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精选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形成的初期,要想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教师就应该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变抽象的数字、符号、公式为直观的生活信息,使数学知识更加简单形象、直观易懂,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设计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利用剪刀、纸等材料和工具进行剪和拼的操作,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边说边演示,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多学生观察得不全面,很难彻底理解这一道理。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让学生在视频展台上进行剪、拼的操作,通过大屏幕将学生的剪、拼方法展示给大家,过程清晰明了,图形直观形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作业、试卷的讲评时,很多时候需要对比教学,如同一题目的不同做法的对比,卷面书写工整程度的对比等,都可以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看得清楚,对比明显,可以有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增加“炫我两分钟”栏目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数学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感知数学概念、规律和原理,提高学习效率。”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进行的“炫我两分钟”教学环节,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进行“24时计时法”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己如何进行计时的。很多学生拿来了自己家中的表,通过用表的演示详细讲解了24时计时法;还有的学生利用纸板、小木棍等材料制作表盘,利用表盘进行现场操作讲解不同时间的读法,同时将结果书写在黑板上,科学准确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巧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对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解决教学疑难大有益处,同时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播,提醒学生资源的获取要方便,说明的道理科学准确,操作安全便捷,实用性强等。同时,提醒学生可以自己结成探究小组,共同研究学习任务,以便在课上进行全面客观的汇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面积的认识及其大小比较”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不同形状的纸板、积木等物品,课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很多学生利用积木进行探究式学习,将不同大小的积木放在事先画好的方格纸上,通过对比积木所占的方格数判断面积的大小。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积木占的方格有的不是完整的,怎么办呢?经学生讨论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将占方格面积占整个方格面积一半及以上的认为是一个方格,不够一半的可以舍去。

四、总结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担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语感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教学的培养激发和引导而产生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和激发诱导着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1.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当地引入一些比较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互动性,同时也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本剧的表演之中。有些学生朗读课文;有些学生负责当导演;还有的当演员,学生表演得都很投入,使语文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合作以及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别开生面的教学,激活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比如,教授《詹天佑》一课时,在讲授文章中的“中部凿井法”时,我先发给学生一张纸,让学生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画“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并结合图画配上相关的语句。当学生画完图后,再让学生间互相进行检查以及讲解图意。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很多学生争着上台讲给大家听,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也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才会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大胆地去想象,勇于创新。语文教师要尽量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以及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我再问:“同学们,除了用石头外,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地得到发挥,增强学生对语文这个科目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它能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1.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大胆质疑

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发散思维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对本文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超越。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小学生对诸葛亮利用草船巧借箭的计谋深感佩服。同时也有学生提出质疑:假如曹操向草船射出“火箭”的话,诸葛亮的这个计谋不就是失败了么?另外一些学生也说:假如当天的早晨江面上没有大雾的话,诸葛亮的计谋是不是也就落空了?通过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经进入到深层次的探索阶段,这些质疑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我在教授起来就会很容易。因此,只有认真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才会焕发新春。

2.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

1.无效耗时,应检而作。95%以上的一线教师认为备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重复机械地抄写,更有甚者,连教后反思都一字不漏地摘抄。年年岁岁“生”不同,但,岁岁年年“备”相似。连续不断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耗费了时间、精力,同时也影响了自己工作情绪,获得不了工作的快乐,体验不到思维的探险,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职业的倦怠。

2.主宾倒挂,应课再作。抄写是为了检查,解决不了上课的问题。怎么办?于是,63%的老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又需要再对教材进行匆匆思考。分析教材与完成备课书写,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备不是为了上,上不是改进备!不知觉中就进入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怪圈”。误读了备课的本意,颠倒了备课的轻重。20%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时间用来做教案的书写。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人为地弱化了对教材的前置思考,潜心钻研。这种“倒挂”现象很难保证备课的质量,更不利于课堂教学,双重劳动,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重识备课的意义

备,慎也。备,准备、具有、完全,《辞海》中如是解释。综合上述,真正的“备”,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视,谨慎而为;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备课,同样道理!首先,应在思想上、观念上、教育理解、教材解读等方面深思熟虑,谨慎而行。正确解读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知晓学生情况,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这些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犹如一泉眼。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基本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但也是备课的主要环节,俗称为无形教案,隐性于思想之中。其次,才是形成文字,书写显性教案。对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无形教案。

三、有效备课之我见

1.拥有渊博知识。作为一名老师,首当其冲地就是读书学习,补充能量,每日不断,持之以恒,思想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开阔,底气越来越充足,再面对所教的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就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而已,看问题的高度、角度自然也更深邃丰富。

2.全面把握课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归宿与方向,点出了教学的性质与特点,明确了评价的作用与方法。2011版课标的编者温儒敏教授曾诚恳地提出:每位老师至少要把课标读三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习惯于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张贴在备课本的扉页,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教学之本;刻刻提示自己教学要务实,不逾越。

3.正确解读教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再者,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隶属于一个学段系统,隶属于一个主题单元。作为教者,只有切实把握准了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不盲目,不随意,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每教学一课,首先要理清这篇课文所属的学段目标与单元背景,以及整个单元课文的脉络结构,所承载的教育任务,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具体说,解读教材,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提升,要把“学什么”、“怎么学”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能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领会意图。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文本的原真意义、情感基调,历史价值,全面把握文本所传递的各项情怀。

4.准确定位目标。拟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准确、可操作、关注能力。究竟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呢?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博士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首先,它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其次,它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再次,它应当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

作者:张彩红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精心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整本教材,不断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的目的和任务,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抓住教材的知识构造,这是教师备好教材的根本;另一方面,教师要解读文本,对即将要将的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作者思路、表达方法等进行认真思考、重复推敲,以精确地控制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弄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又是什么知识的基础?第二,本节内容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育了学生什么能力?又该怎样培育?

(二)备好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他们进行。而他们存在个体差异,其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各不相同,教师只有课前掌握这些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涌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乐学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上课伊始,教师就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情绪昂扬,注意力集中,兴趣勃发。如讲《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可这样导入:“我国南海之滨的广东,有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天马河心的小岛,一株五百年的古榕,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成千上万只鸟。那里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巴金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大家想不想跟随老师一同游览鸟的世界,体味其中的独特风味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巴金的步伐进入‘鸟的天堂’。”寥寥数语,就拨动了学生求知的心弦,使他们以愉悦的心境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及时表扬,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比较强,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公平、亲切,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进而增强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讲究提问技巧。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它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

(二)条理性

语文教学中,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句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意图,就必须根据此句设计一组问题: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设问,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了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这样有条理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发散性

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广泛性,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而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要注意发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想像的丰富性。如很多课文的文末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设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补充课文结尾,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难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了,出现了很多弊端,此时,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能扩大课堂容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的课堂展示变为动态的课堂演示,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轻松掌握语文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适时、合理地选用,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学习、探索,合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作者:陈春凤单位:贵州省织金县鸡场乡白泥塘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一、超市自选型

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在作业的设计中就应该有这种分层作业的体现。比如,在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时,我设计了两项作业可以任选

1.了解南宋的历史,和爸爸妈妈讲一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2.读一读、背一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满江红》等诗词。因为课文讲的是南宋年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所以课前布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当时的背景有较多的了解。因为之前学过陆游的《示儿》一诗,也对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比较熟悉和了解,利用以诗解诗,以史解诗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这样有选择性地设计作业尊重了学生个体间的不同差异,有的学生喜欢故事,善于口语表达,有的学生喜欢积累古诗词,这样设计使得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它与文化、历史、道德相交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尊重了不同学生的特长。作业趣味化了,学生才会用心去完成,作业才具有实效性。

二、组合序列型

作业的设计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割裂分散的,应该是连续的、有内在联系的。这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耐心思考,精心设计。如在教学《富饶的海洋》一课时,我分别设计了学习作者写法的仿写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对学生有直观视觉冲击的观看电影《海底总动员》,以及拓展知识,激发想象的阅读书籍《海底两万里》,还有就是在完成以上作业的基础上,做一份关于海洋的小报,写一篇关于未来海洋的想象作文。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海洋,了解地理,激发出对海洋,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兴趣。在教学《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时,我设计了仿写第一自然段,举办一场演讲会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能感觉到学生学会了对比烘托的写法,能写出非常优美的排比句。在演讲活动的准备过程中,通过教师播放相关演讲的视频,学生掌握了演讲的一些基本技巧,锻炼了胆量,提升了能力。

三、活动提升型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比如,学过古诗之后举办古诗朗诵会,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每天进行日有所诵的活动,随时课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规定段落的背诵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拓展了知识积累,增强了记忆能力,并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感情纽带型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爱,更要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并能给予爱。教师在这一职责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作业的设计其实也是和家长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感恩节等,甚至儿童节,作为教师都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妈妈擦鞋,倒杯水,洗洗脚,陪老人一起爬山登高,可以用相机DV记录下来。教材中有相关题材的课文,教师及时地抓住,适时地教育。如在执教《父爱深深》一课时,课后设计的作业是

1.请你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亲人听。

2.给亲爱的爸爸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信来表达你深深的爱意。这两项作业的设计具有生活气息,是一次亲情教育,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再比如,学了《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我们设计了给父母或教师写一封信或发一条短信或发一封E-mail,表达国庆节的节日祝福。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一次次激荡着父母和教师的心田,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同时训练了学生和别人交流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亲近自然型

作业的设计还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写话切入点,如学习了《美丽的“三潭印月”》,我建议学生去家乡的名胜白洋淀走走转转,神秘的芦苇荡、流传的英雄故事、游玩的欢愉,这一切留在学生的心中,他们都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这次活动中的美好记忆,并学着用文章中描写风景背后的历史文化,学习用设问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我的家乡白洋淀》。

六、小结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

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