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范文第1篇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概念和范围

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是戏曲领域内著名人物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的各种文字、声像、图片和实物等,是著名戏曲人物人生轨迹的真实历史记录。

中国戏曲人物档案的范围应包括:1.著名戏曲人物各个方面的基本材料,包括著名戏曲人物撰写的各种原始记录,组织考察形成的各种文字及声像材料。如:国内外著名人士赠送梅兰芳的字画、礼品和纪念品;周总理鼓励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亲笔信,高尔基给梅兰芳的请柬等。2.有关著名戏曲人物生活、工作的补充材料,包括亲属、社会关系等的文字材料。比如,对梅先生影响深远的祖父梅巧玲等人物的资料等。3.各级组织部门、宣传机关对著名戏曲人物进行的宣传、评价性的文字材料等。

二、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意义

(一)体现档案工作价值,提高各界人士档案意识。 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是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去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档案的。研究人员在对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研究利用,创作出对社会有用、影响深厚的著作的同时也彰显了档案工作的价值。

(二)铢积寸累,见证和反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以全面地认识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在中国戏曲事业中发展的历程,利用这部分档案来传播我国的戏曲文化记忆。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保存了梅先生从1894至1961年表演活动的个人艺术档案,包括梅先生在美国、苏联等地的表演剧照等档案,见证了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

(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挖掘、档案开发利用与共享。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记载了他们的唱功、唱腔以及珍贵戏曲的表演经验等,这些档案见证了他们终生摸索的痕迹。这些档案对全世界爱好戏曲的人们有指导作用,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铺垫。戏曲档案资料是一个个显性知识的集合体,档案研究人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进而编研成册,实现中国戏曲知识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四)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与政策,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著名戏曲人物档案作为一个独立门类,是档案馆馆藏的补充,使馆藏内容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形成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北京、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都陈列着梅兰芳不同时期的档案,丰富了中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五)传承文化、发展经济。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首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确定了中??戏曲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构建可以吸引更多人来传承中国戏曲文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宣传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名人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提高本地知名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

构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前提是全面、有针对性地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梅兰芳出生在北京,诚然北京应设有梅兰芳的个人档案,但梅先生也在美国、苏联、江苏泰州(祖籍)等地演出、居住过,在各个地方都建立梅兰芳档案是不现实的,所以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其分散性;由于分散性,造成了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能存在的不完整性。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原则。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真实反映其一生经历和重要贡献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均应该收集归档。

(二)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主动移交和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国家综合档案馆等对著名戏曲人物及其档案情况进行摸底登记,积极主动地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开展收集档案工作。第二,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所有者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等捐赠、寄存。第三,对于其他部门保管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复制或交换目录。第四,对于流散在省内外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征购、复制或者交换。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途径。首先,相关部门应该主动与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建立联系直接收集。比如: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为云南戏剧事业作出贡献的胡春华是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那么,对于她在日常生活、表演等活动中形成的音像档案都应该由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并收集起来。

其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戏曲名人的亲属好友征集与戏曲名人有关的重要档案。比如:梅兰芳夫人和儿女们商定,把梅先生生前保存的戏曲资料、文物等全部捐赠给国家。一共是31415件。四代人将保存的传家之物毫无保留地全部拿出来,这才有了中国戏剧界唯一的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

再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著名戏曲人物所在的单位征集。比如: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胡春华在云南省京剧院的所有相关档案都应该积极征集,以收集全套的胡春华个人档案,启迪、教育后人,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继承京剧。

最后,及时接收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档案载体纸质占多数,纸质保管需要的条件很苛刻,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而且,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短时间内还可以得到鉴定、收集,时间过长,戏曲著名人物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应及时将新近亡故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收集起来。

(四)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交接程序。首先,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在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时应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办理交接手续,填制清单一式两份,有档案馆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各执一份。其次,单位、个人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移交、捐赠著名人物档案时,有档案馆向移交、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最后,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寄存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由档案馆与档案所有者或其人办理寄存手续。

四、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方式。1.编撰中国著名戏曲人物传记。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根本目的是对著名戏曲人物资料进行开发利用。比如:2016年10月10日,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梅兰芳全集》在北京举办首发式。《梅兰芳全集》是由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主编,梅葆玖先生撰写序言,是梅兰芳署名的存世文献的首次集结,共八卷600多万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2.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展。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的专门展,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观,传递中国戏曲的魅力、发扬中国非物质历史文化精神,感染越来越多的人钟爱中国戏曲文化并加入到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去。

(二)中??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保护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应该保护著名戏曲人物档案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同时,对于寄存或捐赠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档案馆应该保证档案所有者的优先使用权。当然,开发利用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时应该征求档案当事人及其所有者同意。2.保证历史事实,有效利用档案。档案实际工作中有一项是鉴定,包括鉴定档案的真实性、价值性等,所以,我们收集的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最应该保证的是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对档案开发利用应该是客观公正、保证历史事实的。3.集思广益,进行馆际合作。档案编研应该主动联合各文化部门的专家、教授进行联合编研,群策群力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鉴定、整理等工作,确保编研成果的质量。建设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戏曲教案范文第2篇

戏曲案头化倾向,在明代即已有端倪。明初劭璨的《香囊记》,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开戏曲掉书袋风气。稍后郑若庸《玉玦记》、梁辰鱼《浣纱记》等剧作有意追求辞藻的典雅华丽。到明末,这种风气依然在流行。屠隆《昙花记》等文辞藻丽的剧作依然充斥剧坛。但一般而言,明人犹能较公正客观地看待戏曲案头与场上的辨证关系。徐复祚《曲论》曰:“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畯女红闻之而趯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1]P238

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追求辞藻骈俪的基础上更向整饬雅洁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华丽,而且要求有书卷气。这一方面是受明代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典雅化。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戏曲长期处于“小道”地位,曲体不尊的现实,明末清初的戏曲家致力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代表者如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孟子塞五种曲》序言: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此序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案头剧,显示了学士大夫清高自赏不愿与俗伶乐工、普通艺人同侪比肩的心理。将戏曲与诗文作用一致化,以自娱为主,以消胸中块垒,非为台上搬演。这是典型文士大夫之风气。又如裘琏创作《明翠湖亭四韵事》亦是如此动机,在其《弁言》中言:江淹云:“放浪之余,颇着文章自娱。予亦用此自娱耳,遑问工否载?若传奇本意,见于小序,宫商高下,不敢从时,所藉世之周郎顾予误也。”[2]P950

徐燨在其《镜光缘》凡例中言:此本原系案头剧,非登场剧也。只视其事之悲楚,乃余高歌当哭之旨也。[2]P1836

清代一部分曲家创作戏曲不重音律,不问能否歌唱。音调是否谐和,不屑付于优伶演唱。如陈森《梅花梦》事说:余素不解音律,亦不好闻歌吹声,率尔为之,未半月而就。脱稿后,亦不再阅,游戏为文,随所欲言,不必深为研究,于歌喉之未叶,节目之不合,更不加意,如真美人名士,亦非优人之所能摹拟也。[2]P2282又如汤世潆《东厢记》自序曰:若夫曲词宾白,偶然摹仿,是否合于宫商,所不计也,工拙云乎哉?[2]P2221

此又代表少数清代剧作家的观点,不解音律,不喜歌吹,不讲是否当行,不欲搬演,亦轻视艺人之搬演。明确表达自己作剧无意于场上搬演,因此也不计较是否谐和,只为案头阅读而作。其二,一些清人认为戏曲为文章,贵雅驯,应为抒一己之性情而发,不满艺人将戏曲作为博人一笑之艺。如浚义散人《四名家传奇摘出》序言:夫文章之道,援经据史,盖借古人之行事,以抒一己之性情。况绘形设象,搜腔检拍,而仅以束喉细语,打诨花唇,博纨绔当场一笑,不亦陋哉?[2]P963

孙岱曾在《蟾宫操》序中则认为,戏曲为“古歌风体”,地位崇高,尤贵雅驯,因此戏曲剧本要雅瞻可观,非仅供艺人搬演。他说:传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词曲为古歌风体,尤贵雅驯。今登场演剧,非不粲然可观,及索其墨本,则捐之反走。盖照谱填写,与歌工之上尺四乙何异?徒费笔墨耳。[2]1452

但并非所有的清代曲家主张案头化,也有一些戏曲理论家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主张案头与场上兼顾。如朱禄建《缀白裘》七集序曰:原夫今人之词曲有二:有案头,有场上。案头多务曲,博矜绮丽;而节奏之高下,不尽叶也;斗笋之缓急,未必调也;脚色之劳逸,弗之顾也。若场上则异是:雅俗兼收,浓淡相配;音韵协畅,非深于剧者不能也。[2]P473

他注意到了案头之曲的弊端,即不便于场上搬演,而场上之曲则不同于案头之曲,“非深于剧者不能也。”又听涛居士在《红楼梦》散套序中说:夫曲之一道,使村儒为之,则堕《白兔》、《杀狗》等恶道,猥鄙俚亵,即斤斤无一字乖调,亦非词人口吻。使文士为之,则宗《香囊》、《玉玦》诸剧,但矜饾饤,安腔检韵,略而勿论,又化为钩辀格磔之声矣。今此剧选辞造语,悉从清远道人“四梦”打勘出来,益复谐音协律,窈眇铿锵,故得案头俊俏,场上当行,兼而有之。[2]P1057

听涛居士认为,纯粹的本色质朴与一味的饾饤辞藻都非好剧,只有场上、案头兼而有之的戏曲才是好作品。这基本能代表清代一部分客观公允的对案头与场上兼而有之的曲家的观点。但毋庸讳言,由于清代曲家身份大多为文人学士,而且清代曲家有意提高戏曲文学品味,以达到与诗文同尊的目的,主张场上、案头兼擅的观点在清代曲家中只占较小比例,而案头化才是清代戏曲的主流形态。

清人戏曲案头化倾向在后期发展愈烈。清前期犹然重视排演,如《长生殿》、《桃花扇》,除了是供文人学士案头供读的文学佳作,也被演之场上。蒋士铨的戏曲作品也曾在扬州盐商江春的戏班中盛行一时。而到后期,则搬演的作品很少有清人自己创作的剧本,大多只是搬演旧有的剧本或题材。前人的作品,则摘取经典作品中的折子戏进行演出。随着花部兴起,雅部衰落,花部地方戏大量搬演。而文人学士又鄙屑花部品味低下,无意于染指其作品的创作。“知名文士无染笔于此者(花部),概为无名氏之作,似俳优之稍善于文字者之作不少。故其鄙俚几不足以文学论之。但关目佳者,排场工者,亦不少。”[3]P477他们只是热心于雅部传奇、杂剧的创作,但被搬演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自身又并非有意愿搬演,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文一视对等进行创作。因此,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在场上的空间更为狭小,其案头化的倾向更不可遏制。到晚清时,已为纯粹之案头剧、文人剧。即使是晚清创作戏曲成就较高的黄韵珊作曲亦是如此。吴梅在《帝女花》跋中言:

韵珊倚晴楼七种,可以颉颃藏园。而排场则不甚研讨,故热闹剧不多,所谓案头之曲,非氍毹伎俩也。[2]P2154

又跋其《桃溪雪》曰:

戏曲教案范文第3篇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戏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性。“戏曲舞台上小至抬手投足,大至‘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的伟大创造,也莫不实践着中国特有哲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构,又是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相对应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已经与百姓日用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戏曲文化的表层与内涵,产生着近乎神奇的制约力量。”村社戏剧组织演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今天对于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河南戏曲中,有大量的曲目是以传播孝道为主题的。例如广为流传的豫剧《花木兰》的主题之一就是关于忠孝的。《血汗衫》讲述蓝季子不满母亲对继兄妻子的迫害,义救长嫂,最终举家团圆。传统豫剧《玉虎坠》是对传统孝义精神的赞美,现代豫剧《母亲》是现代人关于孝道的梦想,而豫剧《寻儿记》则是一曲母爱的颂歌。又如曲剧中也有大量的曲目以宣扬人伦道德为主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孝》系列剧。该系列剧劝人为善,教人遵守伦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以和为贵。其中,《丁义劝母》是劝人为母的,《弟兄三分家》是教兄弟礼让的,《恶有恶报》是劝人向善的,《弃官寻母》、《割肉孝母》都是教人尽孝的。这些剧目虽然包含一些封建道德以及迷信思想在内,但从教人追求孝义的思想上看,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仅是豫剧、曲剧,河南戏剧的其他剧种中也包含着大量以孝义及家庭和睦为主题的剧目。如目连戏《目连救母》讲述目连在地狱受尽磨难,仍不避艰险寻母,感动神明,救出其母刘氏的感人故事。在戏曲中有大量剧目是关于孝道文化的。在传统社会中,利用戏曲来弘扬孝道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传统戏曲在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方面,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功效。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比起关起门来做学问却不关心民间疾苦的文人士大夫文章,比起艰涩深奥的书本说教,它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观者。戏曲演出所宣扬的道德伦理价值获得了民众广泛的认同,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影响极大,戏曲中的伦理道德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民众生活的意义依据和价值准绳。”在当代,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戏曲的宣传功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及夫妻恩爱等观念推广到家庭、推广到社会,那么戏剧对于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推进家庭和谐,维护农村稳定,及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友好诚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好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的关系,那么农村的和谐稳定也很难维持。事实上,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往往就是由邻里之间的一些琐事引起的。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信友爱是基础。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戏曲中有很多曲目都以此为主题的。要建构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不能忽略戏曲的宣传教化作用。在传统豫剧中有不少讴歌人与人之间忠诚仁义的故事。如豫剧经典剧目《一捧雪》,莫成代主赴死,雪艳以死除恶,二人皆义薄云天,反照了奸佞之人的猥琐卑劣。又如《大祭桩》中的桂英,《义烈风》中的玉珊,都是忠烈的典范,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演绎出壮怀激烈的人间正义。再如,柳子戏传统剧目《三义碑》叙周代王秉忠一家难度歉年,求义兄李秉直接济,但见李家也没有粮食,就难于启口。李秉直猜透了他来借粮的心事,带领他投奔家住栾川的义兄赵凯。赵凯给了他们一袋小麦,也知道他们吃了这袋麦子还是熬不到秋收,恐怕吃完后羞于开口再要,于是便于麦中藏银一锭。王秉忠回家看到银子后马上归还赵凯,但赵凯不认,说不是他的;王秉忠又找到李秉直,李秉直也不知道。于是王秉忠央求知县来判决此事。知县知道此地民风淳厚,为结此案就将银锭收回,建了一个“三义碑”来表颂他们的事迹,让在患难当中体现出来的仁义诚信流传千古。在现代豫剧中,讴歌诚信友爱的剧目也很多。如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讲述了王屋山区名为“彩云”的女子,因为在外承包工程的丈夫突然去世,毅然承担债务、主动还债的感人故事。又如《清风明月》讲述的是交通事故发生后两家人的冲突与和解。司机刘志清不顾家庭危难,依从对方的索赔要求,依然践约。而死难者的妻子艾月则在发现事故真相后主动寻访刘志清,公开车祸的缘由,厘清正误,执意退还赔偿的款项。两诚相遇,善意迎人,这两户险些永结怨毒的人家,在诚信仁爱的接引下,融融和谐,亲如一家。河南戏曲的其他剧种中也有不少赞美诚信、与人为善的剧目。例如曲剧《游乡》写女营业员杜鹃送货下乡,遇到买梳子的王大嫂,了解到刚才有个售货员把已降价的梳子按原价卖给了大嫂,便挑起货担紧紧追赶,让售货员退回了多收的钱。又如落腔传统剧目《借》写张四姐去娘家赶会,要借王二嫂的头饰鬈鬈。二嫂珍爱,找出很多不借的理由,但经不起四姐的再三恳求,终将借给了她。突出了邻里和睦、成人之美的主题。在河南戏剧中还有很多讴歌舍小家为大家、为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剧目。例如河南越调剧目《扒瓜园》写一夜大雨之后,雨水淹没了生产队集体四亩西瓜和四百亩庄稼。为顾全大局,宋大伯毅然从他那四分自留芝麻地里挖沟排水。老伴反对,宋大伯晓以大义,大妈最终同意,牺牲小家顾全大家。又如京剧剧目《好媳妇》写妇女队长淑芳帮金贵嫂锄地反误了自家的自留地,遭到婆婆的怨恨。淑芳下地补锄,不料已由党支部书记带人锄完。事实面前,婆婆和金贵嫂都受到了教育。

三、有益于公平清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

农村的和谐稳定不仅与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密切相关,更与基层干部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就是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而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为官者的廉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惩治贪腐、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当然要靠法律手段,但在法律之外,艺术的宣传教育对形成公平清明的文化环境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河南戏曲艺术中,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戏,清官戏和公案戏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豫剧中的包公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比如《下陈州》讲述了包拯打銮驾、铡国舅,为民伸冤的故事。《铡包勉》中包拯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可以说包拯代表了人民群众对官员的预期,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理想的清官形象。又如《唐知县审诰命》讲述的就是一位七品芝麻官不畏强权为民伸冤的故事,剧中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深得民心。再如《血溅乌纱》严天民“宁做清官刀下死,不做贪官上青云”的发聩唱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传递出的古代司法者在执法办案中所秉承的错案必纠、敢于担当、舍身护法的司法精神令人钦佩,其警示教育作用尤须传承于当下。其他如《徐九经升官记》、《刘墉下南京》、《蝴蝶杯》、《铡朱温》等都是颂扬清官,贬斥贪官,借古鉴今的好剧。在新编豫剧中也有很多歌颂清官、贬斥贪官的剧目。比如廉政豫剧《廉吏于成龙》围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主题,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得罪同僚,冤案,拯救数千生命,赦免无辜百姓的故事。塑造了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正廉明、亲民爱民、自甘清贫的形象。又如由驻马店市陈氏文化研究会根据天中历史人物东汉太傅陈蕃的生平事迹改编的《陈蕃出山》,围绕陈蕃一生“为官清廉、为民做主”这一主题,讲述了陈蕃不畏强权、秉公断案,斩杀太后的贪官侄子窦文显的故事,塑造了陈蕃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一尘不染的一代清官形象。其他如《清官颂》、《廉吏暴方子》、《天职》、《布衣巡抚魏永贞》等都是优秀的新编廉政剧。

四、有利于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毫无疑问,农村政治稳定与否与上述家庭、邻里以及官民关系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的因素还包括形形的违法犯罪事件。在为数众多的公案戏和清官戏中,不管是作奸犯科的小人,还是贪赃枉法的官吏,因为有“人命关天”、“国法难容”等道德和法律科律,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类戏曲宣扬了尊重生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奉公守法的理念意识。在戏曲中,这些人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都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认罪伏法。这些剧目不仅对于违法犯罪分子具有教育意义,对于普通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河南传统戏剧中有不少惩恶扬善的剧目。如《黄秀娘游寺》写彰德府和尚法清,结拜张大道、张大德。张大道早亡,留下妻子陈氏、妾苗氏。法清贪其美色,夜入陈宅行奸未遂,杀人携头逃走。张大德闻讯,告诉了张大道的内弟大发。大发误认为张大德想霸占他姐夫的家产而将他的姐姐害死,于是把他告到公堂。知府错断,把张大德下到死牢,命令张大德妻子黄秀娘三日内交出人头。黄秀娘悲痛欲绝,她的女儿为救父自缢而死。黄秀娘取女儿首级要知府释放她的丈夫。知府感到怀疑就重审案情,设计令秀娘到寺院游玩,诱惑和尚法清,诓取人头。真相大白后处斩法清。现代豫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成了普法宣传的重要工具。如《黑娃的婚事》、《玉桃》、《康嫂》、《荣辱人生》、《特殊亲家》、《歧路冷雨》、《清风茶社》、《背儿媳》、《儿行千里》、《女儿泪》、《妈妈的呼唤》等等,都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没有个体精神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看戏有听戏之说,老戏迷往往是闭着眼睛边听边跟着哼唱,台上演到精彩处观众往往喝彩,演员演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看戏本身就成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过程。

五、结语

戏曲教案范文第4篇

当今戏曲创作人才的匮乏已是不争事实。无论是各地方戏曲剧团,还是戏曲影视媒体,都缺少好的戏曲剧本。目前在戏曲舞台上有所成就的剧作家,大多数也不是戏曲院校科班出身。

戏曲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戏曲艺术人才的重任,每年都有许多学生风尘仆仆前来报考。如何加强戏曲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是戏曲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一、变优秀高中生为学识广博生

戏曲是一门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从事戏曲文学创作者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

目前报考戏曲院校文学系的考生,基本上是高中生。由于应试教育影响,他们所掌握的文学知识仅限于高中语文课文,文学名著读得很少。其他艺术作品更是很少接触。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系统地把各门类艺术知识体现在大学四年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除掌握文学知识外,还掌握表演、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魔术、杂技等其他艺术知识特点,大量欣赏各门类艺术优秀作品,提高他们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使其有创作感悟和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戏曲文学专业毕业生。

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实行学分制度是可行性方法之一。在解决好师资、教材、教室、学时量、学分考核等相关问题后,采用学分制教学,打通表演、舞美、音乐、导演、戏文等各教学单位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互为利用,互相转化,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不仅有利于戏曲文学系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各专业学生的学习。

如果学分制制度的实行尚未成熟,只能采用目前的学时制,那么戏曲教育者在四年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出教授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课程的突出地位,也要考虑到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充分重视其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戏曲文学系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读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写好诗词文曲赋。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课程的设置还要有严密的系统性、连贯性,要一直贯穿在四年的教学当中,而不能是大一打文学基础,大二打写作基础,大三学写戏,大四交戏曲毕业作的分割式教学。

二、变文学青年为戏曲青年

学识丰富、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技巧是戏曲剧作者必备的基础。但仅仅如此,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戏曲剧作者。也就是说,文学青年不等同于戏曲青年,尤其是搞戏曲剧本创作的学生,必须掌握戏曲知识和创作技巧。

从中学走进戏曲学院文学系的新生,对戏曲艺术还比较陌生,掌握的戏曲知识也很少。因此在大一的课程安排上,就要有《中国戏曲史》、《中国戏剧学通论》、《中国戏曲名著选读》、《戏曲舞台知识》、《戏曲唱词写作》、《戏曲文学名著赏析》、《戏曲名家舞台剧目赏析》、《戏曲地方剧知识》等科目,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戏曲音像带、戏曲舞台剧的观摩学习。这样才能使进入戏曲学院的高中生迅速适应戏曲教学,从一个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文学青年尽快转变为从事戏曲创作的戏曲青年,同时也为他以后高年级戏曲知识积累和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在大一学年把戏曲知识和戏曲基本创作技巧(如唱词写作)教给学生,等到大二、甚至到大三再安排相关课程,那么就会有煮一锅夹生饭的危险。学生到了毕业,没有真正掌握戏曲剧本创作规律,写出来的剧本有可能唱词像流行歌曲,对白像时下语,剧本像影视或话剧本。

戏曲剧本和话剧剧本、影视剧本不同。戏曲剧本有自己的特性,注重舞台性和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演。当然戏曲艺术和话剧、影视、小说等艺术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都讲究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的铺垫等。话剧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作品的戏剧性。影视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镜头知识的掌握。小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掌握戏曲结构。

因此,戏曲文学系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的话剧写作、影视剧写作等相关课程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确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为高年级的戏曲剧本、戏曲影视剧本创作服务。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在大二或大三学年,学生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课程没有加强力量,课时量不比其他课程的课时量多多少,或指导创作的时间不够,或不能明确大型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目标与解决的问题,仅靠学生自己自学和领悟,那么到大四时学生的毕业剧本创作当然不能尽人意,给社会输送优秀的戏曲创作人才也是空谈。

三、变案头创作为舞台创作

戏曲是舞台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演出才能让各个阶层观众欣赏。因此戏曲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戏曲剧本写作的教授者,也是戏曲舞台的导演者。仅仅教会学生写戏曲剧本,成为可读的案头文学,不应是戏曲文学系戏曲写作课的唯一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具备戏曲舞台剧本写作能力,才是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目前戏曲文学系学生写出的剧本,很多无法用在舞台上。这些剧本存在着舞台性弱,没有戏剧动作,唱词唱不出口,唱念安排单调,人物形象单一,舞蹈性不强,程式化表演特色不够突出等缺点。

要想学生具备写作戏曲舞台剧本能力,在教学上,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观摩戏曲音像带作业,要求学生去剧场看戏曲舞台剧演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写出观后感、戏曲理论批评等评论性文章。另一方面,要开设戏曲导、表演舞台体验课,要安排学生和表演、音乐、导演、舞美等系学生一起进行戏曲剧目创作;要给学生创造到戏曲剧团进行毕业实习的机会……

学生只有在舞台实践中,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到戏曲舞台的表现规律,才能把案头文学创作转换成舞台艺术创作。这样写出来的戏曲剧本才能有舞台演出基础,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四、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影视等媒体艺术,冲击了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戏曲舞台艺术,使戏曲舞台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艺术市场发展,满足广大观众审美需求,将高科技媒体与古老戏曲文化有机结合,是当今戏曲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近年来,影视艺术和戏曲艺术工作者携手合作,运用镜头语言表现手段,将许多戏曲作品搬上荧屏,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戏曲电视连续剧《家》、戏曲电视剧《金子》、《死水微澜》等。

作为戏曲艺术最高学府的戏曲学院,在培养戏曲创作人才时也要与时俱进,把戏曲影视剧创作纳入教学当中,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戏曲影视剧是含戏曲、电影、电视三门艺术的现代媒体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镜头艺术,共性的地方比较多些。如何把戏曲艺术运用影视镜头进行创作,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创作过程。作为教授戏曲影视剧创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影视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和学识,还要精通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然后把它们融会贯通,最后才能把戏曲影视剧创作特性教给学生。仅仅有影视剧创作实践经验,不懂得戏曲知识,肯定难以成为合格的戏曲影视剧写作课教师。

戏曲教案范文第5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

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