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第1篇

一、推崇行为导向教育价值观,实现课程结构的调整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作为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确保行为导向教学价值观得到推崇,由此推动中职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2]。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而言,需要实现实际课程结构的不断调整,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引导学生护理技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培育,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锻炼。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模块,即临床护理模块、基础医学模块和文化基础模块。这三个模块相互关联,是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组建的基本框架。中职教师依照行为导向教育的价值观,对于实际各个模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展现课程内容行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以临床护理课程为例,教师将其细化为临床护理概述、妇幼护理概述、老年病人护理概述、精神病病人护理概述、传染病患者护理概述、手术病人护理概述等几个部分,或者依照现代医疗机构的护理岗位,对于实际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改造,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是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的,模拟对应的科室护理环境,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护理教育教学格局中实现自身护理素养的不断提升。除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塑之外,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强化与对应医院之间的合作,确保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保证实践课程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并确保实际的课程体系展现出行为导向的特点。在这样的实习格局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互和探讨,还可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由此使自身对专业护理知识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地培养。在实现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塑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邀请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医疗机构对于护理岗位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对于实际护理岗位的职业素养也更清楚,因此他们可以将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诉求反馈给中职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中职护理实际课程结构的优化既能朝着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又能够节省院校大量的调研时间。

二、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护理教育也能够跟上时展的诉求,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养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讲,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是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在护理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院校需要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方式进行培养,由此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

比如,在静脉输液知识点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对应的病人情境,“老张,65岁,因为肺部感染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根据医生的嘱托,需要保证在40分钟内实现1000毫升的输入,但是在输入的过程中老张突然出现了气促、气喘、咳嗽等症状,请问如果你是当时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为了确保实际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教师选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有学生扮演医生,由此确保整个护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演绎。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肺部感染的护理技巧、可能出现的肺水肿的症状,并且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思考在现实工作岗位中可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从而规避出现上述的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于典型病例的护理实践操作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演绎过程,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到实际护理教学的节点,以便更好地规划后期的护理课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实践情境的创设,其本质就是在模拟现实病人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应的护理知识,实现自身护理实践操作素质的锻炼,这是符合行为导向教学基本理念的。当然在实际的护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以模拟演绎的方式进行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由此营造良好的护理实践环境,从而为培育实际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更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护理行为的考核,改变以往评价的格局

行为导学理论除了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之外,还希望改变现代护理教育的基本格局,此时就需要将焦点放在护理行为考核上,使评价格局得到改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参与实际的护理教育教学活动[4]。传统的护理教育思维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贯穿始终,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护理专业的教育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就需要采取措施实现全新护理学习绩效体系的构建,由此确保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 高职护理专业 护患纠纷

1.对象和方法

1.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针对校外实训基地的14家医院。共发放调研表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调研对象广泛,包括护士10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21名、副主任护师3名、护士长3名及助产师4名,共58人。

1.2调研方法。

调研表采取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部分。对无法调研者,我们采用电话访谈、集中座谈、个别面谈等方式予以补充。

1.3调研项目。

包括妇产科临床护理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综合能力方面的需求;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妇产科护理授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调研结果分析

2.1妇产科临床护理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

本次调研涵盖了《妇产科护理学》十七个章节的50项内容,选择标准分为需要掌握和不需要掌握两个方面。根据调研结果分析,98.4%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妇产科护理》主要研究正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异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妇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和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对应的知识目标如表1。

2.2妇产科临床护理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技能方面的要求。

调研对象认为应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教学,通过调研总结出日常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技能操作项目,如表2。

注:上述项目为多选。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百分比例遴选出妇产科护理实训教学的主要项目:宫高、腹围的测量、腹部四部触诊法与骨盆外测量、分娩准备与产程观察、人工流产手术的护理配合、阴道冲/灌洗、阴道或宫颈上药、会阴湿热敷、会阴擦洗/冲洗技术。部分医院建议在实践教学中还应增加“新生儿脐部护理”和“新生儿淋浴与抚触”这两项操作。

2.3妇产科临床护理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仅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还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医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具体如下: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对急、为重病人的应急处理与配合抢救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各级医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病人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护理管理基本能力。

2.4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

注:上述项目为多选。

调研结果表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发护患纠纷最主要的原因是护士疏于职守,其次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和基本的操作技术不熟悉,而护患沟通不良是引发护患纠纷比较常见的原因,因此,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2.5妇产科护理的授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的根本所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智慧和意志的发展[1]。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临床要求从事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护士执业资格或医师执业资格的“双师型素质”。校内实践教学应配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医院、社区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书本知识上,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引导,以项目驱动,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启发学生发现和预测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加强人际沟通技巧,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妇产科护理》课程开发的建议和思考

3.1课程开发的思路。

课程组组织以护理行业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调查,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进行课程设置,根据行业标准对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做全面分析,制定课程目标,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优化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教学,构建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动态变化的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形式。

3.2课程内容的选取。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护理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按教学设计结果组织教学实施,并根据实施反馈结果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合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及课堂延伸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而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它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综合应用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克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48-1149.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毕业护生;护士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美欧企业理论界兴起的一种企业战略新理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90年代最新发展[1]。现今阶段,在分析职业能力时,有些发达国家特别注意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2]。美国护理领域中很早就用到“核心能力”,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也是核心竞争力。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明确所需的能力,然后以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目标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的说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8项能力[4]:评估能力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次是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看,因教育层次不同,某些护士核心能力涵盖的具体技能会因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尽相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

2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 美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关注和研究较早。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86年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其中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护士核心能力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核心能力也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5]

2.2 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功能的不断扩展。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对护士能力的研究在我国也日益增多,但只有对本科毕业的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标准,高职毕业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一般依据的是本科生评价标准,对中职毕业的护生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3 中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3.1 护士8项核心能力(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见下表:

3.2 通过临床路径,采取问卷调查分析 对正在临床实习的2009年毕业的护生进行调查。主要针对10所医院中的60名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及1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护士“8项核心能力”进行制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自我评价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在能力需要方面主要分:非常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在现有能力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分:胜任;一般;不能胜任。通过分析(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自我评价: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

通过分析整理,将护士“8项核心能力”按中职毕业护生实际需求排序:

临床带教老师认为:

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般需要:评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中职毕业的护生认为:

非常需要:知识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

一般需要:交流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

不需要(因为学生认为做不到):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4 结 论

在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型和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然而病人对护理服务形势的多样化以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和探索出以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找到适合中职毕业护生职业行为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荣平,柯银斌.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20(5):1-5.

[2] 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03(1):15-17.

[3] 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2.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 培养方案 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随着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更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行企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质量,还是队伍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区域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托区域机电类企业,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结合对职业岗位(群)的调研,针对设备运行与维修、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与工艺设计三大类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从技能的适应培养到技能的构建培养。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培养过程归纳为4个学习培养阶段。(1)阶段1:职业导向的工作任务――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即在第1、2学期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加强机械制图与CAD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知、见习教育,完成简单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2)阶段2:系统工作任务――职业关联性知识。即在第3学期通过基于工作系统的特征和内容来确定、自动化控制与PLC技术等单元的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采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完成系统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3)阶段3: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功能性知识。即第4学期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借助实际项目载体,侧重于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训练。(4)阶段4: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即第5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第6学期实现真正的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强化,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具体指重点培养学生对机械及其电气设备的综合维护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技能。建立一体化、动态的课程结构内容。(2)“校企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简称“四合作”的体现。(3)“三入企业”是指在人才培养周期中实行三次出校门、三次入企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养成。(4)“零距离上岗”主要是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三入企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毕业时在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内涵上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毕业前就能上岗工作,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护理教育;转型

作为我国宏观医学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职护理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为不断增长的趋势,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护理专业人才的结构、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均开始开设护理本科、专科,再加上高职院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等卫校与高校联办的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及三年制中职护理,促使我国护理教育逐渐从传统单一层面的中职护理教育逐渐过渡到中专、大专、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模式。新常态下,中职院校护理教育不得不面临“招生难、生源差;难教、难管;出口不畅、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发展就成为各个中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吻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

要想适应当前不断转变的多层次护理教育模式,中职护理教育应当综合参考社会需求,构建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护理教学课程体系。应当始终贯彻“突出护理、加强人文、注重整体、体现社区”的护理教学发展转型原则,逐步形成“一主、二辅、三突出、四强化”的人才培养方针。当中“一主”指的是主修护理学的专业模式;“二辅”指的是辅修康复医学与护理;“三突出”指的是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彰显实用性,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彰显针对性,人文知识内容需要彰显应用型;“四强化”指的是综合素养强,信息化能力强,英语能力强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强。尽管中职院校护理教学三年制的时间极为有限,但其能够综合利用选修、必修、讲座以及自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毕业后有效适应家庭护理、临床护理以及社区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应的护理课程组织也能够采用“大护理、小专业分化”的方式,即“通专多接口”的职业发展方式,通过构建灵活化、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护理人员市场当前的变化,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护理市场需求、职业发展的学习资源[2]。除此之外,中职护理教育在主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当主动为学生提供考取各种证书的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正如上文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护理模式已经从传统以疾病为核心的被动护理服务逐步转变为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该种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学也应当综合参考护理服务模式的转变,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中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护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主动与用人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针对护理专业的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争取做到护理教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进行自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彰显护理专业的特征,多向学生灌输护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知识,真正实现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先进性。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实习模式“8个月实习、分科轮转”,不仅无法跟上人才需求的社会发展形势,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专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中职护理教学基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针对临床见习与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景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护理教学从传统的“能教什么、会教什么”向“需要教什么、应该教什么”变化,使得广大学生均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主动联合高校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护理本科、专科,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以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为主的教育层次。针对该种情况,有学者提出只要是用人机构的有关专业岗位要求以本科学历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原则上不再进行该类专业的设置,并且可以尝试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以后删除该专业;只要是用人单位的有关专业岗位要求以高职高专学历为主,并且对照专业毕业生已经明显高于社会需求,需要尽可能针对中职院校该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压缩,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以后删除该专业。

为保障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发展,应当大力鼓励当前已经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院校积极与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护理人才,抑或是尝试与开设护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培养六年制本科层次的护理人才,以此来缓解低文化层次护理人员的供给及引发的继续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大幅缩减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师资力量重新安置等情况。综上所述,随着护理教育多层次体系的逐步完善,面对生源素质、社会需求以及护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中职护理教学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构建吻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注重护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及主动联合高校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促进中职护理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军,杨颖,王卫东.浅析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5,02:158-160

[2]黄蕊.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护理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