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认识误区;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教育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时起,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也饱受争议,并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大派别。一派崇尚网络教育,认为网络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派则不认可网络教育,认为网络只是技术手段和传输工具,缺乏教育理论支持,不能实现教育目标。崇尚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不认可网络教育的派别主要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从网络教育的发展来看,存在许多投入了大量经费支持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网络教育项目。香港学者张伟远在《国外高校网上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指出:“网上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就是通过网络把现有的课程传递给大量学习者从而获得高利润;错误地认为网上教学是低成本的;错误地认为著名高校可以凭声誉把课程直销到世界各地而无需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特征[1]。”通过对网络教育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网络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明确人们在网络教育上的认识误区,找出有利于网络教育发展的因素,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我国,远程教育一词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是一种函授教育的教学形式,其教学传输的载体是磁带、光盘、视频、广播和电视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了远程教育学习的主要载体和传输媒体,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教育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并被称为网络教育。国内学者认为,网络教育就是“E-learning”或“online learning”。国外学者认为,“E-learning”是强调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学习,不认为“E-learning”就是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对于“online learning”,国内国外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online learning”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局域网。网上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皮斯库里齐(Piskurich,2003)在《网上学习手册:有效设计、实施及技术解决方案》一书中提出:“网上学习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万维网作为传递或者媒介的学习[2]。”阿利(Ally,2004)提出,网上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网络与学习内容、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支持服务,从而获得知识,并使经验得到增长[3]”。国内学者顾日国认为,网络教育从概念上讲,包括网上资源开发、学生获取资源、学生利用资源、学生生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对学生生成的知识和技能作评估与承认、质量监控与保障、社会对质量的认同等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网上学习并不等同于网络教育。简单地利用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只能算是网上学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绝不是传统教育的网络化[4]。

本文中“网络教育”的内涵是:学生和教师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是主要传输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通信反馈;学习以集体学习为主、个别辅导为辅。本文中的“网上学习”是指“online learning”。

三、关于网络教育的认识误区

1.关于网络教育适合人群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适合各类学习者

学习者的构成及学习者的特点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要素。如今,网络教育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如高等学校有网络学院,中小学有网校等。学习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成败。网络教育适合于成人教育,不适合于未成年人教育。从年龄角度看,网络教育适合20岁至45岁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在职成人学生,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研究生)在年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大致相同,而成人学员间的年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等差异很大。因此,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在职成人学习者的网络教育应该是不同的。在职成人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非常明晰,通常结合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展开学习,寄希望于用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来解决工作面临的问题。在职成人学习者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高效性,喜欢“边用边学”。他们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独立学习,具有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社会阅历,这都是进行网络教育的有利因素。而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缺乏主动的自我学习能力,不适合进行网络教育。

2.关于网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数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同时培养大量学生

学习者的网上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的。现在来看,一门课程进行网上学习究竟适合多少学生尚无定论。参与网上学习的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一门课程在网学习的人数。如果是成人学习,学习者数量可以较多,而对于未成年人(如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就不能太多甚至不能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也会影响网上学习者的数量。对于像学历教育这样考核要求比较具体和严格的教育类型,网上课程学习人数不宜过多。更直接的制约因素不是来源于课程和学习者而主要来自网络教育本身。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靠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每门课程都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需要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的数量限制了网上学习者的数量。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教师在网上对50名同学进行辅导,其工作量就已经很大了。可以说,50人基本上是网上学习学生数的上限了。这样就可以推算出网络教育的班级规模最好不要超过50人[5]。增加辅导教师的数量、提高技术对于课程辅导的贡献率是扩大网络教育班级学生数量的有效途径。

3.关于网络教育成本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

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生产一件产品的全部费用。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学习者,社会和学习者自身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可以计算的显性成本和不易计算的隐性成本。网络教育成本是否低廉,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得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这样的结论,基本上是从网络课程制作的角度进行计算的。实际上,网络教育成本不仅包括网络课程制作成本,还包括硬件环境搭建、教学管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国内外学者在网络教育成本效益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Greville Rumble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在线资源开发成本、在线资源传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5]。美国马歇尔大学学者摩根(Brian M.Morgan)把网络教育成本分为技术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行政管理成本、课程开发成本、课程教授成本、隐藏成本[6]。清华大学吴庚生、李海霞将网络教育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传送成本、教学与支持成本、日常管理成本与基础设施成本[7]。认为网络教育成本低廉者多是不了解网络教育的全部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各高校网络学院及其他网络教学机构的主要投入是在硬件建设方面和课程开发方面。网络课程开发成本和传送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另外,网络教育成本与学习者的规模和数量也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硬件设施一次性投入后会随着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而使学习者的平均网络教育成本降低。

4.关于网络教育质量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比传统教育质量低

产生这样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等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网络教育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基本原理,恰当地使用技术和方法,其教育质量不会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差,这一点从非学历教育(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一些网络教育机构盲目地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了教学质量管理,影响了网络教育的社会声誉。二是网络教育出现的时间短,社会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网络教育学历含金量低,以至于一些用人单位抵制和排斥网络教育人才。三是网络教育机构对于进入网络教育的生源缺乏严格的审查,网络学院的学生来源不能像参加高考的学生那样经过严格的选拔。四是网络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实际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不对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5.关于网络教育时间、地点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约束

一些人认为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上学习。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网络教育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还不能实现。网络教育学习地点的选择受到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制约,这一点随着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解决。另外,学习者需要一个不受干扰的场所,家庭和办公室往往不能达到这种要求:有时因为接打一个电话,学习的兴趣和思路就会被打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网上学习者通常要制订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一经制订,其学习时间基本上就固定了。如果因为突发事件或在学习期间受到打扰,计划就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完全做到网络教育不受学习时间限制其实也不现实。

6.关于网络课程的认识误区:大部分课程都适合做成网络课程

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适合进行网络教学。适合于做成网络课程的通常是学习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资源,学生在普通教室不能很好利用上述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不需要制作成网络课程。不能为追求网络教育的形式而将所有课程制成网络课程。这样做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只有适当选材、恰当使用,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功效。

7.关于网络教育与个别化差异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适合个别化差异学习

网络教育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学习进程、学习状态等进行跟踪记录。根据跟踪记录的结果可以为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提出不同的学习建议。但在对个体需求的满足和适应上则十分有限。一方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一般都由任课教师统一准备、安排,教师只能考虑大部分学习者的需要,不可能满足到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一些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计划、单独指导。事实上,网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于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更谈不上“因材施教”。通常教师只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处理。网络教育中所谓的个别化差异学习通常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需要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可以重复收看某段课堂实录或重复进行网上测验,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次进行浏览,合理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等。现阶段的个别化差异学习只能是在教学资源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学习者的“各取所需”。

8.关于网络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认识误区:网络教育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

我国现行的网络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网络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教师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安排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定期在网上下载学习任务、上传作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动画、课件和文字材料等。如,教师上课的实录(视频),教师的课程讲义和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阶段性检测(文字)等。这种模式是一种有组织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自由度较小。另一种模式是把课程的教材和学习光盘发给学生,光盘里包括教师上课的实录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来进行观看学习,并定期访问课程的学习网站参加社区讨论、答疑等。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的自由度很高,但是完成学业的比例不高。这种网络教育模式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的要求很高,一般的学习者很难坚持下来。大部分学习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还能坚持一段时间,期间常常因为各种事情而间断学习,而临近考试的时候又紧张地进行学习,造成学习的效果较差。大部分网络学院采用第一种模式,学习者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9.关于网络教育对学习者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的认识误区:学习者需要具备很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实际上,网络学习对于学习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要求不高,通常只需要会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即可。如会访问学习网站、会下载和上传资料、会收发邮件、会文字聊天等。通常情况下,网络教学平台或学习网站都会有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和使用说明,学习者只要跟着操作指南的步骤就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在进行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一些网络应用技巧,如快速准确地检索需要的材料、有效地在网上与人交流沟通、避免网络冗余信息干扰、提高网上学习效率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网络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因素影响着 网络教育的成败,其中对于网络教育的认识是重要因素之一[8]。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网络教育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网络教育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并进行正确教育决策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伟远,吴廷坚. 网上学习的发展和三大理论派别的形成[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Piskurich, G. M. The AMA Handbook of E- learning: Effectiv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echnology solution. New York: AMACOM.2003.

[3]Ally, M. 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In T. Anderson & F. Elloumi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Athabasca University.2004.

[4]王一波. 解读网络教育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2 -08 -30 .

[5]汪琼. 网上教学成功四要素[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Brian M.Morgan. 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Helping to Determine: the Costs of Online Courses [DB/OL].http: //mar shall.edu/distance/distance learning .pdf.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第2篇

网络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或技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既形成了网络德育,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创新和发展了传统德育模式。

(一)网络德育主体特征

教育主体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不再是以前单向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指导者或引导者,因此在网络德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淡化了教育主体的身份,使得网络教育人情味和可信性更高,教育效果会比传统德育模式更好。

(二)网络德育客体特征

传统德育客体身份是具体的或确定的,其思想意识、道德水准、身心状态等易把握;而网络德育的客体则不一样,是一群“网络人”,而这些人具有不确定性、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并且一般没有戒备心理,容易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教育主体来讲,也容易触及其客体的内心深处,易于掌握教育客体真实的内心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加以指引,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德育内容特征

传统德育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导。网络德育则不同,其德育内容更加贴近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实,提高了德育的及时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全面性,也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科技含量,也便于为教育客体所接纳。

(四)网络德育手段特征

传统的德育渠道和途径比较单一,教育方法常以课堂教育为主,覆盖面过窄,有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由于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德育极大地拓展了空间,创新了手段,代之以面对面的双向、平等的交流方式,并辅之以开放互动、图文并茂、声像生动的教育手段,便于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全天候、立体交叉的网络德育工作模式。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尽管各个高校在探索网络德育方面都有举措,但总的说来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切实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实际效果,使网络德育获得长足发展。网络德育与传统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得探究高校网络德育路径:

(一)搭建网络德育活动平台

要占领网络阵地,道德教育就要搭建起自己的活动平台。一般要拥有特定的网站、网页等信息资源平台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平台,以及开展网络德育的活动场所。

1.搭建立体式网络管理平台

要制定一套立体式组织管理系统,采取项目管理模式,为网络德育有序高效的开展搭建管理平台。由于没有时空限制,对网络德育的组织管理平台建设就要求高,力求做到管理科学,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只有这样,在网络德育大平台上才能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从高校的层次来看,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要把网络德育纳入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规范好学生在校上网的活动。例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校园网进行有效监控,并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指引学生的网上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实现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政府应全面净化网络环境,指引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学生在放假期间上网如何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能否配备一定的信息监控系统,或开办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社区网站”,促使学生健康上网。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须与学校密切配合,学生家长在假期调控学生的上网时间、内容等。

2.搭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大家知道:只有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好了庄稼,野草才没机会生长。网络信息量巨大,要成功实施网络德育,还须得借助于网络化的德育空间、数字化的校园网德育平台。在可控范围内,要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展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校建立专门的德育网页或德育网站,便于网上开展学习活动。德育网站以和交流德育信息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坚持“积极引导”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挖掘网上学习资源,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活动。首先,让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或随笔放到学校内部德育网上,鼓励教师间互相学习交流;其次,学校各院系每周定期在学校网站上向教师、学生推荐学习文章,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或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再次,建立“名师链接”,开展与名师“一对一”活动,学校向学生推荐数十名德育名师,让广大学生踊跃参与与名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进而提升自我品质。二是鼓励学生自己实践网络德育,在校园网建立展示班级风采的班级网页。在创建网页的过程中,各班学生须集体协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将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道上来。三是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政府的资助引导下,涌现了一批网络德育基地,如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青网、中国校媒网等,以及其他一些健康网站,如中国德育网、中国青少年研究网、中国法治网、中国青少年维权网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通过浏览这些网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学生将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组建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同传统德育一样,网络德育实施过程也是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调动网络德育客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与传统德育比较而言,网络时代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当前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来组建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1.强化德育队伍的网络德育意识

在网络时代,作为德育管理者,首先要改变滞后的教育思想,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学习网络新技术,积极应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会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成为新型教学与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网络德育意识。这样才能为高效益的德育管理奠定思想基础,最终实现德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网络德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2.提升德育队伍的网络技术素养

网络时代使德育工作者由原来的主导型地位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型地位。德育工作者难以直接约束学生阅读网上信息或网上信息。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熟悉网络,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够在网络互动参与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做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紧紧掌握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控制权,实现网络为我所用。因此,必须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使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传递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造就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在网络时代,尽快造就出一定数量的“专家型”网络德育人才队伍,敢于应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关键点。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应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拥有德育专家意识。他们不仅能够利用网络开展日常的德育工作,而且能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开发德育软件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更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状况,网络德育队伍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正确把握网上舆论导向,以适当的网络方式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丰富网络德育内容

师资条件和平台具备后,关键是丰富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内容。目前网络传播正成为现代社会主体传播媒介之一,它每时每刻都以最广泛、最迅速和最直接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建设。丰富网络德育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吸引他们的兴趣,指引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净化他们的心灵。

1.内容贴近生活

学校的网络德育要来源于学生的网络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网络生活,并服务于学生的网络生活,因此,在内容上要围绕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进行选择与安排,在网络上进行解疑释惑,通过微言微语,对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与生活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切实解决思想道德问题。同时帮扶大学生解决切身实际生活问题,如“成长成才”与“就业”方面的困惑问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及特点,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大量便利信息。这要求我们的网络集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于一体,为广大学生乃至社会网民提供品种齐全的网络服务,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内容健康全面

在内容结构上应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以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公民道德、法纪法规、心理健康等几大要素为支点,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因此,网络内容上应拥有大量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探究学生敏感和棘手的问题等,从贴近、关爱每个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架构出适合不同类别类型、不同层次的并能体现社会要求的、与学生网络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网络德育系列内容。

3.内容载体多样

网络时代德育内容实现了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向动态的多媒体资讯转变。网络德育的内容形式应是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影视于一身的,内容载体丰富多样的,包括网络德育课件、网络电影、网络文化、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视频课、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家长学校、虚拟社区、网上漫游等。特别值得重视利用视频直播系统,开展德育活动直播。如在校园网上。每次学校大型教育活动,如学术讲座、教育教学讲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校组织的大型纪念活动或文艺会演、院系组织的活动等,我们都利用校园视频直播系统进行现场直播,扩大师生的参与面,得到师生普遍的欢迎,并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播放电影,进行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观看中感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四)架构网络活动监管体系

网络是公共空间,养成良好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网民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位网友的“自我净化”,从心底意识到网络世界不是事事随心所欲的“乌托邦”,不是游离法外的“世外桃源”。而当今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上,仅靠自律显然很难做到规范有序,无法让每一个别有用心者或恶作剧者消失。当今社会崇尚法治,现实社会需要法治,虚拟社会也需要法治。净化网络世界,需要大学生的自律,更需要对他们的网络活动进行监管。只有给上网的学生套上监管的“紧箍”,厘定行为边界,让违规者承担起责任,才可能管住不负责任的谣言,还互联网一片干净天空。首先,要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宣传,让学生知法守法,尽可能减少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对网络媒体进行技术控制,让有害信息不能进入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监管发展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自律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五)创新网络德育服务方式

根据网络的特点,有必要针对网上求助者开展个性化网络德育服务,建立网络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交流机制,使网络德育工作者能及时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思想教育有针对性,才能提高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开设网络专栏,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

我们成立了“网络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成长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8人,专职的辅导员53人,并聘请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做心理辅导,帮助许多同学走出了困境;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讲座。仅2012年9月开学以来就已经做过4场讲座:针对学生就业难讲“适应能力就是生存和发展能力”;针对考试不及格学生做了2次讲座———“高效学习、找回自信”、“调好心态,增强实力,相信自己,圆满完成学业”,网络资源为我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视频,使大学生深受启发。

2.开发网络论坛BBS,介入学生贴吧

教育者直接参与学生网上讨论,可利用其虚拟性、敞开心扉讲真话的特点,因此教育主体可体验其微情微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并善用微言微语,不断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及时纠正其偏差,解决其真实的思想问题。同时学校德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网上就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重点问题展开即时讨论,教师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乐观、向上的论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开通E-mail、QQ、微博等交流渠道

学校(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以不同身份加入学生QQ群、学生班级QQ群等,以便能够更深入地和学生谈心,通过微言微语,促进师生心灵上的交流,实现坦诚沟通。尤其有助于尽快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德育导师制”,加强对受网络毒害的学生的帮扶

“德育导师制”是针对学校的“后进生”开展的。在这里主要针对网络受害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教对象由班主任、辅导员提名,报学校心理咨询室备案。需要帮教者,由辅导员、心理咨询室教师与学生结成“帮教对子”,每位老师帮扶十名左右。而作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将其纳入帮教对象,让其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帮扶老师将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落后表现和原因分析等)记入专项档案(帮教手册),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同时创新德育情感沟通,注重德育的人文教育关怀。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就必须注重情感沟通。

(六)注重网络道德养成教育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背景 大学生 审美教育 革新路径

一、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新实践美学认为,美和美感产生于人的实践,人的实践经由复杂中介而转化为美,美与人们追求自由、创造价值以及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①当人类超出于审美活动的简单化而进行思考或者开展理论建构,并以此来促进人类的审美活动时,审美教育也就产生了。审美教育受到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因此表现出时代性。一是在内容上,只能依据现时代人们所关注的审美主题、审美追求、审美目标和审美资料而开展审美教育。网络背景之下,就意味着审美教育的内容除了来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之外,还应选取来自虚拟社会的素材以充实审美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工具选择上,只能选取现时代所掌握的技术、场所和工具而实施审美教育,不可能超越现时代采取当下并不存在的工具让人们受到审美教育。三是在服务对象和目标追求上,服务于现时代的教育对象,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者对时代使命做出担当,在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追求的同时,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2.复杂性。大学生审美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等要素共同组成。这些要素本身就是复杂而变动的。在这些要素中,审美教育者作为主导力量,将通过选择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与策略,设置或者改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这个过程中,审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审美教育表现为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在时空变化中不断发挥功能,发展出新的功能,使人在社会、自然和艺术共同构成的世界图景中实现人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回归,不断建构和实现审美教育的终极价值。

3.独特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知识与能力、理性与新奇,以及情感与价值追求,使得网络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呈现出独特性。其次,形成和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它形成于网络时代,面对的是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又将在网络背景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再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由于教育对象和形成与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意味等,结合网络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而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便为真切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而奠定基础。最后,教育目标的独特性。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既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助推受教育者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审美追求,既要维护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认真结合大学生角色而设定自己的目标。

二、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目标。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直面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大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诱发了人的灵魂和心理的丑陋,释放在现实社会环境遭受的压力,人格出现分裂。因此,在审美目标上,首先便在于健全网络包围下的大学生的人格。其次,网络的世界的出现拓宽了人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与环境,人的本质力量也在网络世界不断实现呈现。因此,审美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增加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进一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再次,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的包围之下,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甚至是自身非理性因素的奴役,因此,审美教育目的还在于促使大学生摆脱以网络环境为主要力量的各种条件的奴役,走向心灵和灵魂自由。

2.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功能。在时展和高校竞争中,“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②固然,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是,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审美教育尊重个体的人格,规避网络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以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这能增加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三、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问题

1.审美教育终极关怀失却人的中心地位。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相通等宇宙意识渗透在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中,使得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均成为人的审美中不断互动的对话者,“人与物之间显现出休戚与共、相依为命的对待构成态势……人能自由地亲近、吐纳万物自然。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们自由地亲近和吐纳。”③在审美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但又是与客体相融合在一起的客体。但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过多地关注了“内容”而没有从“内容”里发掘出人的价值、追求、理想、生存意义以及人的情感,把“内容”与人、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失却了审美的终极意义。

2.审美教育客体模糊不清。“在技术变迁剧烈的时期,主体要适应新的技术,而世界也在中介过程中被重新建构,主体、客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主体迫切需要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④正是由于审美主体缺乏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模糊了审美客体的边界;忽视了大学生多重角色下的审美追求;忽视了与审美相关联的领域;或者无限放大审美客体的范围,把网络世界的一切都纳入审美教育范围,使得审美教育漫无目的,缺乏针对性。

3.审美教育目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从消费时代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大多已不再是主体的自由自觉的精神追求,而是异化为由消费主义和文化工业所操纵和控制的被动选择……是一种在人与物的高速流转中身不由己地速食影像与符号而享受一瞬的过程。”⑤在此消费社会场景中,人的审美和审美教育已经不是一种自主自觉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消费”和“影像与符号”奴役的被动行为,关注的是“消费”和“影像与符号”,不是“情境交融”“物我合一”,更不是人的“自我确证”。

四、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革新路径

1.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首先,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网络世界作为虚拟社会,“打破了时空的束缚,代表真实人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虚拟替身将在虚拟社会中漫游”,而实际上,“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虚拟社会必然是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社会延伸到虚拟社会的结果。”⑥而人“这座桥”最为重要的便是思想道德素养,应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知,通过多种方式彰显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明确网络社会中思想道德素养的意义所在,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技能。通过加强网络教学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教学师资力量,增加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为网络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开辟各种途径参加网络实践,增进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网络技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积极调动和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审美主观能动性,增加他们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道德体验。

2.大力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有组织的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优良的人文环境无疑是滋养创新型人才最肥沃的土壤,是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⑦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只有不断改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网络世界。

首先,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制度。通过及时公开和信息,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通过适时设定校园网络讨论和关注主题及讨论方式,发现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点,促进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体验和认同;通过严厉打击非法信息,树立传播良性信息典范,鼓励大学生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实现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对高校网络实施有效监管。通过成立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定时对高校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进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对高校网络进行监管,提高高校网络监管效能,推进和巩固审美教育的良好效果。最后,主动反思高校网络各项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反思制度,定时确定反思的方向和内容,定时对高校网络工作机制进行反思;通过走访、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了解师生对高校网络环境的观点、看法、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高校网络工作机制。

3.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教育创新是一种从教育观念到制度的全方位改革,改革的中心就是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创造一个以有效提高民族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创造一个促使学生人性有机构成而不至于异化的教育模式。”⑧审美教育创新有利于为受教育创造新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增进受教育者对审美教育价值的认同,发挥审美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观念。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境域已经与原来的审美教育不同,相关教师应结合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考量审美教育的目标、策略、手段和素材,从多角度多学科学习和体认审美教育。其次,创新审美教育思路。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地位,把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愿望放置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和行为趋势以及引发各种网络行为的心态,挖掘传统审美教育思路的优点,进而创新审美教育思路。

[注释]

①黄健云.新实践美学对传统美感理论的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7.

②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38.

③李天道.现象学构成识度与中国美学境域缘发构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6.

④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

⑤粟世来.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

⑥李国林.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社会需求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9.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优化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正逐步渗透到文化教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众多的网民中,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生力军。网络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喜忧参半,表现在: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可视为一部动态的百科全书。庞大的网络信息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提高个体的思想素养与综合素质,获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网络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把握其思想动态,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虚拟性是网络的属性之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讨论一些面对面交流难以启齿的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再次,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呈现多样、综合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借助形象、直观的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让大学生乐意接受,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轻松、更具亲和力。网络正运用多样方式,让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但是,网络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少学生尚缺乏一定的信息判断力与鉴别力。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道德伦理丧失等现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一些网络思想文化糟粕,危害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出现了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歪曲等现象。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出现了一些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体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现实社会中,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其思想和行为会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但在网络世界里,个体是隐蔽的、虚拟的,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意识与责任感丧失。

第二,学习退步与身心健康受损。一些大学生极度热衷网络游戏、聊天,导致学习退步。网络大量的资料为部分不努力学习,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不分白天黑夜的上网,损害了身体健康。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造成心理失调,角色错位。

第三,交往能力与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与沟通方式。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极少与外界交流。大学生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将会造成沟通困难,情感淡化。目前,网络也出现了一些暴力、流血等事件,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途径

1.强化网络道德与自律规范。为了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树立网络道德意识,维持网络正常秩序、遵守网络法规是关键。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基于传统道德文化与网络道德,形成网络立法。学校可以开设道德与网络伦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形成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

2.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信息网络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可借助网络展开思想交流。网络能够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因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目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思想教育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知识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网络伦理道德等相关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BBS网站主要供大学生信息、讨论咨询、信息反馈等。大学生可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BBS的监控与管理,积极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

对于BBS上出现的各种讨论焦点与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准确把握方向,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有效的澄清事实,解决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轻松、温和的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既要有理有据的开展教育,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4.探索多样的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关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元林归纳了诸如虚拟现实法、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等具体方法。杨直凡等提出了信息获取方法、沟通交流方法与教育指导方法三种实施方法。张富良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实践模拟法、说理对话法与熏陶感染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被认知与掌握的。通过对其外显行为的测评可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德性。借助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描述,通过对整体认知和综合评估评分,运用数学方法测量和区分。

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需要开发一个包括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等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的信息技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本着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宗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入到平台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意识,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网络平台只有以服务学生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教育途径,使网络平台逐步得到大学生认可,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8-40.

[2]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魏晓波.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正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40.

[4]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63-67.

[5]王高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困境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7,(10):14-16.

成人大学与网络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数字信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式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与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同样,新媒体正以目不暇接的速度进入高校、走入校园,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语言特点、交往方式、心理意识等产生激烈的冲击。实践表明,作为新媒体标志的网络和手机通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和对外交流渠道。

显然,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尝鲜者,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使其成为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所独具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然而,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的开放性会导致传播的无屏障性,成为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的突破口,会导致严重的道德失范,这将极大地削弱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新媒体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引发大学生产生网瘾、心理危机、人格障碍等问题,不利于其成长成才。

因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尤为迫切,高校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革新教育观念,强化三种意识。

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重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学会新媒体技术,理解新媒体传播的规律与特点,利用新媒体,趋利避害,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强化变革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影响,创新传统教育观念,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确立新媒体下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不动摇,趋利避害,化被动为主动,找到适应新媒体特征的教育理念,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步发展。

第二,强化角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破除传统思维模式的惯性意识,要有打破旧工作方式束缚的强烈决心,要有新媒体时代的正确角色定位:由单一、被动、消极的说教与灌输者向双互、主动、积极的引导与培养者转变,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与人生导师。

第三,强化素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跟进时代、紧跟学生,在继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品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等方面学习与提高的同时,适应新媒体要求,强化网络素养,不断学习和熟知网络及其他新媒体等相关知识,打破与学生交流的盲点,引领思想潮流。

二、创新教育主体,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

高校网络辅导员是指高校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辅导员通过网络载体,面向大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网络作为载体,注重网络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这支队伍开展。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

然而,新媒体所独具的特性尤其是“双互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严峻挑战。很多时候,面对爆炸式的信息量,教育者反而成为受教育者。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组成,双方地位平等。因此,要取得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转变观念,创新主体,努力组建一支政治信仰坚定、知识丰富、网络技术过硬的网络辅导员队伍。

第一,高校网络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式媒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引导,以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隐蔽性”等新媒体特征,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增强政治鉴别意识与判断能力;面对网络特性,增强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面对教育形式、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的变革,增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等。

第二,高校应建立与完善网络辅导员机制,从政策制度保障、管理运行机制、技术支撑[3]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动态,在与受教育者的双互平等的交流中占据主导优势,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勇于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媒体特性的管理体制。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求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关部门、单位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当前,高校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单位部门主要涉及: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网管中心、各学院党委等。

高校可成立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全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部(处)可单独设立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执行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事务,管理全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各学院可成立全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具体指导学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辅导员队伍,将网络辅导工作纳入辅导员日常工作,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四、完善教育体系,形成立体网络式教育体系。

坚持传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新媒体下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力促两者间合力的形成,网上网下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一,纵向方面,建立以红色网站为主干,校园BBS、校园数字化平台为两翼的立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主题网站;加强校园BBS的建设与引导,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建设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促进高校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横向方面,加强红色网站、校园BBS的网络设计与板块建设,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建立一批对学生有兴趣、有帮助的网络阵队,如生命教育、人生规划、心理健康、创业就业等版块。以阵地建设为堡垒,突出网络舆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阵地。

第三,以点带面,结合网络辅导员制度,有效利用微博、微信、QQ、人人等大学生最关注与感兴趣的网络与社交平台,开展“单―单、个―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一系列网络博客群、QQ群、校园短信平台等新载体的教育途径。

五、突破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式,打造品牌特色

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现代化,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限制,以其开放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为思想教育方式现代化提供优越的客观条件[4]。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全面、跨时空性、即时性、快速反应的特点,是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必然要求破除周期长、反馈慢、受到时空限制的工作机制[5]。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平等的人进行精神交往,从而促进人的普遍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的脉搏和全球化交往的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不能消极被动,而应最大限度地适应新媒体的特性,创新传统教育方式,并力求形成三个转变:其一,由僵硬灌输式向灵活引导式转变;其二,由单一性向双互性转变;其三,由静态式向动态式转变。

我们要破除形式与教条主义,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网络新势力如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强势效果,贴近学生,积极拓展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倡导新媒体语言,打造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特色品牌载体与平台,形成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六、丰富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化主体性意识,培育网络素质,突出引导功能。

据有关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世界上要新增2万多个,93.2%的大学生认为,周围人群浏览网页色情现象是普遍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网络使用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色情信息污染,这对人们,尤其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可谓贻害无穷[6]。面对爆炸式的信息量与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拓宽教育内容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核心。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拓展主体性意识、心理健康、网络道德与法律等内容的培育,以促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媒体的超时空性、无屏障性,使得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信息像海啸一样撞击而来,大量信息鱼龙混杂,成了一些腐朽没落思想的突破口,稍有不慎,国家与民族的长治久安将受到严重动摇。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教育内容为主线,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加强主体性教育。一方面,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所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往往使人迷失自我,逃离现实生活,情形严重时,导致人格丧失,道德沉沦,信仰缺失,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没有主体性意识,就会缺乏自我辨别与选择的能力,极易在海量多元的信息面前崩溃,没落腐朽的文化价值观将会轻而易举地占据人们的大脑。因此,新媒体时代,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得极为紧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双双识别世界的慧眼,增强大学生自我辨别与选择的能力,抵制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

第三,加强网络素质教育。“传播学守门人理论”认为:信息的输出要经过特殊的过滤。但网络自由传播和难以设防的特点大大弱化守门人这一功能。新媒体给人类带来快速便捷的同时,又引发一系列思想道德新问题。网络素质教育涉及网络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是人类面临的新道德要求和选择,比如网络人格、网络平等、网络公正、网络诚信、网络互助等方面。网络法律调整的是网络关系,是国家制定与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是打击网络违法、网络犯罪行为,及保障网络合法利益的利器。加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抑制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现象的出现,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七、寻求技术支撑,运用新媒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高效运行离不开网络技术条件的支撑。高校应设立网络管理中心,利用新媒体力量,建设数字校园,为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建设数字校园,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平台。“数字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育人、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加强校园数字化建设,推广校园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平台与保障。

第二,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后台管理人员,应对和解决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的技术难题,在保障校园网络监督的同时,增强跟进时代步伐的网络等新平台的美感与吸引力。要加强辅导员网络技术与应用知识培训工作,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网络辅导员队伍,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推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高校应主动出击,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优势,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开创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晓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阮东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解围.教育理论研究,2010(5).

[3]梁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辅导员机制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4]周宏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挑战的对策.理论与实践,2011(1).

[5]赵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实现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