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格瓦斯;有机格瓦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资源的不断充裕,人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作为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全性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产生重要影响。而食品行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顺应人民需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改良食品风味,才能保证食品的销量和商业价值。格瓦斯主要生产原料为谷物,可以与有机农业结合,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无公害,具有原生态口味的有机格瓦斯。

一、有机农业介绍及现状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有机农业绝不是简单的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业,它以有机物质自我补充为土壤培肥的基础,利用抗病虫品种、天然植物性农药、生物杀虫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强调一切农业措施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保护农业系统遗传多样性,强调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强调能生产出自然的、高营养的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石油农业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日趋明显,故当时一些先驱者开始进行有机农业实践。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机农业的益处。发达国家纷纷于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自发建立有机农场。并且建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盟(IFOAM),有机农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有机农业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的有机土地面积和有机农场数的比例均持续增高。有机农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1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我国的有机农业也在不断发展。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将保持在10%以上。

二、有机食品介绍及现状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有机食品的主要特点来自于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

有机食品是随着有机农业出现的,有机食品的供应同时又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内也有很大的潜力。而且有机食品具有比普通食品更好的口感,同时有着比普通食品更好的风味。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有巨大的销售利润。随着中国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中国的有机食品也将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三、有机格瓦斯

1.传统格瓦斯劣势。格瓦斯是一种含低度酒精的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格瓦斯是以山花蜜、啤酒花、谷物、浆火、白糖、黑糖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多种乳酸菌,酵母菌复合发酵酿制而成的微醇性生物饮品。传统格瓦斯的原料来源于传统农业,尽管在制作过程中传统格瓦斯严格执行着食品安全标准。但随着人民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传统农业作物为原料的格瓦斯有可能不能适合市消费者的要求,从而失去其市场竞争力。

2.有机格瓦斯的可行性。以有机农业作物为原料的有机食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用有机农业产物生产格瓦斯作为一种有机食品既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为生产厂商提供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机格瓦斯相比传统格瓦斯以有机农作物为原料,生产工艺严格参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在其发酵过程中以纯天然酵母为发酵菌种,保证生产出的有机格瓦斯为纯天然原料食品。同时,我国是有机农业大国,有机农场面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格瓦斯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在我国有着较大的种植面积,原料来源比较丰富。而且有机农业发展已近一个世纪,技术已日渐成熟,成本不断降低。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代表,我国的有机小麦已实现了品牌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而广西玉林的甘蔗和新疆地区的甜菜则提供了足够的有机白糖。有机格瓦斯所需的原料在我国均有大量的生产,可以获得足够的原料。东北地区也正处在各种原料产地的中心部位,可以有效地组织起生产。有这些充足的有机原料,有机格瓦斯完全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3.有机格瓦斯发展前景。有机格瓦斯相比传统格瓦斯,不仅会保持其口味将会更加纯正,而且无农药残留、原生态的物质将会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不仅如此,格瓦斯盛行于乌克兰,俄罗斯,东欧,中国东北等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格瓦斯以其传统饮料的优势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娃哈哈格瓦斯的横空出世更是让格瓦斯为更多的人熟知。传统格瓦斯已经有如此大的固定消费人群。在传统格瓦斯原有的消费地区推广有机格瓦斯将会很容易获得人们认可,同时,带有有机食品标志的有机格瓦斯通过适当的宣传会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且,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刚刚起步发展不久,新的产品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获得关注。在未来的时间里,有机食品将随着我国有机市场的规范化飞速发展,有机食品将会进入更多的家庭。有机格瓦斯也会因此获得良好的销量,以此带来巨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苏利民,王粉莲等.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

概况[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

[2]董光. 漫谈俄罗斯传统饮料格瓦斯[J].

价值工程,2004(1) : 253 - 254.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农产品;溯源;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TS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96-03

Abstract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 sensitivity, fast analysis speed, low detection limit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ceability,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tingui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quivalent technology,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 has been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prospect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agricultural products;origin traceability;application prospect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原产地的追踪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地溯源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有效手段[1]。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疫病疫情、污染事件等发生的区域密切相关,在发生食品安全时确定食品的来源和发生区域尤为重要,食品产地溯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其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产地溯源对原产地的保护及监管非常有利[2]。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由Baxter等[3]于1997年创立,近些年,随着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不断成熟,逐渐成为了农产品产地溯源的重要鉴定方法。

1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是不同的土壤质地是由不同的地层岩石背景形成的,土壤与岩石风化的母质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不同地域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及比例等具有地理地质特异性。生物体内自身不能合成矿物元素,需要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矿物元素受当地水、地质因素、土壤环境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域生长的生物体内有各自的矿物元素指纹特征。基于此原理,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近年来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受到重视。根据矿物元素的含量可分为3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痕量元素[4]。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生物体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再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出有效指标,进而建立判别模型和数据库,实现食品溯源和确证。矿质元素的分析主要是利用无机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在数分钟内即可得到大量的元素信息。常用的有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CP-AE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F-AAS)。与其他方法相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特别是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因其操作简便、检测限低(10-12~10-9级别)、测定范围广,具备同位素分析能力等优点[5],因此也逐渐成为元素指纹图谱分析的首选仪器。如Chudzinska等对波兰16个地区蜂蜜中的15种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蜂蜜样品能够按照类型得到较好的区分,正确分类率可达100%,因此ICP-MS可作为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方法[6]。此外,ICP-MS得到的元素指纹图谱还可被用来鉴别商业啤酒的来源,使其得到较高的正确分类率[7]。

2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2.1 优势

良好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应满足可操作性好、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要求,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具有其他产地溯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是该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定量性好、测定高浓度元素时干扰小、操作简单、信号稳定等;二是选择性好,几乎可分析地球上所有元素,线性检测范围宽、检出限低,并且可进行多元素分析等;三是适用于液体、固体等各类样品的分析,分析的结果准确性好、基体效应小、还能进行无损分析等;四是常用的痕量分析技术具有化学预处理简单、取样量少,可直接分析高粘度液体及固体试样等;五是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易于推广。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采用Ducan多重比较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且近些年在检测仪器的更新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越性更加突出,能快速地从种类繁多的元素中筛选出与农产品生产地域密切相关的、稳定的元素指纹信息[8]。赵海燕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用于小麦产地的判别[9]。王 洁等探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茶叶产地溯源的可行性,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10]。

2.2 局限性

利用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农产品产地进行鉴别,容易受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气候环境、栽培管理措施及加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想实现该技术对农产品的产地溯源,必须要有相应的试验田,并对农产品的生长气候环境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良好控制,从而构建农产品产地溯源矿物元素指纹技术模型,建库,这必须要建立范围广泛的试验田,同时还要连续多年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高;其次,不同地域一些关键元素的含量会有差异,且这种差异会有某些变化,而食品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牛在育肥期间往往会更换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说服力,因此对农产品产地来源的判别应综合多个元素[11];最后,该技术前处理复杂费时,花费较高,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可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12-14],可为各地从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该技术在以下农产品上应用广泛:Brescia等用15种元素结合同位素分析对mozzarella奶酪和水牛奶进行溯源,建立的模型正确预测率为93%[15];Arvanitoyannis等研究指出痕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有效指标[16]。蜂蜜多利用Ca、Zn、Cu、Mn、Fe、Pb、Ni、Cr、Cd、Al和Se元素进行原产地判别[17-18];Ariyama等分析了市售的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的矿物元素含量,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矿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中国和日本大葱[19];Franke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鸡肉中Rb、As、Na、Tl的含量不同,对鸡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7%,而牛肉中Cd、B、Ca、Cu、Dy、Eu、Ga、Li、Sr、Ni、Pd、Rb、Te、Yb、Tl、Tm、V、Zn的含量不同,对牛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9%[20-21];Heaton等测定了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牛肉样品中的Na、Al、K、V、Cr、Mg、Sr、Fe、Cu、Rb、Mo、Ni、Cs、Ba及生物样同位素含量,通过筛选,δ13C、Sr、Fe、脂肪中的δ2H、Rb、Se 6个变量对上述来源的样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78.1%、55.6%和91.7%[22];矿物元素产地溯源在牛羊肉等食品的产地溯源中应用较多,判别效果较好,对原产地的正确判别率在90%以上[23];万 婕等分析了4个省份大豆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发现4个省份的大豆中矿物元素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4个省份的大豆[24];Gonzálvez等建立了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方法,对日本、巴西、西班牙、印度大米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的研究[25]。Bontempo等利用该技术对阿尔卑斯地区奶酪原产地进行识别,样品正确归类率为94%[26];Llorent-Martinez E J等测定了西班牙地区的食用油,结果显示葵花油、原生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橄榄渣油等不同类型食用油能够按照各自的特性聚为一类[27];龚自明等采用ICP-AES法对来自湖北四大茶区35份茶样中的K、Ca、Mg、Mn等9种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K、Ca、Mg、Mn、Fe和Mo可用于绿茶产地判别的矿物元素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样品整体检验判别率为100%[28];Latorre等测定了来自西班牙北部Galicia地理标志保护产区的土豆,分析了土壤及块茎中Li、Na、K、Rb、Ca、Fe、Mg、Cu、Mn、Zn 10种元素含量,并对同一品种2个产区、同一产区不同品种的土豆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同一品种(Kennebec)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元素指纹,同一地域(Galican产区)的不同品种土豆也有不同的元素组成[29];沈丹萍等对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及异黄酮含量进行分析[30]。

4 前景展望

近些年,农产品的产地来源与其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原产地信息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农产品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受到农民及农产企业的密切关注。因此,研究快速、准确的鉴定农产品产地的方法迫在眉睫。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大力推广该技术可以有效鉴定农产品的产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产品企业良好形象,保证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建立农产品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数据库十分重要,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该技术有望在各类农产品和食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5 致谢

本文得到鹿保鑫老师以及师兄付磊、师姐刘雪娇的支撑,特此感谢!

6 参考文献

[1] 张晓焱,苏学素,焦必宁,等.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271-278.

[2] 郭波莉,魏益民,魏帅,等.食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新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

[3] BAXTER M J,CREWS H M,DENNIS M J,et al.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wine from its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J].Food Chemistry,1997,60(3):443-450.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第3篇

天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部级贫困县,该县属于寒冷高原型气候,特别适于小麦、青稞、油菜耔、马铃薯的生长。加之县境内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轻微,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高原绿色蔬菜产业的良好条件。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贯通东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因此,蔬菜产业已成为该县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已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该县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将农业资源划分为三大块,即:粮食为主导产业;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原无公害夏菜、人参果、晚熟红提葡萄、反季节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天祝县的粮食作物主要以青稞、小麦为主;经济作物则主要以红提葡萄、人参果、食用菌、中草(藏)药材、蔬菜等为主。据统计局资料表明,2009年天祝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0373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880公顷,比上年下降了2.14%,占总播种面积的58.31%,夏粮播种面积9460公顷,比上年下降2.27%,秋粮作物播种面积2420公顷,比上年下降1.6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60公顷,比上年增长了6.43%,其中油菜籽2367公顷,中药材233公顷,水果16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3153公顷,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2580公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的比例由去年的60.6:12.95:26.45调整为今年的58.31:13.55:28.14。天祝县种植的高原绿色蔬菜等特色蔬菜面积达4800公顷,较上年增加16%。通过对天祝县资源优势进行理性分析,对种植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红提葡萄、人参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被加以重视。天祝县目前已建成使用的种植温棚2416座,面积达162.1公顷,其中红提葡萄温棚369座,29.3公顷;人参果温棚1499座,108.4公顷,实现了天祝县水果产量零的突破。

完成马铃薯覆膜耕种3620公顷。完成梯田建设任务300公顷。完成特色种植16466.7公顷,增长13%,其中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4800公顷,优质油菜生产面积4333公顷,优质牧草种植5333公顷。自从天祝县将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确定为天祝县的四大品牌之一后,天祝县每年加大蔬菜的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667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3153公顷,年均递增47.47%。2009年天祝县日光温室建设任务为400公顷,截至2009年10月25日,全县日光温室开工建设486.194公顷、完成墙体480.3公顷、扣棚422.6公顷,已超额完成任务;定植养殖进展顺利,已完成362.45公顷。近几年来,天祝县在大力发展中草(藏)药材生产,种植黄芪、当归、板蓝根、党参等中药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来,天祝县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坚持打绿色无公害特色牌,着力推进“草畜强县”发展战略,不断加快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广泛推广育肥技术,使该县特色畜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草畜产业成为全县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县累计建成养畜暖棚12500多座,进棚畜达到80多万头只。新建规模养殖企业5家、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建立规模养殖示范点12个、示范户1000多户,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10300户。2009年通过育肥出栏的牲畜达到26.4万头只,育肥羊只均增收50元、牛头均增收400元左右。初步建立以规模养殖户为基础,规模养殖小区(场)为龙头,带动专业化特色养殖乡镇、村(组)的发展,“六畜兴旺”小而全的分散养殖逐步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转变,畜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天祝白牦牛保种扩繁工作扎实开展,组建白牦牛核心群20群1000头,选育群60群4000头,天祝白牦牛养殖量达到4.15万头。天祝县依托区域优势,着力实施畜牧养殖、草原围栏与综合治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农区种草,建立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自2004年以来,该县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共建成草原围栏203333公顷,完成草原补播改良66666.7公顷。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10940公顷。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养殖大户少,养殖业为当地农牧民的增收效果也不甚明显。

二、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分析

㈠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天祝县以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畜牧养殖,可是农户养殖还在凭经验,养殖观念落后,效率低下,没有技术支持。另外畜牧养殖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由于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的缺乏,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就是,专项运作资金投入太少,在人才的引进上投入少,对人才的待遇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样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也使得该县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品种落后、缺少专业知识培训。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无法获取较高的收入,这不仅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而且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枷锁。

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天祝县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普遍偏低,农民仍然是在凭经验种植,耕作粗放,而且粮食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对天气、雨水等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当依赖,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技站萎靡不振,政府对科技宣传力度小、缺乏重视,由于农户文化程度低缺乏经营思想,加之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导致天祝县农业经济落后的原因。生产技术低,抗风险能力差,就意味着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销路不畅通,无法提高价格,广种薄收,农民收益甚少。农民不能从农作物中获得增收,使得他们无力扩大再生产,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天祝县经济得不到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㈢种植业规模小在农业方面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总量上看上去大,但事实上人均种植面积少且布局分散,这无疑增加了种植成本。天祝县培育的高原蔬菜,食用菌、人参果等特色种植业和暖棚舍祠育肥养殖业经过几年的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种植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种植业大多以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增收的空间不大。

㈣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面狭窄天祝县经济作物中,红提葡萄、人参果、高原蔬菜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主要的销售市场还在本地区内,很少一部分销往在临近的县、市。高原反季节无公害优质蔬菜、人参果、红提葡萄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仍停留在初加工的阶段,还没有进行精加工,形成一定的品牌,再加上农产品交易渠道、方式滞后,造成农产品出路少,产品增值低。因此经济作物没有给农户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不能达到刺激农户对经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

三、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㈠资源优势农畜土特产品丰富,有农作物品种资源400多种,林木品种资源100多种,家禽家畜品种资源20多种(有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驰名中外的“岔口驿马”和毛皮肉兼优而享有盛誉的甘肃高山细毛羊),名贵中药材品种100多种,山珍名贵野菜20多种。目前已具规模生产的家畜土特产品有小麦、青稞、油菜籽、马铃薯、蚕豆、猪、牛、羊等。天祝森林广袤,林木资源种类繁多,有天然水源涵养林186666.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72万立方米,植被覆盖率达80.7%,森林覆盖率为33.08%,是甘肃省平均值的4倍。境内有金强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条内外河流,年径流量8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35万千瓦,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㈡区位优势天祝县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10多座,年平均气温3.5℃,相对无霜期90天~145天。由于天祝海拔高,气候冷凉,种植传统农作物效益低下,发展工业制约因素多。但滩平地较多,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草原和森林覆盖面积大,工矿企业少,大气、水源、耕地无污染,有机肥料充足,太阳辐射紫外线强,病虫害较少,变高原气候冷凉的劣势为优势,生产的高原蔬菜无公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特别是兰新铁路和312国道贯通东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尤其是我国南方每年6月~9月为高温季节,蔬菜供需矛盾突出,天祝生产的蔬菜正好从空间和时间上弥补南方市场不足。

㈢经济效益天祝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不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运输、餐饮、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蔬菜生产销售旺季,运输车在天祝来回收购贩运蔬菜,当地运输户从蔬菜运销中增加收入。开小餐馆的农户不断增加,餐饮业有了较快发展。蔬菜收获季节邻近村的剩余劳动力在种植大户、蔬菜公司和保鲜库打工,可为群众增加收入。

㈣政策环境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减粮增油扩草菜,发展种植业和药材”的总体方略,全面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农业、集约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产品的的无公害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

四、天祝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对农业发展至关重大。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集约化经营管理,需要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而这对于文盲充斥的民族地区是很难办到的。提高劳动力素质,根本措施是发展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农村应坚持普及小学教育,要在办学方式、学制、教材等方面采取符合民族区地实际措施。对农户、各种专业户,要进行培训、扶持,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第4篇

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农业投入品发生了技术性变革,农机、农化、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在生命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农产品品种日渐丰富,种养技术逐渐提高。因而,农业科技发展对解决农产品数量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量迅速提高

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作物品种本身效率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农业发展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农产品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研究发展,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作物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国家实施863计划以来,生物技术领域突破一些关键技术,依靠生物技术进行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如在两系法杂交水稻工作的基础上,超级杂交水稻取得了重要进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具有抗虫效果好、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等优点,已大面积推广300万亩以上。以杂交水稻为例,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技团队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技术攻关都取得了质的飞跃,2011年已经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若推广1.5亿亩,就能多养活7000万人口,2013年又开始攻关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技术,有望在三年内完成培育出具备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的超级稻新品种。

(二)植物栽培与动物饲养技术促进动物植物更好生长发育

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可以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关系,改善土壤结构,克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保证作物的高产和稳产。肥料是作物发育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合理安全施肥不但能增加植物产量,而且能改善植物产品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外观品质,并改善食品卫生;提高土壤营养、改善土壤结构、减轻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农药能有效地防治病、虫、草、鼠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据估计,我国粮食作物由于使用化学农药,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占到总产量的7%左右,而使用农药的收益大体上是农药成本的4倍,因而农药技术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缓解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饲料是动物饲养的食物,为动物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促进了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兽医技术对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维护动物健康、保证畜牧安全、指导畜牧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三)贮藏和加工技术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消费市场的扩大,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性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表现在跨季节蔬菜水果供应的消费需求增加,而且对农产品加工后的食品种类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催生了农产品贮藏和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经过科学的贮藏和加工,不仅可以延长农产品供应时间,调整农产品的淡旺季,调节地区余缺,实现周年供应;同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加工后的食品,满足人们调整食品结构的需要。因而,农产品贮藏和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消费需求,而且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农业工程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优良的农业工具、设施和能源,既改善了农业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田间作业速度提高,提高了机械工作效率、缩短农时和减少用工,如耕种、收割、施肥一体化的联合作业机械可以一次完成多项田间作业。二是通过兴建农田水利工程,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了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功能,增强了抗御旱、涝、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利用农业环境工程技术,合理利用、改善和创造动植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实现保护地栽培和工厂化饲养,如大棚蔬菜种植、机械化养殖场建设等。

二、农业科技对农产品安全的不利影响

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刃的剑,虽然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农业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在这繁荣发展的背后我们也要关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即科技使用不当所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各种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性。

(一)农业投入品的技术性安全问题

农业投入品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农业投入品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但是一些具有副作用的科技产品(如三聚氰胺、瘦肉精、激素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性。

1.药物毒性残留。农药是农作物生长中预防病虫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农药残留不仅污染大气、土壤和水域等自然环境,而且污染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上,农药残留是一种隐性和潜在的危害,虽然一次食用了存有微量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对人体没有大的危害,但农药残留在人体内的积累,会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近年来,药物残留危害人体事件屡有发生,2006年上海市等地的“多宝鱼”事件就是因为禁用渔药残留所引发的,2010年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和2010年青岛的“毒韭菜”事件也都是因为农药残留超标引发的食物中毒问题。

2.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近年来,与饲料有关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欧洲引发了“二噁英”事件、“疯牛病”事件,国内引发的“瘦肉精”事件、“速生鸡”事件以及“有毒奶粉”事件等。饲料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包括饲料源性和非饲料源性两种类型。前者是人为有意添加的,如一些饲料加工或畜禽养殖户受利益驱动就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一些违禁药物,如催眠镇静剂、激素或激素类物质;2011年河南省“瘦肉精”事件和2012年山东省“速生鸡”事件,就是因为农户在饲料(预混料)中添加了一些有毒有害的药物所致。而后者因饲料受污染而产生的,如生产加工和贮存中产生霉菌毒素、病原菌、有毒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如2011年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的牛奶黄曲霉素M1含量超标和2012年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南山奶粉黄曲霉素M1含量超标,都是因为温度、湿度等因素造成奶牛的饲料受到污染所致。

3.肥料不当使用造成土壤污染。肥料是农作物生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促进作物生产。但是,肥料不当施用不仅对作物产生危害,而且肥料过量施用还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表现为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土壤酸化加剧、土壤养分失调、破坏土壤结构等现象。研究表明,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2013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若泽·格拉济安诺·达席尔瓦(JoseGrazianodaSilva)对新华社谈话时就表达了对中国的食品安全与土壤污染相关的潜在风险表示不安,他认为较少使用肥料对保障食品安全是有用的。2013年广州市的“镉超标”事件,一度引发了市民对粮食安全性的高度担忧。尽管污染源还未来找到,但专家们认为肥料中含的重金属落入了灌溉水中的可能性比较大。另据2013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的调研结果表明,受到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份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这一问题更突出。

(二)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或滥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添加剂不但价格低廉、原料来源丰富,而且使用方便、易于贮存管理,既有利于增强食品风味、改变食品色泽,又有利于保持食品营养价值、改善食品加工工艺性能,还在延长食品保质期、保持食品品质连续性和统一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世界各国对此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我国制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予以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并非是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只有当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量使用或使用非食用物质等“非法添加”时,才会引发食品安全隐患。但是,个别食品加工企业和个体户为了谋利,存在过量使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在饮料、蜜饯类食品中比较多。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商贩开始利用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来“加工”农产品,如为了让农产品的颜色比较好看,就用硫磺来熏制生姜和辣椒等农产品;为了延长水果的保鲜期,就涂上石蜡;在非羊肉中添加羊肉精,使其具有羊肉味就能当羊肉来卖;等等。

(三)转基因技术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性

自从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株以来,转基因技术成为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产业化的应用水平也逐渐提高,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亿公顷,美国、阿根廷和巴西名列种植面积前三位。中国从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2012年种植面积已达400万公倾,位居世界第六位,主要是棉花、木瓜、白杨树、西红柿及甜椒。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抗虫能力,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在2013年3月的报告宣称,从1996年至2011年,转基因作物增加了价值982亿美元的农作物产量、节省了4.73亿公斤的杀虫剂、仅2011年就减少了231亿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转基因技术是否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危害,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科学定论。但是,广大民众对转基因技术还持有诸多疑虑,也有不少权威学者极力反对草率判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为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不可预知的危害,如基因的导人可能使病毒蛋白发生过量表达,产生各种毒素,是否会造成食物毒性;对一些食物过敏者来说,是否会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造成过敏反应;转基因技术的采用,是否会使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得到改变;人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是否会产生新的抗生素抗性,等等。

三、农业科技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发展对策

为了提高科技对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国家通过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了食品安全科技能力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系统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但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技发展还是比较薄弱的,正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章力建在2012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所言,急需的追溯、风险评估技术以及高效低毒药物的研发缺少项目支持,科技普及和推广应用滞后,农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种养意识,好的质量控制技术难以被遵照执行等问题。众所周知,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来源或组成部分,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何谈食品安全?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投入重点应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围绕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才能有效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火墙。

(一)加强源头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确保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的关键在于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传统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超标的直接原因。传统的农业技术中,为了弥补过度耕种的土地营养和消除大量的害虫压力,就必须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了控制家禽和水产品的疾病,就得大量使用抗生素。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的关键技术就是农业投入品的科技研究,要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投入品,研发高效、低毒替代品,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病虫防治技术,替代或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普及精准施药技术,提高农兽药、饲料、肥料的利用率,从源头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二)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技术,注重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是研究和制订标准技术。通过标准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既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者有法可依,又能为农用资料和农产品生产(种植)提供生产技术支撑与保障。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执行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种。2013年农业部整理公布的农业国家标准有220多项、行业标准有3270多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以农兽药残留等限量标准为重点,力争再用3-5年基本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研究和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当前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配方施肥技术、动物预病防控和植物保护技术;同时,也要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控制研究,要以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重点,研究和推广产地保护、投入品使用、产地储藏保鲜等环节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措施;此外,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发掘作物新种子,筛选、培育和大规模推广对重金属及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低富集的作物品种。

3.研究和发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外被应用到食品安全的生产中来,在种植业中采用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农作物生长,及时发现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对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降低和病虫害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养殖业对动物养殖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动物的体重、采食量的信息变化来监控它的身体健康状况。2013年3月23日举行的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上,就展示了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技术,通过中央监控器,能及时了解到生产过程的播种、育苗、定植、灌溉、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具体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管理。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13年7月16日复旦大学突破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制创建了国内首个云平台“智能稻草人”。

4.加强科技知识普及与推广。由于我国农村现有土地经营体制的限制,普遍推行农业物联网技术是不现实的,而且大部分农产品还是采用小规模生产方式。为此,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采取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的作用。此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依靠农产品质量来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出口创汇。

(三)发展关键检验检测技术,严格农产品的市场入口关

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技术屏障。目前,食品安全关键检测技术趋向于高技术化、系列化,检测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发展很快。快速检测技术主要特点是仪器精巧易于携带、所需样品量小、操作简单快捷、结果直观明了、检测成本低廉、环境要求低。国外发达国家研究快速检测技术比较成熟,主要用于对农药、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在美国,农业部门采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已经研制出的分析牛肉或猪肉的柔软度和色泽的系统;英国、新西兰等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鉴定、分子生物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像法医协助破案一样鉴别食品真伪;意大利研究人员利用聚合酶连锁反应试验能鉴别出一块莫扎里拉干酪是由水牛奶还是普通牛奶制成;欧洲委员会为了研究出综合的食品检测技术手段,目前筹备搭建一个名为“踪迹”的综合技术库。我国农业部门先后建设了1850个检验检测机构,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2011年,我国已经研制出针对“瘦肉精”等重要非法添加物的一批监测技术及检测产品。在2013年举行的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上,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食品精准检测技术,不仅有三聚氰胺检测卡,还有各种化学物质检测试纸卡和以近红外光的方法来检测水果是否含有有害残留物的设备。目前我国加强检测检验技术研究,重点是加快农兽药速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四)研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制定的科学依据,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风险评估就是对某一危害的风险进行危害界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量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的过程,是基于科学和检测技术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德国、丹麦和瑞典均非常重视风险评估,德国成立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丹麦食品与兽医研究所建立了毒理学与风险评估研究室,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设立了研究与发展研究司毒理学处,专门进行毒理学和风险评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5月,农业部组织成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2011年底,遴选了65家单位作为农业部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并出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管理规范》。当前,我国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重点是对农产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进行研究和评估,对农产品中未知的危害因子的定量评价,客观分析和管理未知危害因子,及时查找风险隐患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五)研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

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效益;四川道孚

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道孚县的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处减少。据统计,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 485.27hm2,粮食面积3 208.67hm2,其中青稞1 486.67hm2,小麦940.27hm2,豆薯类780.87hm2,油菜111.87hm2,蔬菜47.07hm2,青饲料100.93hm2,农作物播种面积比2006年减少574.27hm2,比2005年减少1 208.2hm2。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耕作粗放,科技含量低

历年来,受传统种植习惯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不愿意按农牧局依靠土温、气温科学确定的播种期播种,而依靠大喇嘛占卜确定,害怕杀生害命,导致我县农作物产量低下和品质低。

1.2农作物布局不合理

道孚县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给各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由于品种单一,重茬连作现象严重,造成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1.3土壤肥力低下

道孚县大部分土壤是贫氮缺磷,农民有机肥料投入不足,常常是白地下种,从而使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4农田水利设施差,抵御灾害的能力低

道孚县是“三高一低”农牧业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 208.67hm2,可灌面积仅1 866.7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3%,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5农产品品质、价格低,市场不稳定

农产品品质差,价格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立体农业,解决农民温饱,稳定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增收。

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可靠性

我县农牧局借鉴外地经验,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在我县部分地区近几年进行了初步实践。实践证明,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立体农业,创造“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据调查,道孚县尼措区鲜水镇,20世纪80年代前,蔬菜作物少而缺,更无经济作物,粮食产量1 050kg/hm2,农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而20世纪90年代期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春风改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由单一的种植方式向多种种植方式发展,由粗放的耕作逐渐向集约型的耕作转变,经济作物从无到有,蔬菜由原来“三大名菜”发展为10~20种特色品种蔬菜,不仅保证了我县蔬菜的自给自足,而且还在周边邻县占有一定的市场,现有蔬菜基地33.3hm2,地膜蔬菜8.13hm2,蔬菜平均纯收入7.332万元/hm2。

近几年,蔬菜由10~20种花色品种又变为30~40种蔬菜,由原来的地膜蔬菜逐渐变成温室小拱棚、温室大拱棚,面积达3.33hm2,纯收入达13.65万元/hm2,比90年代的蔬菜增收4.515万元/hm2,它不仅把一季变为多季,提高蔬菜的复种指数,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粮食作物则以区域布局为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淘汰退化的劣质品种,并实行轮作倒茬,用养结合,使土壤肥力协调,创造出“名、特、新、优、缺”的优良品种。据统计,尼措区90年代的冬麦,产量达5 250~6 000kg/hm2,而90年代前,产量仅达3 000kg/hm2,其原因在于对土地未进行轮作倒茬,用养不协调,品种未进行提纯复壮等因素而引起的。2000年以来,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春麦产量又有所上升,现产量达3 750kg/hm2,与未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相比,增产750kg/hm2,增收2 100元/hm2。

3调整种植业结构策略

3.1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原则

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

3.1.1适应市场,追求效益。种植农作物,既要研究当地市场,又要考虑未来的潜在市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1.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追赶时髦,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麻孜乡的大蒜,经国家检验为无公害农产品,应针对这一优势,将它做大做强,找好销路,与龙头企业挂钩,搞好生产、加工、销售,强力推出大蒜“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而鲜水镇则应以发展优质蔬菜、水果为主,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还因交通便利,销路较好,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1.3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节约成本,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3.1.4调改结合,稳步推进。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品种,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即“一改带五改”,是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必须整体推进、相互结合。

3.1.5农民自愿,政策鼓励原则。农民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体,必须要让农民在优惠政策鼓励下积极参与,让他们从中获得比以往更大的收益。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必须增产、增效两者兼顾。

3.2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要策略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标是使我县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充分发挥土壤潜力,增产、增收,开创特色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2.1优化品质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优良品种,调减和淘汰劣质品种。我县的农作物品种多,但从麦类作物上来说,良种也仅有2~3个,赶不上市场的需求。为此,当前应抓一批优良品种,如9504、内江2938等麦类春性品种,提高种子质量,选出适宜我县的优良品种。

3.2.2优化作物结构,搞好轮作倒茬。作物结构单一,耕作粗放,长期的连作,使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病虫害经常发生,产量逐年降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因此,优化作物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搞好轮作倒茬势在必行。如:鲜水镇和瓦日片区应采用豆薯类(豌豆、胡豆、洋芋等)――小麦(青稞)――经济作物(油菜或蔬菜类)轮作,而八美、协德片区采用豆薯类――青稞――绿肥(休闲)或油菜轮作。虽然麦类作物属耗地作物,消耗了土壤大量的有用养分,但通过1~2a种植豆类、绿肥等养地作物,利用其根腐菌可基本恢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还可改善土壤环境,再加上施肥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使耕地达到“用养”结合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群众从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3搞好间作、套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充分发挥耕地潜能。我县虽为一年一熟区,但光、热资源满足一茬作物生长卓卓有余,特别是扎坝、瓦日两区,光、热资源尤为丰富,一季作物成熟后,还可余2个月左右耕地纯粹在空闲着,1年只种一茬作物就白白浪费了2个月光阴和土地资源。虽然我县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可达1 533.41m2,但这样白白浪费掉实在可惜。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搞好间、套作早熟作物,提高土壤复种指数,不仅可充分发挥土壤潜能,利用光、热资源,还可增产、增效,为农民群众增加收益。

3.2.4建优质基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前提下,该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首先,要具备先进的科技知识,抓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走“基地――规模――档次”的路子,使基地成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样板,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市场的作用。然后,抓一批运输专业大户,成立农产品产、销市场和综合的农货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把过剩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第二、第三产业消化,建立龙头企业,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实现农产品更大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3.2.5合理调整区域布局,种植优质农作物。不同地区,环境条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生长。要合理地调整作物布局,种植优质粮食(青稞、小麦、洋芋等)、优质水果(苹果、葡萄)、优质蔬菜(大葱、大蒜)、优质经济作物(油菜、青豌等);发展商品生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让农民从中受益,自愿参与。

3.3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途径

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种植业结构,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粮、经、饲”协调发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出“名、特、优、新、缺”品种,把粗放、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约型农业才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