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ng th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HEN Wei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The goal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party's education,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t should reflect the systematic and hierarchical feature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a series of principles: initiative principle, useful principle, systemic principle.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为了规范和激励大学生的行动,首先应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积极影响,应该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到、组织严密。确立一个能够实现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可以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这个总目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也必须考虑到。我国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2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1)发展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从全体大学生的发展层面出发,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主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获得最优化、最有效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发挥优势能力,使大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发展性目标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向。(2)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适应性目标,要从全体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现实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各种环境如学校、家庭、新的组织等,切实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和符合社会要求的生活方式。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实现适应性目标。(3)矫治性目标。矫治性目标以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少数大学生为对象,针对大学生的过去。帮助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找出其不良心理的根源,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虽然针对面不广,但是它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分目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和重点是发展性目标与适应性目标,难点是矫治性目标。

2 遵循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 积极性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积极的价值观。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和自我决定性,内在的自我冲突与潜在的自我完善能力并存,总的来讲,个体能够自我决定其最终的发展状态。在不断追求快乐、幸福与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与幸福。(2)关注和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将目光在人的积极方面,着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发掘人的积极力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视角,强调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主张大学生把自身的积极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自觉地、不断地追求美好生活。(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大学生应多方面寻找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习在消极与积极之间寻找联系,从而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

2.2 价值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而进行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WHO)是这样定义健康(Health)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这一定义告诉我们,躯体、精神状态与社会活动能力运行良好才是“健康”。我们对“和谐(Harmonious)”的理解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就是躯体、精神状态与社会活动能力运行的良好状态。简单地讲,健康是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自然的体系》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能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努力追求的幸福(Happy)为对象。”幸福,是指人的需要与爱好满足时的感受。维持身心和谐、实现身心最佳状态取决于一个人的需要与爱好得到满足,即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因此,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核心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ious)、幸福(Happy)。为了实现3H的教育目标,应该以3H价值观为中心来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教育活动。

2.3 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大学生个体心理进行研究,而且要对大学生群体心理进行研究;一方面努力开发大学生个体的内在积极力量,另一方面认真调研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中。因此,高校为了使各种教育、教学过程都成为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应将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是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系统地发展大学生个体,高校要有组织地从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来完成大学生个体的系统培养。第二,关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部环节和过程。第三,强调建设高校环境系统与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同时进行,大学生成长与高校环境系统建设协调,利用系统的高校环境实现大学生个体的系统培养。

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1C014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孟万金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4] 牟艳娟.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社会科学家,2003(4).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健康;教育;关系;体系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 随着 科学 的 发展 和时代的不同, 现代 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认清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中学体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需要,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 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有效的锻炼学生身体, 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后备人才。而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主要是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学生各种有益于自身, 有益于全民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使他们能自觉的改造和保护环

境, 能动的与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因素作斗争; 预防和减少一些常见病, 尽可能的避免意外伤害, 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发育,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美国教育总署指出, 健康教育是人们能够选择有益于健康行为的所有的学习的总和; 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它的全民性以及有碍健康行为的改变, 通过有效地运用现有的卫生系统,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改善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 并以此促进自我健康。中学体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 学校体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优势与可能条件开发体育健康教育的巨大潜能, 将体质教育、心理教育、卫生保健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新模式。这应是我们面临的新工作, 也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中学体育自然就为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确立健康体育教育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体育 快乐体育

健康体育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通过传授相应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运动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的终生受益的教育活动。

快乐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型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与学生个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与身体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大体育观。寓教于乐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传统限制,打造趣味性更高的课堂,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与创新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相融合,那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将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怪象,将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大学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易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再次,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最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比较单调,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会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与快乐体育的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融合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枯燥。因此,要运用快乐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简化体育运动规则,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对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很有帮助。其次,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乐教,更需要学生乐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体育学习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第三,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改革。教学方法的快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快乐性。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减负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制定和安排不同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带来成功的快乐感,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体育的融合

健康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外,健康体育锻炼已是现代大学生唯一或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必须融入健康体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适应不同工作奠定身体基础。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改善、维护和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体育不等于健康,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加强健康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大学生的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善的状态。”从现代化健康观点来看,健康应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大学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势必会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冰.论高校健康体育教育[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3):122-131.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92%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20余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种,分别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论”;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不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结论高低差异很大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最低的4%,最高达64%,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更多,代表性的如16%-25%、20%、25%、30%-40%等。这种差异不但会引起广大民众频生困惑,也令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棘手。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大多数心理健康的调查还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虽然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消极的意义多,没有从积极方面来考虑。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不是很完备。

3.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4.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以问题为导向,但这里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个别学生有可能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而首先要理解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图1所示),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我们应另辟蹊径,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在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统帅各科教学活动的总纲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5.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寝室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 1999-6-3.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2005-1-12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 2007,(3):80-82.

[4]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5]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6 ]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7]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8]樊富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