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消费研究

大学生消费研究

大学生消费研究

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观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时代信息化的极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1]。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额越来越大,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对其同龄人群甚至整个社会群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分析其消费心理,并随时关注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变化,加强探索其变化的原因,从而开展相关的学习指导,引导大学生们建立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人生观。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分析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并探讨其消费理念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消费心理指导提供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院校临床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42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月。

(二)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遵循尊重、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班级内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

(三)研究内容

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四)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经过反复设计、论证和修改,以确保问卷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调查员为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调查问卷现场回收后,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审核,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对合格的问卷统一进行编号。

(五)统计分析

问卷经EpiDatav3.1进行双机录入,检核、校对后,建立数据库,用EXCEL2003和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7份,回收率为99.29%。剔除7份调查信息遗漏超过50%以上者,有效调查表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62%。男女性别比为0.63:1;汉族348人,占94.05%,其他民族22人,占5.95%;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226人,占66.00%,城镇的88人,占21.84%,农村的49人,占12.16%;学费为4800元者229人,占55.85%,5600元15人,占3.66%,16500元114人,占27.80%,其他情况为52人,占12.68%;学生家庭月总收入2000元以下者61人,占14.99%,2000~5000元者171人,占42.01%,5000~10000元者126人,占30.96%,10000元以上者49人,占12.04%;学生每月生活费800元以下者114人,占27.80%,800~1000元者139人,占33.90%,1000~1500元者118人,占28.78%,1500元以上者39人,占9.51%。(见表1)。

(二)消费心理的特点

本次问卷调查有5道题涉及到消费心理的特点。大学生在某项消费时,考虑价格高钱不够用者110人,占26.89%;考虑该商品实用性者275人,占67.24%;考虑该商品的档次16人,占3.91%;其他8人,1.96%。购买过程中,最注重产品的品牌有50人,占12.20%;最注重质量有270人,占65.85%;最注重外形美观有53人,占12.93%;最注重价格的有26人,占6.34%;其他有11人,占2.68%。消费中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赞成”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有177人,占43.48%;赞成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有213人,占52.21%;赞成”勤俭节约”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有12人,占2.94%;其他选项6人,占1.47%。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选择量力而行,不能入不敷出有330人,占80.68%;选择不能只讲吃穿,娱乐休闲也很重要,有37人,占9.05%;选择只要自己喜欢,价格贵贱无所谓,有22人,占5.38%;选择讲究品味,追求个性,选择品牌,有8人,占1.9%;选择分期付款,超前消费,有2人,占0.49%;选择有多少花多少,作月光族,有10人,占2.44%。在消费理念中,选择物质者35人,占8.56%;选择精神者78人,占19.07%;选择物质精神并重者292人,占71.39%;选择不知道者4人,占0.98%。(见表2)

(三)大学生消费观念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2],主要分为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本次调查选取4道能够反映消费理性与否的题目(消费时节省程度,支出的记账频率,生活费的分配规划,盲目花钱的频率),赋予分值总分Y,发现Y大小与人数呈正态分布趋势,从而将Y分为二分类变量,0为理性消费人群(小于等于8分),1为非理性消费人群(大于8分的)。以消费理性与否作为因变量,探讨消费理念与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月消费总额6个因素的关系。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得出,家庭月收入、月总消费额两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和月总消费额亦是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OR=1.279(95%CI:1.045~1.565)和OR=1.714(95%CI:1.415~2.077)。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最终筛选出月消费总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总消费额为消费观念的危险因素,OR=1.753(95%CI:1.399~2.198),居住地,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与大学生消费观念无统计学关联(P>0.05)

四讨论

“消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广义上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进而对物质资料消耗和使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则主要指生活消费[3]。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本校大三学生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都能多于2000元,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在800至1000左右,其消费水平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相符合[4]。在消费心理特点方面,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有很大不同:他们追求个性,倡导新潮,具有较强的购买欲望,并在消费时会有情绪化表现[5]。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我校大学生消费心理总的特点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用性和价格,其消费心理是相对理性和成熟的;多数大学生追求物质精神并重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理念方面,家庭月收入和月消费总额越高,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表现为越不理性,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首先,由于大学生处于较年轻的年龄阶段,他们心理还尚不够成熟,得到过多的生活费而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他们会追求时尚而盲目消费,心理上的攀比趋势会逐渐加强,因而造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形成。其次,大学生的生活费大多依赖于父母,其经济独立性观念并不强烈。家长每月给予的生活费相对稳定,即使出现不够花的情况,父母还是会给予支持,这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大学生在消费时没有太大的顾忌,使得其经济独立意识薄弱,逐渐形成不理性消费的观念。基于以上的结果,学校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们形成独立经济意识,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支出,使大学生们的思想逐渐成熟,消费更加理性。

作者:李鑫 彭洪 张微 郑晓荣 张琳 李彦坤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林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设计——基于S市若干高校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刘珺.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分析——以中南大学为例[J].神州,2011,11:091.

[3]于霄鸣.消费的哲学解析[D].河南大学,2011.

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第2篇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政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独立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6 结束语

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69-02

长久以来,中国大学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的一部分,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人力资源,他们的学习和消费行为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较于国外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研究,国内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比较全面。消费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日常消费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门槛的降低,使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内容和主题呈多样化、全面化等特点,既有从整体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从大学生个体层面展开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领域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了研究。

1 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综合体现了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对象。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不在少数,且研究的大方向不断向其消费心理和动机的等影响因素靠拢。

1.1 大学生消费动机

(1)情绪动机。情绪动机是消费者情绪所引起的消费欲望及消费行为。张立昆(2006)认为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性大学生将消费作为发泄,释放压力的方法,其特点有情绪性、冲动型消费,她们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2)感情动机。本文所指的感情动机是指顾客在主观情感层面上流露出的消费动机,也可以指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动机。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感情动机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感情动机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自我满足,这个类型的动机是关于顾客根据自己对产品或品牌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择和购买能够让自己得到满足的产品或品牌。二是追求美感,因为大学生受教育背景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购买商品时产生的艺术性动机,表现为重视产品设计、包装及华丽造型等。三是提高社会地位,大学生通过购买名牌产品或服务,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品味等,购买产品时产生炫耀动机。

1.2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

1.2.1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从家庭角度,家庭条件的提高对子女对物质要求的高标准也会产生不理性消费的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会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约束。在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国民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这样的中国社会现状下,家庭经济条件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有一定联系的,也可以说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校因素。不同的高校,其教育水平、消费氛围和周边环境都有很大差别,所以学校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背景方面,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尚未重视,甚至盲目放任大学生不良消费的泛滥,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年轻消费群体的典型代表,表现出时而推崇个性化,时而从众的消费特点,使很多针对大学生为目标市场的企业难以琢磨他们的行为倾向。因此,从学校巩固实施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的角度,提倡高校应对学生如何花钱,怎样花钱的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改善大学生的薄弱消费意识,而这正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媒体进入他们的视野。这种种的信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众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电视、网络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对诱导和促进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效果非常明显。

1.2.2 自身特性

除了以上所述的外部影响因素之外,作为内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特性也是影响其消费心理的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的喜好、性格、心态三个方面:

(1)喜好。很多大学生在对某些事情或物体产生兴趣时,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进去,而这个结果会根据其年龄、性别因素表现出显著差异。

(2)性格。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其消费心理也各不相同,且其表现的差距较大。可以把所有大学生消费群体按性格因素的不同区分成稳重型、礼让型、过激型以及较真型四种类型,并对其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环境下的不同性格的大学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决策。

国内学者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生活习惯,把大学生分为四种消费类型:激动型;谦和型;反感型;持重型,总结后清晰的分析出不同了类型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特点。

(3)心态。国内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消费者心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消费者心态类型的不同,其消费行为以及特点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时消费方式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2 大学生消费行为

针对普通消费者和大学生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普通消费者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个方面的需要而在一定动机的驱动下,以其现有货币或虚拟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因为大学生消费群体在年龄段、教育背景及社会现状等因素上与其他消费群体存在一定区别性,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该群体的消费特点。

2.1 消费行为类别

国内很多学者都针对大学生这个细分市场的不同方面,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研究,也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国内学者张志祥(2002)将大学生的消费分为六大类:炫耀型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虚荣心基础上的;豪华型是盲目追求的“高大上”不切实际;情绪型是大学生以自己的心理情绪为消费指导;早熟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畸形型是指消费过快,超额不良的消费;悬空型大学生只图一时之快,不顾后果盲目进行的消费行为。

2.2 消费行为特点

大学生消费行为因为受到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消费的成人化。丁家永(2008)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更加趋向于成人化。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休闲、娱乐的消费以外,把更多的消费投入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另一方面追求名牌,使自己着装像成人化打扮。

第二,重视提高自身能力的消费。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高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以及现代的就业压力不得不使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的竞争能力。具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学生每个月都会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消费200元以上,甚至有很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的投入大于400元。他们更愿意把消费投入到升学、资格证以及外语等方面。

第三,情感消费。经研究表明,大学生消费体现成人化特点的同时,其情感交流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如:生日、朋友聚餐、约会都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相比于小初高中的学生生活,大部分大学生既认为也坚信大学校园里的人际交往消费是不可或缺的,也相信消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网。与此同时,对于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恋爱消费是情感消费最大的部分。

第四,消费模仿。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消费方式上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化模仿的特点。如:男生学习抽烟、喝酒,女生学习化妆、首饰等。此外,大学生对体育、娱乐明星的模仿消费也是不遗余力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的消费研究内容有大有小,都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上升为理论,呈现出更深、更广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对顾客感知价值与大学生餐饮品牌偏好、重购意向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扩充了大学生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勤,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比较法等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并做了大量的资料查实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3份,回收率为95.38%,其中有效问卷737份,有效回收率92.13%,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大学生当前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内容、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诸多因素等,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喜欢和很喜欢的占62.75%,认为一般的占30.75%,只有6.5%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很少从事体育运动。另外,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也不同,认为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是必须的占19.71%,认为是应该的占50%,其他30.29%的大学生则觉得无所谓或者没必要等等。

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到总消费的60.5%,体育信息消费占到19.7%,体育直接参与消费占到19.8%。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但是,在这项统计上,男生同女生的各项消费比例有很大差别。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体育信息,27.5%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体育信息,20.6%学生通过购买报刊、杂志了解体育信息,另外还有15.7%的学生是听其他人说的。男同学更加乐于参与足球、篮球等活动,而体育报道正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主,再加上体育等因素。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72.55%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体育服装、体育用品时,只要经济实用就好了,没必要追求名牌;也有12.32%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东西时一定要注重品牌,比如: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他们认为这些产品不光质量好而且穿着也舒服。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目前,体育消费品有两种情况,一是质量好,价格高;二是质量差,价格便宜。这样就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相矛盾。因为大多大学生除了生活费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或收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只有产品丰富、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制造出价格适中,质量较好、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多样化,是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男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消费人数为111人,占所有男生人数的24.0%;而女大学生只有34人,只占所有女生人数的12.4% 。女大学生在参加俱乐部和培训班方面的人数较多,71人,占所有女生人数的25.8%;男大学生偏少,75人,占所有男生的16.2%。这是男女大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消费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造成的。

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自主性强等特征。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052-03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消费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消费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加快推动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已将信息消费提升为国家战略,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最具创新性的一个基础性设施,在信息传递时具有简便、快捷、信息新颖等优势,网络信息消费就变成当前的消费热点。

1 调查方案与数据收集

1.1 调查方案

网络信息消费是指在网络条件下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 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消费活动,它在本质上属于精神消费[1]。大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消费来满足其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完成是通过其具体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来实现的[2-4]。

1.2 数据收集

笔者在南通大学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南通大学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问卷的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达92.3%,满足样本分析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男生128人,占46.2%;女生149人,占53.8%;从被调查者的年级来看,大一60人,占21.7%,大二55人,占19.9%,大三58人,占20.9%,大四104人,占37.5%;从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来看,文科类96人,占34.7%,理工科类181人,占65.3%;从抽样的整体情况来看,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 数据分析

2.1 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支出

研究将时间支出分成四段,频数分析显示,在277份有效问卷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1~3小时的最多,占51.3%, 3~5小时次之,占23.1%, 1小时以下最少,仅占9.7%(见表1)。

对大学生年级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进行交叉列联分析,分析显示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中大四学生占68.2%,在3~5小时之间的学生中大四学生占到45.3%,在这两个上网时长段里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少(见表2)。数据分析表明总体来讲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时间支出多,而且大四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支出要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究其原因:大四学生较其他年级相比有着更多的信息需求,如来自专业学习、升学深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满足。

2.2 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

问卷统计分析显示,56.3%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为30~50元,其次是50~70元的占到20.9%,30元以下和70元以上比例接近,货币支出的分布比较集中(见表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主要用于网络包月、在线课程费用以及其他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其中绝大部分大学生花费最多的是用于网络包月的货币支出,用于付费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货币支出比例不高,但同以往的研究[5-6]相比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意识有了明显地增强,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增高。

2.3 网络信息消费中的信息获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征,需要获取课堂之外的各类信息来满足自己学习、研究、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而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就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由于大学生兼具“学校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为此,他们作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而言其信息需求就可细分为学术信息需求和一般信息需求。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学术信息的用途主要是考研(81.6%)、完成平时课业学习(74.6%)和补充专业知识(49.6%),总体而言是围绕专业学习来获取学术信息。对一般信息的获取,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时有较强的兴趣导向性,76.1%的大学生获取一般信息是用于自己喜欢的领域,70.6%的大学生是为了了解当前时事政治。被调查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路径选择上比较集中,高达94.9%表示获取信息的工具是百度等各类搜索引擎,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并不高。

2.4 网络信息消费中的网络娱乐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当前网民在网络信息消费中使用率很高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为喜欢时尚、对新事物充满热情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并使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6%经常使用网络音乐,63%的学生表示玩过网络游戏,58%的学生看过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其他网络娱乐应用使用比例较小。由于现在大学生中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7-9]。

3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特征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需求旺

网络信息消费始于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消费的原动力[10]。构成信息需求的要件是人们消费信息的需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消费主体才能产生作用。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来讲,他们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亟须获取各类信息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他们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拥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具备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网络信息消费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为大学生满足其信息需求提供了思路,能够方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3.2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投入多

网络信息消费需求的满足需要消费主体进行一定的投入,这样才能将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消费。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人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经济消费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常见消费行为。调查显示,9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上,其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5.9%,亦即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投入上较多。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平均每月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在30元~50元区间,少部分大学生平均每月的货币支出超过70元。

3.3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方式多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获取信息的路径来看,可以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浏览百度知道等专门的论坛、登录学校的各种数据库、漫游相关网站等多种方式,其中登录学校的各种数据库可以获得最权威、最全面、最准确的学术信息,但在实际使用中大学生采用这种方式获取信息的比例偏小,而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学术性较弱,因而常用于获取非学术信息,其中搜索引擎的使用比例最高,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3.4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自主性强

网络信息消费是消费主体以信息需求为导向,借助于计算机等信息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消费相应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大学生由于各个体之间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同时获取所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路径、方式、技术等选择上也因人而异,因而,这一消费群体的网络信息消费就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如有同学希望获得一手的、全面的数据资料来进行科学研究,有同学希望获得有关考研、出国、考证等信息来通过各类考试,第一种情况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主要从学校的各数据库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后一种情况的同学会通过搜索引擎、专业的网上社区等去搜寻有用信息。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信息消费获取所需内容,相比以往大学生被动接受各类信息相比[11],发生了很大变化。

4 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发展路径

4.1 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网络信息消费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网络信息消费。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价值观,严格约束自己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其次,要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网络信息消费投入,进行适度网络信息消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过多的时间投入将会使上网的边际效率下降[6],我国大学生的货币支出主要来源于父母,应该将时间投入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最后,还要规范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因此,要适度减少网络娱乐等网络信息消费而增加学术性的网络信息消费,增强大学生网络学术信息行为能力和素养。

4.2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消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著名的布鲁克斯(B. C. Brooks)情报方程表明,人对信息的吸收和消费是同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即使碰到他最需要的信息,也产生不了任何信息利用和消费行为[10],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交流技术协会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有效地确定信息,批判性评价信息,并能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12]。首先,大学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主动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要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得学术信息的各种信息检索技术,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人类知识宝库。最后,大学生应根据实际的信息需求去组织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4.3 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内容丰富,包括政府信息、企业单位商业信息、教育与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等,其中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是各种信息的“中流节点”,掌握全社会80%左右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就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我国要利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横向整合,实现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并逐步向社会开放。美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提出“开放政府计划”,在美国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搭建开放数据平台,通过网络共享政府信息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满足了公众的网络信息消费需求[13]。

4.4 夯实网络基础设施

由于大学生主要在学校范围内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因此要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校园网络为目标,采用先进实用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互为补充,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范围的技术先进、高效优质校园网络,从而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条件。

5 结语

网络信息消费是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信息消费方式,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消费的重要群体,合理的网络信息消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信息消费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要关注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这一消费热点,在满足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全社会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董明霞.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几大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41-42.

[2] 王秋文,郑建明.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2(5):23-26.

[3] 徐洪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 商业时代,2009(32):19-21.

[4] 谢阳群,储节旺.大学生网上信息消费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06(1):223-225.

[5] 蔡怀舜.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3.

[6] 陈晓.浅析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学研究,2007(2):95-98.

[7] 高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分析及游戏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7):26-28.

[8] 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44-48.

[9] 魏华等. 网络游戏成瘾:沉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651-657.

[10] 沙勇忠,高海洋.关于信息消费的几个理论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1(5):28-31.

[11] 杜鹃.中美高校大学生网络学术信息消费主体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36-40.

[12] 肖京华.高校网络信息消费呼唤图书馆的教育与信息服务功能[J].现代情报,2003(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