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央视改 版新闻评论 动因 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 发展 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 论文 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 体育 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1.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央视改 版新闻评论 动因 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发展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体育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1.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一书中所建立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系,并结合央视具体的节目类型,以新闻评论为经,以呈现出来的节目形态为纬,对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作个描述。

(1)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中的评论

“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的总汇,像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30分》、《新闻20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晚问新闻》、《24小时》、《中国新闻》、《国际时讯》、《午夜新闻》等都属此列。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播发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二是连线评论员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三是播发本台自己制作的“本台短评”;四是由主持人直接点评。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定位是“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一个小时的节目,通常选择当天发生的8-9条重要新闻,呈现事实后,由主持人进行点评。有时还要连线评论员评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增加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台短评”的出现,这是类似于报纸社论级的评论,是央视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从此央视有了自己常态性的评论。

(2)新闻专题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指就重要新闻事件或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制作的深度报道的新闻栏目和节目。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四套新开播的《深度国际》等都属此列。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淡化专题,强化新闻”,因此,新闻专题类节目有所减少,最典型的就是把《东方时空》、《共同关注》这样的新闻专题节目,都改成了新闻综合节目。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述评的方式,在展开事件的同时,对事件加以解读,对其所体现的本质和意义加以评说。让观众深入了解。

《焦点访谈》是开播于1994年,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影响巨大的新闻述评栏目。“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其节目宗旨。近期的改版重点主要放在加强监督力度上。

《新闻调查》每周一期,每周五一套首播。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档栏目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在展现新闻调查的过程中体现出理性的认识,引导人们思考。

(3)新闻杂志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是指在一期节目中包含几个板块的新闻专题栏目或节目。央视现有的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有《朝闻天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第一时间》等。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在播发资讯时进行短评。如《第一时间》中的“马宾读报”(现改为“读报”);二是连线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直接点评;三是主持人述评,另外。也有播报的“本台短评”。

(4)新闻谈话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谈话节目”主要是指通过主持人或记者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以访谈、讨论的形式制作的新闻节目。这类节目中的一部分话题类节目就是新闻评论。像新闻频道的《新闻1+1》、财经频道的《今日观察》、中文频道的《今日关注》、《环球视线》等。

这种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中最常见最纯粹的方式,以提供意见性信息为主,是纯观点解析言论类的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除了提供大量的事实背景,主持人还是应该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某种辩论的色彩”。而且,这类节目一般是直播或“准直播”,对当日或近期的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解读,时效性特别强,更具有新闻性,节目的“硬度非常高”。

另外,在“大型新闻节目”中一般都会邀请嘉宾对相关主题进行介绍和解说、评论。例如,2009年国庆阅兵直播中就邀请军事专家对阅兵中展示的武器进行解读。

二、央视加强新闻评论的动因分析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与国家的实力、地位极不相称,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要求我们、特别是部级媒体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方式看待世界的变化,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新闻媒体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推动了中国新闻界,尤其是部级新闻媒体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的央视,更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2008年3月24日——奥运火炬点燃之日,央视新闻频道及时推出全新的时政评论节目《新闻1+1》,就是应和这一需要的先锋之举。今年央视的全面改版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也是让主流与民生汇合这一思路的发展和继续。

另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引起的“去中心化”引发了电视危机,央视只有拿出更过硬的新闻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适应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宣传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中国拥有12.05亿观众的电视无疑是塑造意识形态的权威及整合日趋碎片化的转型社会的有效工具。但宣传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新闻规律,即进行新闻化转换,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他强调:“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个讲话可以说深谙新闻之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效表达,只有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变直接宣传为有效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效益。

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央视在中国电视机构中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的,其承担的宣传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往,央视的时政新闻评论在全部节目中所占的比例小,影响不大,给人的感觉是央视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权威、自信、响亮的声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央视顺应时展需要,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摒弃日渐落后的宣传方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推进央视积极改革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3. 完善央视新闻评论节日体系的需要

在央视对内播出的15个频道中,有一半左右的频道要播出新闻节目。过去,不仅各个频道节目定位有些模糊、交叉,而且在新闻节目中,评论的种类稀少,份量明显不足。

改版前央视专题类的述评栏目开设较多,像《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等,对事件的报道虽然比较深入,但媒体的报道信息的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而最能代表媒体的形象与权威的时政评论节目没用充分开办。

因此,建立相对完善渖}学的新闻评论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2009年7月以来的改版,对各个频道的定位更加准确、清晰,不同种类的评论使节目设置的比较均衡,使电视评论节目体系更加完备。

三、央视新闻评论呈现的新风貌

央视改版通过明确频道定位、改进节日编排和节日设定方式,使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面貌、

1. 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增强可看性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比较重视对电视传播手段的运用,通过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来打造具有可看性的评论节目。具体体现在:

(1)运用不同色彩的文字字幕突出评论主题和要点,

同改版后的新闻资讯节目一样,评论节目也用带背景颜色的大字标示出评论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便于观众及时了解节目内容。

(2)运用照片、动画、漫画、图表等方式再现新闻事实或事件核心内容。

(3)运用电话连线、视屏连线等引进专家或评论员即时评论

2. 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论节目体系

任何形式和包装的改变都是流于表面的,真正树立央视新闻影响力的关键还是新闻本身以及对新闻的权威解读。正是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淡化栏目,强化新闻”的改版宗旨,央视即注意让评论全面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去,又注意增加新闻评论栏目,有意打造央视新闻评论的节目体系。

就新闻频道而言,在每天的早上的《朝闻天下》、上下午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新闻30分》、晚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时讯》及午夜的《24小时》这类滚动播出的新闻综合节目中有本台短评、评论员评论;傍晚的《共同关注》、黄金时间的《东方时空》又通过主播点评及评论员评论,使当日重要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晚问的《新闻1+1》、《环球视线》又是专门的时政的刚性评论。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对新闻的穿插式点评,又有集中的对重要新闻的评论;既有对国内新闻的评论,又有对国际新闻的评论,较以往的节目安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本性,也更加科学。

3. 主动设置议题,注重话语置换

在我们这个具有泛政治化倾向的社会中,群众对新闻、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电视作为取代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将日趋分散的社会成员集聚到一个由影像等元素构成的“政治广场”,发挥着具有极大动员力量的整合功能。针对这一特性,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注意选取既符合新闻标准又符合宣传标准的对象加以评说,并把传播指向核心受众,是央视新闻评论改版后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注意把主流的话语意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评析事件的叙事层,巧妙地同民间话语置换,让受众乐于接受。

四、央视新闻评论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改版后央视的收视率大幅提高,这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改进有很大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央视新闻评论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1. 节目模式的程式化形成可能带来遮蔽性

央视现有的评论节目已经逐渐形成趋于固定的模式,像《新闻l+l》、《今日观察》、《今日关注》都是先播放被评论的新闻短片,然后在主持人的控制下,由评论员评析。短片的长度都有一定时间的规定,显得比较死板,有时比较拖沓。而且评论形式单一,往往是主持人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或评论员做权威状的解读,少了些灵气和感染力、说服力。

2. 评论员队伍良莠不齐,亟待培养提高

改版后的央视除了使用本台像白岩松、水均益等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承担部分评论之责外,还引进了较多的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但由于电视评论员队伍属于建设初期,评论员的选择、确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评论员经验不够丰富,技术上也缺乏训练,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权威人士,社会影响力还不够。

3. 评论形式不丰富,节目类型雷同化

现在央视的评论形式主要有本台短评、主播点评、评论员评论,主持人加评论员的评论等。评论形式比较单一,几个主要的时政评论栏目,像《新闻1+1》、《今日关注》、《今日观察》、《环球视线》的播出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缺少变化,显得比较死板、僵化,不够敏锐、灵动。

4. 选题冲突,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由于各个频道的评论栏目都是独立制作,各自为战的,就难免出现选题雷同,发生冲突的情况,没有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新闻资源造成浪费,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注意避免节目模式僵化

节目的播出模式可以有基本稳定的形态,但也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做灵活的调整。不要因形式设置内容,应该因内容调整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节目的播出效果的,都应该不排斥和尝试。

2. 建立评论员的培养、选拨机制

新闻评论员是媒体的核心力量之一,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因此要根据媒体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论员培养、选拔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对权威评论员的培养。

3. 注意电视传媒的“家用媒体”特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是平民化而非贵族化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要根据电视的收视特点制作评论节目。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第3篇

专业化新闻频道的确立和有效的频道制运作是各级电视台新闻立台的基础和关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因为各级电视台的资源配置、区域环境等条件不同,如何运作新闻频道则不可一概而论。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本地主导型城市广电媒体,本文以“扬州模式”为例,分析当前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市级电视台“新闻立台”的困境——基于swot战略分析

由于体制限制和先天条件的不足,地市级电视台在专业化频道确立和频道运作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对于在中国电视市场中内外部资源都不占优势的地市级电视台来说,“新闻立台”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这里借用swot企业战略分析理论来剖析扬州电视台的情况:

优势:与央视以及省级卫视台相比,扬州电视台具有地域接近性、心理接近性等诸多优势。扬州广电媒体本地收视份额处于强势,属于全国为数不多的本地主导型城市广电媒体,近年来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本地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扬州台新闻频道和城市频道经过几年的打磨和运行,已经在扬州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也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忠实观众,目前,新闻频道拥有《关注》、城市频道拥有《今日生活》这样在扬州乃至江苏省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的新闻品牌栏目,且每年都有多项节目获得全国新闻奖。优质的新闻节目是运作新闻频道和实施“新闻立台”的基础。

劣势:与央视新闻频道和省台新闻频道相比,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专业性和新闻节目容量都不够。目前,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只有《扬州新闻》、《关注》、《新闻女生帮你忙》、《网事三把叨》四档自办新闻栏目,节目总时长不足150分钟,且多为资讯类,新闻评论节目和深度报道节目严重不足。品牌栏目不多,对频道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多数时间段需要电视剧来支撑。频道各栏目之间收视率差距较大,节目品质参次不齐。新闻频道的节目虽具有地域接近性,但受众偏老龄化,对主流精英人士的吸引力还不够。频道内部尚未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业务推进缺乏整体的战略思想,频道在节目编排、资源最大化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记者和主持人的能力有待提高,优秀的新闻评论员需要大力挖掘和培养。

机会:扬州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4年扬州建城2500年,这是一个宣传扬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良好契机。现在,虽然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但民生服务以及对于城市地方新闻的理解和认知,要更多地依赖当地媒体,这对于扬州电视台来说,包含了很多的机遇。2010年9月,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集团领导有着锐意改革创新的理念,这为实施“新闻立台”提供了体制保障。

威胁:扬州电视台面临诸多的竞争对手:从宏观传媒环境来看,网络媒体继续抢占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在电视领域,央视的权威性不容撼动,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的冲击力不可小觑;从微观上来看,本地的报业传媒集团也是有力的竞争对手。扬州台新闻频道多数栏目老化,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需求的新栏目还未诞生,这就需要扬州电视台进一步准确定位,抓住市场空隙,在栏目创新、节目特色与传播吸引力方面下工夫,找到生存的空间。此外,人才不足也是一个问题。综上分析,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立台”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前景美好。在中国庞大的电视市场中,区域差异、资源差异、环境、人才差异都决定了地市级电视台在运行新闻频道和“新闻立台”时要因台而异。

二、新闻频道的运营策略

1.确立“大新闻”架构理念

尽管目前地市级电视台还难以做到用新闻节目支撑新闻频道,但频道在定位和运作时应具有“大新闻”架构的理念,以此发展新闻在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为确立专业化的新闻频道和实施“新闻立台”做准备。“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

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1]

以扬州电视台为例,应继续强化“本土性”、“接近性”路线,以扬州本地的新闻素材为主,兼顾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开发一些新闻节目的新样式,如新闻深度报道、读报、评论、新闻谈话节目、资讯整合节目等,充实新闻频道,逐渐确立新闻频道“新闻性”、“专业性”的特点。

2.新闻栏目在相互合作、优化资源基础上实行错位竞争

目前,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有《扬州新闻》、《关注》、《新闻女生帮你忙》三档新闻栏目,但这几个栏目节目风格还不十分明晰,在采访报道中常有 “角度单一化”、“内容同质化”的情况发生。首先,这三档新闻栏目应明确定位,在节目题材和报道风格上要有所区分。如《扬州新闻》应注重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加强策划和报道理念、方式的创新,重视现场报道和场外连线报道,也可以聘请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作为新闻特邀评论员对当天重要的新闻事件予以点评。《关注》作为晚间节目,应重视传受互动环节的设置,增加对当天重要新闻进行整合评论的分量,注重拓展深度报道。《新闻女生帮你忙》可用好女记者、女编导的独特视角,挖掘另外两档栏目忽视的新闻素材,报道风格应细腻具有贴近性。其次,为实现资源优化,频道应建立统一的热线信息平台,对信息源进行统一处理。在频道内形成共享机制,热线统筹处理(分配给各栏目使用)、整合资源、协作拍摄,有效地避免节目之间的交叉和冲突。

3.优化频道的节目编排,实施频道及节目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央视新闻频道重要新闻节目整点播出的特点,目前扬州电视台的多数新闻栏目放在半点播出,这样能有效地实施错位竞争,拉动收视率。总体来看,在全天的时间中,扬州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占有份额明显不够。因此,新闻频道应继续全面分析央视新闻频道、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编排的特点,找准时间空隙,实行错位竞争。

4.建立频道运营市场反馈机制

从各领域选出观众(专家)组成视评组,观众(专家)分别收看评估频道一个或几个自办栏目,每个月就所监看的栏目,提交书面材料,不但要写“总体印象”,更要写“问题与建议”。月末汇总成视评通报,及时发给各部门制片人和编辑、记者。观众(专家)视评组成员定期与各栏目制作人员举行座谈,就节目内容、重大报道提出理性的分析与建设性的意见,节目制作人员根据这些合理化建议,适时对节目进行调整。这样的反馈机制可以给频道、节目提供客观权威的分析、科学理性的建议,客观上也起着对节目的监督功能。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第4篇

一、视频新闻的特点

视频新闻,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的报道形态。视频新闻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漫等信息传播的基本元素,在继承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和理念的同时,体现出发散传播、即时互动和瞬时的传播优势。视频新闻突出“视频”,与通过画面来叙事、言情、表意的电视新闻存在一定的共性,但视频新闻又不同于电视新闻,两者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主体不同。电视新闻是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访、拍摄,并经过编辑的把关和剪辑后播出的报道,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电视新闻文本传播的话语权是掌握在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工作者手中。而视频新闻则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一开放多元的技术平台,让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站来自己的文本(UGC模式,即用户制造内容),传播者既可以是新闻记者,也可以是普通网民或用户,只要传播的文本具有新闻价值,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可以说,视频新闻这种报道形态的出现,令普通的网民也有机会成为“公民记者”,享有信息的表达权和传播权。

2.传播平台和技术手段的不同。电视新闻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卫星和有线电视网这一平台,将节目通过模拟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实时传输数据并最终在接收终端中实现信息解码。而视频新闻的主要传播平台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通过流媒体技术对文本进行非线性呈现。

3.传播对象不同。受众需求的变化和增长是影响新闻文本和形态变革的主要因素,传统媒体的传播对象是广大的受众,受众只能单向接收电视新闻报道,较难形成自主的收视习惯;新媒体和视频新闻的传播对象是网络用户,用户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来选择接收信息,并通过网络将自身的视觉化表达欲望进一步激发出来。因为网络用户总希望能借助画面、声音等具象元素来完成文本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过程。

4.传播方式不同。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依靠输出终端的单向线性传播,受众不能够自主选择接收文本信息,更无法及时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反馈。而视频新闻互动性强,能够凭借网络传播的优势,提供快进、倒退、观众评论、添加标签、推荐和引用等互动功能。用户只需通过搜索关键词,通过节目点播来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文本信息,可以随时快进或切换。相对于被动观看有固定播出时间的电视新闻,视频新闻显然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二、 视频新闻的类型

根据目前出现的视频新闻,按其母媒体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见表一):

1.垂直型网站的新闻平台,如优酷网、第一视频网、激动网等视频网站,经营重点以视频的上传和下载为主。只有少数的商业视频网站(如第一视频网、激动网)可以申请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即新闻牌照),并可以名正言顺地“视频新闻”。

2.综合型门户网站的视频新闻栏目。近年来,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运用自身门户网站的渠道资源优势,纷纷涉足网络视频业务,以购买、交换等形式跟电视媒体合作,将电视新闻搬到门户网站上来,向用户提供在线收看和点播等服务。门户网站一般是自己承担内容的整合与传播,门户网站并非简单地“转播”,而是将电视新闻文本内容“碎片化”,再分门别类将其置入自己的频道和栏目中主要以点播为主。

3.传统媒体网站制作的视频新闻,这类视频新闻近两年已广泛应用于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中,具备新闻专业性强和原创性强等优点,以及可借助自身母媒体的传播渠道进行采编和,不需要额外单独申请许可证的便利条件。新华网新闻电视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的上线,也标志着中央媒体对网络视频领域的进军。

典型的视频新闻报道,主要包括:访谈类视频(人物专访),直播类视频(重大事件的报道),即时消息类(突发事件的报道),深度类(新闻特稿)。目前视频新闻以动态报道居多,直播类视频多用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深度类报道的制作周期较长,难度较大,还难以适应网络新闻快速更新的节奏。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一些优异的视频报道往往来自突发事件,而一些具有视觉感染力的主题报道也成为视频报道重点。各类重大、突发、主题性事件在近一两年集中爆发给视频报道的尝试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报纸视频新闻这种整合型新闻报道形态的产生,给互联网时期的传媒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不难看出,大部分垂直网站和门户网站还不能自主采编新闻,只能凭借打“球”的方式,通过申请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经营等相关的许可证,以网友上传和交换购买电视新闻节目播放版权的形式,跟卫星电视台合作来视频新闻。随着国家对视频新闻管控力度的加大,垂直网站和门户网站今后经营的重点将转移到影视、娱乐等视频内容的运作,而视频新闻方面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 视频新闻典型个案解读

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文本,视频新闻可以突破单一媒介的技术制约,将图像的直观、文字的深度和网络的即时互动三者有机结合,为受众提供更完整、更丰富的媒介内容。同时传统媒体的网站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元素来呈现多层视角,可以使新闻报道进一步逼近客观、真实。近年来,传统媒体大胆试水网络视频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新闻电视网和南方都市报在视频新闻方面的实践探索。

1.新华社新闻电视网的视频新闻业务的拓展。2008年9月,新华社提出要在2015年多媒体业态等方面基本完成战略性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三个拓展”的任务:即向多媒体形态拓展,向终端受众拓展,向国际拓展。电视新闻报道一直是新华社的业务缺项,要满足各种受众多层次的需求,必须具有以全媒体形式组织报道的能力,而发展电视业务是一个外在需求和内在推动兼而有之的选择。新华社于2008年12月30日推出了视频新闻专线,随着电视新闻自采量迅速增加,2009年9月1日,新华社把电视素材和成品节目合一的线路,分拆成电视通稿线路、电视成品线路运行。随着电视新闻发稿量的迅速增加,新华社具备了兴办电视台的内容基础。经过对中国电视业现状的分析,并参考海外电视业传播经验,确定了电视业务方向和定位:大力拓展向海内外媒体、非媒体提供电视节目的通讯社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包括网络、手机、大屏幕和海外电视台在内的各种终端。

2.南都网流媒体报道形态的探索。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一直在探索视觉新闻报道的种种可能,2008年下半年,全媒体概念开始广泛在业界出现并流行,对南都视觉中心而言,就是流媒体的出现。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图片总监王景春认为,流媒体的探索应该是“静态的影像+动态的视频+有效声音,传统的静态影像是支柱”。这样可以将纸媒转型的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一般说来,流媒体作品时间在3―5分钟,受众兴趣和网速、呈现的精度都影响着报道文本的变化与发展。目前国内和国际对流媒体报道文本的好坏标准尚无定论,有几个基本原则是需要遵循的:与电影相关的机位、现场音的录制等;动态与静态影像的合并;声音包括现场音、后期音和同期声之间的整合。它们的动态和静态影像不能相互替代,静态影像的瞬间感是动态影像做不到的,流媒体是两者有机结合的成果。

四、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

视觉新闻尽管在业界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但准确地讲,“视频新闻”的定义并非十分准确。这是因为视频新闻的构成元素并不仅限于“视频”,而是整合了多种报道元素,运用多种报道手段,可以让不同的受众群体各取所需的整合型多媒体报道文本。这正是视频新闻的比较优势所在,借助媒体丰富的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视频新闻将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甚至成为未来传媒集团业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报道元素的整合。数字化时代,用户需要通过多种终端接收多形态、多介质的新闻信息,传统媒体需要改变提供单一形态内容产品的模式,进一步加强媒体网站建设,视频内容文本信息要发挥自身独立采编权的优势,主推原创新闻,丰富完善现有新闻信息产品结构,形成以视频短新闻、视频新闻访谈、视频新闻组等为主的产品线,打造多栏目、分众化的视频新闻的节目架构。

2.报道和传播过程的整合。打造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让采编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包括视频报道文本信息的制作,这些信息全部可直接上传到稿件库,任何编辑都可根据需求获取素材进行多媒体编辑,从而实现协同式、共享式的新闻生产机制。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数据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整合。这一平台又是融合传播的产品分发中心,集团下属各媒体可根据各自需求,将内容产品分发到不同终端上,这样既可整合和统筹集团所有媒体的内容生产资源,又可通过内容信息的多级多次实现产品和业务增值。

3.受众资源的整合。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能够打通内网和外网,可以与受众形成全时空互动,为受众对于内容信息的接收和回馈、受众之间的交流、受众参与内容信息的生产提供技术便利和机制响应,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传播理念,集团各媒体也可以随时挖掘分析和掌握受众的信息需求,成为集团融合传播的互动枢纽。此外,受众也可进行相关内容信息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总之,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的建成应用,实现了适应媒体融合的业务流程和传播机制的创新。作为新媒体报道的产物,视频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不论是商业网站,还是传统新闻媒体,都在争夺视频新闻的受众(用户)。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多样化的新闻信息,这对传媒自身发展提出了更复杂、更多元的要求。在“视觉为王”的传播时代,只有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才能把握发展先机;只有把握了传媒先机,才能掌控受众“眼球”;只有掌控了受众“眼球”,媒体才能真正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常变常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①张秉礼,袁志坚:《视频信息是报业全媒体内容生产“爆破点”》,《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②王景春口述,戚雅整理:《王景春:流媒体革命》,南都视觉中心,2010年7月27日 访问

电视新闻频道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全球流的新特点及我们的策略 路晴,Lu Qing

关于当前电视戏曲综艺节目的思考 刘徐州,Liu Xuzhou

打造中国传媒业的航空母舰--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总裁叶志康 肖莘,Xiao shen

国家文化安全与广播电视集团化 张德勇,蔡尚伟,Cai Shangwei,Zhang Deyong

试谈广播电视集团化趋势--广播电视集团模式之比较分析 闫忠军,Yan Zhongjun

广播创新:面对WTO的选择 韩维滨

文化传播对西部经济开发的促进作用 黄忠清

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品位提升--关于《对话》的发现 王田,Wang Tian

"实话实说"能否超越自我 黄爱萍

"面向新世纪的新闻改革和理论宣传"研讨会综述 农秋蓓

获奖纪录片《祖屋》研讨会综述 央视,Yang Shi

关注"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引进节目编播后的思考 张子扬

电视纪录片:选择的艺术 朱爱武

论交响音乐会摄像的画面创作 王陵,Wang Ling

新闻事件可以合理策划 王羚,Wang Ling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研究 陈崇山,赵水福

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六个重点话题等16条

电视频道的竞争元素--几套卫视节目频道形象比较 张同道,zhang Tongdao

新闻批评价值刍议 杨明品

收视数据的边界和动态化 周笑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轨 丁廑

新时期广电工作者要增加内部凝聚力 裴艺元

浅议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后期创造力 丁怀东

经济广播的专业化定位 张君琳,朱连学

谈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从常德电视台的实践说起 龙佑云,龙泽巨

音响:广播评论的一大优势 李一军

社会新闻要把握好"度" 童正儿

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Guo Zhenzhi

广播在同题竞争中的胜出 杨国钧

频道定位与精品战略--兼论湖北经济电视台特色化发展之路 朱杰

CCTV经济部纪念建党80周年宣传报道综述--兼议经济部栏目联动、整体造势的探索 经进勇

"红色财经之旅"创作谈 刘戈

品牌管理:广播电视报的出路 邱敏

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林础蒲

21世纪中国城市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战略要素 张建平

浅谈综艺频道的走向 杨林

面向数字时代的电视产业战略 梁昊光

开发电视产业的价值链 李金宝

我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风险障碍分析及对策 杨正流

困惑与抉择--当前地市电视媒体竞争现状分析 张健,佘贻明

城市电视台的发展途径 孔德明

专业频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张晓爱

深化内部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黄著诚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基本理念 陈加伟

打造地方专业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从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说起 纪华强,余铁平

《江苏新时空》:新闻改革的有益探索 蒋晓平,孙可嘉

在需要时收看新闻--江苏广电总台24小时滚动电视新闻透析 李建勋,王嘉

网络应用为电视媒体注入新活力 汤军军

电视触网该如何"发言" 蔡心轶

试谈新闻工作管理体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张莉,陈富清

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广播影视业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李建平

广播话语浅议 杨伊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及对策 李君

影响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四个问题 项仲平

电视栏目生命周期与广告运营策略 崔燕振

谈电视广告的理性投放 刘文杰,楚宏

采访萎缩与新闻膨胀 丁长举

调查研究——一个需要重议的话题 蔡祥斌

广播普法教育的一个尝试--《现在开庭》栏目的两个亮点 杜雪良

《今日说法》的选题艺术 成珊

在听众中挖掘对外广播信息--由《巴格达连线》节目获得成功想到的 王文宽

新闻传媒中的女性歧视 王再承

立意要鲜活--广播剧创作谈 刘康达

以节目打造品牌 以内容争夺市场--从BTV影视节目谈起 吴华

重策划·超常规·全方位--从南方电视台春节长假期节目安排说起 智广平,张璇

靠广电当家 办特色报纸--广电报应对报业竞争的思考 许黎萍,孔少佳

广播互动式节目及影响 黄波

美国电视晚间新闻四棱镜 王嘉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等13条

电视,拿什么内容给人看? 周小普,Zhou Xiaopu

广播影视系统要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 李正国,Li Zhengguo

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 杜志红,Du Zhihong

媒体的责任在于引导舆论 李春雨

"八荣八耻"对报道实践的指导 邱一江,廖盈盈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

搞好农村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刘小寅,Liu Xiaoyin

公共管理理论与广播电视政府管理 常卫,Chang Wei

舆论监督也应和谐 孙伟,Sun Wei

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 刘亚非,Liu Yafei

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 王晓斌,杨良雄,Wang Xiaobin,Yang Liangxiong

IPTV对传统电视制作、传播模式的挑战 刘春光,蒋新琴

中国气象频道传播价值及实现 倪景春

女性频道的生存之道 海阔

借助擂台,提供平台,延伸舞台——《梨园春》专业戏曲演员擂台展演的活动理念 李媛媛

加强管理:电视现场直播面临的课题 田生荣

电视娱乐节目完美形式三原则 邱戈

新闻元素在广播文艺节目创作中的运用 赵爽

综艺节目制作需要三种想象力 齐爱军

服饰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取向 胡万峰

电视体育节目的艺术美 唐培林

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向一席谈 高贵武

主持人在都市广播中的舆论导向把握 刘京萍

新闻播音主持异同辨 石峰

播音员、主持人直播时的心理调整 李京

坚守真相探寻——析央视《新闻调查》的媒介品质 张玉川,欧阳宏生

电视剧的精英化叙事 唐红

中西合璧:电视宣传片创作之道——华语电视宣传片春季训练营综述 赵尔南

"硬新闻"的"软着陆"——地方台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 王瑛

地方台人物访谈节目选题之我见 李立明

贴近、音响和细节——浅谈广播现场报道 高俊兰

江苏卫视的频道营销战略 赵军

新闻报道需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江燕

提高交广竞争力的三"特"战术 冯喜增

建设新农村与广播电视的责任 张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