反复强调与练习,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增大预设教案的弹性,进行生成性教学。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古诗两首》一课时,首先应考虑到小学课堂一般为四十分钟,如果在预设时设置环节过多,那么预设环节就进行不完,同时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应留出一定空间,在课堂中交由教师与学生自由发挥。

2.2重视诱导,弱化教授,增强课堂动态性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一个引领者的作用,可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摆脱死板教授知识的方法,选择一种轻快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诱导与启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由此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思考的氛围。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做到“授之与鱼亦授之与渔”。

2.3生成性教学,强化课堂互动

小学课堂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针对小学生上课最多能集中二十分钟注意力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进行生成性教学,强化课堂的互动,增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此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牢固掌握书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柳树醒了》一课,教师在授课时就应相应的让学生们相互交流一下什么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柳树醒了,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提高同学们的感知力与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要求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一代的学生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只有动态的、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生成性课堂才能满足这一点。只有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们的小学语文成绩才能有节奏的稳步提升,所以必须加大对生成性教学课题的研究,并不断在探索中坚持与完善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冬梅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与应对[D]湖南大学2012-04-0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一、问题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抽象,如“同样是桃花,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操作起来就更难了,尤其是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课堂表现必然不积极。如果把问题具体化,分成一个个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就容易多了。这也是一个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的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推进。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层次性,可以兼顾到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如《山里的桃花开得迟》教学中,从一个“迟”字的提问到四个具体问题的解答再到“为什么山里桃花开得迟?”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走近文本,读懂了课题,由课题质疑,由文字而文本,由文本而思考,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兴致盎然地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这样的课堂还怕不热闹吗?课文学完后,教师再与学生分角色对话:“孩子,你走到山上看到什么啦?”“山上感觉怎么样?妈妈给你带的小棉袄用上了吗?”这些看似随机的小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提问的语言要清晰、准确

教师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有着明确的意图,都是为理解文本服务的,因此问题本身应该表述清晰、准确。如在教学《熊猫妈妈听电话》(一年级下)一课时,教师问“熊猫妈妈是怎么听电话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模糊,因为文本中没有诸如“高兴地听电话”这样的词句,学生不知所云。其实,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找出文中“熊猫妈妈去听电话”“熊猫妈妈又去听电话”“熊猫妈妈再一次去听电话”这三句话,并体会“去”“再去”“又一次去”这三个词语表达的含义。但因为教师的提问表述不清,因此,学生在回答时找了熊猫妈妈与三个孩子的对话部分,而不是教师所预设的三句话。

四、问题的设置与说话训练巧妙结合

课堂教学中既然有教师的提问,就会有学生的回答。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能够将问题的设置与说话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岂不是能够一举两得。最常见的结合如:教师用“为什么”提问时,给学生的回答设计好模板――“因为……所以……”或者是“之所以……是因为……”用师生分角色对话的形式结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有时一些抽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说话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学生回答的难度,如《掌声》(二年级下)中,残疾女孩范小君经历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让学生理解两次掌声蕴含的不同意义呢?这种情感用语言难以名状,学生即使找到了“鼓励”与“赞赏”这样的词汇,依然难辨彼此。对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想象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小君,两次掌声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既让学生理解了教学难点,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来设置课堂问题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来设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抽象化,不要一味地追求课文中深层次的东西,否则提出的问题过于内化,小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期太远,就会使课堂提问失去有效性。教师的问题设置要表面化、具象化,比如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将在课本中看到的图画用话语表达出来,这种问题的设置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总之,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要以感性的、具象的观察问题为主,尽量避免一些过于理性的抽象的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堂课中提问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其能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只有有效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此外,在提问时教师也应注意掌握提问的原则和提问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充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家毅.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N].贵州民族报,2010.

2.高家斌.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N].六盘水日报,2010.

3.栾兆祥,张涵诚.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四条建议――访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徐根荣[J].现代教学,2008.

4.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时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效果并不理想,这不仅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语文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问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中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知识的讲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和讲授的重难点,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中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往往未能体现课文内容讲授的重难点,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一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问题的难度较低,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未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创新性,课堂提问的问题未能体现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对于问题失去积极性,提问效果不理想。

(二)提问方式不完善

课堂提问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调互动性。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提问形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是这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教师提问这一问题的原因都不了解,导致问题设计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未能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另外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固定的答案分析,对于有些学生的创新性回答未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提出,忽视了问题的回答,教师虽然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指导者,如果不能够重视问题回答内容,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提问的效果也会不理想。一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模式相对单一,如果学生回答内容与答案有所差距,教师也不会认可,仅仅认为答案是固定的,单一的,这种提问方式难以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完善,导致提问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完善课堂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结合,问题的提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掌握本文的重难点。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难易程度适中,能够充分照顾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的知识,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比如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讲授乌鸦喝水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大家思考除了文中乌鸦的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积极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二)改善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需要改变仅仅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新课改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提问中应该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想的","有什么异同"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讲授中可以通过一个段落的阅读,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在《大禹治水》这一课文中,有一段落中描写道大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阅读这一段文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会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的哪些品质,这是大禹良好品质的反映,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一问题,同时也就找到了答案。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样与单一的提问相比效果会更好。

(三)重视对学生的鼓励

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学常识的教学,同时也是培养人的教学,学生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有固定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不能够完全按照固定的答案作为判定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对于教师的答案也可以进行质疑,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语文问题的答案大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或者是质疑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能够以多个角度观察问题。

结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培养,教师在问题提问中需要结合所讲授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形式多样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课堂提问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适时赞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松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问题探究[J].都市家教,2013(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用模式

导入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若教师能够针对该类艺术加以协调化把控,便能够令课堂教学实效变得愈加理想。须知足够精妙的导入艺术,可以令小学生群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振奋,克制以往课堂注意力低下隐患前提下,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所以说,尽快理清现代小学语文课堂科学化的导入艺术形式,系统化贯彻落实素质化教育指标,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各类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1借助问题导入艺术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

疑问可以说是推动学生持续深入性思索的核心力量,更是调动他们自主式学习欲望的必要途径。特别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讲,他们时刻保留坚定的猎奇和求知信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征,为小学生设置各类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借此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思维冲突效果,进一步积极思索、学习知识并提升个人实践技能。如在进行《迷人的张家界》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巧妙的问题设置途径,引导学生及时介入到积极的思考状态并主动获取各类关键性语文知识点。至于这部分问题内容则可以表现为:“同学是否去过张家界、作者是透过哪些角度将张家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加以表现的?”归结来讲,这部分问题设置,要尽量保证和课文内容联系的缜密程度,与此同时,还要适度激发学生的长期猎奇心理,令他们至此过后自主阅读课文并从中提取整理相关问题答案。这样,便可以令学生透过文章精细化阅读等途径,明白张家界拥有秀丽别致的山水和无比珍惜的动物。由此看来,问题导入对于改善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的确存在非凡的辅助功效。

2配合故事导入艺术调动小学生长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致

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倾听故事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故事导入艺术环节设置,借由该类群体听讲需求全方位满足基础上,调动出他们更为深刻的学习兴致,令他们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体验到学习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对于今后小学语文课程良性教学效果强化,影响作用非凡。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期间,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故事导入艺术,令学生快速掌握该类课文的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回忆中国除夕夜的景象,包括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观看无比精彩的联欢晚会等。在学生沉醉于美好回忆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入安徒生经典的童话故事,即一个拥有着善良之心的小女孩,在富人们庆贺新年之时,为了卖火柴而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在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为何如此不幸的问题基础上,调动他们挖掘作者内心情感的积极性,保证他们至此对各类新课程保留强烈的关注度,在该类情况之下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将能够赢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音乐导入艺术实时调节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不同阶段中的主观情绪

最能撼动人心的莫过于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导入音乐,不单单可以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智慧和陶冶其情操,同时更可以令他们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之上紧跟教师讲解步伐,最终顺利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如在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借助音乐导入艺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情绪,令学生在聆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有没旋律的前提下,快速且集中地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再就是消除紧张情绪,获取情感陶冶的高尚成就。

4通过多媒体等高端设备导入艺术

组织学生学习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应用,目的就是保证课堂教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即借助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元化、灵活形象的表达模式,令学生深刻地感知语文课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激发出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事实证明,此类课堂导入艺术的贯穿,极为迎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征,保证该类群体顺利认知难易程度各异的课程内容。如在进行《桂林山水》课文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考虑结合多媒体导入艺术制作精美的演示课件,令学生透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角度清晰地体验到桂林山水的别致景象,令自身仿佛置身其中。之后他们学习该类课文就会显得更为轻松一些,对于文章中各类重点内容也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归结来讲,开端处理得足够妥善,距离日后的成功顶点才会愈来愈近,而一节实效性较高的小学语文课程,同样需要凭借科学性的导入艺术作为支撑。如此才能时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并加快各类新课程的讲解进程,为整堂课的有效进行,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希望日后相关教师能够多加注意并予以灵活应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上贯穿融入各类导入艺术,需要教师预先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即保证将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特征等要素充分考虑进去基础上,运用富有针对性的导入形式激发他们的猎奇和探索欲望。长此以往,使得他们紧跟教师讲解步伐并强化自身对各类知识点的学习实效,最终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化发展结果。

作者:李小燕 单位: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凤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14):13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