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6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呼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说,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的教育体系。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第一,体育教师要注意加强德育的艺术修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要注意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说服相结合,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实行惩办主义,也要防止姑息迁就、放任自流的做法。第二,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教师要注意加强德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掌握“划一教育、类比教育、个别教育”的方法,要注意“身教”、“言教”的综合运用。第三,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双边关系,建立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产生健康的交往布局,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气氛,让学生在打开“心扉”的前提下,自觉地接受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最为理想。第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充分接触、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所受德育教育的程度,按年级进行基础分析,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可靠性、实效性。

二 关注学生心理生理素质

目前的学生独生子女多。这些孩子在家庭内部与同龄人之间缺乏交往,集体观念淡薄。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为友、不合群,将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学生具有特别嗜好,不易被人接纳,从而产生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往障碍。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死板地规定活动内容,机械地组织活动方法,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发,避免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体育教学中,各种动作的练习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体现,练习中会产生许多生理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同时引发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如怕苦、怕累、怕伤、怕动作完成得不好或速度不快而被同学嘲笑的消极思想。长此以往,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布置练习场地,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和适应,并且不断加大难度,在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练习,最终达到自己独立进行练习的目的。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严格课堂过程管理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有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四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教法

体育教材内容繁多,有的教材本身思想性很强,有的则不明显,教师要结合不同教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例如:大部分游戏教材都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特有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遵守纪律、互助合作、维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物、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教育等;障碍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教育;体操教学,可培养勇敢、刻苦、机智、果断的品质;组织互相帮助、保护,可培养互助、团结友爱精神;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设备,以加强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和上课服装的检查,教授必要的帮助、保护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意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组织学生间相互帮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互相协作的优良品质。

五 处理好突发事件

体育教学中由于空间范围大、动态性强、组织工作复杂,因此容易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好与坏的典型事例,进行适当表扬和批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这对弘扬先进制止不良倾向、分清是非界限有着重要意义。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好坏不分、是非不明、纪律松弛,特别是对后进生,当其稍有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肯定成绩,更能起到转变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认为智育是硬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可是,我们应知道,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与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33-01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进行人才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也是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初,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体质”,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进一步锻炼,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保障。现今,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转变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就要是指导大学生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素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这无疑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现在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针对性改革。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主要模式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并非专业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因此不少高校还是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工作的主要宗旨,以体育项目技术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发挥特长为主要抓手,因而过于注重技能和体能的教育。

近些年,不少高校也尝试着在体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确实在注重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上有所提高,但主要还是围绕考核达标和考试标准开展学习锻炼,在体育教学结构、要求、考核方面尚未有创新性的模式出现。因为课时尚有不足,学生只能选择性的参与学习几项运动技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长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更别说按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学了。

(二)教学效果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体育课的时间被主课学习挤占,因此从动机来说,大学生一般是愿意参加体育课的学习的,当然也不否认,也有少数同学有忽视体育教学的思想存在。从现实的情况看,大学生们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有个体差异的存在的,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课后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的人数也较多,但持续时间不能保证。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仍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队伍水平

1.梯队建设不足,团队配合不够。

教师队伍建设决定了高校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任何教学队伍的都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发展,但大多数高校在现实的困难之下,对这方面的考虑仍然不足。

体育教师队伍主要由年轻教师组成,主要为技术型而非复合素质型。队伍的年轻化确实在体力和精力方面占有优势,但是据权威部门数据现实,高校体育教师讲师职称占大多数,副教授很少,教授更少,这种中高级职称的梯队建设不足从侧面反映出体育教学队伍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此外,教师的培训不足,体育教师队伍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并不充分,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2.教学内容创新不足,体育教学研究不够。

在有些高校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仍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学习得很无趣,很被动,很空洞,没有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没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主要靠口述,这样不能很好的利用视频资料和专业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更不能帮助学生延伸课本外的前沿知识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不够,学生的创新思维尚未得到发展,因为除了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外,教师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本身就很难被超越,所以对这方面的关注不足,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提出新设计、新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途径和着力点

(一)针对体育教学本身,加强研究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仍主要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老师教技巧技能,学生被动的听课;而大学生正处于活力充沛,创造力和接受力很强的阶段,这种方式难免造成青少年的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气氛沉闷,压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大学生的高校体育教学,改变只关注教学方法、内容和技能考核的模式,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方法,考虑学生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体育课展现他们应有的激情与活力。

(二)着力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各项运动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高校是学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进入社会后,忙于工作和事业,大学生基本都疏于锻炼身体,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一切只有通过快乐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锻炼,走上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更健康的为社会服务。

(三)观念更新、模式创新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本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可以运用好信息化技术,促进体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比如传统的三级跳远等连续的,技巧性高的动作,老师往往要反复的演示讲解。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事先进行录像,然后慢动作回放,把技巧性很高,难度大的动作分解示范给学生看,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的多模式刺激,再加上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技术性和技巧性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是推动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有必要系统和全面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来建立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队伍,形成老中青搭配,知识结构合理的梯队结构。在体育教学中,要确定明确的共同目标,互相学习和协作,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领导与执行,在教学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五)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现代的大学生普遍学业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考试,而是为了人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应该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心理健康常识,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而且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而精的程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么解决问题;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在整个体育教学中以老师高尚的品德,认真踏实的态度作表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功能作用。努力建设全面、客观、准确的体育教学科学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必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素养,实现“育人”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开发应用思考

体育游戏兼具运动功能和游戏功能,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体育游戏教育,不仅可以为幼儿感知世界积累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幼儿大脑,促进大脑机能完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独立表现意识和群体意识,促进幼儿心身全面发展,许多幼儿园将体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本文针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探究趣味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并提出有关游戏开发和应用的一些见解,旨在为促进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1.,幼儿生理特征

幼儿生理表现出许多特征,从与运动有密切关系的角度看,幼儿的骨骼中矿物质含量少,骨骼不够坚硬,尤其是掌、腕、指骨尚未骨化,肌体纤维细弱,力量较小。幼儿胸膛较小,呼吸机能尚未完善,表现出呼吸浅而短促,运动时心跳及呼吸频率高,心脏容积小、心肌薄,收缩力小。

但是,幼儿的神经细胞总数与成人基本相同,有研究表明,三岁幼儿的神经细胞总重量接近成人的75%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讲,幼儿基本具备一定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能力调控。只是幼儿的神经系统易兴奋也易疲劳,好动但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些生理上的特征决定了幼儿难以参加长期剧烈的体育活动,而且要求体育活动内容多样。为了有效激发幼儿运动潜能,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生理机能特征及规律,合理安排幼儿的体育活动类型。体育游戏正是结合幼儿生理特点安排的一种运动干预方式,通过体育游戏给予幼儿适当的训练与刺激,不仅有助于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幼儿运动潜能的开发。

1.2,合理特征

与幼儿体育游戏相关的心理主要包括幼儿认知和个性心理。幼儿认知主要涉及到幼儿储存的知识技能经验,这使得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成为可能,即幼儿所做游戏的类型是受幼儿已有经验制约的,幼儿认知决定了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方法。具体地,幼儿体育游戏所需要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感知观察能力、表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等,这是幼儿进行体育游戏的心智保障。

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可知,个性心理表现为:幼儿大多活泼爱动,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做到不知疲倦,容易产生兴奋,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游戏活动的自觉性、持久性受到兴趣支配,意志行为很少起作用。动作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靠直观形象,而不是抽象逻辑,体育游戏时喜欢具有情节性、故事性的内容,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做韵律性、节奏性动作。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模仿动物行走、跳跃、爬行、攀越等动作,等等。

2趣味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激发幼儿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其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生理特征紧密联系,它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心理需要,它对幼儿生长发育、心身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积极作用。

2.1趣味体育游戏可增强幼儿的机体健康

趣味体育游戏是以体育运动为基础,采用游戏的形式,将人体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幼儿教育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比赛规则创编的,兼具运动性和趣味性。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种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幼儿的体质不断增强。单纯的体育锻炼枯燥无谓,重复的动作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体育游戏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能引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欲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2.2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

幼儿成长不仅需要机体发育完善,更需要接受外部知识信息。幼儿的大多自然和社会知识来源于对事物的感知,趣味体育游戏根据特定需要创设环境,设置情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思维活动的条件,通过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乐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不断储存积累知识技能经验,丰富对事物的感知,逐渐完善感知观察能力、表象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幼儿认知能力提升的保证。同时,通过体育游戏,使幼儿具备正常的智力,积极愉快的情绪,活泼开朗的性格。

2.3趣味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L能和他人保持正常关系,乐于与人嬉戏,友好相处,与多数幼儿建立良好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体育游戏一般都通过集体形式进行活动,幼儿在合作过程中与他人进行语言沟通,会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的运用。体育游戏一般都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能够促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通过游戏伙伴的相互模仿、协调,幼儿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游戏中,每个幼儿充当不同角色,在愉快的体育游戏中,渐渐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养成相互关心、相互谦让、相互协作的行为习惯。

3趣味体育游戏开发应用的理性思考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开发应用必须基于幼儿实际生理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

3.1趣味体育游戏开发应用要适应幼儿生理特征

针对幼儿难以支持剧烈体育活动和体育活动内容要求多样化的特点,开发应用趣味体育游戏主要考虑动作负荷和难度程度。一般要以基本动作为主,重在加强幼儿体能训练,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经验,一些基本的体现走、跑、跳跃、攀登、钻爬、投掷等体育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体能。为了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可以考虑转呼啦圈,皮球、足球等球类游戏。

从难易角度考虑,体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要始终坚持突出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处于主动地位,积极、独立完成游戏,这就要求体育游戏简单易学,易于开展。

3.2趣味游戏开发应用要符合幼儿认知能力

体育教学思考范文第4篇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对终身实行体质锻炼和接受相关体育指导等综合活动的认识。终身体育意识的要求,是根据人体身体发育的成长规律、身体锻炼的积极作用和现代社会工作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所,处于大学时期的大学生,身体条件及心理素质都较为成熟,是决定个性的重要阶段。然而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还是从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是明显的。

1.1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促进。青春期的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烈,有进步的欲望,但缺乏经验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局限。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也是一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渴望在运动场上展现自己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有时间保证的练习,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大学生自己预期的效果,时间越久对体育锻炼的欲望就越低。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熟悉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接受相关的体育教育,达到形成健康体魄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这样一来大学体育的教学必会得到极大改观。

1.2对个人终身发展的影响。大学作为学生接受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更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毕业以后,是面向社会的工作人员,假若没有大学期间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那么在工作期间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工作压力大、饮食习惯不规律、睡眠不足都是大学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若是没有健壮的体魄,很难适应现代都市工作的节奏。工作完成质量高不高暂且不说,若是遇到突发的小疾病,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不仅会耽误上级赋予任务的完成,影响单位的效益,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现状

大学的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大学体育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导致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落后的主要原因。本文在此仅分析大学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偏向技术教学,轻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是大多数体育教师的选择,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导致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欠缺,还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停滞不前,对全部上课的学生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没有针对学生体质状况、心理素质、认识程度等个性的差异因学施教,存在极大的弊端;最终考试达标是现行体育教学的一贯标准,机械的考核制度依据运动竞技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进行评判,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

3、大学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实施建议

本文以上的现实问题,都是针改进对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而提出的。大学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函需改革予以实施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不仅需要制定出目标还要有有效计划方案。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旨在从改观大学终身体育理念落后的工作现状,从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1加强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艰难创新的开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上的一次深刻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提出的变革更是严峻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必须加强贯彻力度。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年龄特点是身心发展处于人生过程当中的敏感期、易变期,也是接受知识、形成习惯的高峰期。

3.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大学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大多数高校的选择,同时也是保证大学素质教育不断改进的关键。

3.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大学是全面综合的代名词,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形式的单调是大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应该依据体育教学的总要求,面向学生推出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项目,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选择。加强终身体育理念的实施,理论学习是重要的途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抛弃雨天就是理论课学习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以技术教学为中心的特点,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转变态度,自我学习、自我锻炼。改变教学形式,更要关心学生是否掌握锻炼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4延长课程开设时间。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大多数只是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程,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在课程基本上都没有体育课的选项。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描述为一个倒抛物线:大一、大二阶段上升较快,到大三维持现状,大四及以后就是下降的阶段,这不利于大学生培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此,应该增加大学体育教学的年限,维持l一4年级都开设体育课,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大学体育教学没有把学生工作以后能否继续锻炼考虑在内,没有标准衡量学生是否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终身体育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尽可能大范围地实施终身体育计划。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也是为了健全大学生心理,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

4、总结

体育教学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学 成因 策略

一、“差生” 的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情绪变化快,渴望进步,但组织纪律性、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而“体育弱势生”除了具有同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心理特点:(1)胆怯心理:意志品质薄弱、怕苦怕累、焦虑、恐慌、失落、优柔寡断;(2)自卑心理:沮丧、敏感多疑、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排斥体育课、缺乏自信;(3)固执心理:固执任性、自负、草率武断、喜欢坚持己见、不主动帮助别人;(4)急躁心理:易怒、情绪波动大、叛逆、放纵、甚至行为过激;(5)冷漠心理: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课堂听讲不认真、练习偷懒、我行我素、纪律涣散、行动自由。

二、“差生”的成因

体育弱势学生首先表现为对体育运动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也是他们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肤浅,加上体育理论课上得又少,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解出现偏差,影响了其对体育课的热情。其次,体育弱势学生常常表现出对自己极度的不自信。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他人,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如此以来,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学习产生冷漠心理,引起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体育教学中技术性、对抗性、柔韧性的技术学习,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自信力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所以正因为缺乏良好的自信力才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逆反心理。第三,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对运动中安全性的担忧促使其产生焦虑心理。由于体育课项目本身的危险性和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和经验,学习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再现,而引发了对该内容心理上的抑郁。还有一些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的同学,在进行技术动作结构比较复杂,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如跨栏、跳马、滚翻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排斥心理。

三、对策

1.让体育弱势学生从理论上科学认知体育课,正确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重燃对体育课的兴趣。学校体育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学校体育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健身功能、健心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等,这些功能也是当代中学生除了学业之外所需完善的方面。体育弱势学生只有了解了学校体育的功能,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才能重视体育课,才能自觉地克服体育锻炼中出现的种种困难。

2.运用赏识的手段激励学生,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树立其自信心。体育教师不要让“差生”经常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而应大胆放手,多给他们参与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愿做而又能做好的事情,回归集体当中,缩小同学、师生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做为说服教育其他同学的依据,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不再惧怕体育。

3.体育教师要用爱心和宽容的胸怀,消除它们的焦虑心理,鼓舞他们的勇气。给予“差生”情感呵护,学生就会在内心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欲望,从思想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若教师付以真情,长久施爱,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并从心理上理解他们,情感上引起共鸣,进而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体育课的学习。

4.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消除学生的冷漠心理,使他们积极参加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来。教师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势,多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之,体育课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回避,也不能采用简单的方法,应从其原因的分析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自信品格,克服矛盾心理,增强合作意识等教育方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体育教师对他们要特别重视,时时关注他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秋萍.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之我见[J].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学报.2002.

[2]王启明,韩宏莉,蔚薇.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