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1篇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去感悟,怎样潜心去读,去咀嚼,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较好的语感。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47-02

关于“感悟”的界说和演绎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因此,人们对“感悟”的把握难免有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喟。就眼下人们对“感悟”的理解看,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如下:

1、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

爱丁堡、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我们的孩子该是多么遥远!遥远的国度、遥远的时空、遥远的生活。可是,当我们读了课文《小珊迪》以后,突然之间,我们又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它让我们一下子浮现出我们曾经被融入火车站的一刹那,还有走出酒店的一瞬间!那一双双乞求的眼神,那一双双无助的小手……像幻灯片一样掠过我们的记忆!是啊,读者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感悟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王崧舟老师执教《小珊迪》一课时,他没有直接揭示课题进行课文的教学,而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尽管学业成绩十分优异,但是档案里的一些诸如逃票等“小事”的记录,却让他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屡遭碰壁的故事。故事中,对于“逃票”这个原因,王老师没有随着事情发展的顺序给予揭示,而是让学生在“成绩优异”与“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冲突中凭着自己的想象合理猜测,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调取原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故事的情节构想,并且使故事的发展呈现扑溯迷离的状态,学生的“愤”、“悱”之态油然而生。正当学生为寻求最终答案而绞尽脑汁的时候,王老师适时地将答案公布,在座学生无不目瞪口呆,“德国老板竟然把逃一两次车票看得比优异的学习成绩还重要”!但是,片刻之后仿佛学生若有所悟,此时王老师便顺水推舟,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地吸引到了课文文本:“其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很好地为同学们解释了你们头脑当中的那个疑惑。你们想解开心里的这个疑惑吗?”同学们欣然接受了王老师的建议,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琅琅地读起书来。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课堂里始终洋溢着对真、善、美人性的呼唤与歌颂。学生对于“小珊迪”的认识渐渐丰满和立体,对于“诚信”的理解和渴望更是节节攀升!可见,融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阅读教学,其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力该有多么巨大!

2、感悟教学法对“潜心涵泳”的淋漓尽致

一般而言,潜心涵泳指的是当事人能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去揣摩、感悟所面对的各类语言文字,从这些语言文字中获得更多真理。从语文课堂层面讲,潜心涵泳意为学生和教师认真阅读、揣摩、感悟语文教材文本,准确理解、全面挖掘语文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感悟。其中实现对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潜心涵泳主要分为下述几大步骤进行:(1)明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标要求,为教师与学生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提供依据与方向;(2)重视起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3)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想实际;(4)紧抓主干,深入细节;(5)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借助科学观点,紧密联系现实;(6)科学合理整合教材文本内容。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能够感觉到、体会到教材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但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亦属于潜心涵泳。

本文将以《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的一段对话详细论述“潜心涵泳”:鲁肃满脸吃惊日:“若草宾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答:“今日雾如此大,吾料定曹操那厮定不敢派兵迎战,所以汝与吾尽管饮酒取乐,天亮之时便可回营。”

实际上,诸葛亮的“笑”恰到好处的应正了“潜心涵泳”真正意义上的含义,这种“笑”是集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等一系列气度、胸襟的结晶。关于诸葛亮的“笑”的潜心涵泳,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感悟,其中部分学生认为,曹操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曹操生性多疑,即将战败;部分学生认为,诸葛亮“笑”的是自己,即笑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部分学生认为,鲁肃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鲁肃愚昧无知、忠厚老实;还有的学生认为,周瑜、孙权是诸葛亮“笑”的对象,即笑二人智力不足,自不量力。由此可见,诸葛亮一个简单的“笑”却引出了千百中感悟。除此之外,西方一位著名学者在评价《蒙娜丽莎》时说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蒙娜丽莎。”这一句至理名言也进一步验证了“潜心涵泳”的真正内涵与意蕴。

3、思之深又深,悟之切亦切

千百年来,中国始终将“熟读精思”作为阅读教学精髓。关于这一精髓,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日:“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朱子读书法》中记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清代人唐彪日:“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实疑之难也。”管子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将通之。”可见,多位名贤一致认为,疑是形成感悟的基础与关键,人只有先出现疑,之后才能够产生解决疑的想法与行为,最后从疑中获取到感悟。

以唐宋家之一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感悟人生: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通过阅读《江雪》,学生提出疑问:“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为何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呢?

如果从常理的视角去评析,多数人会认为,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精神有问题,然而,若能够从反向的视角上去评析这一问题,或许便能够得到新的认识及更深刻的感悟。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某年某月,我置于某一小学某班级内听教师讲述《江雪》这首诗,其中便有多位小学生向教师提出“天这么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呢?”聪明的教师思考了片刻对答:“你们真的觉得老翁是在钓鱼么?”,一时间整个教室里讨论声哗然一片。我“竖起”耳朵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

有的小学生认为:天气如此寒冷,老翁还在钓鱼,可见老翁的意识是多么顽强,所以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锻炼自身的意志。

有的小学生指出,将《江雪》的四句诗的第一个字相连起来一一千万孤独,所以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的老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展现自身的孤独情怀。

其实《江雪》正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所做,此时的柳宗元空有报国的崇高理想却不受朝廷的重视,其内心既悲愤,又孤独。为此他只得借山水景物抒发自身悲愤孤独情感。此时,我不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思想感悟产生几分敬佩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感悟情感

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

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

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法是精确的,抒发情感更是深沉的。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教授《秋天》一文中“秋风吹香了什么?”一问后,学生能初步了解到“秋天桂花香”“菊花香”这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有遗憾,朗读也只是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教师适时地在这一细节处加以点拨:“野菊花的香和桂花的香还不一样,前者是那样——(生:芳香四溢),后者却是——(生:淡雅悠远”)。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音中敏锐地察觉到用意,积极地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3.比较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4.趣读

所谓趣读,就是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趣读”法——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

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5.分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4篇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常言道:“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体能够折射出他的为人处事。因此,教师工整科学的板书能够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有时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我加压、自我提高、自我规范,从而更加热爱学习与生活,甚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古人云:“有其师,必有其弟子也。”此话虽然不一定全对,但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加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即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加之小学生处于起步阶段,其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他们最容易秉承教师的书写来确定自己临帖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书写便成了学生字帖和学习的典范。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写工整,写漂亮,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前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自我强化,随堂反思,教改相长,只有自己的板书工整、漂亮,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把字写好,同时才能让学生改变陋习。

三、有利于学生对理解、深化与掌握课文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第5篇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

朱光潜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意象、意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幻灯\录音、电脑课件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美。如在教学诗歌《小池》时,可以结合生动的导语,用电脑课件动态展示图画,并配上相应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优雅的艺术境界。虽然老师没有强调,学生就已经在强烈的图像色彩冲击力与音乐的优美旋律刺激下,全面调动视觉、听觉器官,“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感悟到作者对美丽的荷花喜爱之情和对美的渴望。

2.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3.巧问问题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只有学生心中“意会”,才能通过朗读来“言传”。

《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有几段小松树的独白。某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一番话应该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所以先让学生自读后思考: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这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峰顶上画了一株细小的小松树,然后渲染: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一看,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脚下,小松树心里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动作?请你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小松树的话。

这么一来,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自然就读出味来了。而且,他们的语言也丰富了:小松树多么得意!小松树多么威风!他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此时借机板书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联系课文品味,学生很快记住并理解。

可见,学生对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才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

4.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自悟与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感到下面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比较有效:

4.1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

4.2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3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4.4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4.5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4.6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4.7巧用“设错”艺术启迪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