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带谱发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5%,高者达到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达1899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49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种,少数民族药用植物226种,民间草药82种。野生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15个城市。六盘水具有毗邻5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2010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2016年底,发展茶叶18.1万亩,蔬菜44.87万亩,果园20.83万亩,中药材 11.01万亩,烤烟12.27万亩。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建设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创建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的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1416.41万亩集体土地、70.81万亩承包地、6.4万亩宅基地、546.1万亩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40.9万平方米水面和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2017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1987年、1988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贵州省第三个部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地总面积46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占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六盘水市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市?鼍赫?力不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0元,33年增长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观光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法治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现代渔业。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屠宰监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组织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农业资源养护,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四是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完善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支农,推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六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加快推

进农业对外合作。

会议听取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引导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要采取切实措施,发挥好奖补政策效应,不断激发示范区加快农业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始终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要探索模式,继续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示范区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典型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会议就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会议指出,同步推进农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对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确保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实现意义重大。要立足京津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经济差异等现实,推进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和河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推进产业、市场、科技、生态、体制机制协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形成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郑州市领导马懿、王璋、胡荃、白红战、李秀奇、王林贺、李公乐、孙金献、薛云伟、王跃华、张建慧、姚待献等出席会议。郑州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市、区)长,部分乡(镇)党委书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受表彰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郑州市长马懿指出,201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按照“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的要求,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为重点,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农业发展要素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上实现新提升,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马懿要求,2014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菜篮子”建设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建好“菜园子”,搞活“菜摊子”,把好“质量关”。二是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灌溉排涝设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休闲体验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好生产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五是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创新扶贫开发及老区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规划,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六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减少农民,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高度重视进入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增收问题。

马懿强调,2014年“三农”改革和创新工作,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上下工夫。二要在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三要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四要在稳妥推进农村上下工夫。五要在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最后,吴天君就做好郑州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要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紧紧围绕两率一力规划推进农业发展,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上下工夫。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推进农村发展。四是要以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们再次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真菌研究所所长鲁中祝。这位一直致力于农业发展,肩负着为“三农”问题而奔走疾呼使命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次一如既往地把来自基层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提议带到了人代会的现场。在采访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鲁中祝情系“三农”的胸怀,出于对农村问题和农业发展的关注,出于对农民的热爱,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农村这块广袤而充满希望的沃土。她认为自己虽然是个基层的农民代表,但有责任让国家更多地听到来自基层农民群众的呼声。

虽坚持低调做事,却勇于高调建言。在全国两会上,鲁中祝曾先后提出了涉及农村教育、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20余件。她说,自己的这些建议都是来自于田间地头,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她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落实,真正地惠及了广大农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化。”鲁中祝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新近下发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赞美之情。她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化,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必须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点。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指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鲁中祝激动地对记者说,只有政府下力气把钱花在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的研发上,才是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动力之源。在本次两会上,她和记者分享了对于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大幅增收的基本思路。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农业科技化的基础。鲁中祝代表告诉记者,现在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能人,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制约,他们的创业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上,科技含量比较低,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能力还不够强。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在农村大力推广和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殖水平。

要建立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科技深化。“农民增收,必须要有农业科技的支撑。减免税收、加大补贴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只有将农业科研成果引入农村,引入基层,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鲁中祝看来,这是破解农民增收瓶颈的关键点。所以她提议,在每一个县区都应当由政府来主导,建立农业科技园,把发展得比较好的农业企业、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集中在一起。这样既解决了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用地,同时也解决了信贷难的问题,对于带动当地的就业、税收,推动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深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在学习会上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农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工作,奋力开拓,力争在“十二五”内解决好几个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在学习会上,各位部党组成员、部领导和机关司局、有关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交流了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收获,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探讨了重点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大家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关键。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既立足“十二五”又着眼长远,既立足“三农”又着眼全局,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做好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

会议提出,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加快“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立足“十二五”,着眼未来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稳定增加,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为此要把握“一条主线”,围绕“两个目标”,提高“三个能力”,推进“四化”,强化“五方面支撑”,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水平,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物质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提供有力支撑。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两个目标”,就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这是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全局工作的根本任务。提高“三个能力”,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推进“四化”,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强化“五方面支撑”,就是要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会议认为,实现“十二五”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要在稳定发展全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主产区、优势产区,充分发挥主产区、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区、东部沿海农业区、农垦经济区、草原生态经济区等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优先支持。要研究制定更细更实的布局规划,推动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完善更有效的工作机制,使这些主产区、优势区、核心区、重点区实现发展方式率先转变、现代农业率先推进、改革创新率先突破。

会议明确,要从实际出发,突出未来5年最急需、最紧迫、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把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上来,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在5年内解决好几个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以下10个方面,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创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推广和高产创建,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快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

会议对“十二五”重大政策谋划和推动落实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靠政策。要积极推动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在保持现有政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扩大化;要增强协调性,在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强农政策,大幅度增加生产性建设性基础性投入;要突出针对性,在普遍增加“三农”投入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主产区、重要品种、关键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围绕增加投入、建立机制,重点完善和争取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完善和增加调动主产区积极性的政策,积极争取重大工作措施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争取并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政策,研究推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研究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推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政策,研究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