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探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小学时期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事关小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技巧,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客观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语言特点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当然,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学习,在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教育水平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唯有此,方可达到熟练运用、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课程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知识的科学传递过程,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运用水平为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在语文理论、实践知识讲解中,融入情感色彩和语言元素,认真揣摩语句意思,准确分析语言知识,确保语言运用科学、合理,最终满足科学化教育教学的基础所需[2]。

(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众所周知,小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特殊时期,语文作为国人的母语,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领会和掌握语言特点。同时,教师是小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对小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做到文明施教、礼貌待人,以道德行为标准和职业规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主体,而且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备规范性特点。

(三)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大纲和课本内容,发散思维、拓宽视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思考、探索,融入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系统化了解,进而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理解[3]。

(四)接近性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言特点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合理,确保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相接近。唯有此,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内容学习当中,方可较好的消化、吸收课本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形象生动、客观易懂、简单通俗的方式,突出语言的凝练性和精准性。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进而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五)情感性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所以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感情,结合小学生知识接受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建立个人情感体系[4]。通过融入情感,引起小学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层面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实质为情感要素的相互传递,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才能确保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教师付诸于行动,从情感层面入手,健全小学生情感体系,以此为基础增强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特点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教师从全局层面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采取多元化、层次化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实际,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最终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205.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建设

德育教育历来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建设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特征

(一)德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作用。“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属性,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及作业、考试之中。识字教学可以结合字的形、义及字的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阅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作文教学可以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读等优良品质。

(二)德育使小学语文课本具有更强的审美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三)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互动。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互动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德育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层次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制度建构,德育建设评价较为滞后。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适用的评价方法,又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只关注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

(二)德育建设的方法简单生硬,流于形式。有些教师虽然把握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但是在德育渗透的方法上仍然主要是灌输、说教,形式呆板单调。这种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苍白说教的德育方法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厌倦情绪。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知识传授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德育建设重点把握不准。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本和画面,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部分教师授课前虽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但挖掘和把握课文的整体或局部所蕴含的德育内容、选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因文释道”、有机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德育建设的重点把握不准。

(四)教学过程中建设德育的理念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囿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知识范围,认为知识才能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唯一职责,对语文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深,尤其是不清楚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理解德育、智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德育机制的主要途径

(一)从美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对美的认识和升华能够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通过对他们认识上的影响,改变对美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通过对课本文字的描述、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从人物范例中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比如:通过课本中人物形象,学在人物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人物的深层次的人物形象和内涵,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出深层次的思考。切入优秀的人物讲解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衔接性;大学语文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学、小学、大学语文三者打通的“大语文”教育思维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而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尚未引起语文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从“大语文”教育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定位。同时,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同功用,也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繁荣母语教育研究。

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学语文教育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割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而进行的单纯的大学语文专题研讨,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大学语文的基本问题研讨方面也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从语文科目的设置来看,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教育。中小学语文在中学、小学阶段所有课程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随着专业分工的日趋精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远不如中小学语文重要,但大学语文所承担的母语教育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语文界存在一种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说,以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使得理工科学生语文薄弱,以为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上世纪90时代中期以后,政府强调素质教育,于是大学语文依附于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人文课程群中的一门,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课。“补课说”混同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人文说”又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的不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如同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不同一样,不仅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接受群体,在教学内容上也必然有所延续与深化。从大学语文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还是新时期以后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课程。无论是语文知识、能力抑或是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都以服务于大学生为宗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学语文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基础语文教育的巨大变化。应当看到,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主体的确认、强调创新、重视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加强对课外读物引导、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课程等等,各项标准已逐步制订,并在付诸实施和积累经验之中。尽管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渐趋下降。有些中学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专题研讨类课程,“选修课主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创造学习条件和空间”,这其实与大学语文教学极为类似。“小学阶段语文虽然不可能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但很多课文都充满着文学因素……实施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这里既要讲人的发展,人的完美的共性,也要讲人的特殊性,即发展健全个性。”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一样,也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人文性”绝不是大学语文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在大学阶段的延伸。

从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视角出发,大学语文也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任何类型的大学语文都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要求不尽相同。

将大学语文放入与中小学语文衔接性的视野中考察,不仅可以明晰课程性质,而且对于大学语文建设也有诸多启发。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是延伸,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必须与大学阶段相适应。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的基础作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深度广度,怎样区分、安排、落实,才能有利于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培养有进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审美力的未来国家栋梁?只有从教学目标、教育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选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研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个时间段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才能进一步厘清大学、中学、小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之中学阶段,内容要更加丰富。与中学相比,大学是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单调重复中学的内容,而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文性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必须提升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科目,如果仅仅传播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学生学习结束后却不能从语文课中获取有益知识与能力,大学语文必然为学生所抛弃。有学者说:“中学阶段,母语的基本技能训练已经完成……试图在大学语文阶段在进行普遍的语文技能训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在语言原理与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应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普遍提升。事实上,大学语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运用母语的能力,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误以为大学语文没有用。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由全校必修课演变为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结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人文性,学生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不问专业,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专业对于文书格式要求极其严格,中医专业对于文言文要求较高,等等。大学语文不仅要对中学语文作整体的提升,而且针对不同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具备个性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提

升学生的相应技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大学语文只是‘高四语文’,看不到实效,自然不想上。”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失去了意义。由于专业要求不一,使得大学语文工具性的“量化”难以统一,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建立一个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类似的标准,在大学语文领域是不难的。同样,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作出的“量化”。

因此,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母语教育的终结。从语言到文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必须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要求,在中学的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提升。将三阶段语文教学割裂,难以适应母语教学的需要。只有系统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对象、学科范围等,尝试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建设方有可能。

总之,由于新课标的实行,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不仅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目前难以统一要求,但学界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已经渐趋明朗,一个适用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新课标已经呼之欲出。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研讨强调的是“大语文思维”。一方面,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链条中寻求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寻求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在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较中,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建设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对象。“大语文思维”打破了大学与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隔绝状态,在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中心,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成为可能。从方法论上意义上,“大语文思维”的衔接性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语文教育与大中小三阶段的任务与使命。在探讨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研究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以及语文基础性技能由低渐高的具体要求,明确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各自特点与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讨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差异,大学语文与大一国文、大学文学等课程的关系,尝试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

其次,从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自规律,明确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不同任务与使命。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学,又不能包括文学之外之文章。”语文教育不外乎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但是,学生在大、中、小三个阶段对于语言文学基本原理的接受是有区别的,小、中、大三个阶段呈现出渐进性趋势。教学手段也必须适应三个阶段的年龄特征。教材选段不能单调重复,而应由浅入深。对于难以体现延续性的选段,则应完全避免重复,如中学语文出现了《宝玉挨打》,大学语文的讲授既然难以跳出中学的框架,则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再选《宝玉挨打》。雷同的选文使得大学语文模糊了知识的层递性与衔接性,如果教师讲解水平有限,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授课也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