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而带动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

1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农户在栽培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专业素质比较差,所以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所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另外,农户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态,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严重缺乏重视,通常情况下只有当问题出现以后,才会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农户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防治方式和手段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对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要的治理手段。

1.2不合理的使用农药

从事农业种植和生产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原因,因此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防治手段,通常情况下是根据长期的种植经验来进行判断,对于农药的使用也较为随意。农户认为农作物只要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就是由病虫害导致的,所以进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药施放,不但不能对症下药,还会对农作物本身带来严重的伤害。

2农作物科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对策

2.1加强对种植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的素质能力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作物的科学种植,首先需要从种植人员入手,加强对种植人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将部分种植人员分配在一个团队当中,使他们能有机会一起学习、交流和研究,这样也能大大地节省培训资源。另外,还可以聘请相关的种植专家,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为农作物增产做出贡献。

2.2加强对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

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所能采用的防治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一个防治方式。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的运用,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利用天敌昆虫的保护作用,二是施放生物农药,三是转基因技术抗虫抗病等。病虫害生物防治属于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由于其发展的时间晚,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响,但其所能发挥的效果比较好,时间比较长,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不会给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3结语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RNA干扰,农作物,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016-04

Application of RNAi Technique in Pest Management for Crop

Guo Qiang, Fan ZhongXue*, Chu Dong, Li XiaoQing

(High-Tech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Ecology and Physiolog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RNA interference (RNAi) technique as a tool for gene silenc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Accurately selecting target genes, transferring dsRNA or siRNA into insects and amplifying and spreading the siRNA within the insects are the bas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NAi on pest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RNAi technique could effectively protect crops from insect pests, and it has better prospect in accurat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ests.

Key words RNAi; Crop; Pest management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与靶基因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介导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沉默现象,是生物的一种古老并且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它在真核生物中参与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的表达[1],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RNAi技术作为基因沉默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和病毒防治等方面,也为农作物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1 RNAi技术应用于农作物害虫防治的基础

11 选择靶基因

利用RNAi技术保护农作物抵抗害虫的可行性已被证实,2007年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中的两篇文章表明利用RNAi技术可以防治害虫[2,3]。这种方法成功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合适的靶基因,并在农作物中表达足够量的能被害虫摄取的dsRNA/siRNA。尽管针对的农作物和害虫都不同,但仔细选择靶基因是共同的。

12 害虫RNAi的导入方法

RNAi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注射、饲喂、浸泡、组织培养、病毒感染、转基因等,但在昆虫中主要用注射、饲喂和浸泡法进行RNAi研究。

在绝大多数昆虫RNAi研究中,首选的输入方法是将体外合成的微量的dsRNA/siRNA显微注射到昆虫体腔内。目前已在鳞翅目的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4,5]、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6]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7]等昆虫建立了通过注射dsRNA/siRNA诱导RNAi的体系。但是注射法具有以下缺点:注射压力和伤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昆虫,如损伤表皮激发了免疫反应;显微注射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术。个体较大的昆虫在注射后,伤口易愈合,成活率较高,而个体很小的昆虫,在注射难度加大的同时,成活率也相对较低。由于显微注射的局限性,此法较难用于大规模分析。

通过喂食诱导RNAi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最诱人的方法,这是因为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实现,对昆虫造成的危害性小,不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通过饲喂表达dsRNA/siRNA的作物、人工饲料或菌株,使昆虫连续摄入dsRNA/siRNA,可有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

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胚胎浸泡于dsRNA溶液中,可以抑制基因表达,其效果与注射法相当,只是需要更高的dsRNA浓度[8]。将果蝇S2细胞浸泡于细胞循环基因CycE和ago的dsRNA溶液中可以有效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蛋白的合成[9]。浸泡法适用于那些容易从溶液中吸收dsRNA/siRNA的特殊昆虫细胞组织和昆虫特定发育阶段,所以应用得较少。

13 siRNA的扩增

在果蝇中RNAi介导的基因敲除局限于给予dsRNA/siRNA的部位,并且沉默效应有时间限制。实际上与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相比,在果蝇中还未发现系统性的长时间的RNAi效应。在C elegans中系统性的RNAi效应是一个扩增和扩散沉默信号的多步骤进程。如果一个相似的系统存在于昆虫中,它将会使我们能够靶向所有从昆虫中选择的目标(不止肠特异性目标),而且不再需要持续给予高水平dsRNA/siRNA,并因此能够避免许多与dsRNA/siRNA在昆虫肠道不稳定的相关问题。

14 RNAi的扩散

昆虫的系统性RNAi首先在鞘翅类昆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粉甲虫,flour beetle)中被证实。在T castaneum中鉴定了一个果蝇感觉刚毛形成基因Tc-achaete-scute(Tc-ASH)的同源基因,在一个单独的位点注射Tc-ASH dsRNA至幼虫导致成熟昆虫的表皮刚毛缺失[10]。同时在亲代昆虫T castaneum注射特异性的dsRNA靶向Distalless(腿发育基因)、maxillopedia(同源异型基因)和proboscipedia(一个编码形成唇和上颌触须时必需的同源异型蛋白的基因),卵孵化后发育的后代胚胎中产生RNAi效应[11]。这些研究证明了昆虫的系统性RNAi并且RNAi可以由亲代遗传到子代。

2 RNAi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RNAi被广泛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也被用于昆虫中研究RNAi的机制和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节,例如果蝇(D melanogaster)[12]、赤拟谷盗(T castaneum)[10]、家蚕(Bombyx mori)[13]等昆虫。Chen等(2008)[14]注射合成的dsRNA/siRNA到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四龄幼虫诱导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 gene A,CHSA)沉默,结果发现大多异常的幼虫不能蜕皮,或进入下一期的幼虫明显小于正常大小,并且气管上壁不能统一扩张,明显提高了异常发生率,表明可以利用RNAi来控制害虫。这些研究大多是通过注射的方法将dsRNA/siRNA导入昆虫体内,然而,注射法不适宜用于田间的害虫防治。

为了有效地控制害虫,害虫应该能够自然地通过饲喂和消化获得dsRNA/siRNA[15]。通过饲喂转基因植物诱导RNAi防治害虫已在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中试验成功[16,17]。Mao等(2007)[3]研究发现表达P450基因(CYP6AE14)和谷胱甘肽基因GST1 dsRNA的棉花对取食的棉铃虫(H armigera)幼虫诱导了RNAi,阻碍了幼虫的发育,这一技术为防治农作物害虫提供了新的策略。Baum等(2007)[2]鉴定了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Leconte)290个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利用RNAi饲喂该虫幼虫的方法筛选出14个在低dsRNA浓度对昆虫具有致害效应的基因。例如,表达V型ATP酶A基因dsRNA的转基因玉米受到玉米根萤叶甲的损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在摄食24 h内快速下调内源性mRNA,诱导特异性RNAi反应;编码V型ATP酶亚单位和β-微管蛋白的dsRNA能够使昆虫产生系统性基因沉默。这些研究表明,RNAi在农作物遗传改良进行精准抗虫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在这些研究中至少有14种昆虫通过饲喂诱导RNAi,表明dsRNA/siRNA作为食物成分能有效地沉默靶基因[15]。还有一种比直接喂食dsRNA/siRNA更好的喂食方法,就是将产生dsRNA/siRNA的转基因植株作为昆虫的食物[2,3]。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给予持续和稳定的dsRNA/siRNA。

RNAi应用于农作物抗害虫具有以下优点:(1)抗害虫的高效性;(2)抗害虫兼顾特异性与广谱性,转基因植物表达害虫重要基因的dsRNA/siRNA,基于dsRNA/siRNA的特异性程度,可获得对一种或几种害虫的抗性,而不影响其它昆虫;(3)因为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是dsRNA和siRNA而不是蛋白质,所以易于在农作物中推广。由于插入到植物基因组DNA上的外源基因的干扰序列部分的mRNA 转录后形成发夹结构并被植物体内的核酸内切酶(Dicer)识别降解,不会被进一步翻译成蛋白质,所以避免了外源蛋白质在植株内的积累,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作为植物调节生长发育和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重要机制,植物内源的dsRNA和siRNA大量存在,因此表达了与植物自身无同源序列的dsRNA,不会对寄主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也更容易被接受。

3 影响RNAi技术防治害虫的主要因素

31 dsRN段的长度

片段的长度决定了dsRNA的摄取和RNAi的效率[18]。在这些饲喂试验中大多数dsRN段的长度为300~520 bp。Saleh等(2006)[18]认为对S2细胞的dsRNA的长度最少为211 bp。

32 靶基因序列

dsRNA/siRNA的序列特异性可以通过细致的生物信息学途径做到最优,目标基因的序列将决定昆虫中可能的脱靶效应。

33 dsRNA/siRNA浓度

对于每一个靶基因和生物体来说,诱导沉默的理想浓度需要确定。但是,超过理想浓度并不能诱导更强的沉默效果[19,20]。

34 目标昆虫的生活周期

虽然晚期能更易处理,但早期的沉默效果常会更好。例如,在R prolixus中,nitropin 2 dsRNA对4龄幼虫没有沉默效果,而对2龄幼虫有42%的沉默效果[21];同样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中,5龄幼虫比成虫诱导了更强的沉默效果[22]。

35 RNAi的持续时间

在A pisum中对水通道蛋白的沉默效应持续了5天,然后降低[20];Turner等(2006)[23]认为在苹果浅褐卷叶蛾(Epiphyas postvittana)中信息素结合蛋白dsRNA的瞬时效应可能与目标蛋白的周转率有关[23]。

4 前景展望

针对害虫的不同时期选择合适的dsRNA/siRNA长度、序列、浓度,应用RNAi技术防治害虫。目前只对少数几种昆虫进行了研究,实验室内的成功能否转为有效的田间害虫控制,以及这种方法的长期影响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利用RNAi技术控制农作物害虫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仅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相信这方面的研究突破一定会为未来的农作物害虫控制提供新的途径。参 考 文 献:

[1] Baulcombe D RNA silencing in plants[J] Nature, 2004, 431:356-363

[2] Baum J A, Bogaert T, Clinton W, et al Control of coleopteran insect pests through RNA interference[J] Nat Biotechnol, 2007,25:1322-1326

[3] Mao Y B, Cai W J, Wang J W, et al Silencing a cotton bollworm P450 monooxygenase gene by plant-mediated RNAi impairs larval tolerance of gossypol[J] Nat Biotechnol, 2007, 25: 1307-1313

[4] Levin D M, Breuer L N, Zhuang S, et al A hemocyte-specific integrin required for hemocytic encapsulation in the tobacco hornworm, Manduca sexta[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5,35:369-380

[5] Soberón M, Pardo-López L, López I, et al Engineering modified Bt toxins to counter insect resistance[J] Science, 2007,318: 1640-1642

[6] Rajagopal R, Sivakumar S, Agrawal N, et al Silencing of midgut aminopeptidase N of spodoptera litura by double-stranded RNA establishes its role as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receptor[J] J Biol Chem, 2002,277:46849-46851

[7] Swaminathan S, Rajagopal R, Venkatesh G R, et al Knockdown of aminopeptidase-N from helicoverpa armigera larvae and in transfected Sf21 cells by RNA interference reveals its functional interaction with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secticidal protein[J] J Biol Chem, 2007,282(10):7312-7319

[8] Eaton B A, Fetter R D, Davis G W Dynactin is necessary for synapse stabilization[J] Neuron., 2002,34:729-741

[9] March J C, Bentley W E RNAi-based tuning of cell cycling in Drosophila S2 cells-effects on recombinant protein yield[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 73:1128-1135

(上接第18页)

[10] Tomoyasu Y, Denell R E Larval RNAi in Tribolium (Coleoptera) for analyzingdevelopment[J] Dev Genes Evol, 2004, 214: 575-578

[11] Bucher G, Scholten J, Klingler M Parental RNAi in Tribolium(Coleoptera) [J] Curr Biol, 2002,12:85-86

[12] Miller S C, Brown S J, Tomoyasu Y Larval RNAi in drosophila[J] Dev Genes Evol, 2008,218:505-510

[13] Ohnishi A, Hull J J, Matsumoto S Targeted disruption of genes in the Bombyx mori sex pheromone biosynthetic pathwa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 (12): 4398-4403

[14] Chen X, Tian H, Zou L, et al Disruption of Spodoptera exigua larval development by silencing chitin synthase gene A with RNA interference[J] Bull. Entomol Res,2008, 98 : 613-619

[15] Huvenne H , Smagghe G Mechanisms of dsRNA uptake in insects and potential of RNAi for pest control: A review[J] J Insect Physiol, 2010, 56: 227-235

[16] Gordon K H, Waterhouse P M RNAi for insect-proof plants[J] Nat Biotechnol, 2007,25:1231-1232

[17] Price D R,Gatehouse J A RNAi-mediated crop protection against insects[J] Trends Biotechnol, 2008,26: 393-40

[18] Saleh M C, van Rij R P, Hekele A, et al The endocytic pathway mediates cell entry of dsRNA to induce RNAi silencing[J] Nat Cell Biol, 2006, 8: 793-802

[19] Meyering-Vos M,Muller A RNA interference suggests sulfakinins as satiety effectors in the cricket gryllus bimaculatus[J] J Insect Physiol, 2007, 53:840-848

[20] Shakesby A J, Wallace I S, Pritchard H V,et al A water-specific aquaporin involved in aphid osmoregulation[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9, 39: 1-10

[21] Araujoa R N, Santosa A, Pintoa F S, et al RNA interference of the salivary gland nitrophorin 2 in the triatomine bug Rhodnius prolixus (Hemiptera: Reduviidae) by dsRNA ingestion or injection[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2006, 36: 683-693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害虫防治;生物防治

1有机农业害虫防治的相关概念及现状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只使用有机肥和畜禽粪便做养料,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的种植模式。有机肥是使用植物残渣和动物排泄物等非人工合成的肥料。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是农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害虫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业种植中分为3类:农业种植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其中农业种植技术是传统的除虫技巧,生物防治是科学发展后形成的有效技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害虫天敌)和生物的代谢物杀死和诱杀害虫。目前,农业中常见的杀虫模式还是农业种殖技术和施洒农药两种方法。现有的绿色的生物防治还没有广泛运用到农业中,甚至很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生物防治的新型概念。施洒农药对地方农民来说依旧是最有效的防治害虫的方法。但是这与目前日益提升的健康观念是相违背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鱼目混珠和虚假广告的现象,将施洒化学肥料和喷洒农药种植出来的作物说成是绿色食品。健康和绿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和相应组织应该帮助农民尽快学会生物防治的方法,同时市场部门也要运用严谨考核标准和大力的执法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安全和消费权益。

2有机农业中害虫防治技术

2.1农业种植技术

农民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除虫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种植技巧,摸索出了对农产品无危害的除虫方式。例如除草施肥、间苗养殖、更换种植品种、剪枝去芽等传统的手工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是为了给作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除草施肥是为了提高作物与其他田间植物的竞争力。间苗种植有效防治了害虫大面积侵犯作物的现象,更换种植品种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因为常年种植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该植物所需的元素慢慢消失殆尽,影响作物健康生长。剪枝去芽是为了提高作物的生命竞争力,同时又能提高产量。这些农业种植技术是间接地通过作物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来提高对害虫的免疫能力

2.2物理上的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是人类的思想结晶,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物理防治设计,更能体现人们的创造性。例如在大型果树的种植上,常在树干上刷上生胶和黏漆来粘住爬行类和飞行能力不强的害虫。种植者会在作物缝隙放置一些水盆,用来淹死误入的作物,水中会加入肥皂水或者油物来增大水表面的附着力,使误入的害虫不能再次起飞。农民在小面积种植作物时采用铺盖保护网的方式隔挡有害飞虫和鸟雀,还用利用套筒来保护作物的根茎,防止根茎在底部被咬断。还会用诱饵来制作小陷阱诱捕害虫。物理上的防治措施被用在种植面积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防虫方法大都无法一劳永逸,费时费力。

2.3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相对比前两者更具科学性。在目前的生物防治上有2种方法:用生物来对付害虫;用生物的分泌物来对付害虫。在传统的除害中已经分出了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蛇、青蛙、蟾蜍等生物对于所有的农作物来说是有益生物,在治理已经遭受严重虫害的作物时,就得大力引进、放养害虫天敌。有一些真菌细菌菌类的生物对于防治害虫也是大有作用的,例如苏云金杆菌被害虫使用后,会破坏肠胃,使害虫不能进食而死。在生物分泌物的害虫防治技术上,会使用雄性或者雌性分泌的吸引配偶的物质来提炼为性诱剂,将性诱剂放置于陷阱中以此诱捕害虫。运用害虫喜欢的气味来制作发出相同气味的诱剂,例如有些害虫偏好水果和动物腐烂的气味,通过气味的诱惑将害虫消灭在陷阱中。

3结语

生物防治技术应该广泛推广到农业生产中,科研人员和农业耕作者应该一起努力将现代文明结合到传统除害的技巧中,打造一个生态绿色的农业环境。只有利用健康的良性循环的种植方式,生产出来的食物才是绿色的、健康的。

参考文献

[1]侯建文,赵烨烽.有机农业技术中的病虫防治[J].南京农专学报,1999(4):39-43.

[2]刘子英,刘保明.有机农业中害虫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4):69-70,73.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第4篇

一、明确指导思想

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实施好绿色防控技术,以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为手段,蔬菜、粮食作物病虫的综合治理,实施因地、因作物、因栽培方式制宜,分类指导。

二、明确目标任务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贯彻落实我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植保植检站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工作意见要求,结合有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不造成严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药的残留。示范区作物产量要高于非示范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全部符合质量要求。

三、明确工作计划安排

规划每年的露地蔬菜、水稻、玉米、马铃薯作物示范田,继续开展防治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的本地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四、明确示范区的实施地点与规模

1、露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丰宁县大滩镇南窝铺村,每年落实面积不少于1000亩,辅射2万亩。

2、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每年落实面积为1000亩,辅射3万亩。

3、玉米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梁后村,每年落实面积1000亩,辅射5万亩马铃。

4、薯绿色防控技术中心示范区设在围场县广发永乡协力永村每年落实面积500亩,辅射10000亩。2006年以来,全市每年共落实绿色防控面积3500亩,辅射面积在11万亩以上,涉及1600农户。

五、采取的主要组织措施

1、建立组织,明确责任为保障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的实施,市、县成立技术领导小组,负责示范项目的全面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一是明确技术责任人,负责全生育期的技术指导。二是确定领导责任制,主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三是确定示范区、样板田的地点和规模,在示范区设置标志牌。四是建立工作和技术档案,全过程进行文字、声、像资料的整理和保存,生育期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并上报。

2、搞好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技术培训是各项技术落实的基础环节,一是在在播种前对示范区农户进行现场培训。有针对性地讲解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应采取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二是在病虫害发生期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将绿色防控知识编写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小知识》在各县电视台服务节目播出,向农民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引导农民正确用药,使用先进机械,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四是印发技术明白纸。根据实际情况印发通俗易懂的绿色防控技术明白纸,让农户一看就懂,在田间进行实际操作方便。五是及时召开了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成果现场会,将绿色防控成果经验推广到全市。

3、搞好病虫害的监测,及时指导生产 为更好地开展绿色防控工作,技术人员除对各种防控技术进行指导外,还提前对示范区进行监测,准确及时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提出防治措施并上报,加强对周边地区及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指导。

4、发挥植保社区功能,确保示范区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是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植保社区服务站和植保协会及农药经营门市等为示范园区及周边地区提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应用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1、露地蔬菜大白菜选用春鸣、金峰、金春、金冠、金秀、金硕、春韵等;甘蓝选用中甘二十一、哥伦比亚、春朋极早、迪纳等。

2、水稻选用抗病虫、抗逆性能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示范选用长选12、稻花香2号、富源4等。

3、玉米选抗(耐)病虫害品种,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是364,东单19号,先玉335、长城799等。

4、马铃薯选用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克新、荷兰15、大西洋、大白花、小白花等。

七、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露地蔬菜

露地甘蓝、白菜主要以小菜蛾、菜青虫、蚜虫以及白斑病、黑腐病、黑斑病、软腐病为主要防治对象,推广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诱杀技术为突破,以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同时加大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推广应用,科学使用低毒化学农药。

1、农业防控措施,选用抗病虫品种,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少施化肥或不施化肥,错期播种,躲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合理适当浇水施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示范区内种植害虫忌避作物如麻子和有味的菊科作物驱赶蚜虫。

2、物理防控措施,在示范区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盏诱杀菜蛾、菜青虫,控害面积1000-3000亩,减少施药次数2-3次。同时在有条件的示范区农户实验推广性诱剂诱杀黄板诱杀。

3、药剂防治措施,露地蔬菜推广生物农药BT,仿生物农药除虫脲、阿维菌素。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乳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有限度的推广低毒的辛硫磷、毒死蜱、拟除虫菊酯、吡虫啉和啶虫咪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蚜虫等。在防治病虫害上大力推广控水增肥降湿抗病栽培措施,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在用药首先使用无毒的铜制剂、波尔多夜、石硫合剂和抗生素制剂及二硫代铵基甲酸盐类,降低苯类和取代苯类等杀菌剂使用量。

(二)水稻

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地下害虫、稻蝗、负泥虫、螟虫及草害等。

1、农业防治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选用抗病虫优良种,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耕作灭茬,结合秋、春耕翻整地,清除稻田沟边杂草及残株,减少越冬虫源、菌源及杂草种子;锄埂灭蝗卵,春季将稻田埂普遍锄一次,深度1.5cm-2cm,可破坏70%的稻蝗卵块,降低孵化率;应用旱育稀植技术规格化插秧,平衡施肥,科学用水,适时晒田,培育健株,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

2、生物防治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剂,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一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阿维菌素、咪鲜胺等。二是田边田埂种植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为稻田天敌提供迁移条件和栖息场所,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天敌。

3、物理防治灯光诱杀,可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高压汞灯进行诱杀,因诱杀的害虫多数为雌性,从而可使害虫的为害基数大为降低。一般每公顷设灯一盏,于6月初一9月底每天傍晚开灯,清晨关灯,对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粘虫和蝼蛄等多种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捕捉害虫、拨除病株如用捕虫网捕捉稻蝗,人工及时拨除恶苗病、稻曲病等病株,并带到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可防止下年菌源积累;人工除草对小型杂草如牛毛草、漂汤菜等利用手工机具灭除,或高温晒田灭草;在田间稗草未成熟前拔除稗草;7月上旬至秋季清除田边、渠道和池埂子的杂草。

4、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况,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防治稻田杂草用36%稻田旺40-60克田间湿润或浅水状态下喷雾处理;也可用20%农得时粉剂20克加细土20厘米撒施,保水5-7天,可防治牛毛草等杂草。发生负泥虫、稻蝗可用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000头/百丛施药防治,可选用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株发病率30%时施药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药剂;为预防水稻穗颈瘟病,在7月下旬及8月上旬分两次用咪鲜胺等生物农药进行预防。

5、科学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改进防治系统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有效防治灾害性病虫为目标,采取IPM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各项农业、物理、生物技术,辅以化学防治措施,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2)改进施药技术建立统防统治的专业防治队伍,统一防治器械,统一防治时期,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比浓度,统一用药量,统一防治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采用机动喷雾器和DT-15P充电式杀虫灯相结合的喷防措施。

(三)玉米

1、采用地膜覆盖化学除草技术。

2、合理施肥,配方施肥。

3、使用包衣种子,适时早播。

4、前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1)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撒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适量的水均匀喷在15公斤细沙上,随播种撒在垅沟内。

(2)玉米丝黑穗病用12.5%的特普唑可湿性粉剂拌种。

5、中后期主要病虫害

(1)玉米螟清除田间玉米残秆,消灭越冬幼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大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颗粒或40%辛硫磷乳油拌成毒土灌心防治。

(2)棉铃虫人工剪花丝、安放杀虫灯、应用性引诱剂,药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与50%辛硫磷1:1混配或25%辉丰快克喷雾。

(3)玉米大、小斑病秋深翻,消灭玉米残茬;用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四)马铃薯

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环腐病、黑茎病、早疫病、晚疫病,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晚疫病。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虫害有28星瓢虫、豆芫青、和地下害虫。

1、马铃薯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

(1)选用脱毒种薯示范区全部使用围场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一级脱毒种薯。

(2)选用抗病品种在示范区主要种植的是高抗晚疫病的品种。

(3)切刀消毒防止细菌性病害传播,在切芽过程中如果发现病薯要及时扔掉病薯,将带病菌的切刀放到火盆里消毒,换上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继续切芽,通过这种办法消毒能很好的控制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

(4)采取机械播种、大垄深培土、地膜覆盖技术,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散湿效果,减少早、晚疫病的发生。

(5)化学药剂防治首先是作好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示范区的围场县植保站发挥国家区域监测站的作用,及时对马铃薯绿色防控示范区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准确作出了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各示范区根据病虫害的监测预报进行合理用药,示范园区根据植保站统一安排,进行打药;示范区所用药和机动喷雾器由县植保植检站统一购进,根据病虫发生轻重,分批次及时发放到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由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根据马铃薯发病情况进行统一防治。绿色防控主要虫害,防治原则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即防治地下害虫使用辛硫磷、毒死蜱。防治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印楝素。防治主要病害马铃薯晚疫病,依次使用高效低毒的大生、杀毒凡、银法力。承德市围场县通过示范,2012年带动全县6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示范区比非示范园区马铃薯多打药3次,平均亩产比非示范园区增20%,绿色防控示范取得成效。

8、结纶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范文第5篇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 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