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精选

汉字演变的方法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第1篇

篆,是古文字的统称,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古文等。大篆是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不仅表现在甲骨文单字数量之多,而且从发现最早的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看,就已具备了六书造字法,完全达到了系统的成熟阶段。

大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古文字师法自然,据物绘形,一字有多种写法,结体上长短大小不拘,用笔潇洒自由,还没有定型化。此期截止于西周末年,属于古文字未定型期。《说文解字叙》:“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周宣王时的太史籀对古文字进行了一番整理,从而统一了全国的字体。西周末年的虢季子白盘上的文字可见其端倪,后来的《石鼓文》可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是比早期古文字规范、严整,结体极其积聚,形体上较完备,接近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书体。此期截止秦朝统一中国,属于古文字初步定型期。至于六国古文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那是因为当时“各国诸侯互相征伐”,各自为政所形成的一些异体字,并不影响古文字初步定型期的确立。

大篆体现了据物绘形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是汉字之本源的象形文字。大篆是秦以前的通用正体。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0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针对以前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采纳了李斯提出的“书同文字”的建议,命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和改革成为“小篆”。小篆对大篆进行了简化,淘汰了大量的区域性的异体字,使全国文字统一起来。

小篆实行了严格的定型、定位、定音、定义,使汉字发展成为一个严整的、定型化了的科学体系。小篆属于古文字定型期。

小篆结构统一稳定,其中形声字约占80%。仅《说文解字》保留下来的小篆就有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而“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王力语)远远超出了常用字字数。同时,小篆使汉字书写线条化,偏旁简单化,笔画固定化,字形成纵势规整的长方形,奠定了汉字“方块型字”的基础。

小篆是秦时通用正体,汉始为隶书替代,仅用于书法。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秦始皇时,“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简易,施之于徒隶。”(《汉书·艺文志》)“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说文解字叙》)隶书即用于隶人佐书。它是因当时军政事务繁忙,为适应急就速写文字的需要,由下级官吏创造和推广使用的一种比篆书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

郭沫若说:“秦始皇的特出处,是他准许并奖励写草篆,这样就使民间所通行的草篆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促进了由篆而隶的转变。”(《奴隶制时代》)同时,秦朝“以吏为师”,官吏为了教学之便,把自己使用的手头字体教给大家,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和普及隶书的作用。可以说秦始皇在文字史上的作用不仅是整理简化了古文字(“书同文字”),还开创了今文字,实现了古今文字的分野。秦王朝在暂短的几十年内创立了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这简直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

隶书是篆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字体,可分为破篆和立楷两个阶段。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隶书者,篆之捷也。”其初笔划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充分体现了对篆的破。这个阶段始于战国,结于西汉之末。《宣和书谱·正书叙论》:“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体。”这个阶段具体为东汉。隶书在立楷同时,自身也开始追求整齐美观,渐加波磔,以增华饰。

隶书在破和立的过程中,通过对结成汉字形体和结构的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等方式,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并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将线条笔划变成了书写笔划,使文字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横方。这种从文字结构、笔划到形体上的变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具体奠定了近两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汉字形体的基础。

草书,其广义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体,如草篆、草隶、稿草、章草、今草、狂草、标准草书等。宋·张栻《南轩集》:“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扎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

首先,草书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迅速,具有“赴迅急就”的实用性。其次,草书损正体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粗书之,具有改变字体的导变性。郭沫若说:“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奴隶制时代》)篆书由草篆导变为隶书,隶书由草隶导变为楷书,皆由草书导变为新体。第三,草书笔划简捷,线条活泼,纵任奔逸,变化多姿,能表现作者的情趣和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草书是手写体,但是汉字却没有通用的手写体。究其原因,是数以万计的构形不同的汉字仅由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基本笔划组成。结构十分严谨,且不说多一撇少一点不行,就是按部就班去写,也得严细认真,一丝不苟。例如:“子”字中间的横,如写成左倾或右斜,便成为“孑孓”了。更何况草书乃损正体之规矩,存字形之梗概,势必导致符号化,岂能不造成混乱。例如,草书中的:“日”字符号竟代表楷书中的“日、田、目、口、隹、西、四”等十几个偏旁部首,形成了偏旁部首假借。甚至异形混写,形成了一形多字的书法假借。以及还有些字在草书中字形相似,相差甚微,更是“一点写不准,神仙也难认。”因此,阅读时缺乏规范法度可循,往往只能凭猜想。古代有个笑话说:张丞相好草书,一日写了好句子,让他侄子抄,他侄子问他其中的字,他竟也不认识了,反责问:“胡不早问,致我忘之?”(《拊掌录》)笑话诙谐地揭示了草书缺乏统一的规范。尽管现代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制定了标准草书,但也没有成为通用的手写体,这大概是因为他也没能解决草书的易识和准确的缘故吧!其实草书的易识和准确是根本无法解决的。由于草书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狂草,“古法变尽新有余”,心手相师,变化万端。历史上的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其书法真也达到了颠狂的程度,不但学习的人感到“草书苦无法”,而且“有人若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戴叔伦《怀素草书歌》)真是妙手偶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草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书法至上的皇冠,而被誉为中国书法至上的皇冠的草书,其欣赏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正因为如此之故,真书之后出现的行书,才比较谨小慎微,被称为“真之捷,草之详。”(清·刘熙载《艺概》)形体上没有大的变异,只不过是真书的手写化而已,故此文不予专论。

真书,又叫“今隶”、“楷书”、“正书”。真书始于东汉,系以隶字作楷法,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形成于魏晋,魏代钟繇、晋代王羲之改变体势,备尽法度,遂使真书脱胎于汉隶,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正体;盛行于唐代,唐人书法皆讲究字体结构,精求形貌,妙品迭出,百花齐放。欧、虞、褚、李、颜、柳等各自成家,蔚为大观,以致被后人一直视为学习真书的正规风范。

真书是隶书的进一步规整,或者说是今文的定型化。它是在隶书和“隶书之捷”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隶书和章草的优点,纠正了隶书之难写和章草之难识的不足。从中改变了隶书的笔势,并适当加以简化,使之成为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划清楚,准确易识,便于书写的“楷模”字体。真书从魏晋以来成为通用正体,一直沿用至今日。

以上综述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是从新旧形体演变的矛盾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动力是以求书写之迅速,发展的倾向是由繁趋简。而由繁趋简必然要损坏字源,因此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对字源的否定过程。恩格斯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的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1页)在此对字源的否定,是汉字内部的否定因素发展的结果,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因为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对字源的否定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所以,汉字形体的演变与字源的差异必然越来越大。而只有正确地认识这种差异,才能正确地理解文字的构形和本义。

首先,古文字从未定型期向定型期的演化,使古文字的图画成分减弱,符号成分增强。虽然提高了书写速度,但是定型后的古文字与字源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致使有些小篆从其构形上已经无法辨认出其本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尽管作者许慎学识渊博,“五经无双”,又博访通人,治学态度严谨,然而由于他没有看到未定型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只能根据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定型期的小篆和初步定型期的籀文来分析字形,难免把一些字的本义解释错了。

例一:已,《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汉语大字典》:“甲文、金文已字形又与子同,象胎儿。”

例二:为,《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案:(为)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于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例三:臣,《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臣,“(甲金文)均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

以上字例可见,许慎之所以将其本义解释错了,主要是他没有看到未定型期的古文。如果他看到了未定型期的古文,这些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未定型期的古文,归法自然,近于图画,视而可识,望文生义,是比较好理解的。这充分说明了,古文字从未定型期向定型期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与字源明显的差异。如果对这些差异不加以分析,不去追踪溯源,弄清其来龙去脉,而断然顾形思义,势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次,篆隶之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是今文之始,真书是今文的定型化。汉字经过隶变,形体和本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胡秉虚《说文管见》:“隶书兴而字一大变,故经典用字有与篆文大异者。”隶书彻底改变了古文字那种参照实物构形的被动局面,从中由造字时的画形会意改变成了笔划态势,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是汉字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简化,也是汉字历史上否定字源最深刻的一次。

例一:同化,篆异而隶同。(1)“有朗”中的“月”篆字为“月”,“朝服”中的“月”篆字为“舟”,“骨脓”中的“月”篆字为“肉”,而隶变皆为“月”。(2)篆字“然”下的火苗,“马”的四条腿,“鱼”的尾巴,“鸟”的两脚,隶变皆为“…”(四点水)。(3)“春泰奉秦奏”它们的上部在篆字中皆然不同,隶变统一为“”(春字头)。

例二:异化,篆同而隶异。(1)心,“性恨”(在左)、“恭慕”(在下)、“志意”(在下),而在篆字中皆为“心”形。(2)人,“保仁”(在左)、“负色”(在上)、“卧咎”(在右)、“饰饬”(在右上),而在篆字中皆为“人”形。

例三:讹化,以讹传讹,刃非成是。(1)前,篆字为“从止舟上”(《说文》),隶变为“前。”(2)要,篆字为“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说文》),隶变为“要”。(3)曰,篆字上面不封口,隶变成扁日。

例四:位移。(1)“崩晃界垄攀翌”此隶变成为上下结构的,在篆字中原为左右结构。(2)“印峰魂裙稿惬”此隶变成为左右结构的,在篆字中原为上下结构。

例五:简化,篆繁而隶简。(1)阝,“郡邻”(此在右篆字原为“邑”),“隘院”(此在左篆字原为“阜”)。(2)雷,篆字雨下三个田,隶变为一个田。尘,篆字土上三个鹿,隶变为一个鹿。(3)“蜂烽锋”中的“夆”篆字皆为“逢”,隶变为“夆”。

例六:繁化,篆简而隶繁。(1)故意繁化,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三十九卷:“随意增益,妄施小巧,以异为博,以多为贵。”例如“书增减真隶,别为一格”的“板桥体”(清·牛应之《雨窗消息录》)(2)类化变繁,双音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互相影响,产生的类化变繁。如篆字“凤皇”而隶书为“凤凰”。(3)异化变繁,由于假借反客为主,其本义异化为形声字。如篆字“莫北要”隶书皆加义符为“暮背腰”。(4)义化变繁,即给假借字加义符,由假借字变成形声字。如篆字“采辟”隶书加义符为“菜避”。

上述六例,其中繁化:第一种故意繁化属于个别现象,后三种皆为形声的产物。形声属于造字范畴,而不属于隶变范畴。因此,繁化不影响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倾向。其中同化、异化、讹化、位移、简化等则对古文字形体和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对字源进行彻底的否定,使古文字的象形性特征基本丧失殆尽,趋于符号化,以致于有些字构形上未免有悖于“六书”。如此再一味按图索骥,据形辨义,难免造成“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说文》)的笑话。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第2篇

然而,若不明了其中奥妙,中国企业也许会在市场竞争中绕一个大弯子。众所周知,标志对于塑造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的设计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几何形、自然形、人物形、动物形、花木形等,文字标志以其文化性、时尚感及表形表义的双重作用在标志“家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许多著名大公司都采用文字作为公司标志,如世界十大著名企业及著名商标中,有一半都是采用文字作为标志的。

欧洲的拉丁字母最初起源于图画,后来规范为腓尼基字体,最后到古罗马体,逐渐形成水平位置上的正方、长方、三角、圆、垂直、水平、统一斜度的规范性字体。它以最简洁的符号形式表现,具有高度识别性,这种强化视觉识别或阅读的成功性演变在现代世界通用语言中一直被沿用。拉丁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为了更加简洁易记,以单个字母为设计元素的文字标志非常普及,如字母“E”的变形延展,字母“H”的夸张修饰等,然而企业太多,字母有限,用得太多也许会有雷同感甚至相互混淆。

汉字的原始雏形也是图画,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的观念而产生的,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那就是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次要的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会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这种特征在逐渐演变的汉字构成中也能看出几分,汉字的构成分六部分,古称“六书”,其中象形、会意和形声的构字特点,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表情的意义。象形是指模仿自然物形,以简单的笔划书写而成的字,它不仅表达了自然物形的含义,还具有文字符号的性质。会意是指将两个字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文字,如二“木”成“林”,三“木”成“森”等。形声是指形与声结合构成的文字,如“闷”字,为“门”之形与“心”之意构合而成;“河”字为“水”之形与“可”之声合而为之。汉字的另一个特点是汉字一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文字的一个字母却不能完成。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汉字不只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作为个性品味极强的艺术品而大放异彩。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具体来说,如早期的蝌蚪文和鸟虫书(最早的物形字);秦汉时宫殿上的瓦当字(一般为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钱币字(如圆钱纹中“唯吾知足”四个字都有一个口字,以口字为中心,互相借用);剪纸字(如“飞龙戏珠”,以双龙蟠绕表现草体飞字),等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第3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吕氏春秋》与杂家

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战国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艺术特色

20.《庄子》的艺术特色

21.《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曹操与诗新

31.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论洪水神话

18.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愛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形象法:编制字谜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汉字教学,尤其是小学汉字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汉字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编制字谜是一种形象的教学方法。字谜是用形似、暗示或描幕汉字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汉字的形体结构为字谜的编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揭示汉字形体的宇谜—妙:少女。孤:瓜子。闭:才进门.阔:活动门。应:床前举

首。券:拳头对刀.辞:半辣半甜。奶:要一半,扔一半。忌:记一半,忘一半。碍:砸左边,得右边。嗽:束住中间,吹散两边。省: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揭示汉字形体和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暗: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丸:本来圆又圆,原来是九点。从上述字谜可以看出,谜面紧扣字形,暗示字义,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

教学实践证明,编制通俗、形象、简短的字谜,让学生猜射,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汉字教学生动、形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二、会意法:动作示范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义。如:头向上—抬;失向下一一低;五指收拢—握;伸手进去取东西—掏;硬拿别人的东西--一抢;提起后跟,用脚尖着地一一路。此外.还可借助外物进行动作示范。会意法既可用于动词词义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三、辨异法:形近比较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和合体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撤、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而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去组合数万汉字,这就造成大量形近字的存在,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汉字教学中,将形近一辛作一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笔数、笔画、结构、构字、字义、形符、声符、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如下述几组形近字的区别:

l、暗—暗:暗字读yin,12笔,从口(与口关).本义为哑.不能说话:暗字an,13笔、从日(与光有关),本义为不亮,没有光。

2、货一一贷:货字以“化”为声符.读卜、:。.8笔.本义为商品;贷字以“代”为声符,读doi.9笔.本义为借入或借出。

3、奋—兄—旭:三字同为日形九声的形声字,音是上声下形,读护;昊是上形下声,读ld,奋兄为联绵词,指角落。旭是外吉内形.读xo.指早晨太阳出来的样子。

四、求同法:部首表义

在辞书中,为方便人们检索汉字,把同一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个偏旁就叫部首。从三大部首系统(形义型部首系统、形体型部首系统和形位型部首系统)来看,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一种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义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如木部的字,各字都有木旁,字义都与树木或木制品有关,部首木是共有的表义形体。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最能体现汉宇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勤母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教师可引导李生从顶、项、颐、颧等字的分析中,让与叫三认识页部幻表义类属:从丈的子,宇义与头有关.从擂、侠、俭、侈、仰、伏等字的字的早义分析、归类中,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擂、侠)、品性吸俭、侈)和行为(仰、伏)等有关.部首表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使学生对各个都首所统辖的诸多汉字的字义产生认同感,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五、形级法:构件分解

有的汉宇尽管结构复杂,给汉字教学带来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将这类权宇分解成若干个部件,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因为所分解的部件,学生大多已熟悉。因此,教学时,先将结构复杂的汉字分解成若干个部件,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部件与字的音义关系,然后再将欢些部件联缀起来,这样使可驾轻就熟.如本义为马笼头的羁(j讨字,可分解为四(网)革、马三个部件,它们分别表示马笼失的形伏、制作材料和使用对象。因此,羁是会意字,从四,从车,从马.本义为青绿色玉石的碧字,可分解为王、白、石三个部件,‘王”和“石”表明“碧”是一种玉石,“白”表声(“白”和“碧”二字声毋同为b、,因此,碧是从玉、从吞,白声的形声字.构件分解的形级法是一种化难为易、将大化小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汉字教学,有助于讲请部件与字的音义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造字方法和意义。

六、义级法:傲义合成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式,这种会意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部件义之和.因此,要让学生掌握这类会意字.教师要根据这类会意字的会意特点,先让学生弄清字中各个部件的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联缀起夹,理解该字的意义。如歪字由不、正两个部件构成,字义即为不正、偏斜。卡(qi酌字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套字由大、长两个部件构成,字义即为又大又长的东西。尖字由小、大两个部件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方言中,这类会意字较多,如甭(悦ng,不用)、弄(noo,坏,不好)等。义级法是从部件与汉字的形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幸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形体和惫义。

七、辨证法:反义联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二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非常有趣的是,许多汉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同一性。如表示空间方位的上、下二字,甲骨文上字以一条长弧线表示位里的界线,线上一短横则指示在上的意思,甲骨文下字则把短横移到长弧线的下方,指示在下的意思.表示树根与树梢的本末二字,本字从木,“一”在木下,指示这是树根所在,末字从木,“一”在木上,指示这是树梢所在.表示太阳东升与西沉的果、杳二字,果宇从日在木上,表示太阳东升,高过树梢,杳字从日在木下,表示太阳西沉,低于树梢.表示大米买卖的朵、案二字,来字从入,从米,表示从市场上买米担入家里.集字从出,从米,表示把米挑到市场上卖出去。

反义联缀的辨证法非常有助于掌握在形体和愈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的汉字,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八、点释法:提纲攀领

有的汉字,往往是由于字中的某个部件而使学生难以掌握该字的形体或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点讲清这个部件,以它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提纲拿领,达到教学目的。如祭、登二宇的笔顺教学,讲清右上角的笔顺即可:横钩、捺,点、点、捺。武字学生常在斜钩上误加一擞,讲清武字起笔为横、第七笔斜钩上没有撇,小篆武字从戈,从止,表示人扛着武器征战。隶变后,“戈”上的第三笔撇变形为横移到武字的左上方.拜字学生常把右边写三横一竖,讲清拜字右边为什么是四横一竖,而不是三横一竖:小篆拜字从两手,表示两手作揖向下;隶变后,“下”与右边的“手”组合成形,故拜字的右边是四横一竖.修字学生常少写中间一笔竖,误以为单人旁表义,讲‘清修字是形声字,从乡,枚声,本指毛发长。

点释法是将字中的关键部件确定为汉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将加强汉字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改变现行汉字教学的盲目、无的放矢和平均用力的现象。九、双构法:间架构造

合体字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汉字所占空间位置而言的间架结构,一种是从汉字构字方法而言的构造结构,这两种结构类型都可用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半包圈或全包围等名称来称呼.有的合体字,两种结构类型相同,如同为左右结构的江、放等字,同为上下结构的思、空等字。而有不少合体字两种结构不一致,如下述汉字:徒:间架结构为左右,构造结构是半包围(形符包声符),徒是形声字,从才,从止,土声,本义为步行。沏:间架结构是左中右,构造结构是左右。彻是形声字,从水,切声.罚:间架结构是半包围(形符包形符)。罚是会意字从晋,从刀。案。间架结构是上中下,构造结构是上下。案是形声字,从木,安声。

从上述字例可以看出,采用双构法进行汉字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要求,又可从结构上帮助学生认识部件与汉字的音义或形义关系.掌握议字的形体和意义。而现行的汉字教学,只重视讲解汉字的间架结构,而忽略了汉字的构造结构,这就大大削弱了汉字的教学功能。

十.实用法:雅俗共举

汉字教学方法,严格地说,只有两种,一种是汉字理论教学法,一种是汉字通俗教学法。前者是根据正统的汉字理论(且p许镇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文书勺进行教学,后者是以实用为目的,根据汉字的形义联系,采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小学汉字教学而言,可同时采用丙种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汉字采用通俗的方法教学,效果更佳。如:死:1、死是会意字,小篆死字从(c,残骨),从尹、,指人力形体与魂魄分离,亦即生命终止。2、死是会意字,从歹,从匕,指歹徒用匕首捅死了一个人。呆:1、呆是象形字.小篆呆字象树上结果形,本指酸梅.假借为傻,头脑迟钟。2、呆是会意字.从口,从木,表示口笨如木头,以此表示傻的意思。

采用实用法进行汉字教学,将有利于深化汉字的形义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汉字的形体和意义。

十一、追溯法:正本清源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加上受隶变的影响,有的汉字形体讹变较大,有的甚至面目全非,难以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汉字教学中,用3直溯法去解释那些形体讹变较大的汉字,如“保”字,学生很难理解保卫祖国的“保”字为什么由单人旁和呆头呆脑的“呆”字构成。讲清金文保字从人,从子会意,表示大人把小孩背在背上.为了结构的匀称,小篆在“子”的左下方加了一点,使“子”变成了“呆”。如“望”字由亡、月、王三个部件构成.“月”表示望的对象.学生不理解的是“亡”和“王”与“望”字在音、形、义上究竟有什么联系。讲清小篆望字是形声字,从人,从土,从月,亡声,表示人站在地上望月亮。隶变后,“人”和“土”两个部件讹变为“王”。此外,大多数汉字由本义繁衍出许多引申义,斌些引申义大多成为汉字的常用

.义,因而它是字义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学生不懂拿源,不理解字的本义,更不明白字的本义是如何繁衍出引申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字义教学中,用溯深法讲解汉字的本义,引导学生理解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源流关系。如“长”是象形字,甲骨文长字象人披着长发形。而“长”的诸多引申义正由此引申而来,引申的线路有三条,每条线路都以递进的方式延伸:1、头发长一一空间或时间长度大(长久、长远、鞭长莫及)—专精约技能、优点(长处、特长)—对某事做得特别好(搜长、他长于写作)。2、披长发的人即为老人—辈分高或年纪大的(长辈、长者)—排行第一的(长孙、长子)一一负责人或主持人(市长、校长).3、头发长即发育所致—发育(长疮、生长)一一增加(增长、长见识)。

十二、右文法:形声会愈

汉字中有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但应该认识到,声符并不仅仅是表音,有不少形声字的声符也具有表义功能(文字学上有一种专月研究声符表义的学说,称为“右文说’).而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汽。因此,对那篷富符具有表义功能的形声字,我们可把它们当作会意兼形声字,在教学中充分揭示声符表音兼表义的双重功能.如:X如是象形字,金文字象鸟飞形.作声符表音兼表快速意.

汛:指快速上涨,快速流动的洪水,迅:表示快速的意思。

讯:指询间和消息的意思。人们对询间和消息有快速获答、快速闻知的要求。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第5篇

汉字是严辞达意的象形文字,从龟甲刻字开始到仓颉造字,汉字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领悟汉字本身的意义和内在意义,展现汉字独具特色的文化和魅力,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正确地识记汉字,可从学习汉字笔画,偏旁部首,吐字发音及组词解意等入手,在汉字教学注意“字不离词”“以词正字”。

(一)探究字源。字的书写和字义密切相关,例如“男”是会意字,甲骨文从田从力,力象耒形,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汉字博大精深,我们需不断探索其奥妙。

(二)辨析字义。语言环境下追究其意思,易辨别。汉字大约6000年的历史,在漫漫岁月中,汉字也由繁琐至简易发展。形似字相混和同音相混是汉字语言教学之难。例如把“前赴后继”写成“前仆后继”,“不容置喙”写成“不容置疑”等等。大部分的形似字,如果不知道它的字义,只是记得字形上的区别,非常容易写错和读错,如“悼(dào)念”读成“掉(diào)念”,“如火如荼(tú,原意是茅草上的白花)”误读或误写为“如火如茶”,等等。这就需要理解字义,据义定音。

(三)展开联想。有很多字,牢记它的偏旁,就能记住很多字的字形。比如“木”大多与木相关,“目”大多与眼睛相关,“土”(提土旁)多与土地相关。这些字适合组合联想记忆。

二、诵读古诗文,夯实汉字基本功底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知识和运用结合、利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应用、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让中学生研究、品读古代诗文的魅力和灵活多变的词义,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乐不思蜀。因此初中教程要加强古诗文学习,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汉字语感。特别要夯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词推断。古文中实词所占篇幅是最大的,又直接影响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在不理解其意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借助字形字音推测。例如“鄙”本义是边疆。边远之地的人远离战火纷争,民风纯朴,可以引申为质朴、厚道;边远之地的人远离文明社会形态,因此又可以引申为庸俗,缺乏文化知识等等。

(二)通假。通假,是汉字“六书”之一,它指的是古书上有些借用音同或者音近字的现象,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我们可以用汉字的音、形来判断古诗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文中客观存在,如果不了解通假字,在古文阅读中会遇到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三)恰当准确的运用。古代诗歌在汉字炼字方面尤为明显,对汉字音、形、义透彻理解后准确运用在词句中,体现出对汉字的精练掌握程度。“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腾的春光,都是汉字闪闪发亮的宝石,把诗歌的意境点缀得精彩纷层。汉字先组成句子再组句成篇,都需要建立在对其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恰如其分的加以运用,抒情达意。

(四)汉字字意的转变。某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所变化。有字意范围的缩小如“臭”字,古义为“气味”,《周易•系辞上》说“其臭如兰”,是说它的气味像兰草一样芬芳,“臭”是泛指所有气味,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许多人认为“臭”读“chǒu”,表明诗人批判现实的强烈态度和情感,其实不然,应该读“xiù”,朱门飘出酒肉的气味,路上却有冻死的尸骨才符合语言表达的环境。后来词义在演变过程中范围缩小,专指秽气。读音由“xiù”变为“chǒu”,臭名远扬、遗臭万年等都是指此种意思。此外,还有字意范围的扩大、表达情感色彩的变化等。

三、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汉字,提高词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章都是由汉字组成,阅读和写作是学生汉字基础素养培养的重要步骤,多识汉字,多记汉字,多理解汉字为前提,才能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进一步的进行写作训练等等。要求教师在教授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善于发现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锻炼和审美价值的正确引导,在讲授中创造出与文字相结合的美好、生动、丰富的语言天堂,从而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受汉字的文学美;抓住作品中重点词句和“传神之笔”,剖析作品描写的形象,领略文章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汉字,还能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写作实际应用中注意汉字的精准字义,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最细微的感情,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汉字的材料和机会,使我们的汉字理解运用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