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

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其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大部分职业院校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误认为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还不能理性的认识职业教育信息化。这就导致教师还没有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还没有意识到教师、学生和信息化设备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使三者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发挥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明显特征。但因为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我国教育并未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从主观上认为教育信息化即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就导致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培训,也没有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仍旧处于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初级阶段。

(二)职业院校的设施设备还相对欠缺

我国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还相对欠缺,这就直接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顺利开展,无法支持后续的教育改革工作。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得到飞速发展,职业院校不但受到国家大力支持,还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增收学生。大部分职业院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这就直接导致职业院校信息化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致使职业院校只能在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不合理的调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现代信息化设备作为支撑,为购置信息化设备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后盾,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造价较高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而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并不能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也就无法跟上时展的速度,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还没有深刻认识。这就直接导致职业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添置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而导致职业院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相对欠缺。

(三)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升

要逐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作为硬件支撑以外,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软件”力量。所谓“软件”力量就是指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才能够充分结合信息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来设计教学安排,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化教育的优点,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根据调查分析来看,我国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不足以驾驭信息化教育。目前,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层次。因此,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还有待提升,如果教师还不能熟练的使用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进行教学,也就无法发挥出信息化设备的优点,更不能以此为背景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但拥有较强的能力还要能够把握市场的需求,而一线的职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对策

(一)国家应该适当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于职业院校现代信息化设备欠缺的问题,国家应该适当加大扶持力度,可以从经济手段和财政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扶持。国家可以在教育投入方面进行适当的倾斜。当前,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通过国家的财政补贴,职业院校就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充,进而补充欠缺的设施设备,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仅仅通过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对职业院校进行扶持是远远不够的,是我国现阶段综合国力无法提供的。因此,国家应该在给予职业院校直接补贴的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对职业院校进行扶持。例如,国家可以制定一定的政策,加强职业院校与厂家的合作关系,适当降低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价格,让职业院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入设备,这就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职业院校进行扶持。

国家应该从宣传的角度开展工作,应该逐步引导职业院校的领导层、管理层和教师对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宣传和教育,职业院校才能够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真实目标和内涵。职业院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才能够深刻认识到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及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和教育,才能够改变众多职业院校教师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错误理解。教师才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提升,从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提高,进而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驾驭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院校必须重视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职业院校可以从对外招收的角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招收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并且应该以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为评判标准。同时,应该积极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技巧,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学习。通过培训,不但要让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产生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意识,要逐步将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信息化教育。职业院校应该从制度建设角度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设定为教师晋升和评奖的项目,这就能够促使教师主动积极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师的能力。应该在教师队伍中营造良好的比较和追逐气氛,促使教师在相互较量之中不断提升。

(四)从学生处吸取经验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发展 东莞 大职教 价值认识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是工业的高度发展。一项工程可以孕育一个城市,如三峡大坝的建造,催生了一个三峡市;一项产业可以打造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东莞的制造业,让东莞焕发生机与活力。而维系工业高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职工的从业素质,是市民的就业素质。人的职业素质并不是天生的,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支点是有道理的。东莞市是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已经提出了建设国际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发挥大职教的支点作用,打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力,就不能不进行大职教发展的战略构想,就不能不进行职业教育价值认识的教育,让政府、企业、市民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是一个内生发展的自觉要求。为此,要调整东莞市职教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重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养土生土长的高素质员工;要进行大职教的系统化建设,使职业教育职前职后系统化,高中低级培养系统化,终身职教系统化,形成东莞独有的网络状的大职教系统,从而加快东莞市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东莞实施大职教战略的价值认识

现代城市的愿景是: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不断创新;政治民主自由;法律健全完善;文化繁荣昌盛;信息畅通快捷;社会文明友爱;环境协调宜人;教育公平科学;风俗典雅多趣;市民乐观向上;生活幸福安康。欲达此理想境界,就要提高政府、企业、市民职教价值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内生化的职教需求观。

1.促进政府认识职教均衡发展的意义。首先,政府应认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为了城市繁荣昌盛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促使三者均衡发展,特别要认识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人力资源的意义。其次,促进政府认识在新型工业化转型中,人力资源的素质将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是否能获得成功+,其三,促进政府认识职业教育功能与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功能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提高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过程,其实质是农民向城镇工人及市民的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过程,实现这种转移的基本条件,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其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有利于加快现代化城镇建设步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莞市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跨越式发展,东莞农村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农村逐步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变。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市出现了耕地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民转岗就业困难,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本省山区劳动力和外省市劳工大量涌人我市等因素影响,客观上造成东莞市就业结构上尖衡。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东莞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东莞市提出的建设殷实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农”战略,要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其转岗就业创造条件,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2.帮助企业认识到职教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世界经验证明,企业的内在需求是职教发展的支撑点所在。德国双元制的成功就说明职业教育是由各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所以,应教育企业,学习世界成功企业的职教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 BTEC等;教育企业,用人要有预测、有计划,依托大职教,重视订单培养的价值;教育企业依托职教,降低培训成本,争取最大的用工效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用工制度。

3.教育市民接受职教,使生活过得更好。希望生活过得更好是人之常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就需要教育市民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寻找一条新路。其一,实事求是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生活价值。如,上大学不是我的强项,而接受职业教育能幸福就业,可能是自己的强项。其二,挖掘职业天赋,发扬人的个性。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首先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挖掘个人的职业天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寻找新路。其三,优势的职业天赋要与岗位群搭配,需要职教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发展空间,从而生活得更好。

二、东莞发挥职教支点作用的战略举措

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它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它与东莞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比仍不相称.因此,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

1.调整职教布局,构建职教体系。(1)提升中职质量。东莞必须优化中职的区域布局,减少镇中学的职业教育班,集中力量,分片办好地方职业中学,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2)扩大高职规模,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规格。东莞的新工业化转型已经开始,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仅有的两所高等职业学院均是以文理为主的民办学院,急需建没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从而尽快提高技能人才的规格。(3)整合高教资源,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需要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本科以上的技术型人才,东莞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东莞要建设成现代制造业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所以东莞应该整合全市的高教资源,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2.加大职教投入,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东莞职教的投入力度与其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十五”时期东莞市的GDP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收人也有大幅度的增长。如2005年是310亿,其中教育的投入是 50亿,对于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多的。但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育投人却十分有限,全市到目前为止尚无一所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办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视普通高中一样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其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其三,出台相关政策,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不经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不能就业。其四,加强城乡职教的联合办学改革,引导城乡职教一体化,努力提高本地人口的职业素质。如实施城乡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实践证明联合办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及家长反映良好。

3.督促企业改革用工制度,架构职教终身教育体系。(1)企业与职校的订单式培养工程的建设。企业的自觉是关键,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培训内容交给学校做,实行订单式培养,使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例:行业规范,就是企业文化。海尔集团的张瑞敏1986年砸了76台冰箱,传递了一个管理理念,在质量问题上毫不手软。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让员工意识到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这样的企业文化通过学校教育而积淀起来,自然就会成为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在细节取胜,力求精益求精。(2)企业与职校合作的半工半读模式的构建。校企合作的半工半读职教模式,强调的是要用企业精神影响学校,预先培养了企业人;强调企业文化熏陶人,预先营造了企业氛围;强调企业规范训练人,预先培养了企业纪律意识。学生顶岗工作(半工);在校学习 (半读),东莞构建这样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高、中、低级培训与企业发展结合。企业设备、技术更新,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企业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加高、中、低级培训,并利用职业学校的条件来完成人员素质提升任务,从而有利于企业转型。

4.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和沟通。这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历教育为重点,一种是以速成就业为重点;一种是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前提,一种是

以单项技能训练为重点。二者要依托企业的用人要求,消除连接障碍,建立沟通渠道,争取最大的培训效益。(1)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抓住优势传统产业开展培训。东莞要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的举措是:职业教育深度介入职业培训,要全面了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通常情况下,企业需求用工的信息只向市场,很少向学校,当重视了学校的资源优势后,学校里半工半读的模式则有利于促进深度介入。(2)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职业学校主动介入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目前是针对小型企业的用人要求而发展的。参加培训的人就业目的性非常明确,且往往是以创业为最高追求,开个美容院、小餐馆、维修站、小作坊等等。 (3)企业培训要鼓励员工创业。员工创业意识的养成,能产生良好的工作效益。员工在工作中会动脑筋思考,是由于他们的工作目标更高、工作动力更足,因此,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更富创造性、效率更高,因为他们在动脑筋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首先受益的是企业。东莞市制造业发达,工业企业多达1.8万多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有8000多家,“三资”企业有3000多家。东莞市企业一线员工大部分是外省市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东莞市要全面推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强企业岗位培训,特别是抓好企业一线员工的岗前培训。东莞市一些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均将员工岗位培训作为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如长安镇的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非常重视工人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公司每年投入职工教育培训费用达100万元,新招的工人必须经过至少一周的岗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学校建设工程中的关键因素。在教育部启动的职业教育质量建设工程中,示范性学校建设、教改试点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成为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技术。因此,加紧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问题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唤,更是现代教育理念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和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2)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3)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即要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新课程,将适用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

教育技术在国外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至今也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但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也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所接受。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

2.2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与内容: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学生就能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2)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展性教学,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3)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有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和虚拟仿真技术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

3.1可能性。

3.1.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要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正确发挥。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转变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3.1.2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和制约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1.3教育技术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仅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必要性。

3.2.1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人面临的不是知识危机,而是本领和技能的危机,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使毕业生理论有余,专业技术不足。而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这要求职校学生要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变通能力大大加强。

3.2.2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将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推向了极限,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型期;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52-03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飞速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国家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背景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一)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自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以来,在现代生产力的指导下,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学术界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西方化论,这是最早的西方现代化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道路,它只能从属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只要实现了与西方无异的结构化社会转型,才能使社会安定下来;二是工业化论,认为现代化的根本核心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将两者等同于一体;三是过程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社会各个领域变化的巨大变迁过程,而且这种变化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是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阐述,认为现代化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转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

在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之前,首先对教育现代化做简要的解释。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学术界对其存在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性不断实现与增长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集中反映的一些特征,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性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夺特征。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当从教育的相关组成要素理解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在对教育现代化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以下概括: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高水平状态,是传统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它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装备、师资队伍等在内的职业教育整体转换和不断增长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现代化要遵循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同时立足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探索。要充分理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1.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改变了社会的体制、组织、准则、信念,涉及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刻变化。各行各业不但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而且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职业教育正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的教育类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落实和建设职业教育。

2.人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人在价值观、行为素质、态度等方面都经历一次现代性的转变,形成现代化的人格和素质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不仅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人的素质。职业教育对人的素质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从狭隘的职业岗位拓展到职业群、职业生涯,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健康心理和体质;为个体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从业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培养个体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职业转岗的关键能力,使其能应对现代职业的变化。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理念现代化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客观、科学、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要求。。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分别体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等三个主体上。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国家颁布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

2.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有了科学、超前、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管理观、教师观、学生观。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朝着现代化迈进的保证。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等。

(二)教学体系现代化

教学体系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确定职业的宽窄度,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需求;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的需求,体现区域性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是使教育程序化的手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三)办学条件现代化

办学条件现代化体现在教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硬件和软件方面。现代化的教育装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和硬件条件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学校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育装备陈旧、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训设备等都会影响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

程。

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它将成为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许多实验、实训教学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完成,从而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四)师资队伍现代化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能否充分地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批学历和职称达标、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物质和制度层面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统领着整个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只有先进、超前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需要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其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学体系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外在表现。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全球化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社会大转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也正呈现出日益加快的态势。全球化最重要的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它意味着全球市场的竞争。而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来越具有紧迫性,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是培养初、中级技术人员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劳动者,他们是用人单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要及时地跟进与调整,促使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方式上进行革新,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要求改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如果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说明培养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导致国内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面交错,就业定位下降;另一方面,还对传统行业的就业格局带来了冲击,使技能过时的劳动力大量剩余,所有这些都将加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应当及时根据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新兴专业的比例、改革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规范,实现国家对现代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2.经济全球化要求劳动者要有终身学习的品质。个体持续地终身学习需求对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应当对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在职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因此,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的能力还很薄弱,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认识不足。尤其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僵化,这难免会影响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

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更是飞速地冲击全球的各个角落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教育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它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知识经济导致了高新技术的不断成长,引发了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升级,而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急剧下降,因此从事体力劳动者的就业人数就会不断下降。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在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因此,就要求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依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创造发展机遇。在人才的需求上也从操作技能型人才转向智能型人才;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转变。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方向无论是在规格还是在层次上都要趋向高移化、复合化。

(三)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理论 启示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整个教育都有一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世界性的趋势,职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各个领域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具体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文化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基础学科,都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学习容量,培养提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