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妙招

课堂教学妙招

课堂教学妙招

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教学 评价

新课标提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试想在小学阶段,如何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要"巧"、"精""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下面就结合几个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巧评价激活学生自信

案例:教授花城版走进音乐世界第1册第四课歌曲《小白兔乖乖》一课时,学生们刚刚聆听完教学光盘的范唱,这时,忽然最后排xxx同学嘟囔了一句:"咦不是这样唱啊?"鉴于平时这位同学上课一向都不主动举手发言,于是我问:"xx同学你听过不一样的《小白兔乖乖》吗?""幼儿园里学得跟这不一样"。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当堂唱了一下他以前学的《小白兔乖乖》,当他唱完后,我马上边为他鼓掌边评价道:"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这两首曲调不同的地方,你的小耳朵可真尖啊!让我们一起来为他鼓掌吧!"然后就着这个"插曲",我请同学们把曲调不同的乐句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更加准确的学唱歌曲。而鼓励同学表演唱时我特意让xx同学来当小老师,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结果一节课以来xx同学听、唱得特别认真,从此以后每节音乐课都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

分析:这个课例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针对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歌声或嗓音不自信;喜欢上音乐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现象,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通过评价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敢唱、敢想、敢说、敢动,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同学的认可,一句真诚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巧评价激活课堂气氛

案例:在教授歌曲《闪烁的小星》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手号演示歌曲,相信小学音乐教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手号比较慢,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因此在正式上课前我提前将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是Do队、Re队、Mi队、Fa队、Sol队、La队,并宣布本节课的评价规则:看这节课哪个队手号演示的准确率最高,哪个队的表现棒,而评委完全由队长和表现突出的学生担任,这样一来孩子们学习手号的积极性可高了,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示范。就这样先一起复习原来学过的手号,学习新手号"La",然后每一个乐句都是小练习,引导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练习和检查,然后一句句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能够获胜。当各队分别展示时,我指导其他队的学生也像老师一样来对同学加以评价。开始学生们往往用模糊的语言如"不错"、"不太好"等进行评价,经过一番指导,学生的语言生动亲切起来了,有的学生评价道:"xx做的手号很准确","xx队还要再加油","xxx做到新手号时有些跟不上了"……慢慢的,学生的评价由敷衍或找缺点逐步转向客观性评价,甚至是向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就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特别集中,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课堂气氛特别好。临下课时六个小队中有三个队的准确率达到了95%,有的孩子们还迫不及待的试着用手号演示其它的歌曲了。

分析:以上课例体现了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也比较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都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其他同学,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既能使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能看到他人的优点,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评价语言需要教师去耐心的指导,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我发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后,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更和谐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三、巧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案例:在教授歌曲《在农场里》时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歌词的创编,在学生中间巡查时我发现一个小组创编的又快又好,于是我请这个组长向大家介绍经验,她想了想说:"我们小组,每个人想出了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就很快完成了。""老师,我觉得我们组编的很好。"另一位组员补充道,"我们第一个创编好了,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还一起唱自己创编的歌曲呢!"听了他们对自己组创编情况的评价,我又让没有完成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我们组没创编好,主要是谁也不听谁的,还都在说话。"对于他们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及时给予了肯定,然后再延时2分钟,结果不一会就都创编完了,而且还都特别注意了不跟其它组雷同,接着我又鼓励他们进行了表演唱,学生思维更加的开阔。

分析:这个案例体现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逐步向具体性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找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表现力在轻松、民主、欢乐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的鲜明旗帜下,我们小学音乐课堂更应率先做出榜样,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架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创建和生成更加积极有效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音乐世界,并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真正快乐地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第2篇

一、在文本的精妙语言处拓展,丰富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教材中的文章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选入小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大家之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抓住文中精妙的语言、精彩的片段,甚至是一个标点,反复品味,读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品出语言中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文中描写最精彩之处就是对两人的交手过招,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给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的画面,让人越品越感到词语的魅力。在第二次交手时,洪教头用的是“把火烧天”,林冲用的是“拨草寻蛇”。就这几个字,没有对招式的详细解说,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品读空间。我引导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把火烧天’招式大概是怎样的吗?”学生展开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感受到了这一招的特点。然后,我又问道:“这样一招在格斗中威力在哪里?破绽在哪里?”孩子们演示了一下后,感到棒往下打的力量很沉,但是下半身却疏于防守。师:“林冲的拨草寻蛇应该是怎样打的?在对付洪教头时有什么妙用?”学生结合洪教头一棒的破绽,感觉到了“拨草寻蛇”真是恰到好处,真是妙招。师又引导到:“这两招的使用上,大家能看出两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吗?能领悟到这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吗?”学生通过交流,结合上下文,感觉到洪教头的凶悍、恨不得一招制胜的特点,而林冲却是沉稳、内敛,有大家风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深入探究,脑海中逐渐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打斗场景。学生从词语中读出了林冲和洪教头两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品读中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二、在文本的深情厚意处拓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课文中传递着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在引领学生品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实现情感的教育。教师要利用文本传达的人文情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阅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上《母亲的恩情》这课时,文中传递着对母爱的歌颂,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观,对父母的孝顺、感恩。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拓展阅读,问道:“小朋友们,读了课文后,能说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踊跃回答:“母亲真好!”“我爱母亲!”……接着我问道:“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文章吗?”他们根据自己读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然后,根据课堂拓展的情况,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对母亲表达的爱写出来,然后回去跟母亲说。最后,让他们在课后为母亲做一件家务事,送一样自己做的小礼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增加对母亲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提高了行动的能力。

三、在文本的中心主题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篇优秀的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和主题,文章的描写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这样的主题就是文章的心脏、关键。如果把文本的这一主题看作圆心,那文章就是围绕这个圆心的圆,围绕这个圆,在品读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同心圆。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主题,围绕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主人公进行超时空对话,走出文本发散思维情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上《师恩难忘》这一课时,课文紧紧围绕师恩这一主题,通过对小学老师的几段回忆,展开一幅生动、感人又看似平常的情景,读者会不自觉地走进文本,将自己看作是文中的主人公。在品读中,读者还会很自然地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到自己的生活中,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的启蒙老师,回忆起老师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读者抓住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依靠读者的发散性思维获得的。

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是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在引入课文时,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就被激发出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而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电教媒体能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从而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对此,教师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便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词语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草原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便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而且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边听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再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使五彩池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学生由于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因此,朗读兴趣浓厚。

此外,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

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第4篇

首先,在教学前应用招贴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宣传”,从而减少“引入”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多是指学习者依靠自己相对较强的意志,使自己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以有意注意进行学习。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有意所能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在这段时间中,能真正的取得的高效时间更是少得可怜。据有关统计,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80%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在前十几分钟高度集中,其它时间大多的学生都是处在一种半疲备状态,所能取得的效果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只有前十几分钟这一段时间才是所谓的高效率学习时间。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却喜欢在这一段时间进行一段“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导入,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下子”吸引上来,自以为妙不可言,可殊不知这样一来,大大地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被白白地占去,却很少能真正学到东西。有了招贴画,我们就可以在几天前,甚至几个星期前,几个月前……出示自己的招贴画,对所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课上导入所占的比例。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比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更加有效,更加实在。

其次,在教学前应用招贴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大多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相对枯燥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缺少吸引力。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每天所接触的事物是极为丰富多彩的,而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枯燥的公式,推理。这就好比是在一个拥有数以万计的巨大的超市之中,把我们的知识打上最不起眼的包装,摆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去让我们的学生去发掘,其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方面,招贴画正是以全新的视角、风趣夸张的语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宣传,使学生为其吸引,产生巨大的兴趣,从而弥补单纯预习的缺陷。比如笔者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以巨幅彩绘招贴画,展示了卡通式的人物画,一个手举巨大“公式招牌”的白雪公主的造型,让学生兴趣倍增,从被小手弄得黑黑的书页看来,这群孩子下了不少苦功。试想一下,当我们的教室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招贴画,张满了各式各样的彩旗,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受到熏陶,就受其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怀着一种极其兴奋的心情去上课,其效果将是多么的惊人。

第三,在教学中应用招贴画,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升华主题。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对于课文主题的把握是最为困难的,有很多的时候都是教师在前面大力的“引导”,学生在下面“倾心的听”,然而真正学生能理解几分,谁也无法保证,而且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所能取得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有了招贴画,我们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取得惊人的效果。比如,巨型的招贴画可以直逼人的感观,受到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它个性化的表现能力更是给予它广阔的展示空间。笔者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就当堂出示了一幅学生自己私下创作的招贴画(一种附带的效果,教师做了,学生看到了,非常感兴趣,于是自己也偷偷地创作,并且有意无意地在老师的面前显示,正好成了我的战利品)“永远的亲人”入题,丝丝入扣,效果极佳,学生记忆深刻,感触颇深,特别是这个学生以学生的视角作画,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一堂课几乎没有用教师说几句话,学生很快得把握了主题,并各有启示,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充盈着整个课堂。同时,从那以后,我们班也掀起了一场依据课文内容创作招贴画的热潮,并且潮来潮去我们班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术教师一见到我就说,我们班某某同学所画的画太棒了,你是怎么引导的。这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教学妙招范文第5篇

“留白”政治课堂教学应用“留白”作为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可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所谓政治课的“留白”艺术,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一些学习内容不通过直接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力对教学内容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去实践、去回味的过程。以下笔者就高中政治教材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环节适当运用“留白”艺术,让艺术的“留白”在课堂中更精彩。

一、导入“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步骤,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教师可在此环节巧设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具体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通过对教材图片、文字、设问等改编处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开拓思路,增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如在讲“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时,一开始就重点呈现课本插图“走不出自我的人”,教师适时追加设问:(1)根据插图相关信息,谈谈你对此图的理解。(2)如果这个人是你,怎样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几分钟的留白后,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他只看到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有的认为“他走在自己走过的路上,根本没有创新,这样怎么为人民服务?”他总是围着一棵树,没有更广阔的事业,难以充分自己的实现人生价值;如果是我,我会干好本职工作、我会奉献他人……

看着这些独特观点的竞相迸发,我打心眼里觉得我的“留白”战术胜利了,学生从插图里感悟到的正是这课的所有知识点!因为知识在时间、空间的“留白”中动态生成。

另一种不是从现有的教材人手,通过收集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教学素材,充分抓住高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留白”,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如在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我把《建党伟业》片首视频剪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想观后感,并适时提问:“党光靠信仰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入新中国吗?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这过程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设问和“卖关子”来创设情景,使学生“心求通而未知”,引起他们强烈求知欲,促使其主动参与教材学习,从而拉开主动学习的序幕。

二、重点“留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的会记住,让我参与感悟的会理解。在重点内容讲授时,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法,通过适时适当的停顿,吊起学生的求知欲,循循善诱,达到突出重点的良好效果。

如讲到“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五年后的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定位自己的未来,再根据招聘信息做出选择。

(以举手的形式让学生仅限选择一个职位,后在黑板呈现统计结果……)

我通过语言适当留白的方式连续提了以下4个问题。

这些职位我们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依据是什么(引导树立自主择业观)?

营销部经理只招一人,而我们却有很多同学想应聘。那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个职位呢(引导树立竞争就业观)?

为什么招聘保洁员时我们应聘的人那么少呢?大家为什么不愿竞聘保洁员呢(引导树立职业平等观)?

假如今天招聘会上你没有找到工作,你还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就业呢(引导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这样,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后的静思、顿悟,与教师适时的停顿“留白”,让“动态生成”的奇迹在课堂重点知识教学之中华丽展现,同时享受着自我理解和自我感悟能力的成长和幸福。

三、拓展“留白”――增进学生的实践力、创造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躬行”让学生“绝知此事”,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如在授“生活与消费”时,纸币、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人们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知识都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可能并不佳。反之,在课堂中适当“留白”,给学生一些探讨的空间,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来考虑这些问题,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还可利用课堂“空白”时间,走进企业、社区去调查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课本的理论是否正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进学生的实践力和创造力。

在作拓展留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可操作性确定拓展留白的内容。二是拓展留白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三是再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拓展留白成果。

四、结课“留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回味力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好的课堂需要良好的导课,同样,好的结课也必须强而有力,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使结课既如一杯芳香的美酒,让人唇有余香,回味无穷,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上“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有老师这样结尾:播放《鹰之重生》的视频材料,并设置三个问题:(1)重生后的鹰还是不是原来的鹰?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重生后的鹰和原来的鹰相比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吗?其动力是什么?(3)鹰的重生对我们有何启示?显然,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不可能在短短的最后几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但重要的是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走出课堂的学生学后有思,思中有得,在“思”和“得”中领悟回味课中的知识、课堂的精彩以及课后的收获,从而以更大的热情继续哲学世界的奇妙旅行。

古人云:“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留白”艺术,会让课堂教学变得张弛有度、跌宕起伏,有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