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 经济增长 劳动简化法

二战以后,纵观全球,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无不以重视教育而立足于世。美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也同样如此。美国历史学家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指出:“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讲教育是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因素。教育的进步,经济才会持续发展与繁荣。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筋”和“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就这意义上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之所以能跻身发到国家的行列,主要是由于民治维新后日本一直奉行“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的战略。教育提供各种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因素。

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经济增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居于世界的统治地位,后来之所以被美国取代,就是当时英国的劳动力只有70%受过教育,而美国则有90%。据统计,1960-1978年,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实际人均GNP平均增长4.68%,而注重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仅仅为3.86%。前者的代表有韩国和台湾等,后者的代表有巴西和西班牙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大量的人力投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教育这个培养人的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用劳动简化法来计量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他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到目前为此,我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以下是用劳动简化法计量我国1982-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劳动简化法是前苏联学者和我国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根据马克思关于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理论,确定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确定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基期和报告期的劳动力总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

1982年为基期,国民收入为5294.7亿元,劳动力人数为52150.56万人;报告期为2000年,国民收入为89442.2元,劳动力人数88797.97万人。表1:

(二)确定劳动简化比

以小学四年级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基准”劳动力,设为1,受过小学教育(5-6年)的就为[(5+6)/2]÷4=1.375,受过初等教育(7-9年)的就为[(7+9)/2]÷4=2,受过中等教育(受10-12年高中或者中专教育)的就为[(10+12)/2]÷4=2.75,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受13-19年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为[(13+19)/2]÷4=4。

(三)分别求出基期和报告期平均劳动简化比

计算公式为平均劳动简化比=∑(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比×各级教育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求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1982年的平均劳动简化比为1.34,2000年的平均劳动简化比为1.89。

(四)将社会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

当我们把劳动者的质量转化为劳动者数量的时候,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总劳动量就会增长,在生产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年限较长的劳动者对生产的贡献较大。社会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公式为:

社会总劳动力中包含的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社会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

经过计算,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劳动量的增加分别占总劳动量的25.37%和47.10%

(五)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果把经济增加看作是全体劳动者劳动劳动共同努力得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据前面几步计算的结果求出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引起的劳动量增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可以求出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带来的经济收入,经过计算得,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带来得经济收入1343.26亿元和42127.28亿元。然后进一步求出报告期和基期由于教育所起作用得国民生产总值为40784.02亿元。见表4:

三、结论

从以上我们的计算结果可知,用劳动简化法计算,在1982年到200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4147.5亿元。其中,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为40784.0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4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知识和科技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高金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再认识[J].科技与教育,2004,(3):43-44.

[3]刀福东,李兴仁,王天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学术探索,2004,(2):51-54.

[4]杨盛菁.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甘肃科技,2005,(1):203-205.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8-0023-06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也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对社会发挥的作用以及教育作为振兴国民经济这一重要国策的实施。目前新疆区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面上表现为技能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是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对新疆高等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协调发展,可以使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

1.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人才就业状况分析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所创造的工作岗位的数量,通常用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来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压力较小。新疆劳动力市场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总体需求也高于全国水平。新疆和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基本都大于1,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新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弹性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新疆对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十来年,新疆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是劳动力人口,但是,就业人口数量却远远低于劳动力人口的增加速度(如图1)。从而使得新疆劳动力市场在供求总量上是一个供过于求、存在一定就业压力的市场。

由此可见,新疆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存在压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2.新疆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变化的关联分析

为了反映出新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笔者选取了反映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业人员数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一段时间内的从业人员数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而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是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重要反映。

表2显示的是新疆自2002年以来的相关数据统计。通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劳动力市场(从业人员数)的相关系数为0.964,统计结果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劳动力市场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扩张,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相适应。

3.未来新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

国内学者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人才的关系时,不约而同地都借鉴采用了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武汉化工学院杜昭明教授提出的含独立人才因子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对新疆人才资源需求状况进行短期、中期预测。为研究经济增长与人才需求的关系,预测人才需求,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改造,增加一个变量R为投入人才量,将上式改造为:模型中L为投入劳动量,为产出量;为技术进步水平;L为投入劳动量;K为资金投入量;参数和称为弹性系数,为Y对L的弹性系数,又称劳动投入弹性系数,为Y对K的弹性系数,又称资本投入弹性系数。表4给出了1991-2009年新疆经济发展及从业人员状况的统计数据。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v-Fuller)检验法,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

通过Eviews5.0对上述变量LNY、LNR、LNK的进行检验,存在因果关系,即LNY是LNR变化的Granger原因,LNK是LNY变化的Granger原因。

利用样本数据结合SAS软件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线性化函数线性化方程Y=ALαKβARγeμ做OLS参数估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1nYt-lnYt-1=0.28696(1nRt-1nRt-11)+0.27369(1nKt-1nKt-1)

2t=3.61,VIF=2.69843,R=0.939,F=100.03,DW=2.03,IOA=0.108

可以看出,变量的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方差膨胀因子Vlf=2.69843

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转换,得出人才需求预测模型为:

R=EXP(1nRt-1+(1nYt-1nYt-1)-0.27369(1nKt-1nKt-1)/0.28696)

运用上述系列模型对新疆2005-201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总量进行预测(如表5)。据预测结果2005年和2010年新疆人才需求量分别为137.9万人、186.7万人,与2005年及2010年新疆从业人员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数126.66万人、176.48万人基本吻合,说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准确率。据预测,到2015年人才需求达247.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0.1%,比2010年人才需求要增加60.4万,年均增长6.4%。以上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为确保新疆经济快速增长,首先要扩大新疆人才数量,形成与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合理人才比例,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则更加明显,就不能过于片面的追求人才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人才质量的提高,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

二、现阶段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失衡分析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GDP一直保持强势的增长,但对劳动力的吸纳总量一直表现疲软,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毕业生进入市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总量失衡进一步加剧。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完善。造成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匹配度差

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并未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真正形成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面向社会进行资源交换、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筹措经费的新格局,进而使高等教育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各阶层需要的,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和提供各种方式服务的开放性体制。政府主导的办学主体在新疆高等教育中占极大比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和不完善,造成了高等学校办学缺少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错位,相互失衡。虽然从长远来看,新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在短期内却形成了区域的“教育过度”。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无法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反而还加重了就业的负担。

2.劳动力市场转型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变化滞后,相互失衡

新疆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失衡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不同处境,因为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的“教育过剩”问题,有的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旺盛;而有的学科和专业毕业生则供过于求,出现过剩状况。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存在较大偏差。

在“十一五”期间,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对新疆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新疆高等学校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却很有限,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的紧缺。

此外,新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据新疆教育相关部门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新疆高校专科毕业生总体上不到一半的就业率,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本科生就业率低于70%,本、专科层次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状况。

3.新疆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

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失衡,高等院校多集中在自治区首府城市,如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市有普通高校高等学校16所,拥有学生124467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区没有一所高等学校。造成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方接受毕业生多,出现高层次人才局部过剩,而经济不发达,人才稀缺的地区接受毕业生越少,出现人才严重短缺。地区性人才失衡的形成,从深层的原因讲,固然是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所致,但它与人才市场的二元分割以及高等教育信息不通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与建议

1.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劳动力市场所处的水平,通常是由产业结构的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反映出来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随着第一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主要涌向第三产业,另一方面第一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开始释放出来,逐步转移到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部门就业。教育以其层次和类型实现对劳动力的甄别配置功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以及招生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等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仍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此外,高校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的现象依然严重。新疆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应当更加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近年来新疆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高校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但是其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办学同质化、师资力量弱、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状况令人忧虑,培养出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较弱。因此,在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现有的多种高等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完善,促使其找准在劳动力市场的目标定位,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2.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

在中国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条件下,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均衡,导致高等教育供给压力的加大及人力资源闲置,即所谓的“教育不足”和“教育过剩”。新疆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缺口很大,总体上表现为“教育不足”:但新疆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着局部的相对“教育过剩”问题,如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少,就业很不理想,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买方市场中,大学生就业需由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而高等学校则只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才会赢得劳动力市场的青睐。为了培养新时期新疆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动,准确地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培养出适销对路、宽口径、厚基础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实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加大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实现新的发展。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特色学科专业。近年来新疆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新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特色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疆高等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色,合理调整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积极开设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输送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适应性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供求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地体现为:研发及技术人员、熟练技工供给不够和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者就业困难并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新兴产业发展人才不够一起并存,农业劳动力结构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制度性根源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象普遍存在。区域分割使劳动力的地区迁徙受到了阻碍,城乡分割使劳动力的方位转换受到了限制,行业部门分割使劳动力的交换流动受到了阻拦。同时,不同户籍制的存在也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人为设置的制度所造成的,当初设定这些制度的时代环境与今天的发展不可同日而已,制度已远远落后于现实,所以产生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2.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大转型。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体系逐渐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教育与市场出现了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理论知识所占学习内容的比重过大,而实践性强技术性高的教育层次始终不高,最突出的表现为轻具体岗位教育而重学历等级教育。并且在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上,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占了大多数,应用型专业因为传统观念中所谓不体面、档次低等狭隘观念的影响,比例低人数少受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过少,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于科研型院校,使得人才流动向更高层次拥挤,而学习具体实用技术的人也不断减少。长此一来造成了当前的教育结果,一方面教育结构的设置不平衡,白领专业重复开设且大批院校以此为招生卖点,造成了人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使得人才集中于理论性、研究性的领域内,面临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受轻视,专业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社会、市场对基础性的人才需求量的加大更加凸显出应用型人才的匮乏。教育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脱节,主要体现在当前教育结构设置的盲目性、人们对于基础性人才理解的误区上。虽然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状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浪费了巨大教育成本,人才培养的浪费,更加大了就业和市场需求度的压力,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

1.劳动力需求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所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除了经济发展以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还受其他因为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需求量的增加和就业率的增加并不是同一的。需求量的增加是广泛的需求,将此需求细化,就会发现社会基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量。而我国当前的制度性限制和教育结构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不平衡。用“28理论”来解释的意思就是80%的人才去竞争20%的市场岗位,20%的人才又不能填满80%的市场需求空缺。

所以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并且要维持一段时期。

2.劳动力供给总量会从缓慢增长渐渐走向负增长

“劳动力供给总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者总量”。 决定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几十年,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很大,但据第十三、第十四次人口普查和我国人口比例分析,我国人口总量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人口增长与死亡率将持平。更远的说,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当人口红利减弱并消失的时候,劳动力供给总量势必会随着这一趋势而缓慢增长并走向负增长。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这就意味着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占的比例加大,年青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那么社会可工作人数在不断地减少,相应的劳动力参与率也在降低。有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不难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劳动力供给会小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此缺口并将随着时间不断拉大。

三、总结

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供求趋势预测的分析能够得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和未来的走向。为了摆脱当前的困境,应该一方面进行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对劳动者的培养要加大力度,把握重点和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上健全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市场分割,保证劳动力的合理应用和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蒋 茜 孙 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J],经济纵横,2011(5).

大学劳动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福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53-06

一、引 言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扩招以来,更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随着每年数百万各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由大学毕业生求业数量远远超过招聘岗位而导致的就业难题日益凸现。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相伴随的另一个现象是,部分正在求业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其工资水平明显下降,而那些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求业者(例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却在上升。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1]就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而大规模扩张教育致使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失业的现象称作“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并且把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的求业者去从事原先只需要较低教育背景的人做的工作的现象称作 “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时至今日,“知识失业”和“教育深化”这类曾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难题,现在也已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但问题在于,应当如何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知识失业”和“教育深化”问题?

国内一些学者早已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的问题展开了研究。李实和李文彬[2]对当今中国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作了计算,其计算结果是,中国教育的收益率从1998年的3.8%上升到1995年的5.73%。赖德胜[3]认为中国当前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过低,而提高教育收益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赖德胜等[4]还利用工作搜寻模型分析了“知识失业”的原因,认为造成“知识失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曾湘泉[5]则利用部分自己调查的数据和国内部分院校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求业困难的原因,他认为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节是造成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张林秀等人[6]采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受过教育的农民更容易就业,而且其受教育的回报率显著上升。本文拟对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收入下降的问题作一纯理论的分析。为此,本文建构了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高等教育两类就业者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对扩招后给不同的求业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全社会所带来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工资下降问题的政策建议。

二、一个分割的劳动市场模型

假设同时存在着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者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未受过大学教育者的劳动力市场。这一假设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多半是存在的。例如,在某些行业(如高科技)的技术岗位上,企业只会考虑雇用大学生①,而不会雇用未接受大学教育的求业者;而在另外一些行业如建筑业,在雇用一般建筑工人时多半不考虑雇用大学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在某一类就业职位上只会雇用与该职位所需要的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劳动力,因此,在一个市场上就业的劳动力不会在另一个市场去找就业机会。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受过或未接受大学教育两类劳动力的最主要因素是学历。这一点在近年来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中颇为常见。

(一) 劳动的需求曲线

假设企业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即劳动。我们分别用Lg(graduate labor)和Ln(non-graduate labor)表示接受过或未接受大学教育两类劳动力,并把接受过大学教育者的劳动市场称作大学生劳动市场,而把另一个市场称作非大学生劳动市场。不同的劳动市场意味着:第一,该企业同时提供要求不同教育水平的两种职位,但这两类职位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第二,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例如:同样是种植小麦,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知道采用新的种子,更科学地施肥、浇水、防御病虫害等。因此,当大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潜能得到发挥时,其生产率比非大学生更高。

我们进而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同时设一个有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Hg>Hn,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劳动生产率比非大学生更高。为了使分析简便,这里我们忽略了技术水平对不同劳动的要求,但这一忽略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函数会是一个凹函数,并且是连续的、可微的。

假设企业对两类劳动支付的工资分别为wg和wn,而且这两类工资是外生的;同时还假设该企业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说,该企业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定为1,即p=1。

该企业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三、对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福利分析

1999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 9万人猛增为1999年的413.4万人,升幅为21.3%,此后,招生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参见:图(4))。持续多年的高等院校扩招使得数百万青年学子圆了“大学梦”,同时也促成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转型。这一巨大转变化对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两类求业者、企业和整个社会将带来什么样的福利效应?下面我们首先讨论扩招所带来的总福利的变动,然后讨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2)式意味着,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从全国劳动力构成来看,未来高素质的就业者的总量将增加,从而推动整个国家长期增长,未来总产出也将趋于增长。这就是说,在实现完全就业的条件下,扩招扩大了整个国家的福利。

(二)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情况下的劳动市场福利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设劳动市场上每个人的保留工资为0,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上会有部分求业者在接受较低工资条件下就业,现在我们改变这个假设。兹假设部分大学毕业生考虑到投资于高等教育的费用较高,想等待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因而选择暂时不就业,或者因专业不对口等原因而就业困难;此外我们还假设,个人的保留工资为一个随机变量。设保留工资服从密度函数为g(s)的分布,则愿意选择就业的人数为:

由图(6)可见,新的均衡点将拉动均衡工资上升,因此,选择就业或就业成功的大学毕业生福利状况得到改善,即他们的工资w*g上升了,但是整个国家的状况变坏了,即(A+B)的面积减小了,同时企业的剩余也减少了,即B的面积减小了,根据方程(12),全部工人的总福利也减少了,即A的面积减小了。如果那些选择暂不就业或就业困难的大学生降低自己的保留工资,则就业问题有望解决,社会的总产出也将增加。

此外,在部分大学生的保留工资维持较高的情况下,亦即就业率lim[]α-∞∫w*αg(s)ds偏低的情况下,社会总福利会因为部分大学生失业而带来损失,在失业的大学生的数量足够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产出不但不会上升,甚至还会比高等院校不扩招情况下的产出还要低。

(三)市场规模扩大与增加就业

现在我们把市场中企业数量N理解为市场的规模,由此来考虑市场规模扩大对就业和工资所产生的效应。若一种产品的市场规模越大,则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就会越多,因而该行业对工人的需求也就越多,劳动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在提高各层次受教育水平的工人的工资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因此,在均衡工资w*g上升的同时,根据前文所设定的条件,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L0g(lim[]α-∞∫w*gαg(s)ds)增加――从L*g增加到(L*g)′,同时则其中lim[]α-∞∫w*gαg(s)ds(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增加,结果如图(7)所示。

从这个方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规模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均衡工资,进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lim[]α-∞∫w*gαg(s)ds)。因为市场规模扩大,劳动市场对两种劳动的需求都增加了,从而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构一个分割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市场模型,对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所出现的“知识失业”和“教育深化”对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两类就业者个人、企业及社会的总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我们从对模型的纯理论的分析中得出了如下三点结论:

第一,在假设每个人的保留工资为零,劳动市场上有部分求业者在接受较低工资条件下就业因而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企业、全体工人和整个社会的总福利在扩招之后都得以改善。

第二,就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两类从业群体而言,投资于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个人福利状况恶化,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就业者福利改善。

第三,在假设大学生的保留工资不为零的情况下,将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失业,这将带来整个社会总产出的下降。从文中分析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足够多,则社会总产出甚至要低于扩招前的水平。由此,本文通过对扩大市场规模来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分析,得出了扩大市场规模以增加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并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的政策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做的分析基本上是静态的和短期的,文中也没有展开计量研究和动态分析。对文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是,若要从动态角度进行探讨,虽然文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不会改变,但某些假设(如市场分割假设)将会发生改变,而在考虑动态收益和改进收入分配的背景之下,分析结果将更趋复杂化。

参考文献:

[1] Gills M,Perkins D H,Roemer M,Snodgrass D R. Development Economics [M]. W. W. Norton & Company,1987.

[2] 李实,李文彬. 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的估算[A].赵人伟,基斯・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 赖德胜.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 经济研究,1998(5) :42-49.

[4] 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 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5] 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 经济研究,2004(6):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