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1篇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枯燥,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树立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自信心和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的形成强大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枯燥难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还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觉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3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探究空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简单,并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原理定律并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数学教材知识讲解给小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将死板的教材知识转变生动的生活常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拓展教材知识,努力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原理问题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学习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拓展为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自主学习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引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共同提高进步,还可以给学生交换思路、开发新想法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发现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鼓励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正是创新的源泉,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验证猜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逐渐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问学生“可能情况会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想,得到的结果理解最深刻,学习最有效。

6设置开放性练习,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路和创新精神。

7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

[2] 张继林,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3] 邵爱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4] 何宝群,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策略

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74-0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方式是“探索与研究”,因为试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相关和知识通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人在数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主体参与,探究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应用拓展反思创新预习指南

二、关注学生探究中的生成过程及评论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说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它――这正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设计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又是活跃的,千变万化的,是不能完全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已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路,称之为“预设思路”,教师通常希望教学能沿着自己的“预设思路”顺利进行,一旦出现与此相左的“非预设思路”,教师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因为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使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表现为奇思怪想,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和荒诞,从而使教师难以判断。有时为了不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干脆采取回避、压制的方法,这样不仅使一些极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从身边滑过,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自主思考的信心,削减动力源泉。

例如: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举手抢答:“b,c,d,e,f,g,h”;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问题就此解决了吗?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b,c,d,e,f,g,h”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a以后”、“7个”、“连续”、“自然数”4大要素都好像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这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恭贺你,你具有发明家的天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结论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探究问题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节知识时,发现学生对掌握这个知识很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探究兴致不高。于是教师就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女孩子都爱美,你知道你穿多高的高跟鞋子,看起来最美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就有了下面的探究过程:设某人下肢躯干部分长为x厘米,身高为l厘米,鞋跟高为d厘米,我们知道黄金分割0.618,当人下肢与身高比为0.618时,应该看起来最美,即: ,则 。有了此模型,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多高的鞋子了。于是就有:

生1:女孩子们爱穿高跟鞋是有科学根据的。

生2:观看芭蕾舞表演时有一种美感。

生2:看踩高跷时就没有这种感觉

所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是把学生带向主动探索的最好动力源泉。

四、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多元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并进一步要求学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例如:利用圆周角、弦切角与圆心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三个位置角,证明其定理;点的轨迹等都是答案的多元性,或是求解过程的多维性。

但在教学中真正坚定“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

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就是了。这样,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若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就启发我们提出下面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学习 策略

一、前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探究式教学能够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贯彻探究思想,通过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其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数学学习,真正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1.通过教学情境的优化创设,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通常而言,兴趣可谓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氛围,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将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大胆表达自身看法,勇于表现,敢说敢做,善于创造创新,进而为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可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兴趣,要求可积极完成某些情境的合理创设,将学生平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所出现的问题转变为可思考的数学对象,把数学知识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其学生热情,对于数学学习充满浓厚兴趣。譬如,进行“年 月 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随意举出某个年份,同时快速判断出此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随着学生举例的不断增多,教师依然可以保持快速判断的状态,学生兴趣不由得被调动起来,为什么老师可以这么快地得出答案,自己也有想要掌握方法的欲望,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教师跟学生可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要在导入新课程的时候需创设教学情境,更应该在整个教学进程中贯穿有情境创设,将学生兴趣诱发出来,使之保持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积极转变传统意义下的单纯教学方式,创设出跟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情境,强化数学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可充分感受数学所拥有的生活趣味性。

2.基于强化教学方法指导实现学生探究思维的深化培养

古者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基于探究式学习,使得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优化培养。在此,教师必须清楚了解到由于小学生知识技能相对稚嫩,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甚弱,为此应强化探究方式的合理指导。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引导问题的生成,众所周知,数学的心脏就是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则探究性学习无立足之地。唯有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才可实现学生主动探究,带着问题去思考,有疑惑才会产生问题,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只要是其不明白的问题,都能够将所需探究的东西引导出来。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各项教学内容的对应特点,带领学生经过一系列实践发现、质疑猜想、探究验证、总结归纳、联想类比等方式方法完成学习探究,实现学生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进而强化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构建讨论小组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特点组建学习小组,注重学生知识资源共享,利用各个学生能力、知识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情况,促进彼此合作,使其能够在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碰撞中擦出学习火花。简而言之,就是学习小组积极的互动效应有效利用起来,为此,教师需重点考虑小组人员、规模、组长选取、凝聚力等方面问题。倾听和表达是小组成员可完成有效交流的基础性条件,使学生可理解他人言论,吸取他人见解,并认真修正自身想法,补充发言,或者是展开辩护,或者是勇于质疑别人看法并评价。基于此,教师应作出示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在评价的同时采取合理纠正措施,培养其交流意识,便于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实现自身交流能力的显著提升。教学中,教师可口述阐明讨论主题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内涵并进行思考讨论,一旦学生偏离正确轨道,教师需及时调节疏导。

三、结语

综上可知,探究式学习既可作为学习模式,又可被看作是一种教学形态,能够积极地为小学生营造出发展创造空间。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学习,使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2]冉光华.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J].速读,2014,(06).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第5篇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探究性课题

课题的选择和设置是否恰当,必然关系到学习成果的高低和价值。从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内容不一样则探究的方向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内容也可能有不同的探究角度和方向,并且每个问题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学英语课本中涉及很多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节日的风俗习惯,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有抗拒心理,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会经常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外国的感恩节是为了感激什么人啊?外国有母亲节,那么有父亲节吗?……这时恰恰是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良好时机。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运用互助学习策略,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综合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课下作业负担。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诱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阅读教学范文之前,老师应该引导他们结合课文中的人物插图和标题等,大胆地推测并用学过的知识简单地口述该篇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抓住合适的机会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要对准备好的问题进行合理地安排和排序,要照顾到他们对问题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有的英语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就急着要求学生进行回答,不给大家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这样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时如果能在讲解课文中心段落和部分重点词句的时候巧妙地提出相关问题并诱导大家思考,肯定有利于学生思维地深入和发散,能大大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层次。

三、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老师适当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探究实践活动,营造师生互助、民主、和谐、关心、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燃起探究学习的热情,为英语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在教“某物在某地”这一句式时,可以把课本分别放在桌子的不同方位给学生演示方位介词“on,in,behind,under,hear等方位词的具体用法,还可以分小组选代表来演示和描述。最后,诱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这一句式的特定结构:“some thing is/are prep then”。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激活大家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妙引巧拨,传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诱导学生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借用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引入一些相关角色,引导大家换位思考体验英语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情景教学中学生融入其中,并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掌握了重点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

2.设疑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自主,不迷信书本,不尽信老师,敢于发现书本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敢于发表和老师观点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主动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