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人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二者的共同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贯彻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便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来展开。这既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要求。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实践活动,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但西方敌对势力时刻也不会放松对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颠覆和策反,并且其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而我国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变带来的迷茫和阵痛期,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混乱、理想信念低俗等问题。为此,“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学会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复杂现象,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站稳脚跟,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只有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置于多元文化价值比较整合的视野中认真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使大学生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使其成为大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入门阶梯。就当前形势而言,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的凝练和表达,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十分必要的。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问题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的价值取向,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榜样模范人物相结合,切实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和魅力,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是人们立足当下憧憬未来的希望和愿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崇高的理想与现实的发展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和深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民族兴衰与人民群众荣辱的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理想信念层面为社会主义事业确立价值目标和奋斗方向。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紧密相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是实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内在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之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临着被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取向的价值观念所淡化的危险,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志向不远大,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甚至极少数的大学生向往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此,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上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帮助大学生在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各种风险考验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选择上不拘一格,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4]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理性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自觉服从国家和集体的需要,把个人的发展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早日实现统一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过程中。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凝聚力,就不会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开拓和创新的不竭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和情感纽带、力量源泉和价值引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使命,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必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相统一的。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文化殖民”的侵略和“妖魔化”中国的行径时,不少大学生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和不满,但科学思维和理性判断的欠缺导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往往会引发感情用事的行为,加之一些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凡此种种造成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和非理性的;与此同时,由于受教育体制、目标取向、学风建设等限制,部分大学生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功利思想严重等特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集中指向到一点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从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5]同时狠抓大学生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鲜活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步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和鼓励。诚然大学生并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和场合下还是会出现非理性的爱国主义举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者,需要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爱国主义观。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不断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这也是我们提倡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初衷。

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或辱不仅包括社会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所产生的自尊或愧疚的内心体验,也内含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所形成的外在褒奖或贬低。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或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散乱的、浅显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6]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适应时展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诠释,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诉求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社会公民,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内在规定着大学生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解决的是大学生应当作出怎样科学的合乎时展的社会伦理规范和价值选择。诚然,当前大学生能够自觉拥护和认同主流价值观,积极关注社会公德和诚信道德建设,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呈现显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独立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在多元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变得更加多样化,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精神空虚等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势必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刻不容缓,当前应着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同时着眼于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诚实守信、德行一致的环境氛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荣辱观教育,为大学生在剧烈变动的社会背景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就当前社会道德形式而言,比较客观和公允的观点是: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主要表现为“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理论发展进步”[7],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道德考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看待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图景,教育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既看到成绩,也要认识问题;既坚持主流,又分清支流。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切实为改善现阶段道德困境、弘扬优良道德风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81.

[4]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81.

[5]孙晓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高效德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63.

[6]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人格教育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1-03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和创新的焦点在“以人为本”。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塑造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环节,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就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最为广阔、最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也能够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这些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迫切需要高校尽快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并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确立“以人为本”理念。

(二)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的践行

大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也是自我发展和个性彰显最活跃的时期。加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父母、长辈的呵护关爱,乃至是百依百顺,形成—个普遍的性格特点,是以自我意愿为核心,凡事强调自我,突出自我。与此同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方思想观念的渗透,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讲究个性的张扬、个人欲望的满足,但却普遍缺乏一种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更不善于从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另外,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得每天朝夕相对、全面交往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观念,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思想境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真正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智力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与传统教育是有所区别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人格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它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保持对周围环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解决自身问题,从而自立、自助,形成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个人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格品质修养为前提条件,在良好和健康的人格品质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政治品质。但是,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偏重于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认知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从而偏离“以人为本”理念。

二、高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格教育的导入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类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因此,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导人人格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自己和学生置于同一个平台上,除了自身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要以大学生的视角不断调整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起到楷模和表率作用。

(二)品德认可向道德教育的转变

“品德认可”是浅层次的引导、激励,“道德教育”是深层次的责任、指针。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大学生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不要完全否定,而是否定下的引导教育,变否定为激励。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把大学生学习活动量化成分数。高校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把成绩、积极性、能力等作为评价一个大学生“好坏”的标准。对此,我们的思路应跳出一味的“量化”,而是寓教育于各种有益的交往活动之中。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

(三)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31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方向

(1)夯实大学生价值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必须要有核心思想的引领,否则社会思潮必定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进行国家建设必须一以贯之。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在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必须要明确时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2)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神旗帜。这面旗帜引领着社会思潮,引领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思想。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开展大学生教育活动时针对这方面的教育必然不能忽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精神,这样大学生才能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人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大学生应积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自己的行为,时刻以此警示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添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与社会接轨,永远保持生命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以分为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四个方面。

第一,从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来讲,政治具有稳定性,也充满变化。核心价值观所贯彻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大学生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不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又可创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第二,从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来讲,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政治层面也是如此,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多样化

从大学生整体思想观念上看, 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 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有害的思想观念。首先, 受市场经济的竞争效益原则的影响,青年学生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意识较强, 注意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我潜能的发掘。大学生一方面重视集体和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倡导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视个性的发展。多数大学生渴望成才, 但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的现象。其次, 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务实的精神日益形成, 讲求实效作风。很多大学生都把讲实话、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行为的准则。

2.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发达、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入侵、经济全球化中文化的交流, 更使一部分的人感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仿佛只是空论, 从而开始否定乃至摒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迷失了方向。另外,伴随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也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从而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时, 不能很好地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价值取向扭曲。

3.抗压能力脆弱化,面对挫折缺乏忍耐力与韧劲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绝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养尊处优。但是随着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学习、经济、就业、以及情感压力的逐渐加大, 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

4.理想信念教育在方法手段上与实际结合不紧, 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是教授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过去,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而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惯于提要求和灌输。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 甚至是走形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得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内容贫乏、形式呆板、方法简单等缺陷, 而这无疑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相矛盾,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相冲突, 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背离, 与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现在学生面临学习、心理、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仅仅从思想方面提要求,往往无助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使得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及时适应理论发展和社会实际。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奉献意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精髓,才能行之有效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成效。

3.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规章制度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体制来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防止具体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要积极推动高校制度建设与完善进程,把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规定,用制度的权威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具有维护日常生活、学习秩序的作用,也应当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责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体现价值向导,使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受到制约,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遵循。

4.加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自身具备的思想活跃、善于思考、领悟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 内化外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肩负建设和发展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兴衰。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积极与消极思想交织在一起,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错综复杂,而大学生的思想则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多变性和不成熟性,他们虽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鉴别力,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有利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安邮电大学和西安文理学院两所高校,调查涉及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和政治意识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通过本次调查,反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太少

调查结果显示,基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大学生占60%,有34%的学生不太了解,甚至有6%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甚少,近一半被调查者不清楚其内容。

(二)政治意识强烈,思想觉悟较高

面对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纷繁变幻,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当代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调查中,有83%的人以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有17%的人在感到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同时也崇尚西方文化,没有人不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三)社会道德品质良好

如今,在大学生中依旧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回答“在公交车上,你是否会给老人让座”的问题中,有77%的同学选择会毫不犹豫给老人让座,有15%选择会让座,有8%选择会依据情况而定。在问到关于餐桌上浪费行为的问题,有2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可耻的,自己从没有浪费过粮食;71%的人知道是可耻行为,但有时不太能做到,偶尔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只有6%的人认为自己花钱买的东西,有处置它的权利,浪费不算什么。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教育与客体的能动受动

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行带有控制性质的作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居于主体地位,起着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主体要能够根据当前国家形势和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参与者,客体能动有效的受动过程是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让作为客体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主体,让学生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和低俗之风的侵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精神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

内化和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范畴,内化和外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和循环往复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外化是对内化的实现过程。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内化的过程,大学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将成熟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在此内化过程中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灌输理论”,通过灌输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固有的思想意识。其次,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后,紧接着就需要将其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学生通过日常实践的方式将其外化为十报告中所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实践是一种最好的外化行为,也只有经过外化才能体现出内化的意义。

(三)用典型示范引路,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但是也可以将其与过去的典型事例和楷模人物联系起来,用那些经典事例和楷模人物来提醒并激励大学生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一个很好的载体,雷锋精神之所以对大学生仍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就在于他当时所处的年龄与当代大学生相近,并且雷锋精神始终与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及精神需求相适应。开展学雷锋活动,从另一个侧面讲就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但纪念和缅怀了我们的楷模雷锋,而且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事例的印证和检验,让大学生更加易于理解、易于学习、易于践行。

(四)利用新型媒体,加大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

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朝气、追逐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喜爱和接受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采用更多的途径,如利用各种新兴的媒介。例如,微信降低了发短信的成本,逐渐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和喜欢,利用微信把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发给学生,同时配上相关的图片,让内容更加充实生动,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喜爱和易于接受。通过运用新兴媒体不仅能很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对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改红.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与外化研究[J].传承,2010(11).

[3]赵红,田枫.当代青年幸福观在德育活动中的理性诉求[J].现代教育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