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最近,有论者在《北京晚报》倡导“汉字节”,我以为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无论叫“汉字节”还是“汉字日”,这种对于中国和东亚的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汉字,当然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也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的书写的方式。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和延续的意义,也有当下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征,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书写的方式,它对于中华文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东亚各国人民共同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的一部分。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走出去”的重要的课题,也面临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本土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的书写方式汉字的珍重和爱惜,也需要我们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沿革有更多的了解。汉字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生命的表达方式。因此,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的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自己的文化记忆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新的未来的需要。

这里,“汉字日”或者“汉字节”既是知识的传播,也有相当的实践性。随着电脑的普及,过去人们常说的“字是出面宝”,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情和修养的传统的书写已经面临着实用性的巨大挑战。汉字的书写开始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虽然还使用汉字,但传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汉字在现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的变革。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这次变革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书写的理解,也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另一次就是电脑的普及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这使得笔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淡化。两次变革都带来了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我们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汉字节‘可以让我们体验和了解传统的书写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汉字当然也经历了简化字的变化。最近,对于“简化字”的争议相当热烈。但其实汉字的简化也是历史的趋势。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在现代以来的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因此,简化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现代中国的值得珍重的重要文化资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笔抹煞。同时在文字的电子输入中,繁简转换也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实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使用简化字,在诸如古籍和文献的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里给予繁体字空间,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其实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简化字当然也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汉字历史发展的一个部分,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的传统。其实,今天主张废除简化字的意见,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理由和思考,但其实是对于这样的历史脉络缺少必要的了解导致的文化焦虑的结果。因此,“汉字节”也会让人们对于汉字发展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于汉字文化的独特价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华文化的传统的同时,对于现代中国的先驱者普及文化、发展文化的努力也有更多的理解。

当然,“汉字节”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创造,了解东亚各国人民对于汉字文化的重要贡献。让世界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宝贵资源。以一个“汉字节”或者“汉字日”的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共同文化做出贡献的一部分。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传播模式;韩国;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体系自源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有表音文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说汉字的最大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信息载体。汉字在韩国的传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因为韩国不仅是汉字最早传入的国家之一,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正式使用汉字的4 个国家之一。汉字在韩国传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思,其成功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汉字传播与汉文化

汉字传播是以汉语为先导、以汉文化为基础、以汉籍为传承媒介的,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影响。

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这是汉字传播的地理优势,但是与中国毗邻的国家并不只汉字文化圈国家,因而地理因素只是初级有利条件。历史上,中韩两国之间的交往一直非常密切,汉字在韩国有着绵长的传播史。汉文化对韩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很多汉字类文献的灵魂。韩国现代仍尊崇儒学,保留大量儒学文献,这对汉字传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佛道文化也是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对朝鲜半岛影响颇深。宗教类经典也是用汉字记录的,现在韩国人诵读的佛经有汉字记录和颜文翻译,人们在接受宗教教义的同时也自觉接触、接受汉字。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韩国现在对汉文化的需求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度,学习汉字的人不断增多。

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记录,韩国之所以对汉字的接受度这么高,首先是其对汉文化的认可。文化是先导,因而汉字向世界传播不能仅局限在汉字形音义的本体,一定要融合进汉文化的整体领域中。这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可以本末倒置。中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与东亚、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密切的往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都曾是汉字、汉语、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各国要与中国在许多领域广泛合作、共同发展,汉字无疑是重要沟通的桥梁。汉字与汉语、汉文化捆绑传播模式为汉字传播带来巨大机遇。

二、汉字传播与本土文化

汉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朝鲜王朝后期诞生的汉字类文献都是中韩文化融合的典范,汉字传播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异,原有的形音义以及文化内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更适应当地民族的审美取向,反映其文化内涵。

韩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汉字为通用文字。有了汉字,韩国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历史文献《三国遗史》《三国史记》《朝鲜王朝实录》等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的借入和长期的使用,对韩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存在是以中国的语言为背景的”。汉字是适应于孤立语――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韩语属于粘着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和独特的语音规则的符号系统。因此,借用汉字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民族不断探索各种文字本土化的方法。韩国俗字就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

三、汉字传播与汉字教育

如果说过去汉字传播是一种自发的状态,现在汉字传播已进入主动模式。这就需要加强汉字教育,制定标准化的条例,确保汉字传播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汉字传播有赖于教育的实施。韩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汉语、汉字人才的培养。三国时期,高丽王朝最早建立太学,设置平民学校――扃堂,所用教材为中国的《史记》《汉书》《玉篇》《字林》等。现在传播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将汉文化传承开来,汉字传播速度也更为迅猛。

为了更顺利地推行汉字教育,也要制定统一标准。汉字在传播过程中,适应本土化,产生变异,形成不同的形态。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差异给交流带来不便,这就有必要走汉字共通化道路,字形必须标准化。字形标准化对汉字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有重大作用。计算机系统中的中日韩超大字符集的运用也更好地推动汉字传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汉字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汉字的传播,实际上是汉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的汉字传播都有赖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中外文化交往,同时需要重视文化载体和教育渠道。如何充分考虑汉字本土化过程,使汉字得到有效的传播,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锡兴.汉字传播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中国文化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元一体文化,而其中的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则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结合的文化,也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结构。由于中国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执政者的不同而有其复杂性,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影响、共生共荣,铸造了中国兼收并蓄的综合性文化。因此,简单的设计思维和图形无法表达不断扩大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运用意象的表现方法才能解决这一复杂问题。

而就世界上形形的古代文字来看,无论是曾经辉煌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还是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都只是作为记载人们思想、精神的载体而存在。杨振宁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熊秉明则更一步强调:“汉字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在中国的文化中,文字的价值明显有别于语言,在很多方面也超过了语言,在中国人心里,文字更成为精神的家园和生命的栖息之所。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传承而来的汉字,不仅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且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即汉字文化。这种独特的汉字文化的代表,即汉字,与欧洲的各种文字根本性的不同在于,汉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语言,而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即汉字与思维直接发生关系。

一、以传承的名义

中国远古的先民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首先是“包罗万象”的设计思维。西汉董仲舒以“天人合一”学说提出了全方位的宇宙图示,将天、地、人和四方各族关系归纳到大一统模式中去,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设计中有很多体现。例如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概念影响下,城市的设计与住宅的设计都秉持以正方位的方格或长方格来进行规划。以北京故宫为例,皇宫的建筑是按照南北中轴线进行排列的,南门为天安门,北门为地安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又于北京城四周分设天、地、日、月四坛。其次,除了以宏观表现为主导,微观的精细表现也不容忽视,这是“由小见大”的设计思维。例如苏州园林的设计,从细微的角度去设计、布置,其中的小亭、回廊、包括假山石水,无一不精。

“包罗万象”与“由小见大”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是经过多次复合拆解和反复锤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这一点,从中国造字学中就能看出。从汉字的造字程序来看,“六书”乃汉字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从这个方面,不难看出汉字与思维的直接关系。人的思维首先是由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所构成的,这就说明思维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现实物质才能够产生和存在。而汉字之所以能成为思维的载体,就是因为汉字并不需要进行思维重构,而直接表达意思,在这一点上,它甚至与思维本身也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再者,由于汉字造字法的根源是象形,所以在最初的汉字符号中,字形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有着直接的相似性和同构关系,二者是一致的。从汉字造字方法中的“象形”与“会意”可以看出,“象形”为小,由“形”取“意”,正体现了中国传统设计“由小见大”的设计思维,而“会意”为大,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包罗万象,将万事万物浓缩在方块形的汉字中。

二、汉字的“天机”

“象”的确立是以对自然的全面观测为依据的。它包括了真象、假象、虚象、实象、表象、意象等。所谓“象由心生”,它是含蓄的,深远的,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留有余味的。它不是如“形”那么清晰,直观,肯定,逼真。“象”从自然“形态”中转化提升出来,既是整体之象,又极不确定,充满变化。字象也是如此,“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义,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字象包含了汉字的形体之象和意义之象。形体之象就是“象形”,即凭借线条将实体抽象后所得的结构,而意义之象则是包含在形体之象内所表达的深意,也就是所谓的“物象”。这二者之间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似的关系,它们都围绕着“象”来展开,但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即言此意彼。例如“好”字,从形体上看即一女一子,而从意义上看,即可以理解为,女子有了孩子就是好;也可以理解为男子有了妻子和儿子就是好。所以说,在这种字象与物象的错位中,人们往往可以添加进主观的动机和意图,这也使象本身具有了丰富的形式和蕴含。

在汉字的象思维中,象形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其实汉字的象形并不是对事物真实的描述,而是选择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将其抽象出来直接表现隐藏在对象表象之下的本质。因此,汉字是对事物简化和抽象后的结果,而抽象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透过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重点在于在抽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主体的“意图”,也就是主体对事物的理解和意志。因此,汉字象、意叠合的关系,使得汉字获得了双重的描述能力,由此,人们常利用汉字的这个特征去概括地描述事物,在表达特征的同时,还把字形以外的观念渗透其中。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与世界其他文字系统相比,汉字的书写方式是唯一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的,如果我们同意思想事宜语言和文字进行的,而且相当重要的文明依靠语言和文字传递,因而文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系统,那么,我们就会同意,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地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中国文明的连续意味恰好就在这里。”

三、诗性至情感

每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上所有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是含蓄的,是诗化的,是包容的,是宁静致远的,这与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密不可分。而汉字,恰恰作为传承的桥梁几千年来屹立不倒,承担着蔓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设计思维是一种观念,也是设计师的世界观,是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从汉字看来,除了造字原则“六书”,更有对汉字诗化运用深入探讨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赋就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的叙述,或者是就直接与感情有关的事物加以铺陈,即对应了“六书”中的象形;比是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即对应了“六书”中的指事、会意、形声。由于风、雅、颂、赋、比、兴此“六义”皆是古代用来赋辞吟诗的方法,因此汉字的诗性首先体现在“六书”对“六义”的自觉运用,也就是说,汉字编码中运用了诗的法则,所以其间所蕴涵着的诗意,折射出的光亮,是异常丰富而璀璨的。

对于设计思维来说,设计需要发现问题,而且要合理性地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找出对应现实世界中的实际产物,因为人的思维首先是由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所构成的,这即对应了“六书”中的象形,亦是“六义”中赋的体现。其次,要运用所掌握的设计手段来合理地解决问题,即对应了“六书”中的会意,亦是“六义”中比的体现。中国人讲“意境”,汉字的形象之结构,是以“字象”来呈现的,并通过实象与实象的连接,实象与虚象的呼应,形成“意境”。而这种“意境”对中国人的渗透与影响,构成了中国人独特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价值判断和情感灌注。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尔认为,母语决定了人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字。而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注重的除了实用、美观等,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

四、未完的“象外之意”

汉字传承至今,将中国整个历史完整的串联起来,形成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种说法给文字平添了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光彩。中国自古就有“惜字”一说,即写过的字不可以随便丢弃,必须放在“惜字篓”中,否则就会得罪字神,从而影响自己的前程。从传统的文化学角度来看,汉字有字象、字境之分,字象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汉字的图形“像”其表现的对象,如表意字,对照字形即可以理解其意思;一种则是汉字图形“不像”其表现的对象,不能直接根据字形理解意思,如假借字。字境则是汉字的形象与沉淀在历史、文化、记忆中的无数感受和印象结合的产物。字象与字境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关系,字象即为“实”,字境则为“虚”,表现出中国文化生命律动的美,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由近及远、相互交融、以及上下传承的不间断性。

汉字之象,汉字之意可以从很深刻的角度透视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汉字不断抽象、简化、演变的过程,其实是人民精神和智慧的一面折射镜,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每一次汉字的改进、变化,无论是字形的改变,如从隶书向楷体、宋体的转变;还是字体的简化与抽象,如篆体向金文、隶书的改变,无不融汇了人们的通晓字象、感悟字境的智慧。中国特有的汉字思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思维,也影响着中国后来的文化,使其成为了担负着表达某些固有思想和观念的任务,成为特定的标记和符号的象征。

五、结语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图形创意设计的思维形式是设计师以准确有效的传递信息为目的,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以联想和想象为双翼,对其进行高度概括、提炼、萃取,最终创造出新图形的过程。虽然,图形创意的设计手法是多样的,如联想、解构、重构、夸大、缩小、截取局部、材质异化、形象叠加、仿形图形、仿影图形等多种手法,但以汉字作为图形创意设计元素的创意表现手法常用的为如下几种:

(一)解构汉字解构汉字是将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字形形态等的拆解重构,创造出新的图形的一种设计手法。

1.解构汉字的笔画汉字的基本笔画是点、横、坚、撇、捺、提、折、勾,即“永”字八法。在汉字的图形创意设计过程中,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是创意的基本素材和灵感源泉,将其视为如同点、线、面一样的基本设计元素,按照美学规律与图形空间分布的需要进行全新的创意,打破人们对汉字的视觉审美习惯,创造组合成具有新的视觉含义和美感的汉字图形,形成一种新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张曼华的作品《苏州印象》是汉字解构十分成功的案例,作品以宋体字的基本笔画为创意设计的元素,通过笔画横竖粗细、断连的变化营造了苏州白墙黑瓦的整体形象,同时以笔画粗细、长短、大小、疏密的变化,给人一种近大远小的小桥流水的视觉形象,画面营造出江南水乡的韵味,成功的将汉字笔画转化为图形。当然靳埭强的作品《永字八法》同样是十分优秀的解构汉字的作品,在此不再赘述。对汉字笔画的解构是汉字图形设计的一种创意手法,其目的是根据视觉审美的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探寻新颖、多样的表现方式,以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汉字图形,并承载、传递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获得全新的生命与活力。

2.解构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是指以笔画、偏旁、部首之间的构成规律形成的汉字组合规范、方式及构造字的理据,它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解构汉字的结构是汉字图形创意的另一种创意手法。对设计师而言,要深入研究汉字的字体、字形,灵活应用其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视角审美的改变,在创意过程之中,多绘制草图,寻找不同的创意设计方案。

(二)重构汉字的笔画、结构、字体汉字的重构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对已有笔画、结构、字体进行打散重组,创作出新的文字图形形象。汉字笔画、结构、字体的设计,是根据汉字图形创意视觉审美的需要,打破原有字体结体规范,将汉字基本笔画突破原有结构的构成规律,以全新的方式编排,创造出新的图形。2011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者刘小康,凭借汉字笔画解构之后,以中国传统家具为形态骨骼进行重构的《椅子书法》系列海报荣获此次大奖。汉字笔画与椅子形态巧妙的结合,明式椅子与书法优美流畅的线条融合起来,彰显两者共有的优雅美感。

(三)形象叠加形象叠加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图形叠加而形成,它可以采用抽象的线形来改变某个汉字的局部笔画;也可以采用简洁的喻义形象转借某个汉字偏旁部首的笔画;还可以采用个性化形象衬叠某一笔画;亦可以图形与汉字形态构成共生图形,这些手法都可以用来创造形象叠加的汉字图形。不同的汉字或图形在重叠时,下面的汉字或图形依然清晰可见,这样就给汉字图形创意设计增加了表现的空间和层次。它包括字与字、字与图形的叠加。以70后设计师钱骞的作品《ShadowPlayisFun!皮影.好玩儿!》为例,设计师将传统的皮影图形结合文字进行创意设计,既有文字的前后重叠,皮影图形又适形于文字之中,“好玩”这两个文字采用镂空的手法与实体的“皮影”文字形成虚实对比,反向的文字正是传统皮影的观看方式,设计师在诸多细节当中都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一件汉字形象叠加十分成功的案例,将中国元素巧妙而不生硬的暗含在设计之中,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二、结论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