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音乐的基础

学习音乐的基础

学习音乐的基础

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第1篇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让(Paul 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巴黎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终身教育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马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并很快发展成新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为不同社会制度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几乎成为一条各国教育改革都遵循的基本原则。

追根溯源,终身教育最初只是应用于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被逐步扩展至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目前,终身教育被普遍认为已经包括了整个教育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学生具备从事各种形式自治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终身教育思想。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这是因为,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精神活动最精致的产物。音乐素养有必要通过毕生的探求来塑造。

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这一过程发轫于基础音乐教育。良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能为学生终身依伴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音乐教育通过其情感性、人文性、创造性、群体性、个性化等特点实现美育目标,它是致力于全体学生音乐智能有效开发所不可缺少的教育。如果将终身教育理念导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从理论上说,能使基础音乐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并驾齐驱,确保音乐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实践上说,能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造就对音乐乐此不疲的心态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所以,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基础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拥有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的独到特征:

1. 音乐教育思想的革新性

第一,基础音乐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在其一生中不断完善音乐素养的目标。

基础音乐教育不仅要为学生上好每一堂音乐课,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喜爱上音乐,自觉自愿地把提高音乐素养作为其毕生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音乐教育必须要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取决于学生能否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因此,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要遵循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永葆学习音乐的旺盛热情。

第二,基础音乐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方法。

基础音乐教育只是学生音乐学习历程中最初的阶段,要继续完善音乐修养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方法。或是接受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或是从此自己钻研所喜爱的音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 音乐教育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指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所以,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非常规的教育工作者也投身于基础音乐教育。学校将主动架设起与社区沟通的桥梁,除学校音乐教师以外,应号召来自各行各业的助手和专家(如:少年宫教师、学习家长等)一起参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学校还应促进中小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音乐,让他们明白在共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同伴。

3. 音乐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应该具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把课外音乐教育与课堂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唱歌曲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综合性的音乐比赛、音乐会及艺术表演活动;还应筹备合唱团、乐队、音乐兴趣小组。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广播站、电视节目、校园音乐刊物、音乐墙报、音乐橱窗专栏等各种形式做好音乐教育工作。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与人生的和谐贴近。

4. 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性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学生学习音乐不止是学、习技能,更是学习人类文明。因此,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音乐教育不但要涉及有关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包括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音乐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关文化,以利拓展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

5. 音乐教育手段的时代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基础音乐教育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着眼于终身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将进一步推进音乐课程的信息化与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音乐教育的整合将融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将在传统音乐教育基础上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注重多媒体音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建立音乐教学的多媒体资料库,以改进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 音乐教育对象的全面性

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第2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也迈入全新的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国家基础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成功研制,都为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意识已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原来的要求专科及以上到现在的要求本科及以上,从原来的要求只需会教音乐课到现在的要求音乐全能型人才。同时,由于音乐课程的“副课”性质,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招聘数量不会较大增加。所以,想从事教师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怎样的音乐人才才能符合社会需求,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针对此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事业发展迅速,努力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进行分析,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奠定目标基础。

1.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及综合艺术素养

优秀音乐教师的基础在于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这是能够进行良好音乐教学的基础修养。首先,演唱基本功扎实。演唱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最能接受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能够生动地了解歌曲的艺术形象、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艺术表现力等基础技能方面掌握扎实。其次,音乐理论基本功扎实。音乐理论包括基础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以及视唱练耳技能。这些理论知识是始终贯穿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最后,拥有扎实的钢琴即兴伴奏基本功。即兴伴奏是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即兴伴奏进行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演唱情况进行转调,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伴奏中学会歌曲,体会生动形象的音乐主题。

在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基础上,综合艺术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只限于演唱教学,还需要将歌曲所映射的音乐拓展知识、社会热点、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堂,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爱国热情,体会音乐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同时,音乐教师也需要对于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将民族的瑰宝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保护意识。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通过大学的学习,从事音乐教学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具体来说,一节音乐课堂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课前律动怎样进行,主题音乐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互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音乐教师在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地实践、虚心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为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奠定基础。

3.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音乐教师应具备此项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特征,把握中小学学生爱动的行为特征,在课前律动环节让学生伴随欢快的节奏活动起来,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学习节奏。其次,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在表扬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小乐器的演奏活动中,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以学生的表现为主题,老师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使教与学突破原有模式。最后,音乐教师应良好把握课堂,使音乐课堂在活动中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具有活跃性、能动性等特点,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音乐课堂不应沉浸于课本和跟唱学习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表达节奏,加入一些肢体表演展现歌曲的内容等等,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因材施教的能力

中小学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乐感及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高低不等等情况,如何使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自身条件为基础,良好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首先,对于所教授学生有较深了解,他们的基本音域所处位置,每个年龄段有哪些特点,哪些学生有学习演唱及乐器的基础,有多少学生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音乐。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既为有基础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又激发没有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为广大学生讲授音乐的知识,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跟上音乐教学的步伐。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以活动为载体,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音乐类活动是音乐表现的良好载体,如: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小合唱、文艺会演等等,通过音乐活动,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基础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加强。而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如何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适合他们的合唱,如何组织一场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如何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这些都在考验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

三、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发展、大改革的背景下,基于以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并结合高校音乐教学特点,总结出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措施如下:

1.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全能型音乐教师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对音乐教师的最基础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还包括一定的声乐演唱、音乐理论、钢琴即兴伴奏等技能,使其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提升。同时,增加教学实践课程,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同时,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限于音乐专业的知识,应向全能型人才发展。例如:粉笔字基本功、写作能力、创作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扩大音乐教师的知识范围,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高分低能”的大环境下,普遍师范类音乐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及理论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施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实践及教学经验,在毕业后很难马上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所以,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实践型课程,使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较早树立教学理念,增加实践经验。其次,加强实习力度,例如:“国培计划”等实习环节还需扩大涉及面,使大部分师范类音乐教师都能参与。

3.增加先进教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音乐课堂至关重要,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过程中,应加大教学方法的培养力度。首先,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近几年中小学较常用的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一般课堂的“教与学”,使学生围坐在一起,在音乐、节奏中学习,体会音乐,此方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玩乐中、律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柯尔文手势教学,柯尔文手势将“do re mi fa sol la si ”七个基本音级形象地用手势表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了音级及音阶的高低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拥有良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4.培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音乐教师

在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教学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泛推广与实施之际,高校应积极组织师范类音乐学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新课标精神,并通过自身深入学习,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融入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使自身教学水平能够符合一线教学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突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切实、积极地了解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本精神和思路,改变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统思想。

同时,应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能只依靠已有的专业基础进行教学,忽略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穆塞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教学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8).

[3]邢彦琴.国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乐理教学;实践

乐理教学是各音乐院校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乐理教学不仅“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做好准备”,学习乐理是为了为演奏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更深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乐理教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可以说,乐理课程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只有在音乐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欲望。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笔者发现,在高职的乐理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枯燥,比如讲乐音体系、节奏、节拍、调式等章节,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常常是纯粹的概念讲授,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音乐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教师需要明确乐理并非纯理论学科,它是作曲技术基础理论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比如教师在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五线谱的概念后和音在五线谱里的位置后,再采用听唱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感性的认识。通过听唱单音的高低走向,看到五线谱里基本音级的上行和下行,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统一,获得了对音的感性认识并加深了五线谱的印象。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尤其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乐理教学质量。通过图片、动漫、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多样化方式,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在课堂中讲到关于音色的知识时,有木管、铜管、拉弦、弹拨、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的不同音色表现,教师很难把这些乐器都带到课堂上来并进行吹奏,那么就可以将收集到的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结合起来制作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由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造成的空洞,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在调式分析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乐谱让学生们分析,然后放音响,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检验分析的是否正确,或者在乐谱出现之前先让学生听音响,分析是什么调式,再呈现乐谱,检验听的是否正确。比如讲到节奏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软件中的打击乐器,用定音鼓、钗钹来编写切分节奏音型、或为一段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伴奏,通过屏幕显示和播放。学生很快“看”出切分节奏的强弱关系,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了真实的感受,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可分为音乐学专业和舞蹈专业,这两大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舞蹈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掌握过于精深的理论知识,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技巧的运用,教师需要按照基本乐理的教学大纲制定较为详实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为这部分学生将来进阶学习和声、复调等高级阶段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入学基础不一,对理论课的兴趣不大。基本乐理部分的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合舞蹈学院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没有压力。教师应该选择通俗性强的基本乐理的教材,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不应过难,应相对简单易懂些,突出实用性,在章节安排上应更加注重与其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楚扎实的掌握基本乐理中涵盖的在基础教育中能常用到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即可,不断提高舞蹈学生对基本乐理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节奏节拍的掌握,可以多给学生听旋律片段、舞蹈音乐等激发学生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另外,目前音乐专业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是不均衡的,这也是制约基本乐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乐理水平参差不齐与当前教学采用统一大纲、统一进度、学产生了矛盾。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虽然绝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音乐知识,其中有些学生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也有些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甚至有学生仅仅参加了考前辅导。所以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差别,比如对于那些音乐基础知识较好的,教学中主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地参加校内外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的发现音乐、操作音乐,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进行;对于那些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则要强化基本概念的认知,通过固定的学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甚至要采取个别辅导来强化其乐理知识。通过基本乐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力求使学生的基本功达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其后续专业方向的学习。

总之,在乐理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具体,领会得深,记得住。以上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基本乐理教学的几点心得与尝试,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基础实践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受到必要的教育,这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音乐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整套小学音乐教材都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加音乐的艺术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这套教材所设唱歌、欣赏、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的要求。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中所设计的练习,是课堂内的练习,又是课外作业。

练习的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注意使学生通过练习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学生在认识了四分音符以后,再学习八分音符时,教材中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图表,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八分音符的理解。再通过跟着教师唱含八分音符的练习,或请学生数一数所学歌曲中有几个八分音符,提高了学生识别八分音符的能力,再跟着老师拍手的练习体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有了这些有目的、难易适度的练习,久而久之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经练习后转化为能力。

2.注意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意识

如跟着老师唱,这种形式是为用听唱法进行唱歌教学做准备的一、二册五线谱唱名注音是在符头内,三、四册唱名注音是在音符下面,跟着老师唱或听琴演唱中,设计有不同节拍,不同调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师生接唱,听琴接唱,听琴视唱(简谱)。在四册结束前设计了请你试着唱唱的练习,试图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练习的兴趣。再后,从认识音符,数所唱歌曲中某种音符数目的练习,到书写音符,临摹四小节歌谱等;从拍节拍到边拍手边唱歌;从读节奏谱到边唱旋律边拍节奏;从听辨音的强、弱,到听辨音的高低,从听节奏填空到听辨简单的音乐短句再到听音填空,形式丰富多彩。这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还着眼于今后音乐的学习上,如,为巩固学过的歌曲和欣赏过的歌曲、乐曲,还设计了听记歌曲、乐曲曲目的次序,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强化音乐记忆力,通过识别所学歌曲的曲调、不仅有助于学习识别歌曲中的反复短句,降低了学习唱歌的难度,还有助于理解表现歌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分析的习惯,逐步发展思维能力。

3.注意为演唱歌曲、欣赏音乐作铺垫

整套教材各项教学内容纵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设计应循序渐进,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横向的联系是指练习的内容与学习本课主教材(指唱歌和欣赏)有机结合。同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第5篇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使命的全新教育体制,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所应该具备与行使的责任与担当,要求我们必须对适应社会需求以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双基”有正确的理解、认识与定位。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从思想认知的深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者将“双基”实施赋予了新的期待,给出一个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的新功能与价值。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职位的需要而不断适应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够将“双基”定格在最初所理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表层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新的教育使命赋予了音乐教育专业新的使命是,他的“双基”功能与内容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从新课程改革为基点的音乐教育课程,进一步厘定了“双基”的内涵以及重新确定了在终身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强调“双基”的重要地位是巩固与强化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但也不是教条的偏重于“双基”的实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构架中,既要考虑到对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又要照顾到个性的发挥与因材施教。不能够因为注重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就忽视了其他知识结构的渗透。每一个方面都不能走极端,要权衡好每一个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重视结论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体验的培养和创新精神,注重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1.“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规约性教育者认为,强调主动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由此,在进行课程建设中,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新课”环节提倡变更为“主题探究”环节。在强调基础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讲授的过程,是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能力上的规约性,强调在双基实施过程中,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讲授。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而非原始意义的拼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处理好“双基”训练与形成“主动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在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建立良好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形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课程建设的归约性,使双基成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既有“基础性”又有“能力性”的双面。事实表明,这种高层面的双基训练与教育比以往单一的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培养具有更高的挑战性,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才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科学、良性的双基教育循环体系。

2.构架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文化层面的双基认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是音乐基础理论与技能教育的扎实性与多元性,通过课程落实与实施,使这种价值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体现音乐理论与基础技术内涵,也反映出课程的价值取向,从一定内容上体现了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本质性与课程精髓。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双基”的培养与实施也有其更迭演变。尽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的主体过程,但它的内隐性变化与内容上的拓展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规约,不能够脱离社会与历史而进行空想理念上的构架。从文化角度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素“双基”进行纵向分析,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上来看将极大促进课程建设本身改革的深化。学生获取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从课程本质上讲就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双基”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统一性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科综合知识构建之间的关系;学生音乐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之间的关系;知识学习过程培养与兴趣培养之间的关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三“、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取向

纵观文化开放后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涵建设,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为文化的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步伐。理性地提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实施,即“双基”的实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合理配置与教学内容的科学厘定都是一种具有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调整与摆布。存在差异的同时,必定会有共同的认知,即强化“双基”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相当的意义。当下,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从人文课程设置、通识课程设置、基础理论与史论课程设置、专业与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到多元化、综合性、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建设,都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双基”教育实施的根本,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置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大环境中,清晰地界定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本质问题与属性。这种属性将为21世纪“双基”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取向提供更为自觉的文化意义。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更为宏观的价值性指导,需要清醒地认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构建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认知的基础上,强调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更强调在面对时代与社会文化巨大发展的进步中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反思、比较与借鉴,并进行主动探索、自主适应与不断的超越,才能够走出真正属于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自身特色的文化高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