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范文第1篇

一、人文理念的实现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弟子规》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而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文化知识与其他知识教育融合,按照一定的道德理想塑造儿童心灵,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

《弟子规》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博爱众生,关怀苍生,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凡此种种,总是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如果脱离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忽视文化的渗透力,将塑造健全的人格用一种道德符号的形式强行灌输给学生,结果只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方面,《弟子规》从编写体例到其包罗的内容,都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如果教师在人文理念实现的过程中,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可知可感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人文理念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也更便于具体的实施。

二、人文素养的提高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弟子规》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通俗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弟子规》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谨”,要求人的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冠必正,纽必结”要求着装要整洁端庄;“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短短千字,竟然能细化到这样的程度,令人惊叹。

在当今的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脱离学生的常规生活,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些让学生感觉到高不可攀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提高人生修养的目的。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所以,在当今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应该力求避免把思想德的养成、人生修养的提高、审美理想的培养等目标拔得过高,要充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以语文教材的内容为依托,具体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人生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都势必把人文理念的实现放置在一个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最终影响教育效果。

三、反复“涵泳”,建构人文理念

伦理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学生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先入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自觉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使“先入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

首先是熟读成诵,在学生尚未受到外界不良思想浸染之前,让他们熟悉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铭记于心,率先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防止外界不良思想侵入的一道屏障。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弟子规》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石皇冠,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教师进修学校,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1-03

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笔者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党三尧学校开始了为期六年的教学改革试验。六年来,教学改革实验得到区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教育测量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谢小庆教授前来考察,并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标准化测验工具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检测,做了非常详尽而先进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基础知识方面、书面表达方面,都明显高于平行班级,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异最显著。中国教科院戴汝潜教授和赤峰敖汉旗教师进修学校王丛老师,用白话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转述为白话文等方式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级进行测验,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班学生显著高于平行班级。六年前,学生随机分配,六年后差异却如此之大。

一、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专家到名师,异口同声地说“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反对题海大战,也反对分析内容。从题海大战到分析内容,是一次进步;从分析内容到大量阅读,是第二次进步。当大家都在努力实现“大量阅读”时,有位名师提出“海量阅读”。通过学习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笔者发现,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认为,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阅读教学仅靠“阅读”不行,要以“学阅读”为主,主要是“学阅读”而非“阅读”,这是和普通的新课改班级最大的不同。从学习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开始,直到学会文言文基本阅读技能,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尝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通过模仿、尝试,学习基本阅读技能。简言之,就是认识汉字未必会阅读;阅读是阅读中枢对书面文字材料进行信息加工,提取语义信息;阅读中枢的阅读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会的;在听话中枢、说话中枢的协同配合下,模仿教师或录音朗读,从而学会加工书面材料;阅读中枢加工书面材料的外在证据就是切分语义单位,最明显的莫过于阅读无标点、无句界文章;其实,学生平时朗读中也能表现出是否在加工信息:能否用语音停顿正确切分词界、短语界。也就是说,念字和念句子、念文章不同。从学生的朗读停顿可知,识字之后的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读句子、读文章,而是念字。念字,无信息加工,不是真正的阅读。在小学,这种念字(伪阅读)非常普遍。这就是为何要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学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尝试“不识字”

以“阅读”“大量阅读”“海量阅读”为重点的语文教学框架内,低年级必然以识字为重点,识字之前通常是拼音教学。而我们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学阅读”。在“学阅读”这个大框架下,尝试重新安排教学序列。好多小学生,学会拼音之后、认识常用汉字之后,朗读简单材料依然不会正确停顿,常常把词和短语读破。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学拼音之后、识字之后还需要模仿老师和录音学朗读,识字为重点的教学阶段是不是值得怀疑?于是,在教改实验的第一阶段,跨过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大胆尝试模仿朗读。实验告诉我们,多少年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耗费大量心血研究识字教学,似乎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识字教学其实很简单:根本不必编写识字教材、不必花专门的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即可捎带认字。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讲,为阅读服务的主流的识字教学,把汉字当作陈述性知识的符号来教,记忆―复习―遗忘,反复循环;以“学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框架下,完全不必专门花时间教儿童认汉字,在“学阅读”的过程中即可不知不觉捎带识字。这时,识字属于辨别学习。辨别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按辨别学习进行识字教学,就是把认识汉字按程序性知识传授。阅读的起点是识字,而“学阅读”的起点和是否识字无关。学阅读,学的主要是停顿规则,规则属于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这完全符合语文课程论专家韩雪屏教授的观点,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教语文,主要是传授程序性知识。识字教学就是把主流的按陈述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变革为按程序性知识进行的识字教学。

三、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尝试“教规则”

课标规定,小学生要会写2500个常用汉字。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教材,都采取随课文分散学写字的教学策略。这样编排其实是把“写会汉字”当作“记忆符号”来教。会念,是达到“再认”水平;会写,是达到“再现”水平。也就是说,主流的“写会汉字”教学,依然是把写会汉字按照陈述性知识来教。其实完全可以把“写会汉字”当作程序性知识来教。汉字虽然多,但是构字有规则。比如:“青,清,蜻,请,情,晴,精,睛;尚,倘,躺,淌,趟,堂,党,掌,常,赏,裳。”在模仿朗读基础上,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完全可以归类学习。归类学习,学的是一组一组汉字的构字规则。教学目标不是汉字本身,而是蕴含在一组一组汉字中的构字规则。目前主流教材教写字,学生的学习以记忆陈述性知识的符号为主。我们应当时时处处尽可能把语文教学目标按程序性知识来设计,时刻铭记韩雪屏教授的话,语文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为此,设计了“尝试学字法”,专门教授汉字构字规则和用字规则。

四、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尝试“粉笔字”

书法教学就是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用尝试学字法向学生传授构字规则,可以提高“写会汉字”的效率,节约“写会汉字”的时间。这样,才能腾出时间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漂亮。学习书写,属于动作技能学习,还要按照动作技能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动作技能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就是某套规则支配筋肉活动,核心是规则。只有把规则提炼清楚,以学生能迅速领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再加上现场及时指导,才能掌握某一书写技能。为此,笔者设计了黄金练字法,即用黄金格小黑板粉笔字教学生学习书写技能,学生也用粉笔在黄金格小黑板上练习。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文言文”

目前,主流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编了几篇文言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小古文”。上面说过,主流的教材,核心是“阅读”而非“学阅读”。站在阅读为主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小学生读文言文,当然是短小的容易。而我们这的教改实验,和主流的语文教学体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学阅读”为主,而不是以“阅读”为主。阅读,学的是陈述性知识。“学阅读”,学的是程序性知识。既然是“学阅读”,还需要教师专门辅导。实验班采取的教学策略不是“自主学习”,而是“模仿・尝试”。笔者推荐的学习篇目来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简体字标点横排本)。截取“秦末天下大乱――汉武帝交班、去世”这段史料,也就是说,尽可能压缩、限定所学篇目涉及的“陈述性知识”的量,凸显程序性知识的主体地位,这就是“限量学阅读”。这一原则,同样体现在白话文基本阅读技能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就是把教师教读的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整篇朗读下来。因为有模仿朗读,所以,这个要求很容易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停顿规则,就是按语义单位切分语音停顿。学生学会有标点白话文的停顿,也学会了无标点白话文的停顿,在此基础上,不是花时间在“阅读”中学习“陈述性知识”,而是继续学阅读,在学阅读中继续学习难度更高的程序性知识:有标点文言文的句内停顿规则。也就是说,小学六年,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直处于“学阅读的爬坡状态”,而非“阅读的走平路状态”。因为在“阅读的走平路状态”中学到的“陈述性知识”不是语文技能。

六、在小学文言教学中尝试“断句读”

学会正确停顿、流利朗读文言文,学生的书面信息加工(理解)还是模糊的,还需要进一步培训学生掌握精确的信息加工技能,也就是更复杂的程序性知识:无标点、无句界文言文的语义停顿规则。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中枢掌握精确加工书面材料信息的技能。为了这种技能更加精确而不是停留于模糊水平,我们尝试教学生学习阅读无句界文言文。具体做法是,把念熟的有标点文言去掉标点印发学生,学生两两一组,甲念无句界文言,乙对照有标点原文负责检查停顿,并及时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即可给没念过的浅易文言文断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模仿为主,过渡到尝试为主。实验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和专家前来听课。如果笔者选定材料给听课者展示这种“尝试断句”课,听课者十有八九都会怀疑,小学生怎么会给文言断句呢?小学老师都未必会,这一定是提前彩排好演戏给我们看。于是,无论谁来听课,笔者都把上课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听课者。临近上课前几十分钟,笔者才能得到上课内容,而且在听课者眼皮底下备课。学生当然无从知道上什么,也谈不上预习。展示在听课者面前的不是一盘“炒土豆丝”,而是从“洗土豆、削皮、切丝”开始的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了“炒菜油烟熏”的过程。

中国文言文的历史很长,无标点、无句界文言的历史也很长。清代乾隆时期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都是无标点、无句界的文言文。教育部2014年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断句,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掌握这一基本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条件。只要语文教学坚持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的方向,只要教学得法,凭借有限的语文课时,本着限量学阅读的原则,小学生也可以掌握文言断句技能。

七、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尝试“文转白”

写作技能从教学目标分类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一类是高级技能。请假条怎么写,写人的文章怎么写,记事的文章怎么写,写景文章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中间如何写,结尾如何写,如何选材,如何突出中心等布局谋篇的技能,属于高级技能。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把句子写通顺,把信息写明确,把意思写准确,句子之间语气连贯,行文语句衔接流畅等驾驭句段的技能,属于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分类,可以使用安德森修订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二维框架;基本技能的分类,可以用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框架;只有使用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才能使教学目标清晰化,才能分辨清楚教学设计中把哪些教学目标当作程序性知识对待。写作高级技能教学,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写作基本技能教学,往往被忽略,大多附着在高级技能教学中捎带进行。一次作文教学课,如果同时兼顾高级技能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往往是一只手捂不住两耳朵,照顾了这头,忽略了那头。我们的教改实验,把写作基本技能单独拿出来教,在翻译文言过程中教学生提升写作基本技能。翻译文言过程中,学生不必搜肠刮肚去想“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绞尽脑汁去琢磨布局谋篇(高级技能,程序性知识),学生关注重点就是写作基本技能(程序性知识)。实验班学生已经升入初中,据某些语文老师反映,来自笔者实验班的学生(作文)语言基本功明显高于来自普通班的学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教小学生翻译文言文,如何操作呢?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①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然后仔细看专家的翻译,而后收起别人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②选定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③选择未读过的某篇文言中的片断,反复细读,不看专家的翻译,自己动手照着文言翻译。训练要求,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分阶段提出:写通顺,写明确,写准确,写连贯,写流畅。这种训练,学生不必考虑写什么(陈述性知识),也不必考虑布局谋篇(程序性知知识),只管把句子写好,把意思表述清楚,把句子之间的衔接处理好。这些基本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学生的翻译作业,需要精批细改。学生根据老师的批改写出第二稿,接着批改第二稿。可以说,好多人会写文章,写不好句子,原因就是学生时期没认真学过写作基本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细节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年龄尚幼的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学校教育者,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

一、要求要“低”一点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彻底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状况,笔者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人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我爱我校,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月后德育处向同学们发出了第二份倡议书“弯弯腰”,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此项活动自始至终训练着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要“实”一点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德育工作者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生活在殷实家庭的中小学生来说,教育者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教育者感到尴尬。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人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应该在教育中让孩子知道该怎样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譬如开展如“好孩子,做家务”的活动。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

三、评价要“细”一点

行为习惯就是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学校合并后,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此学校德育处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蓝色小队(负责纪律礼仪检查),绿色小队(负责卫生检查),黄色小队(负责两操检查),红色小队(负责文明监督),四个小队的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了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方法要“活”一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只有在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平时站队做操时,学生会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说:“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静齐……”,这样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低年级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老师给他们自编了一个童话,说一个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与文具们的故事,小男孩上课玩弄爸爸给他买的新文具,老师讲的课他也听不进去,文具们不和他交朋友,最后小男孩克服上课开小差的坏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事实证明,这些充满着童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童话,给我们德育带来了预期效果。如果我们能把适应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从他们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的事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载体,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里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也总能看到他们端坐的身影。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想起乌申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旬“上课不要做小动作”的话,不如用愉快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

五、惩罚要“加”一点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范文第4篇

一、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

在督查学校管理工作时,无论是随机督查还是专项督查,督查前督学都要认真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保证督查工作全面周到,具体仔细,避免走马观花唱高调的现象,便于督学发现所查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如督查法制教育工作,细则可规定为:有法制副校长记1分,有组织机构记1分,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的法制教育活动且有记录记2分。在督查时,我们对照细则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学校虽有法制教育资料,但教育活动次数不够,说明该校不经常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又如,在督查校内外安全警示标志时,细则规定校门口、校内高地、水池、楼梯设置警示标志记1分,警示标志醒目记1分。在督查工作时,我们对照细则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学校内外设有警示标志,但有的高度不够,被树叶遮挡,有的警示标志字体太小,有的已经褪色,警示标志不醒目。

督查结束后,督学必须与学校领导交换意见,提出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大小问题。督学要讲得具体,以事实说话,要让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或失误,从而把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抓住反映强烈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督学人员需注重的问题。如收费问题、教学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是督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无风不起浪,既然反映强烈,其中必有问题。

督学要通过走访学生、走访家长、明察暗访及收集举报信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确定与之相关的人物、地点和时间,了解事件发展的程度,鉴定事件的性质。

学校工作的薄弱点应是督学督查的重点,它也是学校领导容易忽视的地方。如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心理咨询教育、学校消防器材的保管和使用等。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有的需要得到政府执法部门的支持,有的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有的工作具有它的阶段性,容易被人们遗忘。就学校工作而言,这些环节相对薄弱,但也不能不管。在进行督查环节时,督学应从其中找出问题,督促学校领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最大的力量把这些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三、不定期进行督查

所谓不定期的督查手段,也叫随机督查,运用这种手段能够让督学看到学校经常性、真实性的情况,捕捉到学校工作中的闪光点或是不足之处。

我们在随机督查中发现,有的学校课程开设齐全,课表张贴明显,但私自调课,不按课表上课,甚至无教师上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又如,有的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时发现资料十分齐全,反映良好,但学生作业批改不及时,作业次数不达规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机督查可以发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它是推动学校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定期的专项督查十分重视,而对不定期的随机督查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不定期的常规督查工作,关注随机督查的结论。

四、依据督学的能力水平进行督查

督学的能力水平一般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学校管理经验的督学可以督查学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的督学可以督查小学教育工作,不宜督查高中教育工作;具有语文教学经验的督学可以督查文科课堂教学工作,不宜督查理科课堂教W工作。督查时,只有根据督学的能力水平进行督查,督学才能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合理的、有价值的建议。

例如,具有语文教学经验的督学听完语文课后,就能从文字的读写、词语的运用、文章的结构、主题的挖掘和语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言之有理有据,内容丰富,提出的意见中肯,教师自然乐于接受。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好学生;评比量化;评比规则;全面发展

直面当前三好学生评比过程中,有些做法的确欠妥,如缺失标准性,缺少透明性,缺乏教育性。这些弊端的暴露,与当前新课改强调的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不相协调的。因此,教师在评比三好学生这项工作上要多动脑思考,使之规范和细化,不能再图省力省事而笼统或唯成绩论来评选。应该让三好学生的评选细则体现出标准化、量化、教育性、广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教育性。

一、三好学生评比细则的制定要具有标准性

当前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过于笼统,不够科学:要么教师独断专行,要么学生举手表决,缺乏标准性。这样的评比标准,一直影响着我们这几代人的成长,评来评去就那么几个人是经常上榜的人。其他的学生从最初的怀揣希望,到一两个学期后品尝失败的滋味,到渐渐地自知之明将自己放弃并归为“不可能,我不能”的队列,这是个多么残忍的心路历程。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制定细则,用细则说话,用标准说话,规范评选模式。开学初制订学习细则,依照细则鼓励学生申报三好学生,期中时家长、学生自我检查反思,期末时申报自我评比,最后依据细则,教师、家长合作进行标准化量化考核评比,让评比工作有依据,有参照,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即便没有评上三好学生,也会依据细则考核的成绩继续努力。例如:我将三好学生评比中智育方面语文一项的细则定为:

1.期末能背完《小学生必背故事70首》和《三字经》。

2.本学期能完成阅读,记录表填写60次以上。

3.坚持每天写话,在金华晚报发表每篇加120枚奖章。

4.课外学习书法的学生交书法学习照片,期末荣誉评比时加奖章120枚。

5.语文方面参加校级比赛获奖加分

6.期末游园活动如果语文、数学全班有35位及以上的学生游园卡全是A,那荣誉评比要达到全A的成绩才能符合三好学生的评比条件;如果全班语数游园卡全是A的低于35人,那荣誉评比三好学生允许语文、数学各有一项为B。

7.平时语文平均成绩大于等于95分。

8.奖章总数在班级前25名。

二、三好学生评比细则的制定要具有广度性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开嘴巴,小鱼就钻进它嘴里成为它的美味。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被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努力。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不动,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活活地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是否会联想到三好学生评比?其实每学期的三好学生评比也是给大部分的学生套了玻璃瓶,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放弃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能”的标签。为此,要改变三好学生评比细则范围过窄的现象,增加广度性。这种广度性首先是指评选不限名额,只要符合标准,只要学生努力,他就有可能成为三好学生。这样的细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希望,只要努力改变,努力向上都可能成为三好学生,达到了鼓励每个学生做最优秀的自己,和自己进行纵向比较,和标准作纵向衡量的目的。其次是指评选内容的广度性,不能只盯着成绩,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音体美、德智体,更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以下是三好学生评比名额和体育方面的部分细则,供参考:

评比名额:只要符合评比条件名额不限。

体育方面:

1.跳绳成绩男生至少每分钟109下,女生至少每分钟117下。

2.体育方面获奖考核:游泳、跳绳、运动会、仰卧起坐比赛给予一定的加分。

3.能认真规范地完成“两操”(早操和眼保健操),不用提醒、不用督促。集会出操列队做到静、齐、快,路队整齐、口令响亮,不用他人提醒。有不良记录的学生每次扣50枚奖章……

三、三好学生评比细则的制定要具有量化性

三好学生评比细则的制定要具有量化性,是指细则的内容可操作,可以用分值进行量化考核,不能笼统评价,并与平时的班级管理相结合,将三好学生的评比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个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期末那一个短暂的时期。三好学生评比细则内容的可操作性和量化性,自然会使整个评比过程具有公平性、公开性、透明性,评比工作自然就具有了可信度。以下内容为三好学生评比德育方面的部分细则,供参考:

1.我爱做好事,每件好事20个奖章。

2.不因个人原因给班级扣分。(不遵守每次扣20枚奖章)

3.课间休息时讲文明,不做危险动作,不玩危险游戏,不打架,不骂人,用文明语言与师生交流。(每违规一次扣20枚奖章,牵扯安全性质但未对对方造成伤害的扣100枚奖章)

4.讲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的抽屉、柜子整理干净,做卫生值日工作要认真负责,不用提醒监督。(忘记一次扣20枚奖章,乱扔果皮等每次扣30枚奖章)

5.每学期不当行为记录不能超过20次,超过20次的视为荣誉评比德育不合格者。

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管理班级,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就要用三好学生评比的细则来说话,用规则说话,通过这些拉近师生、家校间的心理距离;通过这些,让三好学生评比制度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教育和促进作用;通过这些,让三好学生的评比工作更透明,更公平,让学生真正明白尊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规则,在师生、家校之间架起一座和谐、信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