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1课程性质作用《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2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2能力目标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1课程整合和优化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精简教学内容,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产生兴趣,开拓学生眼界,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基于此,在本课程教学中,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授课前,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6改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占20%,实训成绩(课外调查报告)占40%。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三、结语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 经济 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 科学 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 历史 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足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办法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和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景区居民和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和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 旅游 景区承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 发展 的饭店瓶颈、 交通 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和品位的提高,旅游业和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 经济 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碰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新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闻名的景点四周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摘要:“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 自然 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和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摘要: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平安。例如摘要: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和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 旅游 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和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和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非凡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摘要: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 历史 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 教育 ,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功能。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功能;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四周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景区长远 发展 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和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和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和超载的调控办法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摘要: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办法摘要: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答应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 交通 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 经济 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和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途径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資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邊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5]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4,27:101-102.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认知;调控;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天池景区)位于新疆昌吉市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距离乌鲁木齐约110km,平面海拔1928米,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山岳型 自然 景观,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1982年国务院首批确定的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所谓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区或景点)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 天池景区生态环境概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天池景区游客大幅增加,过载的放牧活动使植物幼苗的成活率极低,人为造成的破坏使三工河上游水土流失更为严重。2005年“8·9”特大洪灾就是生态严重恶化的见证。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32年来,景区因泥石流洪灾的侵袭,淤积的泥沙量为185.9万立方米,泥沙向湖心推进了217米,使天池缩小了0.07平方公里,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质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WWw.133229.CoM

2 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为研究游客对天池景区环境容量认知的研究,本次调查分三个地点进行发放——景区附近旅游酒店、人民公园和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内,采取的是非记名的方式对旅疆游客进行普遍性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2日——8月5日,2006年12月10日——18日,共发放问卷448份,回收407份,回收率90.8%,其中有效样本共计392份,有效问卷率96.3%。

2.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游客中,有204位男士,188位女士,男女比例基本持衡。以新疆、山东、四川人居多,以公务员和 企业 职工为主。

2.2 调研信息统计分析

在调查游客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问题上使我真正认识到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在被调查者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认识,从没听过的就有占了46%左右。

3 调控对策

旅游 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近似服从一个正态分布,在适度开发时达到极值,在一个均值左右的范围内变动,超出了旅游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就会使使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失衡。

3.1 宏观调控对策

(1)制定 科学 的规划措施,促进旅游业可持续 发展 。

在天池景区进一步的旅游规划中,融入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措施,开发拓展一些新的旅游景点,兴建一批新的旅游游乐设施,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旅游项目,以分流游客,减轻热点景点的压力。

(2)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和宣传促销活动。

科学的、长期的对景区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利用价格、媒介以及地理上的邻近性(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为宜)等,将潜在的以超载旅游地为目的地的游客吸引到未饱和的旅游区去,从而保证给更多的游客带来高质量的享受。

(3)自治区内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调节游客分布时空不均。

由调查可知,来天池景区旅游的仍以新疆本地人为主,且以一日游形式为多。自治区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既可以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避免休假方式的过分雷同,又可重塑假日 经济 。

3.2 微观调控政策

(1)增强人们对旅游环境容量超载调控的认知。

现在游客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加强,但是对旅游环境超载的现象不以为然,从对旅行社的管制和提高导游、讲解员的素质上着手,使更多的游客意识到旅游环境容量的重要性。

(2)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削减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

根据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采取多类型门票,调节景区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载,旺季时可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实行特殊价格,避免门票的总体提高给游客带来的心理压力。

(3)建立信息 网络 系统。

信息网络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及时沟通提供了媒介基础,它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更新与传输,调控方案的反馈与及时调整,使工作更简洁有效。 

总之,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政府部门、旅游相关管理机构的努力,而且需要大家的积极配合。

参考 文献 

[1]崔风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j].经济地理, 1995,(1).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 理学 [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1999.

[3]董杰,刘庆友等.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04,(6).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在线点评;形象感知;内容分析;黄山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是影响旅游者意向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面。因网络信息技术和Web2.0应用的发展,社会化媒体队伍日益壮大,网络口碑(在线点评是其主要构成)等用户生成内容(UGC)不断涌现,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企业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领域也掀起一番热潮,在线旅游市场兴起,点评、攻略、游记、博客、微博等网络信息资源彰显巨大价值。基于旅游目的地视角,通过网络口碑的分析可促进其旅游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进,有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发现旅游者的问题和需求、分析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针对性营销,减少游客抱怨,树立良好的目的地形象和声誉。在线点评等网络口碑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形象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基于网络文本信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十分必要。

黄山风景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更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海内外,是我国山岳型旅游地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12年景区共接待游客300.8万人,同比增长9.6%,2013年共接待游客274.65万人,仅门票收入达49626.33万元,带动了黄山市乃至皖南区域整体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为将黄山打造成国际性精品旅游地,还需进一步挖掘其竞争潜力。鉴于国家旅游局“智慧旅游”政策背景,黄山景区应走数字化建设道路,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景区与游客的沟通,增强景区管理的科学性。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研究其网络口碑传播中的目的地形象。研究结果对黄山风景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完善、目的地管理组织营销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旅游形象作为旅游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Hunt最早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形象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居住地之外地方的总体印象[1]。直到80年代末,旅游形象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定论。Crompton界定旅游目的地形象为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信念、看法和印象的集合[2],这是认可度较高的定义。国内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克坚在其著作《旅游辞典》中界定了旅游目的地形象[3];文春艳等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4]。不少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Gartner指出目的地形象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意动形象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5]。然而,在目的地形象构成研究方面,Baloglu等的“认知―情感”模型最具代表性,他们构建了目的地形象构成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地形象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部分构成;情感形象感知在认知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二者共同影响整体形象感知[6]。而后,Echtner等指出目的地形象由功能形象、心理形象和整体形象这样一个三维框架构成[7]。同样,Baloglu等在其研究中指出目的地形象主要受刺激因素和旅游者个体因素影响。其中刺激因素包括信息来源、先前经验等,旅游者个体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6];Um等也曾指出认知形象感知主要受外部刺激因素影响[8]。保继刚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感知距离因素影响[9];其他学者以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发现市场距离[10]、突发事件[11]等会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Gunn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形成过程分为7个阶段:主动进行信息积累前形成的原生形象、游前主动收集信息而形成的诱导形象、综合目的地吸引力、个人偏好等因素进行决策、旅途中再次修正原生形象而形成新的诱导形象、参考目的地的其他服务继续修正形象、旅行后经总结与讨论最终形成的复合形象[12]。本文以Baloglu等的“认知―情感”模型为基础,认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感知构成,后续研究亦从此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