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镇建设论文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精选

村镇建设论文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以一种崭新的思路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存量。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城市金融相比,有着相对缓慢的进展。同时,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存在。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具备充分的竞争优势,缺乏足够的金融供给,同时又有着较低的网点覆盖率,这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而村镇银行因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治理结构与股权的灵活多样,以及较低的门槛,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不仅使农村供给的新渠道增加,同时还为农村金融市场引入了增量元素。

2、有利于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一直以来,围绕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开展工作,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然而分析结果,不管是对合作制的规范,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都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改革后的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依然存在着单一的形式和较低的效率。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主要是源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还是农信社,导致农信社改进动力匮乏。而建立村镇银行后,必然会和农信社社形成竞争,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使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二、目前村镇银行所面临困境

1、市场定位偏差,与办行宗旨相偏离。分析各地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营状况,一些村镇银行在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差异。那些优质的盈利项目,是他们资金投向的首选,这样无法满足农村中弱群体的资金需求。在一些村镇银行,重复出现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农转非”的现象。在市场定位上,农村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由村镇银行的现行制度引发的。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民间资金和国内外的银行资本,而这些资金,都在对利润最大化进行着追求;二是分析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由于受限于发起人的制度,村镇银行不能从现有的金融机构中脱离出来而独立存在,

2、筹集资金困难,有较高的运营成本。尽管村镇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因为受限于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地域条件,居民不具备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有限的闲置资金,对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由于村镇银行还刚刚起步,自身的资金实力依然略显单薄,这样自然会加大它的风险。再次,由于村镇银行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有较少的网点,缺乏对当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3、风险控制薄弱,御险能力较差。村镇银行主要是扶持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而农民和农业对自然条件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同时有较弱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没有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则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的风险隐患会非常的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村镇银行的突围

1、遵循“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的村镇银行一般都设在较为贫困的乡镇,在生活水平上,各个地区间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存在。东南地区的村镇银行相对富裕,而西北地区则相对贫困。所以各个地区应与自身的生产力水平、金融特点和经济条件相结合,设立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村镇银行,再逐渐扩展、稳步推进。由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有较大的资金需求量,可考虑对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进行设立,可适当的提高注册资本,发展大规模的村镇银行。这样不单单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抵御,同时还可建立后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准入门槛适当降低,对小型化的村镇银行进行设立。

2、为实现差异化服务,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进行明确。在成立伊始,村镇银行并没有准确的定位,为了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村镇银行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金融支持。对各种监管和营运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规避,促进自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于“三农”。将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当地农业产业,作为自身的市场定位。通过金融创新,和传统的涉农金融机构产生错位竞争,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金融市场进行细分,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遵循弥补市场空挡的原则,对那些优质的客户群进行培育和挖掘。

3、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应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除了在农业保险方面给予支持外,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还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杠杆综合运用。将支农再贷款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定向实行费用补贴和税收减免,发展农户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存款准备金方面,和农村信用社的标准相同,并支持村镇银行的再贷款业务。为了使资金实力得到增强,应对同业拆借市场适时开放。利率可根据村镇银行所在的乡镇实际经济情况和农业实际,对利率进行调整,定价机制要更加的灵活。将结算准入门槛降低,为了使结算效率提高,可增加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四、结论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在这个总体标准中,它的技术规定主要是针对当代农村的建设,并没有对村镇规划作出明确的指示,这就使得这一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在采用这一标准的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两种标准的结合导致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较之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来说更为迅速,而且目前我国仍未形成一个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这使得我国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大都采用演进形式。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发展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来进行建设,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脱离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对其作出总体规划,这是不可行的。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村镇存在着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的布局分散以及不够完善的局面。同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仍十分淡薄,并且,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积蓄功能仍较低,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没得到有效改善。

2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2.1建立统一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规划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得确定好规划的层次以及内容,有针对性的突出村镇建设的重点问题,并促使规划的技术标准能够与村镇的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从而建立一个规范统一的规划理论体系。并且,国家应继续对一些村镇规划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从而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村镇规划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村镇规划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一个城乡统筹规划处,并在乡镇地区建立规划管理所,以此来对村镇规划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实施,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

2.2坚持理论规划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情况来看,其所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太过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甚至完全照搬城市规划的内容来进行村镇规划,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就使得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缺少了一些应有的环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的建设和发展更够推动村镇的规划力度,但并不能完全促进村镇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应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发展特色的村镇规划,在民俗民风方面体现出村镇的特点,从而确保村镇规划的制定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需求相符合。

2.3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始定,但设计人员有时对村庄的地形地貌的缺少深入了解,无法切合实际进行建设选址,而村民、村干部则缺少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了解,在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部分选定地点不恰当,使得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增加,或污水收集、处理效果差。污水管网系统问题多。有的管网连接不到位,未接入农户化粪池,漏接时有发生。部分接入支管的农户,化粪池底部未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存在自然渗漏。汛期,雨水、河水倒灌污水处理设施,大大影响处理效果。污水处理日常运维困难。由于缺乏专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人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普遍缺乏日常管理和维护,导致污水处理率低、水质达标率低。

3对策与建议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对吸纳和转移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耕地面积已迫近18亿亩的红线,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13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3%。尽管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人多地少的现实仍然存在,这使得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城镇化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并且,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便弥补了这一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了共赢。城镇化通过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推移,扩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要素需求范围,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农村周边地区转移,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城镇化程度越高,打破固有的农业传统格局的速度就越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越快,这就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水平。不仅如此,城镇化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更多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对转变农村生活方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民可以分享城市的文明,感受文化的多元,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动力与补充

党的十八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规划未来农村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指导思想,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和必要补充,更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如何用稀缺的耕地养活13亿人口,让每个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且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需要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大机械生产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将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就又使得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了本就过剩的农业人口,也就加快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然而大、中城市的承载空间有限,不能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所以部分农民就会选择向城镇转移,这也就催促了城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农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自身素质。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由“靠力气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的必要补充。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交通不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其次,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愈加明显。据测算,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劳动力比例将达到50%。并且,农村留守人员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留守人员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他们往往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留在农村,尤其是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的热土。如何让这些农民和留守人员过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农村生活,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最后,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城里,农业耕作缺乏充足劳动力,导致许多耕地撂荒、农村住宅废弃、田园荒芜。如何改善农村荒芜、废弃的景象,也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更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只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理想。

三、总结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书增长。”总书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也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从我县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小城镇建设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小城镇是走马观花向城乡协调的必然趋势

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50年代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时期,也就是建立在单个城市发展集中化和现代化的时期。到了本世纪后半期,随着交通发达、城市、发展走廊、城乡混杂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逐步被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取代。而小城镇正是这个发展链条上的一个节点,担负着城乡协调发展的重任。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类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小城镇的发展使人们几千年来进城当市民的梦想今日成为现实;小城镇建设为中国农民进城提供最好的家园。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农村城市化如果让农民直接进入大中城市,不仅城市难以接受,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显危在旦夕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就近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厣实现城市化符合国情的、现实的选择。

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农民单纯依靠越来越少的土地致富已成梦想,农村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上狠下功夫。小城镇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对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提高层次,实现“二次创业”;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经济效益;能够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为农村三套业的协调创造条件。

小城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启动农村市场的必然要求。小城镇是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桥梁。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只有农村市场启动,国民经济增长点才可以启动。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和工人架起了共同走向市场的桥梁,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民素质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科技传播的辐射源。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腐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管理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获嘉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20年,获嘉县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底,全县建制镇已达7个,占全县乡(镇)数量的50%,全县城镇人口4.72万余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2.4%,比1978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6亿元,比78年翻了四翻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是1978年的23倍多;乡镇企业总数达到562个,总产值15.4亿元,职工人数3.1万,营业收入14.6亿元,上交税金3221万。固定资产投资额23.47亿元,其中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68万元,除县城外获嘉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3176公顷,实有道路长度494.7公里,面积319.44万平方米;路灯4146盏,公共绿地面积4.7公顷,目前,中和镇、亢村镇已被命名为“中州名镇”,中和镇1999年度又被评为河南省村镇建设先进乡镇。

上城镇建设从80年代初提出的“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大政策”,以至到现在成为“大战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1999年8月17日在《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谈了突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的小范围上,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

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大部分镇根本就没有称得上规划的东西。

3、小城镇管理体系不健全。法无人依,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5、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在小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等活动的农民,长年生活在小城镇,土地已私下转移给了亲戚、邻居耕种,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6、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问题上卡的过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难以启动。

7、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上。城镇作为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8、小城镇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

二、获嘉县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小城镇建设,镇是基础,县是关键、县、乡(镇)都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营好小城镇,及时研究和协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职能问门要分工协作,主动提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抓好具体管理工作。

2、必须坚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不搞重复建设,要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论证,立足科学与合理,不乱搞“首长工程”,不能凭“拍脑袋”办事;三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综合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理代管理,开展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阵地。

3.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获嘉县县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4、小城镇建设筹资要有广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首先要“合理用财”,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规定,市县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确保收之于镇,用之于镇。其次要“综合聚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广辟建设资金米源,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5、小城镇建设要有速度。农村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也应当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或出让基础设施股权或经营权、资源合作建设、给予国内外客商项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客商、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其次要坚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方针,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小城镇建设中规划编制审批、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6、放宽小城镇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常住户口,取消农民入户城镇增容费,对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根据情况取消或降低临时户口费、综合治理费等限制性收费。

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可改为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不求甚解发办法进行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由农民进行房地产开发。

8、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要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村镇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1.职能定位不够科学合理。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来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以及服务,具体来说就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种公共服务乡镇政府都不能够供给,存在职能缺位的典型问题,这突出反映了乡镇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举例而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求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但是很多乡镇管理重心就是经济,忽视文化建设。除了职能缺位之外,乡镇管理中还存在越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全能政府特点明显。

2.乡镇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乡镇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县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双重管理部门较多,这导致各个组织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而是追逐自身的利益,结果就导致乡镇管理协调难度大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工商、税务、农推、文化等机构之间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反之则会拖累新农村建设。

3.乡镇政绩考核模式比较落后。政绩考核模式存在误区也是乡镇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政绩考核的目的在于发现乡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但是反观目前乡镇绩效考核基本上陷入了一个为了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数字出干部、数字出优秀成为了绩效考核的直接表现。在具体的绩效考核内容层面,新农村建设相关指标没有被纳入到乡镇管理范畴之内,乡镇考核基本上就是以经济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单一,考核方法落后,考核结构使用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二、乡镇管理改革中的困难分析

1.改革遭遇巨大阻力。面对新农村建设给乡镇管理提出的更多要求,乡镇政府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也必然会遭遇到预料之内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处理利益阻力之外,还包括文化、理念等方面的阻力。利益阻碍是指在乡镇管理改革中可能受到利益损害的工作人员对于改革会进行的阻挠,文化以及理念层面的阻碍是指乡镇行政文化非常落后,带有严重的官本位、人治色彩,乡镇政府官员都是高高在上,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政府服务理念,而新农村建设要求行政文化的重塑,这意味着对文化阻碍必然乡镇管理改革。

2.改革遭遇动力不足困难。从改革动力来看,乡镇管理改革缺少足够的动力,首先就是乡镇上级政府动力不够,在乡镇管理改革动力方面,基本上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存在动力层层递减的问题,出于种种考虑乡镇管理改革总是踯躅不前。其次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滞后,其对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比较弱,经济发展是推动乡镇管理改革的重要动力,经济落后自然就会影响到改革动力。最后是农村公民社会尚不成熟,广大农村居民在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村民自治水平比较低,这也影响到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推进。

3.改革基础条件不够充分。从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来看,相关配套制度、措施的不具备同样给乡镇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乡镇政府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的孤立的工作,需要全面的做好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乡镇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反之在配套制度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改革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很难达到预期改革效果。乡镇管理改革基础条件不够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或者缺失,从而成为了乡镇管理改革的拖累。

三、乡镇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乡镇管理改革的路径,乡镇政府在具体职能定位方面,要加快转变步伐,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与内涵,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前提下,针对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越位以及缺位问题,有计划的制定职能转变路径。

2.完善管理考核模式。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各个职能部门的割据情况,统一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之下。在考核模式方面,则要将新农村建设内容纳入到乡镇管理考核中去,完善考核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