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网络化

0引言

目前,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各种新型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中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从传统的信息统计管理形式,转变到计算机网络化形式。这种网络化的管理形式,能全面管理信息和知识,为相关工作的使用带来极大便捷,提高了工作准确性和管理效率。

1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相关概述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概念与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际上指将传统信息和知识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化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且这种管理形式能够经得起时间的冲刷,不会出现任何磨损和氧化腐烂等问题,极大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传统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受到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书册印刷和传播需要大量时间,且传播过程中,书册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传播速度慢,管理效率低。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出现,对传统管理形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能够通过互联网快速完成信息共享,且管理中,网络传播速度极快,能够快速调取信息,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已在很多行业发展中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很多大型集团都建设了专业的内部网格。集团内部网格中,可快速传送企业工作信息,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

1.2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从二者的整体来说,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基础,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实际基础。二者在管理中相互依存在。目前,我国已步入信息时代,很多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1]。计算机的网络化,极大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形式,很多知识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并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人们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创新知识内容,并通过网络将知识以信息的形式再次传播,周而复始,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变。当前社会发展中,虽然计算机只充当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但是这种传播和管理形式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无数的知识信息,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实践策略

2.1做好自身需求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实践应用中,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好准确定位。只有准确定位自身发展需求,才能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建设中,掌控计算机网络化建设的方向。首先,仔细分析自身现有的数据信息存储量,准确分析发展中的数据信息传播量。其次,对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设需求做出适当匹配。每一个企业的数据流量都不同,很多现代化科技企业的数据流量往往是一些传统类型企业数据流量的数倍。因此,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设中,要详细了解自身的数据流量和所需的数据库大小,为网络化建设奠定基础[2]。最后,详细分析自身工作流程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工作信息传送过程中,一份文件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批准。因此,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之前,应详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对于不同的工作流程做出不同的信息传递环节,在保证文件审批速度的基础上,避免经过错误的审批部门,提高文件的保密性。某些文件信息还要与客户对接,便于企业增强对市场的了解,提升对市场变化的掌控能力。信息流转结束后,要保证数据能够完整存入数据库,便于后期查找。

2.2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

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是企业推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的重要基础,网格中的信息流转速度也要依据计算机硬件基础建设才能提高。当前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建设中,主要设施为互联网终端、移动设备终端和相关工作终端设施。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终端设施采集企业内商品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工作终端设施将商品信息上传到企业的网络系统,便于工作中使用。互联网终端设施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信息流转速度和工作流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努力提高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计算机硬件的使用性能,才能保证计算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传速度和质量,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每一个企业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时,都会设置专用的大型主机,并为主机做好最优配置,保证系统的工作性能。主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维护更新相关重要硬件,以保证企业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2.3加大网络安全保护力度

信息时代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网络开放性为企业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网络使用中的一项重要问题。虽然很多企业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都选择使用单独的企业内部网络,但是实际安全防护中,效果不理想。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网络安全防护。第一,加强系统防火墙建设,尽可能隔绝外部信息的入侵,阻挡外来访问。第二,将系统内的使用权限密码设置成动态密码,并严格管理相对应的动态密匙,提升网络第二道防护的强度。第三,设置系统动态密码后,可以设置相应管理人员的生物识别系统,通过管理特定人员的管理权限,有效提升系统安全性,为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2.4优化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建设中,应不断优化系统。所有系统前期设计时,都要兼顾各种不同的工作性能和相关工作流程。因此,设计系统工作流程时,要尽可能保证系统的全面性。长期工作中,对系统性能进行无数次检验,最终证明系统的许多部分都存在不合理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冗余,必须不断优化系统,保证工作环节尽可能精简。如此,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为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提供支撑。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 生态系统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管理兴起的时代,信息(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如果希望在竞争中及时抓住机遇并领先一筹,则必须占有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信息的竞争,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优化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因为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冲击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结合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因为二者是针对不同问题而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所以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并存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信息资源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反之,知识管理也对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1.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在知识管理的企业中,信息资源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不再只是传统的内外部信息资源,还包括隐性知识,即对以人的头脑为载体、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进行管理,而这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

2.优化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在知识管理的企业中,必须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快速传递,另一方面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促进交流,但是只有“人”能决定是否进行交流以及交流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知,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应注重对“人”的管理,即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加以应用,把“人”作为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技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储存和传递信息,却忽略了“人”的重要性,这使信息资源管理对创造新知识和分享隐性知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很有必要。本文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使“人”成为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

二、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

1.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定义及构成要素。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是企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广义信息资源的定义知,信息资源既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等各种资源,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以下八项: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结构、信息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文化、信息战略。

2.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引起其他要素乃至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动。但是,一方面人的信息素质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率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好坏,也就是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其他资源要素,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战略、信息技术等,如果没有熟练且智慧的信息人支持都将失去意义,即系统中任何其他资源要素的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比信息人的控制作用要小。所以“人”是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起到能动的和积极的作用。核心的是几个信息资源要素相互依赖、又相互促动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这种依赖和促动的关系首先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因为人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并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获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企业的信息组织结构、信息、信息制度、信息战略、信息基础设施中的任一项要素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都会直接推动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前进。最是企业的信息文化,虽然它不能对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前进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企业信息资源生态要素关系如图1所示。

3.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因为“人”是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系统中起到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所以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围绕着“人”而形成和展开的。该系统的生成、演变的状况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过来构建“人”。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信息存在状况。本文的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以信息技术、信息组织结构、信息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文化、信息战略为基础,通过“人的信息活动”,对信息进行发现、重组和分享,进而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的信息和信息服务。企业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何绍华: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3):292~294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联主义:“云”计算:设计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资源:理念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82-0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依据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强调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学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创新的实施要求。《发展规划》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由“云”计算支持的泛在学习,代表着当代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的有效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学习呼唤着与此对应的学习策略,数字时代的关联学习理论为当代设计学科洞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全新视角。

一、“云”计算一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云”是一种隐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实质上,它是基于当代数字技术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着大量分布式计算机集群、计算软件、计算存储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计算资源。“云”计算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服务的宗旨:用户可以随意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3G手机等任何终端设备,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传输信息,快捷地获取来自“云”的信息和服务,既不必关心硬件更新或软件升级,也无须关注数据存储——一切计算与存储都在“云”中进行,无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源,都能够从“云”计算池中轻松地得到。

“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催生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泛在学习,也催生了供个性化泛在学习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云”计算已成为实现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一)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

个性化泛在学习首先需要相应开放的学习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近年来,全球各学科共享开放的“云”计算智能学习资源已进入广泛的开发阶段。例如,美国Rice大学开发融资源共创、评价与重用于一体的跨学科开放教育资源系统,为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筹)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研发机构、港台及欧美教育机构,包括设计学课程在内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20TB,视频时长40万分钟,这些学习资源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同时,由于智能感知识别和芯片嵌入技术高度发展,“云”服务器被赋予了智能干预学习的能力,学生只需持轻便的个人移动终端(如图1)通过网络识别验证,便可远程无线访问“云”中的资源信息库和自己个人的信息存储空间,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类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基于云的“学习元”组织资源

学习元(Learning Cdl)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Cell-的本质指的是学习元的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学习元能够自动智能生成和进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元聚合模型不仅可以把零散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还能够将已聚合的学习元汇聚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学生只要输入明确的主题,学习元本体便能够自动地联结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学习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学习元的信息无限生成性,能够在知识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这些新生成的资源还可以为所有进入系统的学习者所共享。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网络结构中某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新建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联结过程,学习元除了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外还具有关联性,每个学习元都可以作为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建立连接。学习元所具有的这些技术特性,毫无例外地适合于设计学科的学习应用需要,成为设计学关联学习的可靠基础资源。

二、数字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能动关联

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与经济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频繁。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渠道多样、知识信息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与半衰期日益缩短,尤其基于“云”资源泛在学习的兴起,使设计知识的学习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已悄然转向更多倾向于e 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学习。既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难以有效诠释设计知识获取的发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十分贴切地为设计学科的知识建构所需要,通过能动地关联与连接。以知识管理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一个设计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理念与学习策略。

(一)依据关联主义理论的设计学习原则

依据关联主义学习思想,设计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设计学习发生在对这些观点的研究之中;(2)将设计学习视为一个连接相关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知识不仅直接获取于信息源,学习也可在工具、参考数据库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维方法、文化符号等意识维度中实现;(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设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种相关连接;(6)需要洞察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中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因为设计创造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精确掌握最新知识信息是设计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8)决策也是一种学习,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关联主义思想的以上八项学习原则,无不强调了知识学习活动的关联性与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二)遵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设计学习观

1,知识观

作为边缘叉学科,设计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是由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知识系统。既往的知识组织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知识组织日益凸显出动态网络的生态性特征。关联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 to transform),这一理论尤其对应于设计学科的知识学习。“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关联主义引入Internet概念。认为知识分布也呈现网络的性状,知识网络也像数字网络一样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并且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之外外部世界的组织、社群、数据库等中,这些外部的存在体都是链接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一知识观与设计学科的系统认识观高度弥合,设计过程就十分强调对设计目标相关因素的深入调研,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设计构成要素。关联主义知识观下的设计学习活动尤为强调知识的现时性,由于设计需要体现现时的时效性,因此,只有通过知识不断流动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识以实现设计创新。

2.学习观

设计活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构成,相关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就要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学习是一种从节点关系中掌握知识的“分布式认知”过程。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海量产生。我们既不可能也无须事先掌握所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由于“云”计算技术使大量的设计知识信息在“云”中聚集储存。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也是人际网络与Internet双重连接的关联过程。

3.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鉴于知识激增并且速衰,当代人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是别无选择的不二法门。因此,个人使用多样方法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关联主义视角下设计学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个人智商与情商相互启迪激励设计创新的能力;不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从事设计创新的能力: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能力:“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的搜寻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表达自己设计意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学习能力:生成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发挥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协作和坚守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能兼收并蓄将相关因素构成具有内在联系整体的设计造物能力: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知识生成、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的知识管理与应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理解新信息意义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总之。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学习能力范畴。

三、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视域下的设计学习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

综上所述,尽管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竞争力。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即是指将个人随手采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由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知识,以方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别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设计学科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元素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建构个体自身及外部人际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网络,实现以“云”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

在关联主义看来,知识建构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形成网络。知识流动在建立连接的节点之间传递知识信息,形成知识流。由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便是一个连接。以下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赋予了设计学科的性质特色。

1.节点

根据关联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观点中。还存在于各类人工制品中。因此。关联主义将人际交往、个人通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个人知识库等五类资源视为个人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可区分为人际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际节点除了学习伙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之外,设计定位的目标人群也是需要关注的人际节点: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因此,设计学习的知识节点除包含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系统、相关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网站等之外,还需涉及大量为具体目标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节点,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

2.连接

节点需要连接才能构成网络,学习正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及时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学习伙伴通过共同的学习定位和学习兴趣建立的同学联系、与专业教师和各类跨学科专家建立的学导联系,以及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人际节点联系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学习个体为获取外部设计知识与信息的各类连接;(3)知识节点间的连接,指个体知识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及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设计学的知识节点连接还包括本专业知识与目标设计学科知识的连接。

3.网络

关联主义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学习者个体,设计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是一个无网络。这个知识网络被编入各自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反过来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这种个人对网络和组织的知识发展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穿行于各类网络之中而获得新的节点和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设计所对应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因此设计学习的网络也必须国际化。这样的设计学习不断地在人际和知识的交互中发展,学习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连接新网络节点、动态发展的知识探索过程。

4.知识流

知识流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建立网络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在各节点间流动而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还有益于提升个体建立网络的能力。设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体系,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设计创新。鉴于数字时代知识激增并且速衰,这就要求设计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设计知识,而更需要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

5.工具

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在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挑战的同时,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也为设计学习提供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为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前所述,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需要管理的不仅是知识网络,还包括人际网络。因此,设计知识管理工具也相应具有知识工具与社交工具两种属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识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诸多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当前已开发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门应用软件。

(三)设计学科PKM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设计学科PKM的知识类别

设计学科知识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个类别知识。首先是事实知识(Know-what),包括既有的设计方法、程序、规范和技术、材料、工艺等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其二是原理知识(Know-why),指的是学科基本理论原理等可指导创造发挥的元知识;其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指的是为实现设计创造所必需的表现技能与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第四是人际知识(Know-who),对于设计学科来说不仅限于直接获取和交流的人际知识,还需要设计目标客户端的人际知识,即消费群体的人际知识。从认知角度出发,这些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物质沟通过程来呈现,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设计学科而言,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并系统化了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只有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关联主义将学习视为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知识管理即是由设计学习个体为促进学习高阶能力的形成,选择人际与知识节点建立连接。构建人际与知识网络。实现各种人际和知识节点连接的管理、流动与创新过程。依此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则可分解为:为知识需求选择节点;由各类工具建立连接获取知识:掌握组织连接要素对知识个性化整理存储并吸收内化:保持知识流动。综合并实现知识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

(1)以需要选择节点。选择节点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中的知识结构需要,设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以便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个体设计知识管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者要依据各自的知识建构需要而确定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于设计学习个体来说,还需要习惯依照设计定位过滤节点和选择连接。并且,所选择的知识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前沿性,否则获取的知识只是常识,而常识是无助于提升知识竞争力的。

这一阶段可以针对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或领域,运用Mind Manager、Mind mapper等可视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语义网络表征,分析已有知识基础与目标知识建构定位及学习兴趣特征,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内容和期望达到的认知程度,使节点与目标知识建构保持一致。

(2)建立有效连接。明确了自身的设计知识需要,也即是设置了人际和知识节点的“过滤器”,这样就能保证有效地建立连接,有助于设计学习中随时了解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云”计算等当代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建立连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既可以通过搜索网站建立与设计领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还可通过社会性网络关注设计领域的知识动态,包括创新理论、学术交流、专业展会等动态信息,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建立连接。

对设计知识节点的认识,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开放视野,不仅需要获取不同国家的设计网站等开放性共享节点,还需要建立国际性的校际协作学习与相互开放的学习资源节点:在“云”计算技术和“云”信息资源的支持下,个人知识网络的人际节点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教师乃至学界的设计名人或知名设计组织。也可以是任何一类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库。

(3)掌握组织连接要素。通过建立连接获得而未经组织的知识只是无序的知识碎片,还不能成为知识的实体系统或实体关系。因此,需要知识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质或作用进行个性化分类编码储存,进而理解内化为应用于设计创造的能力。即实现设计知识组织连接时。知识才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影响设计知识组织连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识结构:个体既有知识结构是形成知识组织连接的基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观念间有意义的连接,才有助于个体迅速内化知识而建立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设计学科的知识本身是处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之中的,加之当前知识半衰期缩短和更新周期加快。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加固自身知识基础,持续获取新知识并更新知识结构,能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②个体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抑或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心智模式受习惯性思维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理解吸收新的知识观念和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决策。因此,与时俱进地调整心智模式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与促进知识内化。调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维”,即需要掌握深层次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提问、归类、排序、比较、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范型、预测、总结、综合、确证、联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

(4)促进知识流动更新提高学习成效。关联主义的知识节点是个人。每个学习者个体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建立设计知识连接并不等于已经掌握知识。保存在各种连接中的设计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储存,只有使设计知识流在连接之间保持高效的流动。与学习协作伙伴、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形成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个性知识社会化。

设计学科既往的知识交流主要依靠专题讲座、学术年会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者。而当今基于数字网络的交流形式则可以是随时随地、实时交互的平等获取,从节点选择、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各个阶段都是一种相互渗透、生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设计知识在这样的动态管理中循环创新。因此,设计学习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其他节点知识。尤其需要与设计发达地区建立人际网络,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流动更新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PKM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数字时代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

(1)检索信息的技能。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来源。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在PKM中,检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出问题然后获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能。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个人必须对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

(2)评估信息的技能。这一技能不仅指个人能够判断信息与自己所遇问题的相关程度,而且还必须能即时判断信息的质量。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即整理过滤无用和相关不紧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归类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随时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这种技能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文件柜或其他传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信息。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即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管理信息。

(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须涉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归纳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

(5)表达信息的技能。信息表达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个人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表达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则应是如何让他人理解、接受并能与自己产生互动。

(6)保证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他的六种技能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证信息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技能。信息技术为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计团队攻关、团队组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协同探讨,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还需要会使用各类交流工具。

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系列连续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检索信息等,并无固定的顺序和绝对的分类可言。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的是时间控制、快速阅读、资料研究、备案、文档管理与信息设计等,即判别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无用的知识与信息过滤技能、有目的写作的技能、对PC与IT等知识与信息处理设备的管理技能等。

4.PKM的应用工具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将有赖于软件工具,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协助个人方便地管理文件,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例如微软Office、MS Outlook、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本Pc、PDA等个人数字工具。

常见的PKM工具软件则是按照内置网页编辑器原理开发的,如My base、Note 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紫轩资料管理大师等,它们和Office文档基本没有关系而只作为附件;但“针式PKM”、“Word文档一资料管理系”等少数管理软件是基于Office文档的。PKM软件链接广泛,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为知”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agic flu免费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 One Note;My Base;Ever not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网博士Web saver;资料收藏大师:资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 data资料管理器;Essential PIM;Mind Manager;91剪报等。

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适合应用。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PKM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的管理无论采用高度相关性的Wiki还是个性化的Blog,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大家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连接。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

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化监理 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 V. 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 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