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课程教案

地理课程教案

地理课程教案

地理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高中地理新课改向传统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大范围适用于新课程的教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更好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新课程教学可以重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还有两条具体的应用方法:它们是“情景演练”、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和实地勘察、虚拟场景相配套。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部对学校教育的愈加重视,中央和地方相继开展了教育改革,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也是其改革的一个内容,其中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育的很多弊端,同时又能拓宽新的学习思路。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要求了其在具体的应用中也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寓教于乐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以学生为主,学生有着更大的自主性[1]。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老师们在课堂上演示具体的教学内容,将书本上干瘪的文字和图片转换成现实可控的“情境游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将会带着更大的兴趣和爱好去接受,原本枯燥而又理论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里可视、可听甚至能触摸到的实体,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猎奇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老师讲授知识便也不再乏味,因为“真相就在手中”,当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兴趣之后,老师的积极性自然也能被调动起来,所以整个课堂的气氛自然也呈现出一种高涨的态势,老师和学生能在传授和接受中得到教学之外的快乐,也就是真正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注重归纳,体现创造性的意义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依赖课本,按照课本上死板教条的理论来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通过对课本理论的“情景式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去归纳“这个情景”所传达的道理和意义,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式教学”相比,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理论的存在,而且不会遗忘,这和物理中先辈们发现“大世界”的过程很相仿,例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的这一情景来推理出“自由落体定律”,所以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复归到了一切理论的源头,即实践。这类实践使同学们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中发现地理的“秘密”,所以他们会感到一种创造的力量正在喷薄,这是他们发现的,他们便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三)师生共进步,打破体制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会造成一种缺陷,那就是学生比较被动,老师授课进度太缓慢,师生互动欠缺,久而久之,老师授课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甚至不再愿意重备教案,不再转换自己的思路。这种情况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主动性跟不上,另一方面老师授业的主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疲态,所以整个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所以最终导致体制僵化、难以进步。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限性,案例教学就必须使学生和老师产生频繁的互动,学生不再表现出一贯的被动,而是开始转向老师的情景演练,而老师也不能在以前的模式中僵持,他们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运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所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甚至可能推动新的体制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具体策略及应用

(一)“情景演练”和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需要采取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的方式,这就要求情景真实再现,同时又不能失了理论的科学性。所以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演练”和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同时应用有利于使同学们在得到课堂中探索发现的乐趣中又能够接受到系统、科学的知识[2]。而一般教学方式还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记住那些理论性专业性的知识,毕竟地理知识是科学而又严谨的。

(二)实地勘察和虚拟场景相配套

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的奥秘,可以进行一些实地的勘察,如在探究地质地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实地勘察,采集样本,整理数据,从而得出结论[3]。这样的案例教学方式是最直观的,但可能和书本中的有误差,因为书本偏理论化、理想化。另外这种方式成本大、时间长、难以实行。所以这就需要虚拟场景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制作或者播放一些虚拟影响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仍以地质地貌为例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貌状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成本小,便于实行。将这两种方式配套使用,能够达到最优的效果。

结语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案例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大范围地适用于新课改的要求,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对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能够使师生共同进步、打破僵化的体制。在具体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时,要注意使用策略:“情景演练”、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和实地勘察、虚拟场景相配合的措施,才能更好得将高中地理新课改案例教学应用并得到推广。

作者:李相武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2.

地理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1.提升自身能力,精选案例素材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注意事项,查缺补漏,着力弥补自身不足,提升案例选编、案例讲解及点评等能力。案例素材的选择一定要狠下功夫,这是因为优秀的案例使用起来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为课堂增添不少的活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做到方便、轻松获取优质的地理案例呢?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跟同仁开展深入交流,相互汲取成功案例教学的经验。高中学校也要针对案例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案例研讨,为他们提供交流意见、分享心得的场所及平台。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地区或高中学校可以组织人员建设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网站,把一些优秀案例上传至网站中,组建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库,让广大同仁一起借鉴使用。笔者挑选案例的体会是,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在生产实践中去了解、积累案例。比如,笔者会主动联系城市环保部门、地质矿产部门、气象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从这些部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

2.深刻把握案例内涵,开拓案例的应用思路高中地理课程属于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直观性,可以使用的地理案例数量其实是比较多,例如可以使用文字案例、图像案例、图形(地图)案例、数据调查案例、景观案例等。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地理案例中,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充分让案例的教学价值完全发挥出来。笔者在这方面的体会是,应该正确理解相关案例之内涵与特征,巧妙结合教学主题,多渠道拓宽案例应用技巧,如可以运用阅读、口头描述的方法、小组调查、实景模拟、现代多媒体展示等方法顺利实现案例课堂教学的目标。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加工案例,尽量让案例符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传授长江沿江地带这个知识点时,可将沿江地带之概括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然后通过分段与分层分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了。

3.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是说让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单打独斗”,学生扮演观众的角色。其实,案例是一个课堂知识传授的平台,教师应该丰富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及积极性。为此,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既要摆在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位置,也要明确学生扮演的角色。笔者在这方面的体会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处于一个启发、引导、组织与调控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扮演分析案例、研讨案例之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案例以后,则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及探索:案例所涉及到哪几块的地理知识?在案例中存在哪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案例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4.加强案例教学指导,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觉得在案例教学中,只要有了案例就可以将教学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不需要指导了,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错误的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指导,只要加强指导,才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案例,打造高效的案例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评价效果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是简单地位于终结性的地理课程考核上面。其实,每一次案例教学教师都要给出客观、公平的学习评价。当然,评价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认知差异等方面来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形成性评价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跟学生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跟小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跟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结语

地理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 探索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运用理论阐述与案例相结合来构建教学内容,已成为新高中地理课程的一大特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人进行,地理案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案例教学正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因此,如何运用案例教材,开展地理案例教学,有待于深人研究、探索。

一、认识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并被广泛用来教授他们实践的主要观点、技能、隐含的原则。那么,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呢?李晴定义地理案例教学为:“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是与传统讲授法相对而言的。实施案例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间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优势

(一)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通过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使学生进行深人的探讨和思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概念具体化。

(二)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需要对案例进行引伸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地理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

(三)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阅读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在较少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讨论中的一员。学生的思维如果都活跃起来,

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这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兼跨科学和人文社会两大知识领域,综合性强,其案例教学法与早期案例教学法也必然有所区别。

(一)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呈现案例时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朗读、描绘案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头脑中不断呈现、联系、比较、分析和综合,提取和重组案例中提供的信息。所以,只有感情充沛、善于表演的教师才能上好案例课.

(二)需要师生较长时间配合才能取得好效果

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间

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往往较为困难。知识面较广,阅历丰富的学生较有可能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知识面较狭窄的学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启发、训练,才有可能配合教师的指导,进人案例教学讨论的角色。

(三)不利于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理论性较强,从探究学习角度看出现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只有大量使用案例才能取得案例教学预期的成效。

四、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理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事先要制定地理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如何结束讨论。教师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要预测学生对地理案例的可能反应,学生是否能带来许多思想和观点来到课堂?对于学生们的反应,将如何应对?对地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准备?可以要求学生在地理案例讨论前预先思考一些间题,这对于营造地理案例讨论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课堂讨论的形式有以个人发言为主的小型分析讨论会,有分组讨论会,全班集体辩论会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具体采取的组织形式,设计、布置好案例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规模上课,人数在50一60人,甚至更多。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间题

分析地理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要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既要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因此,只有具备高超的课堂组织、调控艺术,地理案例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地理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一个具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境细致描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对象和描述方法的传达,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至于案例的选取就较为自由,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案例只是作为教学线索,教育本身主要还是靠教师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旧版的教材中,往往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时,通常是先知识点后分析说明,不像新课程教材中,知识点在罗列后都会有一个个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被动变主动,很容易使自己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转自转一节中,旧教材就只是简单列出了太阳日、恒星日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差别的描述,学生至此定然会困惑;在新教材中却有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区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教师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案例,不仅使每个课时的内容充实鲜活,避免了教条空泛,也使阅读教材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说明定义、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学工作减轻不少的压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一节中,课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来编排,在案例中图文并茂,详实细致,全面具体,又如为说明宇宙环境 对地球的影响时,选择太阳对地球是影响为典型案例等等。这样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这种教育目标和方法。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节中,教材给出了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案例,通过详尽的相关信息,可以要求学生归纳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讨论选择的原因。这样通过鞍钢和宝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点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样自然要比直接讲授工业区位选择更有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2.1地理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证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储备。在案例教学当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趣味引导法等加强讲课效果。讲述法,就是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的定义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用精炼简洁到位的语言要讲述,案例要精心选择。例如,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例有一富人很爱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纯净水,这样好吗?爱洗澡讲卫生是好习惯,但用这么多的纯净水就很是浪费了,这样自然就引到了节约用水的教学当中来了;趣味引导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和反气旋时,就可以讲解三国历史中著名的火烧葫芦峪典故,在讲到洋流时,也可以马上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先驱们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讨论

开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讨论,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永远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教育,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的更多参与,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可能少有兴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时热情高涨满满。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讨论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作一个引导者,主体是学生[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点评。例如,在对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讨论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知识,大胆发言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选取合适的典型案例,并多组织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实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

(一)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

(二)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

(三)播放案例录音。

(四)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五)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

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时,利用课本案例――洞庭湖。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案例,或者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学生“进人”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什么叫湿地?湿地的类型有哪些?它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这是浅层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功能,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阅读“萎缩的洞庭湖”一文,想想洞庭湖湿地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请为洞庭湖的扩大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匀互补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人。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锵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五、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