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阅读论文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精选

小学阅读论文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横向流程是认读、朗读到诵读。若是学生拿起课本,读书支支吾吾很多字都不认识,语句读不通顺,怎能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呢?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文本中,五官并用,形象记忆深刻,再加教师点拨,更能引发朗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讲读课中,把读放在首要位置,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文本信息,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意识,体验作者真实心境。之后学生努力地读书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琢磨体会走进文本的情感境地。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机遇,正确引导,恰到好处教给学生的疑惑难解问题进行指点,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典范的语言,结构安排合理恰当,思想深入到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设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达到了读书的目的。这样,节省了不必要的问答环节,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熟读精思,品味其义

读的要求有三:读正确、有所思、会质疑。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跟上阅读的速度,一边读一边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认真地读每一句话,理解重点词句,找关键语句,回答问题。在学生的思索和理解中再现文本画面,抓住中心内容,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得当的表达,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所在,受到感染。再者进行文本阅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表现的手法,学生会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分清是非、正误,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渗透人文思想、合作精神,达到整合教学的目的,这是阅读的一大益处。

三、讲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本来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机械地、翻来覆去地读,要讲究方法,对爱读书的学生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灵活掌握读书时的动向,真正能看进去,及时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上阅读课之前,制定学习方案,确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去读,范读引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和提升朗读水平。在教学研究中,在要斟酌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的层次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范读中语感的表达。练习过程中,要有清晰的阅读要求,在认读、通读、朗读、诵读、吟咏这几个过程中,观察学生阅读进程,逐渐深入,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节,句句渗入情感,自然进入文本思想,表情朗读、动作演示,学生主动进入书中的画面,接近主人公,体会文本的思想所在,对其内容产生兴趣,至此一气呵成,读完文本,反复思考加深印象,阅读兴趣自然生成。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学习《秋天到》一诗,感悟秋天的丰收景象,提示学生读想结合,棉花、大豆、高粱、稻子喜人的果实让人兴奋不已,体会农民伯伯的喜悦心情,自然而然地读出喜悦的感情。果然,学生感情表达得充沛。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野听尧说尧读尧写冶这四个方面来获取知识尧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抒发内心情感,发展自我思想以及形成良好的能力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如何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阅读是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必备的一项技能,不管是语文学习还是数理化的学习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好处不仅在于丰富自我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在于能够更加地理解他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小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的黄金阶段。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抓住此契机,寻求正确且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一)师并没有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只有他们弄明白了难题,才算完成任务。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只在乎自己教学的任务有没有完成。他们上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来授课,自己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由此一来,学生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阅读能力也跟着上不去。另外,教师没有注意和学生互动,使得小学生厌恶语文学习。

(二)语文老师并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

小学期间的学生还处于对一切知识都茫然的阶段,他们不知道该去怎么阅读。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后问题,讲解完问题之后就结束了。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去阅读,也没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正确行为和习惯。

(三)小学课堂的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没有重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去找答案。把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作为评价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好与坏的一个标准。但是阅读过程中对学生阅读的步骤、是否进行分段、是否标每段序号这些细节从来没有评价过,这就使得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目的仅仅在于回答问题,做对题就够了。忽略了阅读的内涵,由此下去,学生不仅阅读能力越来越差,作文的写作水准也不断在降低。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童话故事、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进行阅读、写读后感等等。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阅读情况实打实地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阅读。

3.赏识激趣法。教师要对那些喜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鼓励,要多多夸奖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阅读的热度。平时也要多举办一些“读书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奖励,由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要给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是图书的世界,那么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书进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将教室装扮成小型的图书馆,让学生沉浸在书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挂上激励学生多读书的名言,让教室中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还可以每一周抽出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进行阅读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就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和氛围打动,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步骤

正确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形成习惯之后,也就会下意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走。学生的阅读步骤应该分为以下三点。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单词。并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在让他们默读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对段落分段,画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们读完之后,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一下当时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词语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

(四)传授给学生正确地阅读技巧,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我们应该遵循与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学会阅读的顺序,即一般应用程序类,第一次阅读初感觉文章的表明意义,第二次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隐含情感,第三次阅读评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作目的等等。通过这样的阅读途径,学生也能自己进行阅读。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

参考文献:

[1]彭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3.

[2]向光琼.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

作者:康元平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洛门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自我感悟这个中心来进行,努力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心灵感受和深切体验,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读书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多读、精读,要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在学习中运用,在学习中提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应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和阅读技巧的点拨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会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最终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倡导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过,“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理解和鉴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生来具有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认真的指导,需要教师经过逐步的、精心的培育方能实现。关于目前语文阅读的现状,著名心理学家诺曼也给出了精辟的分析:“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这个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加强对学生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呢?

一、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是基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熟练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力求做到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善与启迪,把各种各样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自然地渗透到阅读教学的每一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生动、具体的课文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过程中感知学法。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机械灌输的错误方法。如前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感悟为基础,重视学生独特的心灵感受和生活体验,破其卷而取其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引导他们自觉地读,主动地读,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当然还要注重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努力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自由天地,才能构筑起阅读与学生心灵相同的平台与桥梁,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音像俱佳、情感交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让学生在这个美妙的氛围中细细感悟阅读的精彩以及无限的乐趣。

二、培养兴趣是前提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喜欢学习语文。首要问题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阅读课文前,教师精辟、巧妙的导语显得十分重要,恰当的导语犹如画龙点睛的神奇之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锤炼和加工自己的语言,使语言充满亲切感、充满激情、充满幽默、充满智慧、充满力量、充满启迪等。教师还要恰当地使用一定的形体语言,如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亲切的点头示意、一个轻轻地爱抚等,都能极大地焕发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无限神往和眷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发现技能,善于发现自己的本领,使学生品尝到通过自身努力而发现的惊喜和成就感。教师还要能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渴望知识、追求成功体验的信心和力量。一句话,教师要善于驾驭语文阅读课堂的节奏,善于调控语文阅读课堂的氛围,善于感染学生的情绪,善于鼓舞学生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的心态下较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三、唤醒情感共鸣是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因此只有在教学中处处渗透“爱”,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才能使学生在对文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在阅读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二是注重和加强阅读的反复性,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初步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要用饱满激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朗读那些精彩纷呈的语句和语段,这样既能突出主题,又能渲染感情,还能读出其中的韵味。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逆向思维。当然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因为知识层次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对事物感悟的不同而产生多样化的认识,有时也会难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只能耐心地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会被点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优化教学,增强互动是重点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增强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全方位互动。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通过个人或小组学习共同探讨课文的背景知识,疏通课文中的字词,确定课文中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提出质疑和假设,同时标明自己的疑惑。课堂上,通过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互动,共同确立目标,共同探究答案。对于那些确有难点的内容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会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传承国粹文化是助推

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思想深刻、文笔隽永、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的精神光芒,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她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和智慧亲密接触,让学生和智者共勉。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不但能感悟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持久生命力,而且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浓厚氛围,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秀美。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来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为学生以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标[M],2011.

[2]鲁勇.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王丽才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学习效率较低,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需要教师反省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创新教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和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性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单一且枯燥,属于被动式的灌输教学,小学生自然无法提高学习兴趣,也就提不上去学习质量。因此,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语文素养较低、阅读效率较低等现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一)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这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大意,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自主体验和感悟,必须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采用正确的词语和结构形式等表达自己的观念。而所有这些学习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恰恰对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非常不利,甚至有些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决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切实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目标。

(二)加强诵读教学

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即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教学。诵读教学指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句等进行背诵和理解。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刻板,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关键期,让学生通过背诵来提高其对语文阅读的掌握理解非常具有远见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诵读教学则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观认识,体会到朗诵的乐趣,这样学生更加愿意去读文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诵读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思维拓展,例如在学习到风景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图片,将文章的语句用更多直观的图片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对于该词语或者成语的理解必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直观。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品读教学

所谓品读即是指品味阅读。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阅读地位的具体体现。品读实际上需要教师做到两方面工作,第一部分即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品读时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而从未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细细品读,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了“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这十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的教学方式指导下,教师应该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品读机会,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理解文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学生的品读需要以教师的品读为基础。换句话说,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要对文章逐字逐句地品读。教师的品读自然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文章的字、词、句的使用上,也需要教师更加能够从整体、写作手法等方面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然后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特别的爱》中,教师在对文章进行品读之后可深度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等进行品读,让学生联想到家长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强调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和语句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情感的注入,使学生能够将情感和语言相结合。体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对学生实施诵读教学和品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词汇和语言使用手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进行写作。因此,在诵读和品读教学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体验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发展。例如,在教授完《特别的爱》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演讲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作文《(爸爸、妈妈、爷爷等)的爱》。在学生展示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主体性阅读教学的观念,加强诵读教学,重视品读教学并强调体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和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小学语文阅读课构建“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微[J].现代妇女:下旬,2013(4).

[2]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2013(20).

[3]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作者:李金亮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张应小学

第四篇:基于课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遥阅读教学应该在义教标准的指导下进行遥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遥从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尧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和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几方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主体;作用;有效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快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就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而言,这项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显得尤其重要。除此之外,学生在良性阅读的过程中,他的身心会得到有效发展、情感会受到良好熏陶,进而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做出了详尽的阐述,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做出了严肃的规定。所有的这一切,都对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完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关系到阅读的效率;而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与教师、与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到他们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切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小学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课标的阅读教学探究实践就必须深入进行。从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角度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需要注意到的。

一、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都是些历经时间考验,兼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精短美文。引导学生多多诵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得他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层面的深入交流,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决避免用自己过多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而是应该多留给学生自行阅读的时间,提倡多角度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环节来拓展自己的阅读深度,提高阅读质量。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教导学生从课内的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延伸开来,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是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扫清文字上的障碍,顺带学习课文中的十多个生字,同时对课文的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去读通课文,尽可能地做到自读自悟。在这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父的三次落泪和伯父因为送墨梅图发脾气、伯父送“我”墨梅图和梅花图案的手绢等构成课文主体的事件,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的阅读方法对文中那些语句含蓄、感情深沉的语句进行反复诵读,要求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尽可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正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才能很好地学好这篇课文。

二、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的就是阅读本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正是因为语文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会有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学到了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善了自己的批判学习的体系,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交流,那么对他们思维的相互启发、补充、完善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我的班上,我都会定期给班上的同学开列一个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优秀课外篇目。要求学生限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其中会有一些必读篇目,也会有一些选读篇目。对于必读篇目,我总是会不吝惜时间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而对于那些选读的篇目,我会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号召者和组织者进行小组的读书交流。不管是必读篇目还是选读篇目的读书交流会,我总是尽可能地抽时间参加。在参加学生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不发言,注意不给学生某些框框的限制,使得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参加完这些读书交流会后,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原来小学生的阅读潜力是如此的不可限量。

三、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引导。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阅读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自然会越来越丰富,对于阅读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这个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扩大不同方面的阅读面,增加相应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千万不能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阅读,仅凭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书目,使阅读陷入窄胡同。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着力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把自己的阅读与广阔的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建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相应的自主阅读,先是由教师开列书目,其次是学生在报批教师之后的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葛玲霞.建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

[3]王睿.近三十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发展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2009.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第3篇

群文阅读文本的多样性,赋予了语文教师“编辑”的身份,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客观上要求我们跳出教材的束缚,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找合适的文本。例如我们可以从单元统整下手、从略读拓展,更可以大量整合课外经典和精品。可以选用多种文本,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例如我们可以把描写景色的故事“连结”在一起,可以把写曹操正面和负面的文本做“比较”,还可以把描写德国纳粹的文章“统整”在一起,学生在群组的海量阅读中讨论、质疑、思考、提炼,可以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模式,在大量文本呈现的横向对比中,更容易引发学生高质量的思考

例如我在课堂上把微信中的几则对比性报道罗列在一起,对于维生素C,一篇文章说多吃大有好处,另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把这样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学生读完以后,疑惑自然来了,就迫使自己想办法做出推理和判断,实现了我们期望的在课堂里,努力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最终有所发现的目标。又如针对学生酷爱看动物小说,我精选了迪克金、沈石溪、黑鹤、西顿、法布尔等作家的部分作品。针对“狼”,我为学生们介绍了姜戎《狼图腾》、沈石溪《狼王梦》、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在大量的阅读中、在针锋相对的讨论和自我的感悟中让学生们明白,动物的种内关系种外关系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即狼与狼之间属于种内关系,在种内关系中,狼群表现的是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狼与其他物种,尤其是在狼生物链下的物种是种外关系,这就属于比较凶残的关系,在阅读中还可以深入地感知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三、群文阅读加深了人文的渗透

群文阅读中大量有思想的文本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针对父母与学生交流困难的现象,我借鉴和设计了“通信”一组文本阅读,给学生们介绍了《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李敖给女儿的信》、《龙应台给儿子的信》,课上默读和浏览,讨论和思考,课下大量阅读这些精品,经过这一组的阅读,在阅读后个别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对父爱母爱、对人生等的理解达到的深度连我自己都自愧不如,中等能力的学生也是感触很深,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在交流中也提升了很多。学生们不仅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了,还能主动感受和付出关怀与爱,在行动中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第4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活动的润滑剂,学生对认知对象感兴趣,就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思维更活跃,会欣喜地把认知活动当做一件礼物来接受;相反如果学生对认知对象不感兴趣,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繁重的劳作与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唯有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改倡导快乐阅读,这正是重视兴趣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果只是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只会当作完成任务一样来机械阅读,根本无法感受文本真挚的情感等。而精心优化导入,通过导入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调动情绪、情感等来展开主动的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

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质美。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为教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导朗读时,体会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边听边看、边看边诵读、边诵读边体会,在学生看、听、读中有所体会,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现出语言的流畅,产生师生之间不可多得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跟随着声音、图像进入场景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

四、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体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五、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与思是一体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浮于文章表面,而无法深入文本,更不要说达到新课改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进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要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将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以文本为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积极的动脑与思维,从而能够产生更多、更为深刻的见解,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与广度。著名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可见阅读是写作的根,通过阅读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而写作则是对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之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作来促进阅读,以阅读来带动写作。

小学阅读论文范文第5篇

1.图片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所配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以图片来导入,这样更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学生如临其境,为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所吸引。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来描写这优美而壮丽的山水风景呢?这样自然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本的阅读上来。

2.音乐导入。音乐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渲染氛围上具有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够将那些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意境等传达出来,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情感性与艺术性,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相关的音乐,通过欢快的节奏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刺激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快乐阅读。

3.悬念导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

二、确立地位,引导学生主体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互动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与思维代替学生的行为,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机会,将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条理分析的讲解课,这样的阅读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所要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主体阅读,在阅读中生成独特见解,实现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阅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探究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就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者的互动。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不要只是浮于表面,而是要将文本与特定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不会只是就字面来理解,而是能够将文字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才能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灵互动。

三、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进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减少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

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提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3.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要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高潮,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学生的阅读是在和谐而融洽的氛围下展开的,而且更能力排困难,坚持到底,以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这样的阅读是主动、快乐而有效的,这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只有展开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部分个体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教师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样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与思考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只阅读不思考就是白读,并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3.养成动笔的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段落,抑或是有不同见解与独特感受,都要善于动笔,用笔来进行标记,用笔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