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供产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路排水;设计;原则;交通;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D7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城市道路建设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每到暴雨季节,道路上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现象,特别是城市中心区路网比较复杂的道路则更为明显,路面存在积滞水严重影响道路行车安全及畅通。 因此,如何提高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排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对市政道路的作用和危害

路基和路面结构外露在地表,直接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水是道路上常见的自然物质,由于它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道路的湿度从而会影响到道路的使用质量与行车安全。

在城市中,雨雪形成的大气降水轻微会导致地面积水影响正常交通,严重会造成地面的重病害――可以直接冲毁路肩、边坡和路基;渗入路基内部的水会使土基湿软从而引起路基冻胀、翻浆或边坡塌方、泥石流,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进入结构层内的水分可浸湿无机结合料处治的粒料层,导致基层强度下降,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和松散;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接缝多,从接缝中渗入的水分聚集在路面结构中,在重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动水压力,导致接缝附近的细颗粒集料软化,形成唧泥,产生错台、断裂等病害。

因此,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形成病害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无不都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浸湿和冲刷破坏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坏,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充分认识水对道路的破坏性,认真做好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已是一项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二、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城市道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运行的要求,增强运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运输成本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这就要求路基、路面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能等使用性能。而道路路面积水,会降低车辆的运行能力,甚至使车辆产生液面滑移,对交通安全极为不利,同时路面长期积水会浸润路基,降低路基土的强度,甚至造成路基整体破坏。因此,在设计城市道路时,为保证行车安全、改善城市卫生条件,以及避免路面过早损坏,要求迅速及时地排除路面积水,同时城市道路排水也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部分,很多排水主干管均敷设在其下,为保障生产和人民生活,还需及时排除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

三、道路排水设计在整个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的排水工程是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保障自然环境、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城市道路的排水问题已经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城市中排水系统的科学合理与否,可直接反应出这个城市的经济情况、管理状况如何,若不合理,则会引起多方面的危害。

首先,会引发社会安全隐患,道路排水设施不好,路面积水会直接降低车辆的行动力,使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其次,会造成对道路的破坏,道路长期浸泡在积水中,路基的强度会大大降低,从而破坏路基的整体性能,车辆在行驶的时候,路面板材会由于不堪重负而形成陷坑,严重的时候还会形成断板。最后,是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排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生活排水的任务,城市道路排水不合理会对居民正常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道路排水设计很重要。

四、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重要性体现方面

1.市政道路路面结构排水

由于少量的雨水通过路面空隙,路肩和裂缝是由高水位地下水截断的含水层渗入到路面结构内,造成路面基层承载力下降,在动胀地区,融冻季节水会引起路面结构的结构性破坏,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把路基内部的水排出路基之外。首先,在道路各结构层施工时,每层均按照道路路面纵横坡度进行施工,使得每一层都形成一个排水坡度,及时将各结构层水沿道路横坡排入道路两侧设置的盲沟或排水渠道内,再通过盲沟将水排入雨水井内。在面层和基层之间设置乳化沥青下封层,使得通过缝隙向下渗入的水分及时沿封层表面向道路两侧排走,保持道路基层干燥。路面结构内设置排水层将地表水及时排除,防止渗入路基,在路面结构以下路基以上位置设置排水垫层。排水垫层设置一定的纵横坡度(其纵横坡度分别同道路路面纵横坡度),将渗入排水垫层的水分迅速地排出道路以外。排水垫层选择透水性较好的粒料材料,如碎石,矿渣、砂等,这些材料还可以防止路基内地下细水的上升,使路面结构保持干燥。

2.市政道路行车道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有双坡排水和单坡排水,当车行道宽度较宽时,为了减少地表水在道路表面的径流时间并迅速将水排除,通常采取双坡排水方式,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的方式收集路面水,通过与其连接的雨水支管,将收集到的地表水排入埋设在路面下的雨水主干管内,最终排入保留水系或河流中。双幅路道路排水机动车道采用的是双坡排水,非机动车道的排水方式即为单坡排水,这种设置的方式既有利于施工,又保证了路面的完整性。

3.市政道路人行道排水设计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人行道的排水尤为重要,为了便于排除人行道的路面水,人行道的横坡设置时坡度朝向行车道,雨水沿着横坡流入行车道的雨水口内,如果人行道较宽且雨水较多时,可以设置专门的雨水管道迅速排出路面的积水。城市道路位于挖方路段时,通常在道路的两侧设置各种形式的挡墙,由于汇水面积的增大必须在挡土墙上方设置截水沟,拦截径向流入人行道的地表水,在挖方路段的道路,路面标高较低,会有少量的地下水沿着挡墙的泄水口排出,从而使挡墙的墙壁上留有含有泥土或铸铁生锈的雨水污迹,影响道路的美化。 此时,为了使人行道清洁干净,可以在人行道边设置排水通道及时将挡墙上方的流水截走。

4.市政道路绿化带处的排水设计

绿化带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城市道路一般都有15%~30%的红线宽度作为绿化带,而且近几年各个城市加强环保,使得道路绿化带宽度越来越宽(特别是游览性道路、 滨河路及有美化要求的道路,绿化带宽度将更大)。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道路绿地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美化了城市和对于减少道路交通污染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绿化带内的排水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绿化带中应设盲沟收集就近排入雨水检查井。

五、总结

城市的道路排水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程,对于城市道路使用寿命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为了保证市政道路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做好道路的排水设计至关重要。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工程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要重视道路排水给道路带来的影响,做好系统的排水工程,从而尽量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并延长道路是使用寿命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曹霞,罗旖旎.浅析城市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市政道路与排水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第02期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慢行交通;车辆

当前社会发展中,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下,世界上各大城市在发展中都面临着经济功能增强和竞争力加剧的挑战,也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至于。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其主要的措施和方法就是实现城市区域交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得整个交通体系能够形成一套整体、全面系统的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进而增强国际分工中存在的有利地位和控制能力。

一、慢行交通概述

慢行交通是一项新兴的概念,也是新世纪才提出的一种概念模式之一,是基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为基础的综合通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是通过由步行、自行车和助动车三种构成的一种综合通体系和交通模式。这种交通结构的出现有效的减少了小汽车造成的负面效应,也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1、慢行交通概念

所谓的慢行交通主要指的是以人步行或者自行车为主的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体系和交通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噪音污染低、制动较好且以各种过渡性补充为基础的非动力佳通系统模式。然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城市交通为了能够实现人的转移不是车辆的移动,其归根究底是为人类社会发展做服务的。但是在现代化城市发展和道路设计工作中,多数城市在建设中主要是针对城市发展和汽车通行能力为主的设计规划措施,没有给人们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也造成了慢行交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慢行佳通的特点

2.1普遍便捷

慢行交通是一种贯穿于城市各个公共空间角落的一种交通体系和交通模式,是以满足市民出行、购物、休息等需要为主的一种交通模式和交通体系。一般来说,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其出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弹性出行和非弹性楚翔两种。其中以旅游、休息、购物和探亲为主的出行都可以称之为弹性出行,而以上班、上学等目的为理由出行也被称之为费弹性出行。其中弹性出行是一种不受时间的约束和限制,相对速度要求较低的过程,而非弹性要求是对于时间要求较为精确,因此受到时间的限制而对于速度要求较高。因此在生活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来选择相对应的交通方式,从而形成交通体系的顺利、协调发展要求。

2.2短途效益好、绿色环保

慢行交通具有着短途效益好、绿色环保的优势和特点,其是以人力为空间转移的一种动力及哀痛模式,行车的速度较低,一般都是小于3公里每小时的交通体系,而对于超过3公里的交通则多事采用公共交通之间的转乘和换乘。同时这种慢行交通由于是由人力为动力进行带动和行驶的,因此不容易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更是有着锻炼身体的功效和优势。

二、城市慢行交通发展问题

1、缺乏对慢行交通的系统规划和关注

目前城市交通发展"重车轻人",城市交通建设主要考虑为机动车服务,而将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置于边缘和从属地位,严重制约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较少提及慢行交通,城市交通规划逐渐被机动车交通规划取代。同时,道路建设也仅仅注重机动车道、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而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系统的专用道路严重滞后,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车道越来越多而人行道越来越窄,快速路与日俱增而自行车道减少,大量的人车冲突、社会矛盾因之而生。

2、弱势群体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慢行交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城市交通中处于弱势地位,人车混行导致安全性较差,在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辆共同存在的交通环境里,一旦发生交通冲突,行人、自行车骑行者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其出行比例受气候、出行目的等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另外,由于自行车和行人的行为的随机性,慢行交通违章成为城市道路混乱及安全事故的一个突出因素,而且由于其数量庞大,乱停乱放及插空现象严重,管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从确保人身安全的角度,对行人、自行车骑行者等慢行交通使用者进行重点保护。

3、城市交通管理理念亟待转变

"以人为本"是城市交通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其基本内涵就是强调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公平性,核心是对交通资源公平占有。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系统"以车而非以人为本"的路权分配倾向已经开始显现,少数小汽车使用者占据了大多数道路资源,而大多数步行与自行车使用者只能使用较少的道路资源。因此,提倡"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管理理念对实现交通结构的优化,路网的合理配置,以及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标准,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健康发展

在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相关规范中,进一步明确慢行交通的建设条件、规模、方式等标准,将慢行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加以规定,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向着快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应将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设置标准纳入新道路设计标准内,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相关措施,合理引导并吸引中短距离出行的交通量向慢行交通转化。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对慢行交通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慢行交通在短距离内点对点的出行优势,合理引导慢行交通的有序发展。

2、正确处理好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关系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安全、快捷、高效。在大力提倡发展慢行交通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处理好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关系,使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转。慢行交通在一定的交通层次范围内具有快行交通无法取代的优势和适应性。慢行交通应是城市快行交通的合理补充,而不是替代品。所以在提倡发展慢行交通的同时,并不是为了使城市交通真正慢下来,而应该特别重视慢行交通与快行交通的有机衔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3、加强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

目前在我国各大城市,挤占慢行交通系统空间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这不但对居民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容易造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不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扭曲”。目前,我国整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落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交通运输也仍然受到“瓶颈”制约,总体运输能力长期不足,限制型运输状况比较严重;另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很长,涉及到钢铁、7水泥、建筑、机械、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许多相关产业,其投资拉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作为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重点行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振兴不可或缺的产业。

历史上看,大规模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但增加投资在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概念完全不同,投资和扩大内需两个概念也是不能等同的。西方发达国家走到今天,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都已相对定型,增加投资主要是用于增加财富,并试图通过这一手段促进一些先进技术转化为新产品,从而影响需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交通运输设施不只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推动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问题首当其冲是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比如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基本网络建设问题,根据国家的规划要求,总体上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但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扎扎实实依据规划来实施。一方面,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完成规划事项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仅靠这一两年的投资拉动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继续实施既有发展交通的方针、政策,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满足基本交通需求。在基本网络还没有完善之前,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必须的。今天的扩大内需是为了长远的发展后劲。

目前运输能采用的是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等五种方式,在现有交通方式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解决人和物的移动问题?人的问题包括城市交通、城际运输以及农村老百姓的出行、城乡间的交通问题等,还包括正常的业务交流,比如商务旅行、探亲访友,我国比较特殊的是季节性的交通需求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春运。这些都可以算作人们的基本交通需求,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是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职责。

第二个是货的问题。货物的交通运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资源密集发展阶段,大宗物资较多,会更多使用铁路、水运。当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相对而言,衡量产品的价值变得不同,公路的灵活机动性一下子显现出来,公路就是更好的选择。同样,技术密集型时,航空的优势就很突出,比如芯片的运输。就我国而言,由于资源禀赋、生产力布局以及供求结构等阶段性特征,货物运输的现状仍然是资源性的物资占绝大多数,因此,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

在中央扩大内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计划中,加快铁路特别是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我国人口众多,客运供需整体处在紧张状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的流动必然增多,客运上升的空间还很大。但货运受产业结构影响,会产生波动甚至可能会出现运力富裕,因此,,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点突出了客运,把5万多公里的快速客运网单独提了出来。所以,对于铁路发展而言重点是客运。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我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能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我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二、发展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作用和动力作用两个方面: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交通运输的自身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动力作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我们从事交通运输领域规划和管理者搞清楚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在探索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如何相适应的问题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从事业、战略及规划发展的要求上,站在提高国家竞争力、发展经济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立场,以优化空间、时间、经济及技术资源的整体手段,明确界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战略和定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两者的互动,使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出现或少出现的权宜之计还是要超前发展交通运输。因此,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交通运输的超前发展是基本保障条件。

交通运输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各种运输方式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自身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另一方面,这一系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部分要充分体现出来,就交通运输系统而言,就是尽可能将用于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部分要适度超前考虑。

交通运输依靠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运营管理系统三部分联动才能发挥作用。永久性基础设施部分是指路基、桥梁、隧道等等,运载工具就是与当前科技水平适应并经济适用的汽车、车辆、飞机和轮船等,运营管理等支持系统则相对复杂,包括体制机制与各种技术支持系统的结合以及制度安排的要求。

以高速铁路为例,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控制系统,就不可能发挥出其技术水平的最佳目标。如果管理系统与基础设施、运载工具不匹配,即使运载工具的技术水平再先进,也不可能达到3QQ公里、200公里这样的时速。但永久性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就难以改变,特别是线型、桥梁、隧道等构筑物,解决此类的问题只有建设适度超前才是最经济的。因此,对影响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长期性的问题要作为主要矛盾提前解决。至于运载工具,未来是训0公里时速的车还是200公里的车,管理系统如何,可以慢慢去配套,但如果将来有了先进运载工具再回过头来建设永久性的基础部分,那就为时太晚了。

当然,这里有一个技术经济合理性的问题,需要决策者更具前瞻性,更具对科学技术影响于本行业的把握。就目前已掌握的应用技术而言,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决策的问6_题主要集中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影响的主要元素是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留有对已成熟技术应用的空间,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超前考虑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我国国情说起。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又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客运问题历来是铁路运输的重中之重,目前也是老大难问题。几代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进行研究探索,目前已形成共识一一即要有客运快速网络,要有客运专线。其出发点有二:一是解决这一普遍的问题要通过大规模的铁路线路增量和技术等级的提高,二是对城市密集的区域,客运需求相对稳定,如果运量足够,成本效益可以平衡,就应该建客运专线。从目前的规模看,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的比重还不大,快速客运网络大都是客货混跑的线路。

交通的基础部分是永久性设施,一般说来必须适度超前。比如说高速公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就有了高速公路,但那个时代汽车还远没有发展起来,美国的高速公路真正迎来它的大发展时期,是在二战前。我国下决心要做客运专线,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以2002年开始起草、2004年1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标志。可以这么说,除了日本的新干线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专门的客运专线。我国不仅有客运专线,还在建设客运专线网络。之所以敢这样做,道理很简单,就是我国人口多、需求大。西方国家对客运专线的疑惑主要是白天运了客之后,晚上乘车的人就少了。我国国情不同,可以说大量长距离的旅客运输需求使我国的铁路可以昼夜运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可以做客运专线。根据目前规划的要求,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达到5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只有1.6万公里,而在这1.6万公里中,真正要求达到35Q公里运行速度的只有京沪、京广等几条线路,而且速度等级也不同。其余的都是客货混运。客运量大的,以客运为主;客货运量差不多的,运力分配也相当;客更少的,就以货为主。

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具有短期刚性的属性,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从总水平而言也是具有刚性;然而,对于一种具体的运输方式或特定的运输需求而言,运输需求则表现为富有弹性。因此,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要使交通运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适度超前发展交通运输产业,重中之重在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建设。综上所述,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在能源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发展可持续的交通首先要在规划上保证超前,然后必须大力发展交通科技创新,包括制度和组织创新,从而实现长期的运输平衡,为经济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三、优化结构:交通运输发展要始终把握的主题

应该说,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而言确实是机遇。但不同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可以花更少的钱而见效更大,因为那是百业待兴的时期,相对于发展的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还不突出。但这一次金融危机发生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要想把握好机遇,我们的任务既包括发展,也加重了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多的要在优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把优化作为一种手段达到发展的目的。基本的原则是优化中发展,发展中优化。

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始终是发展中的主题。在我国,增加投资与扩大内需是不矛盾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扩大内需,因为我国的扩大内需发生在人们的基本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发生在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严重不合理的状态中,如果不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单纯地就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可能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此次的经济危机不是以周期性为主的,而是结构性的,并且是受制于美国的结构性经济危机。由于人们无法将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中所阐述的新经济理念与现实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脱节,人们对过去那种信息经济能够创造财富的信念完全破灭了,所以基于这种信念的需求开始下降,从而导致了那些为美国需求而生产的世界范围内工厂的停工。可以说,这次经济危机,美国受的是轻伤、欧洲受的是重伤,而中国受的是内伤。所谓的内伤,就是说尽管表面上钱没有少多少,但产品结构变了,因过去的需求而生的工厂,可能未来不再需要了。只有等到新的需求成形、产品结构发生更新换代,才能知道未来中国还是不是世界工厂。当然,需求结构相对定型,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因此,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能拿经济发展的速度来做标准。现在速度对我国来说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应该说,中国在未来的新经济结构中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首先是各种运输方式自系统要有一个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自系统无论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而言,都是一样的。自系统自身优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就现阶段而言,自系统优化的任务就是要抓紧实施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完成了这些规划,就能实现阶段性的优化。应该说,理想的状态是用最佳的方式运输最适宜的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用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好的运输效果,实现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最佳效果。

具体到交通发展面临的结构问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比例,另一个是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原本就落后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很难实现,换句话说,单一依靠内涵(即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不增加的条件下发展)而非外延式(增加规模建立网络)的发展,是解决不了结构问题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典型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完善各种交通方式的网络,实质上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战略转型期。从交通运输层面分析,交通运输供给总量不足、运输结构不合理、运输市场不完善、运输效率低等问题,是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结构性问题的主要成因。加速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快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实现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和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妥善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前提。

首先,必须建构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发展应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装备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使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运输一体化,形成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和持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使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很多国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上都将区域一体化作为主要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速度能够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过于滞后或超前发展的交通运输都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区域经济大系统中,交通运输作为一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着区域经济,两者不但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想要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成为客观基础和必然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

所谓的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在相应的区域内相互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可以将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特别是表现为能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能否通过合理布局地区之间的生产力使其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单一的经济指标是无法完全表现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思量时需要全方位进行,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能够有效结合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对国家经济中地区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分析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现状;三是分析方案是否能够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或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分析其协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对基础设施的适应。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交通运输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来打破,按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能够统一规划交通资源,使组织与协调工作保持合理性,从而确保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运转正常,同时创造便利条件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可以使交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从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一是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要载体,发展方向和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相符合;二是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不是叠加汇总各类运输方式,主要是把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全局性;三是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其中一体化中包括政策要素、规划建设以及市场要素等;四是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得到充分的展现,另外也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影响着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提升,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就是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同时可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资源以及地区之间的布局,对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较,区域经济特有的特征为关联性、一致性及层次性。在划分区域经济系统时能够根据这些特征把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区域生活、发展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已成为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能够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研究分析能够看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着各个部门,可以使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得到充分实现。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如果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同样能够增加区域内的大量经济收入。另外,在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样作为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利用,使其和谐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高标准的运输需求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满足,同时对于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不断升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对运输布局和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均衡状态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现如今,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想要推动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将以下两方面做好。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给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条件。所谓的区域可达性主要是指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所存在的便利程度。提高区域可达性,能够使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得到促进,使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运输成本的不断减少和运输距离的进一步缩短,能够使区域的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使其在区域内更具有竞争优势;二是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加,确保不会间断联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组成部门,能够使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间的人和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合理的优化配置各个地区的资源,同时将区域优势进行充分展示,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使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合理地配置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布局以及运输结构,同时对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进行同步建设。将行业界限打破,对各类运输方式积极发展,确保分工合理,使综合运输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从而确保多样运输方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不断强化,保障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另外,还要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市场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保障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使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3.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制定,确保区域内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多头管理有效减少,确保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将行业垄断行为打破,使市场规定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交通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能够便于区域分工的强化,使区域贸易得到加强,使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得到促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的运输能力和承载能力。当前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益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质量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春亚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