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总之,有仁德的人要有大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孔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对人扩展到了对自然界,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体现了孔子对动物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本和责任感,他一再劝诫君王实施仁政,使社会内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温馨氛围。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要求人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到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孟子更进一步把这种博爱精神扩展到自然领域,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可见,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顺应其生长规律,根据具体的节气时令耕种、捕捞、砍伐,这样百姓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了。

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也饱含“仁”与“天人合一”的融合。荀子认为[7],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鼋鼍、鱼鳖、鳅@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不断绝它们的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了多余的木材。所以还是要顺应自然,以爱护的角度适当索取,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循环观点,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而人们就应该遵从规律,顺应自然,而不要轻举妄动,就可以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8]老子通过观察指出,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然后回归它们的根本,从而达到永恒,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成功,不懂得循环规律的人就会有灾祸。老子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9]刮风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连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老子认为,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就能顺应自然,从而实现自身,所以人们要修养德行,尊重自然。

(二)“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是“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天人相分”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说人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荀子在《王制》[10]中指出,水火虽然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虽然有生命但没有知觉,动物虽然有知觉,但不懂礼义。而人跟某些动物相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健,但可以集群并相互协调,从而合理利用四季节气,使天下收益,所以人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荀子在继承前辈们“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又具体解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依据是要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尺度,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权利。他说:“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11]是说人们要会利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供养自己,顺应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福,违背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祸。这样人们就可以实现“天地官而万物役”恰到好处地役使万物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过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12]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自然的奥秘,从而产生了科学,人们进而创造出了技术来应对灾难,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依靠的都是人类对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道家学说虽一直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顺应,但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人们适可而止,审时度势地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走极端,以实现长久发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13]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凋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仿佛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笨手笨脚,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所以老子的本意只是告诫人们拥有了这些技能也应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三)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

生态学家奈斯指出:“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美拥有自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它对人类的有限目的的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意思是说自然界虽不言不语,一年四季却运行不息,世间万物也生生不已,这种默然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子贡在反驳叔孙武叔对仲尼的诋毁时也以日月为例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6]在子贡看来,人类自身的损益对自然界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会因为人们的极端行为而有任何变化,人类在自然面前是看似微小的。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7]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即使是世间再伟大的英雄也无从改变,如果顺应其规律,人类就会有所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遭殃。而后他又进一步具体说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18]既然天地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改变自身规律,那么人也应依照自己的原则来做事。

道家学说以中庸、无为、善柔为特点,更是强调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老子把[19]自然法则的玄妙程度视作高于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规律,源于自然,都有一个产生、强大、衰落、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事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人类难以参透的。他进而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意思是说世间伟大的东西有四种,而君王仅排第四,人取法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自然,自然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尺度。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其“万物一齐”的思想为核心要求人们尊重世间万物。庄子认为,那些试图把一己成见假托给客观事物而不愿顺应规律的人最终只是在做无用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广博、豁达地生活在均衡而又自然的境界里,不强求、不急躁,从容地接受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领悟到万物终将归为一体,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才最有益自己身心的健康。他在《齐物论》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21]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操控。所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终将殊途同归。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孕育产生的,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前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而言,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要素。放眼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几近衰落、消失,唯有中华文明独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古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很多人把环境破坏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经济和科技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古代先哲们告诫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本身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的能力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从而找到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但对改造自然方面能力的发挥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因在对抗自然中的短暂胜利或对自然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短期利益而忘乎所以地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远不及农业文明时期强烈,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消减,以致污染、浪费、过度开发等现象甚嚣尘上。因此,传统思想中对自然环境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具时效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

[2]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3]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7

[4]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5]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

[6]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7

[8]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8

[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2

[10]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6

[11]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0

[12]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4

[13]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98

[14]Arne Naess, “A Defenc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1984)

[15]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

[16]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3

[1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09

[18]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1

[1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8

[20]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7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形设计 智慧文脉 古为今用

一、比较研究的目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试图通过视觉符号方式沟通思想感情,通过图形储存记忆和知识,并借此传达信息。文字和印刷的产生与发展,当代电脑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诸多梦想成为现实。历史(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图形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泽厚先生认为展现为文学、艺术、思想、风习、意识形态、文化现象的正是民族心灵的对应物,是它的物态化和结晶体,是一种民族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单是某种思维能力、知性模式,而是包括它们在内的“整体心理结构和精神力量”,它是由历史带来的,源自古老的传统,是由各民族探索并总结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质的精神文明。

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带给我们丰厚而多元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意识形态,蕴涵着极为丰富且深邃的智慧,并在古代图形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老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沿着几千年的文明之路不断前进,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一个植物学家,他只希望研究艳丽的花朵和木兰树,那他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研究低级有机体是有益处的,这是生命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因而更容易向我们揭示它们的秘密。”这段话足以证明,中国传统的创造智慧对于现代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比较研究的意义

追溯历史,寻求智慧。以现有史料为依据,将研究的时间上限定位在距今约7000年。

图形是劳动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创造,可以而且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蕴含着智慧。在图形设计领域内研究智慧延伸,就是向更多未知的领域拓进。通过对我国古代图形设计的深入研究,挖掘古人的创造智慧,并将古人创作智慧和现代人创作智慧在图形设计领域内作比较研究,力图寻求隐含于其中的文脉,说明智慧的延伸。通过追溯图形的历史,寻找、学习我国久被尘封、渐被遗忘的先民智慧,顺流而下,不断将先民的智慧继承与发展。在传承的同时,现代智慧又在不断充实、发展、拓新传统智慧。对智慧作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古为今用的创作思想,使我们真正做到不复古,亦不弃古,自觉地使我国的设计智慧一脉传承下去,使祖先的智慧之光永远照亮中华大地。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古人将图形广泛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用,图形无处不在。创造图形绝非纯精神文化现象,而是人类劳动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人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也是精神价值永不枯竭的源泉。例如:1. 恐吓、震撼之意:古有饕餮纹、石钺、面具等;今如抗战期间陈纳德赛领的飞虎队的标志。2. 祈福、避邪之意:古有纹身、瓦当纹、花钱、纹面、岩画等;今有虎头鞋、虎头帽、年画、剪纸等。3. 归属、崇拜之意:古有图腾、族徽等;今有国旗、国徽等。4. 识别、区分之意:古有陶片上的记号、甲骨文字等;今有标志、符号等。

通过以上几组例子的类比,可以看到图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所蕴含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图形本身也在积极地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例如对自然形态直接进行抽象,并赋予其一定意义。图形抽象已经脱离了纯粹的模仿,而带有装饰和美化的意味。将概念性问题取其意义再进行抽象,这为人们的交流、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正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讲的,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要之后,将不断地追求精神满足,以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第3篇

在智慧商城建设中,我们已有义乌购、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但还有缺口,比如还缺少智慧金融,这是我们现在释放的一个需求。在传统的产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否可以产生更先进的智能制造业,这也是一个需求。

智慧政务被浙江省特批我们自己去建设。但在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个内部的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壁垒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我们为市民做一卡通需向公安部门调取一些基础数据,却因上面没有政策而无法调取。所以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怎么样突破信息壁垒现状,实现委办局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需求。

智慧治理,涉及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联互通的需求。尽管我们有网上便民服务,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但还是希望加强更多功能的整合。达到安民、便民、惠民的功效,尤其是治理污染为市民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需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63-02

内蒙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就是将智慧技术应用于生态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智慧技术对移民生产、生活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智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内蒙自治区生态移民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并有效解决资源缺乏、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移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构建思路

(一)构建依据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智慧管理是创新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占主导,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它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的升华,使知识管理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主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移民民生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兼顾,合理配置城乡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高效率、可持续的生态移民发展的新路径,促进牧区生态移民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支撑,从而构建了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

(二)指导思想

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应借鉴国内外已有案例和成功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提供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保障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创新移民政策体制机制,着力于制度的合理设计、统筹的有效规划、全局的一体化进程,确保政策体系比较完整、符合区情、覆盖城乡,可持续地促进生态移民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发展的均等化。

(三)基本要求

智慧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在移民政策的供给时,综合考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迁出区域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遵循移民产业发展区域定位,进行生态移民分区化管理,充分体现移民产业发展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促进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的根本体现。要求统筹牧区经济和环境各要素的同时,兼顾移民发展需求与可能,保障移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尊重移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以各级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移民政策体系和机制,提高移民发展效率;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促进移民后续生产发展;强化移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化政府促进移民后续发展的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和移民自身协同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实现牧区移民满意,经济社会和谐。

二、建设目标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管理和服务是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化、物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乡政府公用工程设施、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转变为一整套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乡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使之成为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智慧网络系统”。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作,更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最好的生态移民发展和管理决策。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智慧型生态移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牧民对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管理技术系统是根据对城乡公共管理组织的形式、流程及业务特点的分析,按照智慧管理体系、感知预防网络、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三条线展开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即以城乡一体化为单位在区域内连接融合移民公共服务领域,以农牧民最关心的服务供给为基础,构建决策主导、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管理运行、信息公开、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管理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网络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交换技术平台为核心,集成应用云计算、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政务网、智能化服务端、信息互动产品等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三、智慧型牧区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

城乡一体的智慧管理是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创新能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绩效,有效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移民发展内涵充分阐释了政策体系创新的实现目标,即基础性支撑体系建设,政策主体体系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四个维度。

(一)基础性支撑系统建设

基础性支撑系统由基础网络、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组成。通过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政务网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实现有线网络高速接入、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网络广泛部署,形成高速、泛在、可信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生态移民可以在任何有基础网络的地方使用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获取基本公共服务。

(二)政策主体系统建设

政策主体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对象(即生态移民)、政策制定者(即政府)、政策执行者(即地方各行政部门)三个部分。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移民决策民主化的关键环节。政策制定者的重要任务是生产高质量的政策,其基本功能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制定,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筛选,政策方案的最终决定和合法化,政策方案的有效实施、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生态移民作为政策对象必须介入政策过程中,通过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参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制定者所无法到达的空间。各行政部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是生态移民政策方案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关键,也是具体生态移民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枢纽。

(三)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泛在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网络以统一生态移民的信息,进行透明、实时的生态移民政策信息交换,为农牧民提供智能化、敏捷化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知识库等嵌入其中,使得生态移民信息资源知识化,业务流程协同有机化,构建一个政府与移民可以充分沟通的公共服务环境。

(四)政策保障系统建设

政策保障系统包括构建政策反馈系统和政策监督系统。政策反馈系统把政策主体、执行者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政策反馈系统能够将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在基础性支撑体系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果、意见与建议及时传达到政策主体系统中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有利于政策漏洞的发现、修正与改进,提高政策绩效;政策监督系统是监督主体从一定的制度、法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构建政策监督系统的前提是实现信息的充分公开化与政策黑箱的充分透明化,在强化党政监督系统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及网络的力量,避免监督主体自体监督和社会力量的相对弱小的局限性。

四、未来牧区生态移民发展的思考

对于生态移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包括生态移民区的建设与投入、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移民地区农牧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问题

第一,政府对迁入区域基础建设的前期投入的资金来源有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资扶持、自治区级财政补贴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等。但由于国家资金扶持的覆盖范围与地方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能力都有限,因此,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第二,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移民产业化进程。全区大部分牧区存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企业经营生产资料资质不统一、服务种类少、配送能力弱、支付方式单一、农资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既不利于电商物流平台自身发展,也限制了服务农牧民能力的发挥。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生态移民迁入后无法享受与原有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失业救助、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四,民族文化保留传承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会涉及文化变迁和保留与传承问题。草原上几千年的游牧文化由于生态移民而发生变迁,随着蒙古族传统独特的游牧特征消失,草原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不复存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生态移民发展机制

生态移民发展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完善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制度机制,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进而不断巩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及促进移民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并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以此来保障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顺利实施,保护农牧民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分解工作任务到各部门、各乡镇和各行政村,利用其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市场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不仅解决迁出地环境保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移民移入地的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问题。

2.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政府、组织、社会、群众多元化投入机制。应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逐年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推动生态移民综合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地区,需要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后续产业发展。同时,健全对生态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设中来,提高其利用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当加大移民迁入地区科技普及投入,强化科技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生态产业。

3.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大都为农牧民,环境的恶化使他们不得不搬离长久居住的草原,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为此,政府应构建并运行针对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当前生态移民的具体现状,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项目可包括:移民社会养老保险、移民医疗保险、移民社会救济以及移民社会互助。”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相关制度落实的配套措施,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顺利进行,真正发挥其作用。

4.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

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能够增强生态移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确保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致富有保障,实现移民群众搬迁安置后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移民综合素质是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存竞争能力。

5.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

对草原的科学保护与蒙古族牧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应当有机结合。在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禁牧范围、搬迁人口数量,而应该在不断改善草原环境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蒙古族文化保护的力度,做好对蒙古族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工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必须以系统性的整体而存在。民间生态知识的形成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将这些传统智慧挖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和运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47-286.

[2]马林.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07-246.

[3]初春霞.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

[4]王瑞娟.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5).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范文第5篇

金沙公司金银台枢纽胡磊

近年来,国内水电行业都在开展智慧企业建设,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管理革命性变革,以“智能自主、人机协同”为目标,在电站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科技与电厂运营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运行管理历史和人工经验,构建“运行智能、巡检智能、操作自主、人机协同”的全新水电生产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如何在我司全面应用,实现智慧水电智能自主运行管理方式,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本文调研的主要方向。

一、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应用之后的新型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是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企业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完成与"互联网+"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对接,还能进一步释放企业员工的创新创效活力,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智慧水电站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发电流程、提高发电过程的可控性、减少人工干预、及时正确地采集发电过程数据,从而科学地制定发电计划,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智慧水电站把VR、大数据等运用到工业领域,方便监控现场、事故预报与诊断,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改变了以往的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人工决策到类机器决策的过程。

二、我国智慧水电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 年 5 月 8 日至 9 日,在北京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了2018 年智慧电厂(第一期)论坛。论坛得到广大电力企业、科研院校和信息科技公司的积极响应,来自燃煤电厂、 燃气电厂、水电厂、核电站等基层电厂的代表,大唐集团公司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参会都超过了 100 人。华能、华电、国电投、中广核、国投电力、华润电力、京能、中能建等,都有很多下属电厂派员参加。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电规总院、西安热工院,以及其他各电力集团公司科研院、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大学、东南大学等都积极派人参会。通过两天的报告交流,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大唐南京发电厂、大唐泰州热电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就智能发电和探索建设智慧电厂的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

2019年12月17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智慧企业发展论坛”在浙江省德清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智能自主 全面赋能”。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涂扬举出席,并代表智慧企业推进委员会《智慧水电企业建设指南》,从此拉开了智慧水电企业建设新篇章。

目前,大渡河水电公司通过探索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流域梯级电站群自主运行、远方操作、智能巡检等成套关键技术,建成了首个“自感知、自运行、自学习、自决策”的梯级电站群。2020年10月08日,由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水库大坝和水电站智能建造与运行学术交流会上,大渡河公司被授予梯级水电站群智能运行创新实践基地。

瀑布沟水电通过建立生产知识图谱,借助5G传输智能安全帽采集到的实时视频,运用现实感知模型计算人员精准位置,姿态动作及环境风险。并结合安全管理业务流程和认知图谱,实现人员、设备安全。借助环境感知辅助降低操作人员的精神压力,让云计算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智慧大脑,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大岗山水电通过运维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解决现行运维管理模式与智慧电厂建设的不平衡性,建立全面融合制度、机器、设备、人员的新型管理方案,提高运维管理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规划能力及自主决策能力。

猴子岩水电运用流失算法,通过机组振摆、水头、有功、导叶开度等数据进行建模,针对大量生产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应急人员对机组运转特性存在盲区、智慧发电控制策略有死区、设备状态评估无前瞻等痛点进行水轮机运转特性在线辨识。

大渡河水电通过整合大渡河公司水文、水工专业领域现有技术及数据资源,结合流域各区域的降雨地灾预警需求特点,构建集多源气象信息融合预报、降雨地灾关联预测、预警信息功能为一体的降雨地灾预警模型。

大唐亭子口水电采用5G水下机器人搭载清淤和巡检作业设备,可以在不排水的条件下,替代人工水下作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诸如此类的给设备赋能、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至水电生产、管理中的案例比比皆是。目前我国智慧水电建设开展的热火朝天,智慧水电的建设日渐成熟,大渡河水电、大唐、华能、华电等水电企业已走在智慧企业建设道路的前端,推动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也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三、我司在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中的现状

从嘉陵江流域水电企业目前情况来看,电厂的运行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电厂仍未能形成厂级的统一数据平台,实时数据与相关管理数据无论在存储管理还是应用方面都是割裂的。运行大多仍根据定值曲线自动调整,未进行优化,检修方面也仍在沿用定检定修。设备巡检工作采用人工巡视+工业电视巡视。水情调度采用人工预测,主观判断为主。从冷端优化、运行优化类到故障早期预警、设备可靠性评价等检修类应用仍处于分散应用状态。金沙公司初探了“联合调度”,提出了建设嘉陵江流域集控中心,其它大多数电站仍依靠提升自动化程度或信息化程度的形式推进,仍未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距离实现智慧企业相距甚远。

四、传统生产运行中的不足

传统的水电生产运行采用人工巡视,多班组值班制度,检修方面沿用每年定检定修,管理采用多人分工管理模式,还是以水为天、靠水吃饭的调度模式,这些传统的水电运营已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也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不足,例如:

1、传统的检修工作缺乏针对性,导致检修并不彻底,安全隐患无法全面排除,还可能会反复停机、停电检修,检修期间弃水风险较大,检修工期较长,造成资源的浪费,检修成本的增加。

2、传统的巡视工作,主要采用人工巡视,每天有3次固定路线和多次临时机动巡检任务。每次巡视耗时1-3个小时,人均步行2万多步,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差异、技能水平高低、巡检范围与频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巡检质量。人工巡视也只能看到设备外表,来主观的判断设备运行状况。对设备掌握有很多不确定性,同时人工巡视效率不高且存在漏巡风险、巡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数等。

3、传统的班组值班、多人分工分散式管理模式,需要大量人员,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管理成本的增加,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这种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还受管理人员个人情绪及管理水平的影响。

4、传统的水情调度,依靠收集上游电站放水计划进行粗狂式调度,未能精确考虑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情变化、用电负荷变化等诸多因数。在降低耗水率,增加发电效益上略显不足。

五、建设智慧水电企业的优势

智慧水电企业,以“智能自主、人机协同”为目标,在电站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科技与电厂运营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运行管理历史和人工经验,构建“运行智能、巡检智能、操作自主、人机协同”的全新电力生产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

面对传统水电生产的不足,智慧水电企业的建设能解决传统水电生产运行中的诸多问题,例如:

1、建立集控中心,进行集控管理。集控管理是一种全自动智能化管理方式,转变了以往的多人分工班值管理方式,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简化了运行管理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

2、采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机器人智能巡回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实现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各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5、实现智慧调度:传统的水电站以水为天、靠水吃饭,这也是几代水电人难以突破的行业技术瓶颈。在创新技术的支撑下,智慧电站可以采用流域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建立了高精度水情预测预报及电力调控体系,构建基于降雨、径流、大气环流指数时空场的多因子集,创建大数据驱动的高精度水情气象耦合洪水概率预报技术,结合多时空尺度流域汇流耦合预报模型,提高预报水平分辨率。同时,基于多层控制模型簇的梯级电站实时负荷自动分配的方法,建立自适应复杂洪水情势的流域泄洪闸门智能调控系统,实现流域调度由单机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转变,实现嘉陵江流域全年负荷调节零干预。通过调节拦蓄洪水,成功应对汛情,调蓄大洪水,确保上下游沿河两岸地方防汛安全。通过定量降水预报、洪水资源化利用、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经济调度控制等先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实现增效目的。

六、我司应当如何开展智慧水电企业建设

智慧水电企业建设主要实现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四部分。一、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二、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三、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四、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1、智慧水电平台框架

(一)、智慧水电平台框架组建思路

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先进、更高效是智慧水电发展的必然需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5G应用等技术赋能电力企业,智慧水电建设必然离不开这些技术,其中物联网构建人机交互的新环境,特别是移动边缘计算。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水电站的智慧水电平台重点是要以设备的智能巡检,故障精准定位排查,系统协同联动来确定主要目标,以自动化控制为基本点,以数据的共融共通为核心点,依托大数据分析或者是智能化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引导水电站整个管理模式的自我演进,形成更加科学的新型管理模式。由此智慧水电平台,要从水电站的生产过程、业务流程、物理对象、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将水电站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业务进行量化,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以及高速的传输网络来完成海量数据的互联互通,这些都是构建的物理环境,进一步在物理环境上要达到多维分析、态势感知、趋势预测、远程控制、风险预警等集成的统一平台,再将其与云端的智能电厂平台对接,实现监测、数据、运检、调度、算法等于一体,实现云端的智能协同。

(二)、智慧水电平台框架组成

可以将智慧水电平台划分为三个层级,包括云端智能协同层,数据集成层以及水电站物理层。

云端智能协同层应当是一个综合分析平台,要集成数据、算法、监控、运检、调度等功能,并通过接口兼容集中管控的管理大屏、移动设备、数字化门户等。它是一个典型的云服务架构层,包括资源层、中间层、共享服务层以及接口层,资源层包括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池,属于底层,主要包括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物理资源层之上还有虚拟资源池,用虚拟化技术将硬件当中存储的资源汇聚的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当中即云端,中间层为系统开发和测试提供接口,共享服务层主要提供应用软件,接口层则主要提供不同权限用户访问云端的接口。

数据集成层,核心是数据库,它属于云服务架构当中的虚拟资源层,统辖地图数据、安全数据、检修数据、设备数据、运行数据、水文检测数据等等,实现方法也比较简单,可以采取网格技术来实现数据集成。在数据集成上描述模型提供聚合形式,这个模型是一个数据空间加上它的聚合空间。解释模型将描述模型揭示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然后预测模型利用已知的关系推测出更多的描述信息。在数据的集成当中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实际上可以很容易被归纳在一起,创建一个单一的虚拟数据库,或者称为异构数据库系统,而实际上每个数据库在加入异构数据库系统之前本身就拥有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种数据库方案并不需要改变原来的数据结构,可以使数据整合方案更简单经济。而该技术下的关键是中间件层,中间件层和每一个后台数据库用其自带的接口连接,将分布的数据库映射为一种统一的虚拟数据库模型,应用就可以利用该虚拟数据库去访问需要的信息。

水电站物理层主要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在水电站布置各种智能化前端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控视频终端、自动化控制装备等等,通过这些设备以及网络来实现水电站水工建筑、水利机械设备、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等的智慧互联。

2、智慧水电平台建设思考

智慧水电系统平台符合我国城市大脑和大数据战略布局和整体规划要求,实现对水电站的基础信息管理,实现生态流量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整合行业信息资源,整合水电站基础信息、现场图片、基础地理、地形数据、遥感数据、全景图等,实现多源、多维、多态水电数据支撑;利用移动端和手机APP 实现对电站信息的动态反馈。

从技术层面来说,现阶段有很多技术可以实现智慧水电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丽水市投运的智慧水电系统平台,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支撑平台、智慧水电信息系统、移动端APP。又比如浙江宇丰水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运的水库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智慧水电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大屏幕切换显示,实现了状态监控、视频监控、水位监控等大屏幕显示。实现了电气主接线、状态监控界面、报警光字牌、视频监控画面、油气水画面、水位波动和报警画面、水电站文化风景图、安全运行时间等通过手机界面随时随地查看,提高了整个电站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了水电站安全云巡检、水库大坝安全云巡检,手机终端查看巡检记录、巡检报告、设备异常情况等。

可以看到数据已经成为水电站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未来智慧水电必定会大量依靠专业数据中心来进行管理,电厂职工角色必定要逐步转向大数据开发、维护与应用,而大数据的应用最关键的是给管理和决策做支撑,因此要实现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打通水电站各业务子系统、应用子系统,形成数据的网络集成,为不同场景提供所需数据,从实时以及历史数据当中进行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其中关键点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为了推动智能化分析,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现阶段机器学习有很多种实现方法,比如自适应增强方法。采用全数据链闭环反馈自适应模式,对水电系统的核心要素、重点目标、线上线下位置、状态、数据、关联、分析等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分析和智能化分析应用。

七、我司建设智慧水电存在的问题

1、智慧水电投资建设方向及预期效益评估。在港投集团层面上,关于在智慧电厂怎么投资,在哪个电站投资以及预期的投资回报是什么的决策,仍然缺乏这种类型的评估。

2、如何为港投集团和嘉陵江流域打造智慧电站。在单个发电厂中建设智慧水电项目会影响较少的历史数据样本,单独的设计和设计差异以及模型选择的差异。准确实现数据驱动型业务的智能场景非常困难。依靠现有的数据平台无法实现,需要更大数据样本的支持。

3、在港航公司及港投集团层面,智慧电厂的建设不能成为新的数据岛。为了进行规范化,集约化的管控,建设智慧电站项目,必须做好管理和数据共享。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