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制作方法;应用;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96-01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致使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降低、养分流失,土壤板结,有害物质增多,而农产品中化学残留物等有害物质大量增加,又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于是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生物有机肥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对土壤的改良特性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肥。肥东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面积9.53万公顷,经济作物5.67万公顷,另有设施栽培作物面积逾667hm2,每年需求各种肥料15万多吨,发展生物有机肥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1有机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有机农业就是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配合植物轮作,利用作物废弃物及天然矿物质进行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做法是:经常给土壤施用作物残渣、人畜粪尿、绿肥、有机废弃物及无机矿物,供给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并保持土壤良好肥力;以轮作或间作等耕作方式进行多样作物生产;以机耕深翻和生物等方法防治杂草及病虫害。传统有机农业生产虽然是利用有机物为主,但无法实现高产稳产,因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高质量要求。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产品的高产和优质矛盾有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生物有机肥也应运而生。

2生物有机肥含义及其制作方法

生物有机肥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秆等)、食用菌营养残渣等有机性废弃物及无机矿物质(盐矿、磷矿等废渣)、动物粪便(鸡粪、牛粪)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再混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群,进行堆积、高温发酵、分解、灭菌,把氨基酸、氮、磷、钾等各种作物需求营养分解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具体制作要点:①按一定配比,通过机械或人工混合堆积;②用洗净的喷雾器边喷菌肥并翻拌均匀后堆好;③制作堆肥过程中应保持其水分含量为55%左右,且不能使用含氯自来水或pH值

3生物有机肥的功效

施用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氮素来源,增加养分溶解度和有效性,释放植物生长激素,增强作物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提高耐寒性和耐旱性,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促进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活性和有效性,增强固氮能力,提高养分利用率;分解土壤中有毒物质,降低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减少或不用农药,聚合形成土壤腐植质等功能。总之,多种有益共生、功能相辅相成、数量巨大的有益菌群,对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和产量有独特功效。

4肥东县发展生物有机肥条件及应用前景

4.1肥东县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充足

肥东县每年农业生产出大量农作物秸秆,其中部分由农民粉碎转化为饲料,部分转化为食用菌生产,剩余部分由农户燃烧处理,造成浪费和空气污染。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在肥东县县原料充足,能满足生产肥料的巨大需求。

畜牧业发展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也是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理想原料。肥东县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肥东县养猪、养牛、养鸡等产业正不断壮大,现有集中规模养牛20户,2 000多头,养猪50户,9 000多头,较大型养鸡厂数十个。这些动物所产数量巨大的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既消除了污染,又能变废为宝,是理想的生物肥生产原料。

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是肥东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食用菌生产所出残渣,却是生产生物有机肥重要的理想的有机营养成分。肥东县现有较大型食用菌厂3个,加上大量的个体农户生产,每年将有4 000多吨菌渣产生,充分利用这些菌渣,既解决了食用菌厂的处理难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肥东县除了以上所述具有大量的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外,污水处理厂污泥、酒厂酒槽、油厂下脚料、酒楼泔水等都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原材料,可谓取之不绝用之不尽。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农产品物流;模糊物元;向量回归;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83-05

Studies on Supportive Roles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ZHANG Guang-sheng

(Logistics Department,Pinghu Campus of Jiaxing University, Pinghu 3142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dex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ime series of indicators from 2003 to 2010 was chosen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fuzzy matter-element analysis. Based on VAR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was analyzed by using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CM,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Rural informatiz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As the time goes on,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of disturbance will gradually stabilized.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fuzzy matter element; Vector regression; Entropy Method

信息产业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之一。农村信息化是一个规模大、知识综合集成度高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基本涵义是信息知识成为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等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发展至今中国农村信息化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也直接提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农产品物流已成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信息化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核心。农村信息化一方面可提高生产决策能力,有效避免农产品物流中的“牛鞭效应”,增加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农村信息化对于加快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村信息化进行了研究,Quibriamg[1]分析了典型亚洲发展中国家信息化的作用,得出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市场信息以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研究结论;Cecchinis等[2]分析了印度的典型案例,发现信息化技术可以缓解贫困问题,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白硕[3]研究了信息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案例,得出其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的结论;李道亮等[4]从农村信息化内涵出发,论述了农村信息化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志爽[5]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需解决的“三农”问题,得出农村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的结论;张安[6]证明了信息产业对GDP增长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和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吴迎春[7]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指标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结论;黄立君等[8]认为农业物流信息使农业物流更高效、合理,可降低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出加强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文献可发现目前大多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对农民收入、农村生产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合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农村信息化指标水平测评内容不一致;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多为主观确定;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的影响研究多为理论研究,方法简单。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都是研究的热点,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两者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如何,信息化能否推动农产品物流进程,推动作用的程度又将怎样,本研究将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模型方法介绍

模糊物元分析法就是把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基本原理是在确定评价事物基本特征指标的基础上,确定评价事物的特征向量值与各特征值的经典域及权重,由隶属度函数确定待评价事物与各质量等级的隶属度关系,最终判断出各事物质量等级高低实现对事物的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分析模糊物元评价后的结果,指标间动态联系明确以及符合经济理论的结果。

1.1 模糊物元分析法基本原理

在物元分析中,分别由M、C、x确定三要素,事物M有n个特征C1,C2,…,Cn及其相应量值x1,x2,…,xn,则称R为n维物元,m个事物的n维物元组成在一起,便构成m个事物的n维复合物元,记为Rmn。若Rmn的量值为模糊物元量值,则称为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元,记作■mn。通过设定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或者根据从优隶属度原则使矩阵转换到矩阵(1)。

■mn= M1 M2 … MmC1 η11 η21 … ηm1C2 η12 η22 … ηm2… … … … …Cn η1n η2n … ηmn (1)

式中,Mi为2003~2010年中第i年(i=1,2,…,8);Cj为表征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特征第j个指标;xij为第i年的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量值;ηij第i年第j个农村信息化特征对应的模糊量值。正确地确定隶属函数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从优隶属度指各单项指标的模糊量值,属于最优方案中指标模糊量值的隶属程度。基于从优隶属度原则得到复合模糊物元矩阵,为更充分地反映农村信息化水平量化指标的相对性,选用公式(2)来计算从优隶属度。

ηij=■×100% (2)

式中,ximax、ximin为第j个特征中i年份的上下限。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mn中各量化指标的从优隶属度的最大值构成了最优模糊物元,其最大值均为1。令,εij=(1-?浊ij)2则由εij构成的矩阵为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ε,即:

Rε= M1 M2 … MmC1 ε11 ε21 … εm1C2 ε12 ε22 … εm2… … … … …Cn ε1n ε2n … εmn (3)

贴近度是衡量各方案与最优方案间相互接近程度的一个尺度,计算出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否则越不接近。可以根据计算出的贴近度,算出各方案与最优方案的贴近度大小及方案间的相对优劣次序。每一次的量化结果都是对同一事物全部特征共同作用的综合得分,可以先乘后加模式计算欧式贴近度,计算公式:Ki=1-■,i=1,2,…,m。其中ωj表示第j指标的综合权重。

1.2 熵权法确定权重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常使用易产生偏差的主观方法。信息论中熵值反映了信息无序化程度,可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效用,由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其计算步骤如下:假定被评价对象有m个,每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n个,构建判断矩阵:R=(rij)mn(i=1,2,…,n;j=1,2,…,m),采用公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熵的概念可定义m个评价事物n个评价指标的熵为:Hj=-(∑■■fijlnfij)/lnn。式中fij=bij/∑■■bij,对于fij=0,lnfij无意义;对fij=0的计算加以修正,将其定义为fij=(1+bij)/∑■■(1+bij)。计算指标的熵权和权重:ωj=(1-Hi)/(n-∑■■Hi),且满足 ∑■■ωj=1。

1.3 向量自回归分析

向量自回归分析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何先验性约束。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建立VAR模型时,主要依靠隶属数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数据,同时考虑相关变量的交互变化,其结合了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通常模型没有任何外生变量,每一内生变量都由它的滞后值以及模型中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滞后值来解释,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检验及脉冲检验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过程。对于得到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水平与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建立向量回归模型,可以看成是对经济系统的动态性研究,收集的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范畴,可进行向量回归分析,主要的步骤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及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等,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

根据信息产业部在国家信息化指标工作会议中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学者们设立了各自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陆安祥等[9]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网络建设、技术应用、消费水平与发展等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20项指标;杨诚等[10]提出了能较为全面反映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刘世洪[11]基于Delphi法确定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权重,并计算出全国和各省市的农村信息化指数;谢中亮等[12]根据建设新农村中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四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程度体系。

以现有农村信息化(INF)指标体系文献资料为基础,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和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三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分别为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数(台)、百户家庭电脑数(台)、百户固定电话数(部)、百户移动电话数(部)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km);②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亿元);③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是保证农村信息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而产生的费用。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及规避市场风险。为此在表征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选取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AG)作为指标。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模糊物元方法得到的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布在[0,1]之间,为此农产品物流总额采用百分制增长率来表示。

2.2 农村信息化能力水平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选取农村信息化指标2003~2010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样本区间。另外为消除干扰,对部分样本数据采用指数平滑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模糊物元与熵权法的计算过程,得到各年份农村信息化各指标的权重值和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k,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从最后的能力值来看各年份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各地区整体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2003~2010年,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且2003年为农村信息化能力最小值0.053 7, 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0.775 9。通过比较算出的权重可知,各指标重要程度顺序及比例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8.33%)、百户家庭电脑数(13.62%)、农村固定资产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2.71%)、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9%)、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1.22%)、百户家庭电视数(11.03%)、百户移动电话数(5.98%)、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5.94%)、百户固定电话数(4.96%)、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教育(4.42%)。总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农村固定资产投向信息产业是权重较高的部分,农村信息化外部环境权重较低,这说明相对于后者前两者能直接对信息化产生作用。

在农产品物流发展方面,中国农产品物流额稳步,但其增长率起伏比较大。在2003~2008年期间,农产品物流总额增长率逐年提升,并且在2008年增长率达到了17.60%,但由于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再次导致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其后随着中国宏观政策的调整,中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迅速恢复,增长率快速提升。

2.3 向量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为减少数据的较大波动,在模型检验之前将两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nINF和lnAG。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变量都是非平稳的,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会导致虚假回归。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ADF检验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采用AIC最小准则确定。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序列lnINF和lnAG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具有单位根;一阶差分lnINF和lnAG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属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分析非平稳的单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其经济含义:如果两个变量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若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协整检验使这些变量的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避免了伪回归、区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有针对多变量Johansen检验法和针对两个变量EG两步检验法。采用EG两步法对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总额进行协整分析,因lnINF和lnAG属一阶单整,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AGt=-1.921 1+0.472 1lnIFt (4)

(-4.75) (1.87)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对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残差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表3):

根据表3,残差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统计量比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要小,说明此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两者是长期协整的,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误差修正模型(ECM)是一种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ECM实质上是含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允许变量间存在短期波动,适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在协整检验基础上,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模型选择方法,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滞后期,建立的ECM模型为:

lnAGt=0.027 6+0.423 0lnINFt+1.281 4?着t-1

(0.06) (0.41) (2.37) (5)

式中,AG短期波动分为两部分:短期农村信息化水平变化的影响和农产品物流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由模型(5)可知:当信息化水平变化1%时,AG将变化0.423 0%,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产品物流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误差修正项?着t-1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误差修正项以1.281 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AG值的控制,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

4)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可以从更加微观的变动中揭示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图1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轨迹的期间,纵轴代表响应程度。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对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扰动立即做出了响应,且为正向。自第1~2期间内,响应程度急剧上升至0.3左右;第2~8期间,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脉冲程度有一定的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趋缓。这说明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提高有着正向传导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效应。

方差分解能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可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程度。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图2)可看出,在第1期,农产品物流总额预测方差全部由自身扰动所引起,农村信息化的贡献程度为0。但随着预测期的推移,AG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缓慢下降,而由农村信息化扰动引起部分的百分比缓慢增加,且在第4期后贡献程度趋于稳定,两者的百分比大约为农产品物流95%,AG自身5%。

3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中国2003~2010年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为分析样本,对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法计算得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化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向量回归分析模型,分别运用协整分析、ECM、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检验了两者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均为非稳定序列,但两者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且为一阶单整;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农村信息化指标对农产品物流增长的短期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修正项以1.281 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农产品物流与农村信息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调节机制;脉冲响应曲线在第2期,农村信息化指标与农产品物流增长率的扰动非常明显,且为正向;随着预测期推移,在方差分解中农村信息化对农产品物流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区域稳定。基于上述研究,表明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在长期和短期中均对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技术、资金上不断加大投入以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QUIBRIAMG. Ted tschang and mari-len reyes-macasaquit[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02(3):285-309.

[2] CECCHINIS, SCOTTC. C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ntribute to poverty reduction? Lessons from rural India[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2003(10):73-84.

[3] 白 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3(6):47-59.

[4] 李道亮,张立伟.农业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07(12):30-31.

[5] 王志爽. 农村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0-41.

[6] 张 安. 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实证与分析[J].情报杂志,2006(7):108-111.

[7] 吴迎春. 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全国31省的样本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 黄立君,杨广林,吕金庆,等.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与信息化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5):250-253.

[9] 陆安祥,赵云龙,秦向阳,等.农村信息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50-52.

[10] 杨 诚,蒋志华.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9(2):24-27.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首要经济目标完成状况

(一)夏粮夏油抗灾夺丰盈。双夏作物生产在遭遇继续干旱的不利影响下,仍取得较好收成。全县夏粮播面4.42万亩,比上年削减0.09万亩,减2%,夏粮总产11555吨,比上年添加99吨,增0.9%,其中小麦总产3535吨,比上年削减617吨,减14.9%;大麦总产1662吨,比上年削减557吨,减25.1%;马铃薯总产5892吨,比上年添加1308吨,增28.5%。油菜籽播面10.09万亩,比上年添加0.11万亩,增1.1%,总产12502吨,比上年削减278吨,减2.2%。

(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微弱。全县食用菌发展总规划到达12379.14万袋,同比添加1480万袋,增13.6%,其中越夏喷鼻菇9974.84万袋,同比添加1216万袋,增12.2%,反季喷鼻菇2404.3万袋,同比添加264万袋,增12.3%。去冬今春新发展柑桔8000多亩,春季生果产量估计1000吨,同比添加20吨,增2%。新发展茶园4000多亩,春茶产量估计320吨,同比削减20吨,减5.8%。春蚕发种1万张,较上年添加1000张,增11.1%。生猪出栏17万头,同比添加1万头,增6.4%。水产物总产量700吨,同比削减100吨,减12.5%。

(三)农产物加工业快速发展。上半年新增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2家(瓦仓大米专业协作社、鸣凤米业公司),上半年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到达7.1575亿元,比上年添加3.9461亿元,增123%。

(四)农民收入继续增进。估计上半年农大家均现金收入到达4040元,比上年添加808元,增25%。

二、首要办法及成效

(一)全力抓好农业抗灾救灾

一是竭尽全力抗旱灾。针对本年呈现的特大旱情,加大灾情监测力度,实时精确的把握全县旱情、苗情发展转变动态;构成抗旱技能指导小组,深化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有针对性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抗旱技能方案,经过专家电视采访、技能培训、发放技能材料、农信通短信等方式,指导农民实时补种改种,抢墒播种,因时、因地落实抗旱保春播技能办法。二是开展柑桔大实蝇联防。坚持柑桔大实蝇联防示范片1000亩,召开大实蝇防控现场会,创办绿色防控田间学校,指导农民开展联防,保证防控目的完成。三是增强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蚜虫及水稻一代螟虫的监测和预防,综合预防面积达23.5万亩次,挽回损掉3291吨。

(二)加速建设“三大示范园区”

加速柑桔示范园建设,扎实开展“柑橘治理年”活动,以“六到园”的要求高规范、高质量建园,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测土配方、间作套种等形式,平头山、九里岗、左家坪等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加速茶叶示范园建设,加大老茶园更新革新力度,大力推行无性系穴盘育苗移栽形式,繁育无性优质穴盘苗100万株。加速喷鼻菇产业园建设,远安·中国喷鼻菇城建设具体启动,“1+4”喷鼻菇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顺利,以茅坪场村、马家畈、庙畈为中心的1000万袋示范基地已基本建成,双坪、高楼、银子、卢家湾4个连片规范化示范基地正处于建设之中。

(三)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

积极培养龙头企业,对远野风、奥龙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运营运转状况开展监测,开展新一轮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远野风、奥龙、鑫鑫油脂)、市级龙头企业1家(瓦仓大米)。深化开展对接活动,认真准备,组织9家龙头企业、协作组织参与2011年汉宜农商农超对接会,大力推介农产物;指导企业与农户签署无公害糯稻、高山反季蔬菜订单生产基地3000余亩,严密企农联合。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新增楚园春酒系列产物绿色食物证书6个,瓦仓大米农产物地舆标记申报成功。

(四)扎实开展农业技能推行

增强信息服务,经过简报、农业信息网、“农信通”等宣传载体,大力推行普及乡村适用技能,共编发《远安农业信息》、《远安农业科技》、《远安植保》等简报32期,发放技能材料2万余份,编发“农信通”服务短信20条3万余人次。开展技能培训,大力施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采取集中办班、约请省市专家讲课、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等服务方式,开展了柑桔治理、测土配方施肥、粮油高产栽培、大实蝇防控、喷鼻菇覆沙栽培、抗旱技能等培训现场会,组织农技入员深化田间地头示范指导,培训农民50余场次1万余人次,印发材料3万余份。办妥“三新”样板示范,在全县落实马铃薯新种类繁育、“两杂”新种类展现、水稻高产创立、糯稻示范、水稻稻曲病抗性实行、“一池三改”等“三新”实验示范14处,加快了农业先进科技的使用。

(五)具体增强农业生产安全

一是增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落实各项监控制度,改良监管手段,与多部分结合法律,开展农作物种子、禁限农药等专治活动4次,累计抽取首要农作物种子样品401个,触及种类83个,查验及格率达100%,现场改正违规行为5起,立案查处6起,化解农天资量纠纷2起。二是增强农产物质量监测。坚持日常抽检和重点抽检,重点增强对蔬菜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和茶叶运营单位的抽样检查,上半年合计抽取各类农产物样品50个,其中市监测抽样10个,检测及格样品10个,样品及格率100%,自检样品40个,及格样品39个,样品及格率97.5%。三是增强农机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系统,加大迁延机年度检审验和黑车非驾、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行为整治力度,查验迁延机274台,督办车牌54副,新培训考据40人,全县农机运转安全无事故。

(六)认真抓好农业项目建设

普遍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围绕远安·中国喷鼻菇城建设,积极开展喷鼻菇生物医药项目、万吨喷鼻菇罐头加工和有机喷鼻菇栽种基地等项目标招商洽商,农业招商项目签约资金达3亿元。积极向上争夺项目,已争夺农业项目到位资金300万元,其中农机置办补助资金260万元,农业抗灾救灾资金40万元。认真施行在建项目,乡村沼气池项目新建沼气池500口;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化验土样0.6万个,获得分析化验数据3万个,印发施肥建议卡1.5万份,完成了全县30%以上的村整村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能。

(七)深化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依据县委、县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严密结合农业系统实践,深化开展“三万”进村入户、“讲、比、看”效能建设、创优、“五型机关”、“五好”基层党组织创立等学习实践活动。一是增强组织指导。局党组高度注重各项活动的开展,辨别成立指导小组和专班,由“一把手”负总责,做到活动有组织、有指导、有督办、有检查。二是增强学习评论。以“讲负责、比奉献、看结果”为主题,召集全体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并开展思想大评论,发放寻求意见表80余份,寻求意见建议4条,撰写分析资料25篇。三是着力为民办实事。全力处理驻点村实践问题,建筑集中供水蓄水池1处,“一户一池”银河水窖示范工程8处,协助驻点村发展高山反季蔬菜基地400余亩,坚持脱毒马铃薯基地50亩,油桃示范基地10亩,帮扶驻点村资金2万元。

三、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旱情影响农业生产严厉。本年呈现的稀有干旱,形成油菜籽、春茶、水产物减产,春播进度严厉迟后,柑桔花芽分化不良等等。加上农业基本设备单薄,水资源分布不均,抗旱救灾资金不足,给我县农业生产形成较大损掉。

(二)农业产业化运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划遍及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物精湛加工少,农产物加工程度远远低于全市均匀程度;农企联合机制不够健全,带动才能和市场拓展才能较弱。

(三)农产物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施行市场准入准则后,对农产物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且农产物安全监管触及面广,任务深重、责任严重,当前的技能力量、检测设备及经费保证还不适应工作要求。

(四)农民继续增收压力大。农资价钱大幅上涨,农业投入添加,冲抵了农产物增值效益;后期天然灾祸、病虫害的不确定性,也将影响农业丰盈农民增收的不变性。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扎实抓好大秋作物生产。科学指导农民抢墒补种改种,全力保春播面积。抓好秋季作物的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控,实时精确病虫谍报,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保证秋季作物抗灾夺丰盈。

(二)加速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以远安·中国喷鼻菇城建设和“三大园区”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年目的任务,坚持高规范、高质量建设,增强检查督办,增强指导服务,着力加速食用菌、茶叶、柑桔、牲猪等主导产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发展柑桔2万亩,茶叶5000亩,新增牲猪出栏2万头。

(三)着力提高产业化运营程度。继续履行“保姆式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发展,做大做强,力争农产物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达1:1。深化开展农商农超对接,精心组织第八届农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推介优质农产物,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品牌建设,应用现有的品牌基本,着力在品牌创立、品牌营销、品牌整合、品牌维护上下功夫,力争在柑桔、食用菌、茶叶上有新打破。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4篇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第5篇

“少种、高产、多收”,这是一个远景计划,这个计划经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是可能实现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以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内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进行。这是最近对农业生产的新指示,这是一个完全正确而又及时的指示。我们当前对农业生产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一方面力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做到高产稳收;另一方面仍须把所有耕地都种起来,适当增加复播指数,并鼓励社员在不占用集体土地,不妨碍集体出工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屋旁、田边、塘边、山上土地多种,允许谁种谁收,以增加产量。在耕地少的地区必须在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下,适当扩大耕地面积。这样扩大了耕地,扩大了播种面积,虽然有些土地可能是广种薄收,但总比不种无收要好。在单产水平没有达到予期目标以前,过早地片面地强调少种多收,任意缩小耕地面积和复播指数,其结果对当前的农业增产是极为不利的。但反过来如果只注意扩大耕地面积,自安于广种薄收,而忽视单产水平之不断提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更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达到高产?才能逐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几年来,特别是一九五八年的经验证明,它的根本因素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加上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舞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干劲,从而全面地认真地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而“八字宪法”中的合理密植又是构成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中心关键。为什么农作物实行密植,在同一耕地面积上保持较多植株就能够增产呢?这是因为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肥分和水分,通过叶部从空气中吸收其他养分,并通过叶部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制成植物性有机物质,才能促进作物的生长。空气和阳光是大地上到处都有的,在土壤里又蕴藏着许多肥分和水分,我们实行合理密植,在同一面积上种上较多的植株,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土壤的肥力、水分和空中无尽藏的空气、阳光,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如果种植过稀,植株过少,就等于浪费可能利用的肥分、水分、空气和阳光。但是如果过度密植,株行距过小,以致枝叶不通风,不透光,不能起“光合作用”,根系互相打架,反而使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这样即使植株多,而每一植株结穗不多,或者子粒很少、很小,结果也是不能增产,甚至反而减产失败。所以密植必须力求合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行距,使农作物能够通风、透光,根系有伸展的余地,做到“苗不欺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了空气和阳光以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肥分和水分。这在现有土壤里一般蕴藏量是不足的,瘠薄土地就更差,从而不能满足农作物密植高产的需求,这就需要深翻改土,施肥,灌溉,保证农作物“吃饱喝足”,越是密植,就越要加强这些工作。在农作物播种前还得选用优良品种,在生长期间,还需要注意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工作,使农作物安全生长。所以密植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要求土、肥、水、种、保、管等工作全面跟上去,才能达到高产,否则不可能收到密植的成效。由此可见,实行密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原则。密植程度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水源,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耕作水平和劳力情况,不同的作物品种和作物特性等来分别规定,决不能机械地用一个规格到处乱套。

一九五八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发展的趋势是春播作物的种植密度高于前年的冬播作物,夏播作物又高于春播作物。例如水稻,过去很多地区的老习惯株行距是一尺见方,甚至一尺以上,每亩只插秧五、六千棵,保有十万穗左右。去年早稻许多地方就提高到二十万穗左右;晚稻则跃进到三、四十万穗。穗数增加了几倍,并加上相应的技术措施,产量也随之增长,所以出现了产量一季比一季高的形势。

一九五八年推行合理密植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极大多数地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种植的密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的增产。但在推行密植中有不少农田,确实种得过密。有些农田照一般来说,并不算很密,但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对比,则显得太密了,从而遭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一般农田,虽然已经实现密植,而种植的密度却还偏低;还有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稀植的旧习惯,影响到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密植问题上今后如能作适当调整,过密者稀一些,过稀者插密一些,这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大有潜力可挖,还需要继续努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保持一定植株密度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注意提高农作物的单株产量,如禾本科作物达到穗长、粒多、粒饱,块根作物达到块多、块大、块重,棉花作物达到铃多、铃大、绒长,豆料作物达到夹密、粒多、粒重等等,这样既保持较多植株,又注意单株高产,就可以保证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去年不少地区晚稻每亩保有三、四十万穗,种植密度已大大地提高了,但是有的每穗只结谷四、五十粒,每二万粒左右的重量才得干谷一斤,所以亩产只有六、七百斤。如果每亩在保有四十万至五十万穗的情况下,每穗结谷一百二十粒,每一万八千粒左右得干谷一斤,那末亩产就可以达到二千六百斤到三千斤以上,后者比前者单位面积产量就可提高几倍。一般地说,去年对于植株密度已有较多的注意,而对于提高单株产量则重视较差,今后应该两方面并重,这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高产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