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文化规划

数字文化规划

数字文化规划

数字文化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规划;系统框架

Abstract: Digital urba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ist the digital 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gital urban plann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 proposes to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s build objectives, business scope and the system’s framework and so on.

Key words: Digital city; digital planning; system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技术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如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数字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管理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行业的科技含量,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地研究数字城市规划系统的构建及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

1.1数字城市

Al.Gore在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之后,又于1998年9月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建设的建议。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是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建立数字地球的最关键部分,一个城市的各行各业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就构成了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数字城市就是城市空间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广义的数字城市就是信息化的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宽带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基础上的城市网络信息环境。

1.2数字城市规划

1.2.1数字城市规划概念的回顾

“数字城市规划”是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诞生的,是指基于数字城市(Digital City)背景的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是在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所开展的以数字信息为主要媒介的城市规划。

2数字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特征

2.1数字城市规划的内涵

数字城市规划(Digital Urban Planning)就是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公众参与以及监督评价的每一个阶段,为规划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案和环境的虚拟表现等技术支持,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同时为城管、建设、房管、交通等社会管理和公众信息服务提供基础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它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2.2数字城市规划的特征

作为数字城市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数字城市规划是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和发展牵涉到整个数字城市的战略部署,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构建数字城市规划体系中,规划的系统性特征是必须首要考虑的,一般说来,该系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信息的完整性、支撑技术的多样性、系统功能的完备性等三个方面。

信息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基础地理数据、规划成果等信息的完整上。这些信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数字城市规划的系统平台上,需要动态更新、不断扩充完善。支撑技术的多样性体现了技术的优势,技术的优势决定了规划系统自身的质量状况。在数字城市规划系统中,所包含的技术是广泛的,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与遥感技术(RS)、CAD、DEM、虚拟现实技术(VR)、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合理结合支撑着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这些支撑技术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使体系更为完善。系统功能的完备性表明系统的服务项目的多样性,其功能越完备,服务质量也越能得到满足。

3数字城市规划系统构建目标

3.1建设目标

坚持省、市、县协同联动,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规划数据标准体系,以“一张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多信息、多图形的一体化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得到全面应用,规划编制成果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价等各环节与省、市、县三级管理形成纵横衔接、流畅高效的信息流,为各级规划决策提供数字化、可视化和科学化的先进技术支持;搭建省、市、县联通的信息网络,城乡规划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整合多源空间数据,实现规划与城管、建设、房管、交通等城市管理部门空间数据共享,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具体分解为:

3.1.1互联互通

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规划管理信息的分级统一管理、快速传递和信息共享。

3.1.2工作协同

通过网络连通与资源共享,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计算机辅助报建、审批、监管、决策、评价与服务,实现基于业务管理的跨省、市、县三级的数据共享与汇总。

3.1.3网上监管

利用网络、3S、数据库等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管手段信息化、监管对象空间可视化、监管方法智能化、监管行为常态化和监管结果公开化,形成完善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动态监管机制。

3.1.4决策智能

采用3D、VR、BI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类数据,为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提供各种分析模型和数据,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智能化。

3.1.5资源共享

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规划标准体系,建成各级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库,提供以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各种增值信息服务,使之满足规划管理与决策、跨部门信息调用、跨级别协同工作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的需要。

3.1.6阳光规划

建立全省数字规划政务公开与服务系统,加大规划政务公开、规划信息公开、规划方案网上公示力度,推动全省“阳光规划”的深入落实。

4数字城市规划业务范围

数字规划建设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管、规划评价和规划服务五个部分。

4.1规划编制

规划编制主要包括规划编制任务的管理、项目的审批、规划编制成果的处理与入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利用等内容。

规划编制工作是规划实施的基础,编制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因此,要通过数字规划建设实现规划编制成果的管理规范化、数据标准化和利用共享化,要通过规划编制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规划设计单位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之间从规划生产到规划管理的数据一体化,达到规划“一张图”管理的目标。

4.2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主要是规划的“一书三证”审批、规划方案的审查、批后管理等,规划审批是数字规划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促进业务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数字规划的实施,要实现对审批业务的网上受理、办理、效能监察,对审批项目的数量、类型、时间、占地面积、用地性质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4.3规划监管

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城市规划编制都经过了严格、科学的论证和审批,规划监管是规划依法实施的有力保障。数字规划的建设,采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不同时段的卫星遥感影像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控制五线及规划审批结果对比、叠加分析,可提供有效的建设项目跟踪监管信息,及时发现建设中的违法现象,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动态监管。

4.4规划评价

规划评价是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数字规划的建设,要采用地理信息、遥感影像、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充分利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管中积累的海量规划管理数据、空间数据,以直观、快速、准确的方式,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5规划服务

规划服务主要包括对企业、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服务,也可说是“数字城市”的基础空间数据服务。

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角度,规划部门应当能够为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服务,通过网站实现政策信息的网上实时、规划业务信息公示等。

5数字城市规划系统框架

5.1总体架构

数字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应在网络互通的基础上,省,市,县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即可独立运行,又能实现业务协同。全省数字规划总体框架为“1套保障体系、1个信息资源库、2个基础平台和5个基本系统”,即“1125”工程。

1套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人才、网络、安全等。

1个信息资源库,即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库,建立覆盖全省范围的规划管理基础和业务数据。

2个基础平台,即城乡空间信息平台和城乡规划电子政务平台,是各类应用系统的基础运行平台。

5个基本系统,即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系统、城乡规划审批系统、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系统、城乡规划统计评价系统、城乡规划综合服务系统。

省、市、县三级数字规划工程架构基本相同,只是按照各级规划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覆盖范围和内容侧重有所不同。

6结束语

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进度,数字城市规划工作的日臻完善,将极大推动数字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小兵 试论数字城市规划及其完成策略

数字文化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工程;信息技术;城镇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工程在现代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对传统规划理念、模式以及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和手段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由于传统体制下的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不足,很难适应当前城镇城市规划发展之要求。所以在当前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应将各部门、各领域的数字化信息,经计算机网络处理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将会为城镇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保证。

1、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信息技术

从实践来看,当前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信息技术有网络技术、“3S技术”(即GPS、遥感和GIS技术)、野外测量技术以及CAD和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技术。其中,网络技术改变了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模式。近年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电视数字化以及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传输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为信息的动态、静态交流提供了方便,特别是交互式双向信息数据的传输,甚至可以跨越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对于GPS、遥感以及野外测量技术而言,其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空间地理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目前来看,卫星遥感图像能够达到的精度以分米、厘米级计,通过无人驾驶的GPS小型飞机装载着数字化CCD像机,可直接获取所需的高精度的城镇城市规划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影像图、矢量图等。

信息技术中的GIS、CAD技术,经常用于解决地理空间中的相关数字模型问题,通过GIS、CAD技术的应用,可构造一个与实际地理空间类似的虚拟信息空间;同时还可以采用数字模型对地理空间的过程和现象进行仿真和模拟,然后预测之。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建立一套城镇城市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比如人口数量变化、交通条件以及地下管理线的布设等等,从而提高城镇城市规划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2、 数字化工程在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体现

第一,工程项目建设选址中的应用。数字化系统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帮助城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准确地选择工程项目拟建设地点,并且通过对拟选地址相关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对不同方案进行对比,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

第二,对旧城改造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在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尤其是旧城改造、旧城拆迁时,数字化工程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城镇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内信息(其中包括拆迁人数、拆迁面积以及相关纠纷问题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同时还可以对因拆迁活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新建投资等,进行准确的估算和分析。在旧城拆迁过程中,利用数字化工程可有效地统计待拆范围内容人数、户数以及需要重建的面积和区域内其他单位应改造面积等,这对旧城改造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观、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第三,在市政道路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首先,道路拓宽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数字化工程及相关信息技术,可对道路拓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问题和区域进行预先判定,同时还可以对道路拓宽时所需要改造的面积、拆迁用地面积以及单位改造用地面积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单位因拆迁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进行客观的估算。其次,对道路结构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应用数字化工程,可提供比较全面的市政道路发生断面的结构信息,对路面结构、地下管线以及红线的位置和标高进行准确的计算,从而帮助确定道路断面位置,显示断面结构图等。

第四,管线管理及其分析研究。首先是给水管线。通过数字化工程的应用,可对给水阀门大小、位置以及应用效果等进行模拟和选择,对可能造成影响的管线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局面数量进行计算,以此给可能受到影响的住户、单位发函,并且绘制数据、图件等。其次是排水管线。数字化工程在排水管线中的应用功能与给水管线非常的相似,主要是通过对阀门、闸门进行合理的模拟与选择,计算影响程度和范围,同时还可以绘制、打印图纸和文件资料。

第五,数字化工程的辅助管理功能。从实践来看,数字化工程在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可在较大程度上对公共事业、房产经营管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供动态的监控效果,并且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OA)技术的应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少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工程及信息技术,可以及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非常可观、准确的决策参考依据,帮助政府部门从传统的经验化、定性化决策方式,逐渐转向现在的科学化、定量化决策方式,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数字化工程可及时发现和总结城镇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违章建筑、违法拆除现象,及时将相关信息有效地反馈给规划管理部门,以便于能够及时的做出处理意见。

结语:总而言之, 数字化工程及信息技术在城镇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理清城镇城市规划管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不一致以及重复建库现象的出现,对于促进城镇城市地理空间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数字化工程将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将扩展到统一数据信息标准、将变静态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资源以及将信息流数字、将业务流标准化,从而为城镇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栾连成;数字化工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2]温庆月;浅谈城市规划的数字化[J]; 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0).

[3]廖智聪;浅议数字化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J];科技风;2011(02).

数字文化规划范文第3篇

一、档案信息化纳入“十一五”规划

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提出了“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各项建设事业有效服务为目标,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系统性、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群,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主要任务。各地档案部门积极加强与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联系,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北京市档案局成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天津市档案信息化规划作为全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子项;黑龙江省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建设项目被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标致性工程之一列入全省信息化建设计划;浙江省数字档案馆纳入“省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湖北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被列入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一期工程;广东省档案局成为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广东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海南省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被列入省“十一五”期间信息化规划;厦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广州市档案局牵头建设的广州市电子文档数据中心作为市电子政务系统的配套项目,是政务平台数据流转的最终归档处。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大连市十大信息化工程。福州市启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百万工程”。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信息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在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档案部门,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基层专业档案馆等16个单位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信息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等六个方面。这是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次联合专业主管部门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对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法规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得到加强

伴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公文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档案局组织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分省市电子文件归档状况调查,启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一批中央国家机关实施档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无缝链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使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形成、同步整理和同步归档变为可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及直属单位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杭州市档案局明确要求市级机关纸质档案进馆必须全部实现相应电子档案目录(案卷级、文件级)和电子影像页同步移交,并将此列入了市政府的创新目标。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可行性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四、档案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

各地档案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档案数字化工作指南》,指导各地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规范开展。天津市档案馆完成档案数字化24万余页,转换缩微胶片15万页、录音录像带165盘。上海市档案局分别在上海、蒙特利尔两市举行“面向用户的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的永久保存”研讨会,推动两市档案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市档案馆已完成720多万页档案的扫描任务。广东省政府年初批示同意《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五年计划》,每年从省财政拨出160万元用于支持省档案馆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预计5年完成。省档案馆招聘了一批著录人员,对6万多卷民国档案进行文件级著录,并通过招标,对全部馆藏开放档案进行数字化。此外,广东省档案局还把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进行数字化,并与省长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了联网。大连市档案局出台档案数字化标准。青岛市开展机关室藏文书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福建省建立福建海洋文件级专题数据库。

五、数字档案馆建设呈现新局面

浙江省档案局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抓手,稳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全省市、县(市、区)档案馆中已有近三分之一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其中相当部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了当地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或“十一五”总体规划。浙江省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网络硬件设施配置到位,档案数字化加工大规模开展;以杭州市档案馆“网上档案馆”、绍兴市档案馆“档案数据中心”、舟山市档案馆“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为代表的各地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厦门、哈尔滨、苏州等城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六、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取得新实效

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发挥档案信息资源重要作用。重庆市档案信息网、宁夏档案信息网开通。北京市档案馆推出第二批100余万页档案全文上网,累计实现130万页档案全文网上利用,北京档案信息网1~10月访问量达71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宣武区档案馆档案文件查阅服务名列区最受欢迎公共服务事项之首;朝阳区档案馆截至10月底行政规范性文件查询网上点击率近70万人次。天津档案信息网新增档案案卷、文件级目录15万条,网上档案文件目录总计达到123.8万条。上海档案信息网实际点击超过123万人次,同比增长51%。广东档案信息网站开通两年多来,点击率已突破70万人次,发展成为岭南档案信息的门户网站,也是广大群众了解政务信息以及省情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央档案馆摄制了14集文献电视纪录片《伟大长征》,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部分省市电视台播出,而且在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教育网上播出。为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武汉市档案馆在网上举办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图片展”,群众反应热烈,点击率达5万余次。

数字文化规划范文第4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ussian State Library,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ction Plan of RSL Development 2013-2018, and stresses the Plan's guaranteeing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s. Comparing it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ction Plan of RSL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Key words Russian; national library; development plan; developing strategy

2012年12月,俄文化部批准了《2013~2018年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发展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Russian state library,RSL)五年期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任务,为RSL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图书馆界的龙头,对内引领着全国图书馆行业的方向,对外则展示着国家的文化实力[2],在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体系中处于独特的中心地位,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推动者[3],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对本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RSL是世界最知名的图书馆之一,研究其发展规划,有助于了解俄罗斯图书馆事业发展,同时,鉴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国家图书馆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和深入,尤其是数字时代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图书情报学界广大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未来国家图书馆发展战略问题提供建设性宝贵意见,”[3]希望本文能为我国制定国家图书馆发展规划带来一些启示。

1 RSL发展现况

RSL位于莫斯科,馆藏文献4300万册(份),涵盖世界367种语言[5],是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图书馆。RSL前身为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862年建成的鲁缅采夫博物馆,它的摇篮是建于1784~1786年的巴什科夫宫,目前是莫斯科市的重要景观之一。按1991年俄总统令,RSL与克里姆林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国立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剧院等并为俄罗斯国家特别珍贵遗产,是俄罗斯人民的财产[6]。俄政府是RSL的创办者和财产所有权者,俄文化部为直接管理者。

RSL是俄罗斯的国家总书库、联邦古籍文献工作中心、国家图书分类编目中心、文献馆际互借与传递中心、IFLA俄语中心、东方文学中心,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主要是手稿),也是联合国、UNESCO、欧洲委员会、世界银行等众多国际组织文件的备份保存机构。RSL与国外和国际组织(如IFLA、ISO、UNESCO等)开展积极广泛的交流活动,倡议建立了欧亚图书馆大会,以加强独联体国家图书馆间的信息交流,维护独联体共同的信息和文化空间。RSL是俄罗斯图书馆学、目录学和图书学的科学中心,是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科研和信息基地,拥有丰富独特的图书馆学、目录学、图书学等专业文献。作为科学研究机构,RSL开展俄罗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使用工作,1995年开始了“俄罗斯记忆”、“俄罗斯古籍挖掘、统计与保护”、“官方文献国家收藏库”、“俄罗斯图书馆藏书协调建设”等大型项目研究工作,对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1998年RSL提供电子目录查询,开设官方网站,设立电子邮箱,1999年设立互联网室,2000年作为俄文化部《保护俄罗斯图书馆文献资源国家纲要》的主要执行者,开展全俄图书馆文献保护工作。自1918年国家机关迁至莫斯科直到现在,RSL一直为最高国家机关提供优先服务,与其他信息机构合作,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活动。

进入21世纪,RSL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①全俄公共法律信息中心的建设与完善。目前,RSL的法律信息中心成为全俄公共法律信息网联邦研究中心;②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RSL是俄罗斯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创建者之一,2005年倡议建立了俄罗斯数字图书馆协会,推动全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③建设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为叶利钦总统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目前在俄罗斯所有联邦主体和独联体等近邻国家的80多个城市开设500多个虚拟阅览室,向全俄各地及周边国家提供俄罗斯图书馆数字资源,每天访问量达8000人次,这也被认为是RSL为信息经济发展和消除信息不平等做出贡献的鲜明实例之一。

RSL现设有阅览室37个,座位2238个,电脑437台[5],截至2013年1月,自建数字资源87.75万种。每天来馆读者4000人左右,新读者200多人[7]。RSL在俄罗斯信息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核心骨干的功能,为消除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不平等提供保障。

2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明确了RSL的使命、发展目标、优先工作、措施、规划实施、预期成果等。本文结合И.Ю.Багрова对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结[8],绘制了《规划》主要内容结构图(见图1)。

3 《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方案①

3.1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

馆藏文献资源是一个图书馆的立馆之本[9],《规划》将收集、保存并使用文献资源,全面履行国家图书馆的使命列在首位,作为RSL发展的根基。

3.1.1 收集文献

(1)完善国家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保障制度,按《俄罗斯图书馆事业法》规定,国家图书馆资源是有特别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旨在长期保存和提供公共使用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组成部分,是俄罗斯人民的文化财产。

(2)收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手稿和印刷古籍文献,如古代手写作品、法令、杰出历史和文化活动家个人档案等,以充实国家图书馆资源,每年入藏国家图书馆资源的新文献不少于3.5万册。

(3)与其他联邦图书馆、行业部门图书馆和个人图书馆开展国内外文献资源协作建设,以充实馆藏文献,满足最广泛用户的使用需求,到2018年90%以上的俄罗斯国内出版物入藏RSL。

(4)遵循“拥有”和“获取”平衡的原则,开展国内外数字资源(在线和离线)建设,与数字资源商签订协议,确保图书馆能为馆外读者提供服务,2013年签协量不少于10%,2018年达到50%。

(5)提高RSL电子目录的质量与性能,以确保对RSL馆藏资源的智能搜索、显示与利用,2013年50%的卡片目录转换成电子目录,到2018年实现卡片目录100%电子化。

3.1.2 保存文献

(1)加强对馆藏纸质载体文献的系统性保护,坚持不懈地研究文献载体过时和计算机软件程序变化情况下数字文献的保存方法。

(2)加强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及RSL馆藏其他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对文献数字化转换、缩微化备份保存,采取全面有效措施方法,消除生物、化学等因素及气候(如温度、湿度)因素对馆藏文献的不利影响。

(3)强化图书馆安全防火措施。

(4)加强阅览室监控系统和馆藏文献标记制度建设,防止盗窃及其他损坏文献行为发生。

(5)加强对数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管理。2013年深度修复至少1000种珍稀图书和手稿,2018年前每年修复图书数量达到5000种。

3.1.3 提供文献的公共使用

(1)在RSL现有楼宇和新建楼宇配备先进技术设备,保障俄罗斯公民通过“政府服务”网站(http://gosuslugi.ru/)和其他服务方式获取RSL的信息资源(按照《国家服务提供法》,RSL参与提供国家图书馆资源书目信息[10],在“政府服务”网站可以获取RSL的馆藏书目信息和非版权保护文献),具体措施有:①扩大RSL虚拟阅览室网覆盖范围,保障用户获取和在线使用RSL资源,虚拟阅览室的数量2013年将不少于1000个,2018年不少于5000个;②加强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与利用,实现“24/7/365”式(一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满足用户信息需求;③开展文献电子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完善信息咨询服务,包括虚拟咨询服务;④开展远程用户服务满意度跟踪调查研究。

(2)RSL资源服务实现民主化,具体措施包括:①使不同受教育人群、年龄群体、社会群体都可平等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加强用户数字资源使用培训指导工作;②加强和扩展RSL相关部门的社会文化工作;③按用户需求提供图书馆服务;④采取措施,对读者进行教育,吸引新用户来馆,展示RSL丰富馆藏并告示获取使用方式;⑤在RSL新楼建立面向居民的公共信息智力中心。

(3)通过举办移动式展览、在RSL周边和馆内营造舒适便捷和有吸引力的环境,吸引用户来馆,在RSL周边和馆内营造文化休闲空间氛围,打造莫斯科特别珍贵文化遗产旅游观光带,路线为“克里姆林宫――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RSL”,通过观光旅游方式宣传RSL,吸引游客来馆使用资源与服务,彻底修缮RSL读者服务区入口,改善用户信息服务。

(4)利用国家财政资金购买科学和教育类出版物版权,保障公民获取受版权保护作品,使公民能在馆内受保护的电子空间内获取使用这些资源。

3.2 提高图书馆员工资水平和工作技能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图书馆发展和资源建设及用户服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工资与业务水平无疑是直接关系图书馆员工作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俄罗斯,图书馆员的工资普遍很低,导致人员流失严重、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甚至出现对文献监守自盗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与读者服务,为此,《规划》将提高图书馆员工资和业务技能放到仅次于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加以规划,而将两者同等放在一起的目的是将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挂钩,体现工作完成效率与报酬待遇的关联性。具体方案包括:①RSL图书馆员平均月工资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达到3万卢布,2018年前达到莫斯科市平均水平;②RSL员工与RSL(分别以雇员与雇主身份)之间签订“效率合同”(2012年俄罗斯政府实行劳动者工资改革举措,将工资与劳动效率、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旨在激发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劳动合同),确保RSL的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与其工作效率和技能水平相一致;③加强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培训、再教育,提高图书馆员业务技能。

3.3 为科研与实践、创新服务、继续教育、技能提高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为给RSL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服务创造良好条件,采取如下具体措施:①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出版专著、编制图书馆目录等形式,科学地揭示RSL的馆藏,每年RSL出版不少于两种连续性专业刊物;②举办一系列旨在吸引用户关注道德精神价值、国家文化成就以及国家历史文化科学事实的信息活动,培养公民的精神道德、爱国主义情操、创造力,具体活动包括向用户提供文献作品、举办用户培训讲座、举办国内外图书展、出席媒体宣传、编制出版相关信息产品,每年至少举办三次国际性会议;③通过建立旨在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自由获取可靠信息的跨部门项目体系,确保文化和教育领域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体化整合;④利用搜索和信息网络实现俄罗斯图书馆信息资源与国际信息网络系统一体化整合,包括与世界数字图书馆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接轨;⑤按照图书馆信息环境发展的新模式,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图书馆员技能水平;⑥在图书馆学科学研究部、目录学科学研究部、图书和阅读科学研究部、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基础上,2013年建立统一的信息社会图书馆发展问题科学研究部,研究人员不少于30人。

3.4 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制度

2012年3月,RSL进行了机构部门重组,文献保存与服务部门进行整合,152个下属机构整合成24个部门,副馆长由6个减至4个,图书馆员精编了154个有活力的专业人员,在完成国家委派任务指标的情况下,工资平均提高18%,2013年的第一季度,计划重组科学研究部门,对图书馆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与此同时,开展图书馆服务技术系统、保洁、存包、保卫、饮食等服务的外包工作,2013年计划实现图书馆所有非专业服务的全部外包。RSL继续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监护委员会等机构,广泛吸纳政府机关、社会机构、图书馆界等的相关人士(包括国际伙伴和专家)。2013年计划建立图书馆劳动者集体委员会。在外部环境方面,将RSL定位为保障俄罗斯公民获取可靠信息和知识的现代化智力中心,提高RSL的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力。

4 《规划》的实施

4.1 《规划》实施的资源保障

(1)资金保障:依靠联邦财政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包括国家委派任务项目经费,参加联邦项目、地方项目、部门项目计划招标中标后的获得资助,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吸纳预算外资金,即多方筹措《规划》实施所需经费。《俄罗斯联邦文化纲要(2013~2018年)》为RSL的数字资源建设的划拨了预算经费。

(2)馆舍大楼和设施保障:按标准,保存RSL馆藏所需面积不少于11万平方米,但如今只有6.6465万平方米(只能满足60%馆藏面积需求),馆藏年增文献3.5万册,需年增加875平方米[11] ,2010年RSL馆长接受俄新社采访时,指出资金问题影响新馆建设,致使大量馆藏存放在俄罗斯图书局,300万份文献读者无法获取[12]。读者区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只能满足现实需求的43%,修缮现有楼宇、建设新馆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早在1994~1997年RSL就与莫斯科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委员会联合研制了“RSL馆舍重建、修缮和建设构想”,主要思想是通过建设现代化馆舍改进提高读者服务水平。2007年俄文化部通过“修缮巴什科夫宫和建设RSL”的决议,接下来将继续修缮现有馆舍,2018年完成馆舍主体部分大修,为实现《规划》中资源建设与服务目标任务实现创造条件。

(3)信息技术保障:RSL业务工作广泛全面应用信息技术。2013~2018年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先是为读者使用RSL数字资源创建舒适快捷的服务环境体验:①读者通过互联网实现在RSL注册;②在与用户签订远程使用协议基础上,保障RSL用户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资源;③保障RSL读者获取使用馆藏“科学和教育文献”、“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综合文献”、“古本图书”、“乐谱文献”等主题的数字资源,增加资源量;④2013~2014年研发并开展基于iOS 和 Android系统的RSL数字资源移动获取服务;⑤在电子目录基础上建设馆藏文献电子定制系统;⑥加强电子馆际互借系统建设,向读者提供远程电子文献定制服务。

4.2 《规划》实施的管理与预期成果

4.2.1 《规划》实施的管理

首先,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实施管理措施:综合研究影响RSL功能运行有效性的所有因素;对待各项管理任务的执行坚持系统性观点;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

其次,在《规划》实施执行机构方面,选拔RSL中最具权威和高技能的工作人员组成《规划》执行和协调保障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赋予该机构及人员的相应职权。

4.2.2 《规划》实施的预期成果

《规划》的实施不仅具有国家意义、一般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具有经济意义,预期将取得如下成果:①国家图书馆资源将是开放和可获取的,用户在任何时间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所有所需信息的获取有效性将增强,包括每年要有10%的俄罗斯新出版图书数字化后加入国家数字图书馆供用户使用(RSL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目标见表1);②居民通过使用免费的“政府服务”时,有效获取可靠、合法的俄罗斯图书馆收藏的国内外信息资源以及世界文化资源;③用户(自然人和法人)居住在俄罗斯9个时区的公民都能快速有效和经济地获得前人和当代人创造的智力资源;④图书馆提供服务的目标定位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观点与知识的交流提供信息保障,帮助人们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个人智力水平,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2012年5月“关于国家政策实施的措施”俄总统令部署的工作内容。

4.3 《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2013年5月,依据《俄罗斯劳动法典》,RSL与工作人员签订集体聘任合同(期限为2013~2016年),双方代表分别为RSL的馆长和工会主席[13],集体聘任合同确定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工作制度、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资、津贴、补助等)与待遇、劳动保护与健康、就业保障、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及技能提高、工会组织、合同监督等内容。合同共71页,内容全面、细致,附带了RSL的九个规章文件,包括RSL工作人员内部劳动规定、RSL工作人员劳动报酬规定、RSL社会保险委员会规章、向RSL工作人员免费发放洗漱和(或)消毒工具规定、RSL工作人员社会援助规定、RSL工作人员劳动奖励规定、RSL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介绍性办理规定、RSL工作能手章程等。

2013年10月,俄文化部部务会听取并讨论了RSL馆长А.И.维斯利关于RSL建设与发展的报告后,高度评价了RSL在保存文化遗产和现代知识并向读者和远程用户提供方面的工作,最终通过了“支持RSL发展”的决议[14],肯定了RSL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工作,提出了支持RSL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①RSL在2013年12月1日前研究起草“国家数字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统一技术要求”,面向业界公开讨论;②俄文化部资产管理和投资政策司在2013年12月31日前与俄文化部相关部门协商起草加快RSL新楼设计和建设建议;③俄文化部资产管理和投资政策司在2013年11月29日前与RSL联合起草RSL馆舍整体修缮资金来源建议;④俄文化部法律规范司与科学和教育司、RSL在2013年12月1日前共同研究《俄罗斯文献呈缴本法》修订问题,包括增补电子形式文献呈缴本,研究修订《俄罗斯民法典》(Ⅳ知识产权)必要性等问题。俄文化部副部长Г.П.伊夫里耶夫负责监督决议执行情况。这些综合措施对RSL馆舍建设、资源建设与服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3年RSL研制新版“古籍文献?基本要求”国家标准(草案),以替代ГОСТ 7.87-2003“古籍文献?基本要求”国家标准,2014年RSL参与制定“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技术”和“电子文献?类型?版权记录?技术特性”两个国家标准(草案)[15],与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等共同着手研究“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与保存”国家标准[16],这些标准必将为RSL馆藏资源保护和数字化建设提供规范制度保障。

2014年俄文化部通过决议,明确了RSL作为国家数字图书馆运行管理者的地位,要求RSL制定2015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17]。2015年RSL开始加大馆藏文献数字化力度,决定每个月编制预数字化文献目录清单,目前已编制的1~3月份目录清单正面向社会征集意见[18],根据用户需求决定数字资源建设内容。2015年2月,RSL主导建设了新的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将自建的及其他图书馆的数字馆藏整合于该网站平台,目前网站处于运行测试阶段,未来将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一站式图书馆文献检索和获取使用服务。

综上可见,《规划》中的文献资源建设、人员管理、馆舍建设等重点任务工作都稳步推进实施,总体进展顺利,近期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5 结语

数字文化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现状 机遇 规划

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数字图书馆开始进入建设初期,在网络平台构建、核心技术研发、标准体系构建、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平台日的渐完善,虚拟专用网络体系的形成,硬件系统的安全可靠,信息存储能力的全面提升,软件系统的升级换代;数字资源建设效果显著,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健全,核心技术和能力全面提升,独具特色并成规模的数字资源库提供有效服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构建;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服务渠道的不断丰富,已经实现了三网覆盖,广泛涉及了各种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面向各种类型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部级数字图书馆的带领下,覆盖全国范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日渐成型,并不断完善和成熟。

2 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新机遇

信息环境变革。信息环境的瞬息万变,对数字图书馆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加强技术、资源和服务方面的建设与开发,要在最短时间内面对突变的信息环境作出有效响应,并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实现平衡、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得到了空前重视,数字图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的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新型文化业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时代潮流下,数字图书馆将全面引进现代化技术和理念,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社会需求支撑。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和人群日益广泛,手机进一步拓展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这无疑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

3 科学规划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包含了三个核心因素,即技术、资源和服务,本质上来讲,三者分别代表支撑、基础和目的。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时,首先考虑最终方案能否构建起能够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体系;其次考虑方案落实过程中的资源保障能力;再次要考虑方案的技术支撑条件,就是所涉及的核心技术能否有效应用于数字化建设;最后,要实现技术、资源和服务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如图1所示,如果给三个核心要素各画一个圈,如图1所示,重叠区1属于优先建设部分,并且建设成本最低;重叠区2是无需建设的部分,毫无实际价值和意义;重叠区3和重叠区4可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存在一定的建设风险和成本投入。技术圈、资源圈和服务圈的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重叠区1的不断扩展,推动三者向重合方向良性发展。

第一,要加大专有技术的研发,全面升级技术圈。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需要技术的有力支撑。首先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建设图书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依赖的技术;其次是专业技术的支撑,即贯穿数字资源发展始终的核心技术;最后在实现前两大目标基础上,根据受众实际需求,研发专有技术,为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提供高效的服务。

第二,分层规划,合理调整资源圈。根据上述的技术圈、资源圈和服务圈的结构图,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发展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分层规划,就是要根据“基础”、“核心”、“投入”三个层次加以落实。基础层的资源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确保资源圈、技术圈和服务圈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核心层的资源是需要想办法解决获取渠道的资源,是丰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渠道的有效手段,要想实现技术成熟,就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并加大发展力度;投入层的资源是为实现数字化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资源,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合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第三,以受众为本,积极拓宽服务圈。受众信息需求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根本依据,受众信息需求分析是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加强服务模式革新的重要数据参考和核心研究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成功建设和发展不仅要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且要进行深度业务开发,为受众提供高效便捷、个性专业和精品优质的信息服务。深入挖掘受众需求和积极引导受众需求是有效拓展服务圈的手段和途径。

4 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语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合理规划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实现技术平台的全面升级,实现数字资源结构的完善,实现服务体系的健全,实现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平衡、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是能否顺利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金慧芳.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1(04).

[2]王喜平.试论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郭晨.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