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的学习方法

地理的学习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的学习方法

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1.调整学习心态

很多还未入学的高一新生,可能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想学好地理学科并非易事,由此而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可能也学不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里存在的暗示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心理暗示极有可能使你在碰到地理学习困难时不愿积极面对。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名学子,学不好地理也是常事,这种想法一开始就不利于今后的地理学习。所以,在学习地理前调整好心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之事。要学会告诉自己:学好地理并非难事,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好地理不在话下。

2.用好地理教材

(1)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学文科就是要会背会记,记忆力越好,成绩就越好。但文科学生都知道,文理科都一样,理解知识点最为重要。倘若不理解,就算当时记下来,也不能获得长久的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保证将繁杂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在解题中,要学会摒弃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就地理学科而言,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重在了解地理现象的原因、规律、联系以及产生的影响。而课后一定要将当天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回顾,并找典型习题进行巩固运用和提高,这样才能将知识点烙印于脑中。此外,课本的知识点需要经常反复回顾和理解,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积极咨询老师和同学。

(2)掌握“框架式”学习方法。高三时期,面对三本必修地理书,梳理起来可能有点不知所措。但每本书的编写都有一定的主线和思路。依纲据本,沿着主线进行梳理和学习,有利于尽快掌握书本的脉络和知识点。这一方法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画框架,默读或复习完一课、一单元甚至一本书,把握主干知识点。合上书本,将记忆中的知识点在纸上画成大的框架,再进行细化,框架的构成可以按照书本的目录进行,不仅可掌握知识点,还能将知识间的脉络联系了解得一清二楚,串联知识点有利于解决综合性地理试题。

3.巧读图勤画图

地理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图像。图像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是灵魂,是地理知识重要的表达方式。平时一定要勤看各类图,如地球自转图、洋流分布图、中国、世界地图,了解重要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等。看图习惯长期保持,会发现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另外,学会画图也是识记图形的重要技巧,这里所画的图并非详细的图,而是简化图。在空闲时可以随手画简图,以洋流分布图为例,可以用各类几何图块来表示地球的几大板块,画上主要的经纬线,然后再按照记忆对洋流的所在地、名称和方向用箭头进行表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的信息,如热量带的划分等,将图像进行整合,有利于开发综合思维,形成空间概念。这样,不仅利用了空余时间识记各种图形,还增添了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4.重讨论活思维

地理学习遇到问题或者是解题遇见困难时,可与周边同学进行讨论,让思维进行碰撞,也许在讨论的时候问题也迎刃而解。我高中时期最喜欢与同学讨论地理题目。对于自己会做的题目,可以讲解给别人听,不要觉得麻烦或者浪费时间。这样有利于强化自己的思维,并能表示你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解这道题。当然,除了这样的互动,还可以相互提问地理知识点,给对方出题等。在娱乐中学习,何乐而不为?

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1 教会学生读书

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去读无论地理教材还是地理资料,都是通过文字、地图、图表来表达,图文结合是地理知识最显著的特点。运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获得地理知识的必备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要充分运用地图,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多接触地图,养成学生紧密结合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习惯,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功:认识地图、熟悉地图、绘制地理略图。

1)认识地图。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先看图例、比例尺、方向,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地图上所表示空间范围的大小,地图上表示的那些地理现象。例如,翻开世界地形图能正确指出地图上的地名,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等等。

2)熟悉地图。要求学生熟记常用地图词汇,即各种符号名称及类别。对常用的地图,则要求熟记一定数量的地理事物的名称,通晓他们的位置。

3)绘制地理略图。地理略图可以提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做地理笔记时如果辅以地理略图,学习效果更佳。指导学生绘制地理略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裁剪”;掌握图形特征、相关位置。

2 教会学生思考

思维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在地理学习中各种思维方式的效能特性各不相同。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全面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1)提供观察实体,为思维发展创造条件。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认识过程。通过对地理环境各种事物、现象的面貌的实地观察,可形成丰富的地理观念。进而为形成地理概念奠定感性基础。地图和模型、各种图表的观察是思维方法训练的入门与前提。观察地图、模型、图表要明确按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柱状曲线图,应先看横纵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看柱状高低的变化,或是曲线的起伏变化状况。观察地形,要整体与局部结合,抓重点或特点观察、除了要细看局部地区地形外,还须看一定范围内的全貌,并加以比较综合分析。

2)点拨思维方法,为思维提供动力。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需要识别对象的特征,这就要比较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异同,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独有特征、成因、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类型的比较法。例如在中国地理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同类联系比较法,让学生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成因、风向、性质、影响的范围、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3 培养思维习惯,完善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多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设疑―提问―思考―解决的思维线索。根据地理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同座位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学生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开发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们对认知、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新课的导入是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例如,教学中,可用“新闻导入法”,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经常了解时事,关心国家时事和国际大事,各种新闻媒体是学生了解这些大事的重要渠道,所以报刊、电视新闻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于教学中。

2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而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交融,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东南亚的气候、旅游时,与热点旅游线“新马泰”相结合,①冬季到新马泰地区应带什么衣服;②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有这么多的热带自然景观,从而引出了“这样的气候特征是由本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再看柱状图,总结出本区的气候特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创设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能与生活相联系,很有实用价值,这样既使学生自主地动手、动脑、合作学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3巧插趣味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最好。如讲《气候》一节时,可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诸葛亮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他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他能借东风取得战事的胜利。这时学生懂得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也使他们知道学习地理不但对生活有用,而且还可用于军事、农业、工业、交通等方方面面。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目前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学习兴趣弱

地理学科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较之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要晚得多,这就造成了地理学科在高中教与学的不成熟。而且高中地理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地理学多是关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部分天体地理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从内容方面看,它不仅讲述了天体地理,还讲述了地球上各地的地理状况以及形成这些地理状况的自然原因,进而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使得地理学科成为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对地图的识记记住每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还要记住其自然和人文状况,并要能够理解这种状况的成因,洞悉其造成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影响。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另外,把地理学科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以锋面的讲述为例,在讲述锋面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此知识来解释“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谚语,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冷锋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锋面系统的兴趣,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

二、要加强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改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被重新提出并加以强调的。探究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模式。此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能够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地图学习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拥有扎实的地图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地理知识涵盖世界所有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内容,是一个繁杂的知识系统,但是这些繁杂的内容能够在地图上清楚地显示出来。而且与文字的识记相比,地图的识记更为容易。以洋流的分布为例,我们可以以洋流的分布地图简单地勾画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位置,并可以根据这些洋流的分布位置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这样起到的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文字识记要好得多。

2.理解记忆

地理学科较之历史和政治学科,在学科性质上更偏重理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要侧重理解。以地中海气候为例,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气候,但是只要理解其形成是由于特殊的海陆位置造成的,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种气候的分布状况。

地理的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分析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和文理知识的交叉性,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课改后的新教材从体系和内容看,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将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

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 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培养兴趣,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如我们亲身经历的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冷暖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就与所学地球的运动知识有关;深秋至早春的雾霾天气成因可用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来解释; 大气运动可形成风、云雨等现象,进而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城市上空总是雾蒙蒙的而郊区天空透彻空气清新? 学了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原理后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雨后青山分外清的原因在了解了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之后也就不难理解了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

2 有效的结合学习方法

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时,应该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学习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3 学会有效的运用地图工具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做到“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等。通过有效的记忆,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地理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综合复杂的看图说话过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4 学会将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同时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更要使其理解原因,揭示规律,把握规律,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将知识引伸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晶.谈谈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05(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